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政治性批判与人性的反思_莫言小说的一种解读

合集下载

人性与社会现象的关联——莫言小说中的写作手法

人性与社会现象的关联——莫言小说中的写作手法

人性与社会现象的关联——莫言小说中的写作手法人性作为一个深邃而又神秘的主题,一直是文学创作的至高境界。

正如莫言所说,“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每个文学创作者都无法避免涉及。

”作为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之间关系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本文将从莫言小说中的写作手法入手,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首先,对于莫言小说的创作手法,很难不提到他独特的叙事风格。

莫言小说中的叙述常常跳跃于时间和空间之间,使用多种不同的口吻和视角,以此逐渐揭示出不同角色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小说主人公林丰从天上掉下来后,在被人们救起之前,小说的旁白已经介绍了这个小山村的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细节,以及顺口提及了几个村民的生活经历等。

这种叙事手法像是一个博物馆的展品,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多维度的故事世界。

这样的叙事手法也让莫言能够更好地表达他对社会现象与人性的关系的思考。

在小说《酒国》中,莫言通过对一个小山村村民酗酒的描写,展示了社会对于弱者的冷漠和残忍,也揭示了人性中弱者与强大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强大者通常所表现出的傲慢与自大。

在此小镇,贵族阶层品尝着昂贵的饮料,而穷苦百姓则卖家畜以换取“粮好酒足”的满足。

这种社会现象之下,人的生命世界显得空虚而无力,而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也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多变。

此外,莫言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对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视。

莫言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极乐世界、地狱和轮回思想,同时也会描写中国传统故事或者民间传说。

例如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刻画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母亲形象——象征着母爱与家庭价值的代表。

在小说中,母亲所承受的艰辛以及她作为女人与家属的牺牲感动着读者,而点滴细节中所呈现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也同样具有难以言表的人性深度。

凭借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莫言深入探究了人性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与批判,从传统的视角出发来思考当代中国的现实,以此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切联系。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摘要】《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揭示人性的悲剧意识,探讨社会现实中的悲剧因素,以及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悲壮。

小说中的权力与道德冲突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悲剧意识对当代社会具有警示作用,反思了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呼吁重新审视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挣扎和社会的困境,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引言:莫言小说《檀香刑》、悲剧意识、当代社会启示正文:人性、社会现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权力与道德结论:悲剧意识、当代社会、道德困境、人性、社会关系、警示、反思、呼吁重新审视1. 引言1.1 介绍莫言小说《檀香刑》莫言是中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其中《檀香刑》是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中国古代的酷刑“檀香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主人公与各种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悲剧意识。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揭示了贫困、封建思想、家族利益等因素对人们命运的影响。

莫言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悲剧现象,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檀香刑》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体现了莫言对人性、社会以及道德的深刻思考。

1.2 悲剧意识的重要性悲剧意识的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悲剧意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活中的无常和残酷,引导人们思考人类存在的局限和悲剧命运。

在当代社会中,悲剧意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悲剧意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也警示人们权力的腐化和道德的缺失。

悲剧意识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社会价值。

莫言作品中的政治呈现——以小说《蛙》为例

莫言作品中的政治呈现——以小说《蛙》为例

莫言作品中的政治呈现———以小说《蛙》为例○陶本聪(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2)[摘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大众对于莫言及其作品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尤其是获奖作品———《蛙》。

生命是莫言一直关注的主题,从初登文坛伊始,对生命的关注就一直是莫言小说持之以恒的创作主题,并一直延续到长篇小说《蛙》中。

而《蛙》受到来自海内外的关注,受到诺奖的青睐,究其原因,除了小说对生命的思考,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生命诞生和政治之间关系的直言不讳的揭示。

[关键词]莫言;《蛙》;生命;政治《蛙》描述了计划生育时期底层人物的故事。

从“计划生育”政策颁布后,在中国,生命能否自由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不取决于夫妻是否想要孩子,而取决于国家政治政策。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2016年,中国开放了全面“二胎”政策,一对夫妻可生两个孩子,长达三十年的“一胎”制度终于结束。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蛙》这部作品,以这部作品为例,分析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蛙》这部小说在政治方面有哪些反映;作者在描写政治性内容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一、小说是政治的镜子———《蛙》中的政治性内容《蛙》选取的角度是残酷的计划生育制度,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民间与政府的生育与反生育的斗争,这也一度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问题。

当人口的恐惧渐渐消逝,站在新的历史纪元,回过头来再看这场轰轰烈烈的生殖斗争运动,我们看到的也许不全是历史功绩,还有那些被合法化的暴力。

莫言说:“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这句话,莫言在不同的场合接受不同的访谈时都一再提到,因此可以看成他写作的根本动因,也即莫言小说想要描述和揭示的,是其“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那么何谓“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粗浅的理解,就是写作对象在某个层面上真正进入莫言的精神世界,并且深深地使他感到挥之不去的痛苦,不写出来无以疏解这种精神之痛。

