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合集下载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等蓝绿藻产生的一类有毒物质。

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力,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摄入:微囊藻毒素主要通过水源中的微囊藻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

一般人们通过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源,或者食用受到微囊藻污染的水生动植物,都有可能摄入微囊藻毒素。

2. 吸收: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被吸收到人体或动物体内。

其中,消化系统是最主要的吸收途径。

3. 分布:微囊藻毒素在体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被带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特别是肝脏、肾脏、肺、脑和肠道等重要器官是微囊藻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4. 毒性作用: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细胞膜、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和抗氧化系统等。

微囊藻毒素还可以引起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损害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5. 代谢和排泄:微囊藻毒素在体内会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成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毒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囊藻毒素会被排泄出体外,主要通
过尿液、粪便和呼吸等途径。

综上所述,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包括摄入、吸收、分布、毒性作用和代谢排泄等过程。

针对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机制和毒理过程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囊藻毒素结构式

微囊藻毒素结构式

微囊藻毒素结构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微囊藻属藻类生产的一种毒素,被誉为水体中的“麻痹剂”,对人体和动物都具有很强的毒性。

微囊藻毒素结构复杂,其结构式如下:[图]微囊藻毒素是由多种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组成的一类毒素。

其毒性主要体现在肝脏和神经系统上,可以导致肝脏损伤、神经系统症状等病变。

特别是对于水产养殖业和饮用水源来说,微囊藻毒素的存在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式可以分为两类:线性和环状。

线性结构的微囊藻毒素包含有8个氨基酸残基,如微囊藻毒素-LR;而环状结构的微囊藻毒素由环状非蛋白氨基酸组成,如微囊藻毒素-MC-RR。

微囊藻毒素结构中的两个关键结构单元是丙氨酸残基和电荷残基,它们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密切相关。

丙氨酸残基在微囊藻毒素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与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导致蛋白质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而电荷残基则可以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结合,干扰细胞内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由于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复杂多样,对其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类型的微囊藻毒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分析。

为了减少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中微囊藻的生长;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意识,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加强科研工作者对微囊藻毒素结构和毒性机制的研究,为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具有很强毒性的深海藻类制造的毒素,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微囊藻毒素的结构,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结尾】第二篇示例: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属微囊藻产生的毒素,也是一种常见的蓝藻毒素之一。

微囊藻毒素广泛存在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能够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严重危害。

微囊藻毒素具有多种结构式,其中一些已被广泛研究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微囊藻毒素引起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引起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引起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4-07-01T13:10:1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刘文国曾庆旺[导读]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以及工农业排污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

刘文国曾庆旺(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普外一科 262500)【摘要】微囊藻毒素可以特异性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损伤,进而导致肝癌发生,本文对微囊藻毒素肝脏损伤作用特点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微囊藻毒素可明显损伤肝脏细胞,影响肝脏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同时影响肝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引起细胞内酶学改变。

另外,藻毒素对DNA可造成损伤,进而影响肝脏功能,造成肝脏损伤。

其机制包括:抑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活性,使体内蛋白质过磷酸化;引起肝细胞内活性氧类(ROS)如过氧化物、羟基增加,造成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抑制肝细胞GJIC功能。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肝脏损伤【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58-02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以及工农业排污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生长繁殖,其产物―蓝藻毒素尤其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由微囊藻毒素引起的人和动物急性中毒和死亡事件屡屡发生。

我们根据藻类毒素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肝毒素(如微囊藻毒素)、神经毒素(如类毒素)、皮肤刺激物或其他毒素。

其中,肝毒素因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的损伤,危害最大。

它主要是由微囊藻、项圈藻和念珠藻等属的某些种类产生,但是大部分肝毒素都是微囊藻毒素。

目前发现的该种类毒素至少有60多种,常见的是LR、RR、YR三种毒素。

饮水中的MC污染与肝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已得到流行病学证明。

目前,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藻类肝毒素已被公认为是除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以外,环境中导致肝癌发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可与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协同致癌[1]。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胚胎发育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胚胎发育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胚胎发育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对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影响极大的一种细胞内毒素,它通过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去磷酸化的平衡,引起细胞损伤甚至坏死,从而影响鱼类胚胎的正常发育。

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致毒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藻毒素毒素鱼类毒理学当蓝藻水华严重时,水面形成厚厚的蓝绿色湖靛,不仅影响人的感官,破坏了健康平衡的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因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了多种藻毒素而对人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沿岸浅水区是水生脊椎动物早期生命阶段生活的地方,在水生动物的个体发育中,早期生命阶段的发育是最为重要的。

而水华经常就发生在沿岸浅水区,这对水生动物胚胎发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过去10年中,数项研究已经完成,评估了蓝藻毒素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生物积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目前,虽然对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国内未见报道,本文简要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致毒的分子机制。

1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MC是一类由蓝藻产生的天然的神经毒素,这些蓝藻包括Microcystis、Anabaena、Planktothrix、anabaenopsis、Nostoc、Aphanocapsa和Hapalosiphon。

MC的结构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确认[1],是一组环状七肽类物质,因为这类化合物首先从一种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分离到的,因而被命名为“microcystin”。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通式为环状(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 Z-Adda-D-谷氨酸-N-甲基脱羟基丙氨酸)[2],其中,Adda(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一种特殊的含有20个碳原子的氨基酸,由于Adda-谷氨酸部分在与蛋白磷酸酶键合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Adda侧链是毒素的生物活性表达的重要基团,其共轭立体结构也会影响其毒性,去除Adda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大大降低[3]。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介绍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属(Microcystis)等微藻产生的一种强烈毒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微囊藻毒素污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

因此,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对于水体质量监测和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痕量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微囊藻毒素主要通过污染的水体进入食物链,对人和动物产生严重的健康危害。

