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合集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了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各类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调研与思考。

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综合性的方式和方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激发创新潜能的培养模式——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模式通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激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将生物学、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学科交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横向思维。

此外,在实践中插入创新元素也是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

例如,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开展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开放性和国际视野。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

针对这些培养模式,我们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

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推动他们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的培养模式。

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和国际交流都是有效的培养方式。

同时,改革评价体系也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综上所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其中包括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和国际交流。

刘彭芝读后感 Microsoft Word 文档

刘彭芝读后感 Microsoft Word 文档

读《立德树人,创新驱动》有感东升小学陈彦娟在各位领导人的积极号召下,我有幸读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的《立德树人,创新驱动》这篇文章。

读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立德树人,创新驱动”:1.发现儿童;2.受人尊敬;3;灵魂境界;4.向内向上;5.以心传心;6.主攻方向;7.学习能力;8.拔尖人才。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受人尊敬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的学习体会。

首先是“受人尊敬”。

文章中这样说道:“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们的教育,要顺应这个大趋势。

目前的基础教育,与这种大趋势还不太适应。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太功利化,太短视,都是教孩子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获得事业成功。

我们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要从长远着眼,要从教学生如何成功转向教学生如何受人尊敬。

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然是个事业成功的人,但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敬,我们教书育人,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立德、立功、立信统一起来,就是要法古今完人,就是要培养受人尊敬的人。

”刘彭芝教授的这段话正是我从教四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经常会听到家长和老师们这样对孩子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入大学,出人头地,挣大钱,住大房子,开好车,吃尽人间美味,享尽荣华富贵……”听到这些话我就在想:这就是教育的最终追求吗?我们的教育真的就仅限于此吗?那么“教书育人”还有什么意义哪?如果只是想通过钱财改变物质生活水平,那大可以让孩子不用念书,直接学怎么做生意,怎么挣钱就好了!试想如果真的照这样的模式培养我们的孩子,那我们的国家还能指望谁来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怎样得以继承下去?想想都可怕。

我觉得正是这些不良思想,毁了我们的孩子,毁了我们的教育,将来还会毁了我们的国家。

看看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自私的,目无尊长的,对亲情淡漠,对别人更是冷漠,眼中只有金钱。

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2012-8-28 | 470次浏览对话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导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八次提到了“拔尖”。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上海教育》:人大附中开展超常教育已有几十个年头,您担任校长以来也一直非常关注超常儿童和拔尖人才的培养。

近些年来,您的这份关注更加强烈了。

现在是不是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刘彭芝:10月的头一周,发生了两件事,让全世界的知识分子一喜一悲。

喜的是又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悲的是美国苹果公司掌门人乔布斯英年早逝。

他们能成为一段时间上亿人的热门话题,都源自一个永恒而又新鲜的因素——创新。

而至今,中国还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也还没有乔布斯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

据科技部研究,2002年~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有112人入选,仅占总数的4. 2%,是美国的l/10。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

近年来我国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较快,但首创发明少、改进发明和组合发明多。

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l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

据估算,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仅一万人左右。

即便是这样一支在国内属于高层次的队伍,与国际一流人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在1980 年~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这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

此外,国家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着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

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事实,都不会无动于衷的,我的内心也很着急。

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抓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也要抓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人物,我们终究难以成为创新型国家。

学习刘彭芝教育思想体会 张春利

学习刘彭芝教育思想体会  张春利

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拿到《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的时候,就听说了某位大领导读这本书受益良多的时候我动心了,什么样的一个人会引起这样大的动静呢?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可以值得所有教育者一起探讨呢?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好奇心让我拿起了这本书,细细品读之下还真是获益匪浅。

可以说刘彭芝校长的思想来自于实践,而且刘彭芝的威信完全是靠实干树立起来的。

对她了解得越多的人,越是敬重她。

恰好是这样的思想才能够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读后掩卷深思,对于教育、教师、学生,我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次很彻底的精神洗礼,感谢刘校长带给我这种人生顿悟的机会。

第一:关于师爱的问题刘校长谈得透彻而深刻。

师爱是什么?刘校长的答案简单明了: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她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得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就是刘彭芝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