具体到《蛙》这篇小说,是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社会底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深深地震撼到莫言。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学校:廊坊师范学院指导老师:贺莹姓名:李彬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11010141012目录第一章摘要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第五章正文第六章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4.对人性当中暴力第五章附录一、摘要与关键词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

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

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

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

《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

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

论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观念

论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观念

论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观念人性是动物性、生物性、人之性的统一结合,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从多个角度多人性进行了揭示,如从食与性揭示出人的动物性,当人存在这两种生理需求时,就会成为动物;又从欺悔及人际关系展示出了人的动物性。

在莫言文学作品阅读中,注重对人性观念进行剖析,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其作品内涵,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标签:莫言;文学作品;人性观念前言冯友兰在《新理学》中提出“人不仅仅是人,同时也是物、生物、动物的综合体,一般生物、动物所同有的特性,人也有。

”这一阐述对人性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人之所以是“人”,一方面在于其与生物、动物、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又在于人与生物、动物、物之间有一定的共性。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对人性有很深的描述,通过剖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观念,可以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感知。

1.莫言文学作品对人“动物性”的揭示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从食、性两个方面对人的“动物性”进行揭示的。

在莫言小说中,人会由于饥饿而变成动物,最显著的就是饥饿会让人出现动物的行为,如在作品《生死疲劳》中,猪场饲养员钻进大缸中舔糖水,而缸里的糖水已经被开会的人喝完了,人们喝水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吃糖,猪场饲养员着急喝缸底的水,但是缸太深,而猪场饲养员的脖子太短,结果就把大缸掀翻到地,钻进缸里去舔糖水,其形态与狗十分相似。

又如在《丰乳肥殿》中,炊事员张麻子利用馒头诱奸右派美女乔其莎,乔其莎为了吃到馒头,任由张麻子的肆意行为,如果对这一情境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知道,乔其莎在当时社会上的政治地位很低,一天只有一两口粮,甚至更少,其生命已经处于命悬一线的状态,而当一个人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他只会对食物感兴趣,也就说饥饿首先会将人性“饿死”,只留下垂死挣扎的动物。

面对饥饿,人与动物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法律、道德已经无法对他们起到约束作用,所有大规模的饥饿会对社会安定带来极大破坏,并且还会促使社会从文明状态进入野蛮状态。

莫言对各个年代人思想的总结

莫言对各个年代人思想的总结

莫言对各个年代人思想的总结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深入挖掘了各个年代人的思想,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心理变化。

下面是莫言对各个年代人思想的总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文革时期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思想和当代年轻人的思想。

一、文革时期人们的思想莫言的作品中揭示了文革时期人们的思想状态。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莫言描绘了人们面对极端的政治运动时的恐惧和无助,他们不得不面对纷争和混乱。

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被极端主义所侵蚀。

他们开始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甘愿成为运动的工具,为了个人利益出卖自己的道德底线。

在大环境的压迫下,人们的思想逐渐被扭曲,他们失去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二、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们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

莫言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们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他们开始思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开始尝试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

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思想解放的推动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人生选择。

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满足,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也面临道德和伦理的困惑。

莫言透过作品展示了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变化,让读者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

三、当代年轻人的思想莫言的作品也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特点。

在当代社会,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思想上更加开放。

他们不再受限于传统观念,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体验,追求更加丰富多元的人生。

然而,他们在观念上的开放也伴随着价值观的混乱。

他们面临更多选择和困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到困惑。

莫言透过作品中的年轻人形象,揭示了他们思想迷茫和自我认同的挣扎,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思考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莫言通过作品展示了不同年代人们思想的变迁。

