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写照,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标志性事件。
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学的各个时期,分析其主要特点。
1.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封建等级制度,统治者通过颁布法律和征税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农业依然是社会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社会注重礼仪与道德,儒家思想逐渐兴起。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家的分裂和战争,诸子百家思想逐渐兴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纷争激烈。
统一中国的理想逐渐出现,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时期。
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和文字,对军事和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汉朝时期也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期,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和商品。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和南部被分裂为多个政权,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的现象。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和商业繁荣的时期。
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对外交往频繁,丝绸、茶叶和陶瓷等商品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
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文学、艺术和科技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末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威胁。
丝绸之路逐渐式微,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却日益频繁。
明朝时期的航海家郑和远航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实力。
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封闭状态,科技和经济相对滞后。
7.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点复习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点复习高三历史一统复习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1、同一时期中国政治史、经济史的联系;2、同一时期世界政治史、经济史的联系;3、同一时期中国史、世界史的联系;二、注重历史的阶段特征三、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基本史实的准确掌握(一统历史命题思路重在考察学生的教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附:必修一、必修二知识整合及各时期主要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1,必修二专题1)【历史主线】1政治史: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经济史: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历史主体】教材大字的为历史主体,小字的为知识点的拓展1、政治史:早期政治制度→封建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夏启)②分封制(目的、内容―∣对象、义务、权利∣、特点、影响、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③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与分封制的联系与区别)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基础、内容、核心、矛盾、趋势、评价)内容―中央:秦朝:三公九卿(职能)→西汉:中朝外朝(职能、作用)→唐朝:三省六部(职能、运作流程、作用)→北宋:中书门下,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职能、作用)→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职能、机构、作用)→清朝:军机处(最初目的、职能、作用)内容―地方:秦朝:郡县制(作用)→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制史(作用)→唐朝:节度使(结果)→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官、设通判、设转运使(影响)→元朝:行省制★特别注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影响)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2、经济史:①农业―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条件、特点、影响)、土地制度、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产工具、水利灌溉、水利工具、农品种、特点。
②手工业(亲,此部分只需了解,最多考1个选择题)③商业―商品经济:各时期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表现,特别注意三个时期的表现(唐朝、宋朝、明清时期)、市与城市的变迁(宋前后的变化)、特点;④资本主义的萌芽:(原因、时间、地点、特征、缓慢发展的原因)⑤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原因、表现、影响)、海禁(原因、影响)、闭关锁国(原因、影响)1、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 年9月)1840-1860: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60-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1912-1927: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1927-1937:第二次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解放战争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特点:屈辱3、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分期界标:“五四”运动--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5、中国近代化的沉浮: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高三历史复习之历史阶段特征
三、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 近代文明转型 ——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 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皇权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 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 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 衰落。
3.思想上: (1)近代科技出现,推动了人文 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 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 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十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800~ 1918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 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经济上: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 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 往空前繁荣。 3、思想上: 理学的兴起
4. 文化上: (1)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 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王羲 之)、绘画(顾恺之)、文学等艺术的 发展;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 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 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1.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 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 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 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 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 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 展。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是悠久而丰富多彩的,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中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每个时期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被称为封建时代。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诞生。
商朝期间,奴隶制度和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周朝时期,分封制度的引入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如《尚书》和《易经》的形成和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和割据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分封制度的破裂和百家争鸣的兴起。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尤其是齐、楚、秦等国家的崛起和争斗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成为主导,儒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交替的特殊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统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事件,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繁荣和相对稳定。
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
宋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外族王朝,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总括
专题:阶段特征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阶段特征。
(1)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2)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40—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国初期、五四运动前后、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3)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古罗马(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4)世界近现代史:近代曙光初现(14——16世纪)、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业革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二战后初期、20世纪7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基本特征】农耕文明的奠基与形成。
夏商周时期是农耕文明的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是农耕文明的形成时期。
经济上农耕文明开始走向成熟。
铁器、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经济指导思想,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政治上,旧制度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确立。
文化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基本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经济上农耕经济初步发展。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文化上,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成就显著,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汉赋是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3、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阶段特征】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农耕文明逐步走向繁荣时期。
经济上,魏晋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中唐以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归纳+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经济:自然经济虽受到冲击,但仍居于主导地位。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繁荣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提倡 国货,反对日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7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①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取得重大成就; 在祖国统一上,“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先后回归,两岸关系回暖。 ②经济上:1978—1992年,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1992年起,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③外交上: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促进地区的 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④思想文化上: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三个面向”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 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走向世界;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新时期文艺 事业蓬勃发展。 ⑤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等多元发展,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学生历史阶段特征的自我梳理总结
关于历史阶段特征的自我梳理与总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现象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一般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历史阶段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是高中历史复习和备考的重要的能力要求,也是高考应试备考的必备抓手和有力武器。
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基本方法:第一步就是要划分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划分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章节目录。
可以说现在新教材下尤其是两本通史史纲的单元划分,本身就是一个个阶段,每一节的题目,也都是重要历史事件。
另一种历史阶段的划分,也可以自己基于一些时间尺度划分。
因为在考试中也有一些有关时间尺度问题的考察。
一般我们遵循的有生产力标准。
比如可以跟据生产力发展不同,我们将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第二步就是要根据每个历史阶段,界定其特征的模块组成(单领域方面的特征)。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大致相似的组成结构,比如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但这一点不是一刀切的。
第三步就是梳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并去粗存精。
历史事件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我们需要将其中比较大型的事件,比较重要影响的事件,或者一些处于时间节点之间的事件提取出来。
其中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可能本身就是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四步就是总结若干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性,总结相似的规律性与历史认识。
形成历史特征。
这一点是总结阶段特征的关键。
其基本原则是由具体到一般来梳理整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一般做法是:1、寻找某一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性内容。
比如我们对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中的经济思想,像重商主义等概念的提炼和提出,就是根据当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行为都指向了一个内容,就是都有政府扶植参与下的商业行为。
2、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概括。
比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知识点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其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是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高三历史教学大纲,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古代文明的起源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状态向文明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阶段,农业的出现和城市的形成是两个重要的里程碑。
农业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定居,从而促进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
早期的城市国家,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和古埃及的孟菲斯,展现了早期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二、古典时期的文化与帝国古典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达到了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的民主制度、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罗马的法律体系和工程技术,都是这一时期文明成就的代表。
