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与遥感技术论文 (1)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研究进展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研究进展海洋潮汐是海水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的现象,是地球引力和月亮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海洋潮汐的监测对海洋环境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海洋潮汐监测方法主要依靠潮汐站、浮标、船舶等地面或近海观测设备进行,但受限于时间、空间范围及成本等因素,难以全面准确地获取海洋潮汐信息。
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是通过发射卫星搭载的遥感仪器,接收、处理卫星辐射的信号,获取地球表面的特征信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研究进展包括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三个方面。
首先,获取遥感数据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基础。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搭载的甚高频(SAR)雷达、多光谱仪、高光谱仪等仪器,能够获取海洋表面的潮汐信息。
其中,SAR雷达可以通过向地面发射微波辐射,通过接收反射而获得图像,能够观测到海面波动的情况,进而获取海洋潮汐的信息。
多光谱仪和高光谱仪可以通过记录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捕捉到海洋潮汐造成的光学响应,从而获得潮汐变化情况。
此外,卫星高度和轨道参数的选择对遥感数据的获取也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一些先进的卫星如海洋一号、雷达星等已经在海洋潮汐监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次,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关键环节。
由于遥感数据的获取过程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云层、波动等,因此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预处理包括大气校正、空间滤波、降噪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此外,对于潮汐信号的提取和分析也需要一系列的处理技术。
传统的方法主要基于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小波变换等,进行对遥感数据的谱分析和波形分析,从而获得潮汐信号的周期性和变化规律。
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海洋潮汐监测中,利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可以实现对潮汐信号的自动提取和分析。
最后,基于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进行海洋潮汐监测和研究分析。
关于卫星激光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关于卫星激光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其中,卫星激光遥感技术无疑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一项科技。
本文将着重探讨卫星激光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什么是卫星激光遥感技术?卫星激光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束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测量和分析的技术。
具体来说,通过卫星上的激光传感器向地面发射激光束,利用激光束的反射信号获取地表反射光谱、高程、形态信息等,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地球表面的分析。
卫星激光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卫星激光遥感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一、地质勘探地质勘探需要探测地下物质的种类、分布和性质,而这需要对地下进行详细的勘探和测量。
卫星激光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面高程和形态,提供丰富的地形和地貌信息,对于地下物质的勘探和探测有很大的帮助。
二、环境监测目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卫星激光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长期的地球表面环境信息。
例如,可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污染物浓度和分布、海水和湖水的深度、冰川和海洋的变化、大气成分等,为环境监测提供有效的手段。
三、灾害监测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火山喷发等经常发生,而卫星激光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面的高程和形态信息来提供重要的地质和地形数据。
这些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灾害监测和预测,例如可以对地震中发生的地質构造变化进行观测,为灾害监测和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卫星激光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卫星激光遥感技术正不断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精度提高卫星激光遥感技术的精度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可以通过提高激光传输和接收技术的精度来实现。
目前,德国卫星激光测高卫星(Geo-LD) 的测高精度已经达到了1 厘米,而未来的卫星激光遥感技术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精度。
二、全球覆盖卫星激光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而全球覆盖则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发展卫星激光遥感技术,预计未来全球覆盖的卫星激光测绘数据将会大量增加。
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第一章:卫星遥感技术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远程探测技术,是指利用遥感卫星对地面物体和环境进行高精度的观测、遥感、测量和探测。
卫星遥感技术基于对地球物理、地质、气象、生态、农业、林业、水文等方面的信息的探测,利用监测、预警和管理等功能,为国家的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卫星遥感技术的核心在于信号处理技术,这是探测和获取地面信息的关键环节。
信号处理技术包括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传输和存储。
不同的遥感卫星有不同的探测能力和容量,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卫星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地球引力测量等多种类型,其中光学遥感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光学遥感主要利用人造卫星上的高分辨率遥感相机,通过拍摄地面的影像,获得高精度的地面地貌、地形和地貌信息。
微波遥感则利用人造卫星上的微波雷达,通过反射和散射的回波信号,获取地面的气象、水文和冰雪信息。
第二章: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高分辨率卫星成像技术、立体成像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
高分辨率卫星成像技术利用高分辨率遥感相机,可以获得极其细致和丰富的地面信息。
近年来,中国研发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已经达到了亚米级别,成像质量大大提高。
立体成像技术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遥感影像获得地面三维信息,可以更加逼真地呈现地貌和地形信息。
立体成像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等领域。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光谱和能谱信息,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详尽的地面信息。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资源管理和国土测绘等领域。
