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版)复习资料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总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总复习资料

组织⾏为学总复习资料第⼀篇组织⾏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法第⼀章组织⾏为学的对象与性质(重点章节)第⼀节组织⾏为学与管理⼈员⼀、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标指导下协同⼯作的⼈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定的机构,成为独⽴的法⼈,它⼜是通过分⼯合作⽽协调配合⼈们⾏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对组织的涵义应把握以下⼏个要点:1)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2)是相对静态的⼈群社会实体单位;3)必须具有共同的⽬标;4)是有⼀定需要动机、情感、进取⼼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是⼀个投⼊产出的系统;6)是物的系统、⼈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与相对静⽌的⼈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

⼈们对组织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以下过程:从物到⼈的组织;从静态到动态的组织;从封闭到开放的组织;从单个到系统的组织。

⼆、⾏为的概念⾏为:狭义的⾏为是指⼈受其⽣理、⼼理⽀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切外显的活动。

⼴义的⾏为是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为外,还包括内隐的⼼理活动。

⼈的⾏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的⾏为的实质是⼈的⽣理、⼼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为学的概念组织⾏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中,⼈们从事⼯作的⼼理活动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现代各类组织在提⾼组织内部的⼯作效率和保持与外部环境和谐配合的⼯作效益上,存在着很多应该研究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起最关键作⽤的是:⼈的因素。

(⼀)研究对象:⼈的⼼理活动与⾏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范围:只研究⼀定组织中的⼈的⼼理与⾏为的规律性。

(三)研究⽅法:采⽤系统分析的⽅法。

(四)研究⽬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员的⼼理与⾏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的⾏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从⽽提⾼组织中各类⼈员的⼯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标。

四、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为学1)研究个体⾏为与管理,可以提⾼管理者知⼈善任,合理使⽤⼈才的⽔平。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版)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积极组织行为学:是指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

3、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标准,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4、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和恒常性的基本特征。

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和情景因素。

5、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五种,6、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行为产生的原因基本划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

7、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人际洞察力涉及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和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

8、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表较多,主要有知觉、思维方式、气质和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边群体的影响.9、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10、职业能力:员工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特殊能力,即职业能力。

11、管理胜任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管理胜任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励能力。

12、目的价值观:是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能够通过有计划的协作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单位。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组织不仅包括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和各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公共组织或团体,如生产和服务性组织、学校、医院、教堂、军队和政府组织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场所和背景下人的一般行为特征,具体地说就是要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

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焦点: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矛盾或困难的应变能力。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对沟通、劳动分工、协调、控制、权力部门以及必要的责任等结构与形式系统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便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在分析文化差异时经常引用的方法之一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Kluckhohn-Strodbeck)构架,这一构架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趋向、以责任为中心和空间概念。

权力距离:人们天生存在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差别,而后天环境、机遇、决策和价值观、性格、态度、努力程度的差别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差别。

一般认为,权力距离越大,就越不平等;权力距离越小,民主和自由程度就越高。

权力距离涉及社会中鼓励权力不平等分配的限度范围。

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决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奖励、适宜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等。

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通常用个体外显的可衡量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风格。

当某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多数场合都出现时,就成为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五种基本的人格尺度):根据众多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基本维度可以作为人类人格因素的基础,而且它们也反映了人类人格的多数显著差异,具体如下:外向性:衡量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程度。

外向型的人比较合群、自信、爱社交;内向的人则比较矜持、羞怯和安静。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析组织中个体的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4. 个体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理解2.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的掌握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4. 个体行为特点的分析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讲解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演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个体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分享讨论结果。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或研究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组织行为学中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析组织中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内容1. 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 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3. 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理解2. 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3. 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九、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多媒体教学设备十、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中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讲解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组织中领导行为的具体案例,分享讨论结果。

组织行为学(二)总复习(全·用)

组织行为学(二)总复习(全·用)

组织行为学(二)总复习组织行为学基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性质概念1、组织:组织原意是将丝、麻织成布帛,即组合编织。

如今,组织的含义已经:从物到人;从静到动;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个到系统。

(动)安排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名)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群体2、行为: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狭义:人受其心理、胜利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的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心理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多样性:千人千面动态性:个体自身也会发生变化可控性:可以通过制度、培训、教育等诱导和激发互动性:人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相互作用3、组织行为:社会组织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产生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

