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钾、氰化钠分解规律
氰化物
1.水解反应
常温HCN+H2O→甲酸铵→甲酸+NH3,溶液变黑↓
ClCN+H2O→氰酸+HCl→CO2+NH4Cl;上述加热时反应加快
2.与碱反应 洗消作用原理
ClCN+2NaOH→NaOCN(氰酸钠)+NaCl+ H2O 无毒 ClCN+2NH3→NH4CN(氰化铵)+NH4Cl 无毒
分布:接触部位及血液循环丰富部位如血液、脑、心。
中毒机理
氰离子抑制细胞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链终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抑制能量合成,造成窒息。
中毒时
由于CN-1与高铁具有强亲和力,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a·a3+CN-1),使后者失去传递电子的作用,氧化磷酸化受阻,ATP合成减少,细胞能量不足而出现缺氧窒息的中毒症状。
3.与硫反应 抗毒原理
与硫代硫酸钠生成低毒的硫氰酸盐
HCN+S→HSCN
4.氧化反应
4HCN+5O2→4CO2+2H2O+2N2 爆燃
5.与醛、酮反应
加成反应形成无毒产物
体内代谢
吸收:水中离解量小,易透细胞膜,可经肺泡壁、肠粘膜、眼、伤口吸收,大剂量经皮肤吸收。
氰化物
含有氰离子,抑制细胞有氧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而破坏细胞有氧呼吸功能,导致组织缺氧和能量生成不足,引起中毒症状的一类致死性毒剂。
主要代表:氢氰酸(AC)、氯化氰(CK)。
氰化物是毒性强烈、作用迅速的毒物。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有氰化钠、氰化钾。杏仁、枇杷的核仁中含有氰甙,食用后在肠道内水解释放出CN—,中毒原理是:CN—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起反应,形成氰化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了传递氧的作用。
5_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
5_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氰化过程是指物质在与氰化剂反应后生成氰化物的过程。
氰化剂常见的有铁氰化钾、银氰化钠、氰化钾等。
在氰化过程中,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变化,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
首先,氰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物理变化之一是溶解。
氰化剂通常为固体,在与物质接触后可以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液。
溶解是氰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其特征是氰化剂固体逐渐溶解于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溶解过程中可以产生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其次,溶液中的分子间发生了物理变化。
在溶液中,氰化剂的分子与溶剂中分子间发生了吸引力作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化学环境。
这种作用可以使溶液中氰化剂的分子与其他溶剂分子形成氢键、离子键等化学键,从而改变氰化剂分子的电荷状态和空间构型。
此外,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也发生了物理变化。
在氰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与氰化剂反应生成氰化物。
这个过程涉及到溶质分子的分解和重组,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氰化过程中,金属物质会与氰化剂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氰化物,而非金属物质也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另外,在氰化过程中还存在物理变化,如溶剂的挥发和冷凝。
在溶液中,溶剂分子可以自由移动和转变位置,部分溶剂分子在溶液表面或溶液与空气接触的界面上发生挥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剂中的挥发分子逐渐增多,溶液的体积减小。
当溶剂分子逸出溶液后,会在冷凝的条件下重新聚集形成液滴,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最后,氰化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固态沉淀。
在一些情况下,氰化剂与物质反应生成的氰化物溶解度较低,超过饱和度时,氰化物会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固态沉淀。
固态沉淀可以用来分离和提取氰化物,也可以用来制备新的化合物。
综上所述,氰化过程涉及到溶解、分子间作用、溶质分子的分解和重组、溶剂的挥发和冷凝以及可能出现的固态沉淀等物理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研究氰化过程的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氰化反应原理
氰化反应原理氰化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其中氰化物离子(CN-)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氰化物化合物。
氰化反应常见的有氰化钠反应、氰化氢反应等。
氰化钠反应是指氰化钠(NaCN)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氰化物化合物。
氰化钠是一种白色结晶性固体,可溶于水。
它在水溶液中会分解成Na+和CN-离子。
氰化钠反应通常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碱性条件有利于氰化钠的分解和反应进行。
