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通假字资料讲解
25个古诗文最常见通假字建议收藏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屈原《离骚》锡:假借为赐,表示赐给、赏赐。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才美不外见……——《马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丁宁:同“叮咛”,嘱咐。
20、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长歌行》华:同“花”。
21、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人为“一火”。
2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其一)》羞:通“馐”,美味的食品。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个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现象被称为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通假字的使用基于古音的相同或相近,用以达到表达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5、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7、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8、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9、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10、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2、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ɡ)”:通“耸”,高耸。
1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15、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6、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17、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18、技止此耳! (《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19、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高考高频通假字汇总-高考古诗文阅读精讲课件(新高考专用)
• 17. 质:通“贽”,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18.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 19. 盖:通“盍”,何不;为什么。疑问代词。“技盖至此乎?” • 20. 指:同“旨”,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21.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 22. 还:同“环”,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 23.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4. 离:通“罹”,遭受。“进不入以离尤兮。”
• 9. 卒:通“猝”,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 10.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
宪法。” • 11.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12.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13.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 14.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 15. 得:通“德”,恩惠;感激。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6. 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高考高频通假字汇总
• 1.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 2.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 5. 被:通“披”,穿戴。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 6.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 7.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 8. 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通假字整理(最全)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通假字整理(最全)必修上册《短歌行》契阔谈讌:讌,同“宴”,宴会。
《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列,同“裂”。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指酒杯。
《劝学》虽有槁暴:有,同“又”,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以为轮:,同“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君子性非议也:生,同“性”,天性。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杯盘狼籍:籍,同“藉”,凌乱。
《登泰山记》须臾成五彩:采,同“彩”,彩色。
少圜:圜,同“圆”。
《静女》爱而不见:爱,同“薆”,隐藏。
说怿女美:说,同“悦”。
女,同“汝”,你。
自牧归荑:归,同“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匪,同“非”,表否定判断。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毋吾以也:以,同“已”,止。
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齐桓晋文之事》王说:说,同“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
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刑于寡妻:刑,同“型”,做榜样。
抑为采色:采,同“彩”,色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是罔民也: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反,同“返”,回、归。
《庖丁解牛》砉然向然:向,同“响”,作响。
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同“枝”,支脉。
批大郤:郤,同“隙”,空隙。
《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鸿门宴》距关:距,同“拒”,把守。
毋内诸侯:内,同“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2)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三峡》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二、一词多义1.绝: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三、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3.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重点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小学教材改版后,文言知识的比重增加,对孩子的文言阅读要求也会加码。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以下的文言文研究要点希望给大家帮助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XXX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XXX未偏,XXX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统统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阻遏的中央。