它们被用作食物链中的神经毒素或肝毒素,引起食物中毒、肝硬化等疾病。

因此,及早检测和监测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浓度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常用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根据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化学性质,通过色谱柱将其分离出来,再通过紫外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2. 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法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法(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SPE-GC)是另一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固相萃取将微囊藻毒素从样品中富集,然后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定量测定。

3. 免疫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可以高效地检测微囊藻毒素。

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和免疫层析法。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但有时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和灵敏度较低的问题。

4.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利用生物元件(如细胞、酶等)对微囊藻毒素进行特异性识别和转化。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灵敏度和实时监测等优点,但对于复杂样品可能存在干扰。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 快速便携式检测设备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更小型化、便携式的微囊藻毒素检测设备。

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及其毒理学研究

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及其毒理学研究

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及其毒理学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不断升高,引起了广泛关注。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微囊藻生产的神经毒素,可以对水生生物、家畜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对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研究和控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一、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目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分离和纯化方法包括柱层析、浓缩、高效液相色谱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微囊藻毒素种类和含量。

柱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可根据某些特定的化学性质对微囊藻毒素进行分离。

例如,正相柱层析适用于小分子微囊藻毒素的分离,而反相柱层析适用于大分子微囊藻毒素的分离。

浓缩法是将微囊藻毒素浓缩到高浓度,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或其他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分离方法,常用于对微囊藻毒素进行分离和纯化。

二、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主要包括毒性和对生物学影响两个方面。

毒性研究是评估微囊藻毒素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

微囊藻毒素可通过三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口服、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

口服是重要的途径,因为水生生物和家畜通常通过口服摄入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方面。

长期暴露于微囊藻毒素环境中的人类和动物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中毒、癌症等疾病。

对生物学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微囊藻毒素对人类、水生生物和家畜等的影响。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和家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方面。

例如,微囊藻毒素可导致水生生物的阳病毒、GPA、贝类毒素等问题。

而对于人类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肝脏和肠胃方面。

三、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控制为了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污染。

目前,主要控制措施包括早期发现和预警、水质治理、养殖管理以及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控制等。

微囊藻毒素-LR对鱼类分子毒性效应的研究

微囊藻毒素-LR对鱼类分子毒性效应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藻类所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蓝藻是目前已知产生毒素最多、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最大的藻类。

微囊藻毒素-LR (microcystins-LR,MC-LR)是有毒蓝藻细胞合成的二级代谢产物,是一种细胞内毒素。

微囊藻毒素可影响鱼类的胚胎发育和生长,也可引起肝脏、肾脏等内部器官的病理变化,和导致鱼体的氧化损伤等。

然而,有关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分子水平上的毒性效应的研究则很少。

本研究以斑马鱼和鳙鱼为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子克隆和免疫印迹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MC-LR对鱼类的毒理效应。

本研究中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收集健康的斑马鱼胚胎,待孵化出膜后,用浓度为200μg/L和800μg/L MC-LR溶液浸泡幼鱼进行攻毒实验。

在染毒12h,24h,48h,96h和168h后取样。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斑马鱼幼鱼的重组激活基因Rag(Rag1,Rag2)、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酪氨酸激酶(LCK)、T细胞受体α(TCRα)、转录因子GATA1、锌指纹蛋白(Ikaros)和热休克蛋白基因(HSP90、HSP70、HSP60、HSP27)的表达变化。

发现Rag1、 Rag2、 LCK、 TCRα、GATA1 和Ikaros都有表达上升趋势,特别是在800μg/L MC-LR处理后,在很多时间点内表达上升明显,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热休克蛋白基因(HSP90、HSP70、HSP60、HSP27)的表达变化更为明显,在200μg/L和800μg/L MC-LR处理后,所有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均有上升,且差异明显(P<0.05),尤其是HSP70在800μg/L MC-LR处理168h 后,其表达量上升了近300倍。

这说明MC-LR可影响斑马鱼幼鱼早期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转录因子和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从而推测MC-LR可能影响斑马鱼的早期发育和免疫系统功能。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其中,富营养化现象引起极大的关注。

微囊藻毒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成为了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及其生态学研究微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水生微生物。

其生长发育旺盛,能够在水体中迅速繁殖,并产生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能够影响脊椎动物、贝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及免疫系统的毒素。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广泛存在,不仅对水生动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研究应作为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要环节加以关注。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水体温度、酸碱度、PH值、水深、营养盐等因素息息相关。

通过对这些环境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有效防治微囊藻毒素提供理论依据。

2.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微囊藻毒素在生态环境中的毒理学效应与其在机体内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微囊藻毒素在人体内进入肝细胞及其他器官,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变高、纤维蛋白原合成、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和荷尔蒙合成等生物过程受到抑制或干扰,使人体细胞交流信号失常,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中毒和死亡。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成为寻找有效控制水生生物污染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暴露实验来研究微囊藻毒素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验结果表明,在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后会影响人体内的脑部神经细胞,甚至导致瘫痪和死亡。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会对人体内多种器官造成伤害,破坏人体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 微囊藻毒素的治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水环境的快速破坏,微囊藻毒素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逐渐加剧。

治理微囊藻毒素的措施包括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增加水体流动性、减少污染源、降低水体温度和营养盐含量等措施。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1.引言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常见于淡水和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对生物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对于保护大自然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2.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分类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门下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的毒素。

这些微囊藻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是一种致病菌。

根据其毒性作用和化学结构,微囊藻毒素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微囊藻毒素-YR等。

3.微囊藻毒素的摄入途径微囊藻毒素的摄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用受污染的水生生物。

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会导致急性毒性反应,包括腹泻、呕吐、肝脏损伤等。

食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生生物也会引起中毒症状,如恶心、头痛、肌肉疼痛等。

4.微囊藻毒素的毒理机制微囊藻毒素的毒理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肝脏损伤和细胞毒性。

微囊藻毒素进入人体后,首先被肝脏吸收和代谢,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微囊藻毒素还会干扰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平衡,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5.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摄入微囊藻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增加患上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微囊藻毒素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6.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和防控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微囊藻毒素进行监测和防控非常重要。

