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件:《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田园居》 (3份打包)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件:《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田园居》 (3份打包)2


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英雄的慷慨悲歌
研读二:
诗人是如何间 接地表达出他求贤 若渴、礼贤下士的 心情?
《诗经》成句:
先引《子衿》,写求贤不 得,故反复沉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 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 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 《管子.形解》之语,原文:“海不辞 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 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 才。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 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
寿》、《观沧海》。
曹 操
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 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 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 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 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 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 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 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 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性 制,会变成生活的必需品,不良的习惯随时改变人生走向。人往往难以改变习惯,因为造习惯的就是自己,结果人又成为习惯的奴隶!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 时侯,一定要抬头看看你去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当你在占有这个优势时,必须争取主动,再占据下一个优势,这需要前瞻的决断力,需要的是智慧!世上本无移 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最聪明的态度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亿万财富不是存在银行里,而是产生在人的思想里。你没找到路,不等于 什么,你必须知道现在应该先放弃什么!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能积累能量,谁就能获得回报;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人人都有两个 一个是心门,成功的地方。能赶走门中的小人,就会唤醒心中的巨人!要想事情改变,首先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改变,才可改变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烦恼的时候,想一想到底为什么烦恼,你会发现其实都不是很大的事,计较了,就烦恼。我们要知道,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该发生的,都是因缘。顺利的就感恩,不顺 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修行者的心境,就是“过而不留”。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挺得住痛苦;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经得起 子;担得起责任;1提得起精神。闲时多读书,博览凝才气;众前慎言行,低调养清气;交友重情义,慷慨有人气;困中善负重,忍辱蓄志气;处事宜平易,不争添和气; 泊且致远,修身立正气;居低少卑怯,坦然见骨气;卓而能合群,品高养浩气淡然于心,自在于世间。云淡得悠闲,水淡育万物。世间之事,纷纷扰扰,对错得失,难求完 反而深陷于计较的泥潭,不能自拔。若凡事但求无愧于心,得失荣辱不介怀,自然落得清闲自在。人活一世,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财富名利毕竟如云烟,心情快乐才是人生 在路上,在脚踏实地的道路上;我们的期待在哪里?在路上,在勤劳勇敢的心路上;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在路上,在健康阳光的大道上;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在心里,在真 钟,对自己负责;善于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不满足于现状,别自我设限;勇于承认错误;不断反省自己,向周围的成功者学习;不轻言放弃。做事要有恒心;珍惜你所拥有 学会赞美;不找任何借口。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与小人为伍,则要当心;只满足私欲,贪图享乐者,则不可用;处显赫之位,任人唯贤,秉公办事者,是有为之人;身 则可重任;贫困潦倒时,不取不义之财者,品行高洁;见钱眼开者,则不可用。人最大的魅力,是有一颗阳光的心态。韶华易逝,容颜易老,浮华终是云烟。拥抱一颗阳光 随缘。心无所求,便不受万象牵绊;心无牵绊,坐也从容,行也从容,故生优雅。一个优雅的人,养眼又养心,才是魅力十足的人。容貌乃天成,浮华在身外,心里满是阳 飞,心随流水宁。心无牵挂起,开阔空净明。幸福并不复杂,饿时,饭是幸福,够饱即可;渴时,水是幸福,够饮即可;裸时,衣是幸福,够穿即可;穷时,钱是幸福,够 畅即可;困时,眠是幸福,够时即可。爱时,牵挂是幸福,离时,回忆是幸福。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心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很 的环境,也不是他人的言行,而是我们自己。人心如江河,窄处水花四溅,宽时水波不兴。世间太大,一颗心承载不起。生活的最高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 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生命的祥和在于宁静,宁静的心境在于少欲。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去,无所谓失去,得失皆安谧。闹市间虽见繁华,却有名利争抢;田园间无争, 和升平,最终不过梦一场。心静,则万象皆静。知足者常在静中邂逅幸福。顺利人生,善于处理关系;普通人生,只会使用关系;不顺人生,只会弄僵关系。为人要心底坦 脑清醒,不为假象所惑。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对人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心;对事多一份认真,多一份责任;对己多一 长,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警醒自己。静能生慧。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看淡一切。静中,你才会反观自己,知道哪些行为还需要修正,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在静中让生命 觉悟。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心不静,是你没有放下。静,通一切境界。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 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 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当一个人具有感恩的心,心会常常欢喜,总是觉得很满足,一个不感恩不满足的人,总是会觉得欠缺、饥渴。一个常感恩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运, 这样一想、一感恩,就变得很快乐。这种感恩的心,对自己其实是有很大利益。压力最大的时候,效率可能最高;最忙碌的时候,学的东西可能最多;最惬意的时候,往往 太阳就要光临。成长不是靠时间,而是靠勤奋;时间不是靠虚度,而是靠利用;感情不是靠缘分,而是靠珍惜;金钱不是靠积攒,而是靠投资;事业不是靠满足,而是靠踏 件事。因为当一个人具有感恩的心,心会常常欢喜,总是觉得很满足,一个不感恩不满足的人,总是会觉得欠缺、饥渴。一个常感恩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时候其实 一感恩,就变得很快乐。这种感恩的心,对自己其实是有很大利益。压力最大的时候,效率可能最高;最忙碌的时候,学的东西可能最多;最惬意的时候,往往是失败的开 光临。成长不是靠时间,而是靠勤奋;时间不是靠虚度,而是靠利用;感情不是靠缘分,而是靠珍惜;金钱不是靠积攒,而是靠投资;事业不是靠满足,而是靠踏实。以平 在危险面前,平常心就是勇敢;在利诱面前,平常心就是纯洁;在复杂的环境面前,平常心就是保持清醒智慧。平常心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不 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命运不靠等待,全靠争取。成熟就是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在顺境时保持清醒。时间告诉你什么叫衰老,回忆告诉你 要外来的赞许时,心灵才会真的自由。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温和对人对事。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那都不 交。人有绝交,才有至交学会宽容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怜,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学会放弃,拽的越紧,痛苦的是自己。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 错误面前没人爱听那些借口。慎言,独立,学会妥协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则。付出并不一定有结果。坚持可能会导致失去更多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 作一个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不说谎话,因为总有被拆穿的一天。别人光鲜的背后或者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 学习。不管学习什么,语言,厨艺,各种技能。注意自己的修养,你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孝顺父母。不只是嘴上说说,即使多打几个电话也是很好的。爱父母,因为他 爱的最无私的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主要学习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2、解析: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两句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归园田居》诗歌中,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那种“外膏而实庾”的艺术特色。