组织行为同个人行为相比:是整体行为(代表组织)与组织宗旨有关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组织的社会责任)成员共同互动的结果通过个体行为实现组织行为包括:管理行为、群体行为和个人行为(三项研究内容)影响组织行为的因素:感觉、经验、学习、动机、认知、个性和社会影响。

4、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及在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规律性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规律性研究范围:个体、群体、组织、社会研究方法:心理、社会、经济、人类、生理、伦理、政治等(P6图)5、为什么学习、研究组织行为学:案例:斯P4管理者的成功之道:管理者成功地实现其目标需要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的能力)、人际技能(与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判断复杂情况的能力)管理者从事四类管理活动:传统的管理:决策、计划、协调、控制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材料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训练、管理冲突、安置、培训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传统的管理沟通网络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的管理者: 32% 29% 19% 20%有效的管理者(绩效) 19% 44% 11% 26%成功的管理者(晋升) 13% 28% 48% 11%结论:社交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升迁起重要作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一)章节名称: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讲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阐述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应用。

5.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概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

2. 讲解:进行PPT演示,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历史和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二)章节名称:个体行为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个体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介绍个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讲解个体行为分析的常用方法,如心理分析、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体行为分析的技巧:介绍个体行为分析的实用技巧,如观察、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详细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详细复习资料
7.什么是态度?态度有哪些成分构成?
态度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补:是个体对人和对事物的稳定评价,是通过感情倾向表达出来的。
态度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8.什么叫个性?个性有什么特点?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二单元
1.什么是心理学?其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简要说明心理过程的内容?
实质:人的心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等)、意志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不怕困难、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目的:寻求需要满足
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人们的具体交往中形成的。
心理结构:认识、情感和行为。
8.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
以诚相待、谦卑、利义结合、灵活多变、逐步发展
9.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情感密切2.群体意识强烈3.信息沟通灵活迅速4.群体内聚力不稳定5.自然形成其核心领袖人物,并有较高威信6.成员的重叠性7.自发性与不稳定性8.不成文的规范9.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途径:1.协商解决2.仲裁解决法3.权威解决4.拖延法5.回避法6.转移目标法7.心理位置互换法8.求同存异法9调整政策法10.群体重组法
6.如何理解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指通过其成员专业素质的有效组合和共同努力,为组织达到最高行为效能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组织⾏为学》复习资料《组织⾏为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20选5)1、⼯作满意度⼯作满意度,指⼈们对⼯作特点进⾏评估后⽽产⽣的对⼯作的积极感觉。

⼀个⼈的⼯作不仅包括⼯作内容本⾝,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作环境等等,员⼯对⾃⼰的⼯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量不同⼯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对⾃⼰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标⽽组合到⼀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群体凝聚⼒,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格⼈格是个体对他⼈反应⽅式和交往⽅式的总和。

在组织⾏为学中,⼈格是⼀个动态概念,⽤于描述个体⼈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些⾏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知觉⾓⾊知觉,个体对于⾃⼰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冲突⾓⾊冲突,即遵守某种⾓⾊要求会使另⼀种⾓⾊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个⼈的家庭⾓⾊(丈夫)和社会⾓⾊(职业经理⼈)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化组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稳定性等⽅⾯,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为⽅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作。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第4版课本重点及课后答案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第4版课本重点及课后答案

第六章1、群体:群体是针对个体而言的,由无数或有数的个体组成,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2、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2融洽员工的感情。

3激励和培训员工。

4保障员工的权益。

消极作用:1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2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3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3、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1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3区别对待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4、群体发展的五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结束阶段5、群体行为:从众行为;顺从行为;暗示、模仿和感染;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作用:1维系群体的作用。

2认识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矫正作用。

4惰性作用。

7、群体压力: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作用: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2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增加个人的安全感8、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诚意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增强方法:1群体规模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3外部压力4群体的领导方式5群体内部奖励9、影响士气的因素: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合理的经济报酬;对工作的满足感;群体成员间的和谐;优秀的管理者;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良好的身心工作环境10、有效团队的特征:清晰的目标;轻松的气氛;良好的倾听;建设性冲突;共同的认识;良好的沟通;角色的多变;恰当的领导;外部支持。

团队建设的策略:认识成员;确定团队的目标;建立标准和计划;强调参与;维持均衡;分享荣誉;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陈国海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陈国海

