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1)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1)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1)提要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制度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制度与制度效率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流派入手,进而介绍并分析其中关于制度效率的观点及其产生分析的原因。

关键词:制度;制度效率;文献综述一、制度经济学主要观点与流派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将参与主体看作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已经超出了古典经济学对于“理性人”的假设,而将其看作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下的“人”。

马克思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变化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并认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存在着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历史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数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

”马克思所研究的“制度”本质是经济主体参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上层建筑。

尽管“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印证了哈耶克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以至于马克思所论述的包含意识形态的理论受到了质疑,但是到新制度经济学时代,马克思的理论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诺思将意识形态列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并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以自发秩序理论为核心的旧制度经济学。

如果说休谟提出的“稀缺性”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给出了制度分析的起源,那么凡勃伦第一次将制度同经济学正式结合起来。

凡勃伦以人的本能作为出发点,从本能-习惯-习俗-制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习惯。

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些思想习惯被自然淘汰,又由于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出现环境随社会发展和制度变化而变化。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一、关于制度经济学1. 制度经济学的概念与特征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派,其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的制度化、组织化及制度本身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其主要特征包括关注制度及其演变、重视不完全契约、关注信息不对称及代理问题等。

2.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制度设计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其中,制度环境包括评估制度环境的经济利弊、制度设计则是为了改善制度环境而进行的行动,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制度经济学的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应用方向包括政府无效性、共享经济、法律及产权保护、合约设计和组织治理等方面。

在实践中,制度经济学常被用来解决经济系统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4.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及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度经济学将继续关注深化制度改革、优化制度环境、提高制度效率以及加强国际制度合作等方面的研究。

5. 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与挑战制度经济学优势明显,但仍存在模型偏置、脆弱性及缺乏实践验证等局限性。

在未来,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推进学科交叉、加强人文关怀,以保证其有效性。

二、关于制度效率1. 制度效率的概念与特征制度效率是指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经济系统所能实现的最优化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能力。

在制度效率中,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及社会效益是对制度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

2. 制度效率的评价指标制度效率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效率和环境效益等。

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指实现了最优资源配置的能力,收入分配效率指资源分配合理性及公平性,环境效益则是指经济体系对环境的影响。

3. 制度效率的调节因素制度效率的调节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法律因素、金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

具体而言,技术因素指可用技术的先进程度,文化因素则指社会信仰、价值观及社会规范,法律因素则指法律体系的公平性和法治程度等。

4. 制度效率的优化手段优化制度效率需要充分考虑制度环境、减少不完全信息影响、加强保护产权等。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S引言新制度经济学发轫于罗纳德·科斯的两篇宏文,《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

前者成为后来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开端。

后者将外部性问题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并开创了产权经济学,与企业理论相结合后又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治理结构理论。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与这一系列理论联系不甚密切的是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斯·托马斯。

本文拟就新制度经济学的早期经典文献做一梳理。

试图厘清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关注的问题的探索过程及其脉络。

、交易费用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概念就是交易费用。

通过它,新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学从完美的经典物理的世界带回了有摩擦力的现实世界。

新制度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不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理论,产权理论,还是宪政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都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

这一概念如此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交易费用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经济学家根据他研究的主题,以便于说明问题,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定义。

科斯的在《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先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他指的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也即发现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

肯尼思·阿罗(1969)给交易成本下的定义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巴泽尔则认为是“产权换手的成本”。

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1983)中对科斯的交易费用做了极大地拓展,他认为发现价格的成本包括了信息费用,考核费用,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而且交易成本并不等于发现价格的成本,除此之外,他将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也纳入了交易成本范畴。

在文章的结尾处,张五常这样写道:“沿着科斯的思路贯穿着这些转变,我强调了发现价格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考核费用和谈判费用。

但这些费用发生变化时,不同的契约就产生了。

我并不主张价格决定就是关系到契约或组织形式的所有选择的那种唯一的交易费用。

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篇一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制度经济学的专著,哇塞,那感受可真是一言难尽啊!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超级枯燥,毕竟“制度经济学”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很学术、很专业,让人感觉像是要进入一个深奥无比的知识黑洞。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藏着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

也许你会问,这书到底有啥魅力?我觉得吧,它让我明白了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看似平常,可它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决定着经济的走向。

