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2023最新版)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2023最新版)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管理办法第一章急救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急救管理的目的和任务⒈急救管理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及时、有效、专业的院前急救服务。

⒉急救管理的任务包括建立紧急救护网络、规范急救流程、提升急救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等。

第二节急救管理的基本原则⒈人民至上: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⒉救护优先:对急危重病人实施优先救治,确保救治质量和效果。

⒊综合协调: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急救管理的整体合力。

第二章急救管理体制与机构第一节急救管理体制⒈精细分工:设立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急救队等多级机构,负责不同层级的急救工作。

⒉紧密配合:急救中心与医院、警察部门、交通管理等部门建立紧密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第二节急救管理机构的职责划分⒈急救指挥中心: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指挥、调度和协调。

⒉急救站:负责急救车辆的运行和急救人员的培训。

⒊急救队:负责现场急救和伤员运送等实际工作。

第三章急救资源的建设与调配第一节急救车辆和设备的配置标准⒈急救车辆的种类和数量应根据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急救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⒉急救车辆应配备必备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修和更新。

第二节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⒈急救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急救技能。

⒉急救人员的数量和结构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

第四章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第一节急救流程⒈发现急救事件:及时报警或拨打急救方式。

⒉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根据急救事件的情况指挥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⒊紧急救治:急救人员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的急救措施,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

⒋伤员运送:将伤员运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第二节急救操作规范⒈现场急救:按照急救操作规范,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措施。

⒉伤员运送:根据伤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方法。

第五章急救效果监测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急救效果评价指标⒈救治时间:急救从接到呼叫到救治完成的时间。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引言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发生时,院前急救的迅速响应和有效执行对于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的高效、科学和安全,请制定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规范急救程序和措施,提高急救效率。

一、定义和目的1. 定义:院前医疗急救,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提供的紧急救治措施。

2. 目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机构和人员1. 管理机构:成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或委托有经验和资质的专业机构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2. 人员配备:医疗急救团队应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和急救技术人员,他们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接受定期培训以保持专业素质。

三、院前医疗急救流程1. 急救呼叫:建立院前急救呼叫中心,接收和处理急救呼叫。

接线员应对呼叫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和评估,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

2. 到达现场:急救团队应快速响应,到达事故或疾病现场。

他们应根据现场情况和病情状况,评估和处理患者的急救需求,包括病情稳定、急救措施和运送决策等。

3. 采取急救措施:急救团队应根据急救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但不限于清除呼吸道、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和固定骨折等。

4. 运送至医疗机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迅速将患者运送至最近的医疗机构,并提供相关的急救报告和医疗记录,以便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四、院前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1. 设备配备:确保院前急救车辆和急救点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如急救箱、呼吸机、监护仪等,并保持设备的完好和有效性。

2. 药品管理:合理配置急救药品和药箱,要求急救人员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规范进行使用,并定期检查和更新药品的有效期和库存。

五、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1. 质量评估:建立院前医疗急救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各项急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2. 培训和培训: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急救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医疗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管理是针对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的情况下,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正确地采取和实施急救措施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管理工作。

以下是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急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应严格管理急救物资和设备,确保急救设备、用品、药品的配备和保养。

3.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增强急救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急救流程和操作规程1.制定标准化急救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每次急救的操作标准化、规范化。

2.明确急救车辆的出车要求和流程,统一配备急救箱、胸外压设备等必备急救设备。

三、急救记录和信息管理1.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应立即进行现场勘查和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治疗过程、处理措施等信息。

2.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建立急救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急救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四、急救救助协调管理1.与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建立联系,加强医院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2.加强与急救志愿者、专业医疗救援组织合作,协调资源,提升急救救助能力。

以上是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通过建立标准的急救操作规程、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做好急救记录和信息管理、加强急救救助协调管理等方面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