一、沟通与组织
沟通的要素
理解是对信息沟通成功与否的检验。如果信息为人理解,沟通就是 成功的。反之,信息不能为人理解,沟通就是失败的。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认为信息沟通包括说话者、词语(要传递 的信息)、接受者。沟通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 传递 • 交流 • 分享
一、沟通与组织
(二)沟通在组织中的作用
三、群体沟通网络
(二)群体非正式沟通网络类型
① 单串式,是指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给最终的接受者。 ② 饶舌式,是指消息由一个人主动地传播给其他人,比如在小组 会上传播小道消息。 ③ 偶然式,是指按照偶然的机会传播小道消息,由一个人将消息 传给某一部分人。这些人又将消息传播给别人。 ④ 集串式,是把小道消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或有关的 人。这种模式是传播小道消息最普通的形式。
书面语言沟通
一、沟通与组织
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编 1 2 3 4 5 6 7 8 号 消 极 语 言 我们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别忘了在下班前把货送到 我希望你对此满意并继续订货 这次的报告写得好多了 我们不允许刚刚参加工作就上班迟到 免费早餐仅限于 20 元以内,超出部分请自付 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终止续约 外派工作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困难比较多 积 极 语 言 我们没有完成任务 记住在下班前把货送去 当你有什么需要时就请打电话给我 这次的报告写得更好了 对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保证按时上班很 重要 你可以免费享用 20 元以内的早餐 (废话,完全可以省略) 外派工作非常有利于你的职业生涯, 但 也的确需要克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信息的传递100%=7%语言+38%语音+55%态势
一、沟通与组织
非语言沟通中四种典型姿态

组织行为学全面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全面复习资料

组织:就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立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行为:是有机体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心理测验法:应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怎样的行为反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行为意向:介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它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

迁就策略:主要是一种合作的倾向,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去满足别人的利益。

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社会心理学是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

民主型管理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领导方式。

人际应特质: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人际反应特质优势动机:整个动机结构中,总是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称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绪论什么是组织:本书要研究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运用态度、知识、技能和其他要素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组织、军事组织等。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2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

3. 学习组织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中人的认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认识的进步奠定基础。

4. 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利于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一章什么是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特定事物所持有的较为持久且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态度abc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认知成分为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情感又会决定行为倾向人格:在组织行为学中,将人格(personality)定义为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它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个体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什么是自我服务偏见:当人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因素基本归因错误: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表现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内部特质与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对应推断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可以推断出他对应的动机、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海德的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海德认为,人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对周围的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和推断,并且有预测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会根据各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或线索来推断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控制环境的目的。

情绪劳动:个体通过对自身情绪的管理以创造出一种公众能够觉察的面部和身体表现第二章什么是动机:动机(motive)的原意是引起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积极组织行为学:是指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

3、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标准,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4、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和恒常性的基本特征。

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和情景因素。

5、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五种,6、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行为产生的原因基本划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

7、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人际洞察力涉及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和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

8、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表较多,主要有知觉、思维方式、气质和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边群体的影响。

9、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10、职业能力:员工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特殊能力,即职业能力。

11、管理胜任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管理胜任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励能力。

12、目的价值观:是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13、工具价值观: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能力两个方面。

14、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三个成分。

15、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以促使他们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和任务。

16、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双方在相互关系中己方要为对方担负什么责任义务,同时对方要为己方担负什么责任义务的主观约定,是雇佣双方或劳资双方关于双边关系中相互责任义务的主观信念。

17、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18、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规章制度,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19、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情感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有如下四个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20、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

21、团队:是一个小数目的人群,他们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系列绩效目标,以及使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

团队的显著特点是相互依赖性。

22、沟通:是信息源透过某种管道把信息(信息、观点、情感、技能等)传送到目的地的过程。

23、群体决策:是有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先提出方案,而后从若干方案中进行优选。

24、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它与管理者有一定的区别。

25、组织变革:是组织为了提高效率,改变现有状态并朝预期状态不断前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26、组织发展: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

27、员工援助计划(EAP):是有企业组织出资为员工及其家属设计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是心理卫生服务的一种。

28、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二、填空1、组织行为学的死歌发展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年);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年);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年);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年至今)2、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模型是指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3、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现场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测验法等。

4、心理资本的五个维度: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韧性(复原与超越)5、卡纳曼提出来三种常见的启发式:代表性、可得性以及锚定和调整;斯洛维克提出情绪启发式。

