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再谈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沿革、治所问题

’历史地理第十五辑再谈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沿革、治所问题林汀有关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问题,我已先后发表两篇文章①。
现就当前学术界尚存的一些分歧意见,再作如下的补述。
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由来和关系《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作“都冶冶与东冶自当为一,冶乃东冶之简称。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冶县。
《宋书•州郡志》谓“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
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岀,立为冶县”。
《太平寰宇记》卷一OO福州闽县:“汉(冶)县,以无诸所都,故此立县焉是汉之冶县设在无诸时的冶都,并以冶名县。
《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有章安,有东部侯国,章安县下注曰严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
”《东夷列传》等有东冶和东冶县;《郑弘传》注引《谢承书》又有东部侯。
按《续汉书》所载的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前人已经指岀,文有错乱。
我是赞成这一说法的。
因为章安西汶武帝前是属东瓯地,并非闽越之所有;迨至东瓯国灭后,于此所立的县乃为回浦,非冶县②。
而东汉的冶和东冶县名直到光武后尚可见载,故谓“光武水更名”,系由回浦更名,不可能由冶县所改③。
至于东部侯国和东部侯,王国维早已指出,汉未封侯于今福建,当为东部候官之讹,简称“东候官”,后又省略为“候官”④。
此说是可信从的。
因见史书,无诸参加反秦,有功,受封闽越王,都冶。
武帝时,余善岀兵反汉,兵败国灭,其民被徙江淮,而未被徙者,则遁山谷中。
迨至逃民颇岀后,即由设于冶都的东部候官驻兵看守⑤。
东部候官初为军事机构,武帝后,遁民颇出,乃令候官兼理民政,具有县官的职能,所以郡国志特将东部候官收编入表,并作县级政区单位处置,汉志则因候官设治于冶,而以冶名县,又因冶也称为东冶,所以又有东冶县名的出现。
由上可见,《郡国志》的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注文应移东部候官。
而志书作此注释,又当有其缘故,即东部候官乃为官方①详见《秦汉闽中地名考释二则》、《福建政区地名考六则》,分别载于《厦门大学学报H991年第3期、1995年第2期。
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宋
朝: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钱氏纳土 归宋,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 年(985年),设福建路,下领六州两军:福州、建 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 军,福建遂有“八闽”之说。(今之福建整个地区, 基本上是宋福建路的旧有范围) 南宋德佑二年 (1276年),益王赵昰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改 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福州名称经历了丰州、泉 州、建安郡、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福 州等多次的变化,最后才确定为福州。同时,唐朝政 府先后在福州设置都督府、经略使、都防御使、节度 使、观察使等行政机构,以督领当时福建诸州。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光、寿军入闽, 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升福州为威武军,授王潮为 威武军节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审知代立。 唐代福州县数,据《三山志·地理类》记载,共 领县8个,分别是: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 福唐、古田、永泰。
福州历代建治与 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主讲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戴显群教授
一、福州历代建治 周 代:
福州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周 代为七闽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 “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 “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 七闽。”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 无疆灭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无诸姓騶氏, 建都于冶。 (见《史记·越世家》)
五
代:梁、唐、晋、汉、周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 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把福州升为长 乐府。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闽王延政据建州, 以福州为东都。不久,闽国灭亡。后汉时,闽地 为吴越国钱氏所有,改称福州威武军。后周广顺 元年(951年),改称彰武军。 五代时期,福州领县除了继承唐代外,增加 了闽清、永贞、宁德三县。
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介绍(一)2024

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介绍(一)引言概述:福建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
首先,从福州的起源说起,介绍福州的历史渊源;其次,从福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入手,说明福州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然后,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几个方面,细致地介绍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对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展望福州未来的发展。
正文:一、福州的起源1. 福州的名字由来2. 福州的历史渊源3. 福州的古代国家和朝代4. 福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二、福州的地理环境1. 福州的地理位置及交通2. 福州的地貌特征3. 福州的气候类型及对文化的影响4. 福州的自然资源三、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1. 福州的历史政治地位2. 福州的经济特色及发展3. 福州的文学艺术传统4. 福州的宗教文化5. 福州的建筑风格四、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1. 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2. 福州的古建筑及其特点3. 福州的名人故居4. 福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五、福州的历史文化展望1. 福州的历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2. 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 福州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4. 福州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5. 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总结:通过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我们得知福建福州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和建筑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展示了福州独特的魅力。
同时,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福州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最后,福州的历史文化也面临保护和传承的挑战,需要加强研究和旅游开发,以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并增加福州的文化旅游价值。
福州历史上的13个别称