XXX:无前途的地步。
例句: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
XXX:首要用于称各类运输和邮电奇迹。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XXX: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XXX:指(食品)滋味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平民古义:平民。
XXX:棉平民服。
例句: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XXX: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XXX: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XXX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XXX: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XXX:兵士。
中学古诗文之通假字总结(之二)
中学古诗文之通假字总结(之二)1、邀见讲钧.礼(出自《芋老人传》)“钧”通“均”,读jūn,平均,平等。
2、老人犹喜相公止.于芋也(出自《芋老人传》)“止”通“只”,读zhĬ,仅仅。
3、都户铁衣冷难著.(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著”通“着”,读z huó,穿。
4、小惠未徧.(出自《曹刿论战》)“徧”通“遍”,读b iàn,普遍。
5、以没.其身(出自《叔向贺贫》)“没”通“殁”,读mò,死。
6、而离.恒之罪(出自《叔向贺贫》)“离”通“罹”,读lí,遭遇。
7、秦王不说.(出自《唐雎不辱使命》)“说”通“悦”,读y uè,高兴。
8、故不错.意也(出自《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读c uò,安放。
错意,放在心上。
9、轻寡人与.(出自《唐雎不辱使命》)“与”通“欤”,读yú,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10、仓.鹰击于殿上(出自《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读cāng。
“苍鹰”即“老鹰”。
11、以头抢地尔.(出自《唐雎不辱使命》)“尔”通“耳”,读ĕr,罢了,语气词。
12、寡人谕.矣(出自《唐雎不辱使命》)“谕”通“喻”,读yù,知晓,明白。
13、无.相忘(出自《陈涉世家》)“无”通“毋”,读wú,不要。
1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出自《陈涉世家》)“適”通“谪”,读z hé,把有罪的人迁调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去。
15、为天下唱.(出自《陈涉世家》)“唱”通“倡”,读c hàng,倡导,号召。
16、卜者知其指.意(出自《陈涉世家》)“指”通“旨”,读zhĬ,意思,意图。
17、固以.怪之矣(出自《陈涉世家》)“以”通“已”。
读yĬ,已经。
18、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出自《陈涉世家》)“与”通“举”,读jǔ,全,都。
19、将军身被.坚执锐(出自《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Ī,披戴。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传统瑰宝,它们反映了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其中不乏虚词和通假字。
这些词语在古代有特定的意义,而今天的意义可能与古代有所不同。
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探讨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
一、虚词的古今义1. “孤”:古代义:单独、独立。
例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今天义:单独的、孤独的。
例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很少和别人交流。
2. “那”:古代义:像那样、如此。
例句:那、而今也。
今天义:表示指示或疑问。
例句:那个人是谁?3. “云”:古代义:说。
例句:吁嗟乎!人莫云。
今天义:表示虚拟、假设。
例句:盼望云云,不可若何。
二、通假字的古今义1. “洛”:古代义:泉水名,又称盧亭水。
例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今天义:泛指陌生的地方。
例句:他前往陌生的洛阳求学。
2. “昔”:古代义:过去。
例句:昔在岁云兮。
今天义:古代、过去的。
例句:昔日的传统文化。
3. “窈”:古代义:深远。
例句:杨柳深处窈窕娇。
今天义:幽静。
例句:他住在一处窈静的小院里。
以上是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的古今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文中能够多加注意这些虚词和通假字的古今义,以便更准确地领略古人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许多古诗文的经典之作,也了解到了在古代语境中常见的虚词和通假字,这些词语在古代有着特定的含义,而在今天的语境中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悟古文的内涵,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阅读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在古诗文中,虚词是一类用法虚化、不太实际、只存在于特定语境内才有实际意义的词,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具体的含义。
中学古诗文之通假字总结(之三)
中学古诗文之通假字总结(之三)1、具.告以事(出自《鸿门宴》)具.告沛公(出自《鸿门宴》)愿伯具.告臣之不敢倍德也(出自《鸿门宴》)“具”通“俱”,读jù,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出自《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出自《鸿门宴》)“距”通“拒”,读jù,把守。
“内”通“纳”,读nà,接纳。
3、张良出,要.项伯(出自《鸿门宴》)“要”通“邀”,读yāo,邀请。
4、愿伯具告臣之不敢倍.德也(出自《鸿门宴》)“倍”通“背”,读bèi,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出自《鸿门宴》)“蚤”通“早”,读zǎo。
6、令将军与臣有郤.(出自《鸿门宴》)“郤”通“隙”,读xì,隔阂,嫌怨。
7、樊哙复.其盾于地(出自《鸿门宴》)“复”通“覆”,翻过来。
8、沛公不胜桮.杓(出自《鸿门宴》)“桮”通“杯”,读bēi。
9、因击沛公于坐.(出自《鸿门宴》)置之坐.上(出自《鸿门宴》)“坐”通“座”,座位。
10、曲终收拨当心画.(出自《琵琶行》)“画”通“划”,读h uà,用拨子拨。
11、钿头银篦.击节碎(出自《琵琶行》)“篦”通“鎞”,读bì,古时妇女戴在发髻上的一种装饰品。
1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出自《石钟山记》)“函胡”通“含糊”,读hān hú,重浊而模糊。
13、至莫.夜月明(出自《石钟山记》)“莫”通“暮”,读mù。
14、汝识.之乎(出自《石钟山记》)“识”通“志”,读z hì,记住。
15、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出自《石钟山记》)“考”通“拷”,读kǎo,敲打。
16、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出自《梦溪笔谈》二则之《采草药》)“雕”通“凋”,读d iāo,衰落。
17、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出自《石油》)“识”通“帜”,读z hì,标志,记号。
18、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出自《五人墓碑记》)夫十有.一月之中(出自《五人墓碑记》)“有”通“又”。
2025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偏义复词课件
“属”通“嘱”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代替“才”
② 拜送于庭
“庭”代替“廷”
3、更换偏旁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绌”通“黜”,罢免,革除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振”通“赈”,赈济
通假字的判断方法:
一、联想同音字
1.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环绕。)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1.
