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基因突变分析

合集下载

骨科常见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骨科常见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步态异常
❖ 共济失调(下肢→上肢)、构音障碍、眼震、眼肌麻 痹、慢眼活动、锥体束征、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外 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 痴呆多见于SCA1、SCA2型,SCA2可有腱反射↓, SCA3常伴面、舌肌搐颤和突眼,SCA7有视网膜色素 变性
❖ 头部CT或MRI显示小脑脑干萎缩
指鼻试验不准
运动神经元病
世界五大绝症之一
• 运动神经元病 • 癌症 • 艾滋病 • 白血病 • 类风湿
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 亨廷顿氏病 老年性痴呆症 帕金森氏病
(运动神经元病)MND 被称作“世纪顽症”,病情 进展十分凶险。在中国,有20万“渐冻人”,实 际上可能更多。
• 生存期:自确诊后, 2-5年(多),10年以上(少 10%),50年(霍金1人);
萎缩、周围神经(多发感觉周围神经轴索受损)、心脏 (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结缔组织增生、铁沉积)
神经系统
❖ 小脑-感觉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易跌倒(躯干共济 失调)→ 辨距不良→ 言语不清(言语缓慢、爆发性 言语)、肌张力↓
❖ 感觉缺失:深感觉↓→ 浅感觉↓、腱反射↓ ❖ 眼球运动异常、视神经萎缩(30%)、神经性耳聋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 临床资料 年龄、性别、症状和体征
• 系谱分析 两代以上、同胞
• 常规 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肌酶谱、血清铜蓝蛋白)、电生理、影像学检查和
病理学检查 • 遗传物质及基因产物检测:
染色体检查:21三体综合征、 基因诊断: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等 基因产物检测: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
按主要受累部位
❖ 周围神经病(CMT、HNPP-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 Refsum病-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样病)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

12
3
入院后考虑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病 因不清). 给予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高压氧及物理治疗 后,患者右上肢无力逐渐好转,住院89天后出院,出院 时右上肢近端肌力恢复至Ⅴ-级. 复查NCV:双侧尺神经、右侧胫神经感觉传导减慢,双侧 胫神经、腓神经运动传导减慢。较入院时无变化。
7
8


请其未发病父亲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亦显示:双侧正中神 经、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双侧正中神经、尺 神经运动潜伏时延长。 确诊为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患者出院后一直随访观察,患者避免军事训练,右上肢 无力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 范围较前改善。
9
பைடு நூலகம்


患者孙某,男性,17岁,青年战士,河南省新乡市人, 入伍3月。 临床资料:患者因左上肢麻木无力1月于2014年11月20 日入院,主要表现为军事训练后出现阵发性左上臂麻木, 逐渐加重出现无力,上抬受限,自觉手部肌肉萎缩。下 肢活动正常。 查体:颅神经(-),双侧肱二头肌、大鱼际肌及拇长 展肌肌肉萎缩,双上肢肌张力稍降低,左上肢近端肌力 Ⅳ+,远端Ⅲ级,右上肢近端肌力正常,远端肌力Ⅳ+, 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感觉障碍。双上肢反射未引 出。
5
6



半年后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法完成俯卧撑、引体向上 等对上肢力量要求较高的动作,复查神经电生理仍提示 周围神经弥漫性损害。因未明确诊断,故再次入院就诊。 经重医王学峰教授及肖飞博士会诊,拟诊为遗传性压力 易感性周围神经病,完善CMT1A(PMP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22)基因检测,提取患者血液中有核细 胞DNA,使用CMT1A基因和内参TBXASI基因特异引物 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CMT1A基因重复异常,拷贝 数减少。 行磁共振波普分析提示:前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头及周 边见NAA峰降低,cho峰升高,部分似见倒立的Lac双峰, 右侧颞叶NAA/Cr比值降低,提示局部神经元或轴索功 能减低或损伤可能。 EEG:界限性异常。

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分析

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分析

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分析朱啸巍;詹飞霞;张超;刘时华;钟平;曹立;栾兴华【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2(42)5【摘要】目的·研究周围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22,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遗传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06年—2022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62例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和Sanger测序技术等分子诊断技术综合分析筛选出26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先证者及其33例家系成员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包括重复突变、缺失突变及点突变。

进一步分析26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包括人口学数据、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点、病理学特点等。

