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优质课教案
《光和影》教学设计毛益绒教学内容: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光和影》。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指导学生认识影子形成的条件;通过图片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什么是光源.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演示:课件、手电筒、长方体的小木块。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体的小木块、记录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表演。
不过,同学们要一边看,一边思考:这是什么表演?(播放课件:手影表演视频)学生观看。
结束观看,师:谁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表演?(生答:手影表演。
)师: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猜测。
师:影子的形成需要光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光和影的关系。
(板书:光和影)二、新知探究。
(一)、影子的形成需要的条件。
1、师:请同学利用桌上的材料,分小组设计一个能看见影子的实验,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完成的小组请以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开始。
2、学生分组实验。
师行间辅导。
3、汇报实验情况。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
让一个小组上台演示。
师:同学们看见影子了吗?(看见了)师问上台演示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要选择手电筒呢?生:手电筒能发光,有了光才能形成影子。
师:为什么选择小木块呢?生:小木块可以遮挡一部分光线,木块遮挡了一部分光线,就可以行成影子。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影子形成: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了解阳光、灯光等光源产生的影子特点。
3. 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4. 光的反射:通过实验,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5. 生活中的光和影: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光和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影子形成的原因、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难点: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光传播、影子形成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现象和感受。
3. 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光和影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影子形成: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光源产生的影子特点,探讨影子形成的原因。
4. 光的折射:实验探究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原理。
5. 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讲解反射原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报告、观察日记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交流分享等方面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和影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光第1课时光和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三、关于“光源”的教学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四、影子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五、回顾和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和影》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和影》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光的传播方式,理解碰到不同物体光的变化。
2.了解光和影的关系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3.学习使用简单的光学器材,实验验证光的反射。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光的传播方式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传播。
2.碰到不同物体光的变化:透过物体、被物体遮挡、照射到物体表面。
教学方法1.教师可以先用多面镜子组成一个迷宫来演示光的反射传播方式。
2.教师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观察光对物体的变化。
2. 光和影的关系教学内容1.光源、投影物、背景和影的位置关系。
2.光和影的大小和形状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可以用手电筒、纸、剪刀等工具组成一个简单的光影实验器材,观察不同位置和形状的影子。
2.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光源、投影物、背景和影的位置关系的图形,用于讲解和学生练习。
3. 光的反射现象教学内容1.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方法1.教师可以使用反射器、平面镜等光学器材,让学生实地观察并实验验证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
2.通过讲解和问题解答的方式深入学生记忆。
三、教学步骤1. 第一节课1. 课前导入通过实地参观、图片展示、问题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光和影的一些基本概念。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和示范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方式以及碰到不同物体光的变化。
3. 实验操作教师用多面镜子组成一个迷宫,让学生自己体验光的反射传播方式。
4. 课堂练习通过画图、填空、选择等练习提高学生的光与影的基本概念,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第二节课1. 课前复习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总结上节课所学的光和影的基本概念。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和演示光和影的大小和形状关系,以及其中所涉及的角度、位置等物理概念。
3. 实验操作教师通过简单的光影实验器材,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同位置和形状的影子,体验光和影的大小和形状关系。
4. 课堂练习通过填空、解答、实验等练习深入学生对光和影大小和形状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光和影》教学设计
《光和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而《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
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影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零碎的,要表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学生在学习、理解、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自己并且正在发光的是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对影子变化的特点进行猜测,然后做光和影的分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做出总结。
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态度。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3、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手电筒、白卡纸、长方体的木块、实验报告单、多媒体、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先欣赏一段视频,你能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呈现的?生:(看到了山、熊猫、天坛.).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光和影|教科版
《光和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影子产生的条件,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光源,第三部分是影子的特点。
本课的探究活动有三个:第一个是探究影子的长短、位置与什么有关。