为了更好的推进院前急救管理,我们需要加强和实践以下内容:(一)建立急救指挥中心急救指挥中心是协调急救资源、指挥急救工作、接听百姓求助信息与容灾信息等端口。

建立急救指挥中心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响应急救需求,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急救指挥中心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协作,建立紧急队伍,缩短救援响应时间。

(二)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急救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之一,医务工作者的技能操作和素质对于提高急救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始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要求,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在疾病或意外事故发生后,通过医疗机构之外的急救措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为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急救人员的要求和培训:1.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备医疗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持有急救培训机构颁发的相关资格证书。

2.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保持其专业能力的水平。

二、院前急救设备的管理:1.确保急救车辆及设备配备齐全,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良好状态。

2.加强对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储备,保证设备和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院前急救的指导和协调:1.建立院前急救指导中心,并保持24小时不间断工作。

2.指导中心负责对急救现场指导和协调,对各级急救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急救工作的协调性和连续性。

四、院前急救信息管理:1.建立院前急救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急救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录入、存储和分析。

2.确保急救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五、院前急救质量管理:1.建立院前急救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急救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提升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效果。

六、急救人员的权益保护:1.加强对急救人员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2.保护急救人员在工作中的权益,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安全性和保障性。

综上所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是对院前急救工作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基本准则,其目的是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只有通过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才能不断提升急救工作的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急救服务。

七、院前医疗急救流程的规范化:1.紧急呼叫:当遇到急救情况时,社会公众可通过紧急呼叫电话寻求帮助。

相关部门应在接到呼叫后,迅速派遣急救人员前往现场。

2.现场评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进行现场评估,确认患者的病情和急救需求。

2023年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暂行办法

2023年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暂行办法

2023年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院前医疗急救救护车管理办法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管理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院前急救站(中心)或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事业。

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需求,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的,应当服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四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区域人口、医疗资源、现有院前急救机构的分布状况,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五条院前急救站(中心)或急救网络医院,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登记和注销。

第六条院前急救站(中心)或急救网络医院的设置应当符合院前急救站(中心)规定的标准,须按规定时间参加医疗机构年度校验。

第七条院前急救站(中心)或急救网络医院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

救护车的装备要严格按《省卫生计生委关于修订省院前医疗急救救护车装备基本标准的通知》(浙卫发[2018)44号)标准进行配备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院前急救站(中心)或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着装应当统一标识,统一标注院前急救站名称和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120”。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规范和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高抢救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法、急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以及其他有条件和能力的单位、个人参与急救工作的情况。

(三)院前医疗急救应以社会公益为宗旨,尽可能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

应当遵循科学救治原则,注意安全、防止病情恶化、保护患者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二、技术要求(一)医护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相应执业资格证书,能够熟练运用院前医疗急救器械和设备,并能进行合理用药和严格的医学观察。

(二)院前医疗急救器械和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检修、维护、保养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和制度执行。

(三)院前医疗急救车辆应当具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持通畅的通信、导航、监控等系统,确保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四)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有完善的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预案,并能够针对不同的急救情况进行有效的应对。

三、急救流程(一)接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24小时值班机制,听取报警人报案的信息,确认急救需要,并派遣医疗救护人员前往现场。

(二)现场急救和转运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应当进行简要的初步诊断和处理,确定疑似诊断,并进行转运。

急救车辆应当保证到达现场的时间和路线最短,尽可能减少转运过程中的病情恶化和安全风险。

(三)院内救治急救车辆到达医疗机构后,应当及时移交患者,并与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按照规定的急救流程进行救治。

医院应当建立合理的急诊医疗系统和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机制,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有效性和效率。

四、管理要求(一)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体系和医疗事故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人、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并进行相关记录和统计工作。

(二)医护人员应当关注患者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严格执行专业操作规程和道德要求,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为了提高我国的院前医疗急救水平,做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制定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有10章,94条,下面是对该办法的详细解读。

第一章,总则。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院前医疗急救的定义、基本原则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提出了院前医疗急救应该以人为本,注重综合施救和优质服务,加强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协调等。

