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小说与当代美国文化

合集下载

评当代美国通俗小说之暴露

评当代美国通俗小说之暴露
活的丑陋的一面 : 费城 的上流人 士一 到 了晚上 就会 到 大淫棍臭虫魔一手所经 营的僧侣殿来酗 酒 、 玩女人 、 抽
琪最终还是 没能逃 出亿万 富翁德米里斯 阴险毒辣 的魔 掌 。在本 书中 , 德尼 ・ 尔顿成 功地 揭露 了社会 的 西 谢
阴暗、 明星 的成 名 “ 私 ” 真 实地 揭露 了所 谓 的明 大 隐 ,
中图分类号 :164 10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 86 2 1 ) 6— 18— 3 1 1 7 3 (0 0 0 0 0 0 0
暴露 小说对 于一般读 者而言 看似觉得 陌生 , 相 但 信读者看过其定 义及 内涵之后 , 就一定 不会 陌生。本
度与社会 阴暗面 , 尤其是 1 纪的城市暴 露小说 , 9世 其
头 目拉沃尼所骗 , 也是其父大淫棍臭 虫魔将其救 出, 臭
收稿 日期 :0 0— 3—1 21 0 9 作者简介: 陈冬 秀( 94一) 女 , 西桂林人 , 16 , 广 副教授 , 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法研究。
・- -— —
1 8 ・— 0 - - —
虫魔 也因此杀死 了拉 沃尼。本 文真实地再 现 了城市 生
2 1 6月 0 0年 第2 9卷第 6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l f i njn o eeo dct n ora o l g agC l g f ua o Heo i l E i
Jn2 1 u .00
Vo. 9 N . 12 o 6
评 当 代 美 国 通 俗 小 说 之 暴 露
鸦片 , 其中包括乱伦 、 强奸 和谋杀 。 乔治 ・ 帕德也正是 由于此书而被世人 誉为暴露 利
二、 暴露小说之父—— 乔治 ・ 利帕德

关于对二十世纪西方通俗文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对二十世纪西方通俗文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对二十世纪西方通俗文学价值取向的思考论文关键词:人道;忧患意识;正义;借鉴历史论文摘要:西方通俗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主要侧重于表现对人类精神的特别关怀和西方普通百姓深层的审美心理以及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丰富内涵上。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通俗文学的人文层次、审美层次和历史层次的价值追求,探寻通俗文学价值取向的基本脉络。

二战后西方文学呈多元化趋势.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

通俗小说发端于西方小说草创时期,是带有商业印记的西方小说进一步市场化的产物。

早期通俗小说完全派生于严肃小说,同时它又影响、推动严肃小说的发展。

西方通俗文学在二十世纪逐渐摆脱了亚文学的附庸地位,并在权威性的文学通史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其价值取向问题开始成为许多文学评论家和人文学者关注的焦点。

目前西方通俗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多种论述、多种维度,但是西方通俗文学所具有的社会人文性质、审美性质和意识形态性质,决定了西方通俗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主要侧重于表现对人类精神的特别关怀和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与深层的审美心理,以及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丰富内涵上。

一文学之所以是人学,是因为它“把以人为中心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整体作为关照对象。

文学艺术精心勾勒的是一幅丰富多彩又浑然一体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文学艺术描写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命运、人的个性、人的感情、人的灵魂”。

文学价值等于文学主体的内在需要,不同思想境界、道德涵养的作家。

“由于其审视客观生活的立足点有异,视野不同,主体的内在结构、机制也不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内在需要自然就不一样”。

通俗文学作家们受到自身审美原则与艺术素养的制约,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

虽然通俗文学作家总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动人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获得一种满足感,在此同时,许多通俗文学作家还是不忘向读者灌输人道正义、忧患意识和正确的审美取向。

二十世纪西方通俗文学正是因为充满着现世精神。

倾注着对人的关爱,使得它在西方文学史中焕发出独特的人文魅力,代代相传。

美国文学史总结

美国文学史总结

美国文学史总结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新世纪,美国文学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发展现象——通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日益受到重视,过去以低级杂志(pulps)为阵地的通俗小说有了平装本和精装本,进了图书馆和大学。

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研究通俗文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于通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刺激了通俗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不但许多传统的通俗小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且诞生了许多新型通俗小说。

这些传统型和创新型的小说,很多都进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s)。

每一本畅销小说诞生后,都会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原创电影、电视剧在走红后也很快派生出同名畅销小说。

畅销小说和火爆的影视剧交相辉映,构成战后美国通俗文学的繁荣景象。

50年代,历史西部小说(Historical Western)占据了通俗文学的主导地位,随后现代犯罪小说(Modern Crime Fiction)迅速崛起,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压倒了其他一切通俗小说。

70、80年代是美国通俗小说大发展时期,诞生了诸如甜蜜野蛮小说(Sweet-Savage Romance)、高科技惊险小说(High-Technical Thriller)之类的新型通俗小说。

此外,传统的女性言情小说(Women's Fiction)、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和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也出现有力回潮。

90年代,社会暴露小说(Social Expose Fiction)逐渐成为美国通俗文学领域的主导力量,如此格局一直维持到世纪末。

像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的《教父》(The Godfather)、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系列恐怖小说、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和《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玛格丽特·杜鲁门(Margaret Truman)的“谋杀案”系列政治暴露小说等,都是我国读者较为熟悉的美国通俗文学作品。

