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名词解释一、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尽全时空】: 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便时刻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长水集》】谭其骧先生的论文集。

现行版本由上、下两册及续编合成。

内容涉及广泛,上册主要有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对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以及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

下册探讨了有关河流湖泊变迁,海岸线变迁,上海地区成陆年代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续编则是作者的学术心得。

此书是谭其骧的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西亳】商汤灭夏前后,所居的地方均称为亳。

起初,亳地在今河南省浚县、内黄、濮阳一带,后迁至今郑州商城遗址,接近夏都斟,称南亳。

灭夏后,在斟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宗周】1、中国西周时期王都。

即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

周自古公亶父居于岐邑,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周武王时又迁都于镐。

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2、指周王朝。

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

【河西四郡】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

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所管辖的农业区,经常受到长城以北和长城以西的匈奴和西羌的骚扰,特别是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并扬掠边境居民作为奴隶。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他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迫张骞、甘父(少数民族)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

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

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

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地理名词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地理名词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地理名词解析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地理名词解析1.【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4.【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

7.【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8.【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9.【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10.【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11.【西域】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12.【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

13.【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

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

《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

《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1、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其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三辅故事》。

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

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考核知识点,参见P228、2212、扬一益二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参见P232、2223、湖广熟,天下足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44、东南财赋地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65、南四湖考核知识点:中国江河湖沼演变,参见P110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1、简述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情况。

考核知识点:气候变迁,参见P332、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

考核知识点,参见P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

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

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

《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

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

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1、斯特拉波斯特拉波,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于现在罗马的阿马西亚,是古希腊地理学的代表之⼀,着有《地理学》⼀书。

2、克利福德·达⽐克利福德·达⽐是英国近代地理学的代表之⼀。

他对复原过去持⼀种疑问的态度,⼜认为⼀切地理学都是历史地理学。

另外,为了解决时代剖⾯说的疑点,他主张追求“持续的变化”,即地理景观不会是静⽌的,⽽是⼈类长期改造的结果的结果。

3、《禹贡》半⽉刊《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和谭其骧先⽣在北平创办《禹贡》半⽉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更创⽴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

4、五服制五服制是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是古代理想化的地⽅⾏政制度和等级权⼒分配制度。

它是⼀个以王都为中⼼,向四⾯等距扩张的矩形统治区域和权⼒层级划分⽅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五服制不可能被完全执⾏。

5、三条四列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脉⼤环境的⼀种基本定性⽅式,反映了中国⼭川地脉分布形势。

三条是指北条导岍、中条西倾和南条嶓冢;四列则是导岍为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岷⼭为正阳列和嶓冢为次阳列。

6、王畿王畿是位于甸服之中的、以王⾢为中⼼的区域。

从王⾢向外分别是四鄙、四甸。

整个王畿由王⽥区、农⽥区以及宗族⾢聚⼀同构成,是古代天⼦的直辖领地以及统治中⼼。

7、附郭县附郭县是指某个县级地⽅⾏政单位的治所包含在另⼀个县的县城⾥⾯。

有时候,⼤县的城内甚⾄会包含两个或以上的其他县的治所,以致难以分清⾸县所在,故通称这些县为“附郭县”。

8、四⾄⼋到古代地理图书,⽤“四⾄”(东﹑西﹑南﹑北四正)或“⼋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州县地理⽅位距离,合称“四⾄⼋到”。

“四⾄⼋到”连标始见于宋朝的《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地界。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下面就列举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1. 地形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特征。

地形的高低、平缓、陡峭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山地易于设立自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的入侵;平原适合农业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聚居和发展。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2. 河流对文明的贡献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兴起的,比如黄河文明、底格里斯河文明等。

河流提供了水源、灌溉和交通,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3. 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冷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从而引发饥荒、战争等事件;气候的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气候变迁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之一。

4. 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比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因此更容易发展壮大;而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不佳,比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此难以发展。

城市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历史事件的进程。

比如,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带动了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区之间的商贸、文化传播。

总结: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涉及到地形、河流、气候、城市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地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原因。

历史地理[1]

历史地理[1]

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2皇木采办:明清两朝为满足宫廷园林、陵寝建筑的需要,在南方,尤其在西南地区进行的官方大规模的伐木活动。

3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不合理开发经营活动使原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致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过程4海侵: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平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

