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族金银饰品制作的田野调查
乌拉特蒙古族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以乌拉特中旗为例
91王春艳1 付 军2(1.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摘 要:乌拉特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北部地区,继承了蒙古族古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传统,由于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把蒙古族按照地区划分为部落组织,乌拉特蒙古族作为部落的一支,很好的继承本部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金银器制作工艺是乌拉特部落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乌拉特蒙古族;金银器;制作工艺;文化传承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7)02-091-06收稿日期:2017-03-20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地-内蒙古文化传播力建设研究基地一般课题《内蒙古传统手工制品的现状调查及传承机制的研究——以蒙古族饰品为例》(项目编号:2016ZJD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春艳(1980-),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付 军(1981-),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教师,艺术硕士。
金银宝石是最珍贵且豪华的装饰品,色泽鲜亮,质地纯净,闪闪发光。
金银属高纯度金属,它的物理性质决定以单质的状态存在,经过长时间放置也不容易被腐蚀变色,金银的稳定性即使经过千年以后,仍然可以闪亮璀璨。
金银从古至今都是物质财富的象征,同时金银也是交换的媒介和尊贵身份的象征。
随着人类审美需求的提高,利用金银的延展性和宝石的装饰性打造各种器皿和装饰品也愈发兴盛。
“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积石冢顶部附葬小墓中,随葬一件铜环饰,经鉴定为红铜质,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标本之一,证明北方草原地区的冶铜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
”[1](56)出土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掘铜器的部分器表就有错金、鎏金且镶嵌绿松石等装饰。
在北方游牧民族栖息的草原地区,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金属冶炼技术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随着青铜器在草原上出现,青铜的铸造与加工技术加快了金银器的发展,商代已经具有了浇铸黄金技术,利用黄金更好的延展性,制作各样的黄金饰品。
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田野调查——以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刺绣”艺人为研究个案
13(1,2.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3.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研究会 内蒙古 兴安盟 029400)摘要: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精品,多由家传亲授,涵盖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人文情怀及风俗习惯等众多历史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造型艺术实物资料。
本文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刺绣”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蒙古族刺绣”民间艺人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实录等田野调查手段,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吸取先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的田野调查材料结合蒙古族科尔沁部的相关史料文献加以梳理分析,旨在凸显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工艺之细腻、针法之独到、纹饰之奇特,色彩之绚烂等综合审美文化元素,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加扎实可信的田野实录及实证研究路径。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刺绣;民间技艺;刺绣艺人;传承与发展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1-013-11收稿日期:2021-01-26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当代女性艺术家绘画创作及发展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NDA044)系列研究论文及 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多视角下美术类研究生美育核心素养的融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包志民(1996-),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美术批评。
包双梅(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人。
蒙镶工艺的田野调查——以—呼和浩特“众合泰”蒙镶工艺传承人为调研对象
64蒙镶工艺的田野调查——以呼和浩特“众合泰”蒙镶工艺传承人为调研对象吴洁1 吴苏荣贵2 海日3(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3.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摘 要:蒙镶是蒙古族贵金属镶嵌工艺风格的简称,蒙镶工艺,是采用金属浮雕、圆雕、透雕等雕刻工艺技法,将镶嵌素面绿松石、玛瑙、珊瑚和孔雀石等玉石装饰材料固定在托架(亦称镶口)上,这种结合雕刻与镶嵌工艺所形成的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金属加工工艺即是蒙镶工艺。
在内蒙古地区,这种颇具民族特点与地域特点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自蒙元延续至今,依然受到蒙古族民众的喜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仍有从事蒙镶工艺的传承人活跃在民间,实属难得。
本文即是为记录他们传承发展蒙镶工艺现状的实录,旨在为后来研究者留下第一手资料,亦是对所有非遗传承人甘守寂寞、无言奉献的工匠精神的致敬。