这就像一场游戏,制度就是游戏规则,玩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则合不合理。

比如说,一个好的产权制度,可能就像给经济发展装上了超级引擎,让财富蹭蹭地涨。

但要是制度有漏洞,那可就麻烦了,也许就像一辆没油的车,怎么踩油门都跑不起来。

我不禁想到,咱们国家的一些经济改革,不就是在不断调整制度,让经济这台大车跑得又稳又快吗?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迷糊。

有些理论太复杂,我得反复琢磨才能搞懂。

我就在想,这些经济学家是不是故意把简单的事情说得那么玄乎?但反过来又觉得,可能是自己脑子不够灵光,没跟上人家的节奏。

这本书让我时而兴奋,时而沮丧。

兴奋的是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沮丧的是感觉自己知道的还是太少。

但不管怎么说,读完它,我觉得自己对经济这个大话题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一路读下来,还真不错!篇二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哎呀妈呀,刚读完这本制度经济学的专著,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是硬着头皮翻开这本书的,心想:“这不得把我给整晕乎了?” 可没想到,读着读着,还真被它给吸引住了。

你知道吗?这书里讲的那些制度和经济的关系,就像一场精彩的大戏!制度就像是舞台的搭建者,经济则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

好的制度能让演员大放异彩,糟糕的制度能把演员给坑惨喽。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产权制度,这玩意儿可太重要了!就好像是给财产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让人们敢放心去投资、去创造财富。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及其评价美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亨利·威廉·斯皮格尔认为,“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被认为是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综合。

”作为现代法经济学伟大先驱,康芒斯把法律制度融合到经济学中,将经济与法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而使法律、经济学、伦理学发生相互关联,使之可以进行广泛综合的基本单位就是“交易”。

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康芒斯首先对当时的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了回顾,发现他们主张的“财富”概念具有两重矛盾的意义,即“既说财富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又说它是那种东西的所有权。

可是,所有权,至少就无形财产的现代意义来说,意味着限制数量以便维持价格的权力;另一方面,物质的东西却产生于利用生产甚至生产过剩的效率来增加东西的数量。

”然后,康芒斯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传统经济学一直以商品为基本的经济范畴,这是一种物资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中的“交易”指的是简单的物品或劳务的双边转移;而在康芒斯看来,“交易”涵盖的范围远不仅仅局限于此。

康芒斯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另一类是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定义为交易活动,通常说的“交易”。

“交易”作为康芒斯首先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概念,在《制度经济学》书中,他这样解释:“我一直在设法解决可能用什么作为研究的单位,这种单位要包括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

经过许多年,我得到结论,认为它们只有在一种‘交易’的公式里结合在一起,与商品、劳动、欲望、个人和交换那些旧的概念不同。

所以,我用‘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

”事实上,康芒斯提出,“交易”就是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显然,康芒斯把“交易”概念一般化了,它是一种广义上的“交易”,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在这个一般化了的概念下进行讨论。

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性质十分不同的经济活动如买卖活动、经理对工人的管理以及国家对个人的征税等等,都可以通过“交易”联系和归纳在一起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这就“为日后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和交易费用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广阔的潜在空间。

《制度经济学(上下卷)》[美]康芒斯著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上下卷)》[美]康芒斯著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上下卷)》[美]康芒斯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制度经济学(上下卷)》[美]康芒斯著读后感《制度经济学(上下卷)》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康芒斯的代表作,深入剖析了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经济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的研究,揭示了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制度经济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康芒斯认为,制度是为了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一定的秩序和效率。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种协调过程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效果。

他指出,制度可以分为三种:习俗制度、法律制度和现代制度。

习俗制度是自发形成的,法律制度是人为设计的,而现代制度则是二者的结合。

这三种制度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经济生活的基础。

书中,康芒斯详细阐述了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他认为,制度的形成是人们为了应对生产和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创新。

从原始社会的习俗到现代法律制度,制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由自发秩序向有序秩序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变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康芒斯还深入探讨了制度的经济效应。

他认为,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制度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如制度僵化、利益集团干预等。

因此,研究制度的经济效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程中制度的变迁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公司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度的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制度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行政体制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范文《制度经济学(上下卷)》[美]康芒斯著读后感——从比较制度的视角审视《制度经济学(上下卷)》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康芒斯的经典之作,以比较制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经济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揭示了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着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着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概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体中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被定义为一组规则和约束,这些规则和约束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

制度的效率则是指制度对社会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和制度效率的视角,综述了相关的文献,旨在了解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有关制度效率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在制度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而制度规则的性质和设计会对经济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可以分为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