结果·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共59例(男性37例,女性22例),其中46例为家系病例(来自13个家系),余13例为散发病例。

所有患者发病年龄34.0(14.0,49.5)岁,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或肢体麻木。

51例为PMP22重复突变,临床表型为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Tooth type-1A,CMT1A);6例PMP22缺失突变,临床表型为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2例PMP22点突变(p.S72L和p.G100V),表型为Dejerine-Sottas综合征(Dejerine-Sottas syndrome,DSS)。

pmp22基因缺失及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相关研究

pmp22基因缺失及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相关研究

·综述·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 系统医学2020年1月第5卷第1期人类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22,PMP22)主要表现在外周神经系统的致密髓鞘中。

由于PMP2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比例超过50%。

这一数字中包括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 Touth type-1A,CMT1A)、PMP22基因杂合缺失或点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和PMP22点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1E型(Charcot-Marie Touth type-1E,CMT1E)。

该类病通常在早期临床当中症状轻微,临床和生活中常常被忽视,且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

该文主要就国外对PMP2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患者其理解、认知与诊断水平。

1PMP22基因突变及其相关疾病早期有学者利用神经电生理学和病理学标准,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病分为脱髓鞘型和轴突型,分别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类型1(HMSN-1,现命名为CMT1)和类型2(HMSN-2或CMT2)[1]。

CMT1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而CMT2患者的传导速度通常是正常,但运动和感觉反应的振幅减小。

病理学上,CMT1显示出突出的洋葱鳞茎,代表了髓鞘神经纤维周围过度的细胞膜过程,而这些神经纤维无法形成致密的髓鞘。

相比之下,轴突型缺失是CMT2的主要特征。

有一小部分CMT患者不属于CMT1或CMT2,他们通常被归类为CMT的主要中间形式。

根据基因异常的不同,这一类中的每一种都被进一步细分[2]。

虽然CMT的患病率高达1:2500[3],但超过50%的CMT病例是由PMP22基因突变引起的,包括杂合重复(CMT1A)、杂合缺失(HNPP)和点突变(CMT1E)。

经基因诊断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经基因诊断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经基因诊断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宋春莉;王哲;王楠;周丽娜;孙大勇;刘丽波【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29)007【摘要】目的观察经基因检测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HNPP)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特点.方法评估6个家系12例HNPP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电生理及PMP22基因检测资料.结果男4例,女8例,年龄10~52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易卡压周围神经受到轻微牵拉或压迫后出现运动感觉障碍;神经电生理检查示广泛神经传导异常,其中以尺神经、正中神经传导减慢发生率高;HNPP患者的PMP22基因起始拷贝数值波动于0.16~O.38之间,低于正常对照组(0.45~1.68).结论HNPP多数以易受压部位起病,表现无力麻木症状;电生理检查对HNPP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特点主要为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基因检测提示国人HNPP的常见病因是PMP22缺失.【总页数】3页(P610-612)【作者】宋春莉;王哲;王楠;周丽娜;孙大勇;刘丽波【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相关文献】1.经基因确诊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J], 江小琳;周瑞玲;2.经基因确诊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J], 江小琳;周瑞玲3.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突变分析 [J], 崔芳;黄旭升;陈朝晖4.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散发病例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J], 马明明; 付俊; 李书剑; 杨亮; 庞咪; 宋佳; 李刚; 张杰文5.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J], 葛绣山;白晋丽;焦辉;彭晓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5例临床分析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5例临床分析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5例临床分析作者:吴文波奚和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7期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heredi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 HNPP)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以反复发作的周围神经受压后麻痹,大部分完全恢复为特征,部分患者在疾病后期遗留轻到中度的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主要表现为在轻微牵拉、压迫或外伤后反复出现肌无力、麻木和肌萎缩、踝反射消失、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为节段性脱髓鞘和腊肠样结构改变。

又称为腊肠样神经病。

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例1:男性,16岁,“反复左上肢麻木、无力1年,短暂右上肢麻木、无力4 d”入院。

1年前出现左上肢无力,左手并指不能,左小指麻木,反复发作,症状波动,时轻时重,无晨轻暮重,无双下肢无力及蹲起困难,无发热及肢体疼痛,无左上肢外伤,偶感双上肢肉跳,2月前患者左上肢睡觉受压后麻木、无力加重,左上肢不能举杠铃,发现左上肢较右侧变细,之后症状于1月内逐渐改善,入院前4 d出现右手写字费力、麻木,持续约5 h后好转。

