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精选5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精选5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篇1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论断是对的,同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体在心理学上是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的明白为什么某些人总是强调“这是人民的选择”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了。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相信的。
也许我这种相信恰恰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
因为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
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
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
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
根据庞勒的理论,在讨论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时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
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智慧为整个群体智慧添光增彩。
群体智商一定且永远是低于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的智商的,且这种差距随着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智商的增高会越拉越大。
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历史中,即便是在现代,在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庭上,在陪审团中。
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之后,陪审团中的单个成员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如果重新让他选择的话,他不会给出这样的结果。
虽然庞勒对于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将“种族”排在第一位,同时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21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21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2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
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变会陷入极端”。
这种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记左勾拳”的感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写出的这本《乌合之众》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关于妇女和儿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世界名著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确实是一本让人们看清真相的书。
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对群体行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阅读的人感觉酣畅淋漓。
所以,《乌合之众》才会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体中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就读这本书吧。
我相信,它一定会虐到你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学完国学再读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对于我这种书虫有点烧脑。
读这种纯理论书,过程艰辛苦涩,极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读,否则一不留神就要重读。
好在篇幅不长,初读下来,作者很多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
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和消极,但这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观点放在当下仍然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己所用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最新)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乌合之众》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上大学就是老师们推荐书目的必读经典书目之一,后来读了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
本书作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
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
是勒庞创作乌合之众的社会基础,他在《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这本书所讲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我们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乌合之众”存在,盲目从众无助无处不在。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达都相当通俗易懂,不难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大众心理研究”。
这种方法既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极为有效的。
勒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就其用词的犀利而言,绝不亚于鲁迅的讽刺小说。
勒庞说:“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未真实的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同时还要毫不犹豫的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承诺”,这些话语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在他的叙述中,集体的力量之粗蛮,方向转变之迅速,思维方式之简单,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勒庞的研究是否足够客观和全面,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将其生搬硬套于此时此刻的中国也绝对是不可行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题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
作者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他反对集体主义,最早阐明了“个体在群体影响下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 18 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新兴的大量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也是凝聚着“乌合之众”?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
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
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群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论四处滋生,群体跟风的大量转发使得各种网络平台充斥着垃圾信息,也使得处于群体中的人更难以辨别各种信息。
如20xx 年3 月份因日本核辐射事件从温州等地刮起的“抢盐风波”透过微博、短信的匿名转发迅速传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盐价瞬间飙升,超市络绎不绝的抢盐人,货架之上食盐的颗粒残存,集体无意识透过网络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
仔细揣度,发现抢购者往往抱着这样几种心态:有的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碘盐回去吃防辐射;有的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无法提炼盐;有的是看到微博这么传、别人这么抢生怕落后而跟着抢。
如此简单的逻辑经过微博的转发摧毁了大众的理性。