监测主要包括对受污染水源和水生生物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防控措施则包括定期监测水源水质状况、强化污水处理、建立水源保护区等。

7.个人观点和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我认为,全面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并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措施,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8.总结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至关重要。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收稿日期] 2003-06-26[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C32902),广东省水利厅水资源保护重点项目[作者简介] 王朝晖(1968-),女,副教授,副教授,研究方向:污染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王朝晖1, 许忠能1, 胡 韧1, 林秋奇1,韩博平1, 章诗芳2(1.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2.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水质部,广东广州510160)[摘 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是一类环状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淡水水体分布广泛,许多大型水体和供水水库都已发生微囊藻水华,一些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HP LC )和酶联免疫法(E LIS A ),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的常规检测方法.要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去除手段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控制手段.[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地表水; 肝毒素; 监测技术; 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 X 17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965(2004)01-0110-06 我国城市饮水的主要来源为河流、湖泊(含水库)等地面水体.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程度加剧.其结果导致一些小型的耐污性蓝绿藻大量繁殖生长,水华时常发生.许多蓝藻能产生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为代表的毒素,危害人类健康[1].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饮用水源发生蓝藻水华并监测出微囊藻毒素[2~5].本文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危害、检测、控制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其在我国地表水中的分布和危害,为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及结构和性质微囊藻毒素(MC )是由蓝藻中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 )、鱼腥藻属(Anabaena )、颤藻属(Oscillatoria )及念珠藻属(Nostoc )的某些种类或品系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1].MC 是一类单环七肽物质,一般结构为环(D -丙氨酸-L -X -赤-β-甲基-D 异天冬氨酸-L -Y-Ad 2da -D -异谷氨酸-N -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 为一种特殊的氨基酸,结构为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4,6-二烯酸,X 、Y 为两种可变的L 氨基酸.由于X 、Y 两种L 氨基酸的不同以及天冬氨酸、脱氢丙氨酸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可以构成不同的异构体,目前已从不同的微囊藻藻株中分离鉴定出60多种异构体,其中存在最普遍也是含量较多的是LR 、RR 、Y R ,其中L 、R 、Y 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由于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微囊藻毒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加热到300℃很长时间仍未能使之分解,而且尽管它们是多肽类物质,但普通的蛋白质水解酶对它们不起作用[6].微囊藻毒素在阳光下也较稳定,但在蓝藻色素存在的条件下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光降解速度加快[7]. 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25No.1 Feb.20042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危害微囊藻毒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诱导肝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 的产生,强烈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8],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肝中毒.微囊藻毒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由微囊藻毒素所引起的人类急性、慢性中毒事件时有报道.近30年来,约有10000人由于饮用或直接接触污染微囊藻毒素的水而造成急性中毒,其中100多人死亡[9].特别是在1996年,巴西的一个血液渗透中心,由于使用了被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而导致116位血液渗透病人出现急性肝中毒症状,其中53人死亡[10].由于饮用水源中毒素含量一般较低,人们较为普遍关注的是微囊藻毒素所引起的慢性中毒.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的肝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引起肝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如江苏海门、启东和广西绥远地区的原发性肝癌与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高本底含量密切相关[11~14].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健康,1998年国际卫生组织(WH O )出版的《饮用水卫生基准》制定了微囊藻毒素的饮用水标准,推荐源水中LR 的标准为1μg/L ,我国卫生部也在2001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推荐饮用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标准,与WH O 相同. 微囊藻对动物也具有一定毒性,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微囊藻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等症状,甚至死亡.自从1878年Francis 首次报道了微囊藻毒素引起动物中毒死亡事件后,世界各地由微囊藻毒素引起鸟类、鱼类、家畜中毒事件频繁发生,我国内蒙古达赉湖由于鱼腥藻、微囊藻水华,每年都造成牛羊等家禽死亡[5].虽然有报道认为微囊藻水华能引起鱼类和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15],实验室研究也证实了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毒性,但也有研究表明,鲢鱼能被利用控制微囊藻水华,作为富营养化的一种生物防治手段[16].总体来说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如鱼类、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不大,在动物体内也无较强的生物积累作用,但能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行为等.可能由于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细胞内毒素,微囊藻群体被水生动物滤食时,细胞未被完全破坏消化,水生动物取食首先从胶囊和附着在胶囊上的细菌获得营养,毒素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对水生动物的毒害较小.3 微囊藻毒素在我国地面水的分布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我国淡水水体水华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在我国大多数淡水水体发生的蓝藻水华的优势种类主要是微囊藻,其中80%是产毒种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型湖泊都发生了大规模微囊藻水华,90年代以后,水体污染程度加剧,水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滇池的微囊藻水华常年不消退,水质腐败,毒素含量居高不下,使附近自来水厂被迫关闭[1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一些供水水库也常发生有毒的微囊藻水华.我国城市饮用水源多为河流、湖泊、水库等地面水,湖泊、水库等淡水水体发生的有毒微囊藻水华直接危害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调查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一些地区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质量浓度已超过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1μg/L )[3],个别地区夏季出厂水毒素含量超过使人慢性中毒阈值(011μg/L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饮用水来源于河滨水、池塘水及浅井水,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市县如浙江的海宁[12]、江苏的启东和海门[13]、广西的扶绥[14]等是原发性肝癌、大肠癌高发区,这些地区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 质量浓度最高可超过1μg/L.4 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监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要确保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就有必要对水体中毒素进行监测和危险评估,而高效、灵敏、经济的监测技术是普及毒性常规监测的关键,现在用于微囊藻分析监测方法主要有生物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化学监测法等.生物监测法是最直观、最经济的监测方法,提取毒素后直接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根据小鼠的死亡时间来确定毒性大小.此方法灵敏度低,只能监测到具有急性毒性效应的毒素浓度,而且实验结果与小鼠的品系有关,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目前一般较少采用.111第1期王朝晖等: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化学分析法包括气相色谱(G C )、薄层色谱(T LC )、高效液相色谱(HP LC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LC/MS )等,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为HP LC.目前HP LC 一般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监测限一般为ng 级.HP LC 测定往往需要标准样品,而目前已发现微囊藻毒素60多种,大多数缺少标准样品,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微囊藻毒素的定性、定量监测,但对于常见的几种毒素都有标准毒素出售,因此,用HP LC 方法监测毒素含量是目前常规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分析微囊藻毒素主要有酶联免疫(E LIS A )技术和蛋白磷酸酶抑制监测(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 2tion Assay ,PPI A )技术.20世纪80年代开始,E LIS A 技术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中,此后E LIS A 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Chu 等[18]首先提出了用E LIS A 方法监测微囊藻毒素的完整步骤,监测限度为012μg/L ,随后1995年Nagata 等[19]建立起一套完整的E LIS A 监测技术,其监测限为25ng/L.E LIS A 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而且目前已有毒素LR 的商品试剂盒出售,灵敏度可达ng/L 级水平,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方法.但E LIS A 法只能监测某一特定毒素,对某些毒素的交叉反应低,不能监测所有的毒素,而且试剂盒(Microcystin test kit )目前费用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常规监测中的运用.PPI A 技术主要根据微囊藻毒素能抑制蛋白磷酸酶I 和2A 的活性,从而通过酶活性的受抑制程度来监测毒素含量,该技术监测限度可达pg 级[20],而我国一些科研机构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工作[21,22].这种监测技术灵敏度高,但监测的是毒素总量,而且蓝藻本身具有的内源蛋白磷酸酶活性有可能使监测结果偏低.由于特殊的多肽合成酶基因mcy B 仅存在于产毒的微囊藻藻株中,因此可通过对该基因的PCR 扩增、检测来判断产毒株和非产毒株微囊藻[23].微囊藻产毒特征的PCR 监测法仅局限于产毒株和非产毒株的判断,不能定性、定量监测毒素含量,此外DNA 样品的制备过程复杂,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运用.此方法一般可应用于有毒微囊藻分布规律研究及有毒水华的预测预警.5 微囊藻毒素的控制要减少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必需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深水井中几乎未检出微囊藻毒素,以深水井为饮用水源的人群肝癌的发病率也明显低于饮用河滨水、池塘水和浅井水人群[13],因此解决了农村饮用水源问题,就能有效地控制地域性肝癌的发病率.