氰化氢反应是指氰化氢(HCN)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氰化物化合物。
氰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可以在水中溶解,形成氰化氢溶液。
氰化氢反应通常在酸性条件下进行,酸性条件有利于氰化氢的生成和反应进行。
氰化反应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机理。
在氰化钠反应中,氰化钠的Na+离子与其他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氰化物化合物。
在氰化氢反应中,氰化氢的H离子与其他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氰化物化合物。
氰化反应在化学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氰化物化合物广泛用于金属表面的镀覆和保护,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氰化物化合物还可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作为试剂或催化剂参与反应,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然而,氰化反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害性。
氰化物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
在进行氰化反应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确保操作安全。
总的来说,氰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通过氰化物离子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生成氰化物化合物。
氰化反应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机理,常用于金属表面镀覆和有机合成反应中。
然而,氰化反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害性,需要注意安全操作。
氰化物的成分
氰化物的成分
氰化物是一类含有氰基(-CN)的化合物,其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通过三键相连接。
氰化物在英文中称为cyanide,由cyan(青色,蓝紫色)衍生而来。
氰化物通常是有毒的致命物质。
氰化物的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氰化氢(HCN):氰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易燃的气体,是氰化物中最简单的一种。
2. 氰化钠(NaCN)和氰化钾(KCN):这两种化合物都是无色或白色的晶体,具有较高的毒性。
氰化钠和氰化钾在水中可溶性较好,易于吸收。
3. 亚铁氰化物:如亚铁氰化钾(K4[Fe(CN)6])和亚铁氰化钠(Na4[Fe(CN)6]),这类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毒性较小。
4. 铁氰化物:如铁氰化钾(KFe(CN)6)和铁氰化钠(Na2[Fe(CN)6]),这类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毒性较小。
5. 其他氰化物:如氰化钙(CaCN2)、氰化锌(Zn(CN)2)等,这些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毒性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氰化物中的许多化合物都有毒性,尤其是在水中溶解度较高的氰化钠、氰化钾等。
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谨慎处理。
氰化钾
氰化钾氰化钾固体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
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
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分解。
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水解。
密度1.857g/cm^3,沸点1497℃,熔点563℃。
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
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2KCN+4KOH+3Cl2══2CO2+N2+6KCl+2H2化学品中文名称:氰化钾化学品英文名称:potassiumcyanide中文名称2:山奈钾俗称:山埃技术说明书编码:820CASNo.:151-50-8分子式:KCN分子量:65.11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
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
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分解。
密度1.857g/cm^3,沸点1497℃,熔点563℃。
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
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No.氰化钾工业≥92.0%151-50-8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深加快、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长期接触小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
可引起皮疹、皮肤溃疡。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高毒,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氰化钾简介
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
