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三、头部
发达,位于身体前端, 发达,位于身体前端,生有一对或二对触角 有二对触角的种类, 有二对触角的种类,眼常位于后触角顶端 有一对触角的种类,眼位置可在顶端、 有一对触角的种类,眼位置可在顶端、中部或基 部
四、足部
一般位于身体的腹面,因此称为“腹足类” 一般位于身体的腹面 , 因此称为 “ 腹足类 ” 蛇螺:唯一没有足部的腹足类 ( 退化为小 蛇螺 : 唯一没有足部的腹足类( 型盘状突起) 型盘状突起) 鲍(上足、下足) 上足、下足)
2、结构
盾面、 壳顶 、小月面 、盾面、前、后耳 、生长 线 、放射线 、铰合部、主齿、侧齿、韧 铰合部、主齿、侧齿、 带 、外韧带 、内韧带 、外套窦 、外 套痕
3、贝壳测量的标准
壳宽: 壳宽:左右两壳面间最大的距离为壳宽 壳高: 壳高: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壳长: 壳长: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为壳长
内脏囊(背部)发达
阻碍运动
外套腔的出口被压在内脏 旋转 和腹足之间(影响水流进 外套膜出口移到 出) 侧面
向背面180 0
第三节 头足纲的外部形态
一、 贝壳 外壳:仅四鳃亚纲的鹦鹉贝有 外壳: 内外壳:旋壳乌贼 内外壳: 内壳: 内壳:乌贼 假外壳:船蛸,不是由外套膜分泌, 假外壳:船蛸,不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是由特 化的背腕分泌的石灰质壳, 化的背腕分泌的石灰质壳,雌体的卵子产生在 壳内,故又称:孵卵袋“用于携带卵子。 壳内,故又称:孵卵袋“用于携带卵子。
二、外套膜
是一层很薄的组织, 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整个内脏囊 外套腔: 外套膜和内脏间的空隙, 内有鳃、 外套腔 : 外套膜和内脏间的空隙 , 内有鳃 、 肛 生殖孔、排泄孔等。 门 、生殖孔、排泄孔等。 外套膜形成方式: 外套膜形成方式:有些种类在裂缘的两边可以有 一点或数点愈着,使外套膜形成一个或多个孔, 一点或数点愈着, 使外套膜形成一个或多个孔, 如鲍。 如鲍。

贝类学

贝类学
• 珍珠可制作珍贵装饰品。项链、耳环、佩
针等。
4.在农业上的应用
• 产量多的小型贝类,可用于作为家禽饲料、
水产养殖饵料或肥料。如寻氏肌蛤、鸭嘴 蛤、篮蛤、黑偏顶蛤等。田螺和河蚬可作 鳖的良好饵料。
5.装饰和观赏价值
• 很多贝类贝壳形状独特、富有光泽、花纹
绣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夜光蝾螺、 法螺、唐冠螺、鹦鹉螺、宝贝、马蹄螺、 竖琴螺、瓜螺、芋螺、细角螺、骨螺、鲍、 珍珠贝、扇贝等等。
肤的部分体壁延伸而成, 外套 膜由内、外表皮和结 缔组织及
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腹足纲的外套膜: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着 整内脏块,在内脏块和足的交接处周围环绕形成 领状。
3.头足纲的外套膜:外套膜肌肉特别发达,呈筒 状,包被整个内脏器官,仅露出头部,有闭锁器 相连接。
五.贝壳:由外套膜外侧表皮细胞分泌形成
4.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我国具有贝类养殖成功 的丰富经验。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 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均取得成功经验。
第一章贝类形态构造
• 第一节贝类外部形态 • 第二节贝类内部构造
B.贝类共同基本特征:
(1)多数种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纲 除外,多数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身体扭转而左右 不对称)。
2、医用
• 鲍的贝壳“石决明”,可以治疗眼疾;宝贝的贝壳叫
“海巴”,能明目解毒;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 热、解毒、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 和收敛生肌等作用。乌贼的内壳叫“海螵蛸”,可治疗 外伤、癞病、止血、心脏病和胃病等。蜗牛可以治疗疟 疾、坏血病、肋膜炎、哮喘病、头痛等各种疾病。海兔 的卵群是消炎退热的良药。其他如蚶、牡蛎、文蛤青蛤 等贝壳,也是中药材。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贝类增养殖