形式制度是指明确规定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契约等规则,它们通过强制执行来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非形式制度则是指一种非正式的约束机制,如社会规范、习惯和道德规范等,它们通过社会压力和公众舆论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

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来实现的。

首先,制度可以影响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提供正确的经济激励,从而促使经济主体做出适当的决策和行为,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其次,制度可以影响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商和执行成本等,它们是进行经济交换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交换的顺利进行,增加整体经济效率。

另外,制度还可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和高效。

制度规则的不完善或不合理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配置。

相关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关于制度经济学和制度效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方面,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制度对经济效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制度经济学》是一本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作者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达格利什(Douglas C. North)撰写。

该书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制度经济学的专著,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制度在其中的作用。

书中提出,制度是指一系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规范,包括宪法、法律、契约、道德和习俗等。

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制度能够激励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而糟糕的制度则会阻碍和扭曲经济的正常运行。

书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发达国家相比于落后国家,其制度更加完善和有效,因此他们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

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方法,为国家和区域改进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阅读《制度经济学》后,我深深感受到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我的国家中国为例,我看到了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放开经济活动,建立了相对灵活和自由的市场制度,这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度上的问题和挑战,例如腐败问题、官僚主义和司法不独立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市场活力的释放,限制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的制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我们的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在书中提到,良好的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透明度、可预测性、保护产权、保护合同、法律的平等适用、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创新和竞争等。

这些特点为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应当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加强司法独立和改革,确保法律公正透明,使得市场经济可以在公平和有序的环境下运行。

其次,加强企业和个人产权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投资。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制度经济学概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学科。

它以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演变、创新和影响。

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包括法律、规章等成文规则,后者包括文化、习惯、道德等非成文规则。

2. 制度的产生与演变制度的产生与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口变化、资源条件等。

制度在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安排,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3. 制度的效率与经济增长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

有效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4. 制度的竞争与国际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竞争力和差异会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创新能力。

三、制度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1. 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制度经济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2.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度经济学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顾自安(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提示:仅供交流参考,请勿转载或引用。

制度与转型: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题记:任何党派的政客都深信,制度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正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才引起了经济的发展。

——Matthews (1986,p917)1、概述引言:制度经济学共识:制度是重要的分歧:什么是制度,及其理解。

主流经济学:既有的经济理论和发展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无涉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用制度因素来解释。

(奥尔森1996,诺斯1998)东欧巨变和转轨10年的结果: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吸引力,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的变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些变数应该用各国的制度质量的差异来解释。

2、理论内容:2.1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意义在于区别与传统的制度主义(范伯仑、康芒斯)旧制度主义的缺陷:非理性和描述性,对德国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偏爱导致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裂。

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理论思路:1。

侧重于特定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不同选择。

试图解决的问题:何时市场交易成本最低?何时企业内部交易会替代市场。

(内涵了市场企业的二分法)2.制度是可变的,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效果,以及制度变动的内部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问题:是继承了主流的范式,还是只是在研究主流所忽视的问题,并采用了全新的范式?前者观点的主张者:假设制度既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理性行为,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主题。

后者的主张者:新制度经济学必须完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2基本假设共同的假设:个人主义假设(个人主义的方法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都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可观测的社会经济继续都是个人行为的可预期结果。

法经济学认为:经济绩效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人行为,而且来源于那些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的共识【如果存在的话】以及被合法化的制度。

制度经济学 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 读书笔记
返回
命令
返回
与陌生人交往时,人们通常需要有别于爱 和团结的动力。 当小群体的团结模式被按照社会主义信条 转用于社会时,这一点就变得明显起来。 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口号下允诺的 共同分享制度,导致了大范围的偷懒和由 此而来的低生活水平。 强制和畏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人们为他 人利益进行生产的主要动力机制。-----虚伪 和偷懒盛行于一切人们能如此做而不受惩 罚的场合。
动力机制
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动时人类行为 的一个基本前提。所以,是什么推动着个人 为他人利益而行动?

