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非遗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阳

阜阳素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享誉国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阜阳剪纸、苗湖书会等就发源于阜阳。

据福客民俗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记载显示:阜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两处,分别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和颍上花鼓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界首苗湖书会、阜阳民间剪纸、界首市的曲艺渔鼓、太和县的曲艺清音、阜南县的传统戏剧嗨子戏等。

阜阳市普查登记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5大类208项,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和曲艺、民间杂技等。目前,已有阜阳剪纸等8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太和清音等16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临泉木雕制作技艺等21项入选市级保护名录;农民书画等82项入选县级保护名录。共有普查登记的非遗传承人23510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29人。

阜阳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有些文化遗产已经被人们所淡忘,很多老年人都已经不再关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更不要说年轻人。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阜阳市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今共有普查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510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29人。作为皖北重镇,阜阳的民间文化非常繁荣,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支撑整个民间文化发展的骨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一览表

另外,从阜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网站和一些民间网站上也能看到近年来政府及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爱好者对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做出的贡献,各种传承活动让我们应接不暇:“文艺下乡”演出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培训等都给阜阳非遗的传承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们阜阳人民在不断丰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不断培养着新的优秀的传承人。

下面我稍微介绍几样为人们所熟悉的阜阳土生土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阜阳剪纸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是最为人们所熟知,也是应用范围很广的。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题材为主。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填色和染色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作为“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大型书画展”在中国大陆一度非常火爆。2008平方尺的阜阳剪纸长卷代表安徽阜阳市参展,并捐赠给了奥组委。而且

还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嗨子戏

阜南文化底蕴深厚,被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独一戏”的嗨子戏,就是在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朵绚丽艺术奇葩。一百多年来,嗨子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

嗨子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在嗨子戏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形式,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调”。表演简单朴实。

解放后,嗨子戏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年阜南嗨剧团成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平均演出280余场。1978—1981年,年演出场次高达300余场,极大的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

3、太和清音

太和清音,历史悠久。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颖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

清代中叶,清音流传到太和,民间出现了自发性组织“清音会”,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

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弹唱改为戏曲上演。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曾多次参加省、市文

艺汇演并获奖。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清音戏选场、选段播放。

60年代初期,太和县清音戏剧团被撤消。80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恢复业余清音组活动。如今清音老艺人已全部去世,原清音戏剧团培养的青年演员也都年过花甲。由于没有相应的培训措施,太和清音后继无人,濒临灭绝。

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当然阜阳还有很多其他很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对阜阳感兴趣,就请多去去阜阳,多关心阜阳。这里的人民欢迎你,这里的文化遗产等着你来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