通俗小说《教父》中的黑帮教父及其多元文化意蕴

通俗小说《教父》中的黑帮教父及其多元文化意蕴

象揭示 了众 多重大社会问题, 与黑手党首领貌离神合。在 文化学和经济学上 , 教父形象催生 了“ 教父” 词义, 揭秘 了无处不在但神秘莫测 的地下经济。
关键词 《 教父》 ; 黑帮; 教父; 黑手党; 地下经济; 多元文化
中图分 类 号 1 1 0 6 .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5— 3 4 9 2 ( 2 0 1 7) 0 5— 0 l 1 7一l 2
维托再神通广大 , 也难逃弱 肉强食的竞争法则 ; 维托如何安贫乐道 , 都需要解决基本的安全和生
存 需 求 。从刺 杀法 怒其 的那 一 刻起 , 他 注 定 在 黑 帮火 并 的道 路 上终 其 一 生 。 因为 一 旦沾 手 , 他 就无
法退 出。如果 他不 击毙 更 为强 大 的对 手 , 自己只 能任 人 摆 布 。 已经 与 帮 派产 生 过 利 益 冲 突 , 一 旦退 出黑 帮 , 无 疑 会遭 到追 杀 而死无 葬身 之地 。 高超 的谋 略 和过人 的胆识 , 优 秀的组 织 能力 和非 凡 的人格 魅 力 , 让 维 托 屡 屡得 手 、 步 步前 进 。暗 杀法 怒其 让他 在 当地迅 速 崛起 , 干掉 纽 约 当时 的赌坛 大王 使他 成 为美 国最 大黑 帮 的领 袖 。法 怒 其 和
通俗 小说 《 教父 》 中的 黑帮教 父及其 多元文化 意蕴
苏葆 荣


通俗小说《 教父》 中的黑帮教父 , 因作者的特殊身份及文本 的写实手法, 在极具
艺术 性 的 同时有 丰 富的意 蕴。 结合 文化 人 类学理 论看 , 教 父 形 象 印证 了进 化 论 : 物 竞天 择 中 维托 ・ 考利 昂成为教 父 , 迈 克 尔 ・考 利 昂继 承 教 父 之位 体 现 了适 者 生 存 的法 则。 从 管理 学 的角度 讲 , 教父 形象 艺术 地 演绎 了黑 帮行 规 : 维 托 精 于 黑 帮之 道 成 为 最 大 的黑 手 党 霸 主 , 迈 克 尔遵 循 黑帮 规则 重树 雄风 。从 哲 学上来 说 , 教 父 形象 阐释 了 自由与幸 福 的悖论 : 维托 和迈 克 尔为 争得 自由天地 , 不 择手 段 中作 茧 自缚 , 以深 陷黑 帮 为代 价 。 在 社会 学 意义 上 , 教 父 形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东方人在美国》作为一部经典的中美文化差异作品,《东方人在美国》通过讲述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生活中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以该作品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在其中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方面,《东方人在美国》描绘了主人公与美国同学之间的沟通困境。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和教师,而在美国,个人独立和平等的观念更加强烈。

这导致主人公在与美国同学交流时,常常感到难以融入。

例如,主人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美国同学则更倾向于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使得主人公在与他人交流时产生了许多误会和困惑。

在生活习惯方面,《东方人在美国》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面对美国饮食文化的困惑和适应过程。

中国人习惯于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而美国人则更加偏爱快餐和西式烹饪。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对于美国的食物常常感到不适应,甚至因为饮食问题而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在教育观念方面,《东方人在美国》也展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层面。

中国文化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竞争性,而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常常感到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他发现在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注重考试成绩和知识的灌输。

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主人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挣扎。

《东方人在美国》还通过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展示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爱情往往被视为一种责任和承诺,而在美国,个人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观念更加强烈。

主人公在与美国女友相处时,发现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望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通过这一情节,《东方人在美国》呈现了中美文化在爱情观念上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

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

如,美国小说家米切尔的《飘》就最为典型。

主要分为言情、武侠和历史通俗小说详细说明新小说派的观点较古代学者的认识有所前进,尤其是“觉我”、“焦木”的观点比较接近通俗小说的特征,然而,他们并非是以通俗文化背景下研究通俗小说,因此这种认识就难免带有一定模糊性,使我们很难判断这些观点有什么错误,但又感到有失准确。

继新小说派之后,中国社会有过几十年的大动荡,如内战和日军侵华等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没有再对通俗小说的认识问题有过讨论。

直至改革开放初期通俗小说再度崛起时,通俗小说评论家宋梧刚先生在1985年1月20日《羊城晚报》上发表文章,谈到什么是通俗小说:通俗小说,应是以民间最喜爱的题材,以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所写的,目前还不为纯文学家和理论家看重的小说。

这只是对郑振锋关于通俗文学界说的延伸,延伸过头又引出几分通俗小说的自卑和凄凉。

综合以上所引论的关于通俗小说的种种说法,正说明要比较准确地把握通俗小说,或者给通俗小说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那么,是否可以给予一个更接近通俗小说特征的定义呢?我以为这是有可能的。

通俗小说是个相对概念,若要较为准确地把握通俗小说,不能不与“纯文学”小说从整体上作一番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首先我们应看到,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既判然有别又非水火不容,这种既对峙又相容的态势,使人们对两种小说样式的认识具有一定模糊性。