关键词:蒙古族;蒙镶工艺;金银器;传统技艺;非遗调研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64-09收稿日期:2022-05-11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体育、艺术教育研究项目“内蒙古地区美术创作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研究” (NGHYS201864)系列研究论文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生态美学视域下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的形式语 言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NJSY22694)。
作者简介:吴洁(1997-),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北方 少数民族美术研究。
吴苏荣贵(1964-),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非遗保护项目之一,蒙古族银匠业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二、蒙古族银匠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蒙古族银匠业历史悠久,早在蒙古帝国时期就已初具规模。
银匠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将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银器制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银器文化。
这些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传承和展现蒙古族文化的载体。
三、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一)产业概况当前,蒙古族银匠业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制作到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各地的银匠工坊、银器市场等成为传承和展示蒙古族银器文化的重要场所。
银器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二)工艺特点蒙古族银匠技艺精湛,以纯手工制作银器为主,其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切割、打磨、镶嵌等环节。
所制作的银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三)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蒙古族银匠业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为银匠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了银匠技艺的传承水平和知名度。
四、挑战与问题(一)技艺传承问题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蒙古族银匠技艺的传承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但仍然存在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等问题。
部分年轻银匠缺乏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耐心,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技能。
(二)市场需求变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人对银器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传统的蒙古族银器在设计和款式上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银匠为了追求利润,可能采用降低成本的方式,如使用劣质材料或简化制作流程等。
关于蒙古族雅西乐根雕的田野调查
57
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它从色彩、外形、质感、气味、 意蕴等方面保留了大自然最真实质朴的一面,记 载着生命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同时呈现出蒙古 族人民生活的烟火气息。
本文对于根雕艺术的调查,所依据的,主要 源于笔者亲赴内蒙古自治调查, 主要是对当地著名雕刻师傅达布希拉图和孟珂达 来所做的采访。以雅西乐根雕制作为研究个案, 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主要以雅西乐根雕的根源为线索,详实记录雅西乐根雕全部过程,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对雅西乐根雕的造
型做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并对传承现状和新时期造型艺术影响下继续传承和发展独具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根雕艺术进行
分析。
关键词:蒙古族雅西乐根雕;雕刻流程;造型工艺;发展民族根雕艺术
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2 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2018 年科研课题《关于蒙古族雅西乐根雕的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09169)阶段性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牛丽娟(1993-),女,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雅西乐根雕的常用雕刻工具工具名称功能用途基本构造尺寸图例手镐采掘根材主要工具钢制镐头和木柄组成镐柄110cm搞头75cm斧子采掘根材时所用主要是采用劈砍剁截等方法使根与土分离钢铁斧头和木质斧柄组成刀口一般为弧形有时也有直线或者扁形斧柄45cm斧头2ocm锤子铁锤大型根雕制作铁作为头和与之垂直的木柄组成锤身95cm锤头25cm木锤敲击震动使根材碎皮脱落锤头和锤柄均是木质材料锤柄39cm锤头15cm锯框锯锯条灵活可调换用于截锯根料上多余的枝杈根据形状大小调整锯条锯条锯扭锯柄锯梁锯索锯标6个部分组成工字形木架锯条麻绳在两侧5565cm狭手锯方便灵活用于截锯根料上多余的枝杈由手把和锯条组成3040cm曲线锯用于锯割根料的圆弧曲线等部分与框锯构造相同但锯条较窄3040cm锯条1cm众神通灵的神
牧旅情怀与艺术融合——蒙古族头饰图案再设计的探索之路
摘 要:蒙古族头饰,作为游牧文化里精湛的造型艺术杰作,孕育并诞生于奔流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朵游牧民族灿烂文化中的华美之花,辉耀千年,绚烂不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使过去的传统头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再重新诠释这些过往的美饰并将其融入当代牧旅文化艺术创作中去的工作,迫在眉睫。
本文以牧旅融合的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蒙古族头饰的保护现状与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展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相似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还包括传承的渠道狭窄等问题。
