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PPT课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 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 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 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 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 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 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 “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我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 论》:
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 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 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 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 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 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 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 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 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证”,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 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 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 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 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 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 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 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张仲景文化研究》课件
张仲景的医学思想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 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 体的健康与疾病也是整体的表现。
张仲景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 理病理变化,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平 衡与协调,提出“以平为期,以和为 贵”的治疗原则。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他主张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运用 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方法,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制定出针对性的 治疗方案。
张仲景认为,治疗时应注重个体差异,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达到 最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
01
治未病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重要 理念之一,他主张预防为主,强 调在疾病未发之前采取措施,防 患于未然。
02
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养生保健的 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 精神调养等,以增强人体正气, 提高抗病能力。
04
张仲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张仲景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总结词
张仲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详细描述
张仲景文化以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核心,融合了传统文化 、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其特点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 人为本、医德崇尚等。
张仲景文
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继承和发扬了中医理论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 成就,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了中医临床实践
张仲景提出的辨症论治原则,成为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方 法,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丰富了中医治疗手段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 ,如六经辨证、方证相应等,为中医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做 出了贡献。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 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 体的健康与疾病也是整体的表现。
张仲景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 理病理变化,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平 衡与协调,提出“以平为期,以和为 贵”的治疗原则。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他主张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运用 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方法,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制定出针对性的 治疗方案。
张仲景认为,治疗时应注重个体差异,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达到 最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
01
治未病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重要 理念之一,他主张预防为主,强 调在疾病未发之前采取措施,防 患于未然。
02
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养生保健的 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 精神调养等,以增强人体正气, 提高抗病能力。
04
张仲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张仲景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总结词
张仲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详细描述
张仲景文化以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核心,融合了传统文化 、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其特点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 人为本、医德崇尚等。
张仲景文
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继承和发扬了中医理论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 成就,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了中医临床实践
张仲景提出的辨症论治原则,成为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方 法,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丰富了中医治疗手段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 ,如六经辨证、方证相应等,为中医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做 出了贡献。
伤寒杂病论医学
影响
该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隋唐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注解和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伤寒学派。至今,《伤寒杂病论》 仍被公认为是一部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医学经典著作之一。
02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外感风寒因素
风寒侵袭
风寒之邪是伤寒病的主要外因,多因气候骤变、人体防御功能减弱而致病。风 寒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营卫不和、肺气失宣,导致伤寒病的发生 。
伤寒杂病论医学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伤寒杂病论简介 •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 伤寒治疗方法与药物应用 • 伤寒预防措施与养生之道 • 现代医学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与应用
01
伤寒杂病论简介
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成书背景
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率很高。张仲景家族原有两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 中因患伤寒而致死的占十分之七。张仲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最终写成了《伤 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