上面所引用的一些观点,足以说明这一点。

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区分,可从发展轨迹、创作方法、创作动机、价值取向上看出。

从两种小说的源流看,虽然共同发端于上古神话,通俗小说却是沿着传说——口传历史——市人小说——说话——话本小说——通俗小说一脉发展而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通俗小说的文化积淀主要是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文化思潮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文化思潮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文化思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文化思潮受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具有多变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是各种文化思潮产生并变化最快的时期。

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有些派别甚至成为转眼即逝的匆匆过客。

因此,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呈现着一种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面貌,是以多样化为其重要特征的。

各种文化同时存在,相互冲击、相互碰撞,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力,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文化景观。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的众多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思潮。

一大众文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景观之一是大众文化思潮的兴起和流行。

所谓大众文化是同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亦即知识分子文化)相区别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两大潮流,二者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

但是,当代的大众文化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甚至有压倒精英文化的趋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工具迅速普及,电视已进入每一个家庭,而网络的兴起更使得各种信息能得到更迅速更普遍的传播。

这就使得普通大众有可能享受到原来只有少数的社会精英才能享受到的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劳动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工作时间却大大缩短,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精英所独占的领域,而且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那种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教育的职能,从而不再使文化成为远离市场、远离经济的曲高和寡的高雅领域。

大众文化甚至还导致了文化工业的出现,使文化成为经济领域的一种产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工业,文化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

人类能够象制造工业产品那样,规模化地生产出大众所需求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各种流行音乐、卡通片、电视连续剧充斥市场,供普通大众消费。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傅婵妮段传铬内容摘要: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是为大众文学与文化摇旗呐喊的精英学者。

对费德勒有关大众文学与文化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以期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批评思想,亦为新世纪理解大众文学与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大众文化批评思想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Leslie Fiedler)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孜孜不倦地研究大众文学与文化。

美国的大众文化最为发达,但陆续遭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美国国内学者的批判,可以说费是为数不多地为大众文学与文化辩护的精英学者。

他不但为大众文学与文化辩护,还在脱口秀节目中频频亮相,为流行杂志撰稿。

费常以文学为载体,从大众文学论及大众文化。

本文将梳理他有关大众文学与文化的主要观点以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批评思想。

1.费德勒的“大众”定义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人将该文化称为“忌屎”(kitsch)[1],指一种流行的、商业性的艺术形式,包括通俗小说、电影、流行歌曲等。

这一贬义十足的称谓代表了学界对大众文化的普遍态度。

费从神话或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认为大众文化可作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传统上“通俗文化”一词因与普通民众相关,来自民间并被民众所享有,而淡化了Mass Culture一词所包含的贬义色彩。

费有时也将大众文化用作Mass Culture,但“我真的更愿意把它称为‘多数文化(Majority Culture)—‘现代多数人文化。

”[2]费对“大众”的定义凸显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即此文化源自多数人,为多数人拥有、共享或喜爱。

但费又指出当他使用“多数文化”时可能会引起误解,于是他用Popular Culture一词。

他也将Popular一词用于大众文学。

他弃用“folk”(民间)一词来称大众文学,在于他认为“民间文学”用于描述识字前社会的文学,且排除了识字之人与贵族或阶级结构社会之外的文学。

[20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研究综论]星世纪综娱

[20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研究综论]星世纪综娱

[20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研究综论]星世纪综娱通俗文学进入西方学术研究的视野,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

具体考察这一文化事件的历史语境,我们会发现它在各国有着不同的机缘和惊人的巧合。

1、德国。

1958年沃特冈・凯塞尔(WolfgangKayor)发表了《当代文学生活》的讲演,在德国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它“打破了文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为文学社会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为通俗文学的研究起了‘解铃’的作用。

”从60年代起,德国文艺界展开了关于通俗文学的大辩论。

另外,60年代末兴起的以姚斯、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社会效果,要求对作品的接受情况进行研究”,为通俗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样,通俗文学研究在德逐渐“被确立为一门新独立于传统文学研究之外的新学科”。

2、英国。

50年代后期,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1iom)和查理德・霍格特(RichardHoggart)通过对工人阶级文化的重新考察,针对以马修・阿诺德(MatthewAmord)为代表的经典文化观,提出了新的文化定义。

在此基础上,1964年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从此“跨越学科界限和区域界限的总体化的文化研究”开始兴起,并在80年代后期成为国际“显学”。

在其研究过程中,突出了对当代通俗文化的关注,并把它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

3、美国。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激烈争论在美国文艺界展开。

纽约知识分子文人集团在这场讨论中逐渐分裂为左、右两派,他们最大的分歧在于“对通俗文艺的看法”。

以莱斯利・菲德勒(LeheFiedler)和苏珊・桑塔格(SuanSontag)等为代表的左派强调群体社会中通俗文学的重要性,严厉批判艺术的等级制,并提出消除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之间的隔阂。

菲德勒甚至明确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从纳博科夫、梅勒、厄普代克等当代作家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广泛采纳了通俗文学的叙事策略。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简介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突破。

在美国,现代主义在20世纪初至中期达到鼎盛,为美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背景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变革。

这些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艺术家和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主义流派的诞生正是对这些变革的回应。