对于“微博心理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份子。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五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五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
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
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
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
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2大众心理学,是我自从接触教育心理学以来读的第一本这么宏大的心理学内容。
不同于小群体,这本书是以人类为基点的,故它宏大。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精选7篇)好的心得需要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这也是一个锻炼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机会。
乌合之众阅读心得(优秀6篇)
乌合之众阅读心得(优秀6篇)乌合之众阅读心得篇1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
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
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
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
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
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
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
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乌合之众阅读心得篇2《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
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
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一样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户外、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古斯塔夫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最有影响的就是《乌合之众》。
该书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此书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作者对群体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作者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
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作者通过叙述的方式,就像平时与人讲话一般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运用生活中简单且容易理解的例子作为论据,简单却鞭辟入里。
古斯塔夫在书中说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
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
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通过这本书,我认为群体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名词。
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人的心理活动。
同一种心理活动做得人多了就形成了群体。
群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古斯塔夫说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
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因为此书对人们理解群体行为发挥了巨大作用,推荐大家阅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2《乌合之众》是在北疆之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
当时处于那样一个嘈杂的群体的环境中读这本书感触多少有一点,总是会自觉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当时身边的群体进行一一比照,发现真正做研究的人,真正在写书的人不会哗众取宠地,矫揉造作地出版一本又一本的书博人眼球,而是会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所得娓娓道来,让读书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5篇)乌合之众篇1《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书中札记似的向我们阐释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构成的因素。
他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种种特征,在整本书中,每一卷都有清晰的分析条理和较为严密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不仅仅发出了与世俗不一样的观念,而且对自己的见解怀有百分百的自信心,在精彩的分析下立刻插入鲜活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贴合逻辑,让人信服。
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推崇,例如: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
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就应理性的思考,对妇女儿童的歧视的观点是就应得到批判的。
书中还存在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错误观点。
但是抛去它的错误观点不看,《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还是具有很强的借鉴好处的,《乌合之众》在这天仍不失现实好处。
日本民众为何会在战争中沦为统治者的战争工具?我国时期为何民众泯灭良心,失去理智?在当今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超多的网络暴民,如果你与他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你就会被一批人被一个群体骂的体无完肤,甚至人肉搜索你,让你祖宗八代不得好死?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明白、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乌合之众》在书中都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勒庞在书中充分的表达了他对群体的悲观态度,群体在书中被描述成狂热易变、容易轻信的动物。
他们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既会随意烧杀抢掠,却也同样表现得极其无私。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而在情感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行动上,群体可能比个人表现的更好也可能更坏。
总之勒庞是十分排斥群体,以及厌恶群体所带来的冲动,暴力,乃至低智的倾向。
个体不论什么原因被吸纳到了群体之中,无论个体的智商有多高,情操多么高尚,一旦他成为群体的一员之时,群体心理就削弱了个体智慧,还减弱了个体本身的特征,异质因素泯没在同质因素中,无意识的力量占据制高点。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12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早就听闻这本畅销书,近日得以读一下。
读完之后其实挺失望的。
总的来说就一个字:乱。
虽然这本书是层层递进的论证观点,也采用了一些历史情节来证明论点。
但是至少不能说服我。
而且能明显地看出作者有一些政治倾向。
在有些时候,人作为群体存在确实显得智商很低——此时符合这本书的观点。
但是做出一些看似很反智的行为不代表作为群体就是拉低每个人的智商的原因。
个人认为有些时候不得已采用所谓“下策”是多方面折衷的结果。
如果跳出这个圈子来看——即书中所谓“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当然可以显得自己很睿智。
但是那些办法除了作为马后炮外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想起了一个说法:古代皇帝常常采取看似是“下策”的方案。
但这并不是因为皇帝不聪明,是因为那些“上策”实际上很难实现,即不具有“可操作性”。
丘吉尔也对二战之前各方面的种种决策做出过事后的评价,大概意思是在那种情况下那就是最佳的选择。
这种单纯批判的书乍一看会显得很有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
正如这本书——作者说历史并不可信,然后拿一些历史故事来佐证他的论点。
另外,拿一些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来批判其愚蠢之处,总是显得“事后诸葛亮”,也并不能显得作者很聪明,很正确。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
