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简介

合集下载

草间弥生——精选推荐

草间弥生——精选推荐

花朵、圆点、南瓜,没人看见草疯长草间弥生1929 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户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

“当时温室还很稀有,但我们家就有6间,常常会有学校带学生来参观。

我家算是资产阶级,会赞助当地画家,可是一旦我想要成为画家,那又另当别论。

”10岁那年,她用铅笔画了一个安静、忧郁的小女孩,这是她的童年写照。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采种场玩。

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思乱想。

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耳朵开始痛。

”为了抵抗幻觉带来的惊恐,她拿起了画笔,画了许多张牙舞爪类似花朵的植物,后来做得越来越庞大。

植物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延续,反映的就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然而,她的精神疾病和对绘画的兴趣,遭到母亲的无视和嘲讽。

在母亲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胡说八道,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她毁掉了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

“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还打到我几乎失聪。

我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结束我的生命,我曾企图卧轨自杀,但那时的我太小太轻,风太大,我的身子飘了起来。

”草间弥生的父亲是入赘到她母亲家的,他的放荡生活导致妻子歇斯底里。

“每次父亲出去找情人,母亲都叫我去跟踪,我在冬天的寒风中流鼻水,一边发抖一边走,由于年纪小,我一下就被父亲甩掉了,结果回到家,母亲又对我大发雷霆。

在这惨淡的家庭里生活,只有画画能让我清醒。

”1941年,积年累月的战争扩大演变至太平洋战争阶段,大约这时候,草间弥生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她经常出现幻觉,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身边出现薄纱一样的灰色帐幕将我盖住”。

强烈的恐怖感让她的精神接近崩溃,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自那以后,圆点成了她作品中的标志性图案,她把它们看成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1948年,19岁的草间弥生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一位日本著名艺术家,她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

她的创作特色独具,极具辨识度,尤其在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她擅长运用波点图案和镜子元素,展现出令人着迷的视觉效果。

在她的作品中,永恒的爱情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充满了她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

草间弥生作品的特点在于其极具辨识度的视觉风格。

她善于运用波点图案、线条、色彩和镜子等元素,创作出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富有张力和动感,仿佛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和梦幻的世界中。

在她的作品中,永恒的爱情主题贯穿其中,体现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永恒之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笔下的爱情不仅仅是浪漫的甜蜜,还包括了痛苦、挣扎和执着。

在她的眼中,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美好又残酷。

这一主题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激情。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是一幅极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

画中以波点图案为基础,描绘了一对紧紧拥抱的恋人。

草间弥生运用色彩和线条的交织,展现出恋人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

在这幅作品中,她以浪漫的笔触表现了永恒之爱的美好,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草间弥生作品的价值在于她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又充满了寓意和情感。

在她的一生中,她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始终如一,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感悟人生的窗口,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总之,草间弥生的作品以永恒的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在欣赏她的作品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还能体会到她对生活的执着和坚持。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

向天空呼喊
它蓝色的影子变得透明
拥抱虚幻的阴影
云升
பைடு நூலகம்
眼泪的声音淹没玫瑰的色彩
我变成石头
不是在永恒的时间里
而是在蒸发的瞬间
又斑
叫点
她是
波她 点的

女标 典
王志 。,

形 象




10
这 是 她 近
年 的 作 品
有她特色的大南瓜系列
蘑菇系列
1991
草 间 弥 生
约 年 作

草间弥生不仅仅 在绘画领域有所 作为,更在雕塑, 服装,公共艺术 等等方面表露出 她过人的才华和 异于常人的思想。
怪婆婆—— 草间弥生
简介
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为日 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本长野县 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 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 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 术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 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 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重复性的圆点对于草间弥生与其被当作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不
如说是一种治疗。1929年生于日本本土的草间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
幼年时代她就对现实生活视域中的圆点充满兴趣。镜子,圆点花纹,
生物触角和尖端都是草间弥生后来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母题,她对斑点
的迷恋源自幼年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这场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
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草间也算是日本当代作家之一,自她在1978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后,陆续出版了含
自传在内有10几本书籍。除了前面生平提到的几本重要小说之外,还包括了《圣马克

