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经济圈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其北翼、中轴和南翼,分布着成都、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津、重庆等城市,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
目录
基本信息
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发展方向
欢喜冤家的合作可能
不打无准备的仗
丰富的资源
差距与优势
西部的机遇和挑战
国土面积的优势
交通瓶颈的障碍
成渝城市群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主城
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宁市
成渝南弧中心城市—-内江市
成渝几何中心城市-—安岳
成渝利益冲突问题
具体概况
展开
基本信息
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发展方向
欢喜冤家的合作可能
不打无准备的仗
丰富的资源
差距与优势
西部的机遇和挑战
国土面积的优势
交通瓶颈的障碍
成渝城市群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主城
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宁市
成渝南弧中心城市—-内江市
成渝几何中心城市-—安岳
成渝利益冲突问题
具体概况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地图
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却至今尚待进一步成长,成渝这一对双子星城始终难以融合为一体。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渝两市并未凭借地理相邻、优势互补、交通顺畅的有利条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竞争远大于合作,离散远大于聚合。
经济上的分离使成渝两市只能孤军奋战,彼此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
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圈的特征和优势不够突出有其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历史渊源、人文差异、行政冲突往往成为人们议论的重点,然而另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原因则在于其区域形成机制上的缺陷。
经济区域的形成机制源于两方面:
一是政府组织协调。
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组织、规划、协调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行政区域的界线有可能导致行政要素和经济要素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通过政府之间的协调来化解.
二是区域经济之间的自组织的充分发育,即通过经济活动在大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空间聚集与扩散,使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和经济腹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实现结构调整、功能转换和空间形态的变化,自我诊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于其不断增强的区域经济自组织功能。
而成渝地区在形成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十分孱弱。
一方面,成渝地区从未被高层政府设定为一个特定的规划区而实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调控与统一规划,以促进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成渝两市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弱,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
虽然重庆、成都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前列,对中小城镇及区域的辐射影响最大,但成渝两市之间毕竟相隔300多公里,两市的影响力范围也还远未强大到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或呈连续分布。
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人口与物资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可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间运输成本,但时间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铁路线要花10小时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虽然大大降低了两地的空间距离(成渝高速公路全长340公里)和时间成本(只需3至4小时),但公路运输在准时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费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使其难以成为城际快速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
由于空间可达性尚不足以保证在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定的通勤流,进而沿成渝交通轴线形成密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两市以物质、人员、服务以及信息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还有,成渝交通轴沿线上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成渝两市之间难以形成中介作用。
空间距离较长、交通轴线的等级不高、轴线上点的规模偏小,导致成渝一线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能力弱。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富经济活力和增长潜能的区域。
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显示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发展潜能。
日前,国家发改委将川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意味着成渝经济圈首次进入了中央政
府的视野,成渝两市经济的融合终于纳入了政府的规划,这为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必将进一步推动成渝两市的合作与发展。
成渝两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求得更大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补,形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发展. 编辑本段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
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必然跨越现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因此,成渝经济圈的构建显然不能离开城市政府之间的协调组织,尤其是高层政府的介入。
(2)成渝两市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两市经济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程度,直接取决于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可达性,以及从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两市空间相互作用中承担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发育形成。
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成渝两市的中间地带。
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
编辑本段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快车道。
“川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不管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名称如何、具体措辞怎样,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的名字越来越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
重庆市的一名官员说:“两座城市的发展确实是关系中国广阔西部未来的严肃话题,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是标志性的。
"
欢喜冤家的合作可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项关于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确定了西部开发的四个一级经济带(区),其中之一就是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
报告中说:“在未来5~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
”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顺提出,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成德绵”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产业经济高地。
而成都和重庆距离300多公里,交通便利,两地之间又有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在区域经济战略匹配上呈现出互补和联动态势.