03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表现
持续高热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高热 ,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
热型,即24小时内的体温波动 不超过1℃。
相对缓脉
与高热不相符的缓慢脉搏,是 伤寒的重要体征之一。
消化系统症状
伤寒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 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 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谵妄、
01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伤寒疫区居住或旅行史,是否接触过伤寒患者或带菌者
该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隋唐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注解和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伤寒学派。至今,《伤寒杂病论》 仍被公认为是一部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医学经典著作之一。
02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外感风寒因素
风寒侵袭
风寒之邪是伤寒病的主要外因,多因气候骤变、人体防御功能减弱而致病。风 寒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营卫不和、肺气失宣,导致伤寒病的发生 。
伤寒杂病论医学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伤寒杂病论简介 •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 伤寒治疗方法与药物应用 • 伤寒预防措施与养生之道 • 现代医学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与应用
01
伤寒杂病论简介
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成书背景
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率很高。张仲景家族原有两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 中因患伤寒而致死的占十分之七。张仲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最终写成了《伤 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
03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表现
持续高热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高热 ,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
热型,即24小时内的体温波动 不超过1℃。
相对缓脉
与高热不相符的缓慢脉搏,是 伤寒的重要体征之一。
消化系统症状
伤寒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 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 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谵妄、
01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伤寒疫区居住或旅行史,是否接触过伤寒患者或带菌者
《伤寒杂病论介绍》课件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
张仲景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病机则与营卫 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张仲景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原 则,并针对不同类型伤寒病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杂病的治疗理论与方法
杂病的定义与分类
杂病是指除伤寒以外的其他疾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 其分为脏腑、经络、气分、血分等类型。
全,不良反应较少。
《伤寒杂病论》在现代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术价值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 后世中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 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传承与创新
《伤寒杂病论》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古方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配伍规 律、药效物质基础等,开展系统的科学 研究,为古方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可
靠的依据。
《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运用《伤寒杂病论》的方剂进 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张仲景逐渐在 医学领域崭露头角,被誉为“医圣” 。
他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便对医学产 生浓厚兴趣。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
01
当时社会环境恶劣,疾病流行, 张仲景目睹了无数患者因得不到 有效治疗而痛苦不堪,决心深入 研究医学,著书立说。
02
在总结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张仲 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教学课件
12
2020/12/10
(2)东汉时期,祖国医学的理论与临床都 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医药文献方面,《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 《汉书·平帝记》并有楼护日诵本草数十万言的记载。
从仲景自序来看,当时《素问》《灵枢》《难经》《胎 胪药录》《阴阳大论》等医书已在世上广为流传。
从《甲乙经·序》来看,当时专门论述方剂治疗的《汤液 经》业已问世。
28
2020/12/10
《五脏别论》指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 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 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 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 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 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另有公堂诊病的传说。
8
2020/12/10
弃官加乡后,潜心医学,《南阳县志》: 张机又得阳励公之传,精于治疗。
弟子有: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9
2020/12/10
2.成书的时代背景
(1)东汉时南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西汉中期以后,南阳的宛市即成为全国的六大都市 之一,与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等齐名, 《盐铁论》称,“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 内”。
24
2020/12/10
二、《伤寒论》与《内经》等古典医 籍的学术关系
25
2020/12/10
(一)、《伤寒杂病论》与《内经》
1. 承《内经》以阴阳为纲,辨表里虚实寒热 2. 继《内经》六气学说,建《伤寒》六经辨证 3. 继承与发展正邪相博的病因观 4. 发扬光大“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的治疗观 5. 灵活运用早期治疗,防治传变的原则
《中国医学史》第三章——伤寒杂病论【PPT课件】
◇ 作者简介 ◇ 成书过程
作者简介
张仲景,别名张机,东汉末年著名的 临证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 做过长沙太守,因此有“张长沙”之称, 他的书方亦被称为“长沙方”。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 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 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书P28 第一段)
张 仲 景 根 据 《 内 经 》 “ 虚 邪 贼 风 ,
因 治 病 说
”
2.1 组方严谨灵活
麻黄汤
加减化裁
麻黄加术汤 麻杏苡仁汤 大青龙汤
《伤寒杂病论》 中的方剂多体现 君、臣、佐、使 严格的配伍原则, 同时根据病情变 化及兼证的不同, 又有加减变化的 灵活性。
2.2 剂型种类繁多
《伤寒杂病论》剂型种类之多是前所未见的,超过 以往医籍和简牍所载医方内容。有汤剂、丸剂、洗剂、 酒剂、熏剂、滴耳剂、吹鼻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 等,适应临床各科治疗的需要,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张仲景的六经辩证强调脉证合参,在证候变化方 面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又以阴阳为总纲,三阴 多属于虚证、寒证,三阳多属于热证、实证。
在治法上采用八法治疗原则(除把“消”称为 “利”外,其他如汗、吐、下、和、温、清、补七法 都已明确提出),从而奠定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除介绍各种病证的 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各经病证 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 引起的变证、坏证与补救方法等。
但是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食古不化。
Thank you ~
现今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实际上是《伤 寒杂病论》原著基础上分而编就。
◇《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
作者简介