论莫言《蛙》的批判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论莫言《蛙》的批判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人 ,这 是 当时 社 会 环境 下 人 们 的普 遍 想 法 。
展示 。那个 已经有三个女 儿、妻子耿秀 莲又再 次怀孕的东
蝌 蚪 的 第 一 次 思 想 转 变 是 王 仁 美 的 去 世 , 为 了 自 己 在 风村 张拳 ,在 张金牙带着 民兵将他按倒 在地后 , “ 张拳蹲
‘ 我张拳 ,三代单 三 部 队里 的职务 ,为了所谓的前程 ,他 “ 亲手 ”将王仁美 娘 在地 上,双手抱着 头 ,呜 呜地哭着说 :
小说 中的 “ 我 ” , 学 名 万 足 ,乳 名 小 跑 , 笔 名 蝌 蚪 ,
既 是 这 五封 长 信 的作 者 , 同 时 也 是信 中 的 叙 述 者 和 话 剧 的 钱 ,道 了 歉 。先 生 , 我 们 回 家 后 抱 头 痛 哭 , 决 定 回 东 北 乡 这 里 是 我 们 的 故 土 , 没 有 人 敢 欺 负 我 剧 中人 。 从 给 杉 谷 义 人 先 生 的信 中 可 以知 道 , 蝌 蚪 是 一 个 居 住 ” ,他 认 为 “ 知识分 子,他 “ 想 写 一 部 以姑 姑 的 一 生 为 素 材 的 话 剧 ” , 作 家 的 目标 勇 猛 奋 进 ” Ⅲ。
论莫 言 蛙 的批 判 主题及 共现 实意 义
。侯 本塔
摘 要 :不 同于通常所说 的忏悔与救赎主题 ,本 文认为小说 蛙 以人物塑造 为核 心,在忏悔与救赎 的背后蕴含 着的是对制度的批判 、对人 性的批判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批判 ,是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性扭 曲的 书写。这同时
是要写 出计 划生育 的整个过程 。莫 言将计划生 育作为故事 协 。较 为 明 显 的 是 和 小 狮 子 的 结 婚 , “ 我 想 ,人 生 一 世 ,
发 生 的 背 景 , 以人 物 塑造 为 核 心 ,产 生 了蝌 蚪 、 姑 姑 、 陈 许 多事 , 都 是 命 中 注 定 的 ,逆 水 撑 船 不 如 顺 水 推 舟 ” , 这 鼻 、陈 眉 等 一 大 批 鲜 活 的 人 物 形 象 。 这 里 ,笔 者 试 图从 蝌 和第 一次与王仁美 结婚时 的 “ 要 !我 盯着 她的腿说 ”,有 蚪 和姑 姑 的 形 象 分 析入 手 ,期望 有 所 新 的 发现 。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性进行探讨的重要方式之一。

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内在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情感的流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来探讨当前中国文学中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特定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展现家族中各个成员的生活经历,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莫言通过细腻描写人物的情感冲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同时,小说中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性,让读者对当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二、《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小说通过细腻入微的叙述手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痛苦和挣扎。

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怀疑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守和希望。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余华探讨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抉择和挣扎。

三、《白夜行》《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但在中国文坛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小说以两个孩子之间的命运联系为主线,通过揭示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复杂性。

小说犀利地描绘了人性中的欺骗、复仇和病态的爱恋等,让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观念。

作品通过扭曲的人性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度探讨和反思。

四、《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屈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以屈原的自述为主,通过反思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境遇,探讨了人性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

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追问和对世界的观察,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不屈。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人性探讨上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

通过对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把握,作家们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交流的问题。

《莫言批判》:文艺评论界对莫言作品的反思与评论(2)

《莫言批判》:文艺评论界对莫言作品的反思与评论(2)

《莫言批判》:文艺评论界对莫言作品的反思与评论(2)精彩文摘直议莫言与诺奖(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然而,诺贝尔文学奖却是将“世界性”和“全球性”当做自己的追求目标的。

也许是为了补偿它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对中国文学的轻忽和怠慢,竟然在12年的时间里,两次将该奖颁给身份不同的中国人。

最早的那一次,就不去说它了,现在单说最近的这一次。

那么,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为什么会最终选择莫言呢?根据“诺奖”评委会10月11日公布的“实际内容仅两行文字”的说法,是因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在我看来,莫言的写作,就其文体风格和精神本质来看,并没有多少“中国传统文学”的因子,而且在处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结合问题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激情和勇气。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中国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其言直,其事核”的写实性——即清代学者蒋彤所说的“文洁而事信”和“无虚假无疏漏”的“坚实”,是对“白描”技巧的倚重,是紧紧贴着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来刻画人物,是追踪蹑迹地追求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和真实感,是强调文学的伦理效果和道德诗意,那么,莫言的小说不仅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而且几乎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莫言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文芜而事假”,——芜杂、虚假、夸张、悖理,这些就是莫言写作上的突出问题。

莫言的作品中,没有中国文学的含蓄、精微、优雅的品质,缺乏那种客观、冷静、内敛的特征,缺乏那种以人物为中心、从人物出发的叙事自觉。

相反,莫言的写作,是极为任性恣纵的;他放纵自己的想象,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写人物,常常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人物,让人物说作者的话,而不是人物自己的话;让人物做作者一意孤行要他们做的事,而不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处境、性格和心理定势可能做或愿意的事。

讽刺与反思——论莫言小说《蛙》中的现实社会伦理叙事

讽刺与反思——论莫言小说《蛙》中的现实社会伦理叙事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91期)Total No .291收稿日期:2012—01—18作者简介:温明(1985—),女,内蒙古科左后旗,东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讽刺与反思———论莫言小说《蛙》中的现实社会伦理叙事温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非常贴切地道出了莫言的写作特色,《蛙》通过对“蛙”这个生命意象来反思当今社会,更是敢于揭露出社会的丑陋的一面,进而讽刺这充满了畸形的现实社会。