2004年2月,由重庆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的近百人的高规格代表团赴成都,与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会谈,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1+6”川渝合作协议),并对“成渝经济区规划”给予高度关注,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
这样,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规划,已从学术界的研究、国家发改委的倡导,深入到两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专家田代贵说:“重庆和成都各自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
重庆可侧重于发挥西部地区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应侧重于发挥金融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
在成都与重庆中间,地理上还隔着资阳和内江两个地级市。
“如果四川省不积极协调好这些地区的工作统一性,所谓成渝合作最终只能停留在会议上和文件上."当地有官员表示担心.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将类似情况总结称为“双龙头城市”.这些“双头龙”城市,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由于体制的制约,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无力协调;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
不打无准备的仗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经济健康发展的地区。
”
英国BBC驻重庆工作的一名西方观察家认为,成渝共同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注定其城际之间相互依赖的
程度相当高,一方压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携手实现共同繁荣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不久前的一个事实证实了这一看法: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该行已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将重庆和成都代表处同时升格为分行。
编辑本段丰富的资源
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
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编辑本段差距与优势
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比成渝经济区要高出多个层次。
国外的直接投资至关重要,因为它给中国带来先进技术和商业惯例。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地处沿海,外贸和外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2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额为1752。
17亿美元,占GDP的76%;珠三角的进出口额为2118。
65亿美元,占GDP的184%。
相比之下,成渝经济区的进出口总额仅为62.61亿美元,占GDP的8.5%,进出口总量只及长三角的1/28,珠三角的1/34。
从上述数字所反映的对贸易依存度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成渝经济区主要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内向型经济。
成渝经济区实际利用外资不足8亿美元,仅为长三角的1/23,珠三角的1/19。
说明成渝经济区的增长主要靠内资,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外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成都市国内经济合作局招商处的王力认为:“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对外开放程度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与成渝经济区的区位有关,与投资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外国投资者的经营成本、利润有关."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要达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那样的水平不太现实,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关键是产业的选择、生产和运输成本的降低、特色产业的发展、良好投资环境的营造、市场前景的把握、对外开拓能力的提高。
西部的机遇和挑战
现实中的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仍然占着巨大的比例。
成都和重庆应该意识到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济结构中科技比重不高,高素质的劳动者缺乏等。
除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断涌进城市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缓慢和矛盾也令人担心。
许多失去原有工作而又无法重新就业的人,每天仍在千方百计地反映他们的痛楚。
在谋求长期经济繁荣的过程中,金融系统被认为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除了清理、重组自己的银行力量外,西部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争取外资银行的进入。
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的重庆市政府正重点改造重庆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且已经计划将万州商业银行变身为重庆发展银行.
重庆地方官员说:“重庆要大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银行,特别是建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否则在资金使用上我们总被别人限制手脚。
”
当然,并非没有让人担忧的问题了。
一名西方的金融人士在2004年考察重庆、成都等地后说:“那里50%以上的经济仍然由政府在控制,而且政府官员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中国西部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还很远。
”也有环保人士指出,环境保护项目经常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开支,在中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很多情况件已经是前车之鉴,他们担心西部在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很可能失控。
成渝经济圈具有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不同的区域特点和不同的经济结构特色,它在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个“五个基地、一个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
国土面积的优势
按目前的GDP水平,成渝经济带已是继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五增长极。
成渝两地于2002年发起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课题研究,并公开招标,由成都社科院、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近20名专家,历时一年半,八易其稿,完成了该课题研究。
此前,成渝两地曾于2004年2月3日签署了川渝合作“1+6”协议。
“1”是指双方合作框架的总协议,“6"指交通、能源、旅游、广播电视、农业、警务联勤的合作.《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为成渝经济区设计的体量为,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万人。
共由35座城
市组成,其中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包含142个县级行政单位。
交通瓶颈的障碍
按《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定位为“五大基地一个屏障”,即能源、重型装备、国防科工、IT、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5年内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
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交通建设将为成渝经济区未来5年的重头戏。
“蜘蛛网”状交通线的框架将付诸实施。
预计成渝经济区将修建“环线高速”,构成6条城市间快车道,分别经重庆—泸州—宜宾—成都-绵阳—遂宁-重庆,目前,泸州到宜宾、绵阳到遂宁还是“断头路”(指互不相连),需国家部委出面规划。
目前,成都到重庆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两条通道,没有形成网状结构.2010年,川渝两地已有5条高速路连接,预计未来5年内,长江上游经济带将拥有西部最发达的交通网。
在区外交通的规划上,即将修建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铁路、西安到北海的高速公路,也都经过重庆。
显露“中国弓型战略”廖元和认为,成渝经济区的成功将代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总量与另几个经济区的差距还比较大。
2002年,长三角、珠三角利用的外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62%,而成渝经济区在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其原因是西部地区在交通上不具备优势,环保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当地的投资和经济发展.