第二章,急救体系。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体系的划分和急救站的设置原则。

提出急救站的设立应该考虑人口密度、交通情况、重点区域等因素。

并且急救体系应该与社区医疗机构相互配合,形成医疗急救救援能力互补的网络体系。

第三章,急救人员。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人员的资格条件和职业素养要求。

要求急救人员有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必须具有专业资格证书和经过急救培训。

第四章,急救设备和药品。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车辆、急救器材和药品的配置、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期望急救车辆要经过专业认证,急救器材和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标识要求。

第五章,急救行动。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行动的程序和要求。

强调院前急救行动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及时、科学、规范进行急救救治,做到“一秒钟挽救生命,一分钟补救重症,一小时拯救病人”。

第六章,急救可达度和急救质量控制。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可达度和急救质量控制的要求。

重要的是,急救人员应该及时赶到急救现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并且加强急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高急救的效果和安全性。

第七章,急救资助。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费用的资助范围和资助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和经济困难患者的急救费用,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资助和救助。

第八章,急救纪律和安全。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人员的工作纪律和安全要求。

要求急救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尊严。

在急救过程中必须保证设备和药品的安全使用,注意医疗质量和卫生。

第九章,急救救助体系建设。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救助体系建设的要求。

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1)

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1)
❖ 院前急救单元,是指由院前急救救护车、急救设备药品、医护 人员、救护员以及驾驶员和担架员等辅助人员组成的院前急 救小组,是执行院前急救任务的基础;
❖ 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指以急救(分)中心、急救站 (点)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共同组成的院前急救医疗机 构网络;
❖ 救护车,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 具有院前急救统一标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 准-救护车》配置和装备的特种车辆。
❖ 第十条 四川省院前急救体系网络包含应急救 援、常态院前急救、信息网络、院前急救医 疗质量控制网络四个方面。
❖ (一)应急救援网络。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为省级卫生应急决 策指挥机构,负责确定省级紧急医学中心,筹组省级紧急医 学救援基地,承担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和专业技术支援;国家 (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承担国家卫计委及我省卫计委指派 的各类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 第二条 本《实施意见》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
急救(分)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 网络医院,在其执业场所以外,按照统一指挥调度, 在将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
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 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是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急 救网络医院的统称,是指由通信、医疗急救和转运等要素构 成,对伤病员提供医疗急救和转运、护送服务的医疗机构, 具有急诊急救和应急救援两项职责;
❖ 各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为市(州)级卫生应急决策指 挥机构。市(州)级卫生计生行政部可将具有紧急医学救援 指挥调度能力的市(州)急救中心同时命名为市(州)紧急 医学救援中心;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 市(州)区域紧急救援基地,并整合辖区医疗资源组成紧急 救援队伍,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应急储备,承担区域紧急 医疗救援工作。条件允许的市(州)可由县、乡分级分区域 承担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1)

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1)

第十三条 院前急救单元功能与定位。院前急救单元 执行院前现场急救、监护转运工作,在配备相应医 疗设施设备和人员的基础上,还应配备符合急救中 心要求的急救通讯设备,配备与急救中心对接的基 于互联网的无线有线信息传输网络和移动数据传输 设备; 建立管理制度,保持急救通讯、急诊急救信息采集 和传输的畅通,实现与四川省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中 心数据库的对接。
第三章 功能与定位
第十一条
急救中心功能与定位。急救中心应 具备《急救中心(站)建设标准》要求的区域 统一指挥调度功能和平台,还应建立直属急救 站(点),补充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承担 现场医疗急救和转运(送)职能。在属地卫生 计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院前急救行业业务管 理工作,主要负责应急指挥、指挥调度、现场 救治、资源监控、质量管理、行业督导、培训 宣传和信息汇总等工作。


6.执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计报告制度,收集、 处理和贮存与急救相关的急救信息,按规定做好急 救信息与资料的记录、统计和报告工作。