关键词:蛙;象征意义;现实主义;讽刺;反思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012—02作家白先勇说过:“历史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记忆。

中华民族是非常尊敬历史、注重历史的民族,我觉得现在时间到了,应该把历史的真相还原。

”而莫言的《蛙》早就已经实践了白先勇的这个看法,他不放弃民族的创伤经验,他要写出民族的这些磨砺,要写出民族的真实性以及经历过的痛楚。

而《蛙》一方面通过“姑姑一生的工作历程”力图把中国生育政策以来的历史进行还原,一方面通过“姑姑的忏悔”来反映作者对生命、人性、道德伦理等更深的精神层面上的思考以及反思。

《蛙》这部小说展现了莫言非凡独特的创造力,小说从“蛙”的命名到内容中所贯穿的“蛙”都是一个极具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蛙”与“娃”谐音,与造人的女娲的“娲”同音,是多子的象征,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

“蝌蚪”象征男人的精子,或说像三个月婴儿标本,可见作者在文本中将“蝌蚪”设置为笔名,他也是要与“蛙”呼应始终,隐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蛙》不乏有荒诞、戏谑化等魔幻现实主义的的手法的运用,但更多的是写实。

论莫言小说中批判的“自反性”

论莫言小说中批判的“自反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莫言小说中批判的“自反性”于洋 山东大学文学院摘 要:通过对莫言的几部中篇和长篇小说的分析,提炼总结莫言小说中批判的“自反性”特点。

重点从对批判的“自反性”进行阐释,并透过其“自反性”特点观察莫言的小说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莫言;批判的“自反性”作者简介:于洋(1997.1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山东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61-01所谓批判的“自反性”,就是莫言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对“批判”本身进行的批判和反思。

这体现在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主要集中在作者对于历史中存在的错误批判的反思以及作者对于自己的批判,对于自己创作的批判。

对于历史中存在的错误批判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莫言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批判“封资修”现象的反思,大规模批判“封资修”的运动不仅给予当时知识分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对参与批判运动的年轻一代影响也很大。

王东成在《“老三届”的文化历史使命》中这样说:“批‘封’,割断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国学’,成为没有家园的文化‘孤儿’和‘浪子’;批‘资’,割断了他们与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西学’,成为流不进大海的文化‘内陆河’和‘沼泽地’;批‘修’,割断了他们与世界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使他们只能教条地理解‘老三篇’、‘老五篇’、‘毛主席语录’,形成了斯大林主义的政治文化心理和民粹主义的道德伦理心态。

”[1]莫言擅长通过民间叙事,将这种“批判的阵痛”延伸到历史背景下的个人,这就显得更具有批判力度。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有些作家的批判意识在“文革”时期发展成为了一种畸形的“批斗意识”,并且毫不掩饰地体现在其作品中。

批判应该是客观的,有理有据有节的;但“批斗”往往就带有鲁迅笔下“看客”的狂欢色彩。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政治隐喻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政治隐喻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政治隐喻中国现代小说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隐喻。

这些隐喻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象征等形式,巧妙地传递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政治隐喻。

一、人物隐喻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用来隐喻政治中的不同角色和派别。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被认为是对当时社会中的愚昧和顽固势力的讽刺。

他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都是对封建社会和旧文化的嘲讽。

通过这个人物,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谬之处。

另一个例子是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明显的政治隐喻。

小说中的红高粱村代表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而村中的不同人物则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莫言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二、情节隐喻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情节也常常被用来隐喻政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件。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和经历可以被看作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隐喻。

福贵在小说中经历了战争、饥荒、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通过福贵的故事,余华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与抗争。

另一个例子是莫言的小说《蛙》,小说中的情节也具有明显的政治隐喻。

小说以一个农村医生与一只蛙之间的互动为主线,通过这个微小的故事,莫言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中的腐败和权力滥用。

蛙在小说中象征着政府的官僚体系,而医生则代表了普通人民。

通过医生与蛙之间的斗争,莫言对中国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三、象征隐喻除了人物和情节,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象征隐喻也是常见的一种手法。

例如,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檀香树被用来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生为了保护檀香树而与当地政府展开斗争,这个故事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沉寂和挣扎。

檀香树的命运也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寓言。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中国现代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批判与反思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小说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小说的创作,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字的力量,揭示社会问题,反思人类行为,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首先,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表达真实生活的能力。

作家们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示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愚昧。

这种批判性的创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其次,小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具有批判社会的功能。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讨论。

比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这种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的创作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对其进行思考和反思。

此外,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还能够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进行社会批判。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很多作品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