人工智能遥感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对遥感影像进行更加精准和自动化的分析和处理。
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和天气预报等领域。
第三章: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涵盖了国土测绘、城市规划、环境监测、气候变化、农业林业等多个领域。
海上卫星发射场的测控与遥感技术
海上卫星发射场的测控与遥感技术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海上卫星发射场逐渐成为航天领域的新热点。
海上卫星发射场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同时还能够避免陆地上的限制和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卫星发射能力。
而测控与遥感技术则是海上卫星发射场实现有效发射和监测的关键。
测控技术是指通过测量和控制手段,实现对卫星的坐标、速度、姿态等参数进行测量和调整的技术。
在海上卫星发射场中,测控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首先,测控技术可以实现对卫星发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卫星能够顺利地进入预定轨道。
其次,测控技术可以对卫星的姿态进行实时调整,保证卫星能够准确地对地面进行观测和通信。
此外,测控技术还可以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提高卫星的轨道确定精度和引力效应的补偿能力。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携带的遥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监测的技术。
在海上卫星发射场中,遥感技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对海上卫星发射场的天气和海洋状况进行监测,确保发射过程的安全性。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对发射场附近的海域和陆地进行观测,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为海上卫星发射提供有力的保障。
最后,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卫星发射后的轨道和姿态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卫星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海上卫星发射场的测控与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测控技术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要求很高,需要对传感器和测量设备进行精密校准和定位。
其次是遥感技术需要克服由海洋环境和大气扰动导致的观测误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此外,随着卫星发射场的规模和复杂度增加,测控与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自动化程度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有必要加强海上卫星发射场的测控与遥感技术研究和创新。
首先,在测控技术方面,可以研发更高精度和更稳定的测控设备,提高测量精度和定位能力。
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测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其次,在遥感技术方面,可以继续改进传感器的设计和性能,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
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探讨摘要:卫星遥感技术常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在国土资源调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及其优劣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卫星遥感技术、国土资源调查、优劣势、应用一、卫星遥感技术简介1. 定义及其特点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遥感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处理、解译和应用,可以获得地球表面相关信息,如地形、水资源、气象、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等。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远程、高效、广泛、连续、多角度观测等特点,可以提供大范围且长期的空间地理信息,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2. 传感器类型及其原理卫星遥感技术的核心是传感器。
根据观测物理量的不同,传感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卫星遥感传感器主要包括光学传感器、微波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等。
它们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光学传感器:主要利用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电磁波,接收地面物体反射、辐射的能量,获得地面的光谱、高度、植被等信息;微波传感器:主要利用微波的电磁波,接收地表反射、散射和辐射的微波信号,获得地表海洋、大气、冰雪和土地等信息;红外传感器:主要利用红外光谱的波段,接收地面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信号,获得地表的温度、大气组成、云层分布等信息。
以上传感器可以有效获取地表与大气的不同信息,其观测能力和精度受到传感器类型、波段选择、分辨率以及数据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二、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通过遥感影像的精确提取。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物信息,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精确提取。
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这些分类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 土地荒漠化及其演化过程识别。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覆盖信息,通过对时间序列影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土地荒漠化的迹象和演化过程。
《基于国产卫星的水稻种植分布遥感提取研究》范文
《基于国产卫星的水稻种植分布遥感提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水稻种植分布的监测与提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产卫星的快速发展为水稻种植分布的遥感提取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国产卫星的遥感技术,对水稻种植分布进行提取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分布的监测对于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调查和实地测量,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
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航空设备获取地表的影像信息,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优点,为水稻种植分布的提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国产卫星的遥感技术,对水稻种植分布进行提取。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获取:选用国产卫星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包括多光谱和全色影像。
2. 预处理:对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图像解译:通过图像解译技术,将预处理后的影像数据转化为水稻种植分布信息。
具体包括: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分类与识别等步骤。
4. 精度评估:通过对比实地测量数据和遥感提取结果,对提取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基于国产卫星的遥感技术,我们成功提取了水稻种植分布信息。
在影像上,水稻田地呈现出明显的绿色调,与周围的地物特征有明显的区别。