7.对辖区非院前急救性质的叫车服务(如院间转送、 特需送医送患等服务)制定措施,统一管理、统一 实施;
8.承担区域社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和急救技能 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在应对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时,行使辖区政府赋予的应急医 疗资源指挥调度权限。
2.受理呼救、调度资源;为应对紧急医疗救援的需要,对辖 区院前急救资源(急救站点、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医 疗用车、从业人员、医院专科能力、应急储备医疗物资) 进行统一审核备案和动态监控。 3.市(州)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平台,应当逐步具备系统集成 (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救护车或院前急救单元追踪、计 算机辅助分析指挥、院前急救数据信息采集汇总、无线集 群语音通讯和视频通讯等)功能。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急救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 效能”的原则制定本地区急诊急救系统的发展 规划并实施行业监督管
按照“统一受理。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统一 指挥、逐级响应”的原则,加强辖区内各种突 发事件应急急救工作的指挥和协调。
坚持基本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 强急诊急救队伍建设,规范、高效地开展院前 医疗急救服务。
能力标准
• 区域急救网络布局建设: • 依据人群覆盖、急救时间覆盖、专科急救
能力覆盖,建立市县乡村急救中心、急救 分中心、急救站(点)四级急救网络医疗 机构
能力标准
• 1、急救资源覆盖率
• 人口密度与急救资源配置: • 高密度城区:省会中心城市、地级市按每20-25万
人,设立急救中心, • 中密度城区:中心城市郊区、县或县级市每10万
院内准备的技术和条件
• 临时起搏、 初级和高级心肺复苏(含除颤)休克复苏 • 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 困难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 清创缝合、清创止血、胸腔闭式引流、腹腔穿刺引流 • 建立静脉通道、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置管 • 留置胃管、胃肠减压;洗胃 三腔管压迫止血 • 灌肠、物理降温、导尿 • 静脉溶栓 • 合血准备、开胸手术准备、开腹手术准备 • 重症监护室准备
现有体系我们做什么 怎么做 胸部刀伤 1、 院前急救的责任 腹部刀伤 心脏刀伤 脑梗塞 心梗 重症哮喘
反应时间
现场时间
t1 t2 t3 t4 t5
呼救
调度 分站 出车 现场抢救
院前急救 TIME
途中时间 t6
t7 医院
• (1)反应时间 • 影响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讯、救护车性能、交通状况、
急救半径以及调度员和随车人员组合和管理。
院内准备的技术和条件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2)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2)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2)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提高急救服务效率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院前医疗急救活动,包括急救指挥、急救站点设置、急救人员培训、急救车辆管理、急救设备配置、急救信息管理等。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应当遵循快速、有序、高效、专业的原则,确保急救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院前医疗急救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

第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指挥体系,明确指挥职责,确保急救指令的迅速传达和执行。

第三章急救站点和人员第七条急救站点的设置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规划,确保覆盖面广、响应时间短。

第八条急救站点应当配备合格的医疗急救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急救辅助人员,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

第九条急救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熟悉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急救任务。

第四章急救车辆和设备第十条急救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确保车辆运行安全和急救设备完好。

第十一条急救车辆应当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和通讯设备,实现实时定位和信息传输,提高急救响应速度。

第五章急救信息管理第十二条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急救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

第十三条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应当与医疗机构、公安、交通等部门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第六章急救服务规范第十四条制定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规范,明确急救服务流程、操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第十五条急救人员在执行急救任务时,应当遵守服务规范,确保急救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十六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服务质量,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发的疾病和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院前医疗急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地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事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本文将从院前医疗急救的定义、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院前医疗急救的定义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在疾病或意外事件发生后,通过急救人员迅速到达现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帮助患者稳定病情并尽快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的过程。

它是救治高危患者、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1. 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离不开专业的急救人员,因此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是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部门应制定培训计划,组织急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急救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质证书,并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确保其具备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事件的能力。

2. 急救设备和药品的配置和管理在院前医疗急救过程中,急救设备和药品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

急救设备和药品的管理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3.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对于提高急救效率和救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急救资源共享机制,提高院前急救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联动,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时效性和可及性。