此外,饮用水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与其在源水含量正相关,要控制城市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应当控制源水中毒素的污染,也就是说防止水体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蓝绿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必然结果,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则是控制蓝绿藻水华最根本且有效的措施.要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首先要控制营养盐的输入,降低水体营养水平,从而限制藻类特别是蓝绿藻的生长,达到控制水华和微囊藻毒素含量的目的.由于淡水水体大多为磷限制性水体,但随着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富磷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藻类生长不再受到水体中磷含量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微囊藻极易占据优势,形成有毒微囊藻水华,并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应提倡使用含磷量少或不含磷的洗涤剂,控制磷的输入,从而防止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蓝藻水华还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和治理.机械的物理除藻方法费用比较大,技术成分较高,一般较少采用;化学方法使用杀藻剂除藻,比较快速高效,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景观,但藻细胞死亡后仍向水体释放毒素,毒素并未清除出水体,此外,杀藻剂是重金属盐等化学物质,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而利用黏土[24]及经水降解的水稻草、大麦秸[25]等天然无毒物质对微囊藻水华有较好的治理作用.生物手段主要是利用水生高等植物对营养物质的竞争[26]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27]、食草性鱼类的牧食[16]、光合细菌对微环境的修复[28]等来抑制蓝藻的生长,从而控制蓝藻水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在武汉东湖放养鲢、鳙等食草性鱼类,并种植水生高等植物,成功地控制了东湖的富营养化,使其14年未再爆发微囊藻水华[29].利用有益微生物群落修复和重建水体微生态平衡是富营养化治理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有关技术应用于城市景观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上,证实能有效地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浓度和叶绿素a 含量,并且其恢复过程具有不可逆性[28].因此,微生物技术在大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广211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阔的前景.对于饮用源水中的微囊藻及其毒素也需寻求经济、快速、高效的水处理方法进行去除.由于微囊藻毒素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普通的加热煮沸不能消除和减轻毒性.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及水过滤系统等物理处理手段对毒性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而利用臭氧、氯气、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等化学氧化剂能有效去除毒素[30],但真正经济有效的去除手段和水处理工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 LAWT ON L A ,C ODD G A.Cyanobacteria (blue -green algae )toxi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UK and Europeanwaters[J ].J Inst Water Environ Manage ,1991,5:461-465.[2] 孟玉珍,张 丁,王兴国等.郑州市水源水藻类和藻类毒素污染调查[J ].卫生研究,1999,28(2):100-101.[3] 董传辉,俞顺章,陈 刚等.某湖周围水厂源水及出厂水微囊藻毒素调查[J ].卫生研究,1998,27(2):100-102.[4] 董传辉,俞顺章,陈 刚等.江苏几个地区与某湖周围水厂不同类型水微囊藻毒素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1998,15(3):111-113.[5] 乔明彦,何振荣,沈 智等.达赉湖鱼腥藻水华对羊的毒害作用及毒素分离[J ].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8(1):19-20.[6] DUY T N ,LAM P K S ,SH AW G R ,et al.T 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reshwater cyanobacteria (blue -greenalgae )toxic in water[J ].Rev Environ C ontam T oxicon ,2000,163:113-186.[7] TS U J I K,W AT ANUKIT T ,K ONDO F ,et al.S tability of microcystins from cyanobacteria -II.E ffect of UV light ondecomposition and is omerization[J ].T oxicon ,1995,33:1619-1631.[8] 李效宇,宋立荣,刘永定.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检测和毒理学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1999,23(5):517-523.[9] C ODD G A.Cyanobacterial toxins ,the percep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the prioritisation of eutrophication control[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0,16:51-60.[10] AZE VE DO S M F O ,C ARMICH AE L W W ,JOCHI MSE N E M ,et al.Human intoxication by microcystins duringrenal dialysis treatment in Caruaru Brazil[J ].T oxicology ,2002,181-182:441-446.[11] 俞顺章,赵 宁,资小林等.饮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96-99.[12] 周 伦,鱼 达,余 海等.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24-226.[13] 陈 刚,俞顺章,卫国荣等.肝癌高发区不同饮用水类型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1):6-9.[14] 张明东,俞顺章,梁任详等.广西扶绥县原发性肝癌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14(1):14-17.[15] PE NA LOZ A R.T oxicity of a s oluble peptide from Microcystin sp.to zooplankton and fish [J ].Freshwater Biol ,1990,24:233-240.[16] 陈少莲,刘肖芳,胡传林等.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J ].水生生物学报,1990,14(1):49-58.[17] 刘丽萍.滇池水华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36-37.[18] CH U F S ,H UANG X ,WEI R D.Enzyme -linked immunos orbent assay for microcystins in blue -green algalblooms[J ].J Ass o Anal Chem ,1990,73:451-456.[19] NAG AT A S ,S OUT OME H ,Y OSHI DA F ,et al.N ovel m 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icrocystin and their protec 2tive activity for hepatotoxicity[J ].Nat T oxins ,1995,3(2):78-86.311第1期王朝晖等: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20] H ONK ANE N R E ,C AP LAN F R.Development of a protein phosphatases -based assay for detection of phosphataseinhibitors in crude whole cell/animal extracts[J ].T oxicon ,1996,34(2):307-308.[21] 徐立红,陈家平,许建明等.微囊藻毒素对蛋白磷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9,19(5):536-539.[22] X U L H ,LAM R K S ,CHE N J e of 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tion assay to detect microcystins in D onghuLake and a fish pond in China[J ].Chem osphere ,2000,41:53-58.[23] NEI LAN B A ,DITT M ANN E ,BORNER T.N ornribos omal peptide synthesis and toxigenicity of cyanobacteria[J ].JBacteriol ,1999,181(13):4089-4097.[24] M ORRIS R J ,WI LLI AMS D E ,LUU H A ,et al.The ads orption of microcystin -LR by natural clay particles[J ].T oxicon ,2000,38:303-308.[25] 万 宏,张 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485-488.[26] 王国详,濮培民,张圣照等.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10-414.[27] 庄源益,赵 凡.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J ].环境科学进展,1995,3(6):44-49.[28] 于 明,周云龙.从浮游植物的变化看光合细菌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5):680-684.[29] 刘健康,谢 平.揭开武汉东湖水华消失之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312-316.[30] 穆丽娜,俞顺章.消除水中蓝绿藻肝毒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1):55-58.Adverse effects and control of microcystinsin surface w ater (A revie w)W ANG Zhao -hui 1, X U Zhong -neng 1, H U Ren 1, LI N Qiu -qi 1,H AN Bo -ping 1, ZH ANG Shi -fang 2(1.Institue of Hyd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China ;2.Dept.of Water Quality ,Water Supply C ompany of G uangzhou ,G uangzhou 510160,China)[Abstract] Microcystin (MC )is a kind of hepatotoxic peptide produced by s ome species of cyanophyta (blue algae ),which distribute in w orldwide eutrophic water.MC has caused pois oning of animals and posed human healthy hazards as well.MC occurs widely in China ,where toxic blue -green algal blooms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intensively in lakes and reserv oirs.M oreover ,even the drinking -water res ources have been contaminated by MC in s ome places.The main techniques for MC assessment are HP LC and E LIS A ,however ,no rapid and economic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general m onitoring yet.The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y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 prove drinking water quality.Whereas ,prevention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restoration of eutrophic water are the m ost efficient and basic ways and als o urgent tasks for us to eliminate MC in drinking water res ources.[K ey w ords] microcystin ; surface water ; hepatotoxin ; m onitoring techniques ; control method[责任编辑:黄建军]411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微囊藻毒素的神经毒性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微囊藻毒素的神经毒性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微囊藻毒素的神经毒性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摘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蓝藻产生的一类天然毒素,对肝、神经等多个器官具有毒性。