正因为刘彭芝校长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无私奉献,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大爱无言,“润物细无声”。

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人生的舞台,因为“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才能严于律己,在管理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成为人大附中的“领跑人”;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甘于牵献,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来耕耘,投入她的全部理想、精神和情感。

“爱的教育”,成就了人大附中,也成就了刘彭芝她自己。

反过来看看我自己,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离孩子最近,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那么我所表现出来的师爱应该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对于学生内心的深入研究,对于犯错学生的担待、对于教育方法的创新,当然更有对于问题生的那种耐心!孩子们就象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师者,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耐心地、微笑地等待,并且时不时地给花儿浇灌一些期待、鼓励,哪怕是问题生、后进生也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的!作为教师,除了这样爱自己的学生之外,对于自身的高要求,能够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也是一种师爱的体现。

刘彭芝校长的事迹心得体会

刘彭芝校长的事迹心得体会

刘彭芝校长的事迹心得体会刘彭芝校长在我心中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学生们创造了成长的机会和环境,深深地影响了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让我懂得了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需要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这个后盾就是一位伟大的校长。

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者,刘校长时时刻刻都关心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他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细节,为学生们的未来奔波着。

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办学思路也开始转变,变得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刘校长说:“教育是培育爱,传递希望,建立信念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他将这个理念融入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当中,通过优选拔、推崇示范和奖励表彰等方式,激励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们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刘校长也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他把思考和探索融入到了日常工作当中,不断地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方向。

他知道,为了使学生成长得更好、更幸福,学校需要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他领导学校在智能化教育、创新教学、多元文化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实践和尝试,这些实践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让整个学校得以持续发展。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刘校长的教诲也是我难以忘怀的。

他常说:“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都要保持一颗朝气蓬勃的心,始终保持热情和激情、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学校的灯火,就是因为刘校长为他每一次聚光灯般的思考和努力在努力不息。

总的来说,刘彭芝校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的事迹和成就同样也是一种“教育”。

他的精神和思想让人感到震撼和鼓舞。

与其说这是他的事迹和成就,不如说这是他生命中的遗产,也是他在世界上留下的宝贵财富。

以他为榜样,我要对自己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求知的心态,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知识水平,做好自我塑造,让自己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同时,也要将学校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深入探索,为学生创造更加优秀的成长环境,为学校树立更加美好的形象。

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

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

原来,我一直是最幸福的人——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当我虔诚地捧起《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安静地细细地拜读的时候,我被作者崇高的使命感和书中迸发的闪光的思想深深地打动,内心竟涌动起无限的钦佩、感动与激动。

钦佩的是刘校长这样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带领人大附中的师生走上了一条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之路;感动的是刘校长把事业凌驾于生命之上,对师生的那种朴实的、深厚的、无边无际的大爱;激动的是,自己虽远远不及刘校长的崇高与伟大,但却忽然发现:原来,从教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是最幸福的人。

小时候,看着自己的老师神采飞扬地站在讲台上,吸引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羡慕极了,做一名教师,成了我儿时的梦想与追求。

长大了,带着自己的梦幻与理想,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我踏上了学校这块育人的沃土。

身边领导、老师们忘我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浓厚的研讨氛围,和谐的团队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做一名优秀教师,成了我人生中新的追求。

我为自己立下了奋斗目标——力争做一名学生喜欢与信赖的优秀教师。

刘彭芝校长指出:“人生使命,就是你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你愿意追求一生的终极梦想。

”我为自己能把全部心血献给我的人生使命而快乐!“崇高的人生使命,不仅是实现个人可能获得的最大成长、成功和幸福的手段,而且是个人为整个世界做出最大贡献的途径。

”且不谈自己怎样废寝忘食的钻研教材,精益求精的课堂实践改革,且不谈怎样以人格的情操赢得家长的信任,以精湛的教学技艺与孩子共度生命的历程,单就刘校长的“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这一教育思想就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使我再次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

那一年,我怀孕正值九个月,挺着肚子行走已经很不方便,还要每天坐着公交车往返在上下班的路上,爬上四层楼梯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