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体。
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水解。
密度1.857g/cm^3,沸点1497℃,熔点563℃。
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
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与氰化钠用途相同,可以通用。
较氰化钠在电镀时更具有高度导电性能,镀层细致等优点,使用更为适宜,但价格较贵。
用于矿石浮选提取金、银。
钢铁的热处理,制造有机腈类。
分析化学用作试剂。
此外,也用于照相、蚀刻、石印等。
毒性: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6.4mg/kg(大鼠经口);8500μg/kg(小鼠经口)致突变性:DNA抑制:小鼠淋巴细胞1nmol/L。
细胞遗传学分析:小鼠乳腺1nmol/L,48小时。
污染来源: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其污染事故常发生于电镀、炼金、热处理、煤气、焦化、制革、有机玻璃、苯、甲苯、二甲苯、照相以及农药等的生产过程中。
代谢和降解:游离氰基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在硫氰化酶(或β巯基丙酮酸转硫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硫起加成反应,转变成毒性很低的SCN(只有CN-毒性的1/200)。
然后由尿、唾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游离氰基还可与体内含钴的化合物如羟钴胺)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
因此临床上有用羟钴胺或依地酸二钴抢救CN-急性中毒的报告。
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
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盐与氨。
地面水中带存在着能够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
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但水体中氰化物的自净过程还要受水温,水的曝气程度(搅动)、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响。
土壤对氰化物出有很强的净化能力。
进入土壤的氰化物,除逸散至空气中的外,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被同化或氧化分解。
氰化物化学
氰化物化学氰化物在化学世界里可是相当有名的存在,不过在深入了解氰化物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就像是构建化学大厦的砖块一样重要。
一、化学键咱们先来说说化学键,这就好比原子之间的小钩子。
不同的原子之间靠这些小钩子连接起来形成分子或者化合物呢。
比如说离子键吧,就像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原子之间像超强磁铁般吸在一起。
想象一下,一个原子带正电,就像一块有磁性的正极磁铁,另一个原子带负电,就像负极磁铁,“啪”的一下就吸住了。
而共价键呢,就是原子们共用小钩子连接。
就好比两个人一起握住一根棍子,谁也不独占,通过这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
反应物和生成物就像两队人。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反应物这边力量大,反应朝着生成生成物的方向进行得比较快。
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那边的“力量”也慢慢变大了。
最后啊,就达到了一种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就像拔河比赛中两边都使着同样大小的劲儿,绳子不动了,这时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也不再变化了,这就是化学平衡。
三、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就像小磁针一样。
拿水来说,水是极性分子。
氧一端就像磁针的南极,带负电,氢一端就像北极,带正电。
所以水这个分子啊,就有了极性。
再看看二氧化碳,它是直线对称的分子,就像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在一根扁担的两端挑东西,非常平衡,没有哪一端特别偏向于正电或者负电,所以它是个非极性分子。
四、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也很有趣。
这里面的中心离子就像是聚会的主角,周围的配体呢,就像是来参加聚会并且提供孤对电子共享的小伙伴。
中心离子站在中间,配体围绕着它,大家通过共享电子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配位化合物。
五、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里的电子转移就像做买卖交易一样。
就拿锌和硫酸铜反应来说吧。
锌原子就像一个慷慨的卖家,它把自己的电子给了铜离子这个买家。
锌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离子,而铜离子得到电子就变成了原子。
这一给一得,就完成了电子的转移,也就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什么是氰化钾-氰化钾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疗氰化钾中毒
氰化钾(化学式:KCN)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氰酸的钾盐。
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烈的气味,具有极强的毒性。
氰化钾在工业和实验室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但同时也需要极其小心的处理和储存。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氰化钾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晶体,有时会呈现白色。