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变会陷入极端”。
这种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记左勾拳”的感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48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总体而言,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名过其实的所谓“经典”。
首先,书中大多是作者自己独断的结论,而很少给出自己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这使得本书更像是一篇宗教典籍,而不像是一本社科经典。
且章节的安排和叙述亦稍显杂乱,给人的感觉是一篇随笔散文;其次,可能是囿于时代偏见,书中随处可见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神秘主义倾向,使得本书有那么一些政治不正确;最后,书中很多作者的论断到现在已经不觉得有多新鲜,从读书应该获得新知识或者新鲜感而言,本书并没有给我想象之中的震撼。
(当然,也可能很多论断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到现在都成了常识了)当然,本书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书中对群体心理的一些论断还是颇有称道之处的。
一何谓群体何谓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这是本书应当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群体并非是简单的个人的集聚,作者这样解释:“聚集成一个群体的人,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一个群体的方向发展,他们会有一个相同的指向,而且,处于群体中,他们的自觉性、个性消失了”。
可见,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并不强调个人在空间上的集聚,而是强调在感觉和思想上的某种一致性。
比如有着共同风俗习惯的种族,有着共同信仰的信徒等。
实际上,与许多其他人文社科的概念一样,妄图为它下一个十分精确的定义,是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的。
本书也说到,它只能专注于研究那些已经达到完全组织化程度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二乌合之众的'表现为何说群体大都是乌合之众?或者说乌合之众的表现有哪些?这是本书应当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作者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不妨将其概括为群体的感性思维。
首先,群体的情感特征表现为急躁、冲动和易变,如往往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正如孔子所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其次,群体的情绪往往夸张且单纯,完全不知道怀疑和不确定是什么事物,这就是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所以会导致盲目的自信与自大);最后,群体往往是偏执、专横和保守的。
2023最新-《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优秀7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优秀7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乌合之众读后感1400字篇一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
《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
“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整个人类如此,何况个人。
不知为何,中文版书名《乌合之众》,直接有了如此明确的贬义,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显中性的,虽然内容依然……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直接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个体与群体,就好比细胞与生物体,生物体虽由细胞组成,但具有很多细胞没有的特性,而我们作为个体来研究群体,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是研究不清楚的。
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优秀6篇)
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优秀6篇)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篇1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上大学就是老师们推荐书目的必读经典书目之一,后来读了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
本书作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
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
是勒庞创作乌合之众的社会基础,他在《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这本书所讲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我们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乌合之众”存在,盲目从众无助无处不在。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篇2《乌合之众》:探索大众心理的镜子托克维尔在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背景下,创作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部独特的学术著作,以其深入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揭示了群体心理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验,我想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读书心得。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绘的乌合之众的影响所吸引。
乌合之众,是指那些缺乏深度思考和独立判断,只追求情感和本能行为的大众。
托克维尔通过生动的例子,揭示了乌合之众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当个人融入乌合之众,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往往会被群体的情感和行为所影响,甚至被扼杀。
这让我对大众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这种心理。
其次,我被书中所提出的“同化过程”所吸引。
同化过程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会逐渐接受群体的一般性信念和行为方式。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3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3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人,说到法国是绕不过去革命的,全书的观察基点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后的过渡时代,群体的意志逐渐进入国家政治生活,慢慢成为统治阶层,这个背景也让群体心理学变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学定义中的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个体的消失,群体中个体的思想何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面迈进,这使群体具有无人可挡的巨大力量。
由于受到更为强大的无意识因素影响,群体存在几种基本特征:一是冲动、易变和急躁,原因在于群体中个体缺少了对刺激反应的加工能力,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在群体的庇护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轻信,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也变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夸大和简单化;四是偏狭、装横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体的道德水平无论是低下还是高尚,都十分极端。
此外,群体没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但有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群体的基本特征让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个群体拥戴的领袖,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真正的神。
因此,成为群体的领袖,首先要通过个人魅力或者社会地位、财富获取声望,用坚信的意志不断成功保住声望,再通过断言、重复、传染三类手段驱动群体。
