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1)

合集下载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中心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成功在缘由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同学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争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抵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据大城市,还遭到严峻挫折。

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气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依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老师讲授:后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心革命依据地动身,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

这就是举世著名的长征。

(布置同学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月、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同学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头和遵义会议1、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依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心革命依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xx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xx年。

)b. 比较这前xx年与后xx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xx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消失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xx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正确领导下,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1

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1
七 律
长 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背景简介:
1934——1936年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 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 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 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长 征
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国民党 反动派集中几十万军队设下四道封锁线,妄图消灭红军。红军经过3个月的苦战, 虽然突破了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只剩下3万多人了。而这时蒋介石正调集40 万军队,分成三路,前堵后追。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提议改变进军 方向,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和王稼祥等 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 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红军强度乌江,攻下遵义,在这里召开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 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红军轻装前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漫漫 征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第二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艺术作品中的长征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泸定铁索桥
大 渡 河
金 沙 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1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1

•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红军长征胜
利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长征精神?在 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 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这门 学科要求学生识记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学 生厌学情况严重,尤其是在农村中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这种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某些问题形象化具 体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根据学 生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随时改变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能够长期持 久的保持下去,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和问题?我们今天应如何做?
长征不怕远征难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1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 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原因 经过省 (数量) 重要会议
经典战役
意义
1、如果你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你可能先后经过( C ) ①遵义 ②会宁 ③吴起镇 ④瑞金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③④① 2、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A 集中全力解决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 B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C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党的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次围剿对比
围剿 次数 一 敌我双方 兵力对比 10万-4万 我方方针 反围剿结果 成功
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 之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 歼灭敌人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伏击战,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反诱敌深入,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 之外,节节抵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四 五
20万-3万
30万-3万 60万-10万 100万-10万

「长征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珠穆朗玛峰。

长征精神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凝聚与折射出了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神。

以下是YJBYS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长征故事之红军不怕远征难,欢迎参考阅读!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反动派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跨越艰难险阻,最终成为一段光辉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而长征途中的无数的感人事迹,更是让这段岁月大放光彩!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个长征途中的小故事。

一袋干粮这是一个小红军随部队长征的故事。

1这个小红军叫小兰,13岁。

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经常受到地主的剥削和打骂。

当时生活条件没现在好,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更别提读书了。

(所以同学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现在,努力上学呢?)后来,红军来了,嘘寒问暖,让小兰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就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红军问小兰:跟着红军可是很苦的,你考虑清楚了吗?)小兰毅然坚决地跟着红军战士走进了草地。

那时候的草地可没有现在这么柔软,当时的草地除了杂乱的野草就是烂泥坑,拖泥带水,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还见不着一间房子一户人家。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组歌朗诵词【八篇】

长征组歌朗诵词【八篇】

长征组歌朗诵词【八篇】长征组歌朗诵词【八篇】长征是指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征组歌朗诵词的文章8篇,欢迎品鉴!长征组歌朗诵词篇1雪皑皑,野茫茫,男高原寒,炊断粮。

男红军都是钢铁汉,男千锤百炼不怕难。

男雪山低头迎远客,女男(合)草毯泥毡扎营盘。

女男(合)风雨侵衣骨更硬,男(合)野菜充饥志越坚。

男(合)官兵一致同甘苦,男(合)革命理想高于天。

男(合)长征组歌朗诵词篇2女:红军不怕远征难,男:万水千山只等闲。

女:在党的9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重温红色经典,男:追忆先烈足迹,缅怀英雄伟迹,女:感受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我们会有无穷的力量。

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合: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男: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宣告结束。

女:请听诗朗诵:《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告别红旗飘,军号响。

男子弟兵,别故乡。

男王明路线滔天罪,男(合)五次围剿敌猖狂。

男(合)红军主力上征途,男女(合)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合)男女老少来相送,女(合)热泪沾衣叙情长。

女(合)紧紧握住红军的手,女(合)亲人何时返故乡?女(合)乌云遮天难持久,男(合)红日永远放光芒。

男(合)革命一定要胜利,男女(合)敌人终将被埋葬。

男女(合)2遵义会议放光辉苗岭秀,旭日升。

女百鸟啼,报新春。

女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合)全党全军齐欢庆,女(合)万众欢呼毛主席男马列路线指航程。

男雄师刀坝告大捷,男(合)工农踊跃当红军。

男(合)英明领袖来掌舵,男女(合)革命磅礴向前进。

男女(合)3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男高原寒,炊断粮。

男红军都是钢铁汉,男千锤百炼不怕难。

男雪山低头迎远客,女男(合)草毯泥毡扎营盘。

女男(合)风雨侵衣骨更硬,男(合)野菜充饥志越坚。

男(合)官兵一致同甘苦,男(合)革命理想高于天。

男(合)4到吴起镇锣鼓响,秧歌起。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共46张PPT)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共46张PPT)
——美国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 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请 思 考
我们纪念长征,最重要的是弘扬长征精神, 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与长征精神 一脉相承,它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大步迈向民 族复兴。
1.时间: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2.标志:
粉碎了…… 3.意义: 保存了…… 使……转危为安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86000
6000
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 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 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 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 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 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 年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 过大小62座城市。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时间 军队人数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结果
第 一 至 四 次 第 五 次
4万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第四次) 7万 1933年10 博古 分散兵力, 50万 8万 月至 进攻冒险, 李德 防御保守。 1934年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金沙江
005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005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近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导语: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

