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资源管理系统11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

急救护理学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2)、提高分诊准确率(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7)、规范护理文书(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ICU 收治对象:(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种耐药菌在ICU7、检伤分类的原则:(1)、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2)、分类时不要在单个伤病员身上停留时间过长(3)、分类时只做简单可稳定伤情但不可过多消耗人力的急救处理(4)、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放弃治疗(5)、有明显感染征象的伤病员要及时隔离(6)、在转运过程中对伤病员动态评估和再次分类以上仅用于灾难或突发事件医疗资源不足的,无法满足每个伤病员的就只需求时,为最大提高伤病员存活率的情况。
急救120信息化系统

急救120信息化系统一、概述急救120信息化系统是为了提高急救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急救过程的全程监控而开辟的一套信息化系统。
该系统集成为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医疗资源管理技术,能够实现急救呼叫、调度指挥、医疗资源管理、急救车辆定位等功能,为急救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二、系统架构急救120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呼叫中心子系统、调度指挥子系统、医疗资源管理子系统和车辆定位子系统。
1. 呼叫中心子系统呼叫中心子系统负责接收来自患者或者目击者的急救呼叫,并进行初步的信息录入和处理。
该子系统包括呼叫接收模块、呼叫处理模块和呼叫记录模块。
呼叫接收模块负责接收呼叫,并提供语音识别和语音转文字功能,将呼叫内容转化为文字信息。
呼叫处理模块负责对呼叫进行分类和优先级划分,并将呼叫信息传递给调度指挥子系统。
呼叫记录模块负责记录呼叫的详细信息,包括呼叫时间、呼叫地点、呼叫人信息等。
2. 调度指挥子系统调度指挥子系统负责根据呼叫中心子系统传递的呼叫信息,对急救资源进行调度和指挥。
该子系统包括资源管理模块、调度模块和指挥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医疗资源的信息,包括急救车辆、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等。
调度模块根据呼叫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调度,确保急救车辆和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到达事发地点。
指挥模块负责对急救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指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医疗资源管理子系统医疗资源管理子系统负责对医疗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该子系统包括资源信息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和预警预测模块。
资源信息管理模块负责记录和管理医疗资源的基本信息,包括急救车辆的型号、装备情况,医护人员的资质和工作经验等。
统计分析模块根据急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预警预测模块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进行资源需求的预测和警示,提前做好资源准备工作。
4. 车辆定位子系统车辆定位子系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实时监控急救车辆的位置和行驶状态。
院前急救常见病种分析

院前急救常见病种分析【关键词】院前急救;常见病种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
没有及时有效的院外急救,后面的一切工作都失去了前提[1]。
有效的现场救治,能够大大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从而最大程度的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院前急救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其面临的病种复杂多样,包含内、外、妇、儿等等多个学科。
掌握常见病种的急救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做出判断,有效、安全地救治病人。
现将我院院前急救站2022年出诊病例(云岗地区)进行病种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院前急救站2022年1-12月出诊病例,共4938例。
其中男性2744例,女性2194例,年龄2-101岁。
1.2方法调查分析院前急救病例的病因组成比例,采用电话随访明确最终诊断。
2结果2.1一般情况4938例院前急救病人中,病种例数如下:表1 院前急救病种分析项目例数构成比脑血管89718%创伤83517%呼吸83217%心血管48810%消化4459%泌尿2685%内分泌1643%肿瘤1343%高血压1162%妇产1042%儿科671%其他58812%合计4938100%其他:精神疾病、药物或酒精中毒;各种轻症、非紧急救援任务2.2病种呈现季节性规律:表2 院前急救站2022年1-12月出诊病种统计表心血管脑血管高血压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妇产肿瘤创伤儿科其他合计1月318077827311135623343812月2756877341913119535413533月346997431386117911564004月301061163251342470644195月4391185933563134317213655466月3996755363213128737614397月3768944361616813895644058月617994643161446752464019月4889125761221614843424391月557411674712117117424341411月282984224714074922523512月55607173441954555871506合计488897116832445268164104134835675884938其他:精神疾病、药物或酒精中毒;各种轻症、非紧急救援任务3讨论3.1院前急救常见病种(1)脑血管疾病(18%):本次病种分析中,将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脑血管供血不足等归结为脑血管疾病。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范与流程

LOGO
院前急救工作规范
7、出诊完毕后及时清理呕吐物、血迹、医 用废物,并放到接诊医院指定的垃圾存放处, 做好车厢的消毒工作。
全带,及时通过车载电话与呼救者联系,给予 现场指导或做好解释工作。坐车仓的医生抓好 扶手注意安全。
2、发生车辆故障和行车事故时及时通知 调度室,请求另派急救车完成急救任务,协助 驾驶员做好事故的处理工作。若事故中有人员 伤亡,应认真做好事故现场伤员的救护工作。 同时等待其它急救车或在患者和伤者病情许可 的情况下拦截其他车辆将伤者送往医院。
3、“120”值班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 严格实行交接班制度,接班人员未到岗,交班 人员未经许可不得离开岗位。
4、交接班人员应按规定作好交接班工作 记录。值班期间爱护车载设备,保持急救车厢 清洁。
LOGO
院前急救工作规范
5、值班人员必须服从中心调度室的统一 调度指挥,接到出车指令后2分钟内出诊。现 场发现特殊患者或大量伤病员时,及时向调度 室反馈情况。遇大型突发事件时,非当班人员 必须按调度指令迅速到岗执行紧急任务。
2、患者家中有人搬运时,医师协同家属 一起搬运,医师在患者头侧观察病情。
LOGO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3、患者被搬运上担架后,医师负责打开 担架护拦并按要求系紧安全带,搬运过程中注 意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安全。
4、担架放上担架车后,应使患者头部朝 向与车行方向一致,由一名医师负责升降担架 后部,另一名医师协助,共同将担架车推入急 救车厢内,并固定担架车。
2022年院前急救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

2022年院前急救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急救中心是政府举办的 ____D_____卫生医疗机构。
A 非营利性的、方便性的 C 群众性、公益性的B 非营利性的、高效性的 D 非营利性、公益性的2、急救中心所需经费应实行____C___津贴A 差额 C 定额、定向B全额 D 部份全额3、下列哪项不是急救中心的任务?__D____A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或者委托下,负责实施本地院前急救工作。
B 负责对下级急救医疗站的业务指导。
C 承担大型集会,重大比赛的现场急救保障。
D 承担大型集会,重大比赛的现场治安保障。
4、急救中心依托行政区域化,形成__C____三级急救医疗服务网络。
A 市级为主体、区级为基础、乡村为单位;B 省级为指导、县级为主体、乡村为单位;C 省级为指导、市级为主体、乡村为基础;D 市级为指导、区级为基础、乡村为单位。
5、急救中心应不少于___C___急救车辆。
A 、40辆 B、30辆 C、20辆 D、15辆6、急救中心应不少于__B___ 个急救医疗分站。
A 、 5B 、 3 C、 4 D、 67、县(市)急救医疗站,救护车应不少于 __D____辆A 、 5B 、 3 C、 4 D、 68、急救医疗中心至少要设有____A____。
A、一室四科 B 、一室三科 C、二室二科 D、一室二科9、城市每____C__万人应该配备1辆救护车。
A、 3B、 4C、 5 D 、 610、急救中心人员总编制根据应配车辆数设置__B____。
A、1辆救护车编配4人B、 1辆车编配5人C、 1辆救护车编配5人D、 1辆救护车编配3人11、急救中心原则上___B___万人摆布设置1个分站。
A、10B、20C、 15D、2512、有关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急救标识下面哪项是错误的?DA、外圈为橄榄枝,中间为圆环B、外圈为圆环,中间为橄榄枝C、中心是白十字D、中心是红十字13、急救医疗中心应设有__A____。
2018年院前急救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8年院前急救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2018年院前急救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急救中心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卫生医疗机构。
2、急救中心所需经费应实行定额、定向补助。
3、下列哪项不是急救中心的任务?答案为:承担大型集会,重大比赛的现场治安保障。
4、急救中心依托行政区域化,形成省级为指导、市级为主体、乡村为基础的三级急救医疗服务网络。
