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三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自从我接触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以来,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在阅读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在阅读《教育的智慧》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情操和人格。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书中提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与尊重。
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们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 适时引导。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需求,适时给予引导。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3. 激发潜能。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4. 严谨治学。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只有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 沟通与合作。
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与学生、家长、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通过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教育的实践在阅读《教育的智慧》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实践性。
以下是我对教育实践的一些思考: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2.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充满关爱和挑战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进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If one day I have money or I am completely out of money, I will start wandering.(页眉可删)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1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
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
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
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
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
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
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
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
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
就是满堂跑的那种。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
语言表达不清晰。
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
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
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
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
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
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
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
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
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
最新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
最新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最新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引言:随着时代的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最新教育的智慧读书成为当今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智慧读书是指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不仅仅考虑知识的掌握,更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结合自身的读书经历和教育理念,总结最新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并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读书的意义及影响1.知识的积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阅读各种经典文献和著作,我们能够了解到世界上各种知识的核心和精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分辨信息的真伪,了解各种观点和思想,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2.启发思维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我们的思维能力会有显著提升。
3.丰富情感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内心,提高我们的情商和文学素养。
4.培养审美能力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还可以学习到艺术的表达形式和技巧。
培养审美能力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提升我们对美的敏感度。
二、最新教育的智慧读书实践1.培养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是最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中,读书往往被视为一项枯燥无味的任务,学生们往往对阅读缺乏兴趣。
因此,最新教育注重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方式,将阅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书中的知识。
2.培养阅读技巧阅读技巧是智慧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我向大家推荐的书籍名字叫做《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王晓春)很多美好的愿望如果没有智慧做支撑便无法实现,所有老师都希望能拥有教育的智慧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愿望,那么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我想无非是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这本书通过点评教育案例的方式,给我们再现一个个教育场景,启发我们的思考。
这本书一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问题,第二部分是学生问题,第三部分是师生关系,第四部分是教师与家长关系,第五部分是管理问题。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感触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要增加研究意识。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讲了很多教育失败的案例,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种研究的意识,遇到问题时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本质,从而采取一些简单的手段去处理。
这让那个我想到了我平时遇到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即使想到去多问个为什么,也因经验和方法不够使问题仍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现在的学生什么样的都有,用简单的方法去应对显然是不专业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觉,看了书之后发现现实和书中所讲的完全是两码事,看书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就渐渐的不那么相信书了,不那么热衷于看书了。
也许也有这样的时候,当我们遇到了困难去向其他老师讨教,结果发现按照其他老师的方法去做,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这时候我想到了书中的一句话“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怎么思考的,而不是学习怎么做的。
”我想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够找到现成答案的,不是任何方法都能够复制的。
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研究——确定研究方向,找到研究突破口,知道如何收集资料.知道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知道对自己的结论进行各种反驳以便使它更合理等等。
有了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方法,即使遇见没见过的难题,也知道怎么着手研究、解决。
不怕没见过,只怕没思路。
我们处理问题也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多几种假设,然后不断的验证、推理,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大局观不够,只往一个方向钻,结果被自己所设定的方向给套死了。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篇1)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
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
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
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
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
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其实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个股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知识结构,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好好培养。
”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老师一名智者。
书中认为教师主要用途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圣者想想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诱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不断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难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上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现代科技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
”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
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
教师唯有钟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汲取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不致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首先,讨论有助于彼此启发,集思广益。
讨论中同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确实能给人以启迪。
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
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10篇)
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精选10篇〕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精选10篇〕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1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终究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泉,是教育成功的根底。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假如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妙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络。
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
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
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考虑。
并不生疏,却有那么生疏。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设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设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考虑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考虑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考虑成了我和孩子们零间隔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很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视教育为天命,认为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
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
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
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
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
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
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打开《致教师》,随处都是这种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
希望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长进步。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2我们知道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向师性”,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会有一种特殊的依赖。
这时,孩子就会要求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照顾他们,体贴爱护他们。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
而老师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点头,在孩子眼里都是一种鼓励,都是一种爱,会让孩子产生温暖的幸福感。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热情来对待他的每一位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学其理”。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老师所任教的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是王老师对100个教育案例的点评。
当我翻看目录时,那一句句经常萦绕在耳旁的话出现在我的眼前。
“他硬是不写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怎么办”“学生对我出言不逊”。
这些不都是我们为之烦恼的问题吗?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想从中寻找答案。
一口气读完这部书,我却没有找到我要的答案。
我只是觉得,王老师真是位有责任心,充满智慧的老师。
针对每个案例,他总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病因。
然后对症下药。
在工作中,他总是做到一个“勤”字。
他勤观察、勤思考、勤于问、勤于学。
这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能做到的。
可是在教育中,光有责任心,还远远不够。
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他就会认真从你的教诲吗?我们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反复无常的。
要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到底还需要什么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一直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中,成为学生眼中独具魅力的老师呢?我再次翻开这部书,仔细研读,我不禁深深为王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所折服。
做表面功夫谁不会,但只有像王老师那样真正去热爱教育事业,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去教,才能成为一名魅力老师吧!到底该怎么做呢?一要有外表的魅力。
外表是学生接触教师的最直观的一面。
仪态举止端庄大方,学生自然赏心悦目。
你每天面带微笑,学生更是如沐春风。