5基岩海岸: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海岸6山地垦殖运动: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现了一次规模十分大的山地垦殖运动,是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后在经济结构的一次突变,这次突变是在清中叶以来,高产旱地作物引进的人口膨胀背景的压力下产生的。

7明清宇宙期(小冰期):是指因1550—1851年间的小冰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在史志上都有小冰期降温的记载,因此子啊中国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8湖广热,天下足:湖南湖北两省盛产稻米,两湖丰收则天下粮足,说明两湖地区农业发展繁荣。

9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10郡县制:是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的体现,形成于战国时期。

11物候: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二简答及论述1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总体特征①气候呈现寒冷交替周期式波浪性前进,但又表现非常显著的特征,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寒冷时期一个比一个长,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②在同一个寒冷时期或暖期,温度也有一系列上下波动③气候寒暖交替是和干、湿、旱、涝自然灾害基本保持一致的④气候变化在我国中高纬度变化幅度相对于中纬度地区更大。

2气候反复波动原因:①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②太阳辐射③大气环流④地球下垫面⑤地震的群发期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和改善措施危害:①炎热,全球总体温度呈增长趋势②冰川消融,淹没沿海国家③洪水,降雨量骤增④生物锐减⑤飓风⑥干旱改善措施:①多植树种草②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计划生育④节能减排4为什么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①黄河流域的气候适宜早期人类的生存②黄河地区的土壤适宜早期人类的生存③早期长江流域的气候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④古代书籍中长提到南方森林中的“瘴气”对人来健康的危害使中原人长期把南方当做无法生存的地区。

中国古代地理名词辑录(全文)

中国古代地理名词辑录(全文)

中国古代地理名词辑录(全文)知识积累中国古代地理名词辑录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八荒指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范称“天下”。

如贾谊《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中国”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中国”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原“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江河古代的“江”“河”几乎专指长江、黄河。

如司马迁《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即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贾谊《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这里的“河”都指黄河。

与此相关的有: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这里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江东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如李清照《乌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左也指江东,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

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指淮水东面。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山东”即在山的东面。

但是,“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此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 34 年旅行,述作者 1613 ~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 1911.2.25-1992.8.28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葛剑雄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主编《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解释

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解释

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解释古代地理名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描绘了过去的地理环境,更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认知。

下面,我将为大家解释几个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地理风光。

1. 洛阳: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

洛阳是汉代的都城,东汉时期,洛阳达到了繁荣的鼎盛时期。

同时,洛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颜回就在洛阳讲授儒学。

洛阳被誉为“东方罗马”,它的繁荣和壮丽无疑给人以宏大的想象力,让人陶醉其中。

2. 天山:天山,位于亚洲中部,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之一。

它一直是中亚地区的重要自然屏障,不仅隔断了西域与中国内陆的交通,也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天山被誉为“亚洲之王”,其壮美的景色和雄浑的气势让人为之倾倒。

同时,天山还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各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3. 雁荡山: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雁荡山地势险要,自然风光优美。

除了雄伟奇峻的山峦、瀑布和溪流,雁荡山还众多的古迹和人文景观。

雁荡山传说中的凿壁之船和碧水寒宫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雁荡山被誉为“鬼斧神工,千悬百险”,不论是登山洒泪,还是游览溪水,都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无尽的魅力。

4. 塞外:塞外,是指中国北方边疆的广大草地和戈壁地区。

塞外地区辽阔无垠,草原一望无际,沙漠蔓延。

在古代,塞外常常被用来描述边疆地区的辽阔和边陲民族的勇敢和独特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塞外民族,如匈奴、鲜卑等。

古人对塞外的赞美和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边疆文化的壮美和神秘。

5. 梁山:梁山位于中国河南省和山东省交界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脉之一。

梁山地势险峻,山峰起伏,古人称之为“东方瑞士”。

同时,梁山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名人陆游也在梁山一带写下了许多名篇。

梁山的优美风景和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灵感之地。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和地理学之间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的综合研究,揭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下面是一些历史地理学常见的名词解释:1. 地域: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

地域的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地区、省份、城市、乡村或一定的地貌形态。

2. 大地景观:指一定地区综合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比较相对的地形、水系、植被、气候等组成的人造及自然地貌。

大地景观是地域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经济的重要体现。

3. 文化景观:指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观念、制度等形成的建筑、艺术、信仰、风俗等方面的景观形态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塑造与利用。

