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摘要】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区,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交融地带。蒙古族科尔沁萨满教受地域环境、生产方式和历史演变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一特征也影响了其音乐的特色。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特征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其他散居在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现有人口4806849①。“蒙古”原为古代室韦诸部中一个部落的称谓。唐代的“蒙兀”、“蒙瓦”以及辽宋金时期的“萌古”、“盲骨子”、”朦骨”、“蒙国”等都是这个后来构成蒙古族核心部落名称的异译。蒙古民族源于古望崮可(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蒙古的先民在山林草泽中,过着“滨散川谷,逐水草而处…每弋猎即相啸聚”埘的原始狩猎生活。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出自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族的铁木真在逐步兼并了分散在大漠南北蒙古各部落后,被拥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原先处于部落分散状态的族众,开始融合为一个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民族心理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落。14世纪,科尔沁蒙古人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游牧;15世纪初,蒙古鞑靼部阿鲁台遭瓦剌部袭扰,哈布图哈撒儿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剌率部众东越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游牧,遂称“嫩江科尔沁”或称“嫩科尔沁部”,后来统称“科尔沁部”,成为兀良哈地较为著名的蒙古部落,北元时成为蒙古东部具有较大影响的独立势力。明万历二十一年(1693年),科尔沁部首领明安及内喀尔喀五部(扎鲁特、巴林、巴约特、翁吉剌特、乌齐埒特部)首领劳萨遣使者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通好并进马匹、骆驼,是蒙古封建主中最早与女真人通使交往者。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科尔沁首领明安将女儿嫁给努尔哈赤,是蒙古封建主中第一个与后金联姻者。不久,明安率其他17个部落首领及3000军民归附后金汗努尔哈赤。
科尔沁蒙古族聚居于漠南之东,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直接相关。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方,放牧和垦殖是科尔沁农牧交错区主要两个方式,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人类生产活动,这种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相互交融构成了科尔沁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特色。②近十几年来,科尔沁蒙古族的萨满乐舞受到了音乐舞蹈理论界的关注。
1蒙古族萨满信仰的历史渊源
蒙古人的萨满信仰源远流长。《多桑蒙古史》载:“珊蛮者,其幼稚宗教之教师也。兼幻人、解梦人、卜人、星者、医师于一身,此辈自以各有其亲狎之神灵,告彼以过去、现在、未来之秘密。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迷罔,及神灵之附身也,则舞跃瞑眩,妄言吉凶,人生大事皆询此辈巫师,信之甚切。”(第31~
32页)萨满信仰在蒙古上层也十分流行,萨满在蒙古诸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史载:“蒙古人…颇信珊蛮之语。即在现时,成吉思汗系诸王多信仰其人。凡有大事,非经其珊蛮与星者意见一致者,不行。此辈术士兼治疾病。”(第170页)这里所记载的萨满功能,治疗疾病至今仍然是蒙古博的主要职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蒙古人南侵中原、西征欧亚,其他民族的宗教特别是佛教开始进入蒙古人固有的宗教信仰生活中,并与之产生激烈的信仰冲突和教派纷争。成吉思汗信奉萨满:“自信有一主宰,并崇拜太阳,而遵从珊蛮教…。”但对其他宗教仍取宽容态度:“切勿偏重何种宗教,应对各教之人待遇平等。”(第155页)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诸多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占“宗主”地位的局面。随着蒙古族军事、政治上的兴衰,其萨满信仰的影响和地位也时起时落、起伏跌宕。13世纪,基督教的别支景教传入蒙古。元代,宁玛派喇嘛教盛行于蒙古宫廷,喇嘛取代了萨满的崇高地位。元灭后200余年,萨满信仰的影响再度复兴。