练一练: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②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③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
文言实词的特点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 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 动宾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 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示例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
(供)
乏困。
②失其所与,不知。
(智)
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 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 出本字。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
②距关,毋内诸侯。
(拒)
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通假字的讲解与判定
通假字的讲解与判定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通假字的类别1.音同(近)通假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例如: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礼记·缁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公孙丑》)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逍遥游》)没死以闻。
(《战国策·赵策》)例的“倍”和例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的“培”和例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2.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匪—斐、静—净、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晒。
动词。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穿着。
动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裁:通“才”;刚刚。
副词。
屈平既绌,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
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恩惠。
名词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中职语文《古诗文阅读——通假字》课件
通假字
5.形近通假字,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通假。如“信臣精卒陈利 兵而谁何”中的“何”通“呵”。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 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和列 举。
第6页,共45页
通假字
一、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给
通假字
三、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
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庭—廷)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
第9页,共45页
通假字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 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学生掌握通假字有规律可循,可以举一 反三,至于纯粹以音同音近为原则的通假字,就要根据语音的特点 去掌握。当然通假字数量较多,情况复杂,有些古音现在已发生很 大的变化,古今字的字义分化、引申也使得两者难以细加区分。但 只要把运用字形特点和语言原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文言 文时,多熟记积累通假字,就能更好地掌握通假字。
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第7页,共45页
通假字
二、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
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如: 闻妻言,如被冰雪。(被—披) 威振四海。(振—震)
第8页,共45页
1.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中的“受”通“授”,意为“传授,传播”。
第4页,共45页
通假字
2.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拜送书于庭”中的“庭”通 “廷”,朝廷。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通假字课件
评
一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
1.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通“猝”,仓促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3.某所,而母立于兹 。 “而”通“尔”,你(的)
评
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邪?”主
人乃寤而请之。
文中的通假字有: 傍——旁 不——否 坐——座 乡——向
嘿——默 亡——无
息——熄 寤——悟
思
请完成P326面《旧唐书·李昭德传》
议
P326面《旧唐书·李昭德传》
(一)实词(解释词义)
【注释】①直突:笔直的烟囱。②上行:上座。③功次: 功劳的 等级。④录:记住,指邀请。
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评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
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
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③坐,而不录④言曲突
通 文 假 言
文
字 之
通假字
导
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通 通用之意。 假 借用之意,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替代本字。
导
“通假”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 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 个字,在解释通假字时我 们一般用“通”来表示, 如“A通B”。
导
通用字
假借字
古今字
本无其字,同音替代
导
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张衡传》) “员”通“圆”
高考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 (3)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 “适”与“敌”、“嫡”“適”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 【例】①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
• ②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
• ③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 “適”)
• 5.参考注释法
• 古代文字训诂学家在注释古籍中对通假字有过许多研究和考证,并 常用“某读曰某”“某与某古字通”“某与某同”等来说明文字的 通假关系。
• 【例】(1)隰则有泮。(《诗经·氓》)(郑笺:“泮读为 ‘畔’。”即“泮”为“畔”的借字。)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 文》注为:“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
• 2.通假字
• (1)王说,曰:“诗云……”:(
• (2)刑于寡妻:(
)
• (3)盖亦反其本矣:(
)
• (4)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颁白1.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 B.批大郤 郤:同“隙”,隔阂,嫌隙
• 通假字辨识方法
• 1.音变法
•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 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 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 相同相近。
• 【例】①“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 “疲”,虽然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
• (3)百姓罢劳。(《汉书·成帝纪》(颜师古注:“罢读曰疲。” 即“罢”通“疲”字。)
•
• 对点练习]一、填空类 • 1.通假字 • (1)距关,毋内诸侯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张良出,要项伯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令将军与臣有郤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诗文知识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
古文
年十七,好古文(六朝以前的文章)
古道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代的风尚、习俗)
苏轼《赤壁赋》
斗牛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
白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
茫然
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飘飘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雾气升腾)
于是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个时候)
以上《静女》
二、古今异义(古诗词)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回车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掉转)
杜甫《登高》
苦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特别遗憾)
白居易《琵琶行》
十年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第十年)
明年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
整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整理)
以
已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停止)
以上《赤壁赋》
采
彩
须臾成五采(色彩)
圜
圆பைடு நூலகம்
多平方,少圜(圆团团的)
以上《登泰山记》
爱
薆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躲藏)
见
现
爱而不见(出现)
女
汝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你)
说
悦
说怿女美、非女之为美(愉悦)
归
馈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赠送)
匪
非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
有
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再)
暴
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中学古诗文之通假字总结(之一)
中学古诗文之通假字总结(之一)1、技止.此耳(出自《黔之驴》)“止”通“只”,读zhĭ,只,不过。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出自《伤仲永》)“扳”通“攀”,读pān,挽着。
3、日知其所亡.(出自《乐羊子妻》)“亡”通“无”,读wú,不。
所亡:不知道的东西。
4、止.有剩骨(出自《狼》)止.露尻尾(出自《狼》)止.增笑耳(出自《狼》)“止”通“只”,读zhĭ。
5、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自《敕勒歌》)“见”通“现”,读x iàn,呈现,露出来。
6、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六则》)“说”通“悦”,读y uè,愉快。
7、默而识.之(出自《论语六则》)“识”通“志”,读z hì,记住。
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 uán,回转,掉转。
9、汤.熨之所及也(出自《扁鹊见蔡桓公》)“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
10、火齐.之所及也(出自《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读jì,药剂。
11、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出自《周处》)“具”通“俱”,读jù,全,都。
12、满坐.寂然(出自《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出自《口技》)“坐”通“座”,读z uò,座位。
13、其法为一大圜.室(出自《观巴黎油画记》)“圜”通“圆”,读y uán,圆形。
14、搴.大旗者(出自《观巴黎油画记》)“搴”通“骞”,读q iān,高举。
15、系向牛头充炭直.(出自《卖炭翁》)“直”通“值”,读zhÍ,价钱,代价。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出自《愚公移山》)“反”通“返”,读fǎn,还,返回。
17、甚矣,汝之不惠.(出自《愚公移山》)“惠”通“慧”,读h uì,聪明。
18、河曲智叟亡.以应(出自《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ú,没有。
19、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出自《愚公移山》)“厝”通“措”,读c uò,放置。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 天不能使之吉。”
6.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 行吟泽畔,”
7.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 俾倪.”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 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被替代的那个字叫 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 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 本字的音。
掌握通假规律
1.同音字替代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指“海”。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7.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 之,。
28.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29.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 别离。”
30.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
31.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32.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Fra bibliotek亡无 日矣!”
