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ﻭ2.作者。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爱好者中有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期间遭到后被,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ﻭ(二)读1。

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ﻭ3。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ﻭ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ﻭ(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阅读方面的指导。

2。

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ﻭ(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ﻭ(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ﻭ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ﻭ(1)生提: 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语文版语文八下《致空气》word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八下《致空气》word导学案
课题
致空气




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学习内容
复习
巩固
1、了解作者席及写作背景。




1、《致空气》作者当代诗人。第一本诗集,《致空气》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迫害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踪迹()蹲鼾息()污浊()面颊()厮守()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1、诗人是怎样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的?
2、在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赋予其象 Nhomakorabea意义来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
仙人掌 白杨 蜡烛 楼梯 太阳 月亮 向日葵
(2)从诗歌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么样的经历?
(3)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哪些属性来写的?
(4)四五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含义?
4、读第六节:
(1)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赞美空气么?










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曵()窒()翼()
拽()侄()冀()
自我发现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这首诗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你认为它象征了什么?




1、全诗共六节,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克服环境污染的行为,从而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空气,积极行动起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选文章《致空气》是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中直接点出“呼吸新鲜空气已成为奢侈”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作者主要介绍了四种致空气的危害:一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二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三是燃放烟花爆竹;四是生活垃圾的处理。

三、教材内容一、致空气的原因1. 工业废气的排放2.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3. 燃放烟花爆竹4. 生活垃圾的处理二、致空气的危害1. 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保护空气1. 改善交通工具2. 种树造林3. 开展环保活动四、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现象。

2. 废气: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不含利用价值的气体。

3. 绿色环保:促进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强调在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同时,保护和发展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课堂活动1. 观看科普视频《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及其严重危害,引导学生珍惜每一次呼吸。

2. 分组讨论:“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并展开表态发言。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3. 以“当我是一棵树”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4. 班级里开展“绿色行动”,号召同学们拾起地上的垃圾,不扔垃圾,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7、致空气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7、致空气

八语下第二单元自信自主合作探究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周先红7、《致空气》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文感情基调。

2、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3、理解诗中寄寓的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之情。

【学习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1课时【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生于北京。

194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

不久,他的诗歌和文章触及到一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他被剥夺发表作品权达20年之久。

1978年恢复政治名誉。

本诗写于1984年。

2、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在特征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如本诗用空气象征真情、信念、理想、真理等。

3、给加点的字注音。

学法指导:初读诗歌,圈划生字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理解。

摇曳.()闪烁.()厮.守()面颊.()窒.息()嘘.声()【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诗歌内容。

学法指导:抓各节中心句,找关键词概括。

内容直接写在课本上。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5、诗中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学法指导: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中的意象和关键词来理解,知人论诗。

空气给予人,给予人。

第四节“海风”、“森林”、“地牢”、“野草的香气”其中“地牢”象征的处境。

同时,还用“海风”、“香气”象征。

第五节“街头”、“柳丝”、“丁香”象征的生活。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仅仅是歌颂空气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7、有些事物有固定的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松——梅——竹——莲——菊——兰——【学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课题《致空气》一课时学习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难点:巧妙的构思。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 课前预习1、了解邵燕翔及其诗歌和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圈点批注。

预习检测: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摇曳.()闪烁.()鼾.声()厮.守()面颊.()窒.息()嘘.声()姓邵.()四.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

窒息:2.踪迹难寻又无所不至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厮守:五.《致空气》作者,当代诗人。

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1、速读课文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泰戈尔曰: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在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2)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3)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3、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课堂小结在海边,有的在平原;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眼睛不能看到你,因为你是眼睛中的瞳仁;心灵不能了解你,因为你是内心深处的秘密。

四.目标检测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实力。

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致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志向、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奇妙的构思。

教学打算:老师打算:朗读带、录音机、有关资料学生打算:预习课文、收集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一般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课堂活动(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诞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颂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头出版诗集多种;1101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二)朗读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老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相互评价。

4.老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为所欲为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老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相互评价,以读促理解。

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老师巡察、指导。

展示提升,老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整理)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

(整理)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的情感。

3、体会诗歌巧妙的构思。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教具】: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打一自然物)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初读全诗:1.听配乐范读。

