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赏析9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佛教的艺术美学从内心到外在的审美语录
佛教的艺术美学从内心到外在的审美语录佛教一直以来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的艺术美学不仅体现在它的宗教建筑、佛像和艺术品中,还扩展到了佛教思想中的审美观念和内心修行上。
下面是一些关于佛教艺术美学的语录,从内心到外在,它们展示了佛教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1. 内心的审美修行- "世间一切境界都是心的映现,当我们学会净化内心时,便能从中发现真正的美。
"- "通过修行,我们逐渐超越了形式,认识到内心的平静与美丽。
"- "佛法中的禅修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将我们带到了超越言语和形式的境界。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和觉察,认为只有通过超越现象界限,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美。
佛教徒通过冥想和正念实践,逐渐净化内心,提升审美感知力,并将这种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美学与同情心- "佛教的审美理念是基于无条件的爱和同情心,只有通过同情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美。
"- "佛陀教导我们要用慈悲和同情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种无私的爱是美的真谛所在。
"- "佛教的美学观念强调我们要通过理解和同情来看待艺术作品,超越外在的表象,与其内在的情感共鸣。
"佛教认为美是一种与众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而同情心则是实现这种共鸣的关键。
佛教提醒我们在美感体验时要以慈悲之心感受他人的苦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3. 艺术作品中的无常与美-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正是因为这种无常才使得一切事物都具备了美。
"- "佛法中的无常观念使我们珍惜当下的美,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 "佛教的审美观念告诉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要超越表面的形式,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无常与美的信息。
"佛教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这种无常性赋予了事物独特的美。
佛教徒通过对无常的理解,更能欣赏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美感,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佛教艺术赏析8
本生故事——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本生故事 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在六道中轮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佛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认为人的一切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要 消除苦难只能求之于人的自我觉悟和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必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讲述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就叫做本生 故事。 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故事。在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是一笔相当丰富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太子舍身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六牙白象施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 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牙、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仁智、信义为主题。 仁智、信义为主题。
东晋顾恺之创造了具有江南士大夫神态气质的的 维摩诘形象, 维摩诘形象,在清瘦的病态中透露出机敏和聪慧 之灵气, 之灵气,这种清瘦病态的士大夫形象正是魏晋时 期人所崇仰的。顾恺之清瘦形维摩诘像给绘画界 期人所崇仰的。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中 国 佛 教 艺 术 的特 点
一、表现内容
1、隋唐以前 、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佛传故事——又叫佛本行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 又叫佛本行故事, 佛传阶段形象的综 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 合。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四相图表现的是释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 等四件大事。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涅槃等四件大事。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住胎说 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法、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双林入灭等情节。 双林入灭等情节。在早期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中国传统艺术受到的佛教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在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从而有了积极的开展和进步。
其中佛教对艺术,尤其是美术、音乐和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弥足珍贵的,为此也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
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