6、个性的理论可分为个性的类型理论和个性的特质理论。

7、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中基本类型。

气质与职业之间存在匹配关系。

8、霍兰德职业人格包括六大类,即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企业型(S)、常规型(C)。

9、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0、心理测验是了解个体个性特点的重要手段,是诊断、招聘和选拔、决策的重要工具。

11、奥尔波特将价值观分为六类:经济的价值、理论的价值、审美的价值、社会的价值、政治的价值和宗教的价值。

12、格雷夫斯将价值观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七个类型: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13、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种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

14、态度转变的三种主要方法:宣传说服法、员工参与法、组织规范法。

15、员工态度的调查的方法:问卷法、面谈法、行为观察法16、我国员工的组织承诺:感情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经济承诺、机会承诺。

17、内容激励理论也称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尔斯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18、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而言,常见的报酬激励包括年薪制、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制。

19、群体发展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结束阶段。

20、有效的团队特征:清晰的目标、轻松的气氛、良好的倾听、建设性冲突、共同的认识、良好的沟通、角色的多变、恰当的领导、外部支持。

21、团队建设理论:人性假设、人格理论、团队角色理论、实践活动理论。

22、团队建设策略:认识成员、确定团队的目标、建立标准和计划、强调参与、维持均衡、分享荣誉、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23、按沟通的组织化程度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沟通所借用的媒介的不同,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按沟通的方向划分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信息的流向,正式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三种形式。

24、群体决策的主要方法:会议讨论决策法、列名群体决策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决策法。

25、改善群体决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决策的速度、决策质量和认可水平。

26、组织有效沟通和改善沟通的策略和工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保证正式沟通渠道畅通;(2)学会积极倾听;(3)相互作用(PAC)分析;(4)周哈利窗口分析。

27、权力基础划分为五大类: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家权、参照权。

28、七种印象管理技术:自我描述、从众、辩解、道歉、宣扬、吹捧、恩惠。

29、七种权术策略:合理化、友情、联盟、谈判、独断、高层权威、规范的约束力。

30、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三个阶段。

31、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的函数。

32、组织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

33、组织文化分为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堡垒型、学习型。

34、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组织创业者、领导者的素质、组织成员的素质。

35、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经营目标和价值观、礼仪和仪式、英雄人物、故事和语言。

36、组织文化对组织的作用: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协调功能。

37、组织社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原有状态阶段;碰撞阶段;调整阶段。

38、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公民行为可划分为十个维度:对组织的认同;对同事的利他行为;责任意识;人际和谐;维护组织资源;自我教育;通过自学增加自身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保持环境卫生;表达意见。

39、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工作特征、组织特征、领导行为。

40、关于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理论主要有: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行为理论、组织再构造理论。

41、勒温提出的组织变革的三个步骤是:解冻——移动——再冻。

42、组织发展过程包括进入与签约、组织诊断、设计与执行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四个阶段。

43、勒温的力场分析法的步骤包括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变革策略。

44、组织发展干预技术分为:人类过程干预技术、技术结构干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干预技术、战略干预技术。

45、人类过程干预技术包括:T小组、过程咨询、第三方干预、团队建设、组织面临会议、群际关系干预、大群体干预、方格训练。

46、技术结构干预方法包括:结构设计、裁员、平行结构、高投入组织、全面质量管理、社会技术系统。

47、人力资源管理干预技术包括:目标设置、绩效评估、报酬制度、事业发展、劳动力多样化、员工援助计划。

48、战略干预技术包括:开放系统规划、整合战略的变革、跨组织发展、自我设计变革战略、组织学习。

49、员工心理保健主要包括:缓解压力、管理情绪、应对挫折、提高生活工作质量。

50、EAP内容包括:工作环境设计与改善、心理压力应对、沟通和人际关系改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危机干预。

51、EAP组织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建立EAP项目;分析项目需求;制定方案阶段;项目实施阶段。

52、心理咨询需要遵循六个基本原则:保密性原则;理解支持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防治结合的原则。

53、心理咨询包括五个步骤:建立咨询关系;了解问题,收集信息,明确咨询目标;分析诊断;帮助指导,解决问题;结束和期望。

三、单选1、霍桑试验中的电话线圈装置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效率的影响)2、工作满意度常常成为组织行为学一般模型中的因变量(行为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