查体:弓形足,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上肢远端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主,左侧为著,左小指外展、内收力弱,夹纸实验阳性。

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近端肌力5级,右足第5趾跖屈、背伸力弱。

左手尺侧感觉减退。

双上肢腱反射消失,双下肢腱反射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

肌电图:四肢周围性损害(累及运动及感觉纤维,合并双侧正中神经腕部、尺神经肘部、桡神经桡神经沟处、胫神经踝部、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损害)。

家族史:其祖父、父亲、姑姑、表妹有类似疾病史。

例2:男性,15岁,学生,以“反复双上肢麻木、无力半年”为主诉入院,常在写字及打球时出现,数天后可自行好转,之后症状再发。

查体:双手骨间肌萎缩,大小鱼际肌萎缩,分指并指力弱,右手尺侧痛觉减退。

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与治疗

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与治疗

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与治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与治疗有了更多的认识。

虽然大多数疾病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遗传因素却是很重要的一个。

因此,及早对疾病遗传易感性进行识别和治疗,对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疾病遗传易感性与人体内基因组的一些变异有关。

这些变异可能来自于单个基因的突变(单基因遗传病),或者是来自多个基因的综合作用(多基因遗传病)。

通过对一些家族性疾病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多个基因的变异,来评估一个人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大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基因,在商业化遗传检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找一些开展遗传检测的机构。

遗传检测包括遗传咨询和遗传测试两个方面。

在遗传咨询方面,遗传医生会对被咨询者提供基因与疾病的相关信息,如患某种疾病的基因缺陷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等。

在遗传测试方面,主要采用 DNA 测序的方法对人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以检测基因突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遗传检测的前提是其必须是在被测者自愿参加,并且知情同意的基础之上方可进行的。

同时,遗传测试对于疾病预测并不能确立绝对的风险,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针对遗传测试的结果,遗传医生会就患该疾病的风险与被检测者进行深入的交流、解释和建议,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等。

二、疾病遗传易感性的治疗对于疾病遗传易感性,治疗方法分为一般预防性措施和个体化治疗,在某些单基因遗传病方面还可采取临床遗传学治疗措施。

1. 一般预防性措施首先,基于遗传风险因素,人们应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患疾病的风险。

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摄食量,避免肥胖等,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对于心血管疾病,减轻体重,限制盐分和胆固醇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如果遗传学分析表明某个人具有某种严重的疾病风险,则避免搭乘某些飞机和旅游等等,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2. 个体化治疗措施针对一些存在遗传易感性的疾病,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也值得重视。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从神经电生理、临床特点及基因三方面入手研究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的基本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20例,对选中患者进行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进行分析,对12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选中的20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感觉神经均未出现反应,8例患者下肢运动神经未作出反应,12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减缓迹象,患者肌电图收缩过程中运动电位时限基本相同。

12例进行基因检测患者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基因突变。

结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电生理检测表现出神经性损害,同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缓,基因检测和肌电图可作为该疾病诊断的手段,有助于及早发现该疾病。

关键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电生理;基因;临床特点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率约为1/2500。

依照该疾病临床特点及基因分型,可分为I、II、IV、X等类型。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临床表现为夏至未住的四肢远端肌无力或肌萎缩,伴有轻微感觉障碍。

作为遗传性疾病,该疾病表现为显性遗传,现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本研究主要对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为运动发育落后发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远端肌无力及不同程度肌萎缩。

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1.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8岁,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

1.2神经电生理检查采用肌电图仪在恒温且安静的室内对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测。

首先,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主要包括尺神经、右侧胫神经、左侧正中神经等的运动神经传导测试。

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包括左侧正中神经及右侧腓肠神经。

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

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

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神经系统遗传疾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患者遗传性状的表现以及神经系统的受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以及针对不同遗传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一、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临床表现各异,其中一些疾病在婴幼儿期即可发病,而另一些疾病则会在成年后才首次出现症状。

因此,对于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准确诊断非常重要。

目前,医生们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诊断这些疾病。

对于一些神经系统遗传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亨廷顿舞蹈病,其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可以通过患者症状和家族史来进行初步判断。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罕见的遗传疾病,例如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病和运动控制障碍等,临床表现可能十分复杂和多样化,因此,可以借助遗传学检测来帮助诊断。