(多媒体)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四、再读全诗,赏析诗歌:(一)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以第二人称开头,象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 7《致空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7《致空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7.*致空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2.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走进作者: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摇曳()踪迹()蹲鼾息()污浊()面颊()厮守()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曵()窒()翼()拽()侄()冀()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致空气》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致空气》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致空气》导学案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1. 走进作者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2. 《致空气》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浊.( ) 鼾.息( ) 抛.弃( ) 窒.息( ) 面颊.( ) 厮.守( ) 2.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厮守:(2)摇曳:(3) :朴实,不矫饰。

3. 这是一首用 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 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的歌颂。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2)我沉在 里/失眠时,我从鼾息听到了你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我的疑惑学习目标 一、知识链接二、自主学习1. 概括内容: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空气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 走进主旨: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3. 写法探究:这篇诗歌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4. 合作交流:这首诗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写作意图。

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一些象征手法,比如花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请将下面的花与其象征意义用线连起来。

A.康乃馨①表示道歉B. 红玫瑰 ②象征博爱、体贴和高雅C. 白玫瑰 ③象征神圣、纯洁、心心相印D. 黄玫瑰 ④象征母爱,是慰问母亲之花E. 百合 ⑤寓意尊敬和崇高F. 郁金香 ⑥象征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知 识 拓 展三、合作探究四、检测反馈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摇曳.(y â) 鼻翼.(y ì )B. 鼾.息(h ān ) 厮.守(s ī)C. 面颊.(xi á) 窒.息(zh ì)D. 嘘.声(x ū ) 踪.迹(z ōng )2. 下面对本诗中心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致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致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1《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课文是《致空气》,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抒情散文,对空气进行了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空气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明生动、情感真挚深切,对学生的语感、情感和心理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是一篇优秀的文学经典。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了解到文学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与表达能力。

2.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文字外的夹层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与情感。

(3)加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介绍《致空气》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提高学生对文章了解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2.阅读讲解环节:通过分段阅读,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阅读的专注力和思维激发。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用简练、贴近生活的语言信息直抵人心的文学魅力,加深学生对作品中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的理解和体会。

3.讨论互动环节:对作品进行一定的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以全方位的角度思考作品,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细致性。

4.评价回顾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做出自我评价和互评。

评价过程不仅可以表达对学生的表现的肯定与支持,而且让学生在评价中思考自己的学习效果,更加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

四、教学内容:1.语言表达的主题和内涵:本文是通过对空气的描写,表达作者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人文情怀,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悟。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主题——对人世间真情的希望和赞美。

2、.了解象征的手法;反复诵读,结合背景分析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邵燕祥,1933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

1947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有影响的年轻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等。

《致空气》属于诗歌中的诗。

(二)音、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鼾息()窒息()鼻翼()厮守()(三)整体研读把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节;第二至五节;第六节。

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体会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

全诗以第人称“ ”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的倾诉。

那么诗歌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好处是。

(四)分节赏析1.诗人在第一节总括的空气有、、的特点。

它象征着一份的感情。

2 .第二节中,两个动词“ ”用的最巧妙,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和“我”被包围的。

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属性来写的。

这两节诗让你联想到。

3.四、五节中的意象除了空气还有“地牢”,它象征;“海风”和“青气”象征;“街头”、“柳丝”、“丁香”分别象征。

4.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作用,再次强调空气,与第一节遥相呼应。

(五)总结这首诗不仅仅歌咏空气,还赞美了。

空气在这里象征了、、、等等。

(六)能力提升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有些事物有着固定的象征意义,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初二下册《致空气》教学设计

初二下册《致空气》教学设计

初二下册《致空气》教学设计初二下册《致空气》教学设计范例【初二下册《致空气》教学设计范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朗读带、录音机、有关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课堂活动(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二)朗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编写:禤德育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小组第5周使用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二、学习内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测:1、《致空气》作者当代诗人。

第一本诗集,《致空气》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迫害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踪迹()蹲鼾息()污浊()面颊()厮守()
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曵()窒()翼()
拽()侄()冀()
四、自主学习: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这首诗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你认为它象征了什么?
五、合作探究: 1、全诗共六节,三部分。

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读第一节:我指的是谁?你指的的谁?诗人总括了空气的哪些特点?
3、读二至五节:
(1)概括各小节的内容?
(2)从诗歌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么样的经历?
(3)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哪些属性来写的?
(4)四五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含义?
4、读第六节:
(1)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赞美空气么?
六、迁移训练: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禤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