贝类增养殖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分为哪七个纲?贝类学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

•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

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

•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

•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贝类分为七大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2、瓣鳃纲主要特征?腹足纲主要特征?瓣鳃纲主要特征:•(1)外套腔发达,内有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有2个两壳,又名双壳类.•(3)头部退化,没有头部,故名“无头类”,无口腔、颚片、齿舌等。

•(4)足位于身体腹侧,侧扁呈斧头状,故又称斧足类.•(5)神经系统较简单,但已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有脑、脏、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

腹足纲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螺类”。

•(3)身体不对称,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口内有颚片、齿舌。

•(4)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5)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6)大多数水生,少数陆生,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3、贝壳各纲贝壳的个数形状?•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的角质层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鳞片保护。

•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

•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壳。

•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

•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

•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

•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有的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

4、贝壳的主要成分?分为哪三层?分别由外套膜的哪部分分泌形成?•贝壳的成分主要是CaCo3,占95%,还有少量Mg、Fe、有机物、磷酸钙、硫酸钙、硅酸钙和氧化物等。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教材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教材
贝类学
刘建勇
liujy@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能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生理、发生和 分类等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水产养殖相 关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二、学时
– 理论课:30学时;实验:16学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实验与考试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 l、张玺等著,1961,《贝类纲要》科学出版社。 • 2、张玺等著,1960,《南海双壳类软体动物》科学出版 • •
社 3、董正之,1988,《中国动物志,头足纲》科学出版社 4、王祯瑞,2002,《中国动物志,珍珠贝亚目》科学出 版社 5、庄启谦,2001,《中国动物志,帘蛤目》科学出版社 6.蔡英亚等,2006,《广东的海贝》(修订版),汕头大 学出版社 7、Abbort,R.T. & S.P. Dance, 1983, Compendium of Seashells, A colour Guide to more than 4200 of the World’s Marine Shells. New York. 8、Qi Zhongyan, 2004, Seashells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

• • •
• •
壳,又名“双壳类”; 头部退化,足部发达成斧 头状,又称“无头 类”“斧足类”; N系统简单,但已有N节分 化,分脑侧、脏足及其相 连的N索组成; 心脏,1心室,2心耳; 肾脏1对,一端开口围心 脏,一端开口腔中; 大多雌雄异体; 水中生活,大部分海产, 全世界大约15000种。
(五)掘足纲:
•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 2、通常由头、足、躯干部、贝壳、外套 • • • •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察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察
精品课件
• 左旋、右旋:贝壳顺时针旋转的称为右旋; 逆时针旋转的称为左旋。大多数腹足类是 右旋的。
• 贝壳左、右旋的确定方法:拿起贝壳,壳 顶朝上,壳口对着观察者,看看壳口是开 在螺轴的右侧,则为右旋;反之,则为左 旋。
精品课件
• 3、贝壳方位的确定 • 将壳口向下,壳顶朝着观察者,则: • (1)壳顶的一端为后端,壳口的一端为前端。 • (2)有壳口的一面为腹面,相反面为背面。 • (3)以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观察者。则
每排由1个中央齿和一对侧齿组成, 中央齿由中部的3个长尖突和两侧各 1个短尖突组成。每个侧齿均有2个 齿突,外侧较长,内侧较短。 齿舌 形态反映了东风螺肉食的食性 形态结构上极为相似 , 种间差异并不明显
A: 硇洲岛方斑东风螺;B:泰国产方斑东风螺;C:泥东风螺;D:台湾东风螺; E:深沟东风螺;F:锡兰东风螺 (标尺=200 um)
• 【作业与思考】
• 1、自选1种贝壳进行绘图,并标注出各部位名称。 • 2、自选3种贝壳,记录其壳高、壳宽的测量结果。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前鳃亚纲 原始腹足目 以鲍科为例
鲍科特点:贝 壳很小,呈耳 状,螺旋部退 化,螺层少, 体螺层及壳口 粗大。
贝壳大,坚实,椭圆形, 壳面粗糙
贝壳坚厚,呈耳状,生 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 面呈布纹状。
贝类实验 之
外部形态观察
精品课件
实验目的
• 1、掌握瓣鳃纲贝类的定位方法,熟悉贝壳 上各部位名称。
• 2、掌握壳长、壳宽、壳高的测量方法。 • 3、掌握腹足纲贝类的外部形态构造。 • 4、掌握腹足纲贝类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方法