有时候,腰酸腹坠,坐立不安。

热心的老师们劝我当心身体,及早休息。

[刘彭芝- 因材施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英才教育不是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

[刘彭芝- 因材施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英才教育不是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

[劉彭芝: 因材施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英才教育不是教育公平的對立面]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后的開年之際,我們最缺乏的是什麼?是拔尖創新人才。

”日前,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在“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2019年年會暨校長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人大附中聯合總校培養基地培訓會”中表示。

“真正的教育公平應該是多維度、多層次的。

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劉彭芝談到,當前,一些人有意無意地將英才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放到教育公平的對立面,誤導公眾。

大家應該認識到,人才的培養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和發展規律,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在潛能、個性、志向等各個方面與普通后備人才存在差異,對他們施以合適的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是對他們的教育公平。

會上,劉彭芝作了題為“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與培養”的主題報告,原文如下(文有刪節):今年年會的主題是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與培養,這也是我報告的主題。

加上拔尖兩個字,源於對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匱乏之現狀的高度關注和憂慮。

在世界科技競爭領域,我們在“被卡脖子”,缺乏核心技術,缺乏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才,這讓我們被別人卡住了脖子,屢屢吃虧、吃大虧。

我作為一位一直在培養英才、拔尖創新人才方面思考、實踐、呼吁的教育工作者,深感痛心,且倍感壓力,也更堅定了要團結更多的有識之士為之奮斗的決心。

在中國日益站到世界競爭舞台中央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各個領域缺乏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的事實,這已經成為我們必須突破的瓶頸。

而說到底,我們缺乏的是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為此,我們不僅要發揮教育的奠基性作用,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與早期培養建立適當的機制體制,而且要在全社會呼吁,營造讓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土壤。

旗幟鮮明開展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與培養工作第一,發現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政策的堅定支持。

拔尖創新人才處於創新人才的頂端,對國家的自主、創新、可持續性發展起著關鍵性的引領作用。

走有射中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走有射中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坚定信心,创新机制,落实措施,走有射中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文清泉各位领导、老师们:4月9日—10日,我校高中三个年级共30名教师代表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张刚的带领下,到成都外国语学校、双流县棠湖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交流与考察。

老师们参观了学校校园,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活动,与学校领导、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奥赛教练进行了交流,听取了他们所做的经验介绍。

(一)放眼看看别人现在让我们来回放几个镜头。

镜头一:高三校区门口。

门卫不让我们进校,我们的车也不让进,必须要有领导的批准。

门卫告诉我们,为了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校长的车也不能开进校园。

旁边贴有《成都外国语学校关于加强学校校园管理公告》其中第五条、严禁机动车辆进入校园,经特许进入的车辆,必须限速15公里/每小时,并按规定路线行驶及摆放。

第六条、在学校行课期间(含早晚自习),请勿将小孩子带入校内玩耍;严禁将宠物带入校园。

第七条、按相关法规规定,学校属于全面禁止吸烟的场所。

同时,校园内严禁高声喧哗。

镜头二:教学楼门厅。

我们看到有一块公示栏,上边张贴的共有十首中外著名歌曲,有歌词及对歌曲创作的背景、词曲作者、影响力评价等介绍。

这是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的金曲欣赏的候选歌单,每周有一个班组织,先提前一周进行公示,由学生投票评选,再播放。

据路校长介绍,高三学生每周还要要搞一次体育比赛活动,形成常规。

学生一年四季都要睡午觉,直到高考前都不变,让学生以平静心情、平常心态从容走进考场。

镜头三:教务办公室。

我们到拿到了课程表,然后又听了肖主任的简单介绍。

我们发现语文、理综、文综连堂课安排在上午进行考试,英语、数学连堂课安排在下午进行考试。

每个教室门外墙上张贴有本班的课程表和教师的姓名,未经教务处允许,任何教师不得随意调课。

每天每班有专人负责填写班务日志,认真如实记录,每周交教务处,填写人直接对教务处负责,教务处对教务日志进行整理,核实并将重大情况登记存档。

镜头四:四楼教师办公室。

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上台讲学主持人:谢谢许司长的致辞!在这个致辞当中有很多跟我们在座各位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