其分子量为65.12 g/mol,密度为1.52 g/cm ³。
氰化钾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可以迅速溶解,并且可以形成氰离子(CN^-)和钾离子(K^+)。
氰化钾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氰气(HCN)和碱式碳酸钾(K2CO3)。
生产方法氰化钾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氰化氢与氢氧化钾或碱金属碳酸反应生成氰化钾。
2HCN + KOH →KCN + H2O(2) 通过氰气和金属钾的反应生成氰化钾。
2K + 2HCN →2KCN + H2(3) 氰化物在高温下和碱金属反应生成氰化钾。
M + MCN →2KCN(M为碱金属)用途氰化钾在工业和实验室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金属提取:氰化钾被广泛应用于金矿的提取过程中,通过形成氰合物与金结合,从而将金从矿石中提取出来。
这是一种重要的金冶炼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金矿开采中。
(2) 有机合成:氰化钾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试剂,用于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如氰化物、氰酰胺和氰酸酯等。
氰化钾可以参与许多有机反应,例如用于合成药物、染料、涂料和塑料等化合物。
(3) 电镀:氰化钾在电镀工业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电镀剂,用于镀银、镀金和镀其他贵金属等。
氰化钾可以提供高效的电镀性能,使得电镀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光泽和耐磨性能。
(4) 电解液:氰化钾在电化学领域中被用作电解液,例如在电池和电容器中的应用。
氰化钾在这些应用中可以提供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性能,对于电池和电容器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5) 杀虫剂:氰化钾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在农业上被广泛使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昆虫的呼吸作用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对一些害虫如蚜虫、螨虫、飞虱等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氰化钾(介绍)
江户川墨月 魔法师 四级(1480)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179)|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词条已锁定 氰化钾目录[隐藏] 氰化钾 化学品名称物理性状 成分、组成信息 危险性概述 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氰化钾 化学品名称物理性状 成分、组成信息危险性概述急救措施 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 ∙操作组织和储存 ∙接触控制、隔离防护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毒理学资料 ∙生态学资料 ∙废弃处置 ∙运输信息 ∙法规信息 ∙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注意事项氰化钾氰化钾可用于安乐死,该药物经口服或注射后,十秒钟左右即可猝死。
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氰化钾化学品英文名称:pot assium cy anide中文名称2:山奈钾俗称:山埃技术说明书编码:820C AS No.:151-50-8分子式:KCN分子量:65.11物理性状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
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
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分解。
密度1.857g/cm^3,沸点1497℃,熔点563℃。
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
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本化学品有高剧毒,使用需十分小心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 o.氰化钾工业≥92.0%151-50-8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最毒的毒药之一(目前最毒的是钋),如从口腔进入体内,顷刻毙命,无生还可能。
极度危险,小心使用!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深加快、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氰化物的光分解机理
氰化物的光分解机理氰化物是含有氰基(-CN)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自由氰基、氰基配合物、有机氰化物等等。
氰基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之间通过三键连接,稳定性高。
氰化物的光分解,一般指光化学氧化(紫外氧化)分解、光催化氧化分解、紫外分解三类。
它们中紫外分解的机理很少被研究。
1、氰化物的光化学氧化(H2O2/UV):一般认为,H2O2/UV光化学氧化的机理是,光解H2O2, 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与氰化物反应,生成CNO-。