命令
自我利益

他们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 有益于他人。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诸如家庭、宗族和朋友圈子 一类小群体中有效地起作用。它应获得社会承认 并经常通过声誉来得到报偿。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小群体中有效的起作用是因 为,在小群体中,个人对他人有较好的理解,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控制也因个人彼此的深入理解而 变得温和。
两种社会秩序
人类的行为,从本质上,可以用两种方式 来规范: 1.直接凭借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 计划和建立秩序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组 织秩序或计划秩序) 2.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 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自发秩序或 非计划秩序)
自发的有序化在自然界中司空 见惯。例如,当你向肥皂水里吹气 时,分子会自行排列成一个气泡, 这是一种可预见的安排。 许多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当 人们来到海滩时,他们往往会均等 地分知识的功能。太平洋某些礁脉区 域的鱼在一年的某些时期是有毒的。但那里的岛民并不 向人们传谕这种很难解的知识,而是简单地宣布,在那 段时期内捕捞那种鱼是犯忌讳的。
在犹太教和后来的伊斯兰教中,猪肉已被长期附上 类似的禁忌,因为中东地区的猪常常沾染上旋毛虫。 这样的禁忌节省了人们了解禁令理由或理解何以某种 情况对他们有害的麻烦。其目的是获得无反应的服从。 当然,这在许多时候可能抑制共同体的适应能力,并成 为调整制度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障碍。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交易费用理论文献综述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

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本文将只对其中的交易费用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

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一、交易费用的定义尽管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并且交易费用理论也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但是关于交易费用的定义却在不同经济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解读。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1937)提出,他认为交易费用是为完成交易所必需的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搜寻交易伙伴和交易价格、进行交易谈判、订立交易合约、执行文易和监督违约的行为并对之制裁、维护交易秩序的各种费用的总和。

简单的说,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也即发现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

肯尼思·阿罗(1969)是第一个使用就“交易成本”这一术语的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

威廉姆森(1985)则把交易成本规定为经济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代价和费用;张五常(1983)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二、交易费用的成因在科斯的分析中,科斯并没有专门分析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团。

科斯首先赋予“交易”以稀缺性,或者说,他首先认识到交易(活动)的稀缺性,就使分析“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有了基础、但科斯并没有明确指出;稀缺就是产生交易费用的根源尽管他实际上已经揭示出了这一点,他只是从实事出发,把交易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但他没有分析其产生原因。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是一本独特而又深入分析的经济学书籍,作者James M. Buchanan从无意识的角度讨论了安排个人行为
和政府政策的条件、选择和控制问题。

书中首先讨论了“自政治行为学观点”,也就是个体如何通过自政治行为来将经济行为有效地安排妥当。

在此之上更进一步,书里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问题,比如对自我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制度这样的问题。

总的来说,《制度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如何通过正确的政治制度实现循环和稳定。

作者使用了大量实践中的案例,包括全球经济与政治秩序、政府规制和宏观经济和政策、社会安排和信任、监管机制和国家安全等,加上丰富的经济知识,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社会生产力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

作者提出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确保政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性。

他还讨论了治理机制,以及让政府行为更加明智和合理的规则,可以使社会在预期的范围内实现有效、可持续的增长。

通过阅读《制度经济学》,我受益良多,学习到了一些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制度安排的新思想,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政府制度安排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此,我可以更有效地参与政治和社会安排,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

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篇一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制度经济学的专著,那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像我以前看的那些经济学读物一样,满是枯燥的理论和数据。

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里讲的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产权制度,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也许有人会说,产权不就是个法律概念嘛,有啥稀奇的?可你想想,要是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谁还愿意去投资、去创新呢?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了一片果园,结果别人随便就能来摘果子,你能乐意?这就好比你在游戏里打了半天的怪,结果经验和宝贝都被别人抢走了,那得多憋屈!不过,读着读着,我又觉得有点迷糊了。

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案例,让我脑袋都快炸了。

我就在想,这理论真能在现实中管用吗?可能在某些理想化的情况下是行得通的,但现实世界这么复杂多变,谁能保证呢?还有啊,书中说的制度变迁,有时候感觉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真有那么容易?我觉得也许没那么简单,毕竟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和习惯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读完这本书,我还是觉得收获满满。

至少让我对经济运行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手”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有点累,有点纠结,但真的挺好!篇二制度经济学专著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这本制度经济学的专著,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折腾得够呛!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高大上”的期待去读的,心想这书肯定能让我瞬间变身经济学大神。

可谁知道,一翻开,我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给整懵了。

书中讲的各种制度安排,就像一道道复杂的谜题。

比如说交易成本这个概念,我就在想,这东西到底是咋算出来的呢?难道真能精确到一分一毫?也许是我太天真了,觉得啥都能有个准数。

还有那个制度创新,听起来挺美好的,可真要实现起来,那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

就好比你想让一群习惯了老路的人突然换条新道走,他们能乐意?我觉得够呛!不过呢,读着读着,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制度经济学研究_随笔

