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职业倦怠 享受职业幸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远离职业倦怠,享受职业幸福时下,“幸福感”一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捧,“幸福指数”成为和谐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当我们面对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答案不容乐观——据报载,2011年,由东方教育时报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开展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幸福状况平均打分73.6分,七成老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累且没有成就感,30%的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只有4.24%的教师选择“幸福”,选择“非常幸福”的仅占0.87%,38.71%的教师的幸福感“一般”,57.87%的教师感到“不幸福”,其中觉得“很不幸福”的教师占21.19%。

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曾经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39.20%的被调查者面临压力、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生存状况不佳等问题。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只有28.8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有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58.50%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普遍表现为工作热情减退,工作能力下降,态度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安于现状,平淡无为。

调查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严肃的,它反映了当下教师的职业现状与职业期待的尴尬,更为教育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感”?

没有“幸福”的教师,很难教出“幸福”的学生。那么,千百年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怎么会“沦陷”到如此境地?是什么造成了教师严重的“职业倦怠”?又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笔者以为,日渐深入的新课程改革,触动教师切身利益的人事制度改革和职称改革,日趋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各种繁杂的评比和考核,不断增大的工作强度,教师身体的亚健康和心理压力,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相对封闭的环境,长期得不到肯定的失落感以及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受到种种不公待遇等等因素,都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缺乏“幸福感”的罪魁祸首!

首先是工作超负荷,工作压力大。据调查,不少地方的学校明里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但暗地里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仍旧靠教师加班加点,仍旧念“拼、豁、靠”三字经,仍旧实施“题海战术”“疲劳战术”,违规办学严重。近半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教师工作时间长,课时多,负担重,压力大,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老师们

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导致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烦躁,严重者则出现精神疾患,从而引发职业枯竭和职业倦怠。

第二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异化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厌倦。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深入,各种教改经验遍地开花。于是“一地开花”,引得八方来学。各地不分青红皂白,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教师们今天学这个“经验”,明天学那个“模式”,由于“水土不服”,学得半生不熟,别人的学不来,自己的也丢失,导致教师无所适从,怨声载道,对工作心生厌倦。

第三是繁杂的评比考核和不公平的评优晋升。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教育的督导考核,但频繁的督导考核让基层学校和教师们疲于应付。不少基层教师反映,一年到头,很多时间是在补备课、补材料,甚至为应付评估而造假。由于人手少、任务重,有时不得不耽误正常上课时间,甚至牺牲休息时间,教师们苦不堪言。而在评优及职称晋升中,教师又身处弱势,某些不合理的评优、晋职条件,严重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心理失衡。各地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纷纷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末位淘汰制等,这一切都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有关,事关教师的岗位和工资待遇。但个别地方不公平的改革办法,导致学校人事关系紧张,矛盾累积,损伤教师正当权益,导致教师心灰意冷。

五是日益失衡的师生关系。在今天,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批评和惩罚成为教育“禁地”。但学生个性强,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多,教师教育难度大,教育效果差,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校及教师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增加教师工作难度,社会多元发展,教师社会地位下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教师缺少被尊重感,日感心力交瘁,产生职业倦怠。

同时,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也与部分教师较低的自我价值期望、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另外,一部分教师工作多年得不到肯定,常年没有成就感而日感倦怠;个别教师因为工资待遇不高,又面对赡养老人、买房购车、子女上学、身有疾患等压力,失去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而更多的教师特别是身处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由于环境封闭,教学条件差,长期得不到外出学习机会,不能接受新鲜的教育理念,随着工作时间渐长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导致职业倦怠。

破解教师职业幸福的密码

不管哪种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都会对他们自己的工作会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就会损害整个教育事业。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只有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他人,才能体味到做教师的幸福感,彰显生命的价值。因此,教师们必须直面现实,自我觉醒,主动出击,改变现状;学校更要创造条件,做好“加减法”,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减

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增加教师的幸福体验。社会各阶层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善待教师,既不要“神话”教师,更不能“妖魔化”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营造更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要正确对待职业倦怠,自我纾解压力,提高工作幸福感。要自觉、主动地寻求专业人士指导,正确认识职业枯竭,学会应对紧张和机械、重复性工作环境的策略和技巧,勇于自我剖析,不断完善自我职业设计,改变自身某些不适当的工作行为。同时,要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及时发泄不良情绪,避免郁结。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让自我价值“保值增值”,从而增强自身工作自豪感和职业幸福感。

第二,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取消过多过滥及不合理的评比、达标等活动,减轻基层学校和教师负担;改革和完善学校和教师评价考核办法,抵制教育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做法;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人事制度改革等政策上,多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向一线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的权益。

第三,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使教师有归属感,从而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学校还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让专家“走进来”,在校内开展“传帮带”、“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