随着许司长致辞的结束,我们今天开幕式的议程在这里先告一段落。

说实话,我十分十分想主持接下来的讲学环节。

我先介绍第一位嘉宾,国务院的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我觉得一句话介绍刘彭芝老师就够了:中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她讲的题目是“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有请!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尊敬的各位校长、局长、教育同仁们,大家上午好!面对这么多的教育同行,我确实有点紧张。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个题目一点也不特殊,因为这是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刘彭芝:爱与尊重、发现与培养、创新与发展。

这是我在教育过程的深切感受,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我认为应该按照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按照教育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我们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大家做法各有不同,我们要想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那么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和老师,所以要为学校的教职员工创造适合他们的环境,发展适合他们的教育。

只有有更多优秀校长、教师,才能够促进我们的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正,我们的国家要想公平、均衡的发展,最缺的就是广大优秀的教师。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很优秀、每一位领导都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那么所有的孩子就能够得到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空间和环境。

刘彭芝:我主题的第一点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第二是创造适合每个教职员工反应的教育,第三把握时代脉搏,履行社会责任。

实际上对于在座的各位校长所在的学校,应该是某个地区比较好的学校,除了把自己的教育办好之外,我们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均衡。

到底应该怎么做?从2002年到现在,历经十年探索,目的是为各个省市的优秀学校起一个探路作用,目的是把优质资源分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优质,都优秀。

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读书心得范文.doc

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读书心得范文.doc

她在书中说道:一个有远见的教育,不但要看到教育的过去和现在,还要预见教育的未来,一个有远见的教育家,不但要有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更需要有世界的眼光,未来的眼光。

没有这样的眼光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刘校长站在祖国与民族、历史与世界的高度审视教育,发展教育。

正因为如此,刘校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对内建设一支献身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品德,教育观念先进,治学精神严谨,教学水平一流,育人艺术精湛,热爱学生,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

对外,引进外籍教师,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了解异国文化和历史,就能与外国教师进行零距离接触。

本校老师在自己的校园里就能和国际同行面对面交流。

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中学建立友好关系,经常进行校际互访与交流。

博采众长,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把人大附中建设成世界一流的中学,把学生培养成世界一流的学生。

前瞻的教育理念,引领人大附中一路前行,一路上收获鲜花与掌声。

三、做教育在勇于担当与奉献刘校长在引领人大附中前行的路上,在成绩与辉煌中,没有独享其成,而是忧国忧民,身体力行,敢为人先,利用多种途径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惠及学生,造福社会。

她主张一个优质学校不能独善其身,应该兼济天下,把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辐射周边地区。

帮扶、支教、接收外地学生,从西部山区到内地,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城市。

这是教育家的境界,这是教育家的仁爱,这是教育家社会责任的担当。

一路前行的途中,她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刘校长先进的理念,高位的视角,无私的奉献。

以及另人振奋的精神,让我震撼与感动,我要将这种思想与精神注入我生命中,化作永恒的力量指引我前行。

刘彭芝校长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刘彭芝校长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刘彭芝校长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这件大事即是改造社会改造环境。

而能改造社会、改造环境之人堪称“领袖”。

奇迹的创造者不是神是人是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作为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刘彭芝校长的事迹总结起来至少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或更厚的几本书乃至一套书。

从刘彭芝的事迹中读出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

对学生的爱对教师的爱。

真正的教育家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更是人格。

教育是挚爱这种爱越是无私越是深厚;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是现实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是坚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这种追求越执著越有成果“亲其身信其道”刘彭芝校长以德育人走进心灵的教育秉承了我们的传统也植入了现代教育的精髓。

正如刘彭芝校长所言:干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干事更重要。

师爱是什么?刘彭芝校长的答案简单明了: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她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得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就是刘彭芝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

正因为刘彭芝校长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无私奉献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大爱无言“润物细无声”。

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人生的舞台因为“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才能严于律己在管理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成为人大附中的“领跑人”;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甘于牵献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来耕耘投入她的全部理想、精神和情感。