但这种驱动往往不会长久,因为群体观念虽然呈现了表面的多变性,但内核顽固,产生漫长,改变困难,领袖一旦与群体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驰,便不会持久。
群体观念主要受到积蓄因素和即时因素的决定,前者是深层次因素。
积蓄因素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种族是最强大的因素;即时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的无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书最后对犯罪群体、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四个涵盖来自各种特点、职业、智力水平的个体的异质性群体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文明进化的共同阶段进行了总结: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结成整体的唯一纽带,漫长的时间和一致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种族,种族获得某种理想般的基本观念,一种包含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文明围绕这个理想开始诞生,但当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坏,作为民族支持的理想开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开始动摇,人群最终变成了缺乏团结一致的个体,文明只徒有其表,国家开始发挥引人注目的影响,等到所有文明的积累消耗殆尽,乌合之众开始执行历史使命,革命开始,摧毁文明,终结信念。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
作者是一位法国人,他的血液里带有法国人特有的激进与狂热。
我并不是十分认同勒庞的观点,勒庞在书中阐述个人一旦形成群体,群体就会拥有个人永远都不会拥有的一些心理与思想,一个温和的人在融入了群体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革命爆发,他就可能会成为一个徒。
他还认为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质是人类处于原始状态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在他的笔下。
群体毫无理智可言,他们极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动。
群体对既有真理的维护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谁只要动摇了真理的权威性,群众就会十分残忍的对待他。
希帕蒂娅是生活在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女数学家。
她既聪慧又美丽。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们脱光了衣服,对这位伟大的女数学家施以暴行——他们用蚌壳割下了她的肉,又将她的尸体焚毁。
这在我们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举动,可是群众们却可以做出来。
我相信在他们只是个体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来的,也许连想都想不到。
先且不说勒庞的观点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例如十字军的远征(勒庞在书中举了大量与十字远征军相关的例子)以及拿破仑。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之外还有关于马萨罗尼的故事,布瑞维利尔夫人等等。
这使你即便不认同他的观点,却还是不得不说他的观点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众心理的书,举例子的话是不是不光要举西方国家的例子,更应该有亚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庞的用词也大多带有完全肯定的色彩。
“必须”“一定”之类的词语在他的书中经常出现,相反“可能”“也许”之类的词却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这样大胆的用词也是我对这本书十分痴迷的原因之一。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2《乌合之众》被专家学者们公认为目前已知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3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初次涉及这类书籍,不亚于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必须全神贯注,还要努力把晦涩学术的“鬼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
期间数次读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师讲的汉语与外语的区别:汉语表达灵活,具有柔性,适合写诗;外语句法严谨,具有刚性,更适合搞研究、说理。
在这部书中,庞勒先生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群众”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
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这帮“群众”。
他不留余地的批评群众,辛辣的指出他们那“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及盲目狂热的情感,对群众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彻。
他想用千言万语点醒梦中人,也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铭。
首先,他对群众的盲从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确,群众总是以一种服从欲望旺盛的心态去随大流,欠缺理智又热情澎湃,他们成了一群仅用脊椎去支配躯壳的人,被用大脑思考的领袖呼来唤去。
就像书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热将军一声令下,他的那群政治乌合之众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生命。
的确,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众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我们常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两种人,垫脚石和绊脚石,如果群众能依附于他,被他的口号支配,可以省很多劲,最怕的是他们人多势众,被某种狂热的信仰冲昏头脑时,很难挡住他们声讨的步伐,而政客也会寸步难行。
构成群众的主体,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为个体时,会自觉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团就变傻,当他们构成群体时,就只有接受与拒绝,没有思考和推理。
人们常说,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臣服。
但对某群众的领袖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此,庞勒解释道: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是这种论证,即群众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见,群众并未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只有潜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涌动的暗潮,只有蛰伏在水滩,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优秀9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优秀9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篇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达都相当通俗易懂,不难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大众心理研究”。
这种方法既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极为有效的。
勒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就其用词的犀利而言,绝不亚于鲁迅的讽刺小说。
勒庞说:“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未真实的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同时还要毫不犹豫的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承诺”,这些话语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在他的叙述中,集体的力量之粗蛮,方向转变之迅速,思维方式之简单,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勒庞的研究是否足够客观和全面,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将其生搬硬套于此时此刻的中国也绝对是不可行的。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对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叙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是有一定价值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