福州历史上的13个别称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
历代以来它有十三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闽都等。
1、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
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2、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人闽,不少望族定居干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3、凤城晋代地理学家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并作《迁城记》,文中对福州的地形作了这样的描述:“其城形状,如鸾如凤,气势盘肇,遇兵不乱,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
”其言下之意,把福州比作“凤城”,而凤鸟则是吉祥之象征,因此说福州是个福祥之城,如今福州还有许多带“凤”的地名: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院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
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桥南环岛还耸立着一座“三凤齐鸣”的仿古铜色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干山圈人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
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5、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道山亭记》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 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 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 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 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 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 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 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像钩子 一样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 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 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 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 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 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 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闽地因为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前往 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 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 远而危险,而且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 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
第三段内容
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出 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时南剑州(今南平市) 将乐县巨盗廖恩初降,余党逃匿山林,骚扰人民。曾 巩极力招抚,自新者甚众。曾巩奏请在沿海要隘增设 巡检,以资防卫。福州佛寺多,田产富足,僧人相争 为住持,曾巩在福州整顿佛寺,革除官府指派住持制 度,让僧众自相推举,禁止官吏向僧人勒索。在福州 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所作诗文50余篇,其中《道山 亭记》一文,尤为世人所传诵。后历任明州(今宁波)、 亳州(今安徽亳县)、沧州知州;又入京任史馆修撰, 升中书舍人,知制诰。后卒于江宁(今南京市),追谥 “文定”。著有《元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
西周时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别称闽。
曾有诗夸奖福建才子云:“七闵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宋代以后有八闽之称。
一、福建沿革福建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时属楚国。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
汉初为闽越地,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昭帝始元2年(前85年),置冶县(后复名东冶)。
东汉改为东侯官,属会稽南部都尉。
三国吴景帝永安3年(260年),置建安郡,治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
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置晋安郡,治原丰(今福建省福州市),属扬州。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齐武帝普通6年(525年),建安、晋安、南安3郡属东扬州;陈武帝永定初,析晋安郡置闽州;陈文帝天嘉6年(565年),废闽州及南安郡;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升晋安郡为丰州(州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改晋安县为南安郡。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建省福州市);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更名为闽州,3年(607年),废州改建安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4年(621年)移州治于建安,5年(622年)另置丰州,6年(623年)分置泉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
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泉州南部置漳州,治漳浦(今福建省云霄县),圣历2年(699年),泉州析地置武荣州,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睿宗景云2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改泉州为闽州;玄宗开元13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21年(733年),置福建经略使(以福、建2州得名,福建之称由此始),22年(734年),置汀州,治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建、泉、汀、漳、潮6州为长乐、建安、清源、临汀、漳浦、潮阳6郡,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10年(751年),漳、潮2郡划归岭南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改长乐、建安、清源、临汀4郡为福州、建州、泉州、汀洲,漳、潮2州来属;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代宗大历6年(771年),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潮州归岭南道;昭宗乾宁3年(896年),置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省行政区划

福建省历史沿革古近代时期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
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
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
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
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
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
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福州福文化感悟

福州福文化感悟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其中“福文化”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福文化”的定义、起源、内涵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拓展到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和发展现状等方面。
一、“福文化”的定义“福文化”是指福州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体现,即追求幸福、福祉、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的文化现象。
在福州的传统文化中,“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代表着幸福、福祉、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
福文化是福州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追求,也是福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福文化”的起源福州“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福州地区就开始流传“登高望福、拜祭神灵、祈求福祉”的民间习俗。
到了宋朝时期,“福文化”已经成为福州地区的一种主流文化,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现象。
三、“福文化”的内涵福州“福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观念:福文化强调了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福祉观念:福文化强调福祉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追求福祉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3. 平安观念:福文化强调平安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追求平安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4. 吉祥观念:福文化强调吉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追求吉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福文化”的意义福州“福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幸福和福祉的追求:福文化是一种追求幸福和福祉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福文化是福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福文化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现象,它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五、福州的历史文化福州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 福州历史与发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福州历史与发展p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福州城市历史与发展所在班级:2021级高一年级十三班课题组长: 08号郑好课题成员: 52号欧某某 43号毛某某06号林某某 42号张某某24号陈某某指导教师:林某某老师福州城市历史与发展福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
在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福州由落后的蛮夷之地渐渐跟进时代的步伐。
在近几年里更是以清晰可见的速度发展着。
我们本次课题的目的则在于探究福州的历史和她的发展之路,由此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提高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加强主人翁精神,在日后对社会的参与中能积极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通过这次探究,也能提高各个成员的办事能力、工作效率,在合作与分享中提高默契,更好的理解团队合作的精神。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福州的历史起源,理清福州古代史的大致脉络,再精确到早先的生活习俗,名人名地,重要史实等。
课题研究的学术目标活动计划任务分工活动步骤:郑好:把握课题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把握课题的研究进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林某某: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筛选整理、统计及监督工作陈某某:通过网络、图书馆、报纸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毛某某:进行网上调查以及向本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张某某:对资料编辑、排版、上传以及相关费用的收取欧某某: 对有关学生、市民进行采访,并做好记录()第一阶段:确定课题,明确目标与分工。
()第二阶段:查找福州古代、近现代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采访本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了解他们对福州市近几十年来变化的看法。
()第四阶段:收集并分析资料,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第五阶段:相互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网上收集资料、街头采访等调查对象:同学、街头年轻市民、老人、老师等预期研究结果:对福州历史的宏观认知和更深一步了解,熟悉福州的发展进程,通过早先福州和近代福州的资料对比,感受福州方方面面的进步。
福州历史文化 ppt课件