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一个家族的讲述,讽刺了中国社会的封建迷信和权贵腐败。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创作方式,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能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和反思,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社会问题,更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通过小说的创作,作家们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莫言的《蛙》中,通过对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讲述,呼吁人们关注教育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这种积极的社会批判和反思,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总之,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红高粱家族》中的政治批判与个体命运

《红高粱家族》中的政治批判与个体命运

红高粱家族中的政治批判与个体命运引言《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先生于1986年创作并发表的小说,它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为背景,通过讲述四代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转折,深刻揭示了政治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红高粱家族》中的政治批判与个体命运,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政治批判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大革命和解放时期的历史背景,向读者展示了充满政治动荡和残酷实施的时代。

他通过描绘不同人物对权力及其滥用的态度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对当时政治现象进行了深入而犀利的批判。

1.权力欲望与腐败小说中出现了众多权力欲望强烈、腐败无底线的角色。

比如白嘉轩因不满自己名字排在别人后面而极端渴求权力,并最终导致整个家族遭受不幸的命运。

这种通过个体来揭示政治腐败的方式,使读者对人性的黑暗面和权力腐败有更深入的思考。

2.革命光环背后的残酷书中刻画了大革命时期革命军队、红卫兵等涌现出的一系列暴力行为,展现了革命胜利的背后隐藏着悲剧与灾难。

而杨树西作为一个小人物,又被卷入这场浩劫之中,其悲惨遭遇无不让人深感政治革命对普通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

二、个体命运《红高粱家族》以家族为线索,通过四代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跌宕起伏,探讨了政治变迁对个体命运所造成的影响。

小说中塑造了多个生动饱满的角色,他们在极端政治环境下经历着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考验。

1.政治与婚姻在小说中,各代主人公面临了政治压力与婚姻之间的抉择。

比如红高粱因抵触秧歌队长的权威而选择了李卫国,王二则为了保全家族的利益与白大嫂成为夫妻。

这些个体在政治和婚姻之间权衡选择,展示出家族命运与政治力量的错综关系。

2.人性与复仇书中描写了多个角色因为政治斗争而产生复仇心理,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去实现报复。

比如红高粱姐弟出于对白先生的仇恨而设下陷阱最终导致自己丧生,表现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中容易被黑暗力量所腐蚀。

结论《红高粱家族》通过对政治批判与个体命运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破碎、残酷但又充满希望和人性光辉的时代。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政治话语与权力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政治话语与权力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政治话语与权力批判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多元而繁荣的领域,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承载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权力的批判。

在这个领域中,政治话语和权力批判成为了作家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思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政治话语与权力批判,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政治话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开始对传统社会进行批判,并呼吁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就是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抨击,他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狂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

这种政治话语的运用不仅让作品具有了深度和思想性,也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政治话语的运用并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更是对权力的批判。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揭示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呼吁人们对此进行反思和抵制。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就是对权力的批判和讽刺。

小说中的红高粱村,是一个被权力统治和腐败渗透的地方,莫言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揭示了这种权力对人们生活的摧残和破坏。

这种政治话语的运用,不仅让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也让读者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对权力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政治话语还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磨难,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这种政治话语的运用,不仅让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也让读者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政治话语和权力批判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们让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话语和权力批判,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病,从而引发对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其次,它们激发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当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现实反思

当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现实反思

当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现实反思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是对个体心灵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学作品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形式,深入探索人性的本质,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社会批判和现实反思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主题,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当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直接抨击,成为了社会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示出社会不公、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问题,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莫言的《蛙》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和农民权益受侵犯的现象,直接指向了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揭示,文学作品激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反思,激发了社会改革的动力。

其次,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往往是通过对角色和故事情节的塑造展现出来的。

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设定和故事发展的安排,从而间接地反映和批判社会问题。

这种方式往往更具隐喻性和象征性,使读者得以更加深刻地思考和感悟。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残酷。

这种通过角色塑造来反思社会现实的方式,使作品更具启示性和思考性,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

除了对社会问题的直接批判和角色塑造的反思,当代文学中还有一种更为深层次的社会批判和现实反思,即对现代性和人性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福利与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惑。

当代作家借助文学的力量,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挑战,提出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例如,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中国20世纪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对现代社会的虚假和矛盾进行了鞭挞和批判,并提出了对人性的反思和审视。

这种对现代性和人性的反思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更是对人性和文明进步的探索和拷问。