《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也甚多。
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
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开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开展空间。
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开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怎么用绘画来传佛法?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无可逆转的影响,在艺术上,极大丰富了中国本土艺术表现力。
因,是说因果一做了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缘,指的是关系,这里说的作品,说明了佛教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宗教跟人之间的关系。
理解宗教艺术的重点也在于看到这些艺术品的功能性,它们都是依赖于自身的艺术魅力来传递宗教思想。
在这里,内容和艺术形式同样重要,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我们来看这幅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
要知道,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艺术,包括敦煌的其他壁画和雕塑,当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像今天的艺术家主动从事创作,它们原本不是为了被人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美感,而是用来传播佛教的。
用图画来讲故事,用故事中人物的现身经历来说佛法。
这就是你很熟悉的那个词:现身说法。
这个现身说法就是《五百强盗成佛因缘》表达的内容。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是根据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而绘制的壁画。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帮强盗受到官府惩罚折磨后,处在求生无门,求死不能的状况下,被佛祖拯救、度化,最终修身成佛的故事。
这个壁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你要有机会去敦煌,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窟。
它的创作时间是南北朝的西魏时期,到今天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叙事性的构圏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画面上人物很多,这边有人打仗,那边有人念佛,再加上画面颜色鲜艳,显得满满当当,该怎么看呢?首先,你要知道,它的首要功能在于用佛经故事感化信徒,所以明白相应的佛经故事很重要。
第二,为了讲故事,它要用到美术的叙事性手法。
我们常见的美术作品是一个画面上表现事件的瞬间场景。
而叙事性絵画则是把一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一个环节、一环节地画出来。
主要人物反复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线索,因此很容易让人看懂、记住。
它其实很接近我们熟悉的连环画或者漫画。
那么,为了讲好故事,需要在故事中选取最能代表故事核心的情节和场景,那么故事的主人公、场景的选择,还有构图的布局都是重要环节。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塔,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宝炬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在应县木塔的佛像中,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工艺精湛,技法成熟应县木塔的佛像制作工艺精湛,匠师们使用精细的雕刻技法,将佛像的面容、手势、服饰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
佛像的轮廓线条流畅自然,线条的变化和过渡非常流畅,显示出高超的雕塑技巧。
二、神态庄严,表情丰富应县木塔的佛像以庄严肃穆的神态为主要特点,展现出佛教对人性的超越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佛像的面容严肃肃穆,眉间脱俗,眼神深邃,传达出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三、服饰华丽,形象生动应县木塔的佛像常常穿着华丽的袈裟,袈裟的褶皱、花纹和装饰非常精细。
佛像的头饰和髻部装饰也非常丰富,再配合上珍贵的玛瑙、蓝宝石等所制成的宝石,使整个佛像的形象更加生动华丽。
四、造型独特,姿势多样应县木塔的佛像造型独特,姿势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菩萨佛像,菩萨佛像姿态优雅,手势多样,每个手指的姿势都有特定的含义,展示了佛教教义的深刻思想和柔和的美感。
五、文化内涵,寓意深远应县木塔的佛像通过形象和姿态所表达的寓意非常深远。
佛像所展现的姿势和手势传达出佛教智慧和道德观念,向人们传达出修行的真谛和境界。
佛像背后的造型和装饰也寓意着佛教信仰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这些佛像通过精湛的工艺、庄严肃穆的神态、华丽生动的服饰、独特多样的造型以及寓意深远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佛教智慧和境界,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唐代的佛教艺术
唐代的佛教艺术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在唐朝的统治下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融合了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艺术。
本文将从佛教寺庙建筑、佛像雕塑以及佛教壁画三个方面,介绍唐代的佛教艺术。
一、佛教寺庙建筑唐代佛教寺庙建筑以密教为主,大型佛教寺庙多采用了密宗的格局和形式。
著名的寺庙有大唐佛顶山摩崖石窟、法门寺、千佛洞等。
这些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富有东方哲学和文化的独特韵味。
寺庙内的建筑物多为木结构,建筑屋顶采用独特的檐角和斗拱装饰,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同时,佛宫殿、经堂等建筑也成为了唐代佛教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像雕塑唐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像雕塑。
在唐代,佛像雕塑经历了从“净像”到“赞画像”的过程。