并针对上述问题,试图为蒙古族头饰重塑的创新性设计,寻找突破口,使其兼具传统特色和现代审美,从而延展出具有传承价值和文化情感的新的旅游文创产品,在增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一条可具实践操作意义的路径。
关键词:牧旅融合;蒙古族头饰;图案;再设计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4-030-08许 瑛1 郭继业2 郭 沁3牧旅融合是当代被大众推崇的一种将游牧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相互补充和融合的新模式。
游牧文化,体现了牧民在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而融合理念,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通过文旅相互促进、互动的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市场形态。
这一理念,突显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天道自然的向往,同时不乏多元文化融合、互动后的情感体验与真实触摸。
本文将详细阐述在牧旅融合的背景下,目前市场上文旅产品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蒙古族传统头饰图案与文创产品的再设计问题,为推动牧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个案例证。
收稿日期:2023-11-08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课题“牧旅融合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编号:2023-A-05- 085-5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呼和浩特城市景观营构与风景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2021NDC191)的系列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而蒙古族银匠业作为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对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蒙古族银匠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蒙古族银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银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无数精美的银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一)技艺传承当前,蒙古族银匠业在技艺传承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许多银匠家族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制银技艺,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投入程度有所降低。
此外,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蒙古族银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银器制作,还涉及到了银饰设计、银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银匠作品在设计和制作上缺乏创新,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市场与消费在市场与消费方面,蒙古族银匠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
一方面,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旅游业的繁荣,银器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银器在设计和制作上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保护与传承策略(一)加强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为了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银匠业,应加强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建立银匠技艺传承人制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鼓励银匠家族通过收徒、合作等方式扩大技艺传承的规模和范围。
(二)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为了提升蒙古族银匠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应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
可以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方式,丰富银器产品的种类和样式。
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传承的田野调查——兼论民间与专业非遗传承的异同得失
摘 要:本文建立在田野访谈并结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的“民间”和“专业”两大传承链条为抓手,对当地蒙古族四胡多样化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
基于两大链条的非遗传承人与受业者在习得过程、演奏方法、作品处理等维度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梳理其共性与差异性的成因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充分展示出乌拉特地区独具特色且多元一体的蒙古族四胡音乐文化圈的形成与生存状态。
关键词:内蒙古;乌拉特;蒙古四胡;民间;专业;传承链条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3-040-10康正卿1 崔玲玲2四胡,蒙语称之为“胡尔”,属于擦奏弦鸣乐器。
追根溯源,当最早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奚人的奚琴。
据文献记载,公元13世纪后期,在蒙古族驻牧的地区已有流传。
现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地理区域中,不同地区四胡音乐的风格特征也不尽相同。