精品课件
腹足纲分类
精品课件
1、螺旋部 在贝壳的上部,是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 (1)壳顶:位于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 (2)螺层:贝壳每旋转一周为一个螺层。螺层表面常具生长线、突起、横肋、

贝类的形态构造

贝类的形态构造

贝类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贝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 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分布,部分种类 还适应了陆地生活。
习性
贝类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如滤食性 、底栖爬行、寄生等,适应着不同的 生态环境。
贝类的经济价值与用途
经济价值
贝类是重要的水产品之一,部分种类被广泛养殖或捕捞,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 白质来源。
贝类的心脏是一个位于身体中 央的肌肉泵,通过收缩将血液
输送到全身。
血液
贝类的血液通常为蓝色或绿色 ,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
走废物。
血管
贝类通过血管输送血液,血管 遍布全身,为身体各部分提供
氧气和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
01
02
03
呼吸系统
贝类的呼吸系统包括鳃和 气孔。

贝类的鳃是用于在水中进 行呼吸的器官,通过鳃过 色
贝类壳的颜色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白色、灰色、黑色、红色 等。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贝类的种类和环境因素。
图案
一些贝类壳上具有独特的图案,如条纹、斑点、网状等。这 些图案不仅具有美观价值,还能帮助贝类伪装和识别同类。
壳的质地与光泽
质地
贝类壳的质地因种类而异,有的光滑如镜,有的粗糙似砂纸。质地会影响贝类的移动速度和保护效果 。
生态环境恶化
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因 素导致贝类栖息地受到破 坏,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贝类养殖问题
部分贝类养殖存在水质污 染、疾病和寄生虫传播等 问题,影响贝类质量和生 态安全。
贝类保护的重要性与方法
维持生态平衡
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保护贝类有助于维
护生态平衡。
保障食品安全
贝类是人们喜爱的海鲜之一, 保护贝类资源有助于保障食品 安全和可持续供应。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01
1. 观察贝类的整体形态,记录其壳形、大 小、质地等特征。
03
02
步骤
04
2. 观察贝类的壳面,记录壳面纹路、颜色 、生长线等细节特征。
3. 观察贝类的肉体部分,记录其颜色、质 地、附着物等特征。
05
06
4. 测量贝类的壳长、壳高、壳厚等尺寸, 并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
保持实验材料的新鲜度,避免在观察过程中出现 腐烂或变形。
支撑
呼吸
繁殖
贝类外壳可以保护内部 软体部分免受外界伤害。
外壳为贝类提供支撑, 使其能在水底或岩石上
稳定生活。
部分贝类通过外壳进行 呼吸,吸收水中的氧气。
部分贝类将卵产在壳内, 保护幼虫直到孵化。
贝类软体部分的特征
01
02
03
04

用于移动和固定,不同种类的 贝类足的形态各异。
内脏
包括消化、循环、排泄等系统 ,负责营养吸收和代谢。
在观察过程中,注意保护显微镜和放大镜,避免 造成损坏。
在记录数据时,确保准确无误,并按照实验要求 进行详细记录。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贝类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和测量,记录了不同贝类的壳形、壳色、壳纹等特征,以 及软体部位的特征,如肉色、触须长度等。
贝类生长情况
观察了贝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记录了壳长、壳高、体重 等生长参数。
资源利用与开发
贝类学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贝类资源,开发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应用,如食用、 药用、观赏等。
02
贝类外部形态概述
贝类的基本结构
01
02
03