净像是指佛像的形象表现得比较抽象和传神,追求佛法的真谛;而赞画像则是根据教义和佛教经典的描写,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腻,通过佛像来传达教义和佛法的内容。
唐代佛像雕塑形态丰富多样,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等不同形态的佛像。
佛像造型庄严肃穆,表情和手势具有独特的寓意。
三、佛教壁画唐代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壁画采用壁画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佛教的教义和佛法。
唐代佛教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其艺术风格继承了北魏石窟的传统,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和技法。
佛教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有佛陀的生平事迹、佛经故事、佛教独特的神话传说等。
壁画的构图严谨,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弘扬了佛教的精神内涵。
总结:唐代的佛教艺术在整体风格上兼具了汉传和印度佛教的特点,具备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寺庙建筑、佛像雕塑以及佛教壁画都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这些艺术形式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另一方面也与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密切相关。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古代佛教绘画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晋时期,当时佛教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受到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初期的佛教绘画风格在形式上更加接近印度风格,表现了佛陀的形象以及佛经故事。
其特点是线条简洁明快,人物形象具有神圣庄严感,色彩明亮鲜艳。
这种风格在南朝梁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古代中国佛教绘画的经典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绘画开始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体系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这一过程主要在唐代开始,并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唐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显著变化是形成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如化佛画、描绘佛经故事的连环画等。
与此佛教绘画的艺术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细节表现更加精致。
这种风格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了继唐代之后中国佛教绘画的又一个巅峰。
从唐宋时期开始,佛教绘画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体系中,与山水画、花鸟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互相影响和交流,形成了更加综合多样的绘画风格。
这种绘画风格在元代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元代佛教绘画风格,如千佛图、七佛屏风等。
元代佛教绘画不仅表现了佛教教义和宗教情感,还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文关怀,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程以及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还对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技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是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展现了佛教信仰和教义,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的融合与交流,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10佛教艺术赏析第八讲
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 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 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 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
吴道子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在位期间,“年未弱
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 召入内供奉”。
吴道子一生在长安、洛阳两地寺观绘制了壁画
三百余堵,其笔力雄健劲怒,他塑造的人物形 象“奇踪异状”,变化多端,十分感人。所画 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他所创造的图 样被称为“吴家样”,对唐代以后的绘画产生 了深远影响。
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 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 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 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
法性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期间, 有二僧争论殿前旗幡动因,一说风动,一说幡 动。慧能大师走上前去,平静说道:“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闻听此 语,当即发觉其绝非寻常之人。
老人入墓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供养菩萨点灯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弥勒经变中的耕作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乐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初唐