本文实地考察调研的蒙古四胡,是有别于上述三个蒙古四胡主要流传地的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之北的乌拉特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选择一个非蒙古四胡流行区域的演收稿日期:2023-03-1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卫拉特蒙古与周边民族音乐文化交融与共生考察研究》(项目编号:23AMZ009)系列论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卫拉特——阿拉善蒙古族音乐文化考察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A760010)系列研究论文;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度重点项目“乌兰牧骑人口述资料整理与研究·1957-2017”(项目编号:2022NDA252)的阶 段性研究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演奏风格及传承》(项目编号: SZKY2022052)的研究成果;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2NYJB10)阶段性研究成果。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田野调查——以库伦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包英格为研究个案
43王 芳(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科尔沁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品。
它包含着科尔沁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众多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实证材料。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图案及色彩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方性、多元性特征,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深层含义。
本文以“科尔沁蒙古族刺绣”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包英格女士为研究个案,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在吸取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实用图像及文献史料的互证,从美术学的角度探析了科尔沁蒙古族刺绣图案及色彩搭配的艺术风格、特征。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刺绣;图案寓意;色彩搭配;风格与特征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2-043-07收稿日期:2018-04-22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地“内蒙古文化传播力建设研究基地”一般课题《蒙古族传统手工制品的现状调查及传承机制研究——以蒙古族饰品为例》(项目编号:2016ZJD039)阶段性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 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王芳(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人,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是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工艺与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科尔沁文化的博大精神。
因此关于“科尔沁蒙古族刺绣”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从美术学的角度去触及了“科尔沁蒙古族刺绣”这一问题。
从目前关于“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文献书籍、研究论文等看,文献书籍中主要有阿木儿巴图的《蒙古族美术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蒙古族工艺美术史》(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斯日吉玛的《扎鲁特蒙古族刺绣工艺》(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阿西玛、王顶柱的《科尔沁刺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蒙文版)等;研究论文中主要有,徐英的《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6期),牡丹的《科尔沁蒙古族刺绣图案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明兰的《试析科尔沁蒙古族服饰工艺中过渡色的搭配习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4期)等。
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的田野考察
31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的田野考察杨初然1 谢云霞2(1.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00)摘 要:银器是蒙古族的传统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錾刻工艺是蒙古族独有的金属雕刻技术,凝聚着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智慧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些造型挺拔奇特、纹饰简洁大气的银器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塑造它的传统錾刻工艺,作为一种“活的”手工工艺在历史长河中被留存下来,成为内蒙古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内蒙古地区优质的文化资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本文主要调查研究了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流程,并从文化资源学角度分析了该传统工艺的特点,探讨了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蒙古族;银器;錾刻;传统;技艺;非遗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4-031-07收稿日期:2020-11-01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杨初然,(1994-),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人。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2019级硕士研究生。
谢云霞(1985-),女,湖南省郴州市人。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博士。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也是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金属材质工艺品的使用,在蒙古族中十分普遍,例如蒙古人游牧过程中使用的金属质马镫、鞍花、铃铛,还有平时用于装饰佩戴的金银首饰以及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物:烤炉、火盆、壶和锅等。