特别是在更稳定的金属-氰化物的氧化过程中,紫外光照对金属-氰化物的激发(紫外氧化和紫外-H2O2氧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在激发态可以迅速与过氧化氢产生反应:利用光化学反应分解稳定的六氰合铁在文献中经常被提及,它们在地表水的太阳能光化学处理中经常被研究。
这些反应也在使用Enviolet®方法(紫外- H2O2)处理含有六氰合铁的工业废水中被应用到。
处理的目标是完全分解总氰化物(比如Verichrome(英国):处理1500 mg/ L到 <1 mg/L)。
pH值、光照强度、温度和氧化剂H2O2等等都会影响氰基的光化学氧化反应。
2、氰化物的光催化氧化:按Ibrahim等的报道,氰化物的光催化氧化原理是,在紫外光和催化剂(以TiO2为例)的作用下,水分子转化为羟基自由基,由羟基自由基氧化氰基为氰酸盐。
TiO2 + 2 hv = TiO2(2 h+ + 2 e-)1/2 O2 + 2 e- + H2O = 2 OH-2 OH- + 2 h+ = 2 OH▪CN- + OH▪ = CNO- + H2O氰基浓度、pH、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催化剂用量、氧气供应量等都会影响氰基的光催化氧化反应。
(I.A.Ibrahim et al./The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3,No.3,1303-0868,2003,pp.281-290)3、氰酸盐CNO-的进一步转化不论是光化学氧化反应生成的氰酸盐CNO-,还是光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的氰酸盐CNO-,在酸性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水解轻松地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氨,此外,氰酸盐也能产生副反应生成氮和二氧化碳。
氰化物标准(3篇)
第1篇一、引言氰化物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采矿、化工、农业等领域的化学品。
然而,氰化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腐蚀性,对人体和环境均有严重危害。
为确保氰化物产品的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氰化物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规定了氰化物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要求。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氰化物为原料或含有氰化物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氰化亚铜、氰化铁等。
三、术语和定义1. 氰化物:指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
2. 氰根含量:指氰化物中氰根的质量分数。
3. 纯度:指氰化物中氰根含量的相对误差。
四、分类氰化物按用途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 氰化钠:白色结晶或颗粒状固体,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
2. 氰化钾:白色结晶或颗粒状固体,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
3. 氰化锌:白色结晶或颗粒状固体,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
4. 氰化亚铜:红色结晶或颗粒状固体,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
5. 氰化铁:棕色或黑色结晶或颗粒状固体,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
五、技术要求1. 氰化物应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分类和纯度要求。
2. 氰化物中不得含有其他有害杂质。
3. 氰化物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六、试验方法1. 氰根含量的测定:采用滴定法。
2. 纯度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3. 杂质含量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七、检验规则1. 检验批:以同一批次的氰化物产品为检验批。
2. 抽样:按GB/T 2828《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进行抽样。
3. 检验项目:氰根含量、纯度、杂质含量。
4. 检验结果判定: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
八、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1. 包装:氰化物产品应采用防潮、防腐蚀、防泄露的包装材料。
2. 标志:包装容器上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单位、使用说明、警示标志等。
3. 运输:氰化物产品应采用专用运输工具,防止泄露和污染。
氰化钠安全生产技术要点
氰化钠安全生产技术要点氰化钠(sodiumcyanide,NaCN)为白色粒状或熔块。
在充分干燥时无气味,在湿空气中吸湿并分解产生微量的氰化氢气体(苦杏仁气味)。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其水溶液呈强碱性,易水解。
在空气存在下其溶液能很快溶解金和银。
熔点563℃。
剧毒,LD50(大鼠,经口)6.44mg/kg,最小致死量(人,经口)2.85mg/kg。
有腐蚀性。
1工艺简述以丙烯腈生产的副产物氢氰酸(含HCN大于99.6%)与浓度为45%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反应器中于温度50~55℃条件下,进行液相中和反应,迅速生成氰化钠。
氰化钠溶液经蒸发、结晶、离心脱水、干燥、成型压片、包装即为含水量小于0.2%的氰化钠产品。
防毒是本装置安全生产的主要特点。
原料氢氰和产品氰化钠均系剧毒物质,该装置属有毒、有害生产。
氢氰酸还属一级易燃液体。
2重点部位2.1氰化钠反应器该反应器是本装置的关键设备。