中毒人群或动物表现出一系列的神经毒性症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

同时mcs 可以通过一种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经血脑屏障转运至脑组织中进行分布和蓄积,造成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损害神经系统功能,并可能引发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生。

一系列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mcs可能是通过影响脑组织中细胞骨架、氧化应激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对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产生一定的损伤。

对mcs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神经毒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9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743-06自然界的水体中存在着许多蓝藻,它产生的特殊次级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对水环境监管的缺乏,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水体污染,其中以水体富营养化最为严重。

藻类水华现象的发生对于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蓝藻在大量生长和死亡的同时,其有毒产物藻毒素也在水体中大量蓄积,从而对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威胁。

mcs对鱼类毒理效应的研究一般集中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及各种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等方面,而且主要是对肝脏毒性的研究,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说验证。

目前,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应用十分广泛[1,2],利用蛋白质组学对斑马鱼的神经系统进行研究可以覆盖很多层面,对于研究mcs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概述: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淡水藻类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当水体中存在大量微囊藻毒素时,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防控方法。

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分布:微囊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等产生,这些藻类通常在温暖、浅水和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繁殖迅速。

全球范围内,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问题。

其分布主要受到气候、水体营养状况以及水体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

2.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的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对水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首先,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会使水体呈现绿色或蓝绿色,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这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交换,从而导致水体富氧层下降,死亡生物的腐烂进一步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其次,微囊藻毒素对水体中的底栖生物和浮游植物具有毒性。

微囊藻毒素进入食物链后,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中毒效应,甚至引起生物大量死亡。

