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广义“文化”: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①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②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从属于某一领域,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属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有规律性的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段)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判观等等。
文化政策: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以国家为划分的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以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文化分科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这里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地理概况。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最高的山峰: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海地区是江河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蒙古高原是进入中原的要冲,河套地区是必争之地。
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发祥地。
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连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1、四大文化系统①中华文化系统: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中华文化系统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②印度文化系统: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印度等南亚地区。
③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制了阿拉仙半岛、中近东、北你等地区。
④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福射了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2.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各自含义以及根据材料分析)☞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土壤中,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就中国文化总体面貌而言,具有人文性,包容性、伦理性和谐性、务实性等诸种特征。
一、人文性中国文化从思考人类自身的存在出发,以人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本位,将天、地、人三者并列,认为人是“万物之本”(1)人文性特征体现在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宗教性倾向;王权高于神权“重民轻神”“敬天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潮(2)人文性特征还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内圣”与“外王”: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道德实践;理想人格:《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二、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的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例: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未取代中华文化,反而在中国经吸收、改造而日渐中国化,与儒、道互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伦理性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亘古不变的核心地位。
1、“以德治国”: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用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
“三纲五常”“为政以德”2.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但却丧失了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件概论一、名词解释题1、民族文化:答: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2、宗法制:答: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文化:答: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4、传统文化:答: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概论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答:(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御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2、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以脏补脏”说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
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
肝开窍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这些方法都大大增强了中国饮食中菜肴的科学性。
发展到现在,“以脏补脏”理论和现代饮食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已成为菜肴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发物”忌口说这一学说为中国饮食中“用料广泛”这一特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选料中做到了“博中有精、宽中有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晶,其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
常见的有鹅肉、鹅蛋、猪头肉、鲤鱼、杏子、李子以及葱蒜之类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等。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4、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 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章重点考察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 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 答为主,大概分值约10-15分。 如:2006年1月单选题第6、7、8、9题、多选题第27题, 名词解释第33题(清谈;2006年10月第6、7、8题,多选题 第27题,名词解释第32题(墨家学派),简答第37题; 2007年1月单选题第6、7、8题、多选题第27、28题,名词解 释第32题(庄子哲学),简答第37题 。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从山陕交界南 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
3、唐初南方文化状况
第一章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 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 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1)不违天时的观念、“正德、利用、厚生”的精神 (2)保护西北环境的南北朝和唐朝牧场 (3)明代朱元璋的植树运动 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3、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1)唐五代以后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2)黄河中下游相关 联湖泊的淤塞或消失影响了对黄河水的吐纳(3)黄河的泛 滥导致逼淮改道,造成了淮河的灾难(4)明清时期政府对 黄河淮河问题的治理并不彻底
文化学概论复习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着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着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范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法国社会学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法国学者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杜尔干的贡献在于:一是他是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二是他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分别为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他们比较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和克莱德·凯·玛本·克拉克洪;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除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外,还有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林顿的人的研究、,克拉克洪的文化与社会行为等;文化心理学派注重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的研究;新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莱斯利·阿尔文·怀特,代表作文化的进化和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特,代表作文化变迁论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施特劳斯,代表作是结构人类学,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中找出其结构关系;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1.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采集——狩猎社会、园艺——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全球化时代社会五种社会类型;2.文化积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积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文化积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意义:文化积累既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积累的方式是文化的扬弃;文化积累的路径有两种: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积累;其二是吸取外来文化的积累;3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积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对于文化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文化创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积累;4.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的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积累为基础;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和非物质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发明,其二是文化发现;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1.文化的基本特征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累积性和变异性的统一;2.文化的主要功能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调控的功能;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文化史是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顺从自然,以自然作为文化的创造对象和创造舞台,同时也以其自身作为文化创造力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人类又能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超越自然、发掘自然;文化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创造总是表现为一种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创造性的发挥总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总是有限的;4.