假如你是一位气质与美貌兼备的老师,学生就更易亲近你,愿听你的谆谆教诲。
当然,只靠外表去吸引学生注意力,未免太小看他们了。
那是华而不实的。
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具备由内而外的吸引力,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
二要有语言魅力。
语言是课堂的生命所在。
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听来乐呵呵,但是不是能真正学到东西呢?我想,教师要想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思考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
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
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一、才智是靠“想”出来的才智是思索的结晶,老师的教化才智即是老师对教化教学问题长期探讨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老师假如能从探讨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觉问题,思索问题,探讨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索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化才智。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见识、感悟也在变,我们也应当多角度、创建性地开展我们的教化教学工作,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二、才智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作为一名老师,要特殊加强对心理学和教化学的学习和探讨。
老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吸取养分,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名师的教化日记,时常进行案例分析。
因为它们可以供应我们一些思路,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采纳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索。
三、才智是靠“沟通”出来的老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老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困难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老师之间的沟通作用。
沟通就是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擅长学习,擅长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胜利的一条捷径。
共同探讨,好处更多。
首先,探讨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探讨中别人新奇的观点、奇妙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
其次,探讨有助于激发灵感。
探讨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怀疑往往能在探讨中迎刃而解。
最终,探讨有助于熬炼和提高思维实力。
在探讨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敏性。
总之,“才智型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索力、感悟力、教化才智,还要勤于学习,擅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虽然这很难,但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当把成为“才智型老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究的目标。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最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书,里面包含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真诚和热情,书中字字蕴含着真言,句句渗透着思考的智慧,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历程,通过对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等,李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现,读完后让我们这些后辈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民主课堂在李老师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等八个方面。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满爱心与重视法治。
充满爱心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投注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老师与学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也让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
而重视法治虽然不能等同于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班级,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体现在班级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学会自己管理班级,,而老师也会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从而形成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关于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的方面,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享受,尊严的赢得,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爱戴等多方面。
而同时班主任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学生、家长、社会乃至自身对于自我的要求。
2023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
2023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2023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1为了提升我的专业化素质,我在寒假读了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给了我一顿精神大餐。
我细读了一遍,感觉句句经典,自己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感,而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断然的命令,没有合理的教导和不善于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于多数人的利益,服从于集体的利益是不可能有什么责任感的,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责任教育则是指老师站在祖国未来需要的高度,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的责任认知,履行正确的责任行为。
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复杂的一项工作。
平常所说的培养自己的信念,实际是培养不违背自己良心的那种能力。
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教育工作方面有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只会去逼迫学生,而不会启发学生让他自己去逼自己!人的最大胜利就是他能战胜自己。
一个人从童年起就要学会支配自己,从小就要学会命令自己,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而且把应该做的事变成你愿意做的事,这是一种和谐。
学生犯了错以后,采用惩罚手段是很简单的,要教育他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好的谴责。
所以,根据苏翁的观点,在学生犯错以后,我们应该努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成为一个和我现在不一样的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协的源泉。
因此学生犯了错以后,受到责备主要不是来自老师,而是来自学生本人,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去点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用知识教育学生,并不意味着把知识变成成品,然后将它们塞进学生的头脑。
学校的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学学习的态度,确立对知识的坚定原则立场和自己的见解。
当然,劳动锻炼、身体锻炼等在自我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书籍是自我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看好书,进行劳动、身体锻炼是促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20篇)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20篇)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1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心得5篇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心得5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明智和合理,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心得篇1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
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
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
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
”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22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篇1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启发感动颇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
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成朋友。
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
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也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
认可的需要: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现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学生、中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
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
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
求知的需要: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传道授惑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但对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未必能在知识的传授方面给予多大帮助,但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却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2020-06-11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体会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
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
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
关于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关于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1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篇1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
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
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00字(13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00字(13篇)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叫苏霍姆林斯基的老师在一次与一个学生谈话的时候,竟然发现他的书中写着一个孩子的行为,他的行为在我看来是那样的简单而不容易,在这本书里面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段段真挚的谈话,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用智慧来教育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1《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叫苏霍姆林斯基的老师在一次与一个学生谈话的时候,竟然发现他的书中写着一个孩子的行为,他的行为在我看来是那样的简单而不容易,在这本书里面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段段真挚的谈话,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用智慧来教育孩子们。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都让人受益匪浅。
书中的许多事例都是在我的脑海里存放着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这些优秀的老师和一般的教师相比,我觉得自己是不幸的。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那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语言和真实的感情去教育每一位学生。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学生的那份热爱,在他的教育思想里,在他的教育理念里,在他的教育艺术中。
他把爱的感情化做细雨,滋润学生心田。
他是那么的热爱他所教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把最有趣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学生把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而且把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学生对他也就信任了,所以在那个年龄段就能和老师真诚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与爱。
他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化做细雨,滋润学生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话,让我更加坚信了这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是呀,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我们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做的很好。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2读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三篇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三篇教育智慧
“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苏霍姆林斯基说:
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
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
”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
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
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
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
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
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
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2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
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
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
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3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
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
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
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
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
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
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
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
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
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