“爱的教育”成就了人大附中也成就了刘彭芝她自己。

我用刘彭芝校长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教育是诗篇;教育是哲学;教育是生命;教育是对话;教育是尊重;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是博爱;教育是一切。

(完整word版)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

(完整word版)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

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刘彭芝校长,从教40多年,任校长10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再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建树。

《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给我这个刚进入教育行业的年轻教师许多启发。

第一篇中,刘校长就提到了“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对这句话表示深深的认同,而当中提到的教育的爱要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孩子的尊重上,让我获益匪浅。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马上就要成年了,自尊心非常的强,一不注意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所以我在课堂上点名表扬,不点名批评。

如果情节严重课上稍加提醒,尽量课下交流教育。

让教师的爱心引领学生;让学生的健康心灵引领学业;让学业的成功回报社会。

这才是教师应做的工作,教育应有的模式。

文中有提到刘校长这几十年里工作的压力辛苦,但一直充满热情的工作,主要是源于爱,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

爱才能让一个人甘于奉献,不辞辛劳,并且对一件事情保持高度的热情。

看完刘彭芝校长的经历,我就下决心好好热爱这份职业,爱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学生,把他们看做我的亲人一样关心,帮助。

文中还提到,少年是时代是多梦的季节,他们梦想丰富而斑斓,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做画家,有人想做作家,有人想当主持人,等等。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小心呵护他们的梦想,用充满鼓励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梦想,并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我班有一个体育特长生,梦想就是进入体校足球队,可是由于基础差,跟不上进度,有些放弃,我一直鼓励他,告诉他只要有目标,现在努力还是来得及的,希望能对他有帮助,助他实现梦想。

在第四篇中,刘校长认为“德育是教育的‘大道’”,德育是“根”的教育,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素以道德修养、文明礼貌,为传统美德。

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纷纷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文化科目,明显德育教育处于被忽视状态。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文章来源:黑龙江创新网时间: 2012-06-282011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召开“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出席并讲话。

以下为发言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

中国教育报记者鲍效农摄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钱学森先生的100周年诞辰,受邀参会,我深感荣幸。

在此,请首先允许我向钱永刚先生致敬。

您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有一个伟大的家族。

我看过《南方人物周刊》关于您的一篇专访《人生没有如果》,对于您的平和与淡定我印象深刻。

是的,人生没有如果,过去的已经过去,钱老的在天之灵一定希望看到他的亲人,他热爱的祖国,能够幸福和谐,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他生前所渴望的、推动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杰出人才。

我们都在提“钱学森之问”。

我个人以为,商议、探讨到今天,我们可以将问题做一个小小的调整,变“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怎么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什么”是过去时,“怎么样”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思考过去很重要,行动同样重要。

知行合一才能解决问题。

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对于国家和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事业、自动控制化事业得以奠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有钱学森之问,促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八处出现“拔尖人才”的字样,并因此而形成了现在越来越高涨的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建议和实践的局面。

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那么相应的政策、措施陆续会出台和跟上。

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我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了40多年,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人大附中进行超常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人大附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培养科学、数学、工程、技术、语言、艺术、体育等各方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足球超常教育实验研究。

立德树人,驱动创新学习心得

立德树人,驱动创新学习心得

《立德树人,创新驱动》学习心得龙潭区江密峰小学谭晓庆学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立德树人创新驱动》的文章后,深有体会。

究竟什么是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事业任重道远,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不仅只为完成教书的任务,育人更是关键,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肩负的职责与义务之沉重。

刘彭芝校长的文章,主要从“发现儿童、受人尊敬、灵魂境界、向内向上、以心传心、主攻方向、学习能力、拔尖人才”八个方面讲述了教育的综合改革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牵引。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心传心”。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以后,一直在担任小学班主任的工作。

在我的班级里,孩子们学风正,守纪律。

跟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长,心里的困惑也越多,我发现孩子们在能力上的发展很有限。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因为自己喜欢一味地打压孩子,喜欢安静无声的学习环境,喜欢让孩子们随着我的思路走,现在想想,这样做是对的吗?至此,我深深体会到当前形势下的新型教师,固步自封的态度不行,安分守己的态度也不行,我们得顺应潮流,更新自我,探索创新。