5、急救中心应不少于20辆急救车辆。
6、急救中心应不少于3个急救医疗分站。
7、县(市)急救医疗站,救护车应不少于6辆。
8、急救医疗中心至少要设有一室四科。
9、城市每5万人应该配备1辆救护车。
10、急救中心人员总编制根据应配车辆数设置1辆车编配5人。
11、急救中心原则上20万人左右设置1个分站。
12、有关XXX急救标识下面哪项是错误的?答案为:中心是红十字。
13、急救医疗中心应设有专用车库、修理场所、通讯调度、行政办公房、后勤生活房。
2018年的院前急救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如下:一、选择题1.急救中心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卫生医疗机构。
2.急救中心所需经费应实行定额、定向补助。
3.下列哪项不是急救中心的任务?正确答案为:承担大型集会、重大比赛的现场治安保障。
4.急救中心依托行政区域化,形成省级为指导、市级为主体、乡村为基础的三级急救医疗服务网络。
5.急救中心应至少拥有20辆急救车辆。
6.急救中心应至少拥有3个急救医疗分站。
7.县(市)急救医疗站,救护车应至少拥有6辆。
8.急救医疗中心至少要设有一室四科。
9.城市每5万人应该配备1辆救护车。
10.急救中心人员总编制根据应配车辆数设置1辆车编配5人。
11.急救中心原则上应在20万人左右设置1个分站。
12.有关XXX急救标识下面哪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中心是红十字。
13.急救医疗中心应设有专用车库、修理场所、通讯调度、行政办公房、后勤生活房。
14、正确的急救工作人员服装应该是统一着装,工作服必须有院前急救标识,以白色为主,并且在高速公路救护时必须穿反光背心。
国外院前公众急救模式对比及借鉴

㊃卫生管理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1-8348.2021.04.036网络首发h t 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50.1097.R.20201126.1859.050.h t m l(2020-11-27)国外院前公众急救模式对比及借鉴*李梦涵1,李恒2ә,付航3,韩意4,黄鹏5,袁素维1,姚瑶1,崔宇杰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25;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伤外科,上海200025;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急诊科,广州510515)[摘要]我国院外心搏骤停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但抢救生存率不到1%㊂目前我国院前急救还停留在急诊医疗服务阶段,尚未形成公众急救服务系统㊂该文就美国㊁法国㊁新加坡的院前急救现状㊁急救模式㊁急救法律制度保障进行比较,旨在对我国院前急救模式的建立㊁进一步深化公众急救事业发展提供参考㊂[关键词]急救;急救医疗服务;心脏停搏;除颤器[中图法分类号] C330.8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8348(2021)04-0704-04C o m p a r i s o n a n d r e f e r e n c e o f f o r e i g n p r e-h o s p i t a l p u b l i c e m e r g e n c y m o d e s*L I M e n g h a n1,L I H e n g2ә,F U H a n g3,HA N Y i4,HU A N G P e n g5,Y U A N S u w e i1,Y A O Y a o1,C U I Y u j i e1(1.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 M e d i c i n e,S h a n g h a i200025,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H e a l t h,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g h a i200025,C h i n a;3.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Z h e n g z h o u,H e n a n450052,C h i n a;4.D e p a r t m e n t o f T r a u m a S u r g e r y,R u i j i n H o s p i t a l,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M e d i c i n e,S h a n g h a i200025,C h i n a;5.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m e r g e n c y,N a n f a n g H o s p i t a l,S o u t h e r n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G u a n g d o n g51051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 h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i n c i d e n c e o f 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n u m b e r a m o n g t h e w o r l d, w h i l e t h e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i s l e s s t h a n1%.A t p r e s e n t,C h i n a's p r e-h o s p i t a l f i r s t a i d i s s t i l l i n t h e s t a g e o f e m e r-g e n c y m e d i c a l s e r v i c e,a n d t h e p u b l i c f i r s t a i d s e r v i c e s y s t e m h a s n o t b e e n f o r m e d y e t.T h i s a r t i c l e m a k e s a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t h e p r e-h o s p i t a l f i r s t-a i d s t a t u s,m o d e a n d l e g a l s y s t e m g u a r a n t e e i n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F r a n c e a n d S i n g a p o r e,w h i c h h a s r e f e r e n c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p r e-h o s p i t a l f i r s t-a i d m o d e i n C h i n a a n d f u r t h e r d e e p e n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u b l i c f i r s t a i d.[K e y w o r d s]f i r s t a i d;e m e r g e n c y m e d i c a l s e r v i c e s;h e a r t a r r e s t;d e f i b r i l l a t o r s院外心搏骤停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高达2.9亿,由此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数40%以上,居死亡之首[1]㊂院外心搏骤停最重要的急救措施是早期心肺复苏和快速除颤以恢复自主循环㊂公众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 E D)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2]㊂心搏骤停急救黄金时间为4~6m i n,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上海市中心120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为12~13m i n㊂根据2017年浙江省一项研究显示,只有3.3%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能够获得路人实施的心肺复苏,这一比例低于其他亚洲国家,且最终仅有2.1%抢救成功[3]㊂根据2014年北京的一项研究表明,心搏骤停抢救成功且无神经后遗症者仅有1.0%[4]㊂院前急救能力是一个地区急救医学发展水平的体现,是衡量该地区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㊂我国院前急救还停留在急诊医疗服务阶段,尚未形成公众急救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㊂比较和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院前急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㊂1院前急救模式分类国际上有两种院前急救模式,即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㊂英美模式重视将患者尽快转运,即 将患者带到急诊室 ㊂法德模式则是强调由专业急救团队进行407重庆医学2021年2月第50卷第4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804111);上海交通大学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项目(K J3-0214-18-000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2019)㊂作者简介:李梦涵(1998-),在读八年制研究生,主要从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l i-h e n g1985@s j t u.e d u.c n㊂现场救治,简而言之即 将急诊室带到现场 [5]㊂无论哪种模式,都极其强调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国家都在采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公众急救普及率㊂文献数据结果显示A E D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 E D心肺复苏组生存率是单心肺复苏组的1.42~3.57倍[6-10],见表1㊂A E D的密度㊁可获得性与患者生存率呈正相关㊂在有公众目击的可电击心搏骤停患者中,由于急救响应较快,使用A E D除颤患者的生存率较医疗急救系统(E M S)除颤生存率高,见表2㊂因此,积极加强公众急救教育对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有很大作用㊂表1院前A E D使用对生存率的影响国家作者年份单心肺复苏组A E D心肺复苏组生存率提升比例美国HA L L S T R OM[6]2000-200314.0%(15/107)23.4%(30/128)1.67 W E I S F E L D