危险因素较多,进出反应器的物料均为剧毒品,且反应前有易燃性质。
生产控制条件要求比较苛刻,稍有失误即可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发生事故。
如液体氢氰酸在碱性条件下会很快发生自聚反应,不仅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压力的突然升高,而且生成棕色的粘稠液体使生产无法进行下去,严重时也可造成管道堵塞或设备爆炸事故;氰化钠在60℃以上的温度下很容易水解,在反应过程中稍不注意即可突破,由此造成操作紊乱状态,处理过程不仅麻烦且很危险。
3安全要点3.1氰化钠反应器3.1.1由于氢氰酸的沸点较低、毒性极大,且易燃、易爆,所以对装置投料前的系统气密性试验要严格认真地进行检查。
所有涉及氢氰酸的设备和管道上的密封点,均不允许有渗漏现象。
生产中要经常巡检,发现有泄漏时,应立即切断物料来源或做停车处理。
不准在有泄漏的情况下生产,防止中毒或爆炸着火。
3.1.2氰化钠反应器的生产操作,要按控制程序进行,经常检查是否有控制机构失灵等异常现象,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反应热不能及时导出发生氢氰酸自聚或爆炸事故。
氰化钾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吸氧。呼吸停止者应进行人工呼吸(但避免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心跳停止者,应即时作胸外心脏挤压。有条件者立即将亚硝酸戊酯2支包在手帕中压碎,置患者口鼻前吸入,可反复应用2~3次。 在医院中还可用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或美兰等进行抢救。近来认为依地酸二钴(CO2EDTA)、组氨酸钴等有机钴盐类是治疗氰化物中毒的较为有效的解毒药。
接触控制、隔离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0.3[HCN][皮]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OSHA5mg[CN]/m3[皮] TLVWN:ACGIH5mg[CN]/m3[皮] 监测方法:异菸酸钠-巴比安酸钠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解毒措施
一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疗法:先用亚硝酸钠、亚硝酸异戊酯从而迅速生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就能从氰化细胞色素氧化酶中把细胞色素氧化酶置换出来,从而恢复活性。[2]? 残余的CN—用硫代硫酸钠清扫,生成无毒的硫氰酸盐排出体外。 二亚甲兰(美兰):小剂量亚甲兰可用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大剂量亚兰可用于氰化物中毒的急救。 氰化钠口服致死量为150~250mg,(若成人口服苦杏仁40~60g即能引起中毒或死亡)。
氰化钾
物理性状
氰化钾
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分解。密度1.857g/cm^3,沸点1497℃,熔点563℃。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治疗原则
1.脱离中毒环境、催吐、洗胃等。2.解毒治疗(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法)。3.对症支援治疗。
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氰化物是毒性强烈、作用迅速的毒物。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有氰化钠、氰化钾。杏仁、枇杷的核仁中含有氰甙,食用后在肠道内水解释放出CN—,中毒原理是:CN—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起反应,形成氰化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了传递氧的作用。 毒理:CN—+Cyt-Fe3+Cyt-Fe3+—CN—(失活)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次氯酸盐溶液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组织和储存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水。 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5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水中氰化物的迁移转化
水体中氰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防治1.氰化物的基本迁移规律1.1氰化物的基本迁移规律由于氰化物均具挥发性, 地表水在向下游迁移时, 其中的氰化物极易挥发被氧化, 因此其随地表水迁移的量较少。
氰化物在地表水中的含量一般随距离呈指数减少 ,即: Cd = Co×e-kd。
式中: Cd —氰在距离d 处水中的浓度; Co—氰在水中的初始浓度; d —流经距离; k—自净系数。
例如北京西部莲花河中氰化物的迁移 , 经415km 和715km 距离后, 酚分别由2152mg/L 降至01309 和0. 025mg/L , 氰化物由113mg/L 分别降至01502 和01245mg/L 。
氰化物一旦进入包气带, 则会发生吸附、解吸、氧化和微生物降解及挥发等一系列作用。
岩土对氰化物有一定的吸附和过滤作用。
尹喜霖等的野外调查证实, 氰在包气带中的含量与岩性密切相关, 其在亚粘土含量远高于中细砂; 阎先良的模拟实验说明不同介质对氰化物的吸附量也不同, 亚粘土比中砂大; 祝万鹏等的模拟实验也说明, 亚砂土对氰的吸附性能较差。
总之, 地层岩性越细, 吸附氰化物的量就越大, 净化能力也越强。
包气带中的氰化物也溶解于水向下垂直迁移。
无论包气带岩性如何, 其溶滤渗出的水都含有大量的氰, 被淋出的氰的浓度随淋漓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 说明原来吸附沉淀在包气带中的氰经水浸泡后得以解吸和溶解, 并随水沿介质孔隙向下迁移。
这样包气带中的氰将不断随降水或污水下移进入地下, 污染地下水。
自然环境中无论冬夏都存在分解氰化物的微生物, 试验证明在15~ 25℃水温时最利于氰化物的生化分解, 在氧化环境中氰化物常被氧化。