通过对图像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我们可以得到水稻种植的精确位置和面积信息。
2. 结果分析我们将遥感提取结果与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这表明基于国产卫星的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取水稻种植分布信息。
同时,我们还对提取结果的精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其精度达到了90%。
遥感论文——精选推荐
基于面向对象的多光谱数据的地表信息提取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对资源、环境、灾害、城市等进行调查、监督、分析和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
所以分类作为遥感技术中的一项最基本的研究,也是遥感技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这两种方法是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影像的空间纹理信息。
而且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还存在着分类结果出现椒盐现象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量无效破碎图斑的产生,最终导致分类精度不高。
随后又提出了在此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该进的方法,如模糊分类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和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方法等。
虽然后述这些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分类的精度,但是他们依旧是建立在像元的基础上,也没有考虑到对象的空间纹理信息。
所以也会出现上述的一些问题(如:椒盐现象等)。
所以传统的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分类的需求。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问题,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应运而生,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充分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空间几何信息、纹理信息来进行分类。
采用多尺度分割算法,采用不同的分割尺度,能够较好的提取各种尺寸大小的地物。
所以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地表信息是,能够细致的提取出地表所覆盖的地物种类,并且能够达到更高的提取精度,能够更加准确的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料,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判断提供依据。
本文中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相比有一下有点:基于影像多尺度分割得到同质像元组成的影像对象,对象内部的光谱差异值很小可以忽略其内部的信息,从而避免了椒盐现象的出现,对象之间的区分同时考虑了光谱和形状两种因子,为分类提供了更多的特征,有效地克服了基于像元分类的一些局限性;多尺度的空间分析,可以满足不同尺度地物的信息提取要求;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影像对象的各种特征,以达到尽可能高的精度提取地物信息的目的。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一)、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现状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使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
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
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
其次,除了上述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
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
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的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
这也为迎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关键,必须要重点指出的是两大系统的建立完成。
一是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资源环境领域的大型空间信息系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个空间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二是国家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国家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
我国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如下三方面;1、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概查和详查;2、对全国农作物的长势及其产量监测和估产;3、对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调查。
(二)、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前景国际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在未来十五年把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进展与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这种技术以其高效、精确、准确的特点,成为了现代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国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关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运用摄影、空中拉线照相、无线电通信等手段进行卫星遥感。
到1972年,美国的第一颗LANDSAT卫星搭载有多光谱扫描仪,并且拍摄了美国的一些土地、岛屿等。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多个国家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卫星的分辨率不断提高。
2005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自此便打开了我国在遥感技术领域的新篇章。
目前,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分辨率约为1-5米,已经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实现高精度的应用。
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将阐述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从宏观角度全面精确地观察城市的各个区域,包括建筑规模、装饰、位置等信息。
城市规划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规划,以适应城市的发展和需求。
2.环境监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图像,精确地观察和监测空气质量、水污染、土地质量等环境指标,及时掌握区域内生态环境情况。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资源调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国土资源等部门及时获取土地、森林等资源的信息,包括类型、分布、面积等,这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4.农业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农业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农业领域人员掌握农田地块的信息,包括土壤质量、灌溉情况等,以为种植农作物提供依据,更好地控制作物产量和质量。
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一、引言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对地面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遥感探测技术。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卫星遥感技术成为了研究自然资源调查的有力工具。