草间弥生的名词解释

草间弥生的名词解释

草间弥生的名词解释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日本艺术家,以其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具有前卫意识和深刻内涵的艺术代表之一。

本文旨在对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主题和艺术家本身进行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

一、无限的重复与斑点草间弥生以无限的重复与斑点而闻名。

在她的绘画和装置艺术中,斑点元素常常占据中心地位。

草间弥生对斑点的痴迷始于她童年时期的幻觉经历,在那个时候,她感受到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融合。

斑点在她的作品中被无限地重复,创造出一种混沌与秩序相融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重复与斑点的图案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体现,也延伸至衣物、家具和环境装饰等方面,构筑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宇宙。

二、草间式的自我过程消解草间弥生在艺术创作中特有的自我过程消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她通过融入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并将其转化为作品表达出来,试图消解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界限。

她的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镜面、反射或者人形等元素,这些元素有时代表着自我反思,有时又代表着无限的重复和扩张。

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不能被简单地归类于“自传式艺术”,而是一种深度的探索与审视,旨在突破惯常的观念框架,揭示和挖掘潜意识中更深层的内在世界。

三、自然与宇宙的融合草间弥生的作品与自然界和宇宙空间的融合成为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

她的装置艺术中常常以无穷无尽的点状元素或线条元素构建出一种与自然景观相似却又超越自然的空间体验。

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观点,她将自然和宇宙的元素与自身的创作概念相结合,在观者面前展示出一个独特而未知的视觉世界。

同时,草间弥生也通过作品表达对大自然、宇宙的崇敬和畏惧之情,使观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四、对社会和性别问题的持续关注除了创作风格的独特,草间弥生的作品也常常与社会和性别问题相关。

她的部分作品探讨了日本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限制,以及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草间弥生绘画作品元素的表现性分析

草间弥生绘画作品元素的表现性分析
2.草间弥生作品中的波点元素 草间弥生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波点,波点元素是她封 闭式结构的发展。从空间结构上看,波点是密闭的,再也填不进 去任何东西。同时,波点是抽象的,不具有差异性,圆点总是相 似的。草间弥生画作中圆点创作的灵感受到她病症的启发,原 来还留有一定的空间,到波点这一层次就完全没有空间存在。 从绘画作品中的封闭性到完整的圆点,这是一种发展,表现了草 间弥生性格中的“退行性”。也就是说,草间弥生在遇到生活中 的刺激时,心理就会以一种原始的本性应付,呈现出“反成熟”的 倒退。草间弥生将波点作为自己的艺术标志,和她的人生经历 相符合。波点的全封闭代表了草间弥生性格上的孤立,这和她 幼年受到的强迫和摧残息息相关。因此,波点是封闭的极限,代 表了草间弥生心里受到的极度压缩,没有其他的空间。封闭能 让草间弥生感到安全。从某种程度上说,波点代表了草间弥生 本人的经历。波点的连贯代表着草间弥生对童年爱的呼唤和回 忆,通过点和点的连接勾起其对曾经的回忆。草间弥生把自己 的绘画作品命名为《我的永恒灵魂》,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寄托在画中。 波点元素代表着一种张力,点只有内在的张力,而不存在方 向。草间弥生对波点不同位置的应用表现出她内心不同的声 音。通过对波点的不断重复、循环排列,草间弥生将它们进行叠 加,给作品带来了视觉上的迷幻,突显了作品的特色。草间弥生 在绘画作品《无限镜室——永恒的爱》中,探索了空间的无限性, 镜面折射下波点的颜色和空间不能分出主次,营造出一种迷幻 和复杂的感觉。 3.草间弥生作品中的触手元素 草间弥生在其作品中使用触手元素是为了克服她在幼年时
27
期对于性的畏惧,她通过对触手重复式地排列减小她心中的畏 惧。触手代表草间弥生和外界的接触是小心翼翼的,带有一定 的退缩性。触手象征着草间弥生的内心世界,这和她本人的恋 爱经历有关。草间弥生的作品《重复的视觉,菲勒斯船》是触手 元素表现的代表作。展厅中有一艘船是由生殖器组成的,像是 许多红细胞在人体的血液里前行。这幅画是草间弥生内心世界 和外界的连通,用来消除她对外在世界的恐惧。船上布满了触 手,处在一种漂泊的状态,像是草间弥生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 间,有一种迷茫的感觉。作品中的触手在常人看来比较露骨,草 间弥生正是通过复制这种让人害怕的东西,填平心中的恐惧。