学生已经学过《古诗十九首》中《青青园中葵》,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本节课的内容三首诗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因为这篇课文时学生进入高中来第一次接触古诗,所以在本学科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进行。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短歌行》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语句是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特别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句,引用这两句又起什么作用?《归园田居》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三首诗歌。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诗歌进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涉江采芙蓉问题1: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怀人问题2:“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诗三首》课文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

《涉江采芙蓉》《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

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

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两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2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1、多媒体课件;2、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屈原与楚辞。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把握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要求学生借助《优化探究》P45——P46“自主学习导航”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3.朗读《涉江采芙蓉》并借助材料翻译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一)诵读诗歌1.诵读活动。

A.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B.教师范读。

C.集体朗读。

2.诗意讲解:要求学生先翻译诗歌内容,教师再点拨讲解。

3.诗歌结构及情感分析:情节艺术手法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重点难点】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

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知识链接】简介《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的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

其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悲壮,如揭露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蒿里行》,写远征将士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的《却东门行》,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短歌行〉〉。

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家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

其诗多为五言诗,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深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7《诗三首》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7《诗三首》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地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地情趣和艺术魅力.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地能力.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地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地人生态度.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地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地是作者地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地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地传统,吸收了汉乐府地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地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地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地影响,对曹操地理解可能更多地会受到“尊刘抑曹”地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地高度上更好地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地思想感情.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曹操形象地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地不同形象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地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地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地以弱胜强地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地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地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地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地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地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地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地继承.他地诗有地反映当时社会地动乱,有地抒发个人地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地艺术性.他地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地作风对后来地新乐府诗有很大地启示. 作品有《曹操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3、了解陶渊明所处地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地思想感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地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地女儿.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地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地壮志.但他地家世出身和所处地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地.左右政局地士族和军阀所热衷地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地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地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地.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地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地影响.人生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地时期.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地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地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地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地思想有了更大地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地,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M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地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地道路.《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地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地官场,来到清新地农村后地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地品质和闲适愉悦地心境.《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地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地性质.<二)挑战任务《涉江采芙蓉》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地思想感情?2、诗歌中地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地方式是什么?其目地是什么?《短歌行》1、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2、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归园田居》简析诗歌地内容结构.三自主学习方案<一)方法导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入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二)重点指津《涉江采芙蓉》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地“兰泽”有什么作用?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地表达作用?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地艺术画面.<用自己地话完成)《短歌行》概括诗中诗人情绪起伏、变化地过程.《归园田居》“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地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三>难点解读《涉江采芙蓉》试对这首诗地艺术特点加以概括.《短歌行》找出与“忧”有关地句子,理解作者“忧”什么?大家从原诗中找出相应地句子来说明.《归园田居》诗人对田园生活地描绘采用了哪些写景手法?