在各类金属材质的器物中,古代的蒙古人对于金银器物十分偏爱。
甚至影响到元帝国其他地区和民族对于金银器的喜爱,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多年来不断出土的蒙元时期的墓葬中展现的金银器皿,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1](304)在蒙元时代,金银的产量虽极少,用途却十分广泛,如作为赏赐之用、衡量物价的高低、用作货币进行买卖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而蒙古族银匠业作为我国非遗文化中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对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二、蒙古族银匠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蒙古族银匠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匠们凭借世代相传的独特技艺,将草原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融入银器制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银器制作工艺和风格。
这些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草原文化的象征和传承的载体。
三、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一)传承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蒙古族银匠业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双重挑战。
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银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技艺培训等方式,为银匠技艺的传承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产业现状尽管如此,蒙古族银匠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银器制作技艺已经逐渐被现代机械化生产所取代。
同时,市场上对于银器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手工银器制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渐减少。
这导致许多年轻的银匠开始放弃传统技艺,转向其他行业。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面临的挑战1. 技艺传承: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认同感和兴趣度不高。
2. 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传统银器制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3. 资金支持: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许多银匠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
(二)机遇1. 文化自信: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蒙古族银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旅游开发: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将银器制作工艺和草原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3. 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器》范文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器》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中,元代金银器的出土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金银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就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内蒙古地区元代金银器的发现与分布内蒙古地区的元代金银器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带和沙漠地带。
这些金银器在考古发掘中不断被发现,其中以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出土的金银器最为丰富。
这些金银器包括碗、盘、杯、瓶、炉、首饰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三、元代金银器的艺术特点元代金银器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造型独特,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审美观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次,装饰繁复,采用浮雕、錾刻、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使器物更加精美;再次,纹样丰富,以龙凤、花鸟、人物等为题材,寓意吉祥如意;最后,用料考究,采用纯度较高的金银材料制作,显示出元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四、内蒙古地区元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些金银器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
其次,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此外,这些金银器还体现了蒙古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五、元代金银器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元代金银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们不仅见证了元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还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珍贵的文物逐渐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因此,加强元代金银器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文物档案、加强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等,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六、结论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科尔沁蒙古族婚俗之礼物的变迁——科尔沁左翼中旗西蒙古屯嘎查为个案