文化景观是一种连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殊形态,能够反映出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

4. 自然条件: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到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居住环境等方面,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 土地利用: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涉及到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领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6. 人口迁移:指人类活动过程中在不同地理空间之间进行的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被认为是一个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战略、原因及过程,探讨地域文化的转移和交融。

7. 城市化:指人类社会在城市中聚居的方式和城市的规模与数量的增长。

城市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

8. 区域系统:指一个地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总体。

区域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发展的总体模型,从而推理出区域的历史性、未来发展趋势和问题所在。

9. 文化地理学: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地理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本文对于《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中的名词进行解释、评价和论述。

名词解释1. 王朝:指一国或一族的君主统治的制度。

王朝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血缘关系传承统治权力。

2. 地理条件:指一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

这些条件会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3. 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下,君主或贵族通过土地赏赐、封爵等手段赋予臣民权力,并要求臣民效忠、缴纳地租等。

4.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文明。

农耕文明依靠农业生产维持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催生了城市聚居、手工业生产和文化发展。

名词评价1. 王朝:王朝制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能够保持国家统一、稳定和连续的统治;缺点是容易导致权力集中、贵族特权,并可能出现权力传承问题。

2.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统一,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

封建制度下的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4. 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同时,农耕文明也限制了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的进程。

名词论述1. 王朝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的方式维持了数个王朝的统治。

王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整体的稳定和统一,但也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血脉相承造成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王朝制度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条件多样,从温带到亚热带,从平原到高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这为中国的经济、旅游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挑战。

3.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色之一,通过土地赏赐和封爵等手段建立起封建统治秩序。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常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类型分为两类。

首先,在历史时期原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沙漠,称东部草原和荒漠地带。

第二,原理啊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进一步扩展,主要分布在西部荒漠地带。

4、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形成的沿岸沙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5、禹贡九州:九州是不存在的,是后代人们理想化的认识。

九州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九州包括冀州、蓘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后来,九州便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6、长城:长城是古代一种由城墙项链的城堡形成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边境地区重要的防御工事。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历史地理、地理历史和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探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地理空间格局在历史和人类文化中的演变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理环境: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事物和条件的总称,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如气候、土壤、水文等)和人文地理条件(如经济、社会、文化等)。

2.地理空间格局:指地球表面上的地理单元、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结构和状态,其演变受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地域:指具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沿革的地理区域。

4.资源环境史:指以资源和环境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历史地理学分支,探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5.城市史地理学: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关注城市的空间组织形态、城市历史沿革以及城市影响力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亳】商汤灭夏前后,所居的地方均称为亳。

起初,亳地在今河南省浚县、内黄、濮阳一带,后迁至今郑州商城遗址,接近夏都斟,称南亳。

灭夏后,在斟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宗周】1、中国西周时期王都。

即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

周自古公亶父居于岐邑,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周武王时又迁都于镐。

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2、指周王朝。

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

【河西四郡】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

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所管辖的农业区,经常受到长城以北和长城以西的匈奴和西羌的骚扰,特别是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并扬掠边境居民作为奴隶。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他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迫张骞、甘父(少数民族)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

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

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

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卫氏朝鲜】又称卫满朝鲜(公元前195年~前108年),于中国西汉初年时,由燕国亡命者卫满推翻了朝鲜半岛上的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

战国时期,燕国在全盛时期,国力曾一度进入朝鲜半岛。

有关地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亦归入秦朝的统治之下。

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卫满亦一同前往,并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

之后,卫满召集战国时齐国和燕国亡命者成军,推翻了箕子朝鲜的俊王(一说哀王),并取得箕子朝鲜的首都王险城。

卫满即位,史称“卫满朝鲜”。

卫满即位后,积极建立国家,并输入中原文化,使国家愈来愈强盛。

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半岛。

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卫满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

【夷洲】夷洲,系陈寿所著之《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所提到的一个地名,大部分的中国大陆学者和部分台湾学者认为就是今天的台湾,但是也有一些台湾学者对于这一说法提出质疑。

【羁縻】多指唐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乃宋、元、明、清几个王朝土官制度之窠臼。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高昌】高昌为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

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高昌的历史文献,在《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六诏】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经过相互兼并,最后形成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称为「六诏」。