还有一个小故事让我感受很深。

我们班里有一个叫李可忻的小女孩,她的性格很孤僻,不喜欢和同学们玩,课堂上也不喜欢发言,对任何人和事都很冷漠。

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很特殊,她三岁的时候,爸爸在车祸中去世,妈妈带着她改嫁到现在的家庭,而且还和继父生育了一个小弟弟。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尝试接近她,和她谈心,但她似乎什么都不想说。

得知她喜欢读书,我就每周给她带一本有趣的书借给她看,每次她还书的时候,我都要她把嘴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

渐渐地,她会对着我笑,也愿意和我交谈了。

现在她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言,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块玩了。

至此,我深刻体会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孩子的不同表现是多么的重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0月20至22日,北京友谊宾馆,为期3天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创新人才组)和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这次座谈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育界和科技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100多人济济一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进行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

1.沉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沉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一位著名爱国科学家最后留给我们的深沉思考。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大化学学院一位学生关于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的提问时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

他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在致辞时说,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压在教育界和全国人民心头的一块石头。

“这次座谈会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校长和老师们组织在一起,形成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人才培养链条,在这样的视角下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精心培养,是一次颇有意义的创新。

”陈进玉表示。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人才,不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更要看他的人生追求、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

“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统筹,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休戚相关。

”在清华大学,有个闻名遐迩的“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刘彭芝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 这些年来,人大附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开展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刘彭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创新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促进林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
3.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4.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5.新文科视域下中文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文章来源:黑龙江创新网时间: 2012-06-282011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召开“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出席并讲话。

以下为发言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

中国教育报记者鲍效农摄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钱学森先生的100周年诞辰,受邀参会,我深感荣幸。

在此,请首先允许我向钱永刚先生致敬。

您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有一个伟大的家族。

我看过《南方人物周刊》关于您的一篇专访《人生没有如果》,对于您的平和与淡定我印象深刻。

是的,人生没有如果,过去的已经过去,钱老的在天之灵一定希望看到他的亲人,他热爱的祖国,能够幸福和谐,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他生前所渴望的、推动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杰出人才。

我们都在提“钱学森之问”。

我个人以为,商议、探讨到今天,我们可以将问题做一个小小的调整,变“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怎么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什么”是过去时,“怎么样”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思考过去很重要,行动同样重要。

知行合一才能解决问题。

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对于国家和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事业、自动控制化事业得以奠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有钱学森之问,促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八处出现“拔尖人才”的字样,并因此而形成了现在越来越高涨的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建议和实践的局面。

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那么相应的政策、措施陆续会出台和跟上。

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我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了40多年,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人大附中进行超常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人大附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培养科学、数学、工程、技术、语言、艺术、体育等各方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足球超常教育实验研究。

近两三年来我更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呼吁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章立法、开辟试点、营造舆论。

今天,我想结合一些数据和人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谈几点认识和看法,和诸位交流。

一、从宏观数字和行业个案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根据科技部的调研,2002-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有112人入选,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下属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9073名科学家中,我国仅有206人,占2.3%;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人,在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24人。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有5%左右。

近年来,我国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较快,但首创发明少、改进发明和组合发明多。

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

据估算,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仅一万人左右。

即便是这样一支在国内属于高层次的队伍,与国际一流人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从国际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中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印度。

在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这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

乔布斯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一个没有”!诺贝尔奖一个中国人没有!经济学家耶鲁终身教授华人陈志武说:中国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

陈志武说:这些年看到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组数字和状况,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宏观情况如此,我们再来看具体行业的个案。

2009年“七一”期间,中央各大媒体对已故吴大观教授先进事迹的集中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生日当天集中报道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是绝无仅有的。

这充分说明了吴大观教授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吴大观教授生前牵头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行”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是个很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这个专业虽不如计算机等高科技工科专业那么时髦,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所以非常重要。

但这一领域的院士至今才5个人,且年龄偏大,最年轻的也是年满70岁的老人。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着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