前卫设计师~草间弥生

前卫设计师~草间弥生





工作室创新——前卫设计师
200830110410 黎华芬 服设三
信息:
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本长 野县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 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 沃荷(Andy Warhol)、 克勒斯· 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 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国际上对於草间弥生作品之认定。涵盖五十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环境艺术及 活动是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在长期被认为是精神异常的放逐者之後,草间弥生 现在被视为日本现存最伟大的艺术家。 草间在相当早的创作时期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 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还有裸体的助理)。 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与作品有很高的同质性,并以短上衣和非常强烈的眼影妆闻名。 草间近作中鲜艳的平面图案可能是诡诈的;时间一久,它们即可将你催眠进入她迷人的艺 术里--人们所熟悉的黑暗、晕眩深渊之中。透过赋与她荒诞的幻想一个明确的形式,草间 再一次证明,创造力足以战胜自我的退化。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更为有趣的是, 这竟然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
手机
配饰
著作
草间也算是日本当代作家之一,自她在1978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后,陆续出版 了含自传在内有10几本书籍。除了前面生平提到的几本重要小说之外,还包括了 《圣马克教堂的燃烧》(1985年)、《天地之间》(1988年)、《拱形吊灯》(1989年)、 《樱冢的双重自杀》(1989年)、《如此之忧》(诗集,1989年)、《鳕鱼角的天使》 (1990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纽约故事》 (1993年)、《蚂蚁的精神病院》(1993年)、《堇的强迫》(1998年)、《1969年的 纽约》(1998年) 。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
【实用版】
目录
1.草间弥生的简介
2.永恒的爱的创作背景
3.永恒的爱的艺术特点
4.永恒的爱的意义解读
5.结论
正文
【1.草间弥生的简介】
草间弥生,日本著名的现代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波点艺术和南瓜雕塑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引人深思。

草间弥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波点女王”。

【2.永恒的爱的创作背景】
《永恒的爱》是草间弥生创作于 1994 年的一件雕塑作品。

当时的草间弥生已经患上了精神疾病,她通过创作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试图用艺术来对抗病痛。

这件作品是她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她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3.永恒的爱的艺术特点】
《永恒的爱》采用了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元素,以南瓜为载体,表现了爱情中甜蜜与苦涩并存的复杂情感。

作品中的南瓜造型丰满,表面布满了彩色的波点,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南瓜上的波点形状和大小不一,体现了草间弥生对细节的严谨处理和对完美追求。

【4.永恒的爱的意义解读】
《永恒的爱》是草间弥生对爱情的一种独特解读。

她以南瓜为载体,通过波点的形式展现了爱情的多面性。

南瓜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象征着生命、生育和爱情,而波点则代表了她内心的不安和困惑。

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草间弥生传达了她对爱情中甜蜜与苦涩并存的理解,以及对永恒爱情的向往。

【5.结论】
总的来说,《永恒的爱》是草间弥生在面临生命和爱情挑战时的一种情感宣泄,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当代艺术专访|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波点中成为女王的怪婆婆

当代艺术专访|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波点中成为女王的怪婆婆

当代艺术专访|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波点中成为
女王的怪婆婆
“我的作品来源于只有我能看见的幻觉”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
她曾与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
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草间弥生:“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

我一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外滩画报》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

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

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

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草间弥生
呆呆地抱着一束花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

”——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
草间,弥生
复杂,多变
变成波
变成点
变成密集的恐惧!
恐惧?是疯狂的美
疯狂,我张牙舞爪
美丽,我身材矮小
在当代艺术领域
哪有进击的的巨人?
我曾毫不留情,吞下禁忌的果实
面对伟大航线,只有一声咆哮“安迪·沃霍!你在模仿我的作品”——九零画派·当代艺术
我曾安逸且美好。

