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案 (新版)冀教版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案 (新版)冀教版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案 (新版)冀教版

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

1.重点:能说出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种子知道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知识点一:种子的结构(以菜豆种子为例)

种子

知识点二: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比较

结构

单子叶植物种

双子叶植物种子作用种皮有有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胚乳有无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子叶一片

二片为种子萌发提供或转运营养

胚芽有有发育为幼苗的茎和叶

胚轴有有

发育为连接茎与根的部

胚根有有发育为植物的根知识点三:种子的萌发——胚的发育

胚的发育形成幼苗

知识点四:选种与播种深度

1.选种:种子在发育形成幼苗的过程中,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选种时候,要选择发育完全、结构完整的种子。

2.播种深度:要根据种子的体积大小和种子萌发后子叶是否出土来确定。一般大型的、子叶不出土的种子要播的深些。

1.区别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依据是什么?

果皮与外皮是否密不可分,有无胚乳,子叶的数目。

2.大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过程中,哪些结构不能形成幼苗的器官?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种皮对种子内部起到保护作用;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为胚其他部分的发育提供营养,直到营养消耗殆尽,子叶就脱落了。所以说大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种皮和子叶不能形成幼苗的器官。

3.植物种子休眠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种子的休眠是对植物种子的一种保护措施,休眠是指植物生长极为缓慢或暂时停顿的一种现象,是植物抵抗和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保护性的生物学特性。

4.课本中讲到,种子播种的深度,与种子的体积大小和萌发后子叶是否出土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种子萌发还应该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比如砂性大一些的土壤,应该播种深一些,而黏性较大的土壤,播种应浅一些。

5.在观察菜豆种子的过程中,你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观察时应从种皮看起,其次依次是子叶、胚芽、胚轴、胚根。主要顺序是从外到内的。

6.观察右面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看看下列有关叙述中有无错误,若有请把错误

..的一项找出来(D)

A.大豆种子萌发时,④主要起提供营养物质作用

B.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①发育而来

C.⑥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D.玉米种子中没有结构③

7.将浸泡的玉米种子纵切,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看到的现象是(B)

A.整个切面变蓝

B.胚乳部分变蓝

C.整个切面没有变化

D.胚部分变蓝

8.在种子的结构中,胚是种子结构的主要部分,原因是(C)

A.种子只有两部分结构,缺少了胚,种子就不存在

B.胚中的子叶是贮存营养物质的结构

C.胚是种子形成幼苗的结构

D.上面的说法都不正确

生物:1.2.1《生物圈》教案3(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圈 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了解分析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难点:学生课下收集生物圈相关资料,课堂对相关资料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就同学们所知,地球上哪里能找到生物呢?生物要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2、小组内讨论、讲解:生物圈的范围。 3、影片展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及相应的生物。 思考:这三个圈层内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呢?比较说明。 学习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2.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条件。 3.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 4.通过课件师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分析思考:月球、火星等星球上为什么没有发现生命? 讨论: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对待这个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应当怎么办? 三:系统总结 引导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1.如果养花,应当提供怎样的条件? 2.宇宙旅行应当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物质? 五、诊断评价

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A 大气圈 B 生物群落 C 生物类群 D 生物圈 2、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 C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真菌和人类 3、果农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是下列哪种条件缺乏引起的? 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营养物质 4、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 A 人 B 生活在岩石圈的生物 C 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D 绿色植物 5、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还有等微小的生物。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提到了那些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主预习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狂人日记》2.① qí shèn líng m áo bó yōng záo cuán liǎn tuì suǐ mì hǎn ǎo bǐ ①确实②轻快。③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④寻找食物。觅,寻找。⑤(学识)深而且广。⑥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⑦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3.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课内探究案】 1.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自由快乐枯燥无味①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②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③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2.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4.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5.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②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6.略7.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儿童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8.①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9.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拓展检测案】 1.2.B 3.D ●课内语段阅读。 4.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5.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6.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7. 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8.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9.拟人。续写略。 10.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课外语段阅读 11.①D ②B ③C 12.“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棕榈的叶缘略长,边缘分岔,用“伸开巴掌”作比拟,贴切而新鲜。作者把写眼前景物与抒情结合起来,展开想象,于微风吹佛下,棕榈叶子飒飒作响,仿佛成了扳着指头数家珍的絮絮细语,读来亲切感人。13.作者把园中的小草人格化了,赞美小草,实际上就是赞美鲁迅精神。 14.①鲁迅虽死,而精神永存。②它们,指小草,暗喻鲁迅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仍坚持战斗,把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世界的和平进步。③鲁迅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是哺育中华儿女的精神营养,它会增进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15.本文从百草园的景物生发开去,歌颂了鲁迅奋力进击的精神,抒发了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10再塑生命的人 自主学习: (1)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 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纸的发明、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更多传统节日的资料,熟练运用字词进行句段的写作。 《古诗三首》要求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景象,并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纸的发明》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通过对赵州桥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具体描写,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部分。要求在指导学生认识新字词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理解生字新词,掌握词语意思,并试着在习作中具体运用。 2.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泛读课文。 2.掌握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措施 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课文相关知识,能准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熟记要求背诵的课文。 2.教师课内指导,讲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以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迁移思维,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2课时