编辑本段成渝城市群
成渝(椭圆)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两市为双核,以遂宁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内江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安岳为成渝直线中心城市和成渝几何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和成内渝等交通线为纽带,包括四川的成都、遂宁、内江、资阳和重庆主城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成渝城市群示意图
[1]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
成都市是川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主城
重庆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其主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川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为重庆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宁市
中国著名的观音文化之乡,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涪江中游,地处川西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和川江城市群中心城市重庆两座特大城市及川中北城市群中心城市南充之间,是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城市,介于东经105°03′-106°59′,北纬30°10′-31°10′之间。
东西宽90.3公里,南北长108.9公里,城区平坦,东邻重庆、广安、南充,西连成都,南接内江、资阳,北靠德阳、绵阳,与成都、重庆均为146公里左右,呈等距三角.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遂宁市,现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非农人口约50万.
成渝南弧中心城市-—内江市
内江,东汉置县,曾名汉安,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初,为避太祖杨忠之讳,改为内江。
1951年设为内江市。
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成渝几何中心城市—-安岳
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距离省会成都166公里,东邻重庆市,南接内江市,北连遂宁市。
古为巴蜀分治地,梁设普兹郡,辖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县,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县名。
隋、唐、宋时期,普州已是闻名遐迩的重镇,其文化与眉山的“三苏”齐名,得“东普(州)、西眉(山)”之美誉.唐代名将程咬金,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北宋大理学家陈抟,宋代大数字家秦九韶,广州起义革命先烈袁绍柏、彭明晶烈士,新诗的开拓者康白情,农业科学家允奎,为安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市.
编辑本段成渝利益冲突问题
区域冲突与区域合作是区域关系中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无论区域冲突还是区域合作,各自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基础——区域利益。
对此,我们大可不必讳言.实际上,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由于受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引发了很多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冲突,比如:地方保护、区域分割、合作缺失、各自为政等等。
在部分领域改革尚未到位以及现行的内政体制、政绩考核体制之下,相邻行政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常会呈现出尖锐化状况。
地方政府代表本地利益,肯定具有追求本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强烈动机,在客观上形成地方政府行为的局部化、地方官员行为的短期化倾向。
具体来说,地方官员有责任为确保本地的发展而激发区域冲突,而无义务基于长期利益考虑而推进区域合作,任何不为本地谋利的地方政府和官员,都必将会在现实中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境界。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各个区域间受区域利益的驱动,不同区域利益主体为了获取各自的区域利益,都必然会为争夺有限的区域发展资源而展开角逐,从而激化区域冲突,形成了相互冲突的区域关系。
这就说明,共同利益才是区域合作的推动力,而利益冲突则是限制区域合作顺利展开的阻力。
然而,在开放的区域竞争格局下,每个区域利益主体在追求局部利益的同时,毕竟离不开其他地区的支持与配合,区域间除了矛盾与冲突之外,同样也需要建立相互依存和相互合作的关系。
现实中,各个区域只有通过整合资源才能积聚优势,从而在增进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区域发展目标。
成渝两地同属西部,在全国布局中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发展也大致处于同一层次上,在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结构方面非常接近,并且对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承接能力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成渝之间非常容易对相似的区域发展资源进行争夺(比如资本、技术、人才等),进一步加深产业发展上相互博弈的困境,产生出两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突出问题。
由于成渝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使得成渝城市群中的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能统筹谋划,而是画地为牢,甚至置全局性资源浪费与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竞相进行重复建设和生产,致使出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其结果是对双方利益产生损害。
在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流的形势下,成渝两地需要放眼于长远和全局,更新发展思维,破解合作难题,化解区域冲突,打破行政边界,深化区域合作,增强区域发展合力,以谋求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中为川渝经济区争得一席之地,这对于实现两地实现跨跃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本段具体概况
成渝经济区涵盖了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 总量约1。
58万亿元.
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宜宾、达州和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