雕塑公共设计艺术家介绍

雕塑公共设计艺术家介绍

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 ) 1921 – 1986
德国著名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 作形式。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 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在七 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 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 “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 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那种具有以赛亚 精神的仁慈性格。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 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 本长野县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 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 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 沃荷 (Andy Warhol)、克勒斯· 欧登柏格 (Claes Oldenburg)、贾斯培· 琼斯 (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Page 1
草间弥生的作品艺术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是不可不提的日本当代重 要艺术家。自幼患上的神 经性视听障碍,使她长期 被大量幻觉困扰,但同时 也成就了她看世界的独特 眼光。红点、绿点、黄点, 极度夸张,颜色艳丽,是 草间弥生的创作标志,这 三色圆点代表了太阳、地 球、月亮。高彩度对比圆 点花纹,经常出现在她的 绘画、软雕塑、行为艺术 与装置艺术作品中。
他重画过的《蒙娜丽莎》
《大镜子》
1917年,他在法国做了这件作 品。他在达·芬奇的名作《蒙娜 丽莎》(印刷品)上,用铅笔画 上山羊胡子,这一对待“经典名 作”的态度立刻遭到了传统艺术 卫道士们的大力抨击。然而,杜 尚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 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大师”们 的作品?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 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 的精神就永远只有受到“高贵” 的奴役。此外,不可否认的是, 杜尚重画过的《蒙娜丽莎》另有 一种特别的味道,这也为后来的 艺术创作另辟一条幽径。

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与当代审美

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与当代审美

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与当代审美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日本装置艺术家,她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无限重复形式的追求而著名。

她的作品涉及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个艺术形式,引发了当代审美的广泛讨论。

草间弥生的作品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

她常常使用大量的重复形式,如圆点、线条等元素,创造出视觉上的冲击和共鸣。

这种无限重复的形式给人一种无边界、无限延伸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幻。

这种审美观念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多变的特点相契合,引发了观者对于生活、时间和空间的思考。

草间弥生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她的“无限镜屋”系列。

这些装置艺术作品以镜子为基础,通过反射和重复的效果,创造出一个看似无限延伸的空间。

观者置身其中,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扩大和放大,同时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消解和模糊。

这种对于个体和整体的关系的思考,使观者对于自身的存在和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草间弥生的作品还常常涉及到对于身体的探索和表达。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大量的圆点,这些圆点仿佛是细胞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能量。

通过对于身体形象的重复和扩散,她试图表达出对于生命和存在的追问。

这种对于身体的探索和表达,使观者对于自身的身体感受和存在感有了新的认识。

草间弥生的作品还常常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她常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有机的形状,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花朵、草坪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循环。

通过对于自然界的表达,她试图唤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意识。

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

她通过对于时间、空间、身体和自然的表达,引发了观者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体存在的思考。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碰撞。

她的作品与当代审美的关系密切,引发了对于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和关系的思考。

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作品在当代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

通过重复、放大和 密集的图案创造出 视觉冲击力
波点与花纹的运 用增强了画面的 层次感和立体感
草间弥生的艺术 风格独特具有强 烈的个人特色
草间弥生的作品常常将平面和立体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她善于运用重复的图案和纹理将画面营造出立体的层次感。
在立体造型方面草间弥生运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如软雕塑和装置艺术将观者带入一个奇幻的三维世界。
,
汇报人:
CONTENTS
输入标题
草间弥生的生平
草间弥生的代表作 品
草间弥生作品的艺 术价值
草间弥生作品的艺 术风格与技巧
草间弥生作品在当代 艺术中的地位与评价
01.
02.
出生日期:1929 年
出生地:日本长 野县松本市
家庭背景:富裕 家庭父亲经营种 子商店
童年经历:患有先 天性视觉障碍对绘 画产生浓厚兴趣
草间弥生的创作风格独 特融合了抽象与具象挑 战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启 示我们勇于创新和尝试。
草间弥生的作品常常探 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提 醒我们关注环境保护和 生态平衡。
草间弥生的艺术成就和 影响力跨越国界促进了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理解启示我们尊重和欣 赏多元文化。
05.
草间弥生的作品 以波点与花纹为 主要特征
草间弥生的作 品风格独特对 未来艺术创作 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灵感。
草间弥生的创作 理念强调艺术与 生活的融合对未 来艺术的发展方 向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草间弥生的作 品在当代艺术 中具有重要地 位为其他艺术 家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草间弥生的创作 手法和技巧对未 来艺术创作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艺术发展注入
获得日本文化勋章 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重要人物 作品拍卖价格高昂