张仲景,别名张机,东汉末年著名的 临证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 做过长沙太守,因此有“张长沙”之称, 他的书方亦被称为“长沙方”。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 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 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书P28 第一段)
张 仲 景 根 据 《 内 经 》 “ 虚 邪 贼 风 ,
因 治 病 说
”
2.1 组方严谨灵活
麻黄汤
加减化裁
麻黄加术汤 麻杏苡仁汤 大青龙汤
《伤寒杂病论》 中的方剂多体现 君、臣、佐、使 严格的配伍原则, 同时根据病情变 化及兼证的不同, 又有加减变化的 灵活性。
2.2 剂型种类繁多
《伤寒杂病论》剂型种类之多是前所未见的,超过 以往医籍和简牍所载医方内容。有汤剂、丸剂、洗剂、 酒剂、熏剂、滴耳剂、吹鼻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 等,适应临床各科治疗的需要,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张仲景的六经辩证强调脉证合参,在证候变化方 面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又以阴阳为总纲,三阴 多属于虚证、寒证,三阳多属于热证、实证。
在治法上采用八法治疗原则(除把“消”称为 “利”外,其他如汗、吐、下、和、温、清、补七法 都已明确提出),从而奠定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除介绍各种病证的 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各经病证 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 引起的变证、坏证与补救方法等。
但是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食古不化。
Thank you ~
现今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实际上是《伤 寒杂病论》原著基础上分而编就。
◇《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 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 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
以东汉灵帝(公元168一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
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 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 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 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
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
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 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
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 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
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 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他除了
此间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会预想不到地 突然出现。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
(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
瘟疫凶猛。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 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
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
的。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PPT课件
2021/3/26
5
➢ 2.内容(前22篇):
(1)条文398条。 (2)病种40余种。 (3)方剂205首。 (4)药物155味。 (5)剂型:
内服:汤、丸、散、酒。 外用:熏、洗、坐、敷。 ➢ 3.其它: 除使用药物治疗外,还采用了针灸疗法和
食物疗法。对煎药和服药方法及药后反应 都有详细的记载。
▪ (一)书名涵义 金匮,以金为柜,取宝而藏,谓藏放古代
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极为珍贵之谓。
要略,去繁摘要,指重要的韬略。
方论,乃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 理。
《金匮要略方论》意指该书是极为珍贵 的论述杂病辨证论治的典籍。
2021/3/26
2
(二)作 者
姓张,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
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恒帝元嘉二年,即
2021/3/26
4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一)基本内容
▪ 1.分篇。全书分25篇, ▪ (1)第1篇,总论。 ▪ (2)第2-17篇,内科学。 ▪ (3)第18篇,外科学。 ▪ (4)第19篇,不便归类的。 ▪ (5)第20-22篇,妇科学。 ▪ (6)第23-25篇,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2021/3/26
19Leabharlann (4)《金匮要略》所论杂病,与《伤寒论》的区别有: A.病因以内伤杂感自病为主 B.发病缓慢,传变较少 C.以脏腑经络病机指导辨证 D.辨证方法,突出脏腑经络辨证 E.治疗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F.四诊合参,结合八纲辨证 (5) 《金匮》首创的杂病诊疗体系包括: A.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脉证合参 B.将脏腑经络辨证作为杂病辨证的核心 C.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 D.以六经病机进行证候分类 E.贯穿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F.辨证与施治结合,形成融理法方药与脉因证治于一体的杂病临
伤寒杂病论课件
03
六经辨证施治原则
六经分类及特点
太阳经
主表,为人体最外层的防线,常见症状有发热、恶寒、 头痛等。太阳经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通常病情较为 轻浅。
阳明经
主里,为人体阳气最旺盛的经络,常见症状有高热、口 渴、大汗等。阳明经受邪,正邪斗争激烈,病情较为深 重。
少阳经
主半表半里,为人体阳气初生的经络,常见症状有往来 寒热、胸胁苦满等。少阳经受邪,正邪分争,病情较为 复杂。
药物配伍
掌握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和协同作用,避免不良反 应的发生。
05
预防措施与日常调养
预防措施建议
注重个人卫生
保持手部清洁,经常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场所 物品后。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与伤寒病患者接触,减少到人群密集场 所,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伤寒疫苗,提 高身体免疫力。
如桂枝汤、麻黄汤等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中仍然广泛应用,对于感冒、发热等病症具有显 著疗效。
辨证施治原则的体现
现代医生在运用《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施治原则时,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 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
《伤寒杂病论》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涉及到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这些疗法在现代 临床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影响
该书所确立的辨证施治原则和理法方药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同时,该书所倡导的实践和应用精神,也激励着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和 创新。
02
伤寒病概述
伤寒定义与分类
伤寒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 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最新医医古文名校精品课件——伤寒论序ppt课件
▪ 护理:
▪ (1)腹部保暖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
▪ (2)己有脱水,无论程度轻重,均应立即送医 院治疗。元脱水,可服 “口服补液盐”,根 据袋上注明的量,倒人适量凉开水,搅匀后即 可饮用。
2、疑问代词为宾语。
3、否定句“之”为宾语。
婴:《说文》本释“绕 也。”段玉裁考证应 “颈饰也。”
婴:本义 颈饰 缠绕
缠染
同
患及祸至:患对祸 及对至
义
连
文
遇灾值祸:遇对值 灾对祸
冰谷:语本《诗经•小雅•小宛》“温温 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喻险境。
重点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演:《说文》“长流也。”长流
本义
长远
推衍;扩大 引申义
诊脉法的发展 遍身诊脉法
三部九候诊脉法
寸口诊脉法 张仲景重视三部九候诊脉
“生而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生 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多闻”:语出《论语•述而》“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 也。”
重点内容
字:俞腧、知智。
字:惷蠢 词:秀、企踵、孜孜汲汲、卒然、赍、 进、退、游魂、徇、冰谷。 句: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
稔:谷熟也。 本义 古代谷物一年熟 年;岁。 引申义
建安年时代背景