舞乐图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背屏式窟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普贤变
迦叶尊者像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尊者精神饱满,眉 宇轩昂,显得深沉、 稳健。
彩塑佛尊像透视图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匠 心 独 具 的 设 计 意 匠
佛教艺术简析
52佛教艺术简析陶然西安美术学院一、佛教艺术的传入中国文化因为佛教艺术的传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我国艺术史上佛教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思想以新颖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
佛教艺术为了适应中国的儒家思想,无论是从形象或是观念上都重新塑造。
在中国,观音菩萨被奉为能普度众生的救星,大概从唐朝开始,观音菩萨就从中性变为女性,于是人们有称她为送子观音。
如同中西结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开始想佛教文化注入儒家思想,是的佛教文化中国化。
然后佛教文化向中国文化注入它的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二、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佛教建筑1、石窟石窟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佛教有两种石窟形式,有一种是精舍形式的和尚房,正方形的小石洞,里面每个面都有小龛,提供给僧人可以坐在里面,还有一种是支提窟,洞里面积特别大,还有一个佛塔竖立在里面,佛教信徒会在这个佛塔前聚在一起拜佛,大概在南北朝的时候石窟才来到中国,尤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一路上出现石窟。
特别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它们大多聚集在黄河中游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最繁盛的是北魏到唐朝,宋代以后逐渐衰败。
2、石塔佛塔本来是佛教信徒膜拜的对象,可后来又出现了经塔,墓塔等。
因为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也传入中国,最开始的形式是木塔,像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我国最早期的塔,它有九层可是在短短几十年就逐渐被摧毁了。
洛阳永宁寺塔位于山西省应县,特别高的木塔。
它有着十分结实的结构,完美的外表和多少个春秋的见证被全世界建筑师称赞为建筑瑰宝,并且还被叫作“天下第一塔”,说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伽塔。
,因为最早是印度健陀罗,所以中国的石塔受它影响很大,最后因为一直被中国文化的同化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改变形成了以下的种类: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犍陀罗是古印度佛教的一种佛像坐姿,用来表示普觉的佛陀和阿罗汉的形象。
其艺术
风格自然朴素,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下面从造型、手印、脊髓线、服饰等方面分析其艺
术特征。
造型方面,犍陀罗具有“三曲一直”的特点。
即头、胸、臀、双肩自上而下呈现曲线状,而膝盖则呈直线状。
这种造型感非常和谐自然,使整个佛像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塑造。
手印方面,犍陀罗手印的多样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手印分为世相和微妙两种,世相手
印是根据佛经记述的佛陀言行而设定的手印,而微妙手印是佛教传统上特有的手印,与世
相手印直接相关。
犍陀罗中常见的手印主要有持钵印、施无畏印、释迦印等,不同的手印
代表不同的意义,如持钵印代表大悲,施无畏印代表坚定的信仰等。
脊髓线方面,犍陀罗的脊髓线非常特别。
佛陀的背部骨骼有轮状骨隆起,这就构成了
脊髓线。
在犍陀罗的佛像中,脊髓线被塑造得很清晰,一条由上到下笔直的线完美勾勒出
佛陀端庄肃穆的形象。
服饰方面,犍陀罗的服饰简单朴素,但又不失其壮观的气氛。
佛像的服饰主要有袈裟、袈裟带、衲衣等,袈裟是一种厚重的长袍,表达佛教中"三衣"的意义,即出家人的需要:
除袍、袈裟、钵。
在犍陀罗的佛像中,袈裟虽然厚重,却能够将佛像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特别是在脊髓线和身体曲线的塑造方面。
总体而言,犍陀罗具有自然朴素、曲线感强烈、手印多样、脊髓线清晰、服饰简朴等
特点。
这些特征和谐有序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印度佛教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佛教
信仰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视觉体验。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六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艺术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佛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是六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雕塑多数是用石头、青铜、木头和泥土等材料制成的,形式多样。
早期的佛教雕塑重视表达“佛教教义”,尤其是“涅槃”和“菩提”等概念。
而晚期的佛教雕塑强调意境和创新,表现更多的是“佛性”和“圣贤”的形象。
佛教雕塑的典型代表是唐代的“大佛”。
唐代的大佛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佛教雕塑,尤其是大唐禅寺的大雕塑,被誉为东方的东方。
这种雕塑不但具有精湛的技艺和雄伟的气势,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和几百年来佛教文化的精髓。
佛教绘画佛教绘画是六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绘画在内容上主要是描绘佛教的故事、传说和禅宗的境界。
在六朝时期,佛教绘画的主要形式是壁画和轴画。
在这些绘画中,表现了佛教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轮回、涅槃和菩提等。
佛教绘画的样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最为代表性的样式是“泥塑色绘”和“匠刻人化”的样式。
在唐代,佛教绘画也逐渐变得更加写实和注重色彩的表现,尤其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良好的构图。
佛教文化艺术佛教文化艺术是六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文化艺术主要是包括佛教音乐、佛教舞蹈、佛教诗歌和佛教笔记等。
在这些艺术中,最为流传的是佛教诗歌和佛教笔记。
