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实验 低频功率放大器(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验 报 告

一、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理解OTL 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学会OTL 电路的调试及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THM-3A 模拟电路实验箱

2、SS-7802A 双踪示波器

3、MVT-172D 交流数字毫伏表

4、数字万用电表

5、低频OTL 功率放大器电路模块

6、8Ω扬声器

三、原理摘要

图14-1所示为OTL 低频功率放大器。其中由晶体三极管T1组成推动级(也称前置放大级),T2、T3是一对参数对称的NPN 和PNP 型晶体三极管,它们组成互补推挽OTL 功放电路。由于每一个管子都接成射极输出器形式,因此具有输出电阻低,负载能力强等优点,适合于作功率输出级。T1管工作于甲类状态,它的集电极电流IC1由电位器RW1进行调节。IC1 的一部分流经电位器RW2及二极管D , 给T2、T3提供偏压。调节RW2,可以使T2、T3得到合适的静态电流而工作于甲、乙类状态,以克服交越失真。静态时要求输出端中点A 的电位 ,可以通过调节RW1来实现,又由于RW1的一端接在A 点,因此在电路中引入交、直流电压并联负反馈,一方面能够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同时也改善了非线性失真。

C2和R 构成自举电路,用于提高输出电压正半周的幅度,以得到大的动态范围。

图14-1 OTL 功率放大器实验电路 (一)OTL 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1.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P0m

理想情况下, ,在实验中可通过测量RL 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来求得实际的 。 2.效率η

PE —直流电源供给的平均功率

理想情况下,ηmax = 78.5% 。在实验中,可测量电源供给的平均电流IdC ,从而求得 ,负载上的交流功率已用上述方法求出,因而也就可以计算实际效率了。 3.频率响应

详见实验二有关部分内容 4.输入灵敏度

输入灵敏度是指输出最大不失真功率时,输入信号U i 之值。 (二)电路构成

1.推动级(前置放大级)

由晶体三极管1T 组成,1T 管工作于甲类状态,它的集电极电流

1C I 由电位器1w R 进行调节。

根据晶体管的工作状态分的。放大器工作状态有三类,即甲类、乙类和甲乙类状态。 (1)甲类状态是指在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正弦波的正负两个半周),晶体管不会出现电流截止(即停止输出)。晶体管的工作点在其线性部分中点,不论信号电平如何变化,它从电源取出的电流总是恒定不变,甲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无交越失真和开关失真,而且谐波分量中主要是偶次谐波,在听感上低音厚实、中音柔顺温暖、高音清晰利落、层次感好,十分讨人喜欢,缺点是耗电多,效率低(其实际效率不可能超过25%),容易发热和对散热要求高,由于器件长期工作于大电流高温下,容易引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的问题,而且整机成本高。 (2)乙类状态是指正弦信号的正负两个半周分别由推挽输出级的两“臂”(两个晶体管)轮流放大输出,每一“臂”的导电时间为信号的半个周期。乙类放大器的偏置使推挽工作的晶体管在无驱动信号时,处于低电流状态,当加上驱动信号时,一对管子中的一只在半周期内电流上升,而另一只管子则趋向截止,到另一个半周时,情况相反,由于两管轮流工作,必须采用推挽电路才能放大完整的信号波形。乙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效率较高,理论上可达78%,缺点是由于静态基电流为零,在输入信号较小时,晶体管工作点处于截止区,此时会产生交越失真。

(3)甲乙类状态是指放大器在低电平驱动时,放大器为甲类工作,当提高驱动电平时,转为乙类工作。甲乙类放大器的优点在于它比甲类提高了小信号输入时的效率,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大,效率也增高,虽然失真比甲类大,但不会出现乙类的交越失真。采用高偏流的甲乙类放大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晶体管功率放大器。 2.输出级 由2T 、