T[7]2005-20078.7%(382/4403)23.9%(69/289)2.75MA L T A[8]2010-201318.3%(139/760)25.9%(230/888)1.42日本K I T AMU R A[9]2005-201327.9%(10938/39263)44.7%(2009/4499)1.60 K I Y O HA R A[10]2011-20126.3%(611/9627)22.5%(79/351)3.57表2公众除颤与E M S除颤生存率比较国家作者年份E M S除颤公众除颤生存率提升比例美国P O L L A C K[11]2011-201543.0%(874/2031)66.5%(312/469)1.55瑞典C L A E S S O N[12]2008-201522.6%(210/930)68.1%(5/74)3.012美国院前急救模式2.1美国院前公众急救现状美国公众急救意识强,2000年开始推广公众除颤计划,急救基本技术培训率可达89.95%㊂除了专业培训心肺复苏的机构外,大部分学校和社区机构都有专业人员提供急救培训㊂在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前,第一响应者进行的心肺复苏早已展开㊂美国每年发生40万例心搏骤停,平均抢救成功率为10%,个别发达城市抢救成功率可达30%㊂作为首个在公共场所配备A E D的国家,美国心脏病协会自1990年起就开始提倡在公共场所推广安装A E D设备㊂据统计,美国共配备50000台A E D,平均每10000人口拥有198.9台A E D,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㊂2.2美国院前急救人员组成美国院前急救是由急救人员㊁救护车㊁急诊室㊁重症监护室构成的分级明确的闭环系统㊂急救医疗技师是美国主要的院前反应人员,培养目标以快速识别处理和转运为主㊂在美国,很多非专业人员都会拥有基础生命支持证书,公众急救培训率高,学习方式广泛,心脏病协会提出 即时心脏A E D急救 培训方案,学员可以借助多媒体方式接受A E D培训,完成学习并通过权威部门的评估后,可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㊂2.3美国院前急救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美国急救立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国会通过‘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方案“,规定政府给予急救医疗人力㊁物力㊁财力的支持㊂急救中心㊁消防与公安部门之间联系密切,拨打 911 联动反应,提高急救质量㊂1959年,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第1部‘好撒玛利亚人法“(俗称 好人法 )㊂1983年,美国各州都建立了 好人法 ,对不同种类的院前急救提供不同的法律豁免权[13]㊂1996年,美国正式发布 关于公众电除颤 的相关建议㊂2000年,国会与美国心脏协会(A H A)协作立法,允许非专业人员使用A E D㊂此外,美国各州法律通常涵盖以下条款:A E D配置站点的注册;鼓励公众参与培训,并制订详细的急救培训和学员登记系统㊂美国各州立法对于A E D的配置有着强制性且明确的规定,如纽约市要求超过500人的健身俱乐部㊁游泳池㊁大学㊁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A E D;明尼苏达州明确要求A E D安装在建筑物消防栓旁等㊂3法国院前急救模式3.1法国院前公众急救现状法国急救普及率为40%,但相关数据显示,地区间A E D和接受基础生命支持急救培训人数差距大㊂不同地区每10万居民接受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的人数在6955~36636,A E D数量在5~3399㊂A E D密度大且参加培训人员多的地区,生存率高达22.5%,生存率低的地区仅为4.7%㊂由此表明,法国虽然基本急救普及率较好,但仍需进一步资源的协调和配置[14]㊂3.2法国院前紧急医疗服务系统507重庆医学2021年2月第50卷第4期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是由1个紧急医疗服务调度中心和多个移动急救站组成㊂每个移动急救站都是由1个或多个移动医疗队组成,每个移动医疗队至少是由1名急诊医生㊁1名护士和1名急救医疗技师组成[15]㊂法国设立急救者协会网站招募志愿者㊂国家医学研究院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如为学校㊁军队㊁各大集团投资,为所属人员提供急救训练课程㊂此外,对所有公民免费开放分级㊁综合性急救训练课程,课程采用模块教学,使急救者可以持续地完善和更新自己的急救知识㊂3.3法国院前急救法律和制度的保障1986年,法国政府以法律手段规定了紧急医疗服务调度中心的职责,要求紧急医疗服务调度中心24h 接听和分派并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㊂法国法律对于施救者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并有强制性急救义务的规定㊂‘法国刑法典“规定,任何人本能采取行动且对个人无危险㊁但未采取措施者,罚款50万法郎并处以5年监禁㊂4新加坡院前急救模式4.1新加坡院前公众急救现状新加坡国土面积小,E M S仅有约200名急救人员㊁40辆救护车,但医疗效率高㊁国家和企业投入成本大㊁创新性位于亚洲前列㊂2015年数据表明,新加坡急救普及率为30.0%㊂E M S响应平均时间为10.2 m i n,从呼救至除颤平均时间为16.7m i n,从呼救到到达医院平均时间为35.5m i n,院前心肺复苏比例达到100.0%,院前除颤率高达21.9%,最终存活率为3.0%㊂4.2新加坡院前E M S系统新加坡民防部队承担运营E M S系统的职责㊂新加坡救护车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急救医疗技师驾驶,取代了担任救护人员的护士,主要由消防人员构成㊂在2015年,新加坡民防部队联合新加坡卫生健康部和新加坡心脏协会提出 S a v e a L i f e 计划,从加强A E D硬件配置㊁增加国民急救培训率㊁开发新加坡民防部队 m y R e s p o n d e r 应用3个方面,提高院外抢救成功率㊂ m y R e s p o n d e r 是亚洲第一款用于院前急救的手机应急软件,其通过手机快速定位㊁通知急救者赶往现场㊁显示A E D位置3个步骤,实现尽早除颤的目标㊂新加坡的医疗资源相对紧缺,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出一些创新举措㊂2013年起,培训消防急救医疗技师,并配备急救医疗技师摩托车㊂2016年起,新加坡开展 A E D o n W h e e l s 试验计划,成为东南亚首个在出租车上配备A E D的国家㊂4.3新加坡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新加坡法律之 严 早已闻名,在急救方面亦是如此,从法律层面充分保护施救者权益㊂若被施救者事后污蔑,则必须登门谢罪并处以本人医药费1~3倍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可以判处污蔑罪㊂自该项措施实施以来,很少发生类似事件,见义勇为从法律上得到根本保障㊂5我国院前公众急救问题和展望我国公众急救模式目前多向美国靠拢,流程为参加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A E D培训,获得培训证书㊂红十字会作为公众急救培训工作的主体,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㊂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公众院外急救意识薄弱㊂急救培训率为1/150,急救普及率低于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㊂(2)公众场所缺乏必要的急救设备㊂目前只有北京㊁上海等较发达地区公共场所配备了少量A E D,且其中大部分是上锁的㊂(3)法律欠缺㊂对A E D配置规范和非医务人员实施院外急救保护不完善㊂为完善我国公众急救体系工作,有以下建议:(1)急救人员培训㊂提高公民危机意识,不要将急救完全归为医生和120的责任,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播放急救知识小视频,让公民了解急救反应时间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引导公众,让有兴趣的公众可以快速获得参与渠道㊂降低培训费,急救课程价格应符合大多数公民收入水平和心理预期㊂还可设置连续教育体系,公众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学习㊂(2)A E D配置㊂根据美国每5000人配置1台A E D的经验看,我国应需几十万台A E D,数目缺口大㊂A E D配置地点登记备案,联网定位,构建国内 A E D地图 ㊂设计急救一体化手机软件,提高急救效率㊂此类手机软件在我国虽有初步发展,如上海自主研发国内首家城市A E D 智能互助网络 呼唤 手机软件,但公众普及率尚低,地方区域性明显,全国无统一性规章㊂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全国统一性软件发展,而非将其完全交给市场竞争,导致急救资源的分散㊂配置 流动A E D ,如在公共交通㊁出租车㊁警车上有一定比例的A E D配置,增加A E D的获取速度,提高偏僻地区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㊂(3)法律保障㊂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公众急救相关权益㊂2010年,‘海南省红十字会条例“规定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可以在机场㊁港口㊁车站等公共场所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㊂2016年,‘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规定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A E D㊂2020年6月生效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27条明确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院前急救体系,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607重庆医学2021年2月第50卷第4期及时㊁规范㊁有效的急救服务㊂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㊁设施㊂ 2020年新出台的‘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㊂这些规定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公众急救制度,保障了救助人和受助人权益㊂但我国法律在A E D配置层面上仍不完善,且强制性较低;因此,建议国家可以从行政法规或规章层面,对人员密集场所的A E D安装做出明确规定,包括数目㊁地点㊁高度㊁标志的醒目和统一性,做到有章可循㊁有法可依㊂参考文献[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220.[2]HO L M B E R G M J,V O G N S E N M,A N D E R S-E N M S,e t a l.B y s t a n d e r a u t o m a t e d e x t e r n a ld e f i b r i l l a t o r u s e a n d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s a f t e r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2017,120:77-87.