贝类的外部硬壳,保护内 部软体部分。

贝类增养殖——精选推荐

贝类增养殖——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贝类学课程教材文本资料

贝类学课程教材文本资料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2020课程中文名称:贝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Mollusc 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增殖与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阐述增养殖贝类的生物学特性、贝类的苗种培育以及增养殖技术。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养殖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和分类地位;掌握贝类的苗种生产和增养殖方法;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有关贝类增养殖的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分类地位等基本生物学特性;2.理解北方主要经济贝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基本原理,并能进行人工育苗的实际操作;3。

了解主要经济贝类的增养殖方法和生产过程。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绪论理解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和范围,及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掌握贝类增养殖的基本特点和方式,贝类增养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贝类增养殖的基本特点和方式。

(二)贝类的外部形态了解各纲贝类的形态特点;掌握瓣鳃纲、腹足纲的贝壳特征;学会判断贝类的方位及生长指标的测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纲贝类的外部特征;瓣鳃纲和腹足纲贝壳的各部名称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三)贝类的内部构造明确贝类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和功能;掌握瓣鳃纲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特点;了解腹足纲、头足纲的内部构造。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纲贝类消化、呼吸、生殖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四)贝类的生态习性理解贝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埋栖、附着、固着、匍匐型贝类的生态特点;掌握滤食、舐食、捕食性贝类的摄食规律;了解影响贝类存活的灾敌害;掌握贝类的生长类型。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双壳类形态图(徐凤山,张素萍,2008)
瓣鳃纲 贻贝科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紫贻贝 Perna viridis (Linnaeus, 1758) 翡翠贻贝
瓣鳃纲 珠母贝科
Pinctada martensii 马氏珠母贝或合浦珠母贝 Pinctada maxima 大珠母贝
瓣鳃纲贝壳各部分名称模式图
铰合部:位于贝壳的背部壳顶之下,有铰合齿和韧带。 铰合齿: 列齿型或称多齿型:铰合齿是由一列小齿所组成,如蚶的铰合齿; 弱齿型 :铰合齿仅出现于壳顶处由几枚细弱小齿组成,如贻贝; 等齿型: 由几个对称排列两侧的齿组成,如海菊蛤; 异齿型:铰合齿是由位于壳顶之下的主齿和远离壳顶,位于壳的前、后背缘的侧齿所组成。异齿型铰合齿是双壳类中种类最多的齿型,如文蛤等。 韧带:位于铰合部,黑色具弹性的几丁质物。韧带又分为外韧带和内韧带。外韧带位于壳顶后面两壳的背缘。内韧带位于壳顶下方,铰合部中央的韧带槽中。
呈尖锥形,结实,黄褐色或紫红色。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螺层约28层,每一螺层的上半平直、下半部较膨胀。螺旋部的每一螺层有5-7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壳口卵圆形,无脐。我国浙江南部以南习见的种类。
前鳃亚纲 新腹足目 以蛾螺科为例
A:方斑东风螺;B:南洋象牙凤螺;C:泥东风螺;D:台湾东风螺; E:深沟东风螺;F:锡兰东风螺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 1850) 菲律宾蛤仔
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1758) 文蛤 形态特征:壳呈三角形,壳顶偏向前缘。前缘小月面梨形且明显,后缘盾面为卵圆形,黑色且明显,腹缘圆弧状。壳外表颜色变化极大,有深灰色、深褐色、米黃色、白色等多種。壳表面被有一层浅黄色或红褐色光滑似漆的壳皮,同心生长轮脉清晰。从壳顶开始常有环形褐色带,贝壳近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的褐色花纹。我国沿海习见种,肉味鲜美。