三、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的实施措施实施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1.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知识普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举办急救知识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推广院前医疗急救知识。

2. 建立院前医疗急救热线建立院前医疗急救热线,为群众提供咨询和求助服务。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管理办法【最新版】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管理办法【最新版】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秩序,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急救站(点)按照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调度,对急危重症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坚持以拯救生命为原则,坚持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行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保证急救工作高效、及时。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院前医疗急救财政投入和增长机制,保障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医疗保障、红十字、广播电视、通信、供电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

第二章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第六条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包括:(一)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机构;(二)急救站(点);(三)专业性或群众性救护组织。

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规划部门,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综合考虑城乡布局、区域人口数量、服务半径、交通状况和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分布情况、接诊能力等因素,编制院前医疗急救站(点)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机构负责全市范围内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协调、调度、指挥和急救网络管理;(二)检查、督促急救站(点)的急救工作;(三)设立“120”急救电话,二十四小时接受呼救处理和储存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四)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和社会培训,医疗急救知识的科普宣传,急救医学的科研、学术交流和新技术推广;(五)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院前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类院前急救机构、急救人员及相关部门。

第三条院前急救是指发生突发疾病、创伤或其他突发事件导致生命危急的情况下,通过急救措施在医疗机构前提供有效救治和抢救的工作。

第四条院前急救应遵循人道主义、责任和专业的原则,保障急救对象的隐私权和尊严。

第二章急救机构设置与管理第五条城市、农村和高速公路等不同领域及地区应合理设置院前急救机构,保证急救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第六条院前急救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救护车辆、急救设备和药品,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第七条急救人员应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并进行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保证其能胜任院前急救工作。

第八条急救机构应建立健全急救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前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第九条急救机构应定期组织院前急救演练,检验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

第三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第十条当发生突发疾病、创伤或其他突发事件导致生命危急的情况时,急救机构应立即响应并启动院前急救预案。

第十一条急救人员应快速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和稳定患者病情,确保患者在院前获得最佳救治。

第十二条急救人员应判断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救治。

第十三条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

第十四条急救人员应与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准备好接收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章信息管理与协调第十五条急救机构应建立健全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记录和汇总院前急救情况和救治效果。

第十六条急救机构应与120急救中心、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十七条急救机构应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宣传,提高公众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急救机构:指负责进行院前急救工作的单位或部门。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了规范院前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减少急救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院前急救工作。

(三)院前急救是指在发生意外伤害、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时,通过合理的急救措施,提供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和转运服务。

二、院前急救组织与管理(一)设立院前急救中心,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和评估院前急救工作。

1、院前急救中心的组成和职责a) 院前急救中心由专业急救人员、调度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组成,负责急救车辆的管理和调度,急救队伍的培训和考核,院前急救设备的采购和维护等工作。

b) 院前急救中心在急救车辆紧急出车时需要及时与相关医疗机构进行联系,做好接诊准备工作。

c) 院前急救中心要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二)建立院前急救网络1、院前急救车辆的配置a)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车辆。

b) 院前急救车辆应当具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障紧急情况下的急救需求。

2、院前急救队伍的建设a)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专业的院前急救队伍,通过招募和培训,确保队员具备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b) 院前急救队伍应当与急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报告急救情况和需求。

三、院前急救流程与操作(一)现场急救1、紧急报警和急救方式a) 在发现紧急情况时,应当第一时间拨打急救方式,向急救中心报告情况和需求。

b) 急救方式应当具备专业的急救人员接听并提供相应的急救指导。

2、到达现场a) 院前急救车辆应当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急救服务。

b) 院前急救人员应当根据现场情况判断,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对伤员的急救处理a) 院前急救人员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固定骨折等。

b) 急救现场应当做好记录,包括伤员的基本信息、现场急救措施及效果等。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相应机构和人员在医疗机构外,对急、危、重伤病员现场实施紧急必要救护和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的过程。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院前医疗急救遵循统一受理、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及时救治、规范操作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置急救网络医院,承担相应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中心(站)承担相应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根据需要,将符合条件的医院纳入急救网络,承担相应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第六条急救中心(站)、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划定的服务区域范围开展工作,由调度机构统一调度指挥。