草间弥生简介草间弥生作品赏析草间弥生的艺术

草间弥生简介草间弥生作品赏析草间弥生的艺术

草间弥生简介草间弥生作品赏析草间弥生的艺术草间弥生是谁?草间弥生的艺术是怎样的?草间弥生正应了那句调侃的话:艺术家往往都是精神病。

小编认为,前卫的艺术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因为他们走在人类的前面,总会有被后人理解的一天,不要因为不被理解就放弃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啊。

下面是草间弥生简介,跟一起了解吧!草间弥生简介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

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

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谈及那些风云人物时,她说:“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

我一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这个夏天,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边的树木将被红色背景下的白色波尔卡圆点包裹了起来;9月,在伦敦Hayward 画廊,巨大的雕塑则将把画廊空间的里里外外布置得艳丽时尚;巨大的、重复的、红白相间的圆点,在伦敦的角落蔓延。

但凡熟悉当代艺术的人,马上就能想起这些标志性圆点属于那个身着相似图案服装的“日本怪婆婆”。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圆点女王、日本超级艺术天后、话题女王——草间弥生。

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

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

草间弥生 生平大事

草间弥生 生平大事

THE MORE YOU SEE, THE MORE YOU KNOW 以心会友, 尽在不言中文:默墨艺行者默墨艺行者草间弥生生平大事图像年表▲ 《收获》,约1945年,岩彩绢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躺在《自恋庭园》中,威尼斯双 年展展览现场,1966年在日本的早期岁月1929草间弥生3月22日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其家族在松本市经营一家售卖种子、幼苗和花卉的种苗店,事业颇为成功,在全球经济萧条的1930年代为草间全家提供颇稳定的收入。

1945十六岁的草间弥生创作了《收获》,是她现存最早的作品之一,画中的小米和玉米正是日本战后物资短缺时期代替大米的主要食粮。

「我的行为艺术是一种运用波点的符号哲学。

」—— 草间弥生. All Rights Reserved.重返故国1973–1974草间弥生1973年初移居东京。

她的父亲草间嘉门于1974 年6月去世,面对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和父亲离世的双重打击,她的精神状态十分不稳。

生命的力量延续了《永恒的爱》系列画作那种简单化、半具象的风格,草间弥生开始在方形画布上用色彩缤纷的塑胶彩创作全新系列绘画《我永远的灵魂》。

画幅上常见脸庞、花朵和眼睛等图案,迥异于早期较素朴的抽象风格。

1980–1981草间弥生在1980至1981年间共举办了七场个展,包括在 东京西武百货涩谷店举办的「草间弥生的拼图艺术」。

这些 百货公司从1961年开始成为日本展示国际艺术品的重要场所,当年西武在东京池袋开设旗舰店,举办了一场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保罗.克里(Paul Klee)的展览。

草间弥生的作品入选了数个群展,进一步巩固了她在日本艺坛的地位,如1981年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办的「1960年代:当代艺术的转换期」。

展览展出了草间的几件作品,包括三屏画《网积累》(1958),该作品随后被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纳入馆藏。

