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问答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农业的歉收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看,这是A 、一因多果B 、一果多因C 、同因异果D 、同果异因答案:A2.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A 、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提高B 、无产阶级组织观念的增强C 、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D 、广大人民群众胜利信心的坚定答案:C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 、世界是否变化的问题C 、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答案:D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B5. “激变论”的错误在于A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 、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C 、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D 、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答案:A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A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 、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B7. 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A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B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 、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物质生产力D 、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答案:C8.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机械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答案:A9. 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 、经验主义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D 、唯理主义观点答案:C10. 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A 、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B 、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C 、它脱离大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D 、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答案:D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A 、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C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D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答案:A12.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 、间接性和抽象性B 、直接性和形象性C 、逻辑性和历史性D 、客观性和具体性答案:A13. 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马克思问答题

马克思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是什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怎样?1)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什么是联系和发展?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马克思问答题

马克思问答题

导论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构成要素:A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B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它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D 劳动对象即生产过程中被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

2、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容: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关系。

3、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其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交换、分配或消费,而这三点也不会被动的由生产决定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4、试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A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相当稳定;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规律。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什么是商品的两要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商品两要素:是指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绪论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P162. 如何全面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20最后一段至21页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P58—P60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56(重要)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P61最后一段至P624、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855.什么是内外因辩证关系? P60(重要)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及其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9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P115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P1175.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P120(重要)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54最后一段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P1683.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观点?P169(重要)4.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P1405.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P17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973.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994.资本的本质是?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200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重要)206--208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28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重要)2303.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这样的?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重要)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有那些形式?267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733.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大的发展?2754.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具体表现是怎样的?2915.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那些新变化?(重要)293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3112、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304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那些论述?321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为什么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一元论与二元论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B.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具有()A.社会性B.民族性C.实践性D.时代性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原理题

马克思原理题

马克思原理题
1. 哲学的根本问题
- 错误的哲学观念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
- 如何通过正确的哲学观念来解决社会问题?
2. 劳动与社会
- 劳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
- 如何通过更公平的劳动分配来实现社会公正?
3.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如何通过阶级斗争实现发展?
-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变革的意义是什么?
4. 资本主义与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如何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如何分析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
5. 阶级与阶级斗争
-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如何影响社会进步?
- 如何通过解放阶级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6.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如何通过社会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
7.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
-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中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是什么?
8. 蒙昧主义与资本主义
- 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蒙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特征?
- 如何通过启蒙运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9.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意义
- 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 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1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如何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来实现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问答题

马克思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道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道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答: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3.简述唯心主义及其存在形态?答:唯心主义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马克思问答题部分

马克思问答题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绪论)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恩格期80年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期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绪论)答: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6、试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第二章)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是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认识路线。

[简答]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共产主义学说
C. 社会主义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是:
A. 阶级斗争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社会演进理论
D. 劳动价值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是:
A. 社会形态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阶级斗争理论
D. 生产力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 阶级分析
B. 实证研究
C. 历史唯物主义
D. 综合分析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价值论?请简要说明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4. 请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三、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并分析其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留白,供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6、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9、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3、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14、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1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6、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8、简述意识的本质。

19、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20、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2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4、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及其性质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马列知识 面试 题

马列知识 面试 题

马列知识面试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哲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创立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是以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目标的一种思想体系。

以下是一些关于马列知识的面试题,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有什么区别?3.什么是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是什么?6.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是什么?7.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理论的区别是什么?8.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是如何进行的?二、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和创新,是由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总结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关于列宁主义的面试题,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1.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帝国主义?列宁是如何对待帝国主义的?3.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4.列宁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贡献是什么?5.什么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列宁如何看待这些问题?6.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什么?7.列宁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是什么?8.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是怎样的?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以下是一些关于毛泽东思想的面试题,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1.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毛泽东是如何提出并贯彻这一路线的?4.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贡献是什么?5.什么是人民战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是如何阐述和实践这些理论的?6.毛泽东思想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是什么?7.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贡献是什么?8.毛泽东思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是怎样的?以上是关于马列知识的一些面试题,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马克思经典问答题

马克思经典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的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财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运动观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空观: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发展的实质及发展的过程性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的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6.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7.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大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意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统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掌握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无题)量变,质变及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五一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0.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疑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11.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意识是能动的,是有目的性的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2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3.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如何理解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优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6.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规律)1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及其相对性1真理具有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18.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字节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20.如何认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效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2.如何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当时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三,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因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即使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或两者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其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25.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或两者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哪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2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2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3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29.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与实质1实质:所谓资本原始积累,94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30.如何理解资本的实质?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31.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作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3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现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35.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历史趋势实质: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94酱积累.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里,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36.资本循环周转规律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毓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劳动,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购买,生产,售卖阶段,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37.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意义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3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的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39.私人垄断资本产生的原因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序,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实质形成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机关机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形式有四种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4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表现是多样性的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后果:积极后果,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1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解决产品销售问题4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1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4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

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

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1.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其基础上产生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这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4.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并支配生产资料的特殊关系所导致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表现,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追求实现所有制的公有化,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6.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者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的机构。

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由于社会内部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国家是为了巩固工人阶级的政权而存在的。

7.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观点认为,共产主义是最终实现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不再受到任何私有制的束缚,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个人能够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马克思问答题

马克思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

3.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范畴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物质观范畴是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意义:1.坚持了物资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5.辩证唯物主义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马克思基础问答题

马克思基础问答题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性的表现?(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②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3)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①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创造性(最突出表现)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是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②坚持了可知论,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③概括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实践及其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是什么?(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基本属性:①物质性:实践的手段,过程,结果具有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实践的目的,计划,控制具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社会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③科学实践,处理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交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5、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6、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问答题

马克思问答题

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0.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掌握这一问题的意义?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1.试述唯物辩证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及现实意义?1.质量互变关系原理及现实意义?1.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绝对性与性对性原理及意义?2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相互关系?3.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3.怎样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4.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4.价值规律的内容以及其对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的作用?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4.怎样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5.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5.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5.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实质?6.怎样理解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未否定价值规律?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7.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7.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的展望。

8.怎样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马克思问答题

马克思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俄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库: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库: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简答题1.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3.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

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唯心主义。

(2)认识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马克思问答题答案

马克思问答题答案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小P5,10)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4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小P153)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是指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小P183)答: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6、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9、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3、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14、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1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6、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8、简述意识的本质。

19、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20、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4、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及其性质
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0、说明为什么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2、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3、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关系。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17、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1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20、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1、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2、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第三章
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5、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13、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4、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5、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6、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7、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21、简述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

23、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2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25、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章
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4、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货币的职能。

6、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8、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0、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2、简述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13、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14、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5、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6、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17、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8.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后果和历史趋势?
19、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
20、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21、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及划分依据。

22、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23、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4、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26、简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2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28、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9、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30、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31、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1、简述垄断产生的原因。

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及垄断时期竞争的新特点。

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4、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的?
5、简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7、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8、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9、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1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1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实质。

12、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3、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2、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3、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4、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5、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7、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8、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0、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1、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2、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3、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七章
1、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2、简述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3、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5、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