人教版教学教案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案 10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为师者说:习题目标(没有目标,从来就没有对理想的追求)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内容涉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生命系统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从这些层次上展开和深入的,而细胞是其他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由于本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内容的,后续各章依次讲述了这一基本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变化等,因此,本章既是后续各章的基础,又具有统领本模块的作用。 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都离不开细胞这个最基本的生命体。 基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本模块要研究的对象,本章还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认识细胞。 (1)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必须依赖于细胞生活和繁殖的提示:SARS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而安排在章首,除激发兴趣之外,还重在说明:病毒只有依赖于细胞才能生活,从而更加说明了细胞的重要性。 (2)以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为题的资料分析:用不同的资料,如单细胞生物的运动和分裂、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和艾滋病破坏人体免疫细胞,分别从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繁殖、生长与发育、应激性和稳态5个方面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的。 积累探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与疑,疑则诱发探究) 积累探索1 探索SARS病毒、HIV病毒的结构,它们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是如何危及人的生命的? 方法:讨论法、文献法、上网查寻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案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学习目标】: 1、记住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人、口号、主力军的变化、运动中心的变化、结果、意义。中共一大的内容、意义。 2、通过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关系。 3、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学习难点:对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46页——47页,标出并记住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地点、人物、口号、主力军和运动中心、结果及性质。 五四爱国运动: 1、原因(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宣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3、口号:他们要求“,内除国贼”、取消“”、反对在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人、“誓死力争,”。 4、过程:1919年月初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中心转移到。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5、结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上签字。 6、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和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的开始。(原因是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 二、阅读教材47页——48页,标出并记住中共一大的内容、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后转移到)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出席了大会。 2、中共一大内容:(1)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实现。(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3)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为中央局书记。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的利益。她 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面貌就了。 (四个“新”:指导思想、代表利益、革命前途、革命道路) 3、阅读48页,说出中共一大与二大的任务,思考49页的动脑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1)什么是“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 1、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四)系统总结: 1、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2、党的诞生:条件→成立→意义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取消“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国内专电:免曹(汝霖)令已下。”此电文反映了哪一运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3、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中共一大的召开 4、色旅游是当今旅游的热点。潍坊市某校夏令营计划暑期组织一次红色旅游。他们选择了 上海。你认为他们主要是为了了解( )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红军长征 D.中共七大 5、《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其中属于沪浙(上海、浙江)红色旅游区的主题是( ) 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二、阅读材料:“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2)材料反映了参加者什么精神? (3)该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 三、简述五四运动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修改与补充

第三节 关注生物圈 保护环境(一)教学案

课题: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主备教师邓玉君参与教师邓玉君邓莉娟李平 审核人张春艳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2013年6月4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活动认识人口增长的趋势。利用模拟酸雨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教学流程是:情景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总结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方法通过讨论活动认识人口增长的趋势。利用模拟酸雨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对环境问题产生共鸣。 准备教师:1,制作多媒体课件。2,人口增长与人口政策方面的材料。3,环境污染材料,探究实验。学生:相关信息资料。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学生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 水污染树木非法砍伐白色污染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教师: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索取的对象,但是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1、探讨世界和中国人口问题。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酸雨、温室效应、水污染等。 三、挑战新知识 (一)【知识链接】() 回忆旧知识,说出人体废物的排出及处理。 (二)【重难点学习】() 一、人口增长过快 活动一: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图13-1,并结合教师提示分组讨论。 思考题: (1)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如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方案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 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 这 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 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 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 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 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 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 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 《说"木叶"》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是"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形成的诗的意境 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 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

更深的体察。 《谈中国诗》是议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作者在中外 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 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揭示出中国诗篇幅短小,富于暗 示性等重要特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解读,能使学生对我国诗歌的鉴赏提升一个理论高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 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 论和随笔,提升思想境界和鉴赏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 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 艺评论和随笔 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 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 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体 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 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学习本单元,我认为应