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

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
贝类形态构造 1—15
(二)多板纲贝壳
由8块贝壳覆瓦状从前至后排列,贝壳形状、大小和花纹 为分类根据。贝壳按其形态位置分为3类。
1、头板:最前1块,半月形。腹面前端有 嵌入片,插入皮肤,上有齿尖。
2、中间板:6块,除大小略有差别外,其 形态构造相同。前端两侧具缝合片,腹面后端 两侧具嵌入片。
3、尾板:最终一块,元宝形,前端两侧具缝合片,腹面 后端具嵌入片。
贝类形态构造 1—11
第二节 贝类旳外部形态
贝类旳身体分头、足、内脏囊、外套膜、贝壳五部分, 外部形态主要讲贝壳、外套膜和足部。
一、贝壳 (一)贝壳旳形状、作用、成份和形成。 1、形状 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旳角质层或石灰质旳 骨针或鳞片保护。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 壳。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 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 有旳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 2、作用 保护作用、支撑作用(乌贼内壳)。
贝类形态构造 1—1
二、分纲
分七个纲(有旳分为五个纲: 双神经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 纲、头足纲)
(一)、无板纲
为贝类中旳原始类型,形似蠕 虫,没有贝壳,故称“无板类”。 此类动物旳腹面中央一般有一沟, 故又称“沟腹纲”。外套膜极发达, 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多种石灰质旳骨 针,无神经节。
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 活在海里,如龙女簪。
铰合齿:铰合部旳齿。 原始种类铰合齿数目多,排成1或2列,如蚶。 高等种类数目少,为异形齿,分主齿、侧齿。
贝类形态构造 1—18
2、各部分名称
(6)韧带:壳顶后方,铰合部背面,黑褐色具弹性旳几 丁质物质。它连接两壳并有开壳作用。分外韧带和内韧带

《贝类的形态构造》课件

《贝类的形态构造》课件

2
自由孵化
它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一成不变地附着在岩石上,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漂浮着,随 着海水流动向海洋深处游去。
3
附着运动
坐在深海靠近海岸的岩石、船舷或沉在海底的船上等物品上,它们的生长随着定 居体的附着而快速繁殖,并在不断的波浪冲刷中挺过一次又一次的风浪雨水。
贝类的生态和栖息地
贝类的栖息地包括海滩、泥泞海滩、岩石、潮间带和深海等。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贝类栖息地和 它们的生态特征。
悬滤摄食
许多贝类通过位于口部的多 个鳃来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 物为食。
过滤摄食
牡蛎和某些扇贝能够通过伸 出须来摄取浮游生物和悬浮 物质。
扇动摄食
像开心贝、栉口贝和剑口贝 一类扇动体内鳃条来将水送 入体内,用于摄取食物。
贝类的消化系统
大多数贝类消化系统包括两个口:进水口和排泄口。口部之间的肠道和胃部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
蛤蜊是一种双壳动物。它们的壳体由两 个齐型或几乎齐型的凸壳组成。各个贝 壳具有一定的丰满度和可变性。
壳的生长和形成
壳的生长是一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贝类壳体的生长周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泌、成形和巩 固。
1
分泌
贝类的生殖器、消化器和呼吸器官都涉及了壳的生长。它们会分泌具有高度可 塑性和张力的碳酸钙质壳体,不断调整其形状和大小。
贝类的循环系统
贝类的循环系统主要由一个心脏和血管组成。它们没有红细胞,而是将氧气通过其周围的水体摄 取。
1 心脏
贝类的心脏由两个房间和一个动脉血管组成。心脏将血液从周围的器官中汲取,并将其 送往腮类以进行氧气交换。
2 血液
贝类没有红细胞,因此它们的血液是浆液性质。血液中含有铁离子,可以将氧气从周围 水体中吸收。
贝类的形态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的痕迹,是外套痕末端向内弯 入的部分。 闭壳肌痕:闭壳肌的痕迹。前伸、缩足痕多在 前闭壳肌痕的附近;后伸缩足肌痕多在后闭壳 肌痕的背侧。
瓣鳃纲贝壳方位的辨别,首先确定前后方位, 而后再辨别左右和背腹。 (1)辨别前后方位时可观察: a 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 b 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端; c 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d 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e 具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 后端。
3.头部