第二个活动是探究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第三个是影子的形状与什么有关。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
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不少经验。
他们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
影子会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
但对于影子产生的条件需要屏,却说不太出。
对影子的其它特点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之间的规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新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理解正在发光并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认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影游戏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通过对哪些物体是光源的判断知道光源的定义。
•通过做光和影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发现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态度•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难点:实验记录单的填写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五、教学准备教师:光与影的课件、手电筒、糖果、白炽灯泡学生分组材料:手电筒一个,棋盘一个、螺丝钉一枚、尺子一把、实验记录单一份、塑封纸两张、水彩笔三支。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和影的关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探究光和影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光源、物体、屏幕等)。
2. 学具:每人一套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和影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光和影的关系。
2.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光和影的现象?光和影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光的传播(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光沿直线传播,透明介质中光传播无阻碍。
三、探究影子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角度下物体产生的影子。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子形成的原因:光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被阻挡,形成影子。
四、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5分钟)1. 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光和影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光和影问题?3.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特点: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和影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实验探究光和影现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数据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物体(如盒子、书等)、屏幕、直尺、剪刀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和影现象,如日出日落、手影游戏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光和影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光的传播(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在照射不同物体时的传播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光的传播特点。
三、探究影子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手电筒和物体制作影子,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2. 学生讨论影子形成的原因,并解释实验现象。
四、实践活动:光的传播和影子剧(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材料创作光的传播和影子剧。
2. 学生表演剧本,并解释剧本中的光和影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光和影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六、深入学习光的折射(10分钟)1.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讨论折射现象的原因。
七、探索光的反射(10分钟)1.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光在平面镜等反射面上的反射现象。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讨论反射现象的特点。
1.《光和影》教学设计5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累计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概念。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将观察结果用图画准确规范地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结果,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橡皮、挡板、彩色笔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视频(影子舞)师:第一次见面给大家送上一段精彩的视频。
播放视频《影子舞》师:同学们知道这段精彩的视频是什么表演吗?(影子舞)二、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1、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影子呢?(利用投影的光源手投影屏幕引导学生获知产生影子的条件)生:光、遮挡物、接收屏小结: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在接收屏上留下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与影的世界,去探索光与影的秘密!出示并板书课题:光与影2、认识光源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产生影子需要有光,在生活当中有各种各样发光的物体,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电灯、蜡烛等)师总结梳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4页获知“光源”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光和影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光》第一课时《光和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手影游戏让学生了解影子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
2.认识什么是光源,能准确判断哪些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3.通过实验了解影子的特点:a。
物体影子的方向、位置随着光源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b。
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c。
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事物间变化的联系与规律。
2.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从游戏中发现知识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验中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手电筒、蜡烛、打火机、火柴、遮挡物、A4纸、有窗帘的教室、长方体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猜谜语:师:上课前来猜个谜语:有个黑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想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谜底:影子)2.玩游戏(手影游戏):师:现在我们再玩个跟影子有关的游戏。
师:先在下面学学,比一比,谁学得最像?指名上台表演。
3.验证影子产生的条件:1)探索影子产生的条件:师:想一想,游戏中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小组讨论,反馈。