水 榭 戏 台
门扇格心透雕
陈季良故居的六角亭
私 家 园 林 。
它
是 福 州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古 代
Hale Waihona Puke 藏 身 在 福 州 黄 巷 里 的 小 黄 楼 ,
芯草和烟炱。而四五千年前的昙
石山人就已经使用如此精美的陶
灯,堪称“中华第一灯(东方神
灯)”。这种灯手握柄部可自由
中华第一灯 挪动,灯孔朝里可挡住一面的风,
灯油倒入浅盘可自动熄灭,设计
非常合理
(东方神灯)
五千年前,昙石山的先民, 以闽江下游为中心,披荆斩棘, 开拓洪荒;采贝海滨,逐鹿山 林;农耕畜牧,制陶纺织;筚 路蓝缕,创建家园,开创了八 闽人文血脉的先河。
周朝时,福州属七闽地。秦代, 福州为闽中郡郡治。自汉代始,福州曾 被命名为东冶、冶县、侯官、晋安、晋 平郡、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福州、 长乐郡、长乐府、福安府、福京、福州 府。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设福 州都督府始称福州。
福州城,正是福州人在2200多 年的历史中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来 的城市。 自秦迄今,特别是闽越国
七星井),南达宁越门(今南门
兜)。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
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
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
中”的独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
州
的
别
名
外城 : 公元974年。宋时 期吴越王的侄子钱昱。东到行春 门(今东门),南抵合沙门(今 儿童医院)。
府城 : 公元1371年。王 恭(朱元璋的驸马爷)。东 扩到井楼门(今七星井)。
三坊七巷文化
建筑文化
三坊七巷始建于唐末五代,是国 内现存唯一的坊巷格局,迄今保存 着 200 多 座 古 民 居 。 它 占 地 40 顷 , 白墙青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 集中体现了闽都古民居的特色,被 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 馆”。
福州的历史作文

福州的历史作文福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犹如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说起福州的历史,那得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
当时,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他们在山水之间渔猎耕种,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
那时候的福州,或许没有如今的繁华,但却有着大自然最原始的美丽和宁静。
到了秦汉时期,福州开始逐渐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福州也慢慢发生着变化。
汉朝的统治者在这里设立了郡县,派遣官员治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百姓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种植水稻、养殖家畜,生活日渐富足。
三国时期,福州地区成为了东吴的一部分。
那个时候,战乱频繁,但福州相对来说还算安定。
不少北方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了这里,给福州带来了更多的人口和不同的文化。
他们与当地的居民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福州的发展。
隋唐时期,福州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福州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海上贸易也逐渐兴起,福州的港口成为了中外商船往来的重要枢纽。
当时的福州城,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交换着商品和信息。
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卖丝绸的、瓷器的、茶叶的,还有各种特色小吃。
那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
港口上,一艘艘船只扬帆起航,驶向远方,带着福州的特产,也带着福州人的希望。
宋元时期,福州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在宋代,福州的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当时的福州城,书院林立,学子们埋头苦读,都希望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而且,宋代的福州还以造船业闻名于世。
福州制造的船只坚固耐用,航行在广阔的海洋上,展示着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明清时期,福州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明朝时,福州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城墙高大坚固,街道整齐划一。
清朝时期,福州成为了对台贸易的重要港口,与台湾的交流日益密切。
走进福州的三坊七巷,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古老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
福建名称的由来