科尔沁蒙古族婚俗之礼物的变迁——科尔沁左翼中旗西蒙古屯嘎查为个案作者:哈森其木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哈森其木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西蒙古屯嘎查的田野调查所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来看,婚俗中礼物的变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转型下的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而变化的,传统礼物“祝贺”“吉祥”之象征意义越来越淡化,市场盈利性质却越来越显著。
婚俗礼物的变迁是农区蒙古族的意识、生活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的变异融合的产物,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婚俗;礼物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6-0013-03礼物是人们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修养、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现的社会活动。
礼物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形式的礼物赋予了不同的符号文化,在社会交往中它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
人类学者马歇尔·莫斯(Marcel Mauss)是最早研究关于礼物的理论研究者,他在著作《礼物》一书中提出礼物回报的内在逻辑——“礼物之灵”的理论,礼物蕴含着馈赠者的天性和力量,保留这种东西具有危险性,受礼者必须做以回报,否则将会引起严重的麻烦甚至造成受礼者的死亡。
莫斯把这种迫使回礼的力量称为“礼物之灵”。
①之后,学者马林诺斯基(B.Malinowski)提出了“互惠原则”来解释礼物交换问题,认为馈赠礼物是因为期待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对方就会终止馈赠,这是一个十分平衡的互惠链条。
②在中国礼物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
阎云翔认为礼物本身不包含一种超自然的特质,但却是传递人情的最有力的工具。
或者说,不是礼物之灵而是人的精神将馈赠双方联系在一起,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传达出来的人情是不可让度的。
③蒙古族向来特别注重礼物的交换。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蒙古族首饰作坊考察报告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蒙古族首饰作坊考察报告赤新【摘要】笔者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走访了多家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店及其作坊,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从手艺传承、工艺技术等方面对蒙古族传统首饰制作工艺进行考察.【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蒙古族;银饰;作坊;手工艺【作者】赤新【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8赤峰市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较好的地区之一,阿鲁科尔沁旗曾出土过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天山镇又是阿鲁科尔沁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笔者将天山镇作为本次考察的对象。
这里的民族文化市场繁荣,蒙古族服装、饰品、工艺品、食品店鳞次栉比。
笔者在天山镇走访了多家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店及其作坊,选取“满达纯银首饰”、“那顺首饰加工店”和“阿鲁旗民族首饰铜银加工点”三家最具蒙古族风格特色的店铺进行了重点采访。
一、店铺简介“满达纯银首饰”的店面位于天山镇天百商场二楼,属于店铺式,妻子在店铺经营,丈夫在家加工制作。
“那顺首饰加工店”店面位于天山镇汽车站西邻,亦属于店铺作坊式,夫妇二人及徒弟在临街的店面中加工制作和销售。
“阿鲁旗民族首饰铜银加工点”店面位于天山镇加油站对面,同属于家庭作坊式,在家加工制作及销售。
二、制作品种“满达纯银首饰”制作简单蒙古族传统首饰,有戒指、手镯、耳坠等,皆为纯银制作,有光面和镶嵌宝石之分,并不制作雕花制品。
还有加工改造的外来首饰,如将购进的雕花手镯截断并焊接制成新的雕花戒指。
“那顺首饰加工店”制作蒙古族传统首饰、日用品等,有戒指、手镯、项链、银碗、马鞍具(马鞍、马鞭、马镫、马嚼等)上的金属装饰、皮靴及摔跤服上的金属装饰、银质的烟袋部件、蒙古刀的银质部件、布鲁的银质部件等等,使用银及白铜为主要原料,大量使用雕花及镶嵌工艺。
其所加工的马鞍具、皮靴等多是购买半成品进行加工。
科尔沁马鞍制作的田野调查
科尔沁马鞍制作的田野调查作者:哈森其木格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1期内容摘要:蒙古民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
蒙古马鞍具的制造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有自己生生不息的传承人。
如今依然有许多手工艺人继承着祖辈制作马具的传统手艺。
作者为了掌握科尔沁马具制作的全部过程,即材料选择、装饰手法、工艺流程等第一手材料,从2012年冬开始在科尔沁草原,就科尔沁马鞍制作及对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考察的重点是马鞍的制作。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工匠;;;马鞍制作;材料;工艺;装饰强悍的蒙古民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
对蒙古族而言,马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战斗力。
驰骋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丁零、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和依然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牧人,终年与马打交道,马是他们忠实的朋友、须臾不离的必备之物。
成吉思汗和元朝时代横跨欧亚的广袤土地,都是马蹄耕耘的。
正如格勒纳尔所说“蒙古人和他们的蒙古马永不分离,而且,他们是那么地相似,他们是同一个草原的儿子,吸取同样的养料,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经手着同一种锻炼。
” 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记载:“他们的孩子刚刚长到两、三岁的时候,便开始骑马而行、驾御马匹和纵马驰骋……少女和妇女也像男子一样敏捷地骑马和驰骋。
”①宋代赵珙在《蒙鞑备录》中也记载:“鞑人生长鞍马间,人自习战,自春徂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