莫言《酒国》性欲异化书写与人性反思

莫言《酒国》性欲异化书写与人性反思

摘要:莫言小说《酒国》中有大量性叙事,包括酒神精神再书写和性欲异化。

性欲异化主要表现为情感错乱、“食欲”异化和性对象泛滥三个方面。

莫言通过对多重异化的描写来实现人性反思,包括性欲异化书写中对“泛滥”的批判,对人类在寻找自我主体时焦虑的思考,以及对人性中的冷酷性、嗜血性的审视。

关键词:莫言;《酒国》;性欲异化;人性反思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238(2018)03-0124-05DOI :10.3969/J.ISSN.2095-7238.2018.03.024莫言《酒国》性欲异化书写与人性反思冯帅(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0)收稿日期:2018-01-16一、引言莫言作品繁多,从1982年《春夜雨霏霏》的发表开始,到2017年11月短篇小说《天下太平》在《人民文学》上的发表,三十多年间创作了11部长篇小说,27篇中篇小说以及众多短篇小说,还包括数量可观的散文、剧本等其他作品。

莫言作品数量丰富,著作等身,所涉及的题材也十分广阔,渗透出的精神价值复杂多样,笔触所及乡村苦难历史、城市异化、尖锐社会问题、自我寻找与追问等。

众多问题中,莫言尤为重视性欲书写在其作品中的实践,不论是《红高粱家族》中天地自然下的灵肉合一的原始欲望宣泄,还是《丰乳肥臀》中生殖崇拜的隐喻,抑或是《生死疲劳》中对婚姻与性复杂关系的分析,几乎在莫言的全部作品中都渗透出异化的性欲书写,以及超出世俗生活的非日常、非理性感受。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历史就是性欲受压抑的历史;当性欲受到压抑,现代人的空虚感、无聊感乃至崩溃感就会愈加泛滥,“异化”也随之产生。

性欲是古往今来作家创作作品的重要主题,对莫言来说也是如此,饮食和直接的性场面描写以及其他叙事中包含的性欲隐喻贯穿莫言作品始终。

受现代社会多重压抑的影响,莫言的性叙事自然地走向对性欲异化的关注。

《酒国》的性叙事及性异化描写非常具有代表性。

自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酒国》研究论文、评论文章日益增加。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思考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思考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工具,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问题的手段。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们可以深入探讨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思考。

首先,现代文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批判,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以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农村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封建迷信、权力斗争等问题。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使读者对农村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次,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以婚姻为主题,通过对男女主角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婚姻问题的复杂性和困境。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婚姻问题的本质和社会背景。

另外,现代文学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反思,引发了对社会历史的批判和思考。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荒谬。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反思,让读者重新审视历史,思考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现代文学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对社会病态的揭示,提出了自我救赎和社会改革的思路。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激发了读者对社会进步的希望和行动。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思考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其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批判,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的根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反思,引发了对社会历史的批判和思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

因此,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思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讽刺与反思——论莫言小说《蛙》中的现实社会伦理叙事