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农业、林业、水利、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成为了相关行业的必备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入手,结合具体实例,详细阐述卫星遥感技术的优点和不足,并探讨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1.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调查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全方位进行遥感监测,包括作物生长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盖情况等。
通过分析干旱指数、水热状态指数等指标,可以准确预测大气降水量、土壤湿度等环境参数。
此外,还可以通过卫星影像的分析,对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品种进行快速评估。
2.卫星遥感技术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在林业调查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林业调查需要精确的数据,而卫星遥感可以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数据,用于估算林木数量、树高、树冠大小等重要参数。
此外,卫星影像还可以用于监测森林火灾、森林偷伐等恶劣现象,以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3.卫星遥感技术在水利调查中的应用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项重要资源。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水体的分布、流动监测,精确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同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污染情况、水质变化趋势等,为环境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集中分析,可以精确预测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变化趋势,为水利规划和水资源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4.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地形、地貌、地质等空间信息,为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调查提供极大的帮助。
从卫星影像中,可以准确测算矿区的面积、厚度、深度等参数,并对矿藏的勘探方向及储量做出判断。
此外,卫星遥感也可以用于监测环境地质问题,如地表沉降、地壳运动等。
卫星通讯与遥感技术
卫星通讯与遥感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讯和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们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通讯和在地球上实施遥感监测,省去了前往实地观察、测量等繁琐而费时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卫星通信和遥感技术的原理、应用、发展现状等方面。
一、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通过卫星进行通信的技术。
其实现过程包括地面站、卫星和终端三部分组成,地面站向卫星发射信号,卫星将其放大后向地球上不同的终端发送信息。
卫星通信极大地增强了通讯的可靠性,与之前的有线通信和无线电通信相比,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其覆盖面积更广,可以实现全球通信;2. 通信品质更加稳定,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通讯质量;3. 其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可以快速传输海量数据和信息;4. 通讯器材体积更小,使用更加方便。
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航空航天、海洋、通信等诸多领域。
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电视、航空全球频道、船舶的全球通信和海洋过程分析等。
卫星通信的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技术变革,同时也支撑了现代化社会的各种基本活动。
二、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或其它平台搭载的遥感仪器,对地球表面土地、水体以及大气等进行观测和记录,得到携带地理信息的数据的技术。
其数据可以是数字图像、单波段影像、多波段复合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地物空间属性信息等,由此支撑着自然资源、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中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制定。
遥感技术的分类包括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其中,光学遥感技术是以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的特性来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图、影像;红外遥感技术基于红外线的辐射能力,用于地球大气、热带植被、海面温度、火灾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等,以及红外天文学等领域;微波遥感利用微波波长能够穿透的能力,对地表进行探测。
遥感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土地利用调查、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灾害风险评估、环境监测、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勘探等等。
卫星轨迹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地球遥感观测中的应用探索
卫星轨迹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地球遥感观测中的应用探索摘要:卫星轨迹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地球遥感观测中的应用对于提高遥感数据获取的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卫星轨迹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地球遥感观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一些关键技术和挑战。
通过综合应用轨道设计算法、任务规划技术以及姿态控制方法,能够实现高效且准确的地球遥感观测。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遥感应用的广泛推广,卫星轨迹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地球遥感观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1. 引言地球遥感观测是一种通过卫星等远距离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对于地球遥感观测的成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效的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可以提高观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增加覆盖范围以及降低数据获取成本。
本文将就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地球遥感观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2. 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卫星轨道设计是指根据地球遥感观测要求,确定卫星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的过程。
而卫星轨道优化则是在已有轨道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卫星的运动参数,以达到更好的观测效果。
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包括几何方法、动力学方法以及算法模型等。
几何方法主要关注轨道的空间分布,以达到较好的全球覆盖效果;动力学方法则分析卫星的运动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以提高观测的精度和效率;算法模型则直接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计算,追求轨道设计的最优解。