特别发达,圆球状,顶端中央有口,口周 围有腕 眼:发达,构造复杂,有透明的角膜。角 膜一般是封闭的,有些种类角膜有小孔 泪孔:十腕目眼前方的小孔 嗅觉陷:金乌贼眼后方,靠近外套膜边缘 有1个小孔或凹陷 漏斗陷:头腹面的凹陷 八腕目眼的周围常有棘状突起
4.足部

4.足部




形态:宽平,适于爬行,因生活方式而不同。生 活于沙泥滩的,足部发达,分前、中、后足,有 的有侧足,鲍分为上足和下足,固着生活的退化 成小型盘状突起。 足腺:足前腺,位于前缘沟,分泌粘液润滑庶面 上足腺,开口在吻和足的前缘中央线上 腹足孔,中央线上孔状开口,足腺开口 后腺,分为背后腺和腹后腺 足腺分泌物有的接触空气变硬,丝状(蛞蝓), 浮囊(海蜗牛) 厣:保护器,盖,身体缩入壳后用厣盖住壳口。 因此,形状与壳口一致
足丝是营附着生活的瓣鳃类 的特殊器官,如贻贝、扇贝 等,在成体时足部退化,但 足丝发达,它们利用足丝附 着在外物上生活。 足丝是由足丝腔和足部内单 细胞腺体(足丝腺)分泌的 产物,这种分泌物经过足丝 腔与水相遇变硬则形成贝壳 素的丝状物,集合而成足丝。 双壳类的足丝腺
二、腹足纲的外部形态
1.贝壳 2.外套膜 3.头部 4.足部 5.内脏囊
漏斗:由足特化而来,贴附于漏斗陷。分为 三部分 1)水管:前端游离,露于外套之外,锥型管。 管内有“舌瓣”防止水从漏斗进入,“漏斗 器”分泌物有润滑作用 2)漏斗基部:与身体相连,隐于外套膜内; 漏斗基部与外套膜以闭锁器连接 3)漏斗下挚肌:漏斗基部向后控制漏斗运动 漏斗是头足类的主要游泳器官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一、瓣鳃纲的外部形态 二、腹足纲的外部形态 三、头足纲的外部形态
一、瓣鳃纲的外部形态
1.贝壳 2.外套膜 3.足部
1.贝壳


有两片贝壳—双壳类 左右相称,左右不相 称 两侧相等,两侧不等 壳顶:贝壳背面突出 的小区(胚壳)

小月面:壳顶前方的小凹陷 楯面:壳顶后方与小月面的相对一面 壳耳:在扇贝、珍珠贝等,壳顶的前、 后方具壳耳,前端称为“前耳”,后端 称为“后耳”。虾夷扇贝、企鹅珍珠贝 的吊耳养殖是贝农广为采用的养殖方式。

真蛸
短蛸
长蛸
金乌贼
曼氏无针乌贼
枪乌贼
长枪乌贼
香匙拟乌贼
太平洋斯氏柔鱼
日本枪乌贼
复习思考题(绪论、第一章、第 二章)
一、名词解释: 贝类学;本鳃;内肾孔;外肾孔;脑足神经连索;脑 侧神经连索;侧脏神经连索;侧足神经连索;微眼 (外套眼);幼生型;卵生型;卵胎生;壳顶;小月 面;楯面;前耳;后耳;放射肋;铰合部;壳内柱; 外套痕;外套窦;闭壳肌痕;副壳;简单型;二孔型; 三孔型;四孔型;外套膜环肌;副闭壳肌;足丝;不 完全壳口;完全壳口;二次性鳃;足腺;厣;内外壳; 假外壳;周鳍型;中鳍型;端鳍型;嗅觉腺;漏斗腺; 腕;攫腕;背腕;侧腕;腹腕;颈化腕;漏斗