师:从讨论中,你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吗?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影子产生的条件(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解决光源、遮挡物和屏三者的位置关系:师:是不是有了光源、遮挡物和屏,就一定能产生影子呢?(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师追问:影子的产生对遮挡物有没有要求?(不透明物体)4.揭示课题:师: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的秘密。
(板书:光和影)联系实际,认识光源:1.什么是光源,明确光源概念:师:我们里教室里哪些物体在发光?生1:电灯生2:电脑屏幕生3:…师: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叫做光源?生:师将灯熄灭)问:这样还是光源吗?生:师:像电灯这样自己能发光而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和影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第1节: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途径2. 光的传播速度第2节:影的形成1. 影的种类2. 影的形成原因第3节: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2. 光的折射定律第4节:光的反射1. 反射现象2. 光的反射定律第5节: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的应用2. 影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途径、影的种类和形成原因、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第1节:光的传播1. 引入话题:探讨光的传播途径和速度。
2. 实验演示:光的传播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速度。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第2节:影的形成1. 引入话题:介绍影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2. 实验演示:影的形成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影。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解释影的形成原因。
第3节:光的折射1. 引入话题: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和定律。
2. 实验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第4节:光的反射1. 引入话题:介绍反射现象和定律。
2. 实验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反射现象。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第5节:生活中的光和影1. 引入话题:探讨光和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调查:收集生活中的光和影的应用实例。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教科版光和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并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理解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同时,了解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1、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课件、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体的小木块。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体的小木块。
板书设计:光和影光挡光物屏影子斜射长直射短离光源近大离光源远小光照面的形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奇的手影节目《逗趣》,很受观众喜爱,同学们看过吗?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播放这个节目的视频,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播放《逗趣》视频)2、交流上述问题。
3、请一名同学上台演示手影游戏。
提问:谁还会做?(第二名同学上台,教师把电源关掉,学生无法做手影游戏了。
)教师提问:这里的光在哪里?(投影机)提问:可见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板书:光)板书课题:光和影二、组织活动开展探究一)、认识光源1、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学生答:电灯、手电筒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投影机里的光源。
2、给出光源的概念:像电灯这样正在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板书:光源)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举例:太阳、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萤火虫等。
教师提问: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不是?所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我们要看它是不是正在发光,并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案例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案例巧妙嫁接,让课堂意外变得精彩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是科学家那样展开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自学科学的快感,快速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以获取科学知识。
但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幸,使教师防不胜防。
既有人为的因素,例如实验器材拿走了;小手刺破了……也存有自然因素,例如室外观测活动时下雪了,实验器材不准确等等,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
使之前设计出来的“轻松教案”时常触礁,措手不及,但这样的一些“不幸”就是难免的,也就是很正常的,细细品味这些“不幸”后,竟辨认出它们就是如此精彩。
我在效力《光和影》这节在课时,就碰到这样一个不幸。
【教学背景】《光和影》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安排了三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理解光和影之间的规律。
为此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为每组准备了手电筒、木块等实验器材。
本堂课的探究活动需要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中实施,这样效果会好些。
可是上课那天却出现了意外,那天下午第二节课我领着学生一到实验室就傻眼了,一束强烈的阳光从南面中间窗口斜射到实验桌上,实验室变得明亮无比,窗帘也挂不上去了。
这可怎么办?手电筒那一丁点光根本起不了作用,今天的实验肯定要糟糕了。
课还是要上的,灵光中想到如何利用这“大手电筒”来为课堂服务?【教学片段】片段一:阳光逃走影,引人入胜师: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也要来参加我们的探究活动,大家欢迎吗?生:欢迎。
(教师走进存有一束阳光的实验桌前搞了一只小狗的影子游戏,由于阳光猛烈影子准确极其,芭蕉叶上“谢谢,谢谢”的声音,一下子迎合了所有的学生,好多学生弯曲脖子,几乎闭上眼睛了体温,瞪大眼睛观赏。
)1师:你们晓得这只调皮的小狗就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很快就被导入至光和影的研究中回去了。
)片段二:抽屉洞实验,激动有意思(教师在一束阳光下搞了一个手影)师:你能够使这个手影转到反方向的边线吗?生1:老师,让太阳移到北边去,就可以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光和影》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光和影》教学设计1、光和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讲述关于光的机智故事引出“光”,板书“光”。
2.播放皮影戏的视频资料引出“影”,板书“影”(教师在播放时告知学生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就利用了影子的原理)。
3.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二、新课讲授4.“光源”(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我们要看它是不是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月亮反射了其他物体的光,所以就不是光源。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影子的特点当光源照射在遮挡物上,就会在屏上产生物体的影子。
那么物体的影子都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实验1.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桌面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设计三篇