2科尔沁蒙古萨满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由乐器、神歌及仪式内容诸因素所构成的科尔沁蒙古萨满音乐文化,是蒙古音乐文化中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类型。一方面,在神歌的旋律上它保持了浓郁的蒙古音乐风格;另方面,在乐器的使用上又融合了周边满汉民族萨满乐器的配置方法;此外,在祭祀内容上又深受喇嘛教的影响。它是一种游牧—农耕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复合型”的文化形态。
2.1游牧文化本色
作为蒙古族古老的民间文学形式,科尔沁萨满音乐一直以固有的传统审美心理、以及独具特色的审美艺术风格保留着远古时期蒙古人的传统文化。
在古代,我国北方蒙古高原是众多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先后曾出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建立的诸汗朝。至于最终形成以蒙古民族为主体的游牧汗国,则是亚洲北部和中亚众多游牧民族自公元10世纪至公元13世纪初长期争夺这一游牧世界的最终结局。经过漫长的继承、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等历史过程,蒙古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狩猎、游牧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游牧封建社会中,蒙古人“逐水草而居”,在苍茫空阔的草原上从事着游牧生产劳动。正是在游牧生产劳动中,蒙古人创造了自己灿烂的草原文化。科尔沁草原是蒙古高原上的水草丰美的草原之一,其浓厚的草原游牧传统尤为鲜明。科尔沁萨满教神歌自内容到形式,无不打上了游牧文化的深刻烙印。③
2.2音乐的叙事性
音乐是萨满叙事的基本手段。在仪式情境中,任何角色(人或神)语言的表达都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实现的。在“语言性”至“音乐性”的范围中,萨满音乐主要有“念诵”、“唱诵”的形式;同时,由于“舞”的传达方式——肢体语言同样需要与
“乐”相组合的形式来实现,即载歌载舞,所以还应有“舞诵”的一类。这样,念诵、唱诵和舞诵这三大形式,便构成了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种类。④
蒙古族萨满音乐具有擅长叙事的特点,蒙古博主要运用叙事性的神歌来进行人与神灵之间的对话。但与其他民族萨满擅长的吟诵性的音乐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蒙古族萨满的叙事性神歌,无论在旋律行进抑或节奏节拍上均有较强的“歌唱性”。尽管科尔沁蒙古萨满音乐也融入了周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蒙古族的音乐特质依然隐含在萨满神歌之中。在蒙古族萨满神歌中,人们依然不难体味其鲜明的蒙古音乐风格。
3萨满乐器的地域特色
对于分布于广阔地域的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各部落与氏族之间所处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以及周边的人文环境之不同,因而其文化形态必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点,在蒙古族萨满乐器的使用和配置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呼伦贝尔一带的巴尔虎蒙古博使用抓持型的萨满鼓(抓鼓),与邻近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相近;哲里木盟一带的科尔沁蒙古博使用握持型的萨满鼓(单鼓),与邻近的满族、汉族相近;而河套平原一带的察哈尔蒙古博使用的萨满鼓则介于两者之间。握持型的塔拉哼格日各,是科尔沁蒙古博的标志性乐器。使用腰镜,也是科尔沁蒙古萨满仪式在乐器配置上的突出特点。⑤铜镜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属汉文化圈里的东西。汉族以及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的萨满仪式无不使用铜镜作为重要法器。他们或将铜镜披挂在萨满的身上,或缝缀在萨满的神服上,或镶嵌在萨满的神帽上作为护心镜、护背镜、护头镜等。但将铜镜串联在一起围系在腰间并使其互相碰撞发声而成为乐器的,则十分少见。在文字记载中,使用腰镜的民族有蒙古族、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但在目前的田野考察中,只有在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蒙古萨满那里才能见到腰镜的实物。因而,腰镜也是科尔沁蒙古博的标志性乐器。这些,便形成了科尔沁蒙古萨满音乐文化不同于其它地区蒙古萨满音乐文化的地域特色⑥。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与一切口传原生态民间音乐文化一样,都是拥有者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不间断的、现实的选择与阐释。因而,科尔沁蒙古萨满乐器及神歌所呈现出来的“复合型”文化特征,典型地体现了民族间文化融合的基本规律。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Z].1990-11-14.
②③陈永春.浩比斯嘎拉图:科尔沁萨满神歌多元文化特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