这对水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对水体中游泳和饮水等人类活动构成潜在威胁。

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存在时,人们接触受污染的水体可能会引发皮肤过敏、呼吸道感染和肝毒作用等健康问题。

3. 微囊藻毒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存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可能导致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稳定性。

这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还直接影响渔业和周边社区的生计。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可能影响湖泊和河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某些物种对微囊藻毒素更为敏感,而其他物种可能对其相对具有抗性。

这可能导致物种结构的改变,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4. 防控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为了减轻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是防控微囊藻毒素的关键所在。

通过减少污水排放、限制化肥使用以及控制水体流动性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抑制微囊藻的生长。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日益加剧,蓝藻水华爆发带来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是由蓝藻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肝毒素,其分子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以痕量形式稳定存在于各类富营养化的天然水体中。

有资料表明,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可能是除黄曲霉毒素以外导致肝癌的另一个重要诱因,随着世界各国对微囊藻毒素的重视,中国也在相关水质标准中新增了微囊藻毒素这一指标,如今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控制已变得非常重要。

一、微囊藻毒素的简介1.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一般认为MCs 为细胞内毒素,在藻类死亡、细胞破裂后从细胞内释放到环境中。

但是,已有研究发现,藻类在死亡之前也会向水体中分泌毒素。

关于MCs 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遗传学因素主导;另一种认为是环境因素主导。

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微囊藻毒素是由水体中蓝绿藻如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鱼腥藻(Anabaena spp.)、颤藻(Oscillatoriaruescens)等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化合物,其可表示为环(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

其中,Adda(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MCs 生物活性表达所必需的;X、Z为两个可变的氨基酸残基,这两个可变的L-氨基酸的更替及其它氨基酸的去甲基化,衍生出众多的毒素类型,至今已发现MCs有60多种变体。

在众多变体中存在最普遍、含量较多、毒性较大、研究详细的是MC-RR、MC-LR,R、L分别代表精氨酸、亮氨酸。

3. 微囊藻毒素的性质MCs的性质稳定,在水中为中性或带负电荷的分子集团,可溶于水(溶解度>1g/L),在水中的自然降解过程缓慢,仅有少量能被水体微粒吸附沉淀。

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鉴别和测定技术

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鉴别和测定技术
维普资讯
环境 与可持续 发展
2O O 7年第 4期
E , 0N ] m MEN ND US AI TA S F NAB E DEv 1 0P L 】1 MEN T No 4, 2 7 . / X)
淡 水 中 囊毒 的 性 别 测 技 水体微藻素毒鉴和定术
L R和 一R 。但 与 Ⅲ 相 比 ,在 检 测 复 杂 基 体 水 样 品 R 中 的 多种 毒 性 物 质 时 毛 细 管 电泳 的 灵 敏 度 要 差 一 些 。
毛 细 管 电泳 与 激 光 发 射 荧 光 光 谱 联 用 能 够 在 多 种 介 质 下 检 测 到 p 级 别 单 个 微 囊 藻 毒 素 的含 量 。 g
13 质 谱 .
检 定技 术 主 要 包 括 :第 一 ,化 学 分 析 技 术 。如 : 质 谱
( ) 高效 液 相 色 谱 (-源自 ̄ ) 毛 细 管 电 泳 ( E)等 Ms 、 I I p 、 C
分 析 技 术 ;第 二 ,生 物 检 测 方 法 。 如 :老 鼠 、 蝗 虫 、 甲壳 类 和 虾 等 的 生 物 鉴 定 ;第 三 ,生 物 化 学 分 析 技 术 。
或 鱼 肉 样 品 中 的 微 囊 藻 毒 素 ,检 出 限 可 分 别 达 到
0 0 / / 、0 1 ./ / .3 gL z . ~0 2 gL和 0 o  ̄ #k 一 。 z .o p
1 2 毛 细 管 电泳 . 毛细 管 电泳 ( E 在 用 于 淡 水 样 品 中 微 囊 藻 毒 素 C) 的测 定 时 ,能 够 检 测 到 p g级 别 的微 囊 藻 毒 素 一Y R, 一
李红莉L 金丽莎 万 黎 朱 展 高 虹
(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山东 济南 , 5 10 2 1 200 ;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山东 济南 ,20 1) 503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贺 燕1,黄先智2,丁晓雯1,*(1.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6;2.西南大学科技处,重庆 400716)摘 要:近年来,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及相关藻毒素污染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报道。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 )是由微囊藻属、鱼腥藻属等藻类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强,可通过饮用水、水产品和农作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具有毒性效应,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对MCs 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对防治MCs 对人体健康危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毒性效应;毒性作用机理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icrocystinsHE Yan 1, HUANG Xianzhi 2, DING Xiaowen 1,*(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xcessive reproduction of harmful algae caused by the eutrophication of freshwater and the consequent algal toxin contamination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worldwide. Microcystins (MCs), toxic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algae such as Microcystis and Anabaena ,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have stable structure and high toxicity. MCs can enter the human body through drinking water, aquatic products and crops, and have toxic effects on the liver, kidney,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nervous system,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n this paper, the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C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We believe that this review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MCs from causing any harm to human health.Keywords: microcystins; toxic effects; toxicological mechanism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408-078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20)05-0290-09引文格式:贺燕, 黄先智, 丁晓雯.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 41(5): 290-298.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408-078. HE Yan, HUANG Xianzhi, DING Xiaowen.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icrocystins[J]. Food Science, 2020, 41(5): 290-29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408-078. 收稿日期:2019-04-08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第一作者简介:贺燕(1994—)(ORCID: 0000-0001-6759-957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生态学报2010,30(12):3304—3310Acta Ecologica Sinica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隗黎丽(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摘要: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它所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的藻毒素对鱼类的影响。