曹植的“说疫气”一文可窥一斑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 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 而 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 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 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 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
▪ 护理:
▪ 病儿宜卧床休息,多喝开水。饮食应有营养、 易消化。对高热病儿可用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 法,使体温降至38C左右。
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PPT课件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
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 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 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乱世立志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 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 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 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 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 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 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 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 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 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 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 而实用。除介绍各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叙 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例如发热、恶寒、头项 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但同是太阳 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其中有汗、 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凤的桂枝汤证;无汗、脉 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 紧而增烦操者,又属大青龙汤证。这样精细的 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可执简驭繁,应 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除了辨证论 治的原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 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如“舍脉从证” 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即辨证必须有望、 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 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 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 脉从证,或舍证从脉。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 脉。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 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 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 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脉、证取舍的 要点是从“虚”字着眼,即实脉虚从脉,证虚 脉实从证。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临床上乱麻一般 的复杂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纲要性条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瘟疫暴发高峰期一是东西汉 之间至东汉时期(公元1—3世纪);另一是 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纪)。这两段时 期都是处在地理环境的突变时期。气候变迁 异常激烈,导至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的失调 及震荡,气候遽冷,气温寒冷,造成饥荒。 此间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会预想不到地 突然出现。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 (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 瘟疫凶猛。
《蒿里行》 曹操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一、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战 争导致疾疫流行
西汉(前202年-9年)、东汉(25年-220年)东汉末年,是我国历 史上政治最不稳定时期。宦官、外戚、士族官僚争斗激烈,土地 兼并日益加剧,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公元184年,爆发36万人的黄 巾起义,公元190年,朝廷内部又有“董卓之乱”,政局极不稳定。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古诗十九首 之十九
古诗十九首 之十八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著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 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 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 以东汉灵帝(公元168一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 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 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 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 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 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汉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与医药(1)
——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
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小 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当时有一首民谣说:“发 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 轻。”(崔寔《政论》)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誓死反抗东汉统治者 的决心。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 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 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 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 多。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爱情诗
古诗十九首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古诗十九首 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古诗十九首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古诗十九首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 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 丧。”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 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西汉疫病主要集中在文景时期, 汉文帝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 冬季气候转暖、春季大旱,之后又 有水灾发生。造成疫病流行,如大 旱之年,蝗灾流行,民众大批死亡。 地震、自然灾害导致疫病流行,进 而使民众大量毙命。
东汉末年,又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大瘟疫时代。 关于瘟疫的起源,据说是源自两汉征讨外族的战争。 《汉书》中记载了一名匈奴俘虏的话:“闻汉军当 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 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 今人认为,这一记录反映了匈奴用病死的动物,向 汉军传播传染病的情况。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 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 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 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 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 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 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 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 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