3. 地球遥感观测中的应用案例研究地球遥感技术在气象、农业、环境保护、地质勘探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在这些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气象遥感为例,通过合理设计与优化卫星轨道,可以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气象要素进行高效观测,为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在农业遥感中,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可以实现对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湿度等关键参数的监测,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保护和地质勘探领域,通过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可以获取地表水质、自然资源分布、地质构造等关键信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勘探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
基于卫星技术的遥感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卫星技术的遥感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遥感技术是指通过使用卫星等遥感设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和灾害预测等。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遥感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情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设计和实现一套基于卫星技术的遥感监测系统至关重要。
一、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技术的核心是数据获取,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卫星、飞机、船只等手段进行。
卫星是遥感数据获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卫星通过遥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频繁的拍摄和扫描,获得各种类型的遥感数据。
在农业中,卫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土地覆盖、土壤湿度、气象因素等,并为农民提供决策支持。
二、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获取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以便更好地解释和分析数据。
遥感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分类、信息提取和分析等。
以土地利用为例,通过遥感图像分类和土地利用型的界定,可以为农民提供较为精确的土地利用信息,并有利于农民在种植时选择更适宜的作物和更科学的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遥感监测系统的设计遥感监测系统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应用需求、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技术、数据存储和传输等因素。
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农民的使用习惯和技术水平,使其易于操作和掌握。
同时,系统应支持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有用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据存储和传输方面,监测系统可以采用云端存储,以方便用户随时进行在线操作和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四、遥感监测系统的实现遥感监测系统的实现需要完善的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系统的支持。
在硬件设备方面,需要为农民提供高分辨率、频率快、内容丰富的遥感数据采集设备;在基础平台方面,可以采用WebGIS建立空间信息与农业管理综合平台,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方便用户在地图上进行数据查看和分析;在应用软件方面,设计一个灵活的算法库和可视化工具,方便用户根据所需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最大程度地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对农业生产的帮助。
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各种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地表物质的观测和检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农作物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探讨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并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土地利用图谱。
利用多光谱影像和植被指数等卫星数据,可以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类型分布图,以及农田的地形、地貌、土质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土壤水分利用率和地上植被覆盖率,为土地管理提供参考和评估。
二、农作物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产量等相关信息。
卫星数据可以快速获取农田的每季作物类型、作物面积和分布情况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利用多光谱影像可以提取作物的发育信息和生长状态,比如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快速评估作物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以及病虫害等方面的风险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三、灾害预警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天气异常的时候,卫星数据可以实时获取灾情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预警和指导。
同时,卫星数据的利用还可以开展防治措施和灾后重建工作。
四、研究和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研究和发展。
利用卫星数据,可以研究土地和作物的物质循环、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广阔空间。
综上所述,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和重要的。
未来,卫星遥感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
卫星海洋遥感论文[方案]
卫星海洋遥感一、目的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发射了海洋-1A和1B两颗海洋探测与监测卫星,用于海洋污染监测,海冰预报,海岸带特征调查、海洋资源探测等。
随着地球资源卫星中分支出海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洋卫星在海洋监测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两颗卫星获取的海洋基础信息在发展我国海洋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技术海色传感器卫星ADEOS — 1 发射部门日、美、法传感器海色温度传感器 OETS 发射时间1996SEASTAR 美海洋宽视场传感器SEAWIFS 1997 EOS-AMI 美中分辨率成象光谱辐射计MODIS 1998 ADEOS-2 日、美、法全球成象仪GLI 1999 ENVISAT 欧中分辨率成象光谱仪MERIS 1999 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NOAA-10,11,12,,14,K 美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AVHRR 1991-1998 ERS-1 欧沿轨迹扫描辐射计ATSR — 1 1991 ERS-2 欧沿轨迹扫描辐射计ATSR — 2 1995 ENVISAT 欧高级沿轨迹辐射扫描计AATSR 1999 微波高度计ERS-1 欧高度计1991TOPEXPOSEIDON 美、法高度计1992ERS-2 欧高度计1995ENVISAT 欧高度计1999JASON-1 美、法高度计1999合成孔径雷达ERS-1 欧合成孔径雷达 SAR(C) 1991ERS-2 欧合成孔径雷达 SAR(C) 1995ENVISAT 欧改进型合成孔径雷达 SAR(C) 1999微波辐射计 DMSP美多波段微波辐射计 SSMI 1999从卫星探测海洋动力参数主要依靠微波传感器,其中高度计 (Altimeter,ALT)最为成熟。