特点实验性写作风格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创新和实验。

作家们摒弃传统线性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述、意识流等手法来展示复杂的内心感受和思维过程。

内容多样性现代主义作品涵盖了多个不同领域和题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作者们追求自由、开放和全面表达各种主题和观点。

对现实的反叛现代主义作品通常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身份进行挑战和批判。

作家们关注人类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自我认知、意义寻求和社会不公等。

多元文化表达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现代主义流派中的许多作家涉及了种族、性别、阶级等议题,通过其作品呈现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代表作家和作品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卡夫卡是捷克裔德国作家,在20世纪初期的欧洲已经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文学巨匠。

他以其荒诞而悲剧的小说《变形记》闻名于世。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其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跳出名字,埃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狄金森被誉为美国最重要和最有创造力的女性诗人之一。

她在她有生之年并没有发表大量的诗歌,但她的作品在她去世后出版,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

影响现代主义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文学创新和实验,并为后来的文学流派铺平了道路,如后现代主义、福西斯主义等。

结语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流派是一场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社会观念的重要挑战。

一部美国当代的《鲁滨逊漂流记》——从互文性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一部美国当代的《鲁滨逊漂流记》——从互文性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一部美国当代的《鲁滨逊漂流记》——从互文性解读《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集《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

斯蒂芬·金被《纽约时报》誉为“通俗小说大师”“当代惊悚小说之王”。

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在书评中写道:“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可见他的文学创作扎根于美国社会,影响力不俗。

《鲁滨逊漂流记》由“英国小说之父”笛福所著,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也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荒岛历险代表作。

小说以日记体详细描述了主人公流落并独居荒岛二十八年的生活情景,生动逼真的细节和虚构的情景并置,呈现了强烈的真实感,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依靠顽强意志及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恶劣的环境抗争得以生存,最终将荒岛建成适宜居住的家园,一直是“励志”的典型形象,已然成为“西方集体意识中的一个人物,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1]17。

和鲁滨逊一样,《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身陷囹圄却从不放弃希望,凭借自身丰厚的知识改造监狱、鼓励狱友并最终重获自由、完成救赎。

与鲁滨逊独居的荒岛相比,安迪被关押的肖申克监狱,残暴黑暗,混乱险恶,不折不扣是一座异化型“荒岛”。

主人公安迪“无辜入狱”“改造监狱”“逃离监狱”的救赎之旅恰好完成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登岛”“改造荒岛”“离岛”的荒岛三部曲。

这两个文学文本之间在人物及人物关系、故事结构、结局、主题寓意上都呈现了某种程度的“文本间性”,也叫“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最先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2]37。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也在文学评论界引发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本文将对《飘》进行综论式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美国文学及社会的贡献。

一、作品背景与创作动机《飘》的故事背景设定于美国南方的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时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南方白人上层社会与黑人奴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展示了当时南方社会的种族歧视、阶级冲突与爱情悲剧。

米切尔借此书揭示了奴隶制度及种族歧视对南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并对战争及其后果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形象刻画与情感表达《飘》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斯嘉丽·奥哈拉作为女主角,她的坚强、执着和能干,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使她成为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形象。

她与缪兰、亚希礼和阿什利等男性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缠,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

这些人物形象与充满对比的战争背景相互交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三、主题与哲学意义《飘》以斯嘉丽的追求与挣扎为线索,表达了一种追求个人利益与爱情的自由的渴望。

小说中同时提到了自由、勇气、流亡与回归等主题,使之超越了一般的爱情小说,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作品。

斯嘉丽的形象代表了个体生命的力量与挣扎,小说对人性、社会及历史进程进行了沉思与剖析。

四、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飘》的文学风格生动而细腻,擅长通过描述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绪和情感。

例如,米切尔以描写战争中的生活细节,以及斯嘉丽的独白和内心独白的方式,使读者更加投入和体验故事的发展。

此外,小说巧妙地使用了回忆手法,通过斯嘉丽对过去的回忆,进一步展现出她的成长与变化。

五、社会政治背景与文化影响《飘》以美国南方上层社会为背景,揭示了南北战争及战后时期社会动荡与种族问题。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题目:浅谈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系别:中文系班级:汉文08级2班姓名:王雷明学号:2008040954指导老师:杨高平中国·新疆·石河子2011 年 10月浅谈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王雷明 2008040954 08汉文2班摘要:抗战时期,中国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俗小说自身的发展需要,二是战争的催化作用,三是市场的需要,四是理论建设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文学史地位也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而要研究这类文学类型,则不能不对其发展繁荣的原因进行研究剖析。

抗战时期,现代文学格局和趋向发生的转变最为显着,通俗小说在此期间不断繁荣并走向成熟,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抗战时期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

关键词:通俗小说抗战时期市场理论建设一、通俗小说自身发展需要(1) 小说一直在中国文坛内处于边缘的地位,它走向中心位置得益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

19世纪末,梁启超在日本发现了政治小说,于是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

这种倡导促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地位得到了文人的重视,以夏曾佑、狄葆贤、吴趼人、徐念慈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视小说为启蒙的工具,开始从事小说的创作。

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具有了社会性。

西方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如民主、平等、科学、自由、人性等传人了中国,新小说开始注意表现这些精神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小说创作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情节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借鉴了西方的手法,如截取生活横断面来表现生活、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采用倒叙手法等等。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抗战前期,现代通俗小说已经走向了现代化。