在已发现的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分布广、毒性大、危害严重,而备受关注。

阐述了MCs对鱼类的影响。

微囊藻毒素能干扰胚胎的发育,降低孵化率,增加畸形率,影响存活率,胚胎孵化受微囊藻毒素影响还具有剂量依赖效应;野外室内实验均表明鱼类暴露于微囊藻毒素后不仅可在肝脏中富集还可在肌肉、肠道等组织器官中快速积累;对鱼类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发现MCs可导致肝脏、肾脏、心脏、脑、鳃等组织受损;MCs在鱼体中的解毒过程可能开始于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MCs还可影响鱼类的生长、行为和血清生化指标,此外,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毒性。

MCs的转运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以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过程中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影响可能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鱼类;毒性效应Effects of microcystins on fishWEI Lili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Province330045,ChinaAbstract:The increasing occurrence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eutrophic water bodies has now caused worldwide concerns,which may caus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health of aquatic animals.Microcystins(MCs),a family of cyclic peptides,are the most widespread hepatotoxic toxins.This review details the effects of the MCs on fish,and discusses hotspots of future research.In early life stages,exposure to MCs causes,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perturbations to embryonic hatching,increasing malformation rate and decreasing survival rate.In adults,field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MCs accumulate mainly in liver,but can also be found in muscle,intestine and other tissues. Histopathological damages in the liver,intestine,kidneys,heart,brain and gills were observed.Microcystin exposure also has been shown to affect growth rate,modify behavior and enzyme activities.In addition,MCs may have potential immunotoxicity.The detoxication mechanism of MCs in fish begins with a conjugation reaction to glutathione catalyzed by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larify the transport and molecule mechanism of MCs in fish,and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 MCs accumulation in aquatic food chains.Key Words:microcystins;fish;toxin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藻类所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藻类所释放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分布广、毒性大、危害严重,而备受关注。

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水产养殖的普及,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备受关注。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有毒的蓝藻类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可影响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因此,对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成为一项必要的科学研究。

二、选题目的:
本院通过开展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旨在提高食品安全与水生生物健康保护水平,同时推动我国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产养殖的发展。

三、选题内容:
1.微囊藻毒素的基本特征和毒性作用;
2.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危害;
3.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4.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的优化与建立。

四、研究思路:
1.对淡水水产品进行微囊藻毒素的采样和分析;
2.综合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劣;
3.对最优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4.评估淡水水产品微囊藻毒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预期研究成果:
1.建立一套适用于淡水水产品微囊藻毒素检测的标准方法;
2.推动淡水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促进淡水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4.提高食品安全及水生生物健康保护水平。

六、研究意义:
1.对淡水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
2.加强淡水水产品质量监管,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提高人们对淡水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4.为淡水水产品安全检测方法的完善和更新提供参考和思路。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据 周 炳升 等 (9 8 的 微 囊 藻 毒 素 ( R】 肝 脏 19 ) L 对
超 显 微 结 构 的 影 响 实 验 表 明 , 囊 藻 毒 素 ( R) 微 L 对 鱼 类 肝 脏 影 响 最 为 显 著 ,首 先 被 作 用 的 是 肝 细 胞
之 间 的连 结 , 实 验 早 期 , 细 胞 开 始 分 离 , 引 起 在 肝 并
次 为 青 鱼 , 鱼 , 鱼 和 鲤 鱼 等 。 经 镜 检 计 数 , 中 鲢 草 水 微 囊 藻 的 数 量 如 果 每 升 在 1 0万 个 以 上 时 ,就 可 0
使 鲤 科 鱼 类 大量 死亡 , 至 全部 死亡 。 甚

对 受 到 微 囊 藻 毒 素 毒 害 的 鱼 类 进 行 解 剖 检 查 可 知 , 囊 藻 毒 素 主 要 损 伤 的 是 肝 脏 , 是 最 先 损 害 微 也 的器 官 . 是说 , 囊藻毒 素作 用 的靶器 官是肝 脏 。 就 微 病 情 较 轻 的 病 鱼 ,解 剖 后 能 观 察 到 肝 脏 轻 微 出 血 , 肝 脏 外 形 完 整 , 缘 清 晰 。 重 病 情 的 鱼 , 见 到 但 边 较 可 肝 脏 外形 不 完 整 , 紫 红 色 , 碎 , 淤血 肿 大, 紫 呈 易 或 呈
解 . 鱼 类 缺 乏 维 生 素 B1可 导 致 神 经 系 统 失 灵 , 兴
着 多 种 生命 活 动 过 程 将 受到 严 重 威 胁 。

奋 性 增 强 , 剧 活动 , 挛 , 体 失 去平 衡 。 急 痉 身 9 0年 代 初 , 人 们 开 始 认 识 到 微 囊 藻 毒 素 对 鱼
在 鱼体 内残 留 、 缩 。 以缓 慢 的速 度 影 响 鱼体 的代 浓 谢 , 后 引发 鱼 类 疾病 的 发生 。 最 由 此 可 见 . 建 立 灵 敏 可最 的 水 质 监 测 方 法 , 应 对 养 殖 水 体 进 行 常 规 监 测 , 以 保 护 鱼 类 免 受 微 囊

微囊藻毒素名词解释

微囊藻毒素名词解释

微囊藻毒素名词解释微囊藻毒素相关名词解释1. 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蓝藻水华中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的毒素。

它们属于一类称为环肽的毒素,其化学结构比较复杂。

2. 蓝藻水华•蓝藻水华指的是水体中大量蓝藻(蓝绿藻)繁殖并形成浓密的“水华”现象。

蓝藻水华通常出现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如湖泊、河流和水库等。

3. 环肽•环肽是一类含有环结构的肽类化合物,其特点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

微囊藻毒素属于环肽类毒素,具有毒性和生物活性作用。

4. 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中包含多种氨基酸,例如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等。

这些氨基酸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微囊藻毒素的具体结构和功能。

5. 毒性•毒性指的是某种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微囊藻毒素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不同类型的微囊藻毒素具有不同的毒性程度。

6. 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是指某种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具有活性的生物效应。