8.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 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 已。”
9.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 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
19.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20.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
语文古文知识——通假字介绍
【导语】今天就给⼤家介绍下在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通假字的汇总,希望对⼤家有帮助,欢迎阅读! 1.爱⽽不见,搔⾸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美。
“说”通“悦”;“⼥”通“汝” 3.⾃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之为美,美⼈之贻。
“匪”通“⾮”;“⼥”通“汝” 5.将⼦⽆怒,秋以为期。
“⽆”通“⽏” 6.⼠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母⽴于兹。
“⽽”通“尔” 20.⽐去,以⼿阖门。
“阖”通“合” 21.称⼼快意,⼏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反。
“反”通“返” 25.⼩知不及⼤知。
“知”通“智” 26.此⼩⼤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君,⽽征⼀国者。
“⽽”通“能” 28.乘天地之正,⽽御六⽓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 30.瞎王刘引定⽕乔男⼥。
“⽕”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书。
“见”通“现” 32.求!⽆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也 “直”通“只” 35.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通假字
《精卫填海》文首
1.文,通“纹”,花纹的意思。
2.湮:通”填“,补塞。
《夸父逐日》父:通“甫”,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
《蝜蝂传》亦以病矣中,以:通“已”。
《桃花源记》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寻向所志,“志”通“记”,做标记。
3.缘溪行,“缘”通“沿”,沿着。
4.此人一一具言所闻,“具”通“俱”,完全,详尽。
《巫山、巫峡》
1、尚为竦桀(“竦”通“耸,耸立)
2、寔为灵芝。
(“寔”通“是”,這。
)
3、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
《王子坊》
琛常会宗室:(“常”通“尝”,曾经)
《钴鉧潭西小丘记》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寻通“循”,沿着《庐山草堂记》磩階用石(磩同砌)
《岳阳楼记》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托付。
2.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的意思。
《大龙湫记》回视如树圭,圭:同“珪”上尖下方的玉。
《传是楼记》1.壄通野,野史 2.佔通笘,简册之类
1.逑通仇,相配,配偶。
2.服通伏,隐藏,怀念。
3.乐通悦,使之快乐。
《小雅·采薇》
1.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2.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
3.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4.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5.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6.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7.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8.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
《小雅·十月之交》
1、于何不臧,于:读作“吁”,感叹词。
2、山冢崒崩,崒:通“碎”,崩坏
3、抑此皇父,抑:通“噫”,感叹词。
4、悠悠我里,里:“悝”之假借,忧愁。
《大雅·生民》
1、履帝武敏歆,敏:通“拇”,大拇趾。
2、攸介攸止,介:通“祄”,神保佑。
止:通“祉”,神降福。
3、无菑无害,菑(zāi):同“灾”。
4、蓺之荏菽,蓺(yì):同“艺”,种植。
5、禾役穟穟,役:通“颖”。
颖,禾苗之末。
6、实方实苞,方:同“放”。
萌芽始出地面。
7、即有邰家室,邰:当读作“颐”,养。
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8、烝之浮浮,烝:同“蒸”。
浮浮:热气上升貌。
9、取羝以軷,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
《焦仲卿妻》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娶妻、迎娶。
2、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坚韧。
3、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誓”通“愆”,过失、过错。
4、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
5、虽与府吏要,去会用无言,“要”通“邀”,相约、约定。
6、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7、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古时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8、吾今且报府,“报”通“赴”,奔赴、赶赴。
9、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捶打。
10、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11、恨恨那可伦,“那”通“哪”,怎么。
12、奄奄黄昏后,“奄”通“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行行重行行》
1.反通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