叙事模式、创作技巧、语言运用都已成熟,主题关注现实和社会,审美标准也趋向新文学倡导的西方艺术思想,并且产生了一批实力强劲的作家,他们拥有广阔的市场,有着一定的文学地位。

女性通俗小说的历史差异与创作特色

女性通俗小说的历史差异与创作特色

女性通俗小说的历史差异与创作特色沈倩倩【摘要】作为社会文明的一种独立存在和文化表达,应该说真正的女性文学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尤其是作为俗文学题材之一的通俗小说,在发轫初期难以摆脱男性话语的影响,女性作家群也在不断探索由报人向小说家身份的转换,女性在通俗小说的创作上力量显得薄弱.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新的女性创作主体的涌现与创作思维的膨胀,在叙述视角、文本类型、媒介传载、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是当代消费与审美理念的提升,也是创作与出版文化的勃兴.【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通俗小说;女性书写;网络文学【作者】沈倩倩【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绪言据《200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年度虚构类畅销书前10名排行榜中,有7本是来自女性作者的通俗小说,它们分别为:张爱玲的《小团圆》、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与《杜拉拉2——年华似水》、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暮色》、《暮光之城——新月》、《暮光之城——月食》以及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其中前两部名列冠、亚军。

而在2010年上半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女性小说的比重占了50%。

由此可见,在我国图书销售市场上女性通俗小说①本文只讨论女性作者书写的女性通俗小说。

的受欢迎程度之高。

溯源而上,女性通俗小说在近现代时期即有出版。

在当时,女性通俗小说的成书写作、编辑出版以及发行营销都有一套完整的运行程序,我们不妨从中获取经验和灵感,仔细分析时下女性通俗小说的发展趋势。

一、古代通俗小说——女性话语的缺失我国自新石器晚期便逐渐过渡到父系社会,随着社会制度(奴隶制、封建制)的进一步发展,男权秩序得到不断加强,男性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宰,女性囿于性别之困,一方面接受教育程度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另一方面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女性创作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的泥潭。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以下是一些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1. 《红楼梦》(中国):-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价值。

2. 《呼啸山庄》(美国,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这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小说,通过对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情感纠葛描写,反映了19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浪漫情感。

3. 《活着》(中国,作者:余华):-余华的这部小说描绘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动荡历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变迁。

4.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通过对盖茨比的描写,反映了美国社会对财富、地位和美国梦的追逐,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空虚。

5. 《平凡的世界》(中国,作者:路遥):-这部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困境,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动荡和变革,以及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6. 《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国,作者:哈珀·李):-这是一部美国文学经典,通过对少女斯卡特和她父亲阿蒂库斯的生活描写,涉及了美国南方的种族和阶级问题,以及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7. 《白鹿原》(中国,作者:陈忠实):-这部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各家族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巨大变革,涉及了封建社会、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体现了中美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独特性。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八章当代西方生态主义文学思潮35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八章当代西方生态主义文学思潮35
重构伦理和审美价值体系打开了巨大的可 能性。
第二节 自然书写与生态中心 思想
• 在几乎所有文学作品中,自然都是一个 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有山水诗、游记、 历险文学和田园文学等专门文类。进入 现代时期以后,自然成为修正工业文明 的重要资源。
• 一、回归自然的生态田园书写
• 美国当代著名生态主义作家温德尔•贝里 (1934— )在其1978年出版的文集《美 国再定居》里阐述了绿色农业文明对于 恢复美国理想活力的重要意义。
• 在美学理论上,浪漫主义与生态主义也 有很多相通之处,譬如济慈(1795—
1821)的“自我否定力”。
• 三、生态主义绿色诗学的基本主张
• 生态诗学首先坚持生态整体原则,认为 地球上的所有存在体,从飞禽走兽到树 木花草、山川河海、土壤石头、人类和 空气,构成一个整体运行的生态系统。
• 生态整体观不仅在认识论和伦理学基础上 颠覆了悠久深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且为
• 《秋天的酸奶》面世后立刻引起了轰动, 充分说明小说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人的集
体情绪,身陷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城里人 强烈向往简单而美好的乡村生活。
• 美国著名的生态先驱作家约翰•缪尔 (1838—1914)在《我们的国家公园》 (1901)里嘲笑人们为功名富贵奔波劳 顿,其实得不偿失,最可悲的是彻底丧 失了自我。
• 旧汽车轮胎,玻璃瓶, • 大件垃圾,还有一杆 • 用赛璐玢做成的仿真玩具枪, • 还有金属废料, • 被遗弃在小溪中央的泡沫里, • 水面泛着一层油膜。
• 看到这幅景象,无法想象人们会有“回归 自然”的兴致。
• 在生态主义作家看来,现在所能做的事 情首先是恢复那个记忆中的未曾污染的
自然世界,让自然回归其本来的纯净、 圣洁和完美。
• “再定居”不仅意味着居住方式的改变, 更意味着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的批判和重建理想生活方式的努力。

中国美国文学三十年总体趋势

中国美国文学三十年总体趋势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摘要自1979年中国最早的美国文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成立以来,中国美国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寒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旨在对这三十多年研究的总体趋势进行梳理,主要从研究思路的转变(传统研究思路——理论转向——回归文本)、研究深度的增加(简介概述——专题式、阶段性)以及研究广度的拓展(经典——族裔、女性、后现代)三方面予以阐释,并指出这三十多年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美国文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中国美国文学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才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