[3]O N G M E,S H I N S D,D E S O U Z A N N,e t a l.O u t c o m e s f o r 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s a c r o s s7c o u n t r i e s i n A s i a:t h e p a n a s i a n r e s u s c i-t a t i o n o u t c o m e s s t u d y(P A R O S)[J].R e s u s c i t a-t i o n,2015,96:100-108.[4]S H A O F,L I C S,L I A N G L R,e t a l.O u t c o m e o f 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s i n B e i j i n g,C h i-n a[J].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2014,85(11):1411-1147.[5]A L-S H A Q S I S.M o d e l s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m e r-g e n c y m e d i c a l s e r v i c e(E M S)s y s t e m s[J].O-m a n M e d J,2010,25(4):320-323. [6]H A L L S T R OM A P,O R N A T O J P,W E I S F EL D T M,e t a l.P u b l i c-a c c e s s d e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a n ds u r v i v a l a f t e r 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J].N E n g l J M e d,2004,351(7):637-646. [7]W E I S F E L D T M L,S I T L A N I C M,O R N A T O J P,e t a l.S u r v i v a l a f t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 u t o m a t i c e x t e r n a l d e f i b r i l l a t o r s b e f o r e a r r i v a l o f t h e e-m e r g e n c y m e d i c a l s y s t e m:e v a l u a t i o n i n t h e r e-s u s c i t a t i o n o u t c o m e s c o n s o r t i u m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21m i l l i o n[J].J A m C o l l C a r d i o l,2010,55(16): 1713-1720.[8]MA L T A H A N S E N C,K R A G HO L M K,P E A R S O N D A,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b y s t a n d e r a n d f i r s t-r e s p o n d e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w i t h s u r v i v a l a f t e r 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i n n o r t h C a r o l i n a, 2010-2013[J].J AMA,2015,314(3):255-264.[9]K I T AMU R A T,K I Y O H A R A K,S A K A I T,e ta l.P ub l i c-ac c e s sdef i b r i l l a t i o n a n d o u t-o f-h o s p i-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i n J a p a n[J].N E ng l J M e d, 2016,375(17):1649-1659.[10]K I Y O H A R A K,K I T AMU R A T,S A K A I T,e ta l.P ub l i c-ac c e s s A E D p ad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o u t-c o me sf o r 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s i n O-s a k a,J a p a n[J].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2016,106:70-75.[11]P O L L A C K R A,B R OWN S P,R E A T,e t a l.I m p a c t o f b y s t a n d e r a u t o m a t e d e x t e r n a l d e f i b-r i l l a t o r u s e o n s u r v i v a l 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o u t c o m e s i n s h o c k a b l e o b s e r v e d p u b l i c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s[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8,137(20):2104-2113.[12]C L A E S S O N A,H E R L I T Z J,S V E N S S O N L,e ta l.D e f ib r i l l a t i o n b e f o r e E M S a r r i v a l i n w e s t e r nS w e d e n[J].A m J E m e r g M e d,2017,35(8): 1043-1048.[13]刘鑫.国外好撒玛利亚人法及对我国的立法启示[J].法学杂志,2017,38(9):44-53. [14]K A R AM N,N A R A Y A N A N K,B O U G O U I NW,e t a l.M a j o r 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a u t o m a-t e d e x t e r n a l d e f i b r i l l a t o r p l a c e m e n t a n d b a s i cl i f e s u p p o r t t r a i n i n g i n F r a n c e:f u r t h e r n e e d sf o r c o o r d i n a t e d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J].R e s u s c i t a-t i o n,2017,118:49-54.[15]L U C G,B A E R T V,E S C U T N A I R E J,e t a l.E p-i d e m i o l o g y o f o u t-o f-h o s p i t a l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aF r e n c h n a t i o n a l i n c i d e n c e a n d m i d-t e r m s u r v i v-a l r a t e s t u d y[J].A n a e s t h C r i t C a r e P a i n M e d, 2019,38(2):131-135.(收稿日期:2020-04-18修回日期:2020-09-22)707重庆医学2021年2月第50卷第4期。
乌鲁木齐院前急救跑空原因分析及对策

了院前急救站,配 备 了 院 前 急 救 车 组 ,保障了全市 急 危 重 症 患 者 的 绿 色 生 命 通 道 ,然 而 乌 鲁 木 齐 地 区 院前急救跑空率在1 4 % ~ 16%,跑空率居高不下。院 前 急 救 跑 空 是 指 院 前 急 救 小 组 (救护车及医生、护 士 、驾 驶 员 各 一 名 ,急 救 设 备 、药品及耗材组成)在 接到急救指令到达现场未见病人或见到病人但拒 绝 接 受 救 治 以 及 未 到 达 现 场 ,病 家 退 车 ,调度即取 消指令空车返回的现象[11。 目前院前急救跑空现象 严 重 影 响 急 救 效 率 ,加大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强 度 ,影 响 院 前 绿 色 通 道 的 畅 通 ,延误危重病人的救 治 ®,下 面研究人员将2 0 1 3 年 - 2017年院前急救调 度 指 挥 数 据 进 行 整 理 分 析 ,査 找 跑 空 原 因 ,为有效 降 低 跑 空 率 ,提 高 乌 鲁 木 齐 地 区 院 前 急 救 救 治 率 提 供切实可行的办法。 1.数据资料
152
198
192
184
175
186
188
187
240
病情 缓解 或死 3 3 11 13 11 25 28 12 8 . 15 11 13 亡
误派 10 7 4 11 9 15 12 5 8 9 8 11
病人 离去 18 10 25 30 30 47 30 20 19 28 7 21
绝
未见 病人
22
27
16
26
30
30
33
39
29
31
28
22
车辆 原因
5
4பைடு நூலகம்
4
4
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征求意见稿)》说明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医疗装备学组2012年工作计划,由武汉市急救中心负责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标准的起草工作。
为此经过分析与研究现有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的现状与欧、美救护车标准及我国现有救护车标准,主要参考《BS EN 1789- 2007+A1欧洲标准医疗车辆及其设备道路救护车》和《WS/T 292—2008 救护车》卫生部标准中,医疗设备配置方面的要求,初步拟定了《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征求意见稿)》。
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的要求,提高院前急救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救护车分类已进行多年,因未进行院前急救分级或无分级标准,实际操作存在困难。
此征求意见稿将救护车分为三类,需要采取院前急救分级,如英国院前急救分级标准:一级为紧急的、危及生命的;二级为紧急的、不危及生命的;
注:2)A型可选配一个10升氧气瓶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院前急救服务模式及特点

• 依托医院型:重庆为代表,即在一个条件较
好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建立一个完成院前急 救任务的专业单位,由于设置在医院内,院 前与院内医务人员可以进行交换,有利于医 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急救 中心(站)与医院重复设置的行政管理职能 部门。但如果按就近原则,特别是大城市, 这种模式不能接收所有伤病员,在一些特殊 的处理等方面,也容易与其它医院发生利益 冲突,特别是在调动其他医疗急救资源,行 使政府职能方面,存在困难。