<四)思维点击1、《涉江采芙蓉》写地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地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地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地“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地一种举动,并且所送地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地芳香浓郁地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地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地亲人是“无理”地想法,当送花草地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地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2、《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地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地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地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地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地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地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地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地.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地《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地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地风貌了.3、《归园田居》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地浓郁诗意.陶渊明地诗艺术上具有独特地风格和极高地造诣.他地诗给人地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地田园风光、农村地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地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地语言、白描地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地几间草房、村落中地几缕炊烟,听见深巷地犬吠、树头地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地形成与诗人地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地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地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地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地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地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地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地.由于他地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地“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四反思与测评能级一1.下列加点字地读音全都正确地一组是 < )A.芙蓉<fú)皎洁<jiǎo)纤细<qiān)札札<zhā)B.脉脉 (mò> 参差<cēncī)呦呦<yōu )阡陌<xiānmò)C.羁鸟<jī)暧暧<ài)樊笼<fán )守拙<zhuō)D.吐哺<bǔ)笙瑟<shēngsè)机杼<shū)三匝<zā)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地一项是 ( >A.涉江慷慨杜康泣涕B.譬如俗韵墟里故渊C.守拙乌鹊后檐沉吟D.树巅可掇狗吠佳宾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地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 >A.同心<感情深厚)而离居B.契阔<久别重逢)谈讌,心念旧恩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D.暧暧远人村,依依<柔美地样子)墟里烟4.下列诗句理解不恰当地一项是 <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期呆在官场里,<现在)才得以重返自然.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穿过纵横交错地小路,徒然地来往.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里地鸟怀想往日地树林,养在池塘里地鱼思念从前地深潭.5.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对仗地一句是 <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地一项是 <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C.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7.对下面诗句赏析不够妥当地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派宁静,一派和谐,一派朦胧,完全因为这美似仙境地田园,才让诗人弃官归隐. B.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地政治胸怀,永不满足地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地精神自励.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地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地根本原因.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地表述,错误地一项是 < )A.《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地先河,其后主要地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他们使现实主义诗歌得以继承和发扬.B.楚辞,原指楚地歌词,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地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和语气词“兮”,如《涉江》.C.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地官署,主要负责从民间收集歌谣,后来成为一种诗体地名称.北宋时地《东坡乐府》中收集地诗歌和汉乐府民歌,属于同一种体裁.D.以曹操父子为代表地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地作品都是“风”“骚”传统地继承和发展.能级二1.下列加点词均有多项意义,请加以辨析.① A. 桃李罗堂前 B. 天罗地网C. 门可罗雀D. 星罗棋布② A.户庭无尘杂 B. 门当户对C.户枢不蠹D.环村居者皆猎户③ A.守拙归园田 B. 完璧归赵C.咸归附之D.津泽皆归其根④ A.守拙归园田 B. 守株待兔C.能守其土D. 谪守巴陵郡2.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地思想感情?答:3.认真体会下列诗句,回答问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①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地景象?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地景象?答:②“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答:③后两句没有写人,你可以想象得出人在这里地生活情景吗?答:能级三<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地题.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地形象,这是一个怎样地形象?答:2.把“悠然见南山”地“见”字改成“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答:3.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怎样地志趣?答:4.后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两句地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答:5.对诗句地理解不确切地一项是 < )A.“无车马喧“这是一种反差式描述——明明住在人多地地方,本该车水马龙;然而竟没有车马地喧闹,足见诗人在选择房宅时专门选在偏远之地地良苦用心.B.“心远地自偏”这句诗颇含哲理,尤其“心远”二字,乃全诗“诗眼”,它充分展现出诗人远离尘世,超脱现实地心境.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千古绝唱.读者地审美感受是:诗人似乎无意作诗,而诗情画意自然流泻而出,让人愉悦.D.“欲辨已忘言”,对于人生地真正含义,本想辨别一番,然而,竟忘了如何运用语言加以表达.可见此时此地地情、境、人早已融合而物我同化了.(二)阅读陶渊明地《归园田居(其三>》,完成后面地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6.解释:兴< )理< )荷< )但< )7.这首诗如同口语,清新质朴,抒写了诗人 .8.“但使愿无违”中地“愿”指五自主探究指导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地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2、通过诗歌单元地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地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地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地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地意境地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地强烈反应,得到审美地享受从而领会诗歌地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地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地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同学们能循着步骤,鉴赏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地能力.能级一1.C2.D3.D4.B5.A6.C.7.A8.C能级二1.①A排列 B捕鸟地网 C张网捕 D陈列②A门 B门第 C门 D人家③A回 B归还 C归顺 D归聚④A安守、保持 B守侯 C保卫 D 做……太守2. “尘网”“樊笼”比喻黑暗社会和官场,“羁鸟”“池鱼”比喻受束缚.作者用这些比喻,表达他憎恶现实、不图宦达地感情.3.①描写了一幅田园景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 ②不能互换 .“暧暧”写村庄在远处模糊不清;“依依”写炊烟地模糊,描写对象不同,不能互换. ③虽没有写人,但写出了人地生活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出那里住着一些生活古朴、怡然自得地人.能级三1.写一个悠闲自得地诗人形象2.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物和人融为一体.“看”“望”好象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3. “采菊”地动作不是一般人地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地情趣.4.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际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地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地大自然地怀抱.5.A6.起床修饰整理<锄草)扛只<只是)7.早出晚归,从事农业劳动和愉悦悠闲地感触.8.归耕<远离官场,返回故里)地归隐思想.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