佛教诗歌主要是通过诗歌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
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开创了很多佛教主题的诗歌。
佛教笔记则是通过文章来讲述佛教的历史和传播,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刚经》和《森林法师传》等。
总结六朝时期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交融的代表。
佛教雕塑、佛教绘画和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不仅代表了佛教文化的某种趋势和风格,更是表现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和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佛教是一种充满着深邃人文内涵的宗教,它历史悠久,不仅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大量信徒,同时也在中国造就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美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尚事物的本质佛教强调万物皆空,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思想让人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
在古代书法、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显而易见,法师们采用极简的笔画去表现事物的本质,传达出一种极简、沉静、深入骨髓的美。
2.重视心灵净化佛教信仰中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物质享受并不能传达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化,呈现出淡泊名利,精神修养重于物质享受的特点。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意识及对身心的净化的向往。
3.尊重个体佛教中也强调“我见”和“我执”的困扰,提倡不执著、不自我中心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个体的特点相契合。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的自传和个人文集,这些作品在展现他们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和尊重的观念。
二、佛教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1.墨色深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色彩更加朴素、简洁、极具神韵,表现出浑圆、厚重、安宁、恬静的气息。
这样的形式美是灵与性的结合,受到世人的喜爱。
2.意境超凡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让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修养性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特别是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
通过色彩、形态和线条等方式来表现佛教禅宗的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深远而超然的意境,意境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3.艺术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练就了一种炼就心性的艺术之道,认为艺术是通向佛道的一种方法,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和知觉的表达,更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佛教密宗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
佛教密宗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佛教密宗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支,其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唐代,密宗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密宗壁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以后,密宗画始终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其艺术特点依旧独具魅力。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佛教密宗绘画艺术的历史。
一、唐代佛教密宗绘画唐代是佛教密宗绘画发展的鼎盛期,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涵盖了许多内容,其中除了佛教教义外,还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形式。
唐代的佛教密宗绘画艺术主题以莲花、如意宝等密宗符号为主,密具圆果等诸多密宗仪轨也得以在唐代的绘画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在唐代时期创作的壁画《敦煌千佛洞》就是佛教密宗绘画中的典范之作。
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宗教象征,黑白墨画采用了极具装饰美感的线条,塑造了佛教密宗文化的艺术形象。
二、宋代佛教密宗绘画宋代时期,佛教密宗艺术在元昊时期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元昊时期创作的密宗九丽图中,不同于唐代风格的纤细和柔和画风,宋代的密宗绘画风格更加强调美感的神秘、奇幻和装饰效果的表现。
三、元代佛教密宗绘画元代时期,由于佛教传播范围的拓展,藏传佛教逐渐普及。
元代佛教密宗绘画将传统唐宋绘画的表现艺术与蕴含藏传佛教教义符号的密宗艺术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既热烈又静默、神秘而又庄严的艺术气息。
在元代时期,大量描绘密宗内容的艺术作品诞生,其中象征色彩和奇妙手法更为精微。
四、明清佛教密宗绘画明清时期,佛教密宗绘画逐渐淡化了唐宋时期和元代时期的装饰效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近代,佛教密宗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现代藏传佛教艺术家擅长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传统密宗艺术中,使得密宗艺术更加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感。