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标准化的规范诊治 不仅有利于提高急救质量,对解决医疗纠 纷也有重大意义。
院前急救通讯
• 任务:院前急救通讯任务为平时接受呼救、调度值
班车辆出车、灾难事件时作为医疗指挥中心的通 讯枢纽、急救信息的储存和整理。
• 重要性:通讯、医疗和运输是院前急救三大要素。
灵敏、正确的通讯是最先一环,可以说没有现代 的先进通讯就没有快速的现代急救。
对医护人员的业务要求
• 是全科医师。 • 要求撑握的技术。BLS等级的徒手心肺复苏
术、心电监护、除颤、起搏术、气管插管、 人工呼吸、吸引、供氧术、催吐术、静脉 输液、注射术、接生术、外伤止血、包扎、 固定、搬运等技术。
• 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同医院医师要求一
样。
• 规范诊治。院前急救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
湖北省院前急救模式
2003年前,主要是两种急救模式: 武汉:院前型 其它地级城市:基本上是依托医院型
目前急救模式
“911”事件、SARS后,国家与省政府加强 各地市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模式开始发生 较大变化。
• 院前型 • 指挥调度型 • 依托医院型
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 大型城市可采取院前型,急救中心型,或
• 治疗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的原则
医院院前急救处置管理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处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章目的为了规范医院院前急救处理工作,提高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本制度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院前急救处理工作的管理和操作。
第三条安全原则院前急救处理工作必需以患者安全为第一原则,快速反应,高效合理进行急救处理。
第四条急救队伍医院应建立专业的院前急救队伍,配备经验丰富、技能全面的急救人员,确保院前急救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急救设备与药品管理第五条急救设备配备医院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院前急救设备,并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第六条急救设备库存管理医院设立急救设备库,进行设备的统一管理。
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增补设备,并记录库存情况,保证急救设备的及时供应。
第七条药品配备与管理1.医院应依据急救需要,合理配备院前急救所需的药品,并建立药品储备。
2.药品的采购、配送和使用必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药品管理规范,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对于过期或损坏的药品,应及时处理并重新采购,不得使用。
4.全部药品必需标明有效期,并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使用的药品符合规定要求。
第三章院前急救流程第八条报警接警1.当接到院前急救求助电话时,必需及时报警,并告知相关急救信息,如患者病情、现场情况等。
2.接警员应依据求助信息快速派遣急救车辆和人员,确保快速响应。
第九条急救车辆调度1.医院应配备特地的急救车辆,并通过车载通信设备与医院及时联系,保证急救车辆的调度和导航。
2.急救车辆的装备、消毒和维护工作必需符合相关规定,确保车辆和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现场救治1.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必需的急救处理工作。
2.急救人员必需依照医学原理和操作规范进行急救处理,不得盲目操作,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救治和护理。
第十一条院前转运1.在现场救治后,急救人员必需依据患者病情和急救资源情况,决议是否需要转运到医院。
2.如需要转运,急救人员应采取合适的转运方式,并妥当安排患者,确保患者在转运中的安全和舒适。
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唐连家;阳世雄【摘要】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quirements for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in Nanning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Center,illustrates the pre-hospital first-ai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cluding improving the pre-hospital first-aid ability,overall command and scheduling ability and first-aid response ability,etc.%介绍南宁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发展现状及信息化建设需求,阐述其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分析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后的效果,包括提升院前急救能力、统筹指挥调度能力、急救反应能力等方面.【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学杂志》【年(卷),期】2017(038)003【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力提升【作者】唐连家;阳世雄【作者单位】南宁急救医疗中心南宁530022;南宁急救医疗中心南宁5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6所谓院前急救是指首批抵达患者身边的救援者为其采取急救措施,直至更多的急救者抵达并对患者进行处置之间的时间段,这一阶段的急救质量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入,目前院前急救的重点在于如何布置网络化的急救体系以及如何进行现场化的快速抢救。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22
会诊呼叫操作:
选择呼叫医生,可以按 照科室、急救小组区分
选择患者
呼出后:医生会收到语 音电话通知和短信通知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23
院内会诊呼叫历史:
查看会诊呼叫历史 医生签到 医生的呼叫状态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24
依据MPDS症状,填报院内情况: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实现原院前手写纸质病 历电子化存档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12
专业的院前评估系统:
选择医院 拨打医院急诊电话 分级报警 多媒体传输、照片、语音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13
预警信息反馈与结束事件:
医院接收反馈 结束事件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14
语音录入:
患者信息描述 赢得抢救时间
备注:
-激活码可以在工作站设置与管 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6
车载端系统主界面:
主要功能如下:
[患者信息] [MPDS症状] [时刻详情] [时刻详情快捷方式] [院前急救病历] [出车去向及费用] [呼叫医院] [语音录入]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移动电话:
邮箱:
39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33
3
第二部分
系统设置与管理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34
科室信息:
二、科室信息、急救小 组
设置常用科室、急救小组信 息,作为医生信息字典库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35
周报短信:
三、周报短信
设置周报短信的接收 领导
领导每周一上午可以 收到周报短信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 ppt课件
基于5G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建设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30卷 第11期(总第192期)2023年11月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30N o .11(S N192) N O V .2023 ㊃69 ㊃D O I :10.13912/j .c n k i .c h qm.2023.30.11.15*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院管理建设项目(编号:C H D I -2022-B -2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项目(编号:J y y g2216)王 淑1 陈 敏1 于广军2* 通信作者:于广军1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 200062 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基于5G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建设*王 淑1 陈 敏1 于广军2*ʌ摘 要ɔ 目的 引入信息技术优化危重新生儿转运服务模式,降低转运过程中新生儿病死率㊂方法 建设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实现与医院系统的数据实时交互对接㊂结果 采用协同转运平台转运的325例次患儿中,案例耗时均减少了4m i n ,实现了 上车即入院 的转运目标㊂结论 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有效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救治质量,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㊂ʌ关键词ɔ 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系统架构;5G 技术中图分类号:R 197.324 文献标识码:B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r i t i c a lN e w b o