同时,这一时期的帝国,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汉朝,也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阔的疆域。
三、中世纪的宗教与封建制度中世纪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深刻地塑造了社会结构。
封建制度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
此外,中世纪的商业和城市也有所发展,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四、近现代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兴起近现代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这一事件开启了欧洲对世界的探索和殖民扩张。
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如启蒙运动和民主理念,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现代世界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和平斗争的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以及全球化的进程,都是现代世界的重要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高中历史阶段是中国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主要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当代中国的历史。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会学习到大量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国家的发展历程。
下面是对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
首先,高中历史阶段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相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介绍和事实记忆,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需要通过细致的研读各种史料和历史文献,以及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其次,高中历史阶段关注历史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高中历史教育注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反思,突出历史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生需要理清历史事件的价值观取向,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历史的人文关怀,学习历史背景下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俗,了解历史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高中历史阶段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历史问题和历史争议,需要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中历史阶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还需要了解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精髓。
学生需要研读经典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探索历史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最后,高中历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文献查找和资料整理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历史写作的技巧,掌握历史论述的逻辑和结构,提高历史写作的表达能力和批判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明显。
它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关注历史事件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引言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高中阶段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特点。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
1. 知识理论深入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深入进入历史知识的理论层面。
学生需要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原因、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和行动。
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理论基础,以便深入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
2. 历史史实与历史观念的交融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观念,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
学习历史史实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记忆,而理解历史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观念的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和观点。
3. 多元文化的历史视角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多元文化的历史视角被越来越重视。
学生将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历史,从而开阔眼界,拓宽思维。
通过学习多元文化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尊重和包容的价值观。
4. 立体化的历史学习高中历史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进行更加立体化的历史学习。
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文献分析等方式,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理解。
这种立体化的历史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 创新精神的培养高中历史学习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6. 考试应试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考试应试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需要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同时还需要学会快速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了应对高中历史考试,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历史习题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之历史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政治 经济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制度不 断成熟。
第二工业革命发生 。 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企业时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全球化进入第三个阶段
思想文化 无产阶级文学高尔基等 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
①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不仅给国家的 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 ②60年代,中国的国际环境极度险恶。 70年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声望日益提高,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与中国恢复、建立了外交关系。
经济
①在中共“八大”决议的正确指引下,“八字方针”开始进行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 ②经济建设也在曲折中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等“左”倾错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③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和地主阶级的改良派)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实用文档
2、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 ①经济:
A.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 治舞台。
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诞生了经典力学。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学习文档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兴起——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之后被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
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商、周三代是三个连续的朝代,但另一方面,又是三个大体并行发展,同时存在的政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阶段特征】总特征:中华文明的基础奠定。
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文明兴起。
经济:走出原始状态的农耕经济有初步发展。
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礼乐文化。
政治文明一、夏朝(BC2070年—BC1600年)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相传,夏初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2.灭亡: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狂妄自大。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3.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①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小康时代)《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
”《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②特点: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
③影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我国氏族社会的瓦解,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
这一更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该制度一直延续到1912年,影响深远。
【概念解读】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高中历史阶段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验。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习,逐渐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高中历史阶段具有一些特征,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一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更为深入和广泛,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
同时,高中历史还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梳理,形成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
其次,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通过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
同时,高中历史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再次,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三是能力的综合和提升。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这包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阅读和历史事件分析,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历史论文写作和历史演讲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最后,高中历史阶段的特征之四是情感的体验和认知。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体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形成对历史的情感认知。
他们需要通过历史文学作品和历史影视作品,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历史事件的悲壮,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
这种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的珍爱和尊重。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有目录)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目录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1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1)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2)单元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时期: (3)A.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3)B.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4)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4)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 (5)模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 (6)单元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6)单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7)单元六: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8)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8)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9)C.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9)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0)单元七: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10)A.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1)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2)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2)D.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3)单元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13)模块三、世界文明: (14)单元九: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14)单元十: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4)单元十一: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15)A.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5)B.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16)单元十二: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16)A.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7)B.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7)单元十三: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17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8)B.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8)附中国朝代记忆口诀 (19)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单元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时期:2、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市坊制度盛行;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外贸易海陆并举,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民族关系上: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5、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1、政治上: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得到恢复;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理学兴起,并对文艺产生影响;宋词的繁荣,元曲兴盛;风俗画盛行。
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阶段特征:明朝以及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流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得以产生并有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4、对外关系上: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表现在: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清朝时京剧形成;“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模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单元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诞生、买办商人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单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经济上: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3、对外关系上: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1、政治上: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坚持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对外关系上: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经济上: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对外关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单元七: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