遗传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突变基因来确定他们是否患有遗传性疾病。

常用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基因测序、基因突变筛查和多重定向DNA测序等。

这些检测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为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治疗进展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目前还没有根治方法,但是随着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治疗策略被提出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

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向患者体内引入正常的基因,以修复或替代突变基因的治疗方法。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在一些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例如,在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中,通过向患者的脊髓注射正常的SMN1基因,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研发特定的药物,可以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干预,减轻患者的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

例如,对于一些运动神经元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遗传性疾病和易感性遗传因素的分析

遗传性疾病和易感性遗传因素的分析

遗传性疾病和易感性遗传因素的分析遗传性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通常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

而易感性遗传因素则指的是个体对某种疾病易感性较高的遗传因素。

这些遗传因素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会从遗传因素的基本概念、类型、疾病预防和治疗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

遗传因素的基本概念遗传因素是指遗传的物质和生理基础,它们在个体的基因中组合而成。

遗传因素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个体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进程,包括身高、眼色、性别、代谢和免疫系统应答等等。

同时遗传因素也能让某些疾病遗传至下一代中。

遗传因素的种类遗传因素包括3类主要类型: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以及染色体异常。

单基因遗传通常以一种常见的遗传模式传递,如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X染色体连锁和 mitochondrial 遗传等。

单基因遗传通常涉及基因发生突变,或者是与某种蛋白质的基因失调有关,这可以导致诸如先天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以及某些肿瘤等疾病的发展。

单基因遗传还可能引起某些血液疾病、神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多基因遗传,就像其名称一样,通常是由多个基因一同作用而引起的。

这些基因作用的总和决定了某些基因型的特定表现型。

例如,多种基因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最终会患糖尿病或者患上乳腺癌的风险。

这种遗传类型非常普遍,却也最为复杂,因为涉及到基因群体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遗传染色体异常通常是由于某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或者结构的改变引起的,例如染色体缺失、重复、转位和变异。

这些异常染色体可能影响个体的正常发育,导致一些比较稀有的疾病,例如 Down 综合征、Turner 综合征以及 Klinefelter 综合征等。

预防和治疗遗传性疾病为了预防和治疗遗传性疾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遗传因素非常关键。

从预防的角度看,DNA 测序和基因型数据可以帮助识别某些单一或多个遗传因素的变异。

家族史、年龄和健康状况等信息也可以提供初步诊断,以便采取更早期的治疗措施。

Nora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Nora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Nora病的临床病理分析1. 引言1.1 Nora病的背景及研究意义Nora病,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早由Nora在1980年首次报道。

该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

由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对Nora病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许多难题。

因此,研究Nora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1.2 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Nora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研究发现,Nora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过程。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多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诉,伴有运动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

目前,诊断主要依赖基因检测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然而,由于Nora病病情复杂,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Nora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2 Nora病的临床特征2.1 病因与发病率Nora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基因突变导致。

该病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因此患者通常需要从父母双方继承有缺陷的基因才会发病。

目前研究显示,Nora病的发病率约为1/1000000,但在某些遗传倾向较高的家族或族群中,其发病率可能略有上升。

2.2 临床表现Nora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心脏等。

患者常见的症状有肌肉无力、萎缩、疲劳、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听力减退以及认知功能障碍。