r nE m e r g e n c y T r a n s p o r t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P l a t f o r m B a s e do n 5G T e c h n o l o g y /W A N GS h u ,C H E N M i n ,Y U G u a n g j u n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 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2023,30(11):69-72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I n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g y 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 t o o p t i m i z e th e t r a n s p o r t s e r vi c em o d e o f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n e w b o r n s a n d r e d u c e t h e n e o n a t a lm o r t a l i t y d u r i n g t h e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 . M e t h o d s A5Gt e c h n o l o g y ba s e d f i r s t -a i d t r a n s p o r t c o o p e r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f o r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n e wb o r n sw a s b u i l t t o r e a l i z e r e a l -t i m e d a t a i n t e r ac t i o nw i t h t h e h o s p i t a l s y s t e m. R e s u l t s I n t h e 325c a s e s o f c h i ld re n t r a n s p o r t e d b y 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t r a n s p o r t p l a tf o r m ,t h e t i m e s p e n t i n a l l c a s e sw a s r e d u c e db y 4m i n u t e s ,a c h i e v i ng th e g o a l o f "h o s pi t a l a d m i s s i o no nb o a r d ".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c r i t i c a l n e w -b o r n e m e r g e n c y t r a n s p o r t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p l a t f o r m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q u a l i t y o f c r i t i c a l l yi l l n e w b o r n s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fm e d i c a l s e r v i c e s .K e y w o r d s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N e w b o r n s ;F i r s tA i dT r a n s p o r t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P l a t f o r m ;S y s t e m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5GT e c h n o l o g y F i r s t -a u t h o r 's a d d r e s s S h a n g h a i C h i l d r e n 'sH o s p i t a l ,S h a n gh a i ,200062,C h i n a 1 研究背景新生儿转运(N e o n a t a l T r a n s -po r t ,N T )是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或专科医院新生儿科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转运需要在要求的时间内将危重新生儿安全地转运到救助目的地,考验着目标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e o n a t a l I n t e n s i v eC a r e U -n i t ,N I C U )转运救治整体水平,这需充分发挥区域内优质儿科救治中心各项医疗资源的作用㊂安全高效的转运,需要训练有素的转运团队㊁性能优良的转运设备和高效精准的转运流程,这是降低危重新生儿转运风险的重要保证㊂为提高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安全与救治水平,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践探索㊂国内学者孔祥永等[1]通过解读新生儿转运指南,认为危重新生儿转运与普通患儿转运有较大差别,应将危重新生儿安全地转运到N I C U 进行救治㊂加拿大学者L e e S K 等[2]认为,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患儿病情变化和死亡的风险,要实现安全㊁快速地转运,必须规范和优化新生儿转运工作,以达到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目的㊂美国学者L u i K 等[3]认为,危重新生儿转运是转运医院㊁目标医院和患儿家庭多方参与的系统性工作,各组织的监护救治能力是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㊂英国学者C h i e nL Y 等[4]研究认为,新生儿转运是危重新生儿救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已经有发达国家建立了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被证明对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㊂国内外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尚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建设 王 淑 陈 敏 于广军‘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30卷 第11期(总第192期)2023年11月㊃70 ㊃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30N o .11(S N192) N O V .2023图1 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架构存在以下问题:(1)急救转运体系与区域内医联体信息不协同;(2)交互数据结构与标准不统一;(3)转运系统诊疗功能不完善;(4)转运效果不能量化㊂本研究提出基于5G 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架构方案,利用5G 网络高带宽低延时特性,实现了转运车辆与医院间的远程会诊系统衔接,达到 上车即入院 危重新生儿救治急救转运的目标㊂2 平台架构与流程设计2.1 平台架构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如出现突发情况需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应急处理;反之,会对患儿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㊂充分利用5G 网络的高带宽和低延时特性,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技术[5],为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㊁远程会诊等提供技术支持,可实现当转运过程中的危重患儿需要远程协助时,接收医院的新生儿科专家可以获得急救车位置㊁车内音视频㊁患者体征波形㊁心电图和完整急救电子病历等患儿诊疗数据,实现院前远程诊断,给出合理救治意见,提高救治成功率㊂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架构见图1㊂该平台分为资源生产层㊁基础平台层㊁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等四层架构㊂资源生产层实现与上海市院前急救信息平台和医院院内信息系统对接,可获取急救患者基本信息㊁车辆定位数据㊁生命体征数据㊁视频监控数据等院前急救信息和急诊信息㊁电子病历㊁检查检验报告等院中急救数据㊂基础平台层是依托5G 网络建设的急救转运协同数据中心㊂建设统一数据㊁技术㊁业务和服务中台,可为前端协同应用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㊂应用服务层由智慧急救云平台㊁车载急救管理㊁远程急救会诊㊁急救辅助系统㊁转运协同平台等子系统构成㊂用户层涉及卫生监管机构㊁医疗机构以及医护人员等,平台提供多终端应用访问服务㊂平台结合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场景,规范和统一了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信息建设标准,建设了一体化的智慧协同平台,可实现院前急救电子健康档案㊁新生儿暖箱㊁呼吸机设备㊁心电监护仪㊁血气分析仪等信息集成和信号传输,将危重新生儿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实时体征㊁影像信息㊁电子病历信息同步传输到院内,实现与院内医生协同诊疗,实现了院前数据㊁转运数据㊁入院就诊数据相关联㊂2.2 平台功能平台功能包括智慧急救云系统㊁车载急救管理子系统㊁远程急救会诊子系统㊁急救辅助子系统㊁转运协同系统等5个部分㊂(1)智慧急救云平台㊂主要包括急救智能智慧调度㊁一体化急救平台系统院前急救调度㊁后台运维管理㊁急救质控管理等㊂(2)车载急救管理子系统㊂包括车辆管理㊁医疗设备信息采集传输㊁A I 智能影像决策㊁结构化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等㊂(3)远程急救会诊指导子系统㊂包括基于高清视频指导系统,可实现实时传输高清音视频㊁超媒体病历㊁急救地图等㊂(4)急救辅助子系统㊂包括智慧医疗背包㊁急救记录仪㊁新生儿急救转运箱㊁车内医院移动工作站等,能够辅助急救车医护人员进行患者登记㊁医嘱预录入㊁生理体征评估㊁病历预录入等工作㊂(5)转运协同平台系统㊂主要实现转出妇产科医院转诊申请㊁转运电子病历登记㊁危重新生儿院前院内电子交接㊁新生儿急救信息协同共享等功能㊂2.3 流程设计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通过顶层设计,规范和统一了助产医疗机构㊁急救人员㊁救护车㊁应急指挥中心和儿童医院之间的基础信息,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业务流程设计如图2所示㊂急救人员㊁救护车㊁应急指挥中心和医院之间通过5G 