红军不怕远征难1

红军不怕远征难1

吴起镇
005
过草地 爬雪山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 强度大渡河飞 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渡过乌江夺 取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中国工农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 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 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色故都----瑞金
红军长征突破湘 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战役: 长征途中,红军拼死英勇冲杀,突 破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 但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乌 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 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 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
视频欣赏
长征组歌欣赏
I:\孟清华\红军不怕远征难128x96.avi
红军长征的背景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带领群 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而国民党政府 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 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红军。从1930年起开始对根据地进行围剿。1933 年五月,蒋介石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 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 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 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和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采取错误的路线和军事 战略,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放弃中央 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爬雪山
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川西高原的东端,海拔4124米, 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能力篇5七律长征(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能力篇5七律长征(有答案)

5.七律长征(能力篇)【知识点】理解句子1.读诗句,完成下列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腾细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泥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____)。

A.这两句是《七律·长征》的颈联。

B.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2.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从诗句中的“逶迤”“磅礴”等词语,我感受到山的_____________。

作者把五岭山脉、乌蒙山分别比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写出了山的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句中我感受到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是围绕一个“_________”字来展开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过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诗句积累3.理解诗句,填一填,选一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诗。

请你用成语来形容长征中的“难”(至少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红军却没有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我们可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中看出来。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课内阅读4.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

中华红色经典诗文

中华红色经典诗文

中华红色经典诗文1.《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留下诗篇。

现在的北戴河,依旧秋风萧瑟,但是人间已经换了新颜。

主题思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历史感、辽阔的宇宙感和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3.《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七律•长征》是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唯一的一首律诗。

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英雄史诗。

全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万种壮志豪情。

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史诗,也是中国诗歌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极具意义的红色丰碑。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表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各种困难中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只等闲” 是对“不怕” 的重申和强化,从两个不同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情色彩;“远征难”三个字包含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无数困难,既有自然上的艰难险阻,也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党内的分裂;“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对全诗下一步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整句的布局上,诗人用“不怕”和“只等闲”将“远征难”和“万水千山”夹到中间,表现出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形成前后句的对称,极富美感。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后面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的是红军对山的征服。

作者选取五岭、乌蒙这两座大山,代表红军长征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山脉,对应的是首联中的“千山”。

五岭、乌蒙在作者的视野中,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的审美对象,“腾”和“走”两个动词,使静止的高山峻岭顿时赋予生命跃然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伟大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

作为摄影师的学生课下搜集长征图片,做成幻灯片准备上课演示。

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下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歌曲。

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生答:《长征》。

师:对,是《长征》。

《长征》是一首气吞山河的史诗,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长征有何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如下,给学生分组。

第一小组:讨论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小组: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第三小组:讲述在红军长征途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第四小组:请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大情景拍摄下来,并制成幻灯片演示。

第五小组:对经军长征进行报道,说明红军长征中遇到了什么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
学生看书,准备自己的问题。

2.长征的原因:
师:先由第一小组起来说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
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
生: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

师:前四次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胜利。

师:为什么胜利?
生:因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

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央根据地越来越小。

这样下去会怎样呢?
生:红军将会被消灭。

师:于是党中央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

3.长征的经过;
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师:请第二小组上来给大家讲讲长征的经过。

一学生上台指图讲述长征经过。

点击鼠标,边讲边在图上依次出示:
生讲述过程中强调红军冲破

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改道贵州;四渡赤水河的意义;巧渡金沙江的意义。

4.遵义会议: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事件被称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生:遵义会议。

出示遵义会议图片,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生答。

师分析: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

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

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

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放影片《万水千山》片断《飞夺泸定桥》。

师点评:我们今天哪怕一分的安宁和幸福也是革命先烈用十分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指图讲述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6.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生答后师分析讲述。

出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出示:毛泽东图片,毛泽东这样评价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7.第三小组谈经历,第四小组演示长征图片,第五小组谈长征中的艰难险阻。

讨论长征精神。

师:震人心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我们请第三小组来讲一讲他们认为在长征途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两生上台讲述《丰碑》、《草地夜行》。

师: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留下了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下面请第四小组上场,给大家展示他在长征途中拍摄的照片。

生上场,演示并解说长征图片。

师:第四小组的展示让我们又重走了一遍长征路,又感受了一遍战火纷飞的长征岁月。

我们再听一听第五小组的报道。

长征中的事情很多,我们只听他们报道一下长征中的艰难险阻。

两生起来报道长征中的艰难险阻。

师总结:①敌人的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③缺少粮食给养等。

(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等。


师出示资料:“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
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师:同学们参加过模拟长征吗?累不累?我们学校的模拟长征是40华里,同学们走了一天。

而中央红军整整走了一年,平均每天走71华里,而且是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还要经常地打仗,所以说近乎奇迹。

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完成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生:长征精神。

师: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多名学生回答。

师出示,学生齐读:“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师: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你说,我说,大家说。

生先同桌互相说,再站起来说。

师总结: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得非常热烈。

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钻枪林,冒弹雨,但这新时期的和平长征路并不比万里长征路轻松易走。

希望同学们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担起我们的责任,做一名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教学反思:通过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今后我将不断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去,使历史教学重新焕发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