ALT 通过对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后向散射的测量,可同时获取流、浪、潮、海面风速等重要动力参数。
卫星高度计还可应用于地球结构和海域重力场研究。
继 Skylab、Geos—3 以及 SeasatA 卫星之后,美国海军于1985 年发射了 Geosat 业务化卫星,它为科学家们首次提供了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卫星高度计资料,从而揭开了卫星海洋学和卫星大地测量学崭新的一页。
《基于国产卫星的水稻种植分布遥感提取研究》范文
《基于国产卫星的水稻种植分布遥感提取研究》篇一一、引言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分布及生产情况对于农业、气候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分布的提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本文基于国产卫星数据,开展水稻种植分布的遥感提取研究,以期为农业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遥感技术在水稻种植分布的监测和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国产卫星的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水稻种植面积、生长状况等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动态监测。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为农业政策制定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开展基于国产卫星的水稻种植分布遥感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数据,进行水稻种植分布的遥感提取。
首先,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然后,利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水稻种植区域的提取;最后,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验证和精度评估。
四、水稻种植分布遥感提取技术1. 图像处理技术:本研究采用多时相、多光谱的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图像增强、滤波、分割等处理技术,提取出水稻种植区域。
其中,图像分割是关键步骤,通过设定合适的阈值和算法,将水稻种植区域与其他地物进行有效分离。
2. 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像处理后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识别。
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水稻种植区域的精确提取。
同时,结合水稻生长规律和遥感数据特点,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提取精度。
3. 验证与精度评估:为了验证提取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遥感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计算精度指标(如精度、召回率、F1值等),评估遥感提取结果的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成功提取了基于国产卫星的水稻种植分布信息。
卫星遥感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领域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人造卫星获取地面、海洋、大气等物体表面的各种信息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卫星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如地形、植被、水资源、土壤等多种数据,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建立地图、图像等形态的信息。
早在1960年,美国Landsat卫星发射,就验证了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以大规模、连续、自动化的方式获得地球资源的信息。
以Landsat卫星为代表的遥感卫星系统已经成为观测地球表面的主流工具。
近年来,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从遥远的太空中观测地球,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这是卫星遥感技术得以广泛运用的基础。
世界上各种形式的卫星总数已经超过1500颗以上。
在这些卫星中,拥有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卫星可以捕获地球表面的详细信息,如SPOT、IKONOS、QuickBird、WorldView等。
另外,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速图像处理和遥感数据处理成为可能,通信技术的进步则保证了这些数据能够及时地传回地面。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测绘等应用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涵养水源储量、绿色覆盖率、动植物群落分布等信息。
同时,卫星也可以用于多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如地震、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卫星可以拍摄地面图像,及时了解灾情并传送给相应部门,以便进行最优化的救援行动。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包括环境监测、海洋资源调查、农业生产、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林业资源调查等众多领域。
一、地表覆盖和植被监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经济财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也造成了土地覆盖情况严重恶化。
因此,了解土地覆盖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必要。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球观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球观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球观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的观测,提供了大范围、高精度的地球信息,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环境监测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就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球观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在环境监测方面,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对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等环境进行高频率、高分辨率的观测,我们能够获得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海洋表面温度、叶面积指数等。
这些信息对于监测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监测大气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监测到沿海地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以及热带风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趋势。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探索地球环境的变化规律,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卫星的观测,我们可以获取到大范围的地表特征、土壤类型、森林分布、冰川等地质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自然资源的全面调查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例如,在林业领域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估计森林的面积、类型和蓄积量,为森林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在农业领域,卫星遥感技术也可以帮助农民识别土地类型、监测农作物的长势、预测病虫害等,从而实现精准农业的发展。