网络协作开展危重新生儿医疗急救服务㊂当助产医疗机构的新生儿出现高危情况,呼叫120急救中心,急救中心进行人员和车辆调度,救援人员会同救助人员到达现场,接入监护设备,并对患儿进行初步检查㊂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通过5G 网络实时传送到接收医院,由医院救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建设王 淑 陈 敏 于广军‘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30卷 第11期(总第192期)2023年11月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30N o .11(S N192) N O V .2023 ㊃71 ㊃图2 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业务流程图3 2021年-2022年上海市各主要医院的新生儿急救协同转运案例对比治团队提供远程指导㊂在患儿转运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监测数据㊁电子病历记录数据等上传远程急救系统,并结合A I 辅助诊断系统,支持院内专家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实时情况,为患儿入院后得到更充分的治疗提供有效保障㊂同时,患儿收治入院后,系统可以进行后续评估与跟踪,并作为A I 辅助诊断系统学习的样本案例㊂3 效果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是首批上线运行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医院㊂该院基于5G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与上海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平台对接,可及时获取转运危重新生儿患者基本信息㊁车辆信息㊁车载医疗设备㊁车载视频㊁病种评分㊁电子病历等数据,有效提升了危重新生儿的救治质量和效率㊂2022年6月-11月,该协同平台共完成325人次转运案例㊂其中,早产儿㊁极低与超低和低出生体重儿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㊁新生儿湿肺㊁新生儿败血症㊁新生儿肺炎㊁严重的出生窒息等7种高发危重新生儿病例占比超过57.25%,这些病例与同期其他转运案例均耗时减少了4m i n ,达到了 上车即入院 的转运目标㊂该院是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转运中心,所覆盖的转运网络单位(医疗机构)已经由最初的8家发展至38家㊂在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上线前,转运网络单位间的点对点转运或患儿家属申请转运主要依靠120院前急救系统㊂由于未与院内急救信息系统联通,危重新生儿的病史病情主诉记录主要由医师纸质登记,存在无法获取患儿院前急救转运交接完整信息㊁转运过程中动态信息和入院后的病情数据无法对照,转运过程中的各环节组织与衔接不畅等问题㊂该院承担了上海市中心城区与西部片区㊁长三角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任务,急救转运案例逐年增加㊂在上海市市域内该院通过120院前急救系统统一调度实现就近转运,避免了危重新生儿转运因路途遥远㊁转运时间过长而增加的转运风险,并与上海市具有N I C U 的其他儿科医院(中心)形成了完整的新生儿急救体系㊂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效率关系着转运成功率,关系着新生儿的救治率㊂而转运耗时是衡量转运效率的核心指标,本研究选取同期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上线后开展系统转运的16家医院案例转运耗时进行分析(见图3)㊂结果表明,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在各定点医院间的转运时间都得到相应缩短,减少了转运耗时㊂4 讨论上海市急救中心基于市㊁区急救中心与各医疗救助机构协同救治流程,建设了上海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平台,形成了市㊁区急救中心间以及急救中心与医疗机构间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救护车院前预警㊁患者生命体征信息传输㊁院前院内会诊㊁院内交接的全流程管理[6]㊂4.1 优化危重新生儿转运服务模式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建设 王 淑 陈 敏 于广军‘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30卷 第11期(总第192期)2023年11月㊃72 ㊃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30N o .11(S N192) N O V .2023救转运协同平台实践,强调主动对接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平台,以及时获取患儿基本的就诊信息㊂通过对接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平台可主动获取转运新生儿的准确信息,如急救车辆定位㊁车辆预计到救助医院时间等信息,实现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数据即时同步[7]㊂武志红[8]认为,可通过建立规范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流程优化新生儿转运模式,将以往危重新生儿被动转运转变为主动转运㊂沈秋燕等[9]提出了适用于无N I C U 医院达到最佳救治效果的高危新生儿转运服务模式㊂余玲玲[10]采用主动型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网络实施危重新生儿病例转运,认为主动型的院前急救转运更有利于成功转运,提高存活率,改善患儿预后㊂本研究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的主动转运模式,患儿转诊前可获得充分诊疗信息评估,转诊中能够实时获取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必要时急救平台系统可与目标医院进行实时会诊,保证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安全㊂4.2 运用5G 信息技术提高转运效率基于5G 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实现了危重新生儿远程筛查㊁诊断,以及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各项生命体征的实时采集和急诊远程监测,解决了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过程中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㊂张雪峰等[11]开展了区域内危重新生儿急救体系现状分析,认为建立和完善新生儿急救体系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保障㊂胡外光[12]针对儿童急救转运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院前急救转运与风险评估信息平台㊂朱晨[13]设计了一套基于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危重新生儿协同急救系统,以提高区域内危重新生儿救治效率㊂张晓波等[14]开展了基于5G+区块链的危重新生儿转运信息平台构建策略与效果评估探索㊂运用5G 信息技术可及时获取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实时数据,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进而减少医患纠纷,是转运医院与目标医院区域医疗资源高效联动共享的有益探索[15]㊂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新生儿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地区均建立了新生儿转运系统(N e o n a t a lE -m e r g e n c y T r a n s p o r tS y s t e m ,N E T S )或转运网络,但国内尚未形成新生儿急救转运服务的统一标准㊂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转运医院和目标医院间的协同转诊,实现患儿救治信息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为危重患儿的及时就诊提供有力支撑[16]㊂本研究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下一步将从系统层面规范和制订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管理流程,建立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管理模式标准,也为实现常态化㊁规模化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救助形成可靠㊁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了技术保障[17]㊂参考文献[1] 孔祥永,封志纯.新生儿转运工作指南(2017版)[J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7,5(4):193-197.[2] L E ES K ,M C M I L L M D D ,O H L S -S O NA ,e t a l .V a r i a t i o n s i n p r a c t i c ea n do u t -c o m e s i n t h eC a n ad i a nN I C U Ne t w o r k :1996-1997[J ].P e d i a t r i c s ,2000,106(5):1070-1079.[3] L U IK ,A B D E L l -L A T I F M E ,A L L G O O DC L ,e t a l .I m pr o v e do u t c o m e so f e x t r e m e l yp r e m a t u r eo u t b o r n i n f a n t s :e f f e c t s o f s t r a t e g i c c h a n ge s i n p e r i n a t a l a n d r e t r i e v a l s e r v i c e s [J ].P e d i a t r i c s ,2006,118(5):2076-2083.[4] C H I E N L Y ,WH Y T E R ,A Z I ZK ,e ta l .I m pr o v e do u t c o m eo f p r e t e r m i n -f a n t sw h e nd e l i v e r e d i nt e r t i a r y c a r ec e n t e r s [J ].O b s t e tG yn e c o l ,2001,98(2):247-252.[5] 丁方睿,郑 军.5G 技术应用于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和转运的探索[J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21,36(6):78-80.