同时,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佛教密宗绘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总的来说,佛教密宗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宋、元代、明清时期的佛教密宗绘画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现代传承者在对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佛教密宗绘画艺术在不断演变发展的同时,仍能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建筑工程管理)简述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
(建筑工程管理)简述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佛教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它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特征。
首先,佛教建筑具有规模宏大、结构壮观、布局简洁的特点。
佛教建筑的姿态雄健,所使用的材料一般都较为厚实,相比宫殿等世俗建筑,佛教建筑的体量更为厚重;佛教建筑有其独特的结构,不仅有单层建筑,也有层层叠叠的多层建筑,而且还有高耸入云的塔楼;此外,佛教建筑使用的布局也很简洁,一般都是把建筑的各种元素、如佛殿、楼阁、钟楼等,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在一起,使人观看起来一气呵成,举目所及都是简洁宏伟的景象。
其次,佛教建筑具有精致集美的造型特点。
佛教建筑多采用精致细腻的木质雕刻来装饰外观,如彩漆牌位,以及彩绘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精美的锻铸雕塑,使佛教建筑有着极为雅致的装饰;此外因为佛教的信仰色彩,所以佛教建筑也有着节假日专用的如佛面、佛像等装饰等,使佛教故像更加丰富了色彩。
再次,在仪式化上面,佛教建筑也有着特殊的设计风格,像是每个建筑内部最重要的佛像,一般都会有一个特殊的佛像引座,用来引导佛像的安置,有的时候还会有环绕在佛像引座的各种佛像装饰,以及融佛教律法和典章制度为一体的后寝等,其中体现出的仪式性让佛教建筑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佛教建筑也有着浓厚的慈怜与文化气息,通常佛教建筑的院落会添加药园、茶园、雕刻石和石阶等,表达出一种清幽明媚的慈怜气息;此外,佛教建筑会刻满传统佛教语言、记载了它所经历的历史,使佛教建筑充满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的艺术特色更加饱满。
总之,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是十分丰富的,它把大规模、壮观的结构、精致集美的造型特点,以及仪式化的设计和慈怜汲取的文化气息,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美学,与众不同而又让人们见识到一种古典文化的典雅之美。
神秘与灵性的结合佛教雕塑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关于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探析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代表了隋代的艺术水平,更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董钦鎏金佛造像作为隋代佛教雕塑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学者和收藏家的关注,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隋代佛教文化在艺术上的独特魅力。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董钦鎏金佛造像是隋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了解隋代社会、文化和宗教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董钦鎏金佛造像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端庄,栩栩如生。
整个造像的比例和结构都非常匀称,雕刻细节处理得非常细腻,衣纹、发丝、装饰等都栩栩如生。
董钦鎏金佛造像集中了隋代工艺美术的精髓,不仅在雕刻技艺上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更在美学上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件宗教雕塑,更是一件艺术品,展现了隋代艺术家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
董钦鎏金佛造像的创作背景和制作工艺都值得探讨。
它是在隋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中心迁移、社会变迁的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受到了当时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董钦鎏金佛造像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董钦鎏金佛造像的制作工艺技术精湛,采用鎏金工艺,使整个造像金光闪闪,夺目耀眼,极具视觉冲击力。
鎏金工艺在中国传统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保护雕塑的表面,延长其使用寿命,更可以赋予作品更高的审美价值,使之更加庄重和美观。
在对董钦鎏金佛造像的探析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其艺术风格和宗教意义。
董钦鎏金佛造像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当时的汉族传统工艺和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佛像的神态庄严肃穆,表情端庄慈祥,这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表现。
在服饰、发型、饰物等方面也表现出浓厚的印度佛教文化特色。
董钦鎏金佛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赏析
• 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理学博士
•
佛教和科学两者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 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特别尝试 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 释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重要概念, 又以科学的推论,来说明佛教相信六道(生命) 存在,并非迷信之说。
弥 勒 菩 萨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弥勒殿对联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916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留下的偈语