讽刺与反思——论莫言小说《蛙》中的现实社会伦理叙事

讽刺与反思——论莫言小说《蛙》中的现实社会伦理叙事温明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2(000)A03
【摘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非常贴切地道出了莫言的写作特色,《蛙》通过对"蛙"这个生命意象来反思当今社会,更是敢于揭露出社会的丑陋的一面,进而讽刺这充满了畸形的现实社会。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温明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莫言小说《蛙》的书信体叙事
2.莫言《蛙》的叙事伦理
3.莫言小说《蛙》戏仿叙事艺术探究
4.莫言小说《蛙》叙事策略背后的意义迷思
5.关于民间叙事困境的思考——以莫言小说《蛙》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 在 《超 越 故 乡 》一 文 中 所 说 : 的最基本的 欲 求 , 揭 示 权 力 意 占民女也被 看 作 是 他 对 生 命 的
“我 的 《枯 河 》实 则 是 一 篇 声 讨 识的扭曲人 性 的 本 质 , 使 我 们 一 种 自 由 而 富 有 诗 意 的 挥 洒 ,
极 ‘左 ’路 线 的 缴 文 , 在 不 正 常 清楚地看到 , 这 不 仅 仅 是 弱 者 通过这些活 生 生 的 人 来 表 现 人
而且连狗儿、猫儿这些不具备 社会文化环境, 传统文化在人 刻画一个杀人如麻、丧失人性
人 类 思 维 的 动 物 也 躲 得 远 远 心理上的积淀直接影响人的人 的魔鬼式人物的同时, 也向我
的。他似乎不再是一个人, 抑或 性。
们展示了中国 封 建 文 化 “吃 人 ”
完全失去了人性而蜕变为单纯
三 、 在 人 性 与 现 时 政 治 性 的本质。当他告老还乡时, 带回
下都散发着阴冷之气, 走起路 恶, 还是人性之美, 都带有明显 名轻实, 盲目自大, 自我欺骗等
来 悄 无 声 息 , 不 但 周 围 的 人(包 的“中国化”痕 迹 。 因 为 对 人 性 等。而刽子手 赵 甲 的 “狂 言 ”则
括他自己的儿子和儿媳) 怕他, 的分析始终离不开人物所处的 是 从 庙 堂 语 言 的 角 度 切 入 , 在
诱惑下 不 能 自 拔 。 酒 、 色 的 诱 告诉过 我 , 我 只 有 按 着 我 自 己 了 他 的 封 闭 与 盲 目 ; 《高 粱 酒 》
惑 , 使 丁 钩 儿 人 性 中 “恶 ”的 一 的想法去办, 我 爱 幸 福 , 我 爱 力 中胶高 大 队 和 铁 板 会 的 一 场 殊
面暴露无遗, 使他从一个侦察 量, 我爱美, 我的身体是我的, 死的野蛮搏斗中, 除了表现了
的内涵,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 力的拥有者对弱者的压迫与占 面他对赵小甲充满了慈父般的
时时处处总 能 感 受 到 他 对 现 实 有 。 《酒 国 》 中 则 再 现 了 莫 言 柔情, 另一 方 面 他 又 是 一 个 杀
政 治 性 的 批 判 和 对 人 性 的 反 “吃”的主题 , 不同于以 往 的 是 , 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红高粱家
政治的批判 实 际 上 就 成 了 唤 起 压迫。“权力无所 不 在 , 它 来 自 民 间 文 化 形 态 的 藏 污 纳 垢 性 。
自我意识的响亮号 角 , 于 是 , 对 各方”, “人们始终 处 于 权 力 ‘之 他作品中的 人 物 , 大 都 是 不 带
神的批判也 就 成 了 民 主 政 治 的 内 ’”(福 柯 : 《性 史 》)《天 堂 蒜 薹 任何标签的 活 生 生 的 人 , 既 有
现时政治性批判 与 人性的反思
— ——莫言小说的一种解读
□刘 红
·
·
学 院 派 批 评
现 时 政 治 性 批 判 与 人 性 的 反 思
70
“当 代 文 学 是 一 个 双 黄 的 “吃”的背后则隐 藏 着 更 为 深 刻 生 状 态 下 个 性 生 命 的 张 扬 , 展
鸭蛋, 一个黄子是 渎 神 的 精 神 , 的社会的、政治的原因。他是在 示人性之美、人性之恶。这就有
的社会中, 是没有爱的, 环境使 被吞噬的过程, 同时也是权力 的本质正是莫言文学创作的追
人残酷无情。”在众多小说文本 的拥有者人性泯灭的过程。
求。首先, 揭示人性“恶”的意象
中, 莫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饥
二 、 用 多 元 视 角 展 现 对 人 性。《酒国》省检 察 厅 大 名 鼎 鼎
饿的中国形象, 许多悲剧都是 性的反思。与同时代作家着重 的王牌侦察员丁钩儿, 他有着
情绪体验中, 我们看到了人的 话语和民间生活场景, 体现出 古朴、充满活力的理想乡土最
内心深处所隐 藏 的 “恶 ”的 意 象 自己的 哲 学 追 求 , 具 有 浓 郁 的 终逃脱 不 了 被 传 统 文 化 、 政 治
性。其次, 展示人性之美。莫言 文化意 蕴 。 在 寻 根 文 学 中 包 含 权力同化、扼杀的命运。在小说
“我不是我, 我 是 皇 上 皇 太 后 的 过张扬 个 性 生 命 来 对 抗 传 统 与 迹斑斑的灵魂。《檀香刑》中, 孙
代 表 , 我 是 大 清 国 的 法 律 之 僵死的政治模式。对人性美的 丙身上除了高密东北乡人共有
手。”他偏执狂般地追求完美的 赞颂与 揭 露 人 性 之 恶 形 成 了 鲜 的不畏 强 暴 、 敢 爱 敢 恨 甚 至 敢