这些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帮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火灾等,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迅速了解地震的破坏范围和程度,提供关键的灾后救援信息。
在台风和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到受灾区域的变化情况,提供重要的灾情分析和救援指导。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海洋环境监测是其中之一。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海洋环境的数据,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实现海洋环境监测和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能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基本原理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卫星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观测。
通过对地球表面反射的电磁波进行遥感获取,使得人们可以不受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实现对大面积范围内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进行对比观测和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数据的获取。
数据可以通过遥感卫星的接收器,将运载着的信息传回地面,形成电子数据,从而便于人们进行分析和应用。
二、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海洋成像、海洋监测、海洋资源调查和海洋环境检测等方面。
1. 海洋成像卫星遥感技术的远距离成像是其最显著的应用之一。
其中,后向散射辐射计(BSR)和海洋水色成像仪(MOS)等是在海洋成像方面最实用的设备。
通过对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分析,可以获得刻画海水结构、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基础数据和情况。
2. 海洋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海洋水温、盐度、波浪、海流、海平面高度等因素,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
遥感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关键的生态信息,也可以监测有害藻类、有毒有害物质等对海洋环境构成危害的现象,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警这些危害,从而及时进行调控和遏制。
3. 海洋资源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是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应用。
这类调查包括对浮游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检测、对鱼类的数量和规模进行评估、对海底地貌和海洋矿产进行测量和优化等方面。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有效节省作业时间和成本,并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4. 海洋环境检测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还可以应用于污染源探测、潜在灾害检测和监测等方面。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加深,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开发和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这项技术对于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将介绍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历史和原理,然后深入探讨该技术在农业、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最后讨论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和原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于军事情报和地质勘探领域。
该技术基于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成像,采用电磁波辐射的方法,通过卫星对地面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行响应和记录,进而获取地表信息。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系统通过采用高分辨率光学和雷达成像方式来实现微米到米级别的地表空间分辨率和较高时间分辨率。
随后,该技术逐渐运用于气象、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领域中,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感知和全球大气环境监测等方面。
二、应用案例1. 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通过监测植被指数、草地覆盖度、土地水势等变量来实现作物种植和生长的管理和判断。
例如,当区域内的作物生长异常时,该技术可以成功地识别出植被缺乏、土地干旱等问题,从而帮助农民在作物农业生产过程中更为精确地掌握农业信息,更好地进行作物种植管理,提高农业产值。
2. 城市规划领域在城市规划领域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提供精确的城市建设地图,监测城市兴建过程中的地形、水文等环境影响,也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准确的建设可行性方案。
例如,在城市重大建设项目中,该技术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快速响应的影像数据,提供更为精确和有效的地形(楼房)实测数据,进而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加精细地规划城市建设。
3. 生态环境领域在生态环境领域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高精度的动植物信息、遥感卫星图像和土地盐碱化、水土失衡等指标的监测,保护黑土地和湿地生态环境。
例如,在黑土地生态环境规划中,该技术可以通过获取生态环境的精确信息,进行区域评估和监测,进而为规划和实施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与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Ⅰ:卫星与遥感技术的定义:遥感一词来源于英语“Remote Sensing”,其直译为“遥远的感知”,时间长了人们将它简译为遥感。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遥感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遥感技术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遥感的科学含义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解释: 一切与目标物不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狭义的解释: 运用现代光学、电子学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解译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遥感技术的类型往往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划分:根据工作平台层面区分:近地遥感、航空遥感(气球、飞机)、航天遥感(人造卫星、飞船)。
根据工作波段层面区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根据传感器类型层面区分:主动遥感(微波雷达)、被动遥感(航空航天、卫星)。
根据应用领域区分: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
卫星与遥感技术则是利用卫星进行遥感探测的技术。
由于遥感在地表资源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等等许多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它正处于飞速发展中。