▲ 「草间弥生的拼图艺术」展览传单, 东京西武百货涩谷店,1981年▲ 东京草间弥生美术馆,图片由草间弥生纪念艺术财团提供, 摄影:小野真太郎(日本设计中心)Copyright ©博看网。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
日本国宝级艺术家, 1929年出生于长野县松本市, 1960年代在纽约成名。1973 年回到日本,因患精神病住 进了清和精神病院,后来就 住在那里了。如今的她是在 世艺术家中身价最高之一, 仍在持续创作。她还是个优 秀的作家,著有《曼哈顿企 图自杀惯犯》《克里斯多夫 男娼窟》《如此之忧》,以 及自传《无限的网》等。
1959年10月,草间弥生携这幅黑底白面的《无限的网》等5件作品,参加下城区 第10街布拉塔画廊“纯色执念”年轻艺术家群展,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 的注意,唐纳德•贾德成为第一位买她作品的人,并在《艺术新闻》中给予高度 评价:“草间弥生是一位极具原创性的画家,这5件白色巨幅作品,无论概念还 是形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 《纽约时报》评价:“她的作品完全排除个人情绪,以一种偏执的重复令人感到 迷惑。” 重复性的圆点对于草间弥生而言,既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也是一种治疗。这 些视觉特色都来自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一张无限的网,让她“从自己的 位置,度量宇宙的无限”。“我的生命也是一个点,是亿万粒子中的一点。斑点 和网眼的诅咒,拉上魔法的帘幕, 用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将我包围,我 把一切都押在圆点上,想要跟历史造反。”
1948年,19岁的草间弥生进入京都 市立美术工艺学校。“我一点都不 喜欢古板且保守的学校。老师什么 也不教,只要我们拼命把图画得精 细,我实在受不了,大部分时间都 在逃课自己作画。而且,我也很讨 厌京都那种给画家排名,或者是搞 师徒关系之类的麻烦事。” 逃课期间,她住进山里打坐冥想, 画了不少“和人头一样大”的南瓜, “日本人用‘唐南瓜小子’来批评 长得很丑的男人,或者用‘南瓜长 眼鼻’形容人又矮又胖,感觉南瓜 的形象并不太好,但南瓜的外型实 在太可爱了,我完全无法抗拒。南 瓜这种形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 脂粉未施的大肚子,还有它强大的 精神安定感。我和南瓜对坐着,就 像达摩面壁10年那样,我可以花一 整个月画一个南瓜,甚而废寝忘 食。”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共1781字)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共1781字)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共1781字)一、草间弥生简介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父亲生性放荡,婚后生活糜烂不羁,母亲大小姐,书法家,诗人,脾气暴躁,经常让年幼的草间弥生监视父亲,草间弥生因从小亲眼目睹父亲的房帷生活,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对男性性征过度恐惧,草间弥生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草间弥生缺乏父母关爱。

1957年到美国,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设计领域广泛。

1975年回国后至今,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并呼吁艺术创作要具有创新性,艺术培养人才,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要有社会担当。

二、草间弥生的创作情感体现草间弥生用无数的圆点来营造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释放她自己的真实情感,每个人在草间弥生的作品里都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情绪,自己的亦或共鸣的,这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传递,都是来自草间弥生本人。

通过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坚持的力量,但是深究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情感的释放。

创作需要体验,需要感知,像庄子一样关注自己的感知,就在一刹那间,让自己的眼前焕然一新,对于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艺术创作不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它是一个心理的经历。

当代艺术市场中,艺术创作层出不穷,表现方式和手法也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也逐步代替了手工的制作,但艺术家本身的情绪感受却很少人体会。

从根本上来说,不管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关注艺术家本身,艺术家的自我修养和情感是创作的基础,没有好文化根基,就不会有好的艺术修为,更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而反过来说,没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也不会激发艺术家更好的成长。

三、由草间弥生引发的艺术创作领悟当今艺术市场竞争激烈,抛开一切外在因素不谈,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艺术家本身,如何丰富艺术家自身修为,真正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的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带入到创作当中,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庄子在《庄子至乐》说:“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著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著,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刹那间,我领会到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现实中的状况、我被吓到了。

于是我对于红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认为它就像是咒语,正在剥夺我的生活,我冲上阶梯企图逃离,但阶级却在我脚下散开,于是我从上面跌下来,脚腕也扭伤了。

”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格鲁吉亚·欧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画给她,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

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

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著金色和服端坐其中。

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美金2元。

由于她作品中强调艺术应如超市可销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电影节(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银奖。

1973年,返回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1980年代之后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

(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
年展。

2000年,参加澳洲雪梨2000双年展。

作品是1965年的《无限镜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样的材质复制,原作已毁损。

整个作品空间为250 x 500 x 500 公分) 2001年,获得日本朝日赏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2003年,在日本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巡回回顾展。

并获法国文化部颁发艺术及文学部级骑士勋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今日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此外,草间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许多作品都以蕈类聚生的造型出现。

在1990年代之后,草间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与服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