”②在蒙古史诗中,;英雄和马已经合二为一,;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足见马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牧人和马有着亲人、朋友般亲密的关系,他们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所以每一位牧人都精心装扮自己心爱的骏马。
俗话说“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男人有钱用在马上”;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
蒙古族有一个习俗,小孩到了本命年时候,父母要给他备新马鞍、马嚼,以祝贺他…手及马鞍,脚及马镫‟。
从田野调查看马可波罗在内蒙古
从田野调查看马可波罗在内蒙古
吕光明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9)002
【摘要】《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上都城方位的精确记录,说明马可波罗确实到过内蒙古.马可波罗在投奔忽必烈大汗的沿途中,对所见宝石、香料、丝绸、纸钞、动物、风俗等进行了记录.历史证明,马可波罗对诸如骆驼、琉璃、银矿、察罕脑儿、黑首羊、尚白传统、灵魂转世、僧道、巫师、星者、吃马肉、十二生肖纪年、驿站的记载,既可以从中外古籍中找到证据,也可从田野调查中找到例证.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吕光明
【作者单位】乌海市文联,内蒙古乌海0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9
【相关文献】
1.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田野调查\r——以库伦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包英格为研
究个案 [J], 王芳
2.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田野调查——以库伦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包英格为研究个案 [J], 王芳;
3.内蒙古镶黄旗察哈尔蒙古族传统袍服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 [J], 孙越;孙冬梅
4.内蒙古镶黄旗察哈尔蒙古族传统袍服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 [J], 孙越;孙冬梅
5.蒙古国喀尔喀长调民歌的风格与特色——对蒙古国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 [J], 巴特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以“蒙古族服饰”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于 20 0 9年 8月 ~9月 , 用暑假的 时间 , 利 在内蒙古大学
个特 殊 乐 章 ,与 中原 女性 及 南 国女 性 “ 以针 为笔 ,
以缣 素 为纸 , 丝绒 为朱 墨铅 黄 , 材极 约而 所用 甚 以 取
广 , 即闰 阁之翰 墨 也 , … ” 多有 不 同 , 绣 叫I 反映 出 中国
一
、
针 线 书 写 的 游 牧 乐 章
普 通女 性 , 因此 ,科尔 沁右 翼 中旗 图什 叶 图王 府之 刺 绣 饰 品 ,当 为科 尔 沁 蒙 古 族 民 间 刺绣 的 代 表 性 刺 绣
艺 术 作 品 。而 正 是 这 些 科 尔 沁 草 原 上 的 普 通 女性 ,
蒙 古 族 科 尔沁 部 的 服 饰 ,是 内蒙 古 自治 区 东 部
北 方 草 原 上 游 牧 民 族 质 朴 、 自然 的 艺 术 特 点 ,成 为 游牧文 化百花 园中的奇葩 。
二 、科 尔 沁 图 什 叶 图 王 府 的 绣 女 及 绣 品
历史 上 的 科 尔 沁 右 翼 中旗 图什 叶 图王 府 刺 绣 饰 品 ,曾在一 个 相 当的 历 史时 段 内 作 为供 品上 呈 清 廷 ,
蒙古族金银器发展与现状研究
蒙古族金银器发展与现状研究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其中,蒙古族金银器作为传统工艺品,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蒙古族金银器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进行研究。
蒙古族金银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文化。
匈奴是蒙古族的祖先,他们以骑射为生活方式,金银器作为贵族的象征物品非常受重视。
匈奴金银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纹饰而闻名,如螺纹、鸟兽纹、云纹等。
这些纹饰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金银器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元素。
元代蒙古族的金银器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尤以元代宫廷的金银器最为著名。
这些金银器在制作工艺、纹饰设计和装饰手法上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蒙古族金银器的制作工艺逐渐减少,甚至濒临失传。
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兴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与此同时,蒙古族金银器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足和竞争的压力。
许多年轻人不再选择从事金银器制作这一古老的手艺,导致了技艺的传承困境。
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蒙古族金银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传承和保护蒙古族金银器制作技艺,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另外,一些艺术家也开始创造性地将蒙古族金银器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金银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总体而言,蒙古族金银器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各种努力,蒙古族金银器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蒙古族金银器的精美作品,同时也希望蒙古族金银器的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民族智慧。
蒙古族银匠业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探讨蒙古族银匠业现状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二、蒙古族银匠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蒙古族银匠业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民间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银饰制作技艺,创作出各式各样的银制饰品。