1978年1月,国内政治初步解冻,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著名学者吴富恒教授远见卓识,邀请国内老一批美国文学研究者在洪家楼山东大学老校区招待所共同商讨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走向问题,并于次年主持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美国文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揭开了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序幕,为以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拟从研究思路的转换、研究深度的增加以及研究广度的拓展三方面对这三十多年来的总体趋势进行梳理。

一研究思路的转换三十多年来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从研究思路上来讲,经历了由传统研究思路到理论转向再到“回归文本”的沿革。

在西方的“理论热”传入之前,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以“作者”为核心、以“意义揭示”为主要任务的传统研究思路。

作品被视为作者“天才”或者“灵感”的产物,留有作者思想感情、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烙印,因而,文本中隐藏着作者编码的“终极意义”,等待着文学研究者进行解码,文学研究被等同于揭示“作者意图”,于是催生了两种倾向:1、详尽挖掘作者的生平资料,将与作品稍微接近的生平细节视为解读文本的关键;2、详尽发掘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将作品作为“史料性”的文献记载来研究。

这两种倾向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其发展到极端,就严重损害了文学作品所独有的“文学性”。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飘》自1936年问世以来,就成为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焦点。

这部由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变迁和爱情波折,展现了那个时代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飘》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对于《飘》的研究,历来学者和评论家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些研究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例如,斯嘉丽·奥哈拉作为一个南方贵族出身的女性,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既坚强又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

她身处战乱之中,却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这种形象塑造既反映出了女性在历史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挑战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传统看法。

另一些学者则从小说的历史背景入手,探究小说中反映出的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态。

例如,小说中描述了南方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以及南方文化在战争中的崩溃和重建。

这些描写既反映了南北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也揭示了美国文化中一些深层次的特点。

从世界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飘》已经成为了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悲剧的小说,它不仅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展现了人性的普遍困境和挣扎。

斯嘉丽·奥哈拉、瑞特·巴特勒等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形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飘》还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小说采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多重视角,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复杂性。

同时,小说还融入了大量的美国南方文化元素,使得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

从影响力和传播的角度来看,《飘》已经成为了一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它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更是成为了经典电影中的瑰宝,深受观众喜爱。

20世纪美国文学的文化背景与意义

20世纪美国文学的文化背景与意义

20世纪美国文学的文化背景与意义20世纪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和多姿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方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改变,创作出了众多经典的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兴起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两个方面来阐述20世纪美国文学的意义。

一、社会文化历史背景20世纪初,美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各种文化和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由于工业的崛起,美国社会经济实力迅猛发展,城市化也随之加速。

城市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移居城市,由此产生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并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移民也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社会和文化。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美国迎来了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新文化、新思想和新习惯。

他们的文化背景与美国的传统文化迥然不同,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也直接促进了美国文学的发展。

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也对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继而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反战和平主义思潮开始盛行,20世纪文学也更加强调个性、反传统。

二战过后,美国开始处于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文学也开始逐渐回归传统,更加保守与现实主义。

二、文学特点和意义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文学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文学思想上的开放性。

其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学形式。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语言和形式的自由运用,强调感觉的直接性,主张表达意境和思想。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毛利、威廉·福克纳等。

这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用简洁风格探讨了人类的本质、社会现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

其中,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荒原》等作品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南方文化和精神。

毛利的《战争之书》、哈米尔顿的《日本人的水族馆》等作品则运用了特殊的叙述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察。

美国文学_精品文档

美国文学_精品文档

美国文学美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自从独立战争胜利以来就逐渐走向繁荣,在19世纪中后期以及20世纪,美国文学更是走向了巅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文学活跃着各种流派,涌现着历久不衰的经典佳作,而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养分以及灵性思考。

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美国文学中的典故与经典,以介绍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学之国。

前期小说与文化汇聚首先要讲的是美国文学的初兴阶段。

在19世纪,小说这一文类由欧洲传入美国,而美国的作家在创造自己的文学之前,主要是借鉴了欧洲的文学技巧和思想。

不过,即便是作家们借鉴外来文化,他们仍不失为独具个性的作家,在19世纪中叶诞生的美国文学创始人华盛顿·欧文就因他对美国人民性格的研究,而被认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欧文以小说为主要创作形式,他的许多作品皆以美国本土的民俗文化为发端点。

在这一类作品中,欧文运用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美国。

例如,他的《睡谷传奇》就是以一个名叫睡谷的小村庄为背景,描写了一些神秘和神奇的事件。

通过对于牛仔传统与西部文化的描写,欧文确立了美国文学的本土特色,并且成为了后来瓦尔德去野外写作,以及本·哈姆思出版《飘》这一美国经典小说的影响之一。

美国文学中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自由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流派。

启蒙时期与现实主义文学中,这一主义显得尤为强大。

这一流派的作家包括马克·吐温、黑暗旅程中的作家杰克·伦敦、正义传统的欧亨利和奥本海非等。

上述作家的作品中,关注的主题包括了社会和道德问题等,而且他们也采取了在自己的小说之中表现出真实事实、真实心理的写作方法。

自由主义流派,不仅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更是美国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自由主义流派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文学上真实的描述,更是对自由、平等、个人尊严三大价值观的深刻解析。