3T 组成,2T 、3T 是一对参数对称的NPN 和PNP 型晶体三极管,它们组成互补推挽OTL 功放电路。由于

每一个管子都接成射极输出器形式,因此具有输出电阻低,负载能力强等优点,适合于作功率输出级。

1C I 的一部分流经电位器2w R 及二极管D , 给2T 、3T 提供偏压。调节2w R ,可以使2T 、3T 得到合适的静态

电流,使得2T 、

3T 在没有输入信号时就处于微微导通状态,即2T 、3T 工作于甲、乙类状态,以克服交越失真。

静态时要求输出端中点A 的电位

2/CC A U U ,可以通过调节2w R 来实现,又由于2w R 的一端接在A 点,因此

在电路中引入交、直流电压并联负反馈,一方面能够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同时也改善了非线性失真。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电路不应有自激现象。 1.静态工作点的测试

按图14-1 连接实验电路,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幅度调节旋钮逆时针旋到尽头,使输入到电路的信号幅度u i =0,将数字万用电表调至直流20mA 档,串入电路电源进线左侧的两个插孔中,电位器 R W2顺时针旋至最小值,R W1 置中间位置。接通+5V 电源,观察毫安表指示,同时用手触摸输出级管子,若电流过大,或管子温升显著,应立即断开电源检查原因(如R W2 开路,电路自激,或输出管性能不好等)。如无异常现象,可开始调试。 (1)调节输出端中点电位U A

调节电位器R W1,用直流电压表测量A 点电位,使

V U 21

U CC A 5.2==

。下面的步骤中,电位器R W1的位置必须

保持不变。

(2)调整输出极静态电流及测试各级静态工作点

用动态调试法。先将电位器 R W2顺时针旋至最小值,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衰减40dB 按钮按下。在输入端接入f =1KHz 的正弦信号u i 。逐渐加大输入信号的幅值,此时, 输出波形应出现较严重的交越失真(注意:没有饱和和截止失真),然后缓慢增大R W2 ,当交越失真刚好消失时,停止调节R W2 ,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开关断开,使输入电路的信号幅度u i =0 ,此时直流毫安表读数即为输出级静态电流。一般数值也应在5~10mA 左右,如过大,则要检查电路。输出极电流调好以后,测量各级静态工作点,记入实验表格中。 ① 在调整R W2 时,一是要注意旋转方向,不要调得过大,更不能开路,以免损坏输出管 ② 输出管静态电流调好,如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旋动 R W2的位置。 2.最大输出功率P 0m 和效率η的测试 (1)测量P om 和输入灵敏度U i

输入端接f =1KHz 的正弦信号u i ,输出端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电压u 0波形。逐渐增大u i ,使输出电压达到最大

不失真输出,用交流毫伏表测出负载R L 上的电压U 0m ,则

L 0m

2Om R U P =

此时输入电路的信号有效值值U i 即为输入灵敏度,将实验结果记入实验表格中。 (2)测量η

当输出电压为最大不失真输出时,保持正弦信号u i 幅度,读出直流毫安表中的电流值,此电流即为直流电源

供给的平均电流I dC (有一定误差),由此可近似求得 dc

CC E I U 21P ⋅=,再根据上面测得的P 0m ,即可求出E Om P P η=。

五、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一、静态工作点的测试

==C3C2I I 7.8 mA 5.2=A U (V )

二、测量最大输出功率om P 和效率η和输入灵敏度。

L R =8.2Ω f =1000Hz

L 0m

2Om R U P =

=((0.3955)^2)/8.2=0.0191

dc CC E I U 21

P ⋅=

=0.5*5*23.6*10^(-3)=0.059

E Om

P P η=

=0.0191/0.059*100%=32.4%

六、思考题

1、交越失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克服交越失真?

在分析电路时把三极管的导通电压看作零,当输入电压较低时,因三极管截止而产生的失真称为交越失真。 交越失真出现在乙类放大电路,甲类放大电路失真最小但是效率较低10%左右,乙类有交越失真但是其效率高,所以出现了甲乙类放大电路,比甲类效率高,比乙类失真小。

克服交越失真措施是:采用高偏流的甲乙类放大器,避开死区电压区,使每一晶体管处于微导通状态,一旦加入输入信号,使其马上进入线性工作区。

2、为了不损坏输出管,调试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一开始把RW2调至最小,使三极管的电流不至于过大而损坏管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