制度经济学研究_随笔

《制度经济学研究》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3)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4)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5)二、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1. 制度的定义与特征 (8)2. 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9)3. 制度变迁与创新 (11)4. 制度结构与经济效率 (12)三、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分支 (13)1. 产权理论 (14)2. 组织行为学 (15)3. 交易成本分析 (16)4. 公共选择理论 (17)四、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19)1. 定性分析方法 (21)2. 定量分析方法 (22)3. 案例研究法 (23)4. 比较研究法 (24)五、制度经济学的应用实例分析 (26)1. 企业制度与管理 (27)2. 市场制度与竞争 (28)3. 政治制度与治理 (29)4. 法律制度与秩序 (31)六、当代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3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 (33)2. 信息技术对制度的影响 (35)3. 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36)4. 制度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38)七、结论 (39)1. 研究总结 (41)2. 研究局限与展望 (42)3.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43)一、内容综述《制度经济学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实务的学术著作。

该书内容涵盖了制度经济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现实应用等多个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首先,书中概述了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从古典制度经济学到现代制度经济学,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一学科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理论贡献。

这有助于读者对制度经济学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理解其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书中重点介绍了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制度的概念、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制度与经济行为的关系等核心议题。

作者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制度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流派的区别和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

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

对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科斯看来,“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

”‘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指向现实世界。

诺思将新制度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诺思认为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和研究。

柯武刚和史漫飞则具体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有关。

简而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

”’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科斯所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鲜明特征应该体现在,它研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制度的产生和变动,从而揭示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Coas。

,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德姆塞茨、斯蒂格勒和波斯纳等人(nemsetz,1965;stigler,1965;Posner,一972)对自然垄断问题进行了产权分析,认为进行竞争性投标,可以将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赋予最高出价者,疏解自然垄断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

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GrossmanandHart,1986;HartandMoore,1990;Hart,1995)在对不完全契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的产权理论GHM分析方法。

他们在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关系的研究中,分析了控制权的不同配置对信息分布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他们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说明了即使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只要交易契约中的某些内容不能被第三方所验证,那么契约仍然是不完全的。

在GHM模型中,契约的第三方不可验证性、交易成本以及事前权利配置之间的关系是核心问题。

而LaPorte,Lopez 一de一Silanes,Shleifer和vishny(1997;1998;2000)的一系列关于法律、产权界定、投资者保护、公司治理和金融发展关系的国别研究是产权理论的重要经验研究应用。

wilhalnson(1975)将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引入了科斯的企业理论中,从而围绕交易成本和规制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或称为治理结构)逐步构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威廉姆森强调了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与事后规制结构之间的关系。

交易成本的分析早期集中于企业和生产组织‘。

新古典经济学将纵向一体化的原因归结为技术不可分。

而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纵向一体化是因为用契约形式规制持续关系比较困难。

其分析的重点是制度在结构化复杂的、长期的关系中作用,而williamson(1979,p234)认为交易成本方法分析的是“备择制度形态在组织交易过程中经济节约的性质”。

交易成本理论的早期发展强调以单一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忽视不同的规制方式可以结合。

隐含了企业的治理决策是在三种相互独立的规制形式中作选择:市场、等级制或混合模式,只能选择单一治理形式。

BradaehandEcel。

s(1989)也认为企业可以同时采取不同的规制形式。

在多元的治理模式下企业可以获得不同类型规制方式的综合效率。

Williamson(1996)也认为在市场、等级制或混合模式的情况下,他们三者的组合也是可以想象的。

企业可以通过混合治理模式来避免对专用性资产的机会主义侵害,这些混合模式可以分为单边和双边混合治理:单边混合治理是通过加强与交易对象的事前契约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双边混合治理是通过共同利益进而发展与交易对象的紧密关系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RindfleischandHeide(1997)认为过去的交易过程将会影响如何组织一个新的交易,过去与某一个交易对象的良好经验可能会降低在未来的交易中采取其他治理结构的可能;除了过去关系的影响,对未来交易的预期也可能影响如何组织当前的交易,因此,考虑交易之间的关系要比对单一交易作分析,更有助于理解对治理结构的不同选择。

ehilesandMeamaekin(1996)的研究则是在交易成本分析中引入信任,他们认为可以从社会规范、社会关系以及经济作用的角度解释信任的产生。

信任可以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这两个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逻辑起点的角度影响经济后果,一方面,它可以限制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契约关系中存在信任,那么,有限理性的理性程度会有提高,因为,信任使交易当事人获得信息更为准确;对不确定性影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减少寻求对交易对方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动从而减少了行为的复杂性。

wi11iamson(2000)在比较了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异同后,认为两者对于契约不完全问题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的假设之上。