由于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Nora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家族病史、基因检测以及相关辅助检查。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肌肉活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无力及 萎缩呈对 称 。神经 系统检查 可见 小腿 明显肌
合征 , 慢性脱 髓鞘 病 C DP和 C I MT 2病r 。 7 ]
C MT C: C l 指 MTl 非 P 2 中 MP 2或 P 0基 因 突 变 , 因其他 两 种基 因突 变 而 引起 的 疾病 。一 种 为 而 1 q 12 A基 因突 变 , 区域 中有 早 期 生 长 反 应 蛋 0 2 —2 该 白 2 E 2蛋 白 ) ] 另一 种 1p 3 1l. ( GR r, 8 0 1 . 一2 3基 因 突 变 区域 中有 L T / I L ¨ 。早 生 长 反 应 因子 I AF S MP E g ]
的减 弱甚 至消失 r 。此外 P 6 ] O基 因还可 导致 D S综 S
常染色 体 隐性 或 x 连 锁 型遗 传 。其 临 床 表 现 为起
始于腓 骨肌 的远端 肌 无力 , 以后 逐 渐 出现 腿 及 手 远
端其他 肌 肉无 力 , 后行 走 困难 , 表现 为 跨 阈 步 态 , 可 易跌倒 。晚期 可累及 双手 , 超过 前 臂 中下 1 3 肌 不 /,
制、 遗传 学特征 、 理 表现 、 床 症 状及 实 验 室检 查 病 临 等方 面的研究进 展进 行 阐述 。希望 明 确 C MT 病基 因型和表 现 型之间 关 系 , 从而 为诊 断及 治 疗 该 病提 供新 的依 据 , 现作综述 ,
C MT1 : 占 C B约 MT1 不 到 1 , 因 l2 一 中 O 其 q1 q 3染色 体基 因突 变 , 区域 中有4 2 0 )0 —0 —4 [ 献标 识码 ] A [ 文 0 95 3 (0 7 一21 40 文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 7 1 0 4 7 5 R 4. 4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FFL (2)精选全文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FFL (2)精选全文
22
防治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替换\增补\校正缺陷基因
用病毒载体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中 并正常表达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分子遗传学发展 \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阐明, 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有令人鼓舞的前景
23
第二节 遗传性共济失调 Hereditary Ataxia
已发现人类遗传性疾病7 004种 半数以上累及神经系统
我国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 患病率109.3/10万
遗传性共济失调&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最常见 遗传代谢性疾病种类多\发病率低
6
流行病学
许多神经系统遗传病病因&发病机制未明 致残\致畸\致愚率高, 危害极大, 治疗困难
近10年分子遗传学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弄清了人类3×109个核酸排序 随着神经系统遗传病基因定位\克隆\基因产物&基 因诊断\治疗的突破, 将推动神经遗传学发展
18
症状体征&诊断
2. 神经系统遗传病诊断
可检出 DNA缺失\重复
(4) 遗传物质&基因产物检测
\点突变 是否带致病基因
诊断对象—
常用的检测方法
有症状患者
2) 基因诊断: 用于单基因遗传病 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族性ALS
症状前患者 隐性遗传病 基因携带者
等基因突变&连锁分析. 采用:
肝豆状核变性 --K-F环 黑矇性痴呆 --眼底樱桃红斑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结合膜毛细血管扩张
结节性硬化症 --面部血管纤维瘤
14
症状体征&诊断
2. 神经系统遗传病诊断
❖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常规辅助检查等 ❖ 遗传学诊断可提供重要证据 ❖ 系谱分析 ❖ 染色体检查 ❖ DNA分析

《神经病学》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病学》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家族性帕金森病 ➢a-synuclein基因突变 路易氏小体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PrP -PrP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制 金属离子转运障碍
➢Menkes病 ➢肝豆状核变性病
P类ATP酶的金属转运蛋白基因突变 铜离子在不同组织器官中沉积或缺乏 神经功能缺陷
分类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皮质性共济失调
复杂性小脑共济失调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 性共济失调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 失调
性连锁遗传性共济失调 伴有线粒体疾病的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
遗传方式和致病基因及位点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一、Friedreich 型共济失调
概述
➢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 ➢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 ➢人群患病率是2/10万 ➢欧美地区多见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代谢病
➢基因突变 酶活性降低或缺乏 ➢物质正常代谢障碍: 额外产物毒性
糖原病--GPUT基因突变 糖原贮存异常或分子结构异常
粘多糖病--IDUA基因突变 酸性粘多糖分子不能降解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异常蛋白产物沉积
家族性老年性痴呆 ➢APP基因突变 淀粉样斑块
一、Friedreich 型共济失调
辅助检查
电生理
影影像像学学
分子分生物学 学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神经传导速度 视觉诱发电位
X-ray CT MRI
基因检测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一、Friedreich 型共济失调

儿童遗传性压迫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肌电图与基因特征(附1例报告)

儿童遗传性压迫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肌电图与基因特征(附1例报告)