(2)辨别贝壳的左、右和背、腹方位: 贝壳的前、后方向确定后,以手执贝壳,使壳 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壳后端向观察者,则左 边为左壳,右边的贝壳为右壳,壳顶所在面为 背方,相对面为腹方。 贝壳的测量标准: 壳高: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 壳长: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 壳宽:左右两壳面间最大的距离
双壳类贝壳构造



包括腕和漏斗 腕:鹦鹉贝约90只腕,八腕目8只腕,十腕目10只腕 二鳃亚纲的腕左右对称,4对腕分为背腕、侧腕和腹碗 生殖腕:又称茎化腕或交接腕。八腕目通常右侧第三 腕茎化,十腕目一般左侧第四腕茎化;有输精沟;吸 盘缩小或变为肉刺;有的末端形成舌状端器 触腕:位第三、四对腕之间,基部有触腕囊,顶端有 触腕穗 吸盘:腕和触腕穗内面有吸盘其排列和构造是分类依 据 腕间膜:有些种类腕间有膜,可作分类依据
3.足部



瓣鳃类的足部,一般左右侧扁斧刃状—斧足类, 位于身体的腹面,足的背侧与体躯相连,在足部 内常有内脏囊伸入,如消化盲囊、肠、以及生殖 腺。 附着种类足退化,有足丝。如扇贝 固着种类足完全退化消失。如牡蛎 足为运动器官,但是动作很缓慢。它的另一个主 要功能是挖掘泥沙,使身体潜入其中,足的运动 靠足中肌束。 足肌4对:前缩足肌、前伸足肌、后缩足肌和举足 肌
二、问答题: 1、贝类的主要特征 2、列举贝类分为哪几个纲及各纲代表动物 3、瓣鳃纲分为哪些亚纲,各纲代表动物 4、腹足纲分为哪些亚纲,各亚纲又分为哪些目 5、简述贝壳的3层结构 6、简述外套膜分泌机能区域性 7、简述贝类的本鳃结构 8、简述贝类对人类的利与弊 9、如何辨别双壳类的方位以及测量标准 10、什么是副壳,其形式怎样 11、简述双壳类外套膜的不同类型 12简述外套膜中的4种肌肉类型 13、简述腹足类足部腺体特征 14、头足类贝壳分为哪几种,各自特征如何 15、简述头足类的生殖腕和触腕
副壳:某些两壳不能完全闭合外套膜特别封闭 而具有水管的种类,它们常在壳外的突出部分 产生副壳(P227)。副壳有2种形式。 (1)副壳不属于贝壳而独立。在贝壳的背腹及 后端有5种副壳 1)原板:在壳顶的正上方的1个或2个大的石 灰质片 2)中板:位于原板之后,常为一近三角形的 横板 3)后板:为紧接中板或原板之后的一个披针 形长板 4)腹板:在贝壳腹面后部,为左右两片互相 愈合而成的梭形板。
1.贝壳



螺旋形,不对称,大部分右旋,少部分左旋。分为 螺旋部和体螺层 螺旋部:内脏囊所在处,分很多螺层 体螺层:贝壳的最后一层 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 螺层表面有生长线,突起,横肋,纵肋,棘和花纹 壳口:肉食种类有缺刻或沟(不连续壳口,不完全 壳口),草食性种类壳口圆滑无缺刻或沟(完全壳 口) 螺轴:螺壳的旋转中轴,基部遗留的小窝—脐 贝壳的方位,壳高,壳宽
5.内脏囊

不对称,长期演化中经过旋转和卷曲形成 侧脏神经连索交叉成“8”字 后鳃类进化中又反扭转,神经索不交叉
三、头足纲的外部形态
1.贝壳 2.外套膜 3.头部 4.足部
1.贝壳