第一节 生物圈-预习

七年级生物学案2010-9-3 班级姓名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 [课前预习] 1、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仅是其表面的一薄层,这就是________ 2、生物圈中的生物除了植物、动物,还有其他生物吗?__________。如果有请列举说明:__________ 3、生物圈向上可以达到约__________的高度,向下可深入__________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大约为20千米左右。 4、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等微小生物。 5、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的__________米以内的水层中。 6、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层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包括人类)的“__________”。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__________的各个圈层。 7、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资料的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过对课本图片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还有适宜的__________和一定的__________。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__________开始的,提出问题后,你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__________。然后设计__________,按照探究的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与__________是否相符,从而__________。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__________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__________的实验。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恒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探究问题的实验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是__________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此外还有__________关系、__________关系,等等。如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蚂蚁,蜜蜂等昆虫往往成百上千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1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完整版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 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必修一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节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所列举的事例和材料,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但又在初中相关内容基础上有所扩展。,由于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与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时间相隔较长,大多数内容已经遗忘,另外,多数初中学校对生物课不重视,学生基础薄弱。这些都给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增加了难度。 【教材分析】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课,担负着初高中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是高中生物的绪论课。如何使学生产生对本模块的学习,甚至整个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要解决的首要目标。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和用具】 1、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现探究相关问题; 3、课时安排:1课时(45min)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圈》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

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设计教案讲解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3)掌握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和分析生态系统,培养学生调查实践、合作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生物,苏教版,教案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根据你所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的实践。请你问答:给过敏性鼻炎患者闻花香,患者会怎样? 学生:会立即打喷嚏。 教师:将水洒在含羞草的叶片上,叶片会怎样? 学生:立即合拢。 教师:将蚂蚁放在三角烧瓶中加热,蚂蚁会怎样? 学生:随着温度的升高,蚂蚁活动加剧直至死亡。 师生共同分析: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教师:根据有无生命的特征可以把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的个体和种群。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很多种,下面我们重点讲述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解析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生物圈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 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生存空间。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以生产者(植物)作为起点,以没有被吃的动物为终点,不能有非生 物部分和分解者。 3、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

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5、在食物链中最低层是植物,数量最多,最高层是食肉动物,数量最少,有毒物质最 多。食肉动物体内的能量来自食物链的最低层植物,食物链中所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 第三节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和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掌握一定量的汉字,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字的发音也不一定准确。不管是哪类学生,对于汉字,他们都充满好奇,拥有一定的学习热情,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整体识字、加强记忆,避免识字教学的单调枯燥。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安排了3课带领学生走进汉字的世界,领略中国汉字的奇妙和精湛,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这3课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了认识汉字的平台。 教学目标: 1、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让学生感受一个人是快乐的,在集体中更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学措施: 1.图文结合,指导学生利用图画来识字。 2.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识字。 3.制作直观的生字卡片。 4.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5.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认识更多的汉字,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基本功训练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够借助图画识字,理解所学生字的基本意思,并由此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内容及课时安排: 5.小公鸡和小鸭子 2课时 6. 树和喜鹊 2课时 7.怎么都快乐 2课时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2课时

5 小公鸡和小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块、捉、急”等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他、说、地”等生字。识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将句子写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公鸡和鸭子的不同生活习性,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难点:读懂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解读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小公鸡和小鸭子),请同学们说一说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小公鸡和小鸭子》。(板书课题) 3.指导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让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们是怎么认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小公鸡的嘴巴是尖的,小鸭子的嘴巴是扁的;小公鸡的脚是分叉的,小鸭子的脚中间有皮连着。) (2)你们知道小公鸡的嘴巴和小鸭子的脚都能做什么吗?(小公鸡:可以捉虫吃;小鸭子:可以游泳) (3)你们知道小公鸡喜欢吃什么吗?小鸭子喜欢吃什么吗?(小公鸡:虫子;小鸭子:鱼) 4.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帮助别人的?(学生回答)好,那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中的生字,用笔圈画出来。 2.同桌互学生字,教师巡视,指导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同学思考问题: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有几幅插图? 4.分段朗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 5.课文读熟了,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了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读学识记(课前案) 1、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______和与其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 大类: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鼠妇又称潮虫这些小动物总是在__________________里生活。在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很少 见到。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进行的除了_____________条件不同以外, 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5、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________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此外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_______________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_________环境 7、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___________;生物也在______________,适应 环境。 二、合作探究(课中案) 1、观察图1-12想一想: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正常生长需要怎样 的环境条件?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2、分别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说明了光影响了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说明了温度影响了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说明了水影响了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3、研究教材14页的探究活动,完成讨论题。 4、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说明了生物具有捕食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说明了生物具有竞争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说明了生物具有合作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说明了生物具有寄生的关系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对教材17页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讨论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教案 济南版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与栖息地是生物的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和基础,为解读非生物、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作用打下了基础和铺垫。"生物圈与栖息地"一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了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国情教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助于加强有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学好、用好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生物圈和栖息地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生活环境时首先接触到的生物概念,能够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含义,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栖息地是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对生物栖息地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由于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比较多,其栖息地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所以各栖息地的特征比较复杂,为此把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地球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环境污染录像片。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1.课件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圈与栖息地。 2.提出问题。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在地球上,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二、探究新知 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根据课本中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相关链接,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为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埋下伏笔。 2.巧妙设问,质疑生物的生存空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 生物圈 》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biosphere

《生物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 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 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 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 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 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 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 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 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

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 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 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 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 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 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 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