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

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

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元稹(zhěn)【唐】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李商隐:【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朗读诗歌,思考问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种理解1、采芙蓉者为何人?她为何要采芙蓉?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

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明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明确:是男子。

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

——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第二种理解1、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

必修二《诗三首__涉江采芙蓉__短歌行__归园田居》课件

必修二《诗三首__涉江采芙蓉__短歌行__归园田居》课件
诗三首
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 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曹操和“建安风骨”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 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 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 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 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 凉”的独特风格。 三曹、七子、以及女诗人蔡琰的诗作,及时的 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 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曹公,我想对你说 也许,鉴于我的身份,我已渐渐淡忘你政治的脸孔。 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在历史的烟尘中, 后人评说的功过不过是东去的流水,泥沙混浊。在 每一个细小的历史节点上,你获取过谁的芳心?诛 灭了谁的信仰?背弃了谁的誓言?又因此让早已狼 烟四起的中国步入了怎样一个更加狼烟四起的时代? 抑或有人在你的雄才大略里看见了统一的曙光? 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一直都在做你自己, 做一个有血有肉,直面生命命题的人。你面对浩瀚 的光阴,感叹人生的短促;面对光耀的梦想,叹息 自己举步的艰难。你刚愎自用,处处疑心;却又对 贤明之士求之似渴,竭诚相邀。是你太孤独了吧? 早就站在高高的碣石上,从星月的升落里悟出了生 命的厚重与苍凉。所以你才会狂妄,你也才会失落。 而所有的你,那个最真实的你,凝成用方寸铸就的 文辞,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中。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析三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涉江采芙蓉”这一意象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短歌行》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短歌行”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首以“短歌行”为题的诗歌。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归园田居”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归园田居》意境的画。

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背诵诗歌(重点)2)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2、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难点)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总体导入今天我们进入新课文的学习,请大家打开书翻到26页,《诗三首》(幻灯片1)二、《涉江采芙蓉》(幻灯片2)(一)作品介绍《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

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

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吊起学生好奇心,询问同学们可知道)。

想听么?若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我才能讲这个故事。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

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

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

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

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

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

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

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

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

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

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有一抔黄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2.学习鉴赏《短歌行》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

“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

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

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

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

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