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二章 书法创作论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抒情寓意。
①书写内容对书写情绪的影响,所谓写“悲”则悲、 写“忧”则忧。
孙过庭:“(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 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 《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书谱》
②不同的情绪状态,书法风格亦有相应变化。
清末 张之屏: 作字非但笔墨为首要,即坐地几案,与室中
之陈设,座上之宾友,均有密切之关系。
室南向,书者西面,光线方合宜。 案须纵三尺,横五尺,方觉宽绰。 若几案太狭,展纸便无安砚处,何以作字?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 “信笔固不可,太矜意亦不可。 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 要使我随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
而字之妙从此出矣。”
5、对创作环境的要求。 书法活动中情感的产生, 往往需要一定的事物、机缘触发。 譬如环境、兴事、丹药、酒等等。
孙过庭提出了“五合”: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
元·陈怿曾《翰林要诀》: “喜怒哀乐,各有分数。 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
变化无穷。”
③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宣泄消极情绪。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
张旭创作心态的描述即是明证。 张怀瓘《书议》:“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
②东汉蔡邕论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
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wenku.baidu.com善矣。《笔论》
书者只有进入一种闲散虚静、专心致志的审美状态, 任情恣性,又严肃认真,才能在书写过程中获得高 度自由,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庄子也提出“游”的范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以“庖丁解牛”为例,
对此有绝妙的解释:道进乎技。游刃有余。 在熟练掌握“技”的前提下,更进一步, 离“技”而达游“艺”、畅“神”、得“道”的愉
悦状态和自由境界。
欧阳修:“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 佳处。若以为乐,则自足有余。”
明·李日华《竹懒书论》中记载了他以书为乐的一天: 今霜降后天气骤凛,晴窗映几,笔砚无尘,颇思娱
郁结之怀。” 苏轼:“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宋·朱长文《续书断》:“栖迟卑冗,壮猷伟气,一
寓于毫牍间” 。
4、消闲游戏。
书法在中国古代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具有审 美属性的实用工具,
也是一种文化娱情活动。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以它为乐,度过了他们大
量愉悦身心的闲暇时光。
①游于艺的得道境界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游”是由“艺”悟“道”的高度自由心态。
间。” 索靖《草书势》:“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
微,耽此文宪。” 精神上的高度专注和精研, 直接关系到书法形式规则(“势”、“体”、“规矩”)的构造。 关系到书法创造过程中对微妙感觉(“精微”)的把握和
表达。
④虞世南: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 正气和,则契于妙。 《笔髓论 契妙》
1、虚静精专。 2、炽情挥洒。 3、抒情寓意。 4、消闲游戏。 5、对创作环境的要求。
1、虚静精专。
①哲学渊源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管子》:“虚静”、“静因之道”; 庄子:“唯神是守”、“专心一志”、“坐忘”、
“心斋”
刘勰《文心雕龙》的“虚静观”:“陶钧文思,贵 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
弄柔翰,追古人行狎纵恣之趣以自快。 而孟鸣侄必欲楷书此扇,重违其意,勉强试为之,
不觉丑怪百出矣。 唯以古人所难,聊征引以为自宽地耳。掷管一笑。
苏轼:“无意于佳乃佳。” 周星莲《临池管见》: “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 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 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 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 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
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自叙帖》: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苏轼《送参寥师》: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这是一种酒神式的狂放创作状态。
第二章 书法艺术的精神资源和主体活动
第五节 书法创作论
古代书论中有关创作心理、创作过程、创作规律的 论述,主要有六个各方面:
一、创作时的心态和情绪 二、心意与用笔 三、想象与构思 四、兴发与灵感 五、法与变,熟与生 六、主体性情与修养(个性、才胆学识力、人品等)
一、创作时的心态和情绪
明·宋曹:“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书法约言》
沉静的心境并非消极停滞,而是洞察信息、把握规 律,是面对对象时的敞开、投入和拥抱。
是为审美创造作准备的、高度活跃的思维状态。 即王羲之所说的“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右立刀旁)
易精思”。
2、炽情挥洒。
炽情挥洒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 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③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认为,凝神静虑才能以意帅笔。 王羲之: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
结思成矣。(审美创造的起点) 《书论》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 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 然后作字。(审美意象的酝酿,构思) 《笔势论》
王羲之《笔势论》:“研精覃思,考诸规矩。” 卫恒《字势》:“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
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 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 偶然欲书,五合也。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五
合交臻,神融笔畅。
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
“(杨凝式)见壁上光洁可爱, 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 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于神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