但是,GHM 分析在模型化过程中,通过信息对称和无成本的重新磋商将事后不适应(expostmaladaption)所导致的无效率给消除了。

因而,只剩下了事前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这一原因。

这反映了威廉姆森理论和GHM理论的主要差别即一个强调事后不适应造成的无效率,所以,事后的交易规制方式是重要的,一个是强调事前专用性投资不足造成的无效率,所以事前的所有权、控制权配置是重要的。

作为交易成本理论在家庭和政府层面的拓展应用,Pollak(1985)提出了制度选择—或者是以市场为媒介的经济行为,或者是在家庭、企业、政府或非盈利组织进行的具体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将交易费用的分析由企业拓展到了更广泛的交易组织分析中去。

BajariandTadelis(2001)将交易成本理论用于对政府采购问题的经验研究。

对于交易成本理论在制度变迁问题研究中的运用,诺思(North,1981)的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工具—交易成本理论去解释制度创新和变迁问题,也就是将新古典主义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用于制度的效率比较。

诺思等人(DenzauandNorth,1994;North,2005)后来将制度视为心智现象,并且重视个体对制度的内心感受和信念,认为这是理解经济变迁基本原因的关键,在制度变迁的理论引入了“共享心智模型”(Shared MentalModels),力图克服制度变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在诺思看来,心智模型体现了个体的行为机制,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个体之间的心智模式逐步趋同,这就能降低交易成本。

关于“组织”和“制度”概念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制度经济学当中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组织本身就是制度,而有的则认为不是,组织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则才是制度。

康芒斯认为,“这种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同业公会、直到国家本身,我们称为制度。

”5舒尔茨1968年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曾经对制度做出了如下分类:“(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安全计划);(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包括转移法,资历和劳动者和其他权利);(4)用于确定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站)。

”明显地,舒尔茨在对制度进行分类时把合作社、公司、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站等组织机构也列为制度,拉坦则明确地指出:“制度概念包括组织的含义。

”’他们认为,不仅组织内部所遵循的各种规则是制度,组织本身也是制度。

比较制度分析学派的青木昌彦所认为的三种制度观中就把博弈参与者视为制度,在他的看法中组织理所当然是制度。

诺思认为应该将“组织”和“制度”界区开来。

首先,他定义“组织”为在基础规则及制度约束下,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创立的个人团体。

其次,他认为组织和制度有着相互关系:制度是“基本规则”,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受制于既定制度,又体现既定制度,反过来,它们也影响制度。

再次,组织因其活动和作用而成为制度变迁的代理实体。

同时也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受到制度的根本性影响。

柯武刚和史漫飞也认为组织不是制度,他们指出“普通英语的习惯用法经常将这里所定义的制度与‘组织’混为一谈。

组织是对资源的系统安排,其目的在于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或目标集。

因此,公司、银行、政府机构是有目的的组织,而基督教的‘十戒’和交通规则确是制度。

”在这里,如黄少安(2004)所述,诺思将“组织”与“组织制度”或“组织结构”混同了,“组织制度”是“组织”的构造形式或结构。

正是由于组织制度的不同才使不同的组织界区开来。

“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具有不同的构造方式。

同样都是经济组织,由于组织制度不同,又不同的性质,有些事盈利性的企业组织,有些是非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换而言之,交易组织的区别集中体现于也只能体现于内在交易组织制度的不同。

交易“组织”是为了交易的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建立起来的、具有特定目的的行为主体,它们有其构造形式或结构,而交易的“组织制度”则是约束和规制这些交易组织内交换关系,以及这些交易组织之间交换关系的规则。

当然,如果将交易组织的“主体性”给抽象掉,那么,交易的组织制度最终地揭示了交易组织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内在属性。

诺思在其《庄园制的兴衰:一个理论模型》中讲经济制度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性制度安排”和“第二级制度安排”。

这实际上就是从制度的根本和非根本的意义上所作的层次性划分。

他在与戴维斯合著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增长》第二章中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前者实际上是指更基本的制度,后者是较具体的制度。

结合黄少安(2004)对经济制度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所有制;第二层次是产权制度;第三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三个层次依次基本上从抽象到具体,从根本到非根本。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经济制度中的最高、最抽象、最根本的层次,是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根本性质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