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着力与协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着力与协同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来源:《先锋》2022年第05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大势、统揽全局的深谋远虑和战略决断,体现了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示范区、奋进新征程,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全省主干城市,必须主动担当政治责任、强化示范引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努力在治蜀兴川大局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以建设示范区为统领
增强城市发展能级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安排,是省委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牵引,是成都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力的战略路径,是继国家中心城市后成都层次最高、影响最大、含金量最重和特色最鲜明的国家定位,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我们要坚决扛起示范区建设的使命任务,发挥试点示范优势,做强做优核心功能。

要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片区功能提升,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疏解非核心功能,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贡献度,提升宜居宜业品质、现代治理能级,打造具有超大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核心功能集聚高地。

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能级、推动职住平衡、完善配套设施为重点,发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的牵引作用,进位争先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做强郊区新城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打造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要紧扣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增强区域经济中心功能。

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和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行动,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做强先进制造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做大现代服务业、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节能降碳为导向推动绿色发展,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降碳减排、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要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中心功能。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工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建强天府实验室“4+2”体系,围绕前沿优势领域全力推进国家和省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布局更多大科学装置,持续深化与大学、大企、大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动力支撑。

要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

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内核,充分挖掘三星堆—金沙、都江堰—青城山、三国文化、大熊猫等文旅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动漫游戏、音乐演艺、传媒影视等文创产业,改造提升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等知名商圈和锦里、宽窄巷子等特色街区,强化场景引流,大力发展新消费新业态,做强服务消费产业、品牌经济。

要聚力高端要素运筹增强国际门户樞纽功能。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完善“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机制,深化自
贸试验区在金融、科技、贸易、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创新,加快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等战略性项目建设,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和国别园区平台载体能力,做强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功能,大力引进培育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提升城市枢纽链接、要素适配和资源运筹能力。

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握超大城市治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健全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完善应急管理、安全发展和风险防范体系,建强“城市大脑”,推进数据统一归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揭榜挂帅”开发应用场景,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深化平安成都建设,完善地方法规体系,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发展与治理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有机统一。

以建设都市圈为支撑
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事项通办、开放门户共建,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

省委要求切实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下好先手棋。

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强成都都市圈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的时代使命和重大责任,作为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做强主干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支撑,坚决抓好落实。

要着力打造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

按照“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的思路,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衔接,加快建设成资S3线,加快成都外环铁路、成德S11线、成眉S5线等前期工作,稳定运行动车公交化,实施成乐、成绵、成南高速扩容改造,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构建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都市圈内交通由“直连直通”升级为“互联互通”。

要着力打造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

持续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发展模式,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三区三带”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等重大合作项目,推动成都、德阳共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与眉山片区融合发展,促进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成都都市圈产业竞争优势。

要着力打造便利快捷的一体化生活圈。

聚焦政务事项同城通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就医、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无障碍接续转移,促进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要着力打造联防共治的生态环保圈。

坚持共建生态网络、共抓生态管控、共筑绿色屏障,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推进岷江、沱江等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建立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要强化干支联动协同发展。

以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势资源合作开发等为重点,着力为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共兴、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

以唱好“雙城记”为牵引
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成都借势推动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川渝合作机制框架下,成渝两地在市级层面、区县层面、企业层面等多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两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210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我们要全面落实双核联动行动方案,主动加强战略协同、政策沟通和工作对接,探索跨行政区、共建经济圈的利益共享机制,以28项合作项目(事项)为近期工作重点,全面推动川渝合作事项成都任务落地见效。

要协同培育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

落实成渝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完善龙头企业牵头、配套企业参与、商会协会促进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格局,共同培育高水平研发及制造基地,合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协同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成都天府软件园与重庆两江软件园深度合作,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要协同提升创新能力。

聚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动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深入开展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用好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要协同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合力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统一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促进两地航空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协同提升内外联通水平。

大力推动成渝两地自贸区协同开放,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共同策划国际合作高端会展活动,提升区域开放势能。

(课题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