自由主义的小说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美国人的生活、信仰与自我反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俗小说与当代美国文化江宁康通俗小说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产品,它既有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要素,又有以情节娱人和教化的基本功能。

通俗小说的可读性常常体现在以情节取胜上,是作者善于讲述围绕主人公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表现,而如果作者有一定美学品味的话,通俗小说会很快流行于世,甚至登堂入室成为典范。

但是,通俗小说最为人们莫衷一是的却在于它的文化身份问题:一本正经的批评家常常视其为大众庸俗趣味的文化产品;而大众的喜爱和数代的流传又使其可与精英文化分庭抗礼,如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授予斯蒂芬·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因为斯蒂芬·金是以写惊险恐怖小说出名的。

从当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来看,如《译林》杂志近几年发表的不少美国当代通俗小说所显示的,通俗小说的文化身份是在社会接受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在时间和广大读者的检验下,昨日的通俗可能会变成明日的经典;而美国当代的社会矛盾和多元文化特征也决定了通俗小说鱼龙混杂式的繁荣,以致近来的《时代》周刊(2004年1月5日)甚至提出,要思考今日“什么是主流的流行文化”。

从历史上看,通俗文学作品一直在为自己的“合法身份”与文化精英们进行着这样那样的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是最具有大众和通俗意味的文学,尤其是当时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国家里通俗文学已经是蔚然大观,而宫廷趣味则在大众文化的紧逼下节节退却。

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第一部诗集《海湾圣诗》就是以民歌形式写成的。

不过,“通俗”二字在文学史上和现实中的解说是见仁见智的,尤其在美国当代文化中,通俗小说并非是“垃圾文学”的代名词,因为通俗小说本身就是良莠不齐的。

好的通俗小说如《廊桥遗梦》(R.J. Waller, 1992),《死者年鉴》(L.M. Silko, 1992)和《冷山》(Charles Frazier, 1997)等不仅畅销,而且还反映了当代美国的人情风俗的变化和各种社会心态(ethos)。

在上述三部小说中,《廊桥遗梦》是大家熟悉的,它反映了当代美国中年人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第二部则以“戏说”的笔法描写了美国社会将要崩溃和白人被逐的未来场景;第三部则表现了一种怀旧情感,尤其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往事描写中体现了当代人对美好生活和纯洁爱情的向往。

2004年第1期《译林》发表的小说译作《替换》(2000)是通过描写一宗系列谋杀案,对美国社会的邪教问题作了深刻的揭露。

这些小说与那些得到各种文学奖项的严肃小说相比,其中的“严肃性”丝毫也不逊色,而其可读性或许更强。

从艺术性上来说,通俗小说也是不落人后的,如斯蒂芬·金的小说叙述超出了一般平铺直叙的线性结构,运用了跳跃式的“拼贴”叙述技巧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具有相当的艺术创新意识。

当代美国通俗小说的写作手法和情节安排对其他国家的文学发展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和作用,甚至影响到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说创作。

通俗小说的大行其道在当代美国社会并非偶然。

美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就有个人主义和平等意识,个人趣味和反对等级划分是渗透在美国文化中的基本精神。

自从本杰明·戴伊1833年在纽约创办面向底层大众的《太阳报》以来,美国社会精英文学或曰“雅”文学与大众文学或曰“俗”文学之间泾渭分明的等级划分逐渐模糊。

1917年创立的“普利策奖”在对小说类评奖中从没排除通俗文学作品。

实际上,今日几种畅销书排行榜如《纽约时报》书评排行榜中只有“小说”和“非小说”之分,并无“精雅”和“通俗”的类别。

同时,由于美国社会的教育程度较高,受过各种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口达到百分之五十,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爱好。

与低俗小说(即pulp fiction,充满暴力、色情和肤浅趣味的小说)相比,严肃的通俗小说也拥有很多的读者。

强调个人趣味使读者们既不会统统地被单纯的感官欲望驱使,也不会完全被什么文学批评权威所左右,他们更多地是在每年出版的千余种通俗小说中各取所需地阅读,一些好的通俗小说就是这样流行起来并获得了各个阶层的认可。

正是广大读者的接受使通俗小说,尤其是严肃作品逐渐获得了合法的“文学身份”,有的甚至成了当代通俗文学的“经典”,如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和美国作家莫恩斯描写中美学者一段浪漫故事的小说《迷失在译事之中》(N. Mones, 1998)等等。

读者的欢迎和作品的贴近生活就是通俗小说繁荣与持久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对文学的一种贡献,正如斯蒂芬·金所说的:“在通俗小说和文学作品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美国一些坚持文学精英立场的人士认为,斯蒂芬·金获国家文学奖代表了当前文学的一种堕落,因为金的小说只不过是把恐怖情节和科幻结合而成的当代神话,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学。

但是,通俗小说毕竟是“小说”,是以文字书写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供人们阅读的文化艺术作品。

通俗小说鱼龙混杂式的繁荣也是当代美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反映,它既是审美市俗化对审美贵族化的取代,也是美国学者D.贝尔提出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所造成的特殊现象,即新教伦理和享乐主义之间矛盾冲突的反映。