儿童遗传性压迫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肌电图与基因特征(附1例报告)郭虎;金波【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 EMG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 phenotype (HNPP).Methods One case of HNPP diagnosed by gene were repor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 the clinical, electromyography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Results Female patient, 11 years and 8 months, left foot could not be dorsal flexion and numbness appeared after the movement in 10 d before admission ,EMG showed multiple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atient's father and uncle were very similar to the history .Genetic examination showed 1363.2 kb heterozygous deletion on the chr17:14095421 -15458636, and the diagnosis wasHNPP .Conclusions When limb weakness happened in children after slight stretch or compression , perform EMG examination as early aspossible .Children with extensive peripheral nerve damage , limited limb paralysis , and a similar family history ,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NPP , and gene examination should be given .%目的:探讨儿童遗传性压迫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HNPP)的临床、EMG与基因特点。

基因突变与体质疾病易感性解析

基因突变与体质疾病易感性解析

基因突变与体质疾病易感性解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或完全丧失。

基因突变是体质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基因突变对体质疾病易感性的影响,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治疗策略。

一、基因突变与体质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基因突变可以使正常基因的编码产生错误,从而改变或破坏正常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这些蛋白质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可能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信号通路紊乱、细胞凋亡抑制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体质疾病易感性增加。

一些疾病,如遗传性疾病和某些癌症,与特定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例如,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CFTR基因突变导致了蛋白质正常功能的缺失,引起粘液和盐离子的异常分泌。

类似地,布拉格曼综合征也是由于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增加了患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

这些疾病的易感性与特定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此外,基因突变也可能在体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项研究发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P53基因的突变频率较高,这可能是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因突变还可能影响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了感染和药物毒副作用等体质疾病的风险。

二、研究基因突变与体质疾病易感性的方法研究基因突变与体质疾病易感性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测序、遗传关联分析和功能研究。

基因测序是检测特定基因序列的突变情况,如Sanger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等技术。

遗传关联分析用于评估突变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样本人群进行基因型分析来确定特定突变与疾病的相关性。

功能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来评估特定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和细胞过程的影响。

三、治疗基因突变引起的体质疾病的策略针对基因突变引起的体质疾病,主要的治疗策略包括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是通过引入正常的基因来修复或取代受损的基因功能,常用的方法包括载体介导的基因传递、CRISPR/Cas9等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住论文
图1腓肠神经活检(例4)见神经外膜小血管增多,管壁末见明显异常,无炎性细胞浸润,神经束膜和内膜未见异常。

(HE染色,光镜,×100)
图2神经束膜和内膜未见异常。

无炎性细胞浸润。

(Masson三色染色,光镜,X200)
图3有髓纤维密度大致正常,部分纤维直径明显增
大,髓鞘明显增厚.辅索大小正常,未见明显的轴索
变性和再生丛。

(髓鞘染色,光镜,×400)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4腓肠神经活检(例1)大多数有髓纤维髓鞘增厚无髓纤维相对正常。

(甲苯胺蓝染色,光镜,×800)
图5部分髓鞘增厚的有髓纤维及相对正常的无髓纤维。

(甲苯胺蓝染色,光镜,x1000)
图6增厚的髓鞘向轴索内突出。

(铅铀染色,电镜
×1500)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7极度增厚的髓鞘。

(铅铀染色,电镜,×1800)ABCDEFG
图8(方法一)HNPP患者及正常人的PCR产物电泳图。

泳道A为^HindIIIMarker(从上到下23130、9416、6557、4361、2322、2027bp);泳道B、c、D为正常人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双酶切的PCR产物;泳道E、F、G为HNPP的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双酶切的PCR产物。

ABCDEFG
图9(方法一)CIdTlA患者及正常人的PCR产物电泳图。

泳道A为^HindlIIMarker:泳道B、C、D分别为CMTlA的双酶切、EcoRI单酶切、Sac/单酶切的PCR产物。

泳道E、F、G分别为正常人的双酶切、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的PCR产物。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BCDEFG
图lO(方法一)正常对照组的PCR产物电泳图。

泳道A为Marker泳道B、C、D为1例正常人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双酶切的PCR产物:泳道E、F、G为另1例的正常对照。

ABCDEF
图11(方法二)HNPP患者及对照组的酶切结果。

泳道F为
Marker;A为PCR产物;B为CMTl的EcoRl+NsiI双酶切;
C、D为正常人的毅酶切;E为HNPP的双酶切,有2145bp的
特异性条带。

ABCDEF
图12(方法--)HNPP患者及正常人的酶切结果。

泳道F为
Marker;A为HNPP的EcoRI+NsiI职酶切,有2145bp的特异
性条带;B为PCR产物;C、D、E均为正常人的双酶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