九 华 山
大 愿 地 藏 王 菩 萨
观 世 音 菩 萨
心 胸 开 阔 , 处 处 自 在
大 慈 大 悲 , 时 时 祥 和
佛教对当代人的作用
• 佛教的主要主张:人的苦乐不取决于外境, 而是取决于心灵对外境事物的反应方式 • 佛教的主张揭示了心灵运动的奥秘 • 对过去、现代、将来的人创造美好的人生都 有指导性的意义
观 自 在 菩 萨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飘泊。 ——《入行论》
佛教实质是一门哲学,一种教育、也是 一种优秀文化
• 9、三法印:诸行无常(时间维度)、诸 法无我(空间角度)、涅槃寂静(烦恼 的彻底消除)
结论:佛教的基本哲学主张
• • • • 心和外境的关系 人的本质就是心 心可以离开肉体转世 心的本性就是永恒的无有生灭的空性和 光明的灵性、觉性(道、佛、如来、法 身、如来藏、实相、真如、金刚佛性、 本性、本来面目) • 控制心灵对外境的反应是佛教修行的精 髓
普 陀 山
大 悲 观 世 音 菩 萨
五 台 山
大 智 文 殊 菩 萨
峨 嵋 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禅宗的起源 禅宗的起源 禅宗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禅宗自谓 教外别传,盖灵山会中,如来拈花,迦叶微笑, 默觉神会。世尊知道迦叶已经领悟了他的意思, 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 叶。”即是付法。迦叶头面礼足,曰:“善哉! 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教。”遂为印度禅宗 初祖。自此历代祖师传法付衣,成为大法传授, 灯灯相续的真传。秘密相传,以至27祖般若多 罗授法于菩提达磨止。菩提达磨是印度禅第28 祖,即西天第28祖。此后菩提达磨奉27祖师之 命,前往震旦(中国)传法,开创禅宗,成为 中国禅宗第一祖师,人称达磨初祖。
7、鸠摩罗什 龟兹人,7岁出家。所译经论有 、 龟兹人, 岁出家 岁出家。 大品般若经》 坐禅三昧经》 禅经》 《大品般若经》、《坐禅三昧经》、 《禅经》、 禅法要解》 大智度论》 成实论》等等, 《禅法要解》、 《大智度论》、 《成实论》等等, 现存52部 现存 部302卷。所译禅学经典,对后世禅法在中 卷 所译禅学经典, 国的传播与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的传播与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巩 固的基础。 固的基础。 8、僧肇 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高足,翻译佛 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高足, 、 经74部384卷,是我国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重要的 部 卷 是我国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佛学理论家。 佛学理论家。 9、道生 河北人,晋时高僧。他最重要的成就首 河北人,晋时高僧。 、 先提出顿悟学说。 先提出顿悟学说。顿悟学说对后世禅宗一派的影 响甚为巨大, 响甚为巨大,乃至成了后世禅宗永久承传的孤明 即照的心灯。 即照的心灯。
中国禅宗在发展过程中, 中国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各代祖师留下了许 多有关禅学的著作。 多有关禅学的著作。但是最重要的经典就是 由慧能口述, 由慧能口述,法海禅师笔录的《六祖法宝坛
经》。从此,禅宗一派在中国更加蓬勃发展,并 从此,禅宗一派在中国更加蓬勃发展, 形成五家七派, 形成五家七派,最后终于实现了达磨来中国后提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出“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七派—— 五家七派 1、沩仰宗: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最先兴起 、沩仰宗: 的一个宗派,是灵佑和弟子慧寂, 的一个宗派,是灵佑和弟子慧寂,先后在沩山
5、竺法护 月支国人,8岁出家为僧,世居敦 、 月支国人, 岁出家为僧, 精通佛学,通晓36种语言。 译有3150部 36种语言 煌,精通佛学,通晓36种语言。 译有 部 经论。所译的《光赞般若经》 经论。所译的《光赞般若经》对禅学在 中国的传播颇具影响。因为般若是指智 中国的传播颇具影响。 慧而言,般若又是一切智慧中之第一, 慧而言,般若又是一切智慧中之第一, 它无上、无比,更无胜者。 它无上、无比,更无胜者。这不但是佛 法之本,也是禅学之本。 法之本,也是禅学之本。直到禅宗在中 国兴盛之时, 国兴盛之时,般若思想仍为禅师们所重 视。 6、道安 河北人,是东晋著名的佛学家, 河北人,是东晋著名的佛学家, 、 同时也是一位重视禅学修持的杰出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重视禅学修持的杰出大师。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组织翻译整理和注释 佛经;传播授佛理,培养佛教人才。 佛经;传播授佛理,培养佛教人才。
3、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 、
据历史记载,在达磨来中国之前, 据历史记载,在达磨来中国之前,就有 许多修禅的高僧学者来中国传法。 许多修禅的高僧学者来中国传法。他们在中 国期间翻译了许多有关禅学的经典, 国期间翻译了许多有关禅学的经典,早已奠 定了禅宗在中国的基础。 定了禅宗在中国的基础。由此可以证实达磨 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有禅学的滥觞。 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有禅学的滥觞。这对 以后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那个时候, 作用。但那个时候,禅宗并没有在中国形成 一个主要的流派。 一个主要的流派。
禅 宗 与 中 国 的 艺 术
你是即使撒到冰上 也能开出花朵的 美丽种子
佛教与艺术的连接点是一个 “禅”字。围绕着禅所展开 的宗教心理与审美心理的交 织,浸润着东方不同国籍的 古代艺术。 所以,知禅、学禅,才能了 解东方艺术。
一
1、 禅与禅宗
禅 宗 简 史
严格来说,禅与禅宗是有区别的。禅,起源于印度; 禅宗,形成于中国。禅的内容,在印度,是各种思想流派 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但并未形成一种独立的思想。今天 所谓的禅思想,是指形成于中国的禅宗。这一点是不应混 同的。 禅系梵语禅那(dhyana)的音译,义译为坐禅或静虑。 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 坐禅原是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也采用 之。《瑜伽师地论》卷33:“言净虑者,于一所缘,系念 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认为能使心绪宁静专注, 便于深入思虑义理,故又称为“善性摄一境性”。