微囊藻毒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对细胞膜的破坏、对肝脏和肾脏的损害等。

7.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水质监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并预防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8. 饮用水安全•饮用水安全是指确保饮用水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以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微囊藻毒素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监测措施。

9. 毒藻灾害•毒藻灾害指的是由水体中大量存在的有毒藻类(如微囊藻)引发的水环境的灾害性事件。

当藻类堆积过多,产生的微囊藻毒素超过安全标准,将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微囊藻毒素物理化学性质与其生理效应关系的研究

微囊藻毒素物理化学性质与其生理效应关系的研究

微囊藻毒素物理化学性质与其生理效应关系的研究微囊藻毒素是一种毒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微囊藻中。

它们是有害污染物,有潜在的致病毒性,具有毒性,但还未完全了解它们的生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微囊藻毒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与生理效应的关系。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多糖复合蛋白,其分子量约为28-50 kDa。

它们以类似三角形的形状存在,由三个子单体构成,分别是大分子量的结构蛋白和具有毒性的小分子量的毒素蛋白。

微囊藻毒素的毒素蛋白具有抗生素抗性,可以抑制多种微生物细胞活性,因此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微囊藻毒素的生物活性主要依赖于其物理化学性质,如结构、溶解度和pH值等。

它们的毒性主要受到结构蛋白的影响,结构蛋白的构型和溶解度都会影响毒素的毒性。

此外,微囊藻毒素的毒性还受到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高,毒性越强。

另外,微囊藻毒素的pH值也会影响其毒性,一般来说,微囊藻毒素在酸性pH值环境下毒性更强。

在生理上,微囊藻毒素可以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血液毒性。

肝毒性主要是由于微囊藻毒素的抗生素抗性导致的,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和肝脏功能失调。

肾毒性是由于微囊藻毒素对肾小管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神经毒性是由于微囊藻毒素抑制神经元功能而导致的,可以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和肢体麻痹等症状。

免疫毒性是由于微囊藻毒素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抗原识别和免疫反应受损。

血液毒性是由于微囊藻毒素抑制血小板功能,引起出血性凝血障碍。

综上所述,微囊藻毒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其与生理效应的关系,其结构、溶解度和pH值等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其生物活性和毒性,从而导致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血液毒性等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1毒性综述
对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李效宇等曾进行了综述。

文献报导微囊藻毒素可通过对肝脏中的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的作用, 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 诱发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 导致疾病产生; 高浓度时,可引起急性反应如肝炎症、肝出血, 甚至肝坏死[1]。

自从1878年Franics首次发现泡沫节球藻水华能够引起家畜、禽类中毒、死亡以来,有关藻类水华引起的野生动物、鱼类、家畜、家禽及宠物中毒、死亡的报道很多,其中以微囊藻水华的危害最严重、广泛. 动物通过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而中毒,中毒症状主要有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 甚至在数小时以至数天内死亡.研究证明,中毒死亡主要是由于肝损伤,微囊藻毒素造成肝内出血甚至肝坏死。

[3]
虽然早在1878年就有泡沫节球藻水华引起家畜及禽类中毒死亡的研究报道,但MC分子结构和毒理的研究只有10a左右的历史。

研究结果显示M的致毒机理是通过与蛋白磷酸酶( pro tein pho sphatase) 中的丝氨酸/苏氨酸亚基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使肝充血肿大,动物失血休克死亡。

另外,由于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这样就相对增加了蛋白激酶的活力,打破了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肿瘤的发生。

M C-L R对小白鼠的致死量LD50在36到122μg /kg 之间。

饮用水中微量M C的存在与人群中原发性肝癌、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很大的相关性[2]。

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程度主要与水华密度、水体毒素含量有关,也与动物种类和大小有关.单胃动物没有反自动物和鸟类敏感[3]。

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 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甚至死亡。

病理病变有肝脏肿大、充血或坏死,肠炎出血、肺水肿等[2]。

2对动物的毒性
水体中含一定浓度的M C可导致鱼卵变形, 蚤类死亡,鱼类行为和生长异常及死亡。

在泥鳅胚胎和幼体发育阶段, 泥鳅卵发育阶段对MC-L R最敏感,泥鳅发育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心脏发育异常、小头和身体弯曲, 并发现心脏和肝是M C-L R的主要攻击目标。

Mcelhiney等发现M C-L R的存在可对茄属植物( Solanum )的生长和豆类植物( Phaseolus vulgaris)根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Sing h等研究了M C对藻类、微生物和真菌生长的效应, 发现在初始50 mg /L的M C可完全抑制灰色念珠藻和鱼腥藻的生长并使藻细胞溶解,观察到了M C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不良影响,同时推断出铜绿微囊藻通过M C的杀藻作用是保持其在自然条件下保持为优势藻种的重要原因。

[2]
3对人类的毒性
微囊藻毒素同样也危害人类健康.人们直接接触含有毒素的水华,如在湖泊、河流、水库中进行游泳等娱乐活动,会引起皮肤、眼睛过敏,发烧,疲劳以及急性肠胃炎,如果经常暴露于含有毒素的水体,会引发皮肤癌、肝炎及肝癌.有研究证明,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人群肝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饮用深井水.由于微囊藻毒素专一性地作用于肝脏,是极强的促肿瘤剂,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受到全世界关注.目前,许多国家已建立了饮用水微囊藻毒素限制标准, 其最高允许含量为1μg/L。

[3]
1996年在巴西造成100多名急性肝功能故障, 7个月内至少50人死于藻毒素产生的急性效应,引起举世瞩目[1]。

虽然人们知道藻毒素对生物体有毒性,但迄今为止其在分子水平上的致毒机理仍然不很清楚, 并给其在环境中的安全性评价造成困难[1].
[1]张维昊,徐小清,丘昌强.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2):57~61
[2]闫海,潘纲,张明明.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2,22(11):1968~1975
[3]李效宇, 宋立荣, 刘永定.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检测和毒理学研究[ J ].水生生物学报, 1999, 5: 517~ 5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