头足类的贝壳分为外壳、内 壳、内外壳、假外壳 1)外壳:鹦鹉贝外壳。平面旋 转,内腔分室 住室:壳口最后一室,软体 部所在处 气室:可充空气用于漂浮,最 内方为初室 隔颈:室间隔壁上有孔,隔壁 延续成漏斗状 室管(串管):室管穿过孔连 接各室
(2)外套膜的形状
背缘愈着,前、后、腹缘愈着形式因种类而不同可 分为4种类型: 1)简单型:左右外套膜除在背缘愈着外,在外套膜 的前、后、腹缘完全是游离的,无愈着点(胡桃蛤、 不等蛤、蚶、扇贝等) 2)二孔型:在外套膜的背后方有一愈着点,形成肛 门孔和鳃足孔(珠母贝、牡蛎、贻贝等) 3)三孔型:外套膜边缘有两点愈着,即在第一愈着 点的略近腹侧处,形成第二愈着点,形成肛门孔和 鳃孔和足孔(帘蛤、蛤蜊、砗磲) 4)四孔型:外套膜边缘有三点愈着,形成肛门孔、 鳃孔、足孔和腹孔(竹蛏、筒蛎等)。腹孔作用, 是当进出水管缩入体内时,作为水流进出的孔道, 如筒蛎
b 闭壳作用 横纹肌动作迅速,能快速把贝壳关 闭起来;平滑肌运动迟缓,但能使贝壳紧闭。 平滑肌的闭合力比横纹肌大。 c 横纹肌和平滑肌的组成比例 与贝类的生活类 型和栖息环境有关。 (4)副闭壳肌:有水管的瓣鳃类,外套膜在分 隔鳃孔和足孔时,常出现交叉的肌肉束,这种 肌肉束自左壳的边缘,斜走到右壳的边缘,形 成了副闭壳肌束,如斧蛤,这种肌束可以控制 贝壳开闭大小。
2)内壳:石灰质内壳-海螵蛸(金乌贼) 角质内壳(枪乌贼) 侧针(章鱼)附着漏斗和头的收缩肌 3)内外壳:贝壳大部分包埋在外套膜内,后端 背腹面部分裸露(旋壳乌贼) 4)假外壳:贝壳完全退化,由两只特化的背腕 分泌石灰质壳(船蛸)
2.外套膜—胴部



十腕目的外套膜边缘,除耳乌贼在背部与 头愈合外,大部分是游离的 八腕目的外套膜边缘与头部在背部和两侧 愈合 十腕目的鳍型:周鳍型,中鳍型,端鳍型 色素细胞:表皮下有色素细胞,含黑、黄、 橙黄等色素,伸缩与扩张使体表变色。十 腕目还具有虹彩细胞



位于左右贝壳内面,是身体两侧包蔽内脏 囊的薄膜,背缘与内脏囊背面的上皮组织 相连。 边缘较厚,背缘和中央部很薄,半透明。 有的种类生殖腺伸入外套膜(贻贝,不等 蛤)。 有的外套膜内面有腺体(胡桃蛤有鳃下 腺)。
(1)外套膜边缘
一般游离边缘分为三层 1)外层:生壳突起,分 泌贝壳的角质层 2)中层:感觉突起,司 感觉作用(有触手、感 觉细胞、外套眼等) 3)内层:缘膜突起,调 节水流
2.外套膜

和足的交接 处,围成领状 外套腔:位于右侧或前方,有鳃、肛门、生殖孔 和排泄孔等 原始种类膜缘不连续,中央线有裂缝(鲍) 有的种类膜边缘扩张,运动时包被贝壳(宝贝, 琵琶螺) 外套膜边缘生有色素、触手等感觉器官
3.头部




发达,位于身体前端,有1对或2对触角 触角锥形或棒状,能伸缩 眼:2对触角的种类位于后触角顶端(柄 眼目);1对触角的种类位于顶端、中部 或基部 附属物:触唇(蜗牛)头叶(鲍)颈叶 (圆田螺) 肉食性种类吻发达,腹面有腺质盘,能分 泌溶解贝壳的液体(玉螺等) 蜗牛类的头触角特化为交接器
双壳类外套膜形式

水管 外套膜后端的两孔,即肛门孔和鳃 孔,有时延伸成为管状伸出壳外,称为 “水管”。 (1)出水管 由肛门孔引伸者为肛门水 管或出水管 (2)入水管 由鳃孔引伸者为鳃水管或 入水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