而禅宗之禅不是修习之禅,换句话说,禅宗是不把 禅看做是一种成佛的手段,却把禅本身就看做是佛 教本身或佛本身的。因此,其它宗派所谓禅乃是指 经、戒、禅三者(也就是戒、定、慧三学)互相对立 上面的那种禅,可是禅宗的禅却是指包括三学,超 绝三学的那种禅。禅宗认为禅以外更无所谓佛教, 更无所谓佛。这一种禅不可于经论中求之,这一种 禅是以心传心,由祖师传祖师,与语言文字无关, 所以叫做祖师禅。禅不存在于语言文字的三藏(经、 律、论)之中,却由祖师的正法眼递传而来,所以 禅又叫做及中国 高僧,在中国本土翻译了大量的禅学经典, 高僧,在中国本土翻译了大量的禅学经典, 他们为中国的禅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为中国的禅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主要的有: 其中最主要的有: 1、安世高,为安息国太子,信仰佛教,博 、安世高,为安息国太子,信仰佛教, 学多识,志业聪敏,刻意好学。 学多识,志业聪敏,刻意好学。他精通阿 毗昙学和禅学,云游四方, 毗昙学和禅学,云游四方,于汉恒帝建和 二年 (148)来到中国洛阳,很快就精通 )来到中国洛阳, 了汉语,并译出了《安般守意》 了汉语,并译出了《安般守意》、《禅行 法想经》等大量经典,均为学禅者所重视。 法想经》等大量经典,均为学禅者所重视。 此后20 余年里又译出经论30余部 余部, 此后 余年里又译出经论 余部,可称是 佛经汉译的创始人, 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为中国禅学的开端奠 定了基础。 定了基础。
10、傅翕 自号当来下生善慧大士。他曾经 、 自号当来下生善慧大士。 说过一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说过一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首偈在 文献中影响十分大,一直为世人所吟颂。 禅宗文献中影响十分大,一直为世人所吟颂。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中心思想是在谈《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中心思想是在谈《般 谈智慧。它是以一种更为形象的、 若》、谈智慧。它是以一种更为形象的、诗 意的、象征的、不拘形式的手法, 意的、象征的、不拘形式的手法,使修禅者 领会到一种达到开悟的方法。 领会到一种达到开悟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在 是非、善恶、 是非、善恶、左右等矛盾的对立之中寻求什 这会使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么 ,这会使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永远陷 入困惑中。然而当人能够跳出这个界限之时, 入困惑中。然而当人能够跳出这个界限之时, 一切就会看得非常真切, 一切就会看得非常真切,自己也就进入了一 个超然的境界。 个超然的境界。傅翕的禅宗思想及他所作
的偈对后世禅宗的发展和禅宗公案的出 现有着深刻的影响。 现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上可知,在达磨来中国之前, 由上可知,在达磨来中国之前,就早 已有了禅宗思想的传播。 已有了禅宗思想的传播。传播者远远 不止这十位。, 。,他们为中国禅学作出 不止这十位。,他们为中国禅学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 了卓越的贡献。虽然没有奕叶传灯的 禅宗,但是, 禅宗,但是,禅学的传译与参修早已 在中国由无到有逐步发展昌盛了。 在中国由无到有逐步发展昌盛了。
因为禅宗的原则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因为禅宗的原则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 禅宗的原则是不立文字 以历来无一法相传,更无一法授人, 以历来无一法相传,更无一法授人,只是以 心心契合的证明来表示相传, 心心契合的证明来表示相传,并称之为千圣 不传的传。但是, 不传的传。但是,禅自有禅的传灯授法的来 那就是以释迦牟尼的正觉为禅宗的起源, 由,那就是以释迦牟尼的正觉为禅宗的起源, 又由于禅是以心相契,所以禅宗又称为“ 又由于禅是以心相契,所以禅宗又称为“佛 心宗” 心宗”。
自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来 中国,正式创立了禅宗,由初祖达磨, 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 祖弘仁、六祖慧能,最终确立了中国禅 宗的地位。
4、中国禅宗 、
严格意义上的禅宗是从六祖慧能开始的。慧能之前可 以说有禅学而无禅宗。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 能之禅法对于传统的禅学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慧 能之前的的几代祖师均以独宿孤蜂,端居树下,终朝寂寂、 静坐修禅为特点。这种现象自慧能之后,就开始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岩居穴住、潜心修行,慢慢发展到先识道、后居 山,进而衍化为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的人间佛教, 最后又流于运水搬柴皆神通妙用的泛化宗教。 慧能极力反对离世间求解脱的思想和做法,而主张于世间 求出世、即世间求解脱。因此,慧能之后的禅学,出现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把孤绝之禅变成世俗之禅,散 发着浓浓的俗情。达磨禅变成中国禅。 慧能禅其主要特点是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 字,顿悟见性。”注重“以心传心。”
按修行层次,共分四种,称四禅或“四净虑”。 概括而言,就是调身、调息、调心,达到心绪 平和宁静。中国习惯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 义比较广泛。《禅源诸诠集都序》将禅那作定 慧解释,并转义为禅宗之“禅”。 在我国佛教之中,除称名念佛宗与律宗之外, 殆无一宗不讲修禅者。所以从广义讲,所谓佛 教大体都可以说是禅宗,可是在禅里面,有小 乘禅,有大乘禅,又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从另 一种说法,禅又可以大别为习禅与祖师禅二种, 小乘禅与大乘如来禅都把禅看做是成佛或悟道 的方便或手段,这些都是修习之禅,所以叫做 习禅。
月支国人,后汉恒帝末年(167) 2、支娄迦谦 月支国人,后汉恒帝末年(167) 来到洛阳。他学问广博,思想细致,通晓汉语。 来到洛阳。他学问广博,思想细致,通晓汉语。 为在中国弘法,他倾心译经,译出大量佛经。 为在中国弘法,他倾心译经,译出大量佛经。其 中比较重要的有《般若道行经》 般若三昧经》 中比较重要的有《般若道行经》、《般若三昧经》 楞严经》 特别是《楞严经》 和《楞严经》等。特别是《楞严经》的教义为后 来禅宗门下所用,对禅宗一派在中国的影响起了 来禅宗门下所用, 很大的作用。 很大的作用。 月支国人,从小就受汉文化影响, 3、支谦 月支国人,从小就受汉文化影响,博 大明度经》 学多才,通梵文。 学多才,通梵文。译出《 大明度经》、《禅秘要 88部118卷 经》等88部118卷。 康居国人,博学多识,精通三藏, 4、康僧会 康居国人,博学多识,精通三藏,赤 10年 247)来到建业,译经注释弘扬佛法。 乌10年(247)来到建业,译经注释弘扬佛法。他 安般守意经》 注释有《安般守意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