福建省 福建省
南平市 南平市
松溪县 政和县
因松溪而名,溪水两岸皆乔松,
里松荫”。 “ 百 水文 宋政和五年(1115)由关隶县改。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昭武县,属建 安郡。晋元康元年(291)避司马昭讳, 而把昭武县的“昭”改写做字形相近的 “邵”,即变成邵武县。 原为崇安县,因有东南名山“武夷山” 而改名。 地形 年号
福建省
福州市
马尾区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 福州市
晋安区 闽侯县 连江县 罗源区 闽清县 永泰县 平潭县 福清市 长乐市
因海坛岛的山石如坛故名。 地形 因“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 地形 。”而改名。 因长乐山而得名。 地形
延平区 顺昌县 蒲城县
福建省
南平市
光泽县
1、以景好而命名;2、百姓为感激二郎 神除灭龙精,重见光明,福泽人间,便 把 “乌君县”改叫“光泽县”。二是传 说远古时代一个赤脚大仙赴王母娘娘蟠 桃会路过此地时得知没有县名,看到四 周光秃、平地窄小,;便随口取名为 "光 窄"。几年后这位大仙又去赴蟠桃宴,再 拂云一看、此地已成凡间仙境,感叹这 风景 里的百姓勤快,今后定会福泽无边,于 是就把 “光窄”改成“光泽”,代代相 传,沿用至今。3传说,唐初时,光泽乡 在北路,因太银的银矿质量很好,县令 到光泽巡按时称赞"此银甚佳,光泽很好 ",唐高祖李渊看到后 也赞叹"此银妙 哉,光泽佳矣"。地名因此而来。
福建省
泉州市
鲤城区
福建省
泉州市
丰泽区
福建省
泉州市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
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
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
晋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
宋、齐、梁因之。
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
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
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建、泉、漳、潮五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
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
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福州概况(参考版)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历史上曾多次进入中国十强城市。
还曾经“五度为都”。
福州籍的历史文化名人很多,却没有多少福州人知道他们也是福州!福州古代也是有名的进士状元之乡。
近代中国海军的故乡,上将之乡,中国第一个院士之乡,四大国石之首寿山石的故乡等等等等。
福州的魅力,有几个福州人知道?就像没几个子女记得父母的生日一样。
福州千年灿烂的闽都文化。
也逐渐被福州人所淡忘,甚至遗弃了!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就创造了昙石山文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设。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
唐末、五代后梁初(公元901~908年),闽王王审知先后扩建“罗城”和南北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故福州亦称“三山”。
北宋时期,福州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令“榕荫满城,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誉。
元代,设“福建行中书省”于福州,福州成为省城。
明末,唐王朱聿健入闽称帝,福州又称“福京”。
清代,福州设为府治。
1946年,民国政府正式设立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设为福建省省会。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
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
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
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
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成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优惠政策。
简述福州城市的发展史

简述福州城市的发展史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古代福州城市的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
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
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
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
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东都”。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
南宋末,益王赵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
元至元十五单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
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
明洪武四单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
福州百科

福州百科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州地区已有先民劳动生息。
壳丘头遗址、昙石山文化、黄土崙遗址,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创造人类早期文化。
秦统一中国后,境内属闽中郡。
西汉初为闽越王都,后设冶县。
东汉置侯官县,三国属建安郡,西晋为晋安郡郡治。
南朝至隋,或称州,或称郡,而均为州、郡治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名福州,五代时为闽国国都,宋时为福州路治所,南宋末被定为行都,元代为福州路,明清两代均为福州府治所,民国年间,为福建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仍为福建省会,而且境域扩大到五区八县(市)。
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攻取福建等地,增设闽中郡,福州境域属之。
汉朝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城设在东冶(今福州)。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后属会稽郡。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冶县。
东汉建武二年(26年),福州是“侯官都尉”的驻地。
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辖以后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地。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出会稽南部都尉设建安郡,置“典船都尉”,侯官县(今福州)属之,置“典船校尉”。
晋朝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部分地设立晋安郡,辖原丰(即后之闽县、长乐、怀安、福清等县)、侯官(即后之侯官、古田、闽清、永福等县)、罗江(即后之罗源、宁德)、温麻(即后之连江县)等8县,属扬州刺史。
福州始为郡治,元康元年(291年)改属江州。
南朝宋初,仍为晋安郡,属江州,辖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
泰始四年(468年)改为晋平郡。
齐建元二年(480年)复称晋安郡。
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分出南部地方设南安郡,晋安郡只辖原丰、侯官、罗江、温麻4县。
普通六年(525年)改属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福州为州治所。
天嘉六年(565年)撤销闽州,晋安郡又属东扬州。
光大二年(568年)又升晋安郡为丰州,福州仍为州治。
福建的省会是哪个城市