一个黄子是 自 我 意 识 。 渎 神 精 用民间立场、孩童 视 角 、幽 默 戏 效地填补了 先 锋 、 新 写 实 小 说
神和自我意识好像互不相干, 谑笔法声讨极左政治路线对普 家在表现社会、生活对人性的
实际上紧密 相 连 , 它 们 共 同 存 通民众的戕害。当然, 在现时政 压抑与束缚 时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只
的艺术, 是中国政治的精髓。”
身上所流淌的自由的生命精
人 作 为 历 史 存 在 物 , 必 然 (莫 言 《檀 香 刑 》)这 无 疑 是 对 刑
神, 他们为了获得生存的自由, 根植于一定的历史经纬之中, 罚在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地位
以不屈的生命和日本人决战, 必然会表现出现实与传统的双 的最好注脚。正是在这种政治
作品中, 莫言站在民间立场上, 金钱获得的权力玩遍了酒国美 小说中, 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
用孩童的视 角 表 现 极 左 政 治 路 女, 金钱产生权力并占有性。莫 被收编改造 的 对 象 , 但 是 在 民
线对人的压 抑 和 扭 曲 。 正 如 莫 言抓住了“食”与“色”这 两 种 人 众的眼光中, 他的 杀 人 越 货 、抢
《透 明 的 红 萝 卜 》、《枯 河 》、《丰 强 者 占 有 与 吞 噬 弱 者 的 鞭 笞 。 舍、杀人越货的土 匪 , 又 是 一 个
乳肥臀》、《牛》、《我 们 的 七 叔 》、 另外 , 《酒国》中 还 表 现 了 权 力 敢做敢为、重情义 、讲 义 气 的 英
《三十年前的一次 长 跑 比 赛 》等 对性的占有 , 余 一 尺 利 用 通 过 雄好汉。如 果 在 传 统 革 命 历 史
的许多作品都是站在民间原始 的更多的是那些充满忧患的枯 里, 刑罚是中国传统的官方文
正义的立场上, 用朴素的民间 涩的深思, 是通过沉重的文化 化和封建独裁政治畸形发展的
道德对历史真实性大胆置疑的 思想向人们讲述悲剧起源, 去 象喻, 正如德国殖民者克罗德
同时, 也 表 现 出 了 对 生 命 强 力 启 迪 人 们 深 思 生 活 的 真 谛 , 理 所说: “中国 什 么 都 落 后 , 但 是
在于当代文学这个鸭蛋里。现 治性批判方面, 莫言有表现极 重物质不重精神的缺陷。站在
在, 对神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 左政治路线批判的一面, 而更 民间立场上的莫言从来不曾把
官僚的批判, 对官僚的批判实 多的时候, 他是在通过让人心 二元对立的模式作为评判人物
际上就是对政治的批判, 而对 酸的诉说揭示权力意识对人的 的标准, 他的作品充分显示出
权势等同起来, 成为徒有人形 建文化桎梏下的无声的中国而 用一颗激愤而孤苦的心灵去寻
的杀人机器。“我们根本就不是 言 , 充满了民 间 的 野 性 与 活 力 。 找那已 逝 去 的 高 密 东 北 乡 充 满
人, 我 们 是 神 , 是 国 家 的 法 ”。 同时也 显 示 出 莫 言 是 在 力 图 通 野性的 梦 , 寻 找 民 族 的 那 颗 血
的自由 生 命 的 存 在 。 如 《檀 香 判的同时 , 同 样 会 感 受 到 “高 密 戮而不 能 自 拔 的 怪 胎 , 而 这 正
则表现 出 人 生 追 求 残 酷 的 极 致 了, 我什么都 不 怕 。 ”高 密 东 北 互排斥、自己瞧不起自己。从文
的美的一面, 在赵甲心目中, 杀 乡人就是凭着这种对生命的本 化心理层次上分析, 他们的英
戮是人间最美 丽 、最 惨 烈 、最 震 能的热 爱 , 对 自 由 自 在 的 生 活 勇是可 以 打 上 问 号 的 。 可 见 莫
检验受刑者、刽 子 手 、官 员 以 及 上, 就 是 鲁 迅 解 剖 国 民 性 的 文 政治暴 力 带 到 了 民 间 。 这 给 处
围 观 群 众 面 对 酷 刑 的 各 种 反 化批判精神的延续。寻根作家 于原生状态的高密东北乡人带
应 , 从 他 们 “两 面 兽 ”似 的 复 杂 通过带 有 原 始 思 维 色 彩 的 民 间 来了巨 大 的 精 神 冲 击 , 使 原 始
的崇尚和对个性生命的赞美。 解自身存在的价值及应有的道 刑罚是最先进的, 中国人在这
在《红高粱家 族 》中 我 们 可 以 清 德的、审美的选择。由于寻根文 方面有 特 别 的 天 才 , 让 人 忍 受
楚地看到在敢爱敢恨的爷爷、 学渗入了更多的理性把握, 所 最大的痛苦才死去, 这是中国
奶奶以及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们 以意象和意义都更为丰富。
这种带有原始色彩的生命渴求 重性格特征。在莫言的作品中 文化背景下, 才会产生赵甲这
强烈地主宰着他们的行动, 让 我们在感受到还原后的历史带 种把自己的刽子手身份与国家
我们强 烈 地 感 受 到 民 间 的 鲜 活 给我们 的 人 性 和 现 时 政 治 性 批 法、权等同起 来 ,莫言所着力刻画 批判的层面上向文化心理层面 的 是 慈 禧 太 后 赐 给 他 七 品 官
六次行 刑 过 程 , 实 际 上 就 是 在 迈进。 作 为 新 时 期 文 学 重 要 分 职、檀香佛珠 和 龙 椅 , 表 明 他 既
设置一个人性的实验场, 依次 界线的寻根文学, 在某种意义 带回了褒奖与荣耀, 同时也把
思。
这一次莫言 不 是 写 “饥 饿 的 中 族》中的我爷爷是 一 个 “土 匪 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