【导语】“光和影”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中的第⼀课。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部分是认识光源,主要介绍像电灯这样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让学⽣根据这⼀定义找⼀找⽣活中还有哪些是光源。
第⼆部分探究影⼦与光源的关系,分别是“影⼦的长短随光源⽅位的改变⽽改变”、“影⼦的长短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影⼦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的⽅位有关”。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产⽣的条件。
2.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的长短、⽅向随着光源位置、⽅向的改变⽽改变;影⼦的⼤⼩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标: 1.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乐于讲述⾃⼰的观点。
2.乐于进⾏⼩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们经常⽤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电筒、长⽅形⽊块、A4纸、铅笔、尺⼦ 【教学过程】 ⼀、课前导⼊ (教室⾥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影游戏引⼊,利⽤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影,让学⽣根据看到的影⼦判断是什么⼩动物。
让也有些会⼿影的学⽣上台来表演。
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初步的了解影⼦的形成条件,引导学⽣说出影⼦形成的条件。
⼆、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形成的条件,最⾸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
哪位同学尝试地说⼀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如:现在我们教室的⽇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科学《光与影》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光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⑴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⑵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⑶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课桌上的材料,自主设计能形成影子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⑵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⑵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光源;通过游戏指导学生认识影子形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演示:课件、手电筒、长方体的小木块、正方体小木块。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体的小木块、正方体小木块、记录表。
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㈠创设情境,导入1.今天,我们首先来看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在影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2.这些小动物真的来到我们教室了吗?是影子,我们称之为手影,你想不想也来做简单的手影游戏?㈡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认识光源1.现在能做吗,需要老师为你提供什么材料?(手电、光屏)要有光才能有影子,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光和影》(板书课题),课件出示2.师:请同学利用桌上的材料,学做一个手影:孔雀,边做边思考:做手影的过程中,每种材料有什么作用?试一试:把某个材料去掉,还能形成影子吗?(音乐响起,请停止实验)课件:出示孔雀手影图和实验要求3.学生分组实验4.哪些同学成功做出了手影?5.我们来分析一下各种材料的作用。
⑴手电有什么作用?生:手电筒能发光,有了光才能形成影子。
①如果不用手电,能用什么来代替吗?②在生活中,能发光的物体很多,比如这些,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都在发光)引导:这些物体的光是自己发出的,还是别的光照射到他们身上的?(自己发出的光)③像这种正在发光,而且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和影教科版
光和影1教学目标(1) 掌握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光源的概念(2) 通过做光和影的实验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屏之间的关系(3) 经过体验童趣的游戏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2教学准备每组一份:手电筒,4开的白纸、长方形的小木块3重点难点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影子视频,导入新课(1)观看影子视频;(2)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墙、底面等)活动2【讲授】讨论光源(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那么,哪些物体是光源呢?学生列举;(2)引导学生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活动3【活动】探讨影子变化的特点(1)讨论生活中的影子是否有变化?哪些时候影子有变化?学生举例;(方向、长短、大小、形状...)(2)影子的变化和刚学习的光源、遮挡物、屏之间会有哪些联系,学生思考实验的准备?(3)演示左右上下调整光源的位置,全体观察影子的变化,得出其中影子的特点;(4)除了光源的位置。
屏和遮挡物还有没有联系?学生分组实验探讨课本P25其他两个活动,在屏上画下影子;(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得出影子的特点a、光源直射时影子就短;光源斜射时影子就长;影子总在背光一面。
b、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越远则影子越小。
c、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物体的侧面有关。
活动4【讲授】投影及投影的应用(1)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2)延伸到生活运用投影,学生列举;活动5【测试】课堂检测1、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 )。
A、太阳B、月亮C、镜子2、物体影子的方向与( )有关。
A、同一光源从不同的方位照射B、同一光源同一方位的不同距离照射3、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长方形小木块,木块在墙上的影子( )。
A、相同B、不同C、都不是4、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只陶瓷盆,所产生的影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和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体的小木块。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体的小木块。
板书设计
光和影
光挡光物屏影子
斜射长
直射短
离光源近大
离光源远小
光照面的形状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奇的手影节目《逗趣》,很受观众喜爱,同学们看过吗?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播放这个节目的视频,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
播放《逗趣》视频
(设计意图:《逗趣》是一个手影表演的视频,在此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
2、交流上述问题。
3、谁会做这样的手影游戏?在观看的同时大家要注意思考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都需要哪些条件。
(请一名同学上台演示)
提问:谁还会做?(第二名同学上台,师把电源关掉,学生无法做手影游戏了。
)
师:这里的光在哪里?(投影机)
提问:可见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板书:光)
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组织活动开展探究
(一)、认识光源
1、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
学生答:电灯、手电筒……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投影机里的光源。
2、给出光源的概念:像电灯这样正在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板书:光源)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举例:太阳、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萤火虫等。
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不是?