其反应式为C 6H5OH + 14O2= 7O2+ 6CO2+ 3H2O当pH< 7 时, CN - + H2CO3= HCN ↑+ HCO3-当pH> 7 时, 2CN - + O2= 2CNO -和CNO - + 2H2O = CO32-+ NH4+在好氧条件下, 氰具较好的降解性能, 在厌氧条件下降解速度极慢。
氰化物概论讲解
1氰化物概论氰化物是黄金工业的重要浸金溶剂,大部分黄金生产企业采用氰化法,而氰化物又是一种即有剧毒又容易降解的特殊化学产品。
因此,了解氰化物和治理含氰废水的有关知识十分重要。
笔者在十几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关于氰化物性质以及治理含氰废水方面的知识,从1991年开始写作《氰化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一书,经过了9年的修改和补充,力争及时准确地反映国际上氰化物治理技术的发展,如果能为广大黄金工业的同事在专业工作中起到参考作用,对黄金工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笔者将不胜荣幸。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帮助。
其中有吉林省石油化工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弘高级工程师、长春黄金研究院徐克贤高级工程师、刘晓红工程师、吕春玲工程师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1 1 氰化物氰化物是指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氰基[-C≡N]的物质,根据与氰基连接的元素或基团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可把氰化物分成两大类,即有机氰化物和无机氰化物前者称为腈,后者常简称为氰化物,无机氰化物应用广泛、品种较多,在本书中,按其组成、性质又把它分为两种,即简单氰化物和络合氰化物。
易溶的:HCN、NaCN、KCN、NH4CN、Ca(CN)2简单氰化物难溶的:Zn(CN)2、Cd(CN)2、CuCN、Hg(CH)2稳定性差的:Zn(CN)42-、Cd(CN)42-、Pb(CN)42-无机氰化物氰化物稳定性强的:Cd(CN)42-、Ni(CN)42-、Ag(CN)2-氰化物Au(CN)2-、Fe(CN)64-、Co(CN)64-Fe(CN)63-有机氰化物:乙二腈、丙烯腈等黄金行业所涉及到的各种氰化物均属无机氰化物,因此重点介绍常见的各种无机氰化物;除了上述氰化物外,黄金行业还涉及到氰的衍生物,如氰酸盐,硫酸盐,氯化氰等。
由于其重要性以及与氰化物的极密切关系,在此也加以介绍。
氯化氰:CNCl氰化物衍生物氰酸及其盐:HCNO,NaCNO,KCNO硫氰酸及其盐:HSCN,NaSCN,KSCN,NH4SCN 1.1氰化物及其衍生物概述氰化物,顾名思义,就是氰[(CN)2]的化合物。
几种氰化法的介绍
几种氰化法提金介绍1.氰化法提金概述氰化法提金是以氰化物的水溶液作溶剂,浸出含金矿石中的金,然后再从含金浸出液中提取金的方法。
氰化法提金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步骤:(1)氰化浸出:在稀薄的氰化溶液中,并有氧(或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含金矿石中的金与氰化物反应生成一价金的络合物而溶解进入溶液中,得到浸出液。
以氰化钾为例,反应式为:4Au+8KCN+2H2O→4KAu(CN)2+4KOH氰化浸出金的工艺方法有槽浸氰化法和堆浸氰化法两类。
槽浸氰化法是传统的浸金方法,又分渗滤氰化法和搅拌氰化法两种;堆浸法是近20年来才出现的新技术,主要用于处理低品位氧化矿。
自1887发现氰化液可以溶金以来,氰化法浸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实践,工艺比较成熟,回收率高,对矿石适应性强,能就地产金,所以至今仍是黄金浸出生产的主要方法。
(2)沉积提金:从氰化浸出液中提取金。
工艺方法有加锌置换法(锌丝置换法和锌粉置换法)、活性炭吸附法(炭浆法CIP和炭浸法CIL)、离子交换树脂法(树脂矿浆法RIP 和RIL)、电解沉积法、磁炭法等。
锌粉(丝)置换法是较为传统的提金方法,在黄金矿山应用较多;炭浆法是目前新建金矿的首选方法,其产金量占世界产金量的50%以上;其余方法在黄金矿山也正日渐得到应用。
2.渗滤氰化法渗滤氰化法是氰化浸出的工艺方法之一,是基于氰化溶液渗透通过矿石层而使含金矿石中的金浸出的方法,适用于砂矿和疏松多孔物料。
渗滤氰化法的主要设备是渗滤浸出槽,见图1。
渗滤浸出槽通常为木槽、铁槽或水泥槽。
槽底水平或稍倾斜,呈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槽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为5~12米,高度一般为2~2.5米,容积一般为50~150吨。
图1渗滤氰化法的工艺过程:(1)装入矿砂及碱:要求布料均匀,粒度一致,疏松一致。
有干法和湿法两种装法。
干法适于水分在20%以下的矿砂,可用人工或机械装矿。
湿法是将矿浆用水稀释后,用砂泵扬送或沿槽自流入槽内。
(2)渗滤浸出:装料完毕后即可把氰化液送入槽中。
氰化钠热分解温度
氰化钠热分解温度氰化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CN。
它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在常温下相对稳定。
然而,氰化钠在高温下会发生热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氰化钠热分解的温度范围、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应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氰化钠热分解的基本反应方程式:2NaCN(s) -> 2Na(s) + C(s) + N2(g)在这个反应中,氰化钠分解成为钠、碳和二氮化物。
这个过程需要提供足够的热量,一旦达到或超过热分解温度,反应将快速进行。
那么,氰化钠的热分解温度是多少呢?根据研究,氰化钠的热分解温度约为600℃至800℃。
这个范围是相对较宽的,取决于不同的实验条件和纯度水平。
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反应速率,但也增加了能量消耗和操作的难度。