[6] 张小亮,景慎旗.基于5G 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院前院内急救管理平台建设[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21,30(6):75-80.[7] 郑 波,杜 潇.基于5G 网络技术的智慧医疗在移动卒中急救系统领域的架构设计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7-14.[8] 武志红.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7):104-105.[9] 沈秋燕,王建荣.新生儿急救转运服务模式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2011,4(7):93-94.[10] 余玲玲.区域性危重新生儿主动型院前急救转运的应用及意义[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5):612-615.[11] 张雪峰,肖玲玲,周 钰,等.区域内危重新生儿急救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3525-3527.[12] 胡外光.基于互联网的院前急救转运与风险评估信息平台构建[J ].中国数字医学,2014,9(6):55-57.[13] 朱 晨.基于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危重新生儿协同急救系统设计[J ].医疗卫生装备,2020,41(10):24-29.[14] 张晓波,冯 瑞,葛小玲,等.基于5G+区块链的危重新生儿转运信息平台构建策略与效果评估[J ].中国卫生资源,2022,25(5):581-585.[15] 王 标,汤峥嵘.远程智能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1):1007-1009.[16] 孔祥永,封志纯.‘中国新生儿转运指南“解读[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58-160.[17] 杨晓倩,季 巍,葛绣山,等.危重新生儿转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3,30(2):24-28.收稿日期:2023-06-05修回日期:2023-09-27责任编辑:姚 涛。
院前急救资源管理系统11

院前急救资源调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面向对象方法一、实验目的1、熟悉领域分析和需求分析过程,掌握领域分析和需求分析的面向对象方法2、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二、实验任务和要求任务:结合课程项目,完成组织需求分析、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要求: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绘制图形。
三、实验步骤1、组织分析1.1 组织目标分析Δ资源调度有效性Δ及时救助Δ争取救治时间提高院前急救资源调度的水平,必须要有先进的通讯系统,优化的运输设备,完善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才能让资源调度有序进行,从而及时有效的救助病人。
分析:院前急救资源调度的模式模糊,不明确。
资源调度合理性不够。
病人与急救中心的联系不及时。
建议:规范院前急救资源调度的流程。
优化通信系统,使得病人和急救中心及时联系。
设定明确规则,使院前急救调度井然有序。
统一急救网络布局,统一指挥调度平台1.2 组织机构分析图1-1 1.3 组织职能分析表1-12、需求获取2.定义边界病人1.拨打急救电话2.提供病人信息:1.病人病史2.病人所处位置3.家族病史4.病情状况图2-1 2.2 发现主角图2-22.3 获取业务用例图2-3 用例图2.4 业务建模(功能建模/业务场景/业务流程)图2-9调度员与医院场景图2.6 领域建模(结构建模/业务实体模型)图2-102.6 提炼业务规则(1)接到呼救电话信息后,迅速判断病情,及时向急救分站下达出车命令,督促立即出车。
(2)正确使用调度通信设备(3)利用现有指挥系统,合理、有效、快捷分配全市医疗急救资源。
(4)及时准确原则、区域划分原则等2.7 获取非功能性需求(1)性能需求分析(运行速度,资源消耗量等方面的要求等)(2)可靠性需求分析(用户在严重程度、易恢复性,以及故障可预测性等方面的要求)(3)易用性需求分析(用户在界面的易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3、需求分析3.1 建立概念模型(用例场景/事件流)3 系统原型4、系统分析4.1 建立系统用例医护人员图4-1 医院用例图记录图4-2接话员用例图4.2 分析业务规则交互规则表4-14.3 用例实现病人本人家属其他人图4-3拨打电话用例实现指导员发出指示医院下达指示图4-4分配资源用例实现接话员电话接听电话控制类系统病人信息图4-5接话员鲁棒图图4-6接话员时序图获取医院信息控制类医院信息图4-7调度员鲁棒图图4-8调度员时序图获取医院信息控制类车辆信息图4-9 医院鲁棒图图4-10医院时序图4.4 软件架构和框架图4-11 软件架构4.5 建立分析模型4.5.1 初始的分析模型急救中心交互规则库分派医院的控制调度员边界类工作流引擎图4-12调度医院page病人信息单vo医院控制control分派医院图4-13图4-14 4.5.2分析模型优化信息获取接听电话分析信息分派车辆图4-14 4.6 组件模型图4-12 组建模型4.7 部署模型部署图用来帮助读者了解软件中的各个组件驻留在什么硬件位置,以及这些硬件之间的交互关系:1.WEB服务器:理解WEB服务器,首先你要理解什么是WEB?WEB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所看到的HTML页面就是WEB的数据元素,处理这些数据元素的应用软件就叫WEB服务器,如IIS、apach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
接话员 调度员 医院
职能
表1-1
拨打求救电话、提供基本信息、描述病况、以及所 在位置
接听电话、记录病人基本信息(电话)以及地址
调度各个急救中心
负责分配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医疗资源、出车等
2、需求获取 2.定义边界
2.2 发现主角
图2-1
2.3 获取业务用例
图2-2
图2-3 用例图
2.4 业务建模(功能建模/业务场景/业务流程)
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要求: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绘制图形。
三、实验步骤 1、组织分析
1.1 组织目标分析
Δ 资源调度有效性 Δ 及时救助 Δ 争取救治时间
提高院前急救资源调度的水平,必须要有先进的通讯系统,优化的运输设备,完善院前急 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才能让资源调度有序进行,从而及时有效的救助病人。
院前急救资源调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面向对象方 法
学生姓 名
实验日 期
指导教 师
XXX
XXX
XXX
XXX
2014-10-10
实验成绩
XXXX
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领域分析和需求分析过程,掌握领域分析和需求分析的面
向对象方法 2、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
二、实验任务和要求 任务:结合课程项目,完成组织需求分析、需求获取、需求分析、
2.7 获取非功能性需求 (1) 性能需求分析(运行速度,资源消耗量等方面的要求等)
(2) 可靠性需求分析(用户在严重程度、易恢复性,以及故障可预测性等方面的要求) (3) 易用性需求分析(用户在界面的易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
3、需求分析 3.1 建立概念模型(用例场景/事件流)
图3-1业务流程图
子事件流
各个急救中心进行资源分配,医护人员,并前往救助
异常流
同一时间并发呼入量大,无法及时应答 网络故障,无法接入
4.3 用例实现
图4-3拨打电话用例实现 图4-4分配资源用例实现
图4-5接话员鲁棒图
图4-6接话员时序图
图4-7调度员鲁棒图
图4-8调度员时序图
图4-9 医院鲁棒图 图4-10医院时序图
图2-4 病人场景图 图2-5 接话员场景图
图2-6 调度员场景图 图2-7 医院场景图
图2-8病人与调度员场景图 图2-9调度员与医院场景图
2.6 领域建模(结构建模/业务实体模型)
图2-10
2.6 提炼业务规则 (1) 接到呼救电话信息后,迅速判断病情,及时向急救分站下达出车命 令,督促立即出车。 (2) 正确使用调度通信设备 (3) 利用现有指挥系统,合理、有效、快捷分配全市医疗急救资源。 (4) 及时准确原则、区域划分原则等
3.2 建立业务架构(获取用例场景中的实体及其关系)
图3-2 业务架构图
3 系统原型 4、系统分析
4.1 建立系统用例
图4-1 医院用例图
图4-2接话员用例图
4.2 分析业务规则 交互规则
业务名称
表4-1 拨打电话
调度资源
业务角色
病人 调度员下达指示
其他人(家属) 医院下达指示
前置条件
急救电话正常呼入呼出
4.4 软件架构和框架
图4-11 软件架构
4.5 建立分析模型 4.5.1 初始的分析模型
图4-12 图4-13
图4-14 4.5.2分析模型优化
图4-14
4.6 组件模型
图4-12 组建模型
4.7 部署模型 部署图用来帮助读者了解软件中的各个组件驻留在什么硬件位 置,以及这些硬件之间的交互关系:
1.WEB服务器: 理解WEB服务器,首先你要理解什么是WEB?WEB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所看到的HTML页面就是WEB的 数据元素,处理这些数据元素的应用软件就叫WEB服务器,如IIS、apache。 WEB服务器与客户端 打交道,它要处理的主要信息有:session、request、response、HTML、JS、CS等。 2.应用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如JSP,处理的是非常规性WEB页面(JSP文件),他动态生成WEB页面,生成的WEB页 面在发送给客户端(实际上当应用服务器处理完一个JSP请求并完成JSP生成HTML 后它的任务就 结束了,其余的就是WEB处理的过程了)。 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的联系: 1.WEB服务器一般是通用的,而应用服务器一般是专用的,如Tomcat只处理JAVA应用程序而不能 处理ASPX或PHP。而Apache是一个WEB服 务器f(HTTP服务器),后来连接Tomcat应用服务器来 支持java。
后置条件
需要去救助的急救中心的相关物资充足,医疗人员技能达到要求
主要事件流
1. 患者所处位置,地点 2. 联系电话 3. 询问部位,是否有陈发性疾病,有何伴随症状 4. 意识状态,是否有呼吸困难 5. 根据病人所处位置,查看地图 6. 找到最近的急救单位 7. 通知出车
扩展流
1.急救中心资源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行资源补充 2.病人情况正常,取消本次急救 3.如果需再次呼入,继续进行流程
分析: 院前急救资源调度的模式模糊,不明确。 资源调度合理性不够。 病人与急救中心的联系不及时。
建议: 规范院前急救资源调度的流程。
优化通信系统,使得病人和急救中心及时联系。 设定明确规则,使院前急救调度井然有序。 统一急救网络布局,统一指挥调度平台
1.2 组织机构分析
1.3 组织职能分析
图1-1
图4-13 部署模型
5、系统设计 5.1 设计模型
5.2 接口设计
5.3 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