所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我们要看它是不是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月亮反射了其他物体的光,所以就不是光源。
4、出示光源定义课件:显示“自己发光”。
(设计意图:学生在列举了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太阳后还可能说到月亮。
学生已经认识到月亮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从而明确:“必须是自己发光才是光源”这个要点。
)(二)探究影子的特点
1、产生影子的条件
提问:有光就有影子吗?还需要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影子产生的另外两个条件:遮挡物屏
这也就看出影子产生的条件除了具备光源、遮挡物外,还要有像屏幕这样能接收影子的物体,我们管它叫屏,像什么可以当做屏(像纸、地面、墙壁)
2、教师小结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光线的物体——遮挡物、落影的地方——屏。
(板书:光源、遮挡物、屏)
3、探究活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⑴出示五张照片,这是老师分别在早上8:00上午10:00中午12:00下午2:00下午4:00拍到的照片,说说照片中光源、遮挡物、屏分别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照片中光源是太阳,遮挡物是接力棒,屏是地面。
出示这些照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很容易发现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并有利学生推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什么有关)
⑵你发现了影子的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短。
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长,这时光源在哪里?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短,这时光源在哪里?你能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吗?你推测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只要教师出示合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材料,学生能够提出影子长短与什么有关,并且得出合理的推测。
)
⑶如何证明我们的推测呢?(通过实验来证明)
⑷指导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阅读书本实验一,请学生说说实验步骤。
先在桌面上铺上4开的白纸,将小木块竖放在白纸上;再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射;最后在白纸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②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只改变光源的位置,即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来描述。
只是不能改变光源与木块间的距离。
那么怎样不改变远近呢?我们可用目测光源与木块间的距离。
(演示)
③提示学生要注意分工合作。
(一个人拿手电筒、另一个人画影子。
)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的时候,经常会使光源与遮挡物距离发生改变,这个环节是专门针对对比实验中变量、不变量的控制而设计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来研究这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
)
⑸学生开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附实验记录单:
⑹小组汇报,形成板书:
斜射长
直射短
⑺在实验中你还发现影子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4、探究影子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过渡:影子的长短会发生变化,那么大小呢?板书:大、小
⑴我们再看一段手影,注意观察表演者怎样使影子产生大小的变化。
播放手影。
(设计意图:提出观看时的要求,为避免观看时偏离目标,教师在有大小变化的场景要提示学生注意。
让课件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
⑵表演者有没有长了一只大手一只小手?(表演中有一个场景是一只大人的手牵住一只小孩的手)他是怎样表演的?你想上讲台来试试吗?学生试做手影的大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试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看到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做好铺垫,降低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时的难度。
)
⑶你能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吗?你们能以小组设计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⑷怎样用实验证明?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实验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先设计实验计划,避免了一开始就让学生实验的盲目性,成为有目的、有控制的探究。
)
⑸交流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实验过程。
(提示学生注意分工合作:一人拿手电筒,一人移动木块,一人拿屏,一人画影子)附实验记录单:
力。
)
⑹汇报实验,总结形成以下板书:
离光源近大
离光源远小
5、研究影子的形状
过渡:影子的形状与什么有关呢?(板书:形状)
⑴出示长方体,有一个两个面是正方形,四个面是长方形。
这个面是长方形,这个面是正方形。
用光源照射不同形状的两个面,得到的影子形状一样吗?
⑵照射长方形的面影子是什么形状?照射正方形的面呢?学生猜测
⑶教师演示。
⑷总结后板书:
光照面的形状形状
6、投影的应用
⑴学习投影的意义
我们把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生活中很有用处。
⑵学习投影的应用
出示卫生间标志、紧急出口标志。
其实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投影,出示手影图片。
还有皮影、电影、数码投影。
依次出示皮影、电影和北京奥运会点火仪式图片。
⑶小结
从手影到皮影到电影再到数码投影,人类对投影的认识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把人类对投影的运用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了展投影,创造美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投影带给我们的美好时刻。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影子你还想了解什么?
四、拓展延伸
播放奥运会点火仪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