这些饰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三、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一)技艺传承当前,蒙古族银匠业在技艺传承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方面,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依然存在,老一辈银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学校教育或网络学习等方式学习银饰制作技艺。
(二)产业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蒙古族银匠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在内蒙古地区,许多银匠聚集地形成了银饰加工、销售和旅游文化一条龙的产业链。
同时,一些银匠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获殊荣,为蒙古族银匠业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三)市场与消费群体蒙古族银匠业的市场逐渐扩大,消费群体日趋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游牧民族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和外国游客成为银饰的消费者。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蒙古族银饰也逐渐走进了网络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购买渠道。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价值与意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蒙古族银匠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银匠业的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蒙古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蒙古族银匠业还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壁垒 兰茎查 蕉
曼 堡笪里 墅塑奎
21 0 0年 ( 第七卷 ) 第~期 ( 总第二十-I ) l 1
的蒙古 喇 嘛 ( 事 法 器 等金 银 器 物 的制 作 ) 专 。他
们到牧人居住 比较集中的地方 , 开始 经营各 自的
本行 。据科 尔 沁各 旗 旗 志记 载 , 些 手 工 艺 人 只 这 需 向 当地 的王 府 缴 纳少 许 租 银 , 即可 在 小 镇 开 张 营业 。其 时 的小 店 铺 建 房 一 间 约 交 5两 银 子 ; 搭
现 的蒙古草原上 手 工 艺生产 景 观 和他 们所 创造 的 白音 呼硕 镇 就 有 烧 锅 ( 厂 ) 油 坊 、 腐 坊 、 酒 、 豆 粉
手艺 人并 不多 , 只是一 些牧 人 自己喜欢 动 现状 如何 ?与历史 的传 承有何 关联 ? 民族手 工艺 草原上 , 饰 技术 的保 留及 发展 变化等 一系 列 问题既 是对 蒙古 手做些 简单 手工 器 物 , 品 的制 作 并 未显 出职 业
也 如 互 族饰 品制作 的 考察 内容 , 关 乎对 少 数 民族 文 化 化倾 向 , 不具规 模 。 主要 是 在物 资 交流 ( “ 也 ) 维 多样性 保护 的关 注 。为此 , 蒙古 族 饰 品研 究 》 《 课 市 ” 中 , 系蒙古 草 原 上饰 品 的供求 平 衡 。清 光
课题组分为两路 , 调查的重点是蒙古科 尔沁部 。
基金项 目: 内蒙古 自治区教育厅 2 0 年科研课题“ 09 蒙古族饰品研究” 项 目编号 : J 14 , 文为阶段性成果 ( N0 8)本 9 收 稿 日期 : 09 1 — 0 20 — 0 2
作者简介 : 英(97 )男, 徐 15 一 , 天津市人,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博士。
关键 词 : 科尔沁蒙古族; 金银首饰; 工艺技法; 传承
分 类号 :561 J2.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2 93 (000 — 02 0 17 — 8821 )1 0 1 ~ 8
蒙古 科尔 沁部是 以圣 主成吉 思汗 的二 弟 哈布 图 ・ 合撒 儿 ( 4~12 ) 16 1 26 的后裔 为 主体 而形 成 的蒙古 属 在 关 于蒙 古族 饰 品的 探究 , 特别 是有 关 蒙 古 族 族部 落集 团 , 蒙古 黄金家族 的旁 系 , 历史 发展 金银 饰 品制 作 工艺 技 术 的 考 察 , 所据 文 献 十 分 有 的进 程 中影 响 巨大 。科 尔沁 部在 明清 时得 到 了极 特 6 5年 , 尔沁 台吉 宰 桑 科 限 , 考仅 见的部 分文献 资料 , 著亦 多流 于一 般 大 的发展 , 别是 公 元 12 稽 所 即历 史 上 的孝 的记 述和 简单 的介 绍 , 可参 阅者 如《 编事 文类 聚 将其 女布木 布 泰嫁 给 皇 太极 为 妻 ( 新
建经 商帐篷 一架 , 约交 白布两 匹即可 , 在 当时是 这
很便 宜 的。科尔 沁草原 上 的蒙古 族牧 人 称这 些小
商贩 为“ 拨子 ” 自此 , 尔 沁 草原 上 的经 济交 流 。 科
变得 繁荣起来 , 多蒙古 族牧 人 , 许 也开 始 学 习各种
手艺 。他们 一 边 放 牧 , 边 学 习 汉 人 做 手 艺 活 。 一 还 有一 些 心 灵 手 巧 的蒙 古 族 牧 人 干 脆 放 弃 了放 牧 , 为职业 手艺人 , 以此谋 生 。这 标 志着 在科 成 并 尔 沁草原 上 , 以商 品性 生 产 为 目的 的独 立 手 工 业 群 体业 已形成 。因此 , 可以说科尔沁蒙 古人展 我们
题组选 择 了具 有 代 表性 的 实地 调 查 点 , 蒙古 族 绪二 十八 年 (92 以后 , 对 10 ) 清廷 推 行 “ 民实 边 ” 移 之 金银饰 品 的制 作材料 、 制作 工艺 等 , 进行 了定 点 田
野调查 。
策 , 尔沁 草原 上 的各 种 店铺 才 渐 渐 多 起 来 。 山 科 东 、 等地 的移 民陆续 来到 科尔 沁 草原 , 中有 山西 其 不少是 手艺人 , 主要 是汉族 人 和 回族人 , 也有 少 许
事》 等著 述 , 有 点 滴 记 述 , 多语 焉 不 详 。因 虽 但
他们 也在政 治 、 事 、 济 、 军 经 文化等 方 面 , 示 了蒙 展
此, 田野考察 成 为研 究 蒙 古 族 金银 饰 品 的重 要路 古 民族多 姿的风采 。 就 蒙 古 族金 银 首 饰 制作 而 言 , 年 的科 尔 沁 早 径之 一 。今 天 , 蒙古 草 原 上 民间金 银 首 饰 制作 的
后 科 由联 姻 而 启割 青钱》 新 编居 家 必 用事 类 全 集》, 余 如 庄皇后 ) , 尔 沁部 一 直 与满 清 通好 , 《 其 科尔 沁蒙古 人一 直 为清廷 礼 重 , 朝鲜 李朝 时代 的汉 语 教 科 书 《 乞 大 》 老 ④和《 朴通 联盟 。终清 一世 ,
摘 要 : 分析田野调查的结果认为, 蒙古草原上的金银制品, 特别是金银饰品的制作、 流通、 价格等, 其供求关系
完全是 自然调节的。因为科尔沁草原上 的人们对于传 统手工艺是认可 的; 作为这种传 统手工艺 载体 的人——银匠 师傅
其繁衍模式 , 依然是师徒相授 ; 蒙古族首饰的材料 、 款型 、 工艺 、 色泽 、 纹样 等 , 基本保 留了具有 浓郁草原 文化气息 的审美 判断 、 价值观念 。蒙古族饰品制作也有渐变的趋 向, 但变化 的速度并不快。
密 IRGEO. J C IS IOO OUT OFL 葩;Y ENG鼻 UA 雹訾孳 R TERLR N OMAI 紊 } NN A F I L I V N E
科 尔 沁蒙 古族 金 银 饰 品制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1 ) 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