热分解温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纯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较高纯度的氰化钠通常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因为纯度低的氰化钠可能含有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会影响反应的进行。
其次,反应条件,如反应时间、环境气氛和加热速率,也会影响热分解温度。
这说明依赖实验条件的多变性,氰化钠的热分解温度可能在不同的实验中有所差异。
氰化钠热分解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是在银镀工业中作为镀液的主要组分。
氰化钠在镀液中可以提供稳定的碱性条件,并作为剂量合适的银离子来源。
热分解温度的了解可以帮助控制镀液的反应温度,确保银沉积的质量和均匀性。
此外,热分解的反应产物,如碳和二氮化物,也可能具有特定的应用,比如在催化剂、纳米材料等领域。
总结回顾一下,氰化钠热分解的温度范围大约在600℃至800℃之间,受纯度和实验条件的影响。
热分解温度是通过将氰化钠分解成钠、碳和二氮化物的过程实现的。
这个反应在银镀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同时热分解产物也可能具有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我看来,氰化钠热分解是一个非常有趣和重要的化学反应。
通过深入研究热分解温度、影响因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反应。
食物氰化物高温下分解
食物氰化物高温下分解
食物中氰化物高温下分解的情况:
1.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会释放有毒的氰化物,高温分解亚铁氰化钾需要达到400摄氏度的高温。
2.亚铁氰化钾在400摄氏度高温下可以分解出氰化钾。
3.水提法(即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苹果籽中的氰化物,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共蒸馏,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
4.樱桃中的氢氰酸比较稳定,催化制取的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在足够高的温度下,分解成炭黑,氢气和氮气。
5.杏仁中氢氰酸的沸点低,熔点14摄氏度,沸点26摄氏度,极容易挥发,通过预煮可以去除水解产生的氢氰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钠、氰化钾代谢和降解
游离氰基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在硫氰化酶(或β巯基丙酮酸转硫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硫起加成反应,转变成毒性很低的SCN(只有CN-毒性的1/200)。
然后由尿、唾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游离氰基还可与体内含钴的化合物如羟钴胺)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
因此临床上有用羟钴胺或依地酸二钴抢救CN-急性中毒的报告。
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
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盐与氨。
地面水中带存在着能够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
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但水体中氰化物的自净过程还要受水温,水的曝气程度(搅动)、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响。
土壤对氰化物出有很强的净化能力。
进入土壤的氰化物,除逸散至空气中的外,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被同化或氧化分解。
存留于土壤中并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碳酸盐、氨和甲酸盐。
当氰化物持续污染时,土壤微生物经驯化、毓可产生相适应的微生物群,对氰的净化起巨大作用。
因此有些低浓度含氰工业废水长期进行污水灌溉的地区,土壤中的氰含量几乎没有积累。
残留与蓄积: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因此,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
迁移转化:氰化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动植物体内都含有一些氰类物质,有些植物如苦杏仁、白果、果仁、木薯、高梁等含有相当量的含氰糖甙。
它水解后释放出洲离的氰化氢,在一些普通粮食、蔬菜中,也可检出微量氰。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含量为0.003-0.130mg/kg。
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土壤腐植质。
腐植质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
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由于氰化氢及易挥发,多数氰化物易溶于水,因此排入自然环境中的氰化物易被水(或大气)淋溶稀释、扩散,迁移能力强。
氰化氢和简单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氰化氢易逸入空气中;或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亦可被氧化而生成碳酸盐与氨。
简单氰化物在水中很易水解而形成氰化氢。
水中如含无机酸,即使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的碳酸,亦可加速此分解过程。
氰化氢是有苦杏仁味的气味,极易扩散,易溶于水而成氢氰酸;氰化物一般为无色晶体,在空气中易潮解并有氰化氢的微弱臭味,能使水产生杏仁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