急救中心(站)、急救网络医院和调度机构之间应当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机制。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的建设,保证其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的急诊急救能力和专科建设,提高其综合急救、转运和危重症救治能力。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区域人口每X万人口配置X辆救护车,并根据区域地理特点、人口分布和交通状况等因素,适当增加或者减少配置数量,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急救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体系。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前言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对急性疾病和急性伤害进行救治和处理的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处理,可以有效地挽救生命,缓解病情,并为后续医疗服务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管理办法,是提高急救效率和救援能力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制定合理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档将会阐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1. 急救人员准备(1)急救人员必须具备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

(2)急救人员要随时保持身体健康,包括定期体检、漱口、洗手、穿戴相应的职业装备等。

(3)急救人员要常年接受培训和考核,加强对急救技能和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更新。

(4)急救人员应当遵守急救操作规范和服务标准,保证服务质量。

2. 急救器材准备(1)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配备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急救器材,保障急救人员的救治能力和效果。

(2)急救器材应当在急救车、急救站和急救设施中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设备完好、易于使用,并进行定期检修和下发。

3. 通讯与联动(1)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应当建立处置协调机制,规定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公安、交警等机构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2)建立健全急救通讯网络系统,包括电话、传真、短信、无线电及在线语音等多种通讯方式。

并配备专用通讯设备,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确保通讯畅通。

(3)建立急救联动机制,包括与派出所、消防队及其他社会单位和人员的联系,及时获取急救信息,并协助处理现场突发事件。

4. 急救预案制定(1)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预案,规定急救措施、流程和支持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2)急救预案要与医疗机构和急救站机构配合配套,确保救援和救治工作顺畅开展。

5. 急救质量评估(1)建立完善的急救质量评估机制,检查急救设施和器材配置情况,对急救车内的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修维护。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一、急救室设置:
1. 院前急救室的设置应遵循“医护共用,规模适宜”的原则,适当增
加安全空间,确保快速处理患者的请求。

2. 急救室应建立可靠的常备药品,适当配备手术及辅助性设备,确保
能够满足患者的抢救需求。

3. 急救室应遵守各项质量责任制要求,提供安全有效的院前急救服务。

二、急救流程:
1. 发现病情立即进行紧急帮助:发现患者有突发急性疾病时应及时向
抢救室求助,勿拖延时间,做到及时到达医院,以及及时实施抢救措施。

2. 病情诊断和护理管理:根据病情诊断合理安排医护分工,合理安排
抢救流程,保证抢救效果的最大发挥。

3. 信息反馈: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可获取患者信息及时反馈,并记录反
馈抢救过程及结果,保障健康安全服务的合理性。

二、疾病症状分析:
1. 对患者的病情要加以分析,找出急救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症状,以应
对不同病情的出现。