“团结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长期被扭曲理解为“团结则战无不胜”和“团结则无所不能”,这是群体不承认障碍的一个表现。
当全社会充斥着一种“只承认前进不承认停滞和后退”的氛围时,个人很容易被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裹挟,进而半信半疑的成为群体中推波助澜的“帮凶”。
也正如勒庞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情感的敌对方。
”在特殊时期,这种“站在人民的敌对面”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恶果,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自我意识的消融和群体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发生了,但在“天涯”和“猫扑”等网络论坛上,这种群体表达简单、夸张、粗暴、直白的倾向仍然随处可见。
“暴民政治”是否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入了更为隐蔽的表达空间?而在情感的表达上,“网友”们往往极其统容易受到暗示,逻辑往往也是极为简单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个人收获(精选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个人收获(精选5篇)《乌合之众》读后感个人收获篇2为了每个星期的一篇小*,我也真的是绞尽脑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记录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写。
本周和大家分享一本书——《乌合之众》。
这本书有一个很奇怪的观点和大家正常思维的观点有点不同,本书认为,一群人的在一群的力量会相对于一个人削弱,一群人在一起智慧会下降,一群人在一群会更加容易传递负能量,并列举出了许多事实证据。
让人看了,马上就觉得,好像是有些道理。
现在的社会还是比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观点的,而这本书也是从反面的角度去说明,大众的一个心理,打一个比方来说,三人成虎的成语大家都听说过,一个人说和你说,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当有第二个人和你说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会有点迟疑,他怎么和别人说的一样,当第三个人说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怀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当有一堆人都在谈论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里面了,这就是“群众效应”。
而实际上大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大家凑在一块一群讨论,大家上就出现了一只老虎,相对于来说,群众给了他们自己相信的力量,让他们的智慧被阻挡,变得愚昧无知,实际上大街并没有老虎。
这个例子说明,当群体在一块,相对于正能量,他们是更容易产生负能量了,所以本书戏称群众为乌合之众。
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聪慧的人,也难逃“群众的魔爪”。
对比我们相信生活中一样,本来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聪慧,但是当身边出现一些群体,不断在否定你认为的很多事情,不断的去批评许多东西,慢慢的你也会变的和群体一样,愚不可及。
出淤泥而不染的个体其实还是比较难的,这是心理学上比较有趣的现象,大家都是群居动物,很容易就会在一起,也会很容易被影响。
维持本心,确实艰难,连伟人们也很难走出这样的困境,更何况芸芸众生的普通人呢?开个玩笑的总结,如果你想要别人认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东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托,不断在别人面前说这些里面这些东西怎么怎么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达到你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乌合之众是一本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的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更强的著作,但是当读起来时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它的语言生动流畅,比起晦涩的专业性著作,里面很多都是简单的书面用语,这也为大众的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作者鞭辟入里的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推论。
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己,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将群体的特点剖析的凌厉精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书中第二页有这么一段“对一个民族有致命危险的,莫过于它热衷于重大的变革,无论这些变革从理论上说多么出色。
如果它能够使民族气质即刻发生变化,才能说它有用的。
然而只有时间才具备这样的力量,各种制度和法律是我们性格的外在表现,反映着它的需要。
”这句话应该是他本身对祖国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反思,一个民族本身的气质是一个内在的,
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哪个国家说我们有什么什么民主,法制的“气质”,就可以立刻拥有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制度和法律确实可以促进气质的改变,但再好的制度也会因为结合上民族气质而打折扣。
书中提到,如拉美地区,推行在美国成功的民主共和制,却出现了军阀,独裁混乱等问题,可能因为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海盗或者航海家的子孙,在他们身上流着好战的血液,也有可能是这里的资源远远比其他地方丰富,刺激了人们争夺的欲望,但这些都是表面问题所在,其根本原因是与拉美地区的民族气质有关的,我们可以以此为例,再来看看我们中国自己本身。
中国的辛亥革命,建立起
了民主共和的体制,政治制度看似比较完美,却也未达到预想的标注,而如此思考以后,中国人什么民族气质造成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呢?我认为其中的一种可能就是奴性,是从秦以后就建立的封建体系的一种束缚,不仅是体制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就是我们思想上的束缚,古代思想确实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例如儒士道每一家的文化其实都是古人对于人伦和生活的思考,因为古代人们都比较闲嘛,没事干的时候只能旅旅游,看看风景,写写文章,所以只能把大把的时间用来思考人生了,而且思考的总是那么深沉,人生,哲学。
但是真的留下来的思想而且被宣传的都是那些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
不是思想不伟大是统治者有选择的把对他们有用的东西留了下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思想中,鲁迅先生也正是看到了这样一点才弃医从文,想要从中国根本上解决这种奴性,让中华之精神,中华之气质重新屹立在世界之林。
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不革行不行?我想不行,中国的事情,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是需要的。
若当时不废除帝制,国人心中的“小辫子”恐怕更难剪掉。
屈从权利,屈从等级的思想也会更加严重,所以我想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有成功意义的。
再如新文化运动,就是从思想上剪掉等级的辫子,产生绝对肯定绝对否定的趋向。
除了奴性以外,中国还有一个因为思想限制而产生的气质就是折中,就如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相关政治制度,也规定了严格的实施方法,在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制度和政策就会放的宽松,这个现象在现在尤为明显,政府刚接到指令的时候,会严格实施每一步,甚至于比上层的规定还要严格,但实施一段时间以后,自动就会放松标准,打个对折,这种“差不多的”气质,折中的民族气质也因为古代中庸思想的影响。
不止是这个气质的问题,在后面主要探讨的群体问题也能解释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书中提到,无论是教授还是地痞流氓,无论性格,职业等有多么迥然不同那个,当他们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个人就已经不再是个人,善与恶都不存在概念,完全不受意识支配,只受无意识支配,标准只是大家是否也这样做。
这里推荐电影《浪潮》,一个老师的魅力真的可以影响一片学生。
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再次不能再一一列举,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在判断和做事时,要尽量保持最大程度的独立和理性,尽可能不要成为某种浪潮中的无意识支配的“乌合之众”。
但是,人毕竟是群体动物,谁又能独善其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