在一些庞大的产业,院士人数少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2009年我国汽车年产销突破1300万辆大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全国汽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2名。

引起中央高度关注的煤矿安全问题,灾难频发,触目惊心,但全国从事煤矿安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1名。

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种情况数字,同样也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如果说人才队伍建设是造金字塔的话,那么,亿万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现在技术工人是塔基,大批专业人才是塔腰,而拔尖创新人才则是塔尖。

没有塔基,建不成金字塔;没有塔尖,同样建不成金字塔。

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抓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也要抓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缺乏领军人物和核心人物,我们终究难以成为创新型国家,终究难以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终究难以形成强大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彭芝: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关键在于有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就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紧迫性的认识。

二、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大中小幼联动早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27年前说过一句名言。

他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这就是大政治家的战略思维。

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能用20多年的时间走过别的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后劲十足,不能不归功于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

今天,我们多么渴望、多么需要国家领导人能明确而响亮地说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从娃娃抓起。

我也相信,20多年后,我们肯定能深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巨大意义。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许多人眼睛向上看,盯着大学,这当然没有错。

但盯着大学的同时,不能忘了中学、小学、幼儿园。

这就像一个人吃饭,吃到第二个馒头饱了,但不能忘掉第一个馒头的作用。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学幼儿园的早期培养,就是他的第一个馒头,没有这第一个馒头,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心必须下移、工作必须前移。

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必须形成大中小幼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局面。

研究已经证明,个体在智商、气质、爱好、志向等各个方面存在天生的差异,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

近二十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明确显示,一个人在逻辑思维、语言、想象力、创造力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均存在着一个关键期,而且这些关键期一般都在12岁以前。

错过关键期,没有在一个人的关键期适时地施以适当的教育,就会贻误发展的最佳时期,无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个体的内在潜能,原本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个体就会因此而难以脱颖而出,进而出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遗憾局面。

同时,如果一个有特殊潜能的孩子在小时候得到良好的挖掘和发展,却没能得到继续的有针对性的培养,那么,其发展就会出现断层,最终依然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

因此,我们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培养的同时,也必须为其搭建一条绿色成才通道。

如前所述,人大附中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建立在超常规教育的基础上。

如果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就不能不说,这和人大附中建立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超常教育绿色通道是紧密相连的。

1985年人大附中建立了数学学校、足球学校、管乐学校、外语学校和发明创造学校。

1989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华罗庚、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华罗庚数学学校,对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超常儿童进行业余培训,经过理念和实践的变迁,这所学校在1994年提升为华罗庚学校。

1999年北京市教育局正式批准人大附中在全市招收超常儿童,为了不影响小升初,要求人大附中原则上从“华校”学生中录取。

2004年华校更名为仁华学校。

学生从仁华学校毕业后进入人大附中初中、高中继续学习。

在选拔和培养上,我们从只重视数学到多学科发展,从只偏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到注重各种特长潜能,从只偏重智力因素发展到智力、非智力因素兼顾考虑、双重并举,从结果导向发展到过程性评价。

经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间断的培养,人大附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2010年,人大附中申请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其目标之一就是要努力打通大中小幼各个环节,尤其是要争取突破现有的高考政策瓶颈。

拔尖创新人才一般都不是面面俱到的人才,而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与现行的高考制度的确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高考制度不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出路问题不解决,从普遍意义上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难以有大动作。

我们不能因为高考制度的制约而成为国外一流大学的生源基地,这已经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中国学生的出国留学段已经出现了从大学规模下移到高中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计划。

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深圳、江苏等地的一些小学、中学和大学已经就拔尖创新人的培养达成了一些共同培养协议,地方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为此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

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我们对考试升学机制的改革步子必须要迈得更快一些、更大一些,必须尽快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从人大附中的实践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融合科学与艺术、中国与外国教育精华的重要性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我有两个最为重要的体会。

一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

科学与艺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二者的结合是创造的源泉。

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发现和描述,是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性认识,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从共性中求异、求新、求创造。

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特质是创造力,要使他们能够设计、制造、产生出创新的产品,这就需要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既遵循科学规律,又使其独具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