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归根结底是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然而,文化又是由不同族群、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所创造的,故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致使人类文化既呈现出互通性和流动性,又表现出多样性和本土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文化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因而文化具有阶级性;同时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文化又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文化又具有时代性;5.如何理解文化的积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化的积累性与变异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不会有文化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变异,则意味着没有文化的扬弃和自我更新,同样也不会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本身包含着变异的过程,否则就是重复的累加,谈不上任何发展;6.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运用文化的调控机制,有利于建构人与自然的亲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调控功能,有利于强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加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先是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第一,要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资料;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与物品的准备;然后是实地调查从技术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参与观察法;第二,采访调查法;第三,搜集田野资料;最后是撰写田野调查报告;第八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针对中国文化,除了大致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这两大文化区外,还可以从地理方位上划分为东北文化区、中原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华北文化区、华南文化区、华东文化区、西南文化区;从历史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分为秦文化区、三晋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岭南文化区这七大文化区;第九章文化符号与象征1.文化符号有哪些基本内涵如何理解人类文化的符号性文化符号的内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替代物,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的属性;其二,符号能够约定俗成地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具有象征意义;其三,符号可以被划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用来代表事物的物质形式即符号的形式;符号在代表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和作用,就是符号的内容;其四,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 关于人类文化的符号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以符号为基础的;其二,所有的人类文化都具有符号性;2.文化符号系统包括哪些类别非语言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及特点是什么文化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综合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种类:1.体势符号特点:一是体势符号的意义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即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文化内容;二是体势符号是一种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综合地加以表达的文化符号;三是体势符号具有外显性和多意性;2.实物符号特点:第一,实物符号具有相对静止的固态属性;第二,实物符号具有时代变迁性;第三,实物符号的文化意义大于实物本身;第四,实物符号是文化的载体;3.艺术符号3.符号人类学对符号研究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符号人类学家对文化符号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方面,关注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及各种符号意义所构成的符号结构;另一方面,关注作为文化载体的符号是如何被社会成员用来表达意义的以及这些意义又是如何互动形成社会文化结构的;4.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有哪些联系与区别文化象征符号具有哪些基本特性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现象;象征是指文化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它需要具体的场景才能加以解读;并非所有的符号都具有象征意义;但是象征无疑是以符号的形式作为载体的,文化象征是指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象征符号的基本特性:象征符号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结合;象征表意性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象征表意性的外延要远远大于其形态性;象征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以及多义性;5.象征人类学对文化象征研究的旨趣、范式及其理论贡献是什么象征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是通过文化体系中的象征符号来解读其深层文化结构;在研究范式上,象征人类学改变了以往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从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入手,来探讨人类社会维持和发展状况的思路,而侧重从各种象征和意义入手,来理解特定文化如何影响该社会中个体思考的方式;象征人类学对象征结构及其文化意蕴的研究表现得最具体、最深刻、最全面;7.象征的几个重要特点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讲,象征具有两极性,象征具有多义性,象征具有综合性;第十章文化的继承与教育1.简述社会化与文化继承的关系;文化的继承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文化如何得以延续、发展的问题;从内部的微观过程来看,文化的继承过程是依靠人类社会成员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实现的;因此,文化的继承是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同一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思想、行为、价值规范和文化体系的过程,是文化的一种传递模式,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人的实现;2.简述文化继承与环境、时代的关系;文化继承与环境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体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化过程中怎样成为文化携带者以及成为怎样的文化携带者,进而影响了个体文化继承的方式与内容;文化继承除了与环境关系密切外,与时代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物质文化创造和精神文化创造,而每一代人的继承文化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其所继承的文化都是由其所处的时代决定的;时代的文化决定了一部分文化的继承的内容和特点,新一代人在继承新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淘汰一部分文化;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如何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进步,离开了教育,也就无所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失去了具体的动力;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进步,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的具体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的繁荣推动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丰富;二是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信息量的大大增加,这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简述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来说,文化教育具有如下功能:一是选择功能,文化教育的选择功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文化教育的选择;二是文化教育对人的选择;二是认知功能,文化教育的认知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以器物为代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和识别,知道世界是什么;其次是对习俗、行为规范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知道世界运作的规则;最后是认识、学习和掌握精神文化创造的能力,知道怎样去创造世界;三是塑造功能,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文化教育增进了对主客观世界的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文化教育,教育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结果;四是创造功能,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继承,这在文化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对个体有意识的培养来实现的,因此,个体的培养也是文化教育创造功能实现的第一阶段,即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文化教育不止停留在文化人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上,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文化的进步、创新和发展,这是文化教育创造功能实现的第二阶段;第十一章文化的变迁与冲突1.文化传播有哪些模式文化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意义何在文化传播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直接接触、媒介接触与刺激接触;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文化传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与多元性;其次,文化传播提供文化发展的新动力,能够激发文化变迁;2.更高效、优越和功能更多的文化要素是否必然会成为文化传播的内容并不是更高效、更优越、功能更多的文化要素必然成为传播的内容的;也有的情况是,尽管对方的某个文化要素显现出很强的优势,但是人们出于习俗的惯性和约束,并不乐于进行传播;3.举例说明文化变迁具有哪些一般过程与规律;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与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器物到观念、从自发到自觉;4.如何理解文化冲突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机制虽然人们都理想地希望一切人和是事物处于和谐的状态,但是和谐与冲突对于文化本身来讲,都是中性和辩证的,它们都是重要的文化状态;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重大的文化差异也许是重大冲突的来源,但是冲突也是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和谐来自于差异中的渐趋认同,它可能包含并不剧烈、潜藏的冲突,也可能是冲突的阶段性结果;文化冲突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得以继续长足发展的契机,不会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许多情况下,文化冲突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文化整合以及该文化如何继续生存发展的问题;文化的冲突意义在于,它既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张博弈;冲突时一种原文化遭遇新文化时的表现形态与发展过程,其结果是要走向更高级别的文化形态;没有永久的冲突,文化冲突必将导致新的文化形态出现,或者是新文化取得胜利,或者是原文化击败新文化,但历史上文化冲突后出现的更多结果则是不同文化在相互吸纳中完成整合;5.