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一贯以新教伦理,即节制与奋斗,为基本的道德标准。

但是在当今的后工业社会里,物质的丰富和媒体的畅通使得大众可以轻易获得各种文化娱乐资源,而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又使得一些人耽于享受不思进取。

于是,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常常被享乐主义潮流所取代,许多低俗小说也就应运而生,其中不少是以暴力、金钱和色情这三大情节为故事核心情节,这是一个负面的东西。

1994年的美国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就专门探讨了文艺作品中的社会暴力问题,随后2003年的电影《杀死比尔》(Kill Bill)则进一步表现了这个问题。

不过,正因为当代美国社会是一个充满文化矛盾的社会,所以在低俗小说泛滥的同时,严肃的流行小说也是俯拾即是。

这个现象与美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美国自179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以来,它就是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的许多道德问题和伦理教化是由各种各样的教会承担的。

美国的年轻人口中有近一半人自认是虔诚的教徒,而不论何种教派,其宗教伦理(摩门教等除外)一般是讲求禁欲和勤奋的。

这种宗教精神导向的文化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低俗小说的泛滥而扩大了严肃小说的市场,如1999年美国东部天主教会就禁止文艺作品和演出中出现太过的色情场景;另一方面,在美国是没有各种官方的文联或作协组织的,小说创作完全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其中既有为艺术而艺术和表现自我,也有是为了盈利和出名。

不仅如此,出版和发行系统是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没有市场的文学作品固然难以面世,而太滥的作品会损害出版社的名声,从长远看也是难以为继的。

所以,当代美国文化的双重性,即新教传统价值观与当代享乐主义的矛盾决定了通俗小说的双重性,即优秀的严肃小说与低俗的浅薄小说同时并存的局面。

对此,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正确的态度,而《译林》杂志多年来的外国文学译介正是体现了这种态度。

文学艺术从来都是在“雅”和“俗”两个方面发展的,没有通俗文学的繁荣,雅致文学的持续活力也难保持,这就是意大利的但丁和德国的赫尔德都要在民间文学中寻找营养的原因,或如中国的一句古诗所云:“为有源头活水来。

”胡适就曾认为,中国文学史就是不断地由俗文学发展到雅文学的一个运动过程;而美国文学史家近来也日益重视各种通俗文学的作家作品,刻意把他们从边缘推向研究的中心,如90年代后期新编的《美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999—2000)。

总之,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纯文学”独步的天下了,各种实验文体和大众媒介的运用,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已经打破了雅、俗文学的界限。

正如F.杰姆逊指出的,“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

”这种众声喧哗的文学发展状况实际上表示的不是文学的枯竭,而是文学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的生存竞争;当代通俗小说的繁荣就表明了“文学”不会消失,只是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一个重新整合与调节的阶段,而美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向则是当代通俗小说发展的一个催化剂。

只有在这种“量”的奠基中,具有新的现代审美品质的文学作品才会发展繁荣起来。

在美国历史上,早期的文学作品如W.欧文的《纽约外传》和库柏的《间谍》等小说当时也是适于大众阅读的通俗文学,与同期模仿欧洲英、法文学的作品是有雅/俗之分的。

但在今日的美国文学史上,这些作品已经成了民族文学的奠基之作,成了人们公认的美国文学经典。

如果对当时的文化发展做一个仔细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美国当时的社会上除了欧文和库柏的小说以外还流行着许多其他的通俗文学作品。

但是经过了时间的冲刷,只有欧文和库柏等少数人的作品被社会大众和学术界认可而流传下来。

这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文学精品的出现是伴随着大量的一般文学而产生的,而作为分母的大量作品也为一定文学体裁和流派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保证,例如美国西部文学的创作风格在今日的通俗小说和电影中仍是彰显依旧。

还要指出的是,当代美国文化中的反精英意识是很强烈的,人们一般不会随意附和什么批评权威的文学标准或审美态度。

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等人就与艾伦·布鲁姆的观点相左,而大力支持大众文学的发展,例如D.斯特里纳蒂直截了当地说:“后现代通俗文化拒绝尊重艺术特权和特色。

”另外,美国文化市场充分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大多数作者不能不考虑到读者接受的可能性,如2003年由Ipsos Booktrends机构所作的一项市场销售调查显示,有34%的美国读者喜欢情爱小说;6%的人喜爱幻想类和科学小说;19%的读者喜欢神秘小说和恐怖小说;25%的人爱读普通小说,即包括纯文学作品如诗歌和实验小说等。

在反对文学审美贵族化的当代潮流中,文学趣味的大众化实际上也可说是大众文学趣味的多样化,通俗小说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不断地发展繁荣起来的。

除了低俗作品外,少数具有严肃主题和感人情节的作品,如前面提到的《廊桥遗梦》以及早期的五部曲科幻小说《基地系列》(Issac Asimov, 1951—1986)等是在经历了广泛流行后才从通俗变成了“脱俗”的科幻文学经典作品。

当代美国文化仍在一个坚守传统价值观念和寻求现时个人快乐的矛盾冲突中经历着调整,人们对通俗小说和经典作品,甚至是文学这个概念本身也都在做新的界定,如当代批评家J.卡勒等人正在做的那样。

通俗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沉渣泛起的“低劣小说”,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同时出现的一些好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当然也应包括娱乐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日阅读美国通俗小说不仅是在认识或欣赏其中的人事情感,而且也是对我们自己艺术鉴别能力的一种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