2. 针对患者及早期实施诊疗措施,对病情加以及时管理,有效阻止患
者身体状况的恶化。

3. 加强患者传染控制管理,控制患者出现的恶化情况,保证急救的成
功率。

三、服务质量提升:
1. 加强医护团队的组织建设,提高不同病状的急救管理能力,实现抢
救操作全程无误。

2. 加强检测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确保设备具备可靠性。

3. 加强护理水平,加强护理服务提升,以促进患者康复恢复和减少住院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条 本《实施意见》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
急救(分)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 网络医院,在其执业场所以外,按照统一指挥调度, 在将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
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是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急 救网络医院的统称,是指由通信、医疗急救和转运等要素构 成,对伤病员提供医疗急救和转运、护送服务的医疗机构, 具有急诊急救和应急救援两项职责;
第八条急救站(点)和急救网络医院。 是根据区域院前急救网络建设需要,符 合卫生部《急救中心(站)建设标准》 和区域急救网络准入标准,承担区域院 前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
第九条 机构命名。急救中心以市(州)急救 中心和县(市)急救分中心两级命名。参与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二级以上医院以“ⅹⅹ 医院急救站”命名,二级以下(不含二级) 医院和符合区域急救网络准入条件的相关医 疗机构以“ⅹⅹ医疗机构名+急救点”命名。
院前急救单元,是指由院前急救救护车、急救设备药品、医护 人员、救护员以及驾驶员和担架员等辅助人员组成的院前急 救小组,是执行院前急救任务的基础;
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指以急救(分)中心、急救站 (点)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共同组成的院前急救医疗机 构网络;
救护车,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 具有院前急救统一标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 准-救护车》配置和装备的特种车辆。
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 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 置审批和执业登记。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批准,任何组织、机构及其内设机构、团体 和个人不得从事本《实施意见》所规定的院 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七条 急救(分)中心。急救(分)中心应 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各市(州)各设置 一所急救中心,并规范命名。鼓励各市(州) 在现有急救体系基础上设立独立建制的急救 中心。县(区)可依托当地公立医疗机构, 设立县(区)级急救分中心,统一受辖区市 (州)急救中心的统一监督、管理、指挥。
各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为市(州)级卫生应急决策指 挥机构。市(州)级卫生计生行政部可将具有紧急医学救援 指挥调度能力的市(州)急救中心同时命名为市(州)紧急 医学救援中心;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 市(州)区域紧急救援基地,并整合辖区医疗资源组成紧急 救援队伍,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应急储备,承担区域紧急 医疗救援工作。条件允许的市(州)可由县、乡分级分区域 承担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边远、欠发达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急救服务半径 和急救反应间期。
(三)信息网络。省卫生计生委将逐步建立集决策 指挥、调度管理、院前急救信息采集为一体的急诊 急救与应急救援信息共享平台,并委托四川省急诊 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构建全省急诊急救数据收集系统, 逐步实现我省市、县、乡三级各急救信息网络点与 相应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智能化互 联互通。
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绵阳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工作,提高 院前医疗救治能力,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可持 续发展,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卫生 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 知》、《急救中心(站)建设标准》和《卫生部、 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 服号码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 制定《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第十条 四川省院前急救体系网络包含应急救 援、常态院前急救、信息网络、院前急救医 疗质量控制网络四个方面。
(一)应急救援网络。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为省级卫生应急决 策指挥机构,负责确定省级紧急医学中心,筹组省级紧急医 学救援基地,承担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和专业技术支援;国家 (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承担国家卫计委及我省卫计委指派 的各类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第五条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制定全省院前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监督实施 全省院前医疗急救建设与发展。四川省急诊 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受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委托, 开展四川省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的制定、 培训、指导和信息收集反馈等工作。
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是本辖区院前医疗急 救的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市、县、乡三级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保障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良好运行和持续发 展。
(二)常态院前急救网络。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根 据本地区院前医疗急救需求和自身资源状况,逐步设立并完 善区域市(州)、县(区)、乡(镇)、村四级区域院前医 疗急救体系网络;
急救站(点)的设置要求,城市中心城区平均急救服务半径 3-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指救护车从所属机构出车至 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的年度平均值)10-15分钟;城市郊区、 农村等地区平均急救服务半径8-1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 15-20分钟;
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应坚持基本建设与完善运 行管理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院前急救队 伍建设,规范、高效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 务。
第二章 机构网络
第六条 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其委托 单位,应根据所在地人口数量、分布密度、 地理特点、交通状况等实际,按照就近、安 全、迅速、有效的原则,依据现有院前医疗 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建立统一指挥、 反应迅速、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院前 医疗医疗急救机构名单 和地址向社会公告。
第三条 本《实施意见》适用于四川省从事院前医疗 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第四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公共卫 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应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 服务需求相适应,应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与发 展纳入本地区卫生发展建设规划,应当建立稳定的 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 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