其中,蒙巂诏在今巍山县北及漾鼻县地,越析诏在今宾川县地,浪穹诏在今洱源县地,邆赕诏在今洱源县邓川,施浪诏在今洱源青索,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地。

【南诏】(738年-937年)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

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灭,建立大理。

【宣慰司】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

它是中央机构。

宣慰司长官官称"宣慰使",是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

宣慰司这一机构最早见于金朝,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

到明清时则只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宣慰司数量比前朝要少。

【《诸蕃志》】宋代海外地理名著。

作者赵汝适,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分上、下两卷。

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

其中虽然不免有错讹,但就全书史料价值来说,仍不失为记述古代中外交通的佳作,并经常为后来的史地学家所引用。

原书久已佚亡。

【《岛夷志略》】元人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

一卷。

原名《岛夷志》﹐现存诸本并作今名﹐当系明人抄本所改。

著者汪大渊﹐全书所记达二百二十馀国名和地名﹐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见于中国著录﹔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至今菲律宾群岛﹐西至非洲。

该书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14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重要资料﹐为中外学者所重视。

【奴儿干都司】明官署名。

成祖永乐七年(1409)置,是中国明朝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

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

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永乐十一年(1413)与宣宗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

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碑被帝俄政府劫去,移置海参崴博物馆。

【节度使】官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宪司】1. 魏晋以来御史的别称。

《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

瑀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风宪》:“唐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

”2. 宋代官名。

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

景德四年置,负责调查疑难案件,劝课农桑,和代表朝廷考核官吏等事,即后世按察司之职。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而今单表一个作恶的官宦,做着没天理的勾当,后来遇着清正严明的宪司做对头,方得明正其罪。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

”3.犹上司。

元代习用语。

《元典章新集·兵部·急递》:“凡有牒呈宪司公文,依上置立隔眼,发放施行。

”陈垣释例:“宪司,当时常语。

”【帅司】宋代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

【仓司】宋代官职。

宋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漕司】又称转运使。

宋代官职。

赵匡胤分全国行政区为十三道,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赵匡义又分全国为十五路,并强化职责,“经济挂帅”,以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转运使。

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

所设衙门转运司亦称“漕司”,由此可见漕运职司之重。

【行中书省】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

简称行省,或只称省。

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

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直隶厅】清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直属于省,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散厅】清地方行政单位之一。

府是省之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在府之外,同时还有直隶厅、州和一般厅、州。

凡统治地方人多并直隶于布政使司的为直隶厅、州,地位与府大致相同。

清朝在全国设有直隶厅四十一个,直隶州七十三个。

其外的厅、州,称为散厅、州,地位略同于县。

至清末,全国已设散厅七十八个,散州一百四十五个。

散厅、州设官与直隶厅、州相同,而品级差一等。

散厅、州属府管辖,个别的隶于将军或道员。

【盟旗制度】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天命九年(1624)创立。

旗为军事、行政合一单位,由清中央就旗内王公中任命札萨克为其长,可以世袭;其职权为战时动员本旗兵丁出战,平时总揽本旗行政、司法、税收等项事务。

旗以下置佐,设佐领。

佐原为基本军事单位,后逐渐成为旗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

佐领不仅领本佐兵丁,还办理清册、收税、征夫等事。

原则上,佐由150名壮丁组成,但实际上有增有减。

凡年在18~60岁之间的蒙古男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

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原由盟内各旗札萨克在会盟时推举,后改由理藩院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

盟并非一级行政机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职责,但无发兵权,不能直接干涉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向各旗发布命令,只是对盟内各旗札萨克实行监督,有责任随时告发札萨克的不法或叛逆行为。

盟旗制度使蒙古族人民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婚嫁。

内、外札萨克之间,特别是蒙、汉人民之间的接触更在禁止之列。

此制除在明代封建主长期内讧之后,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过一定作用外,基本上妨碍了蒙古族的进步和发展。

1949年后,盟旗制度已彻底废除,仅保留盟旗称谓。

盟相当于专区,旗相当于县。

【肃政廉访使道】地方行政单位,元朝“道”的一种,元明清三代在省与府州之间设“道”,元有两种:一是宣慰司道,分理偏远地区;一是肃政廉访使道,主监察,属御史台和行御史台。

【分守道】元朝每一个布政使司,有“督册道”若干人,“督粮道”一人,“分守道”三人至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