福建的省会是哪个城市
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州市。
福州市,别称榕城,简称福或榕,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查询历史福州建城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2年(西汉初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福州市同时也是我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之一,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等光荣称号。
古代福州的城市空间变迁

古代福州的城市空间变迁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
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
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
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一、古代福州城市空间变迁几个主要阶段(一)城池初创(汉晋时期)1.汉冶城福州最早的城,称冶城。
汉高祖五年(202年),因无诸佐汉灭秦击楚有功,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都城称冶城。
关于冶城城址多有争议。
主要有三说:(1)浙江南部说。
(2)闽北说。
(3)福州说。
近年来,随着新店古城址、屏山宫殿遗址的发现及汉代“瓦当”等文物出土的考古确认,冶城在福州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但在持福州说的学者中,对于冶城处于福州何处还存在着不同看法:(1)福州闽侯南通一带。
(2)北郊新店古城村一带。
(3)新店闽越城是无诸初创之冶城,屏山宫殿遗址是后来东越王余善的宫殿区。
(4)屏山南麓、冶山一带。
其中第四种说法与有关志书所载基本相符,现代考古发掘在当地发现的汉代宫殿遗址及万岁瓦当等文物也进行了进一步印证。
笔者对此一说法较为赞同。
东冶,“冶在中国之东,故亦名东冶”。
①冶城在海边,《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限阻,沈溺相系。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王朗为孙策所败,从会稽浮海至东冶”。
由记载中“从东冶泛海”“浮海至东冶”的情形看,冶与处于闽江下游入海口的福州方位相吻合,当是闽越故都。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对汉武帝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这里的泉山系指屏山之泉山。
《读史方舆纪要》还载到:“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连冶山”,“又名泉山”,“闽越王都冶山前,故曰越王山”。
②《三山志》明确记载:“闽越王故城,在今治北二百五步。
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置郡。
福州市人文古迹介绍

福州市人文古迹介绍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濒东海,西接江西,北界福建,南临闽江。
全市总面积73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2万人。
福州市历史悠久,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福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在闽江上游闽县(今福州市)建都称“侯官”,福州由此得名。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于今市治(今台江区)置晋安郡;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以福州为福州道、闽州、福州观察使;宋代先后改为福州路、福州府和福州路治所;元代再次改称福州市;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为闽县。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又置福建省,省会迁至福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称福州市。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福州这座城市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人文古迹众多,历史遗存丰富,既有大量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庙宇等历史遗迹,也有历代名人石刻和题刻等文物遗存。
—— 1 —1 —。
有“福”之州