文化变迁的途径创新、传播、文化丧失、涵化;6.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7.文化冲突的表现区域文化冲突、民族文化冲突、宗教文化冲突、阶层文化冲突、代际文化冲突;8.文化冲突的特征、持续渐进性、内在间接性、全面交融性;9.文化冲突的结果同化现象、整合现象、分化现象第十二章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如何理解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民族精神的差异、民族性格的不同最终要通过民族文化进行体现;具体表现在表层物质文化层面、中层行为文化层面、深层精神文化层面;2.举例说明文化的时代性及其表现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形态特征,都有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形态特征和存在方式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体现在实体创造上、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上、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上;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综合性的现代化啊体系面前,传统文化怎样实现顺利过渡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物质文化可以一蹴而就,而政治、制度、习俗等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并且传统具有一定的惰性,这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面前显出诸多的不适应性;但文化的传统性又是文化现代化的基础,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不是空中楼阁,因此,实现现代化不能脱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能忽视文化传统性所形成的的积淀;文化现代化要建立在对传统性继承的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坐标去衡量文化的现代化,从文化的过去继承智慧,在文化的发展中寻找力量;任何割断文化发展历史,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现代化观点都是错误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一切,即包括政治、经济、制度在内的一切都受之影响;因此,在文化现代化的面前,我们不能抛弃传统、忽视传统,而应以传统为基础、以传统为参照、以传统为智慧源泉,这样,文化的现代化才有的放矢;第十四章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1.辨析“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一般而言,“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意义大致相当于过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传统文化”的意义是指历史文化中影响深远,以致对现代仍有重大影响的内在因素;2.“传统的”是否必然是“优秀的”2,3,4,5详细看书3.“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如何4.举例说明现代化是否可以实现本土化5.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主体对传统进行再创造的意义何在6.文化传统的特性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内隐性和兼容性第十五章文化的产业化与经营1.如何理解文化产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产业及其经营的特点是什么文化产业形势的“高度化”、文化产业组织的“集群华”、文化产业内容的“一体化”、文化产业趋势的“全球化”3.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有哪些第一,政府有力的扶持;第二,重视规模化与集团化经营;第三,走原创性高质量之路,促进产业的升级;第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及社会结构调整;第十七章文化的硬实力与软实力1.试析后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及出路;详细看书现状:1.对外文化传播逆差严重;2.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不强;3.文化价值观缺乏广泛认同;出路:以中国为例,一,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啊,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三、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四、推进文化创新,扩大文化影响力;2.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对内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外有广泛的影响力,文化创新力;。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
8.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刻画符号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画像石上的仓 颉jié像。仓颉 是黄帝时代的 史官,相传是 中国文字的创 造者。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四、原始社会组织与婚姻形式 (一)母系社会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系社会,是由 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 不知其父”,传说中的女娲氏、燧人氏、疱羲氏 (伏羲)、神农氏、有巢氏即指这一时期。 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 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农业、畜牧业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女性曾经 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 (原因)
信仰是指观念倾向,崇拜是指行为动作。原始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祖宗和图腾三大类。
1.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 灵物崇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上,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 可能是初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 迹。殷墟卜辞有“宾日”、“饯jiàn 日”的记录,是原始社会太阳崇拜在 文明时代的遗存。
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琮是一种内 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体现了原始 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一般 认为它是巫觋xí (男巫)祭祀时 通天地的法器。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建筑:巢cháo居和穴居两 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 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穴 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 木合筑的混合结构 。 这两种建筑都成为了后世中 国建筑的主体,与古希腊 、 古罗马及后来西方的石料建 筑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以出土 彩陶著名,其中 发现有多件人面 鱼纹彩陶盆。此 盆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由细泥红陶制成, 敞口卷唇,盆内 壁用黑彩绘出两 组对称的人面鱼 纹。20世纪50年 代出土于西安半 坡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 )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 )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 )“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l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l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 )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l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 )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语言文字文化。
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
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1 、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
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
(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
(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 00年为寒冷时期。
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 20年)长达100年之久。
(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 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2 、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3 、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4 、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5 、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6 、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7 、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8 、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9 、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 、自然环境。
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 、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1 、“山西”地区。
2 、山东地区。
3 、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4 、江南地区。
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 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佛教的传播特点:(l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
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
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
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
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 )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
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 )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
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而文化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其形成原因⑴有着共同的文化源⑵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⑶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
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积淀下来,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13.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⑴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⑷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⑸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15.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我国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远古中国的交通线。
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