福州的气候特点
福州气候福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冬短 夏长,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 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 米;年平均气温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 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24~ 29℃。年相对湿度约77%。近年来常出现热岛效应, 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 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偏南风为主,7~9月 是台风活动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 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 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 昙石村,是中国东南 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 文化遗存之一,距今 4000~5500年,是一 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 山岗。“
• “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 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 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 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 年6月22日,国务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 护单位。 • 昙石山文化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 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称 “贝丘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 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寿山石文化
•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 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 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 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 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 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 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 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中国的国石——寿山石。寿山石唯一只产于福建福州北郊 寿山村,以其村出产的叶蜡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 现在已是不可再生资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朝:
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 四年,移建州州治于建安(今建瓯),当时,闽县属建 州。武德六年(623年),析置泉州(今福州地区)。 武德八年(625年),置泉州都督府,领泉、建、丰三 州。泉州州治在闽县(今福州),建州州治在建安(今 建瓯),丰州州治在南安。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废丰州入泉州(今福州),武后圣历二年(699年)于 丰州故地重置武荣州,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 改名泉州(今泉州)。同时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 泉州都督府为闽州都督府,领闽、泉、建、漳(686年 置)、潮等五州。
五
代:梁、唐、晋、汉、周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 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把福州升为长 乐府。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闽王延政据建州, 以福州为东都。不久,闽国灭亡。后汉时,闽地 为吴越国钱氏所有,改称福州威武军。后周广顺 元年(951年),改称彰武军。 五代时期,福州领县除了继承唐代外,增加 了闽清、永贞、宁德三县。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福州名称经历了丰州、泉 州、建安郡、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福 州等多次的变化,最后才确定为福州。同时,唐朝政 府先后在福州设置都督府、经略使、都防御使、节度 使、观察使等行政机构,以督领当时福建诸州。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光、寿军入闽, 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升福州为威武军,授王潮为 威武军节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审知代立。 唐代福州县数,据《三山志·地理类》记载,共 领县8个,分别是: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 福唐、古田、永泰。
宋
朝: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钱氏纳土 归宋,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 年(985年),设福建路,下领六州两军:福州、建 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 军,福建遂有“八闽”之说。(今之福建整个地区, 基本上是宋福建路的旧有范围) 南宋德佑二年 (1276年),益王赵昰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改 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
陈永定年间(557——559年),增置闽州,领晋安 三郡。天嘉六年(565年),取销闽州,晋安仍属东杨州。 光大二年 (568年),改为丰州,这是闽中自成一州的 开始。州治设在晋安郡,晋安郡领县:原丰、侯官、 罗江、温麻。
隋
朝:
隋平陈后,于开皇三年(589年)改 丰州曰泉州,当时废除天下诸郡500余个, 一改600余年州郡县三级之制为州县二级制。 大业元年(605年),复改泉州曰闽州,大 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闽中故地改称 建安郡。当时建安郡所统县数,由原来的 九个经隋代裁并后仅存四个:闽县、建安、 南安、龙溪,郡治设在闽县。(见《三山 志·地理类》)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改闽州为福州,闽 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福州的称呼从此开始。开 元二十一年(733年),置福州经略使。开元二十二 年,督福、泉、建、汀(733年置)等四州,漳州、 潮州归岭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为 郡,福州改为长乐郡,仍为长乐经略使。肃宗乾元 年间,复为福州都督府。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福州都督府升为节度使,领福、泉、建、漳、汀、 潮等六州。肃宗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 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
南
朝:宋、齐、梁、陈
宋泰始四年(468年),改为晋平郡,隶江州。领辖 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晋安、温麻。
齐时仍曰晋安郡,亦隶江州。梁天监年间(502— —519年),析晋安地,置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年), 以晋安(福州)、建安(闽北)、南安(闽南)三郡属东扬 州。晋安郡领辖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温麻。
秦
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闽中郡不在原三十六郡内,而是后来增置 的南海、闽中、桂林,象郡等四郡之一。 (见《闽县乡土志》) 领辖县有:今福建全省,浙江温、台、 处三府,江西铅山县和广东潮、梅一带的 部分。
汉
朝:
无诸从诸侯灭秦,又佐汉击楚有功,汉高帝 五年(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 地,都于东冶,冶城是福建修筑最早的城池。据 《汉书》颜师古注:“地名即侯官县是也。”后 封闽越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2 年),东越反,汉讨平之,“徙其众于江淮间, 东越地遂虚。”(《史记·东越传》)“后有逃 遁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郡(今浙江绍兴), 立繇为越繇王。”(《宋书·州郡志》)冶县即 今福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县。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东冶县分为侯官、 建安、南平、汉兴、建平五县。
三
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南部都尉 为建安郡,侯官县属建安郡。置典船校尉, 主谪徙之人造船于此。福州开元寺东直巷 即吴时都尉营,号船场。
晋
朝: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立晋 安郡,属扬州刺史(州治在建邺,后改名 建康,即今南京)。元康元年(291年),隶 于江州(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领 辖县有: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 罗江、晋安、温麻八县。
福州历代建治与 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主讲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戴显群教授
一、福州历代建治 周 代:
福州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周 代为七闽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 “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 “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 七闽。”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 无疆灭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无诸姓騶氏, 建都于冶。 (见《史记·越世家》)
宋代福州领县:闽县、侯官、怀安、长乐、 福清、古田、永泰、连江、闽清、长溪、宁德、 罗源。
元初全国分十个行省,福建隶属江浙行省。元世祖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独立设省,名为福建行省, 治所设在福州。其后,福建行省治所多次迁到泉州。至 元二十二年(1285年),罢福建行省,立宣慰司,隶江 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福建行省,治 所在福州。但很快又并入江浙行省。成宗大德元年 (1297年),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移 治泉州。大德三年又罢福建行省,而置福建宣慰使司都 元帅府,隶属江浙行省。直至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 年),又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为福建行省,一直到 元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