更理想的平台、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影像处理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以促进遥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Ⅱ:卫星与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
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二):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包括以中国1:25万土地利用数据为核心的国家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二个部级服务系统,三个省级示范系统及五个县级服务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4D”(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库DOQ,数字专题地图库DRG 和数字专题信息DTI)技术系统以及全国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系统。
(三):建立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灾害宏观动态监测系统、机载SAR数据实时传输系统、洪涝灾害测评估系统。
(四):国产GIS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从引进,消化、吸收起步,根据“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流动发展,加强科技攻关,落实产业发展”的方针,我国通过科研攻关项目支持和软件测评,鼓励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版权的GIS软件,某些软件在技术水平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带动了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了我国GIS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形成初步的产业规模。
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目前国产GIS软件占据国内市场已达到近30%。
“九五”期间,在科技部的大力推动下,国外软件垄断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十五”期间,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业必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五):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中国有关部门已建立了10个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生产基地,开展了信息共享与标准化研究,实现了地理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已建成中国1:400万、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数据集。
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和1:5万基础地理数据集。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以推动空间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国家级空间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中国空间信息网”于1999年开始建设,现已具雏形。
(六):建立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天然海域达4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
海洋及海岸带拥有丰富的资源,有12个省(市、自治区)处于沿海地带,全国50%的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也在这个地带,国民经济总值的60%来自沿海地区。
因此,建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是我国一项战略目标。
在“九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建立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海洋环境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示范试验等。
(七):中国卫星定位技术应用的发展: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因其可提供全天候实时,高精度三维位置,速度以及精密的时间信息,90年代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陆地、海洋,空间和航天领域内务类军用和民用目标的定位、导航与精密测量,并已初步形成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从自身的技术、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出发,纷纷建立或规划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如俄罗斯的GLONASS,美国的GPS。
我国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子午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这是美国第一代卫星定位系统,采用多普勒定位技术,主要用于大地测量。
海岛联测及石油勘探。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GPS卫星定位仪。
随着GPS卫星定位系统日益完善和卫星定位技术的不断提高,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进入到国民经济多个领域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地球板块运动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通过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支持,“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工程”已于2000年建成,在我国建立了25个连续运行GPS跟踪站,54个基本站,1000个地震监测点。
“十五”期间将陆续建成约100个左右连续跟踪站。
这一科学工程的建设将为地球板块运动监测,区域地壳形变监测地震预报监测,起着重要作用。
1995年中德合作在西藏测定由8个GPS点组成的网,从格尔木到珠穆郎玛峰南麓戎布寺,横跨四个断裂带。
中美在龙门山建立了13个GPS监测站的监测网,横跨四川、云南两省,基线重复精度达到1×10-8,坐标优于5cm。
为监测首都圈地震,1994年利用的GPS建立了57个GPS地震监测点,点距50-100km,控制面积15万km2。
每年复测一次。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组织的国际地球动力学服务网(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 for Geodynamics,简称IGS网)的建设。
(九):利用GPS监测海平面及冰盖、冰川的变化:为了监测由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人们利用GPS、测高雷达,结合传统的水准测量和验潮技术监测海平面变化。
美国、德国、西班牙在大西洋沿岸建立16个GPS监测站对海平面变化进行监测:美国在南阿拉斯加建立10个GPS监测站监测冰川变化。
在南极、格陵兰人们用GPS结合卫星测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冰盖变化。
1994年我国参加了由个几个国家的二十多个在南极的台站参加的“国际南极GPS会议”研究南极板块运动及南极地形变化。
我国也将在沿海建立多个GPS监测站,结合卫星测高和验潮站,监测沿海海平面变化。
(十):GPS在测绘中的应用:GPS技术以其定位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仪器轻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测绘的各个方面,并已完全取代常规测距、测角技术建立大地控制网。
我国于1992年利用GPS在全国建立了由28个点组成的国家A级GPS控制网,平差后地心坐标精度优于0.1m。
边长相对精度优于1×10-8,后又经过两次复测,精度达到3×10-9。
1996年完成了由730个点组成的国家B级GPS网,平差后地心坐标精度0.1m。
基线边长相对精度2×10-8,高程为3×10-8。
新布设的A、B级网将成为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和基础测绘的基本框架。
此外,还利用GPS建立城市和工程控制网,大型结构物变形监测,航空摄影测量。
地形、地籍、房地产测绘及地理信息更新测量,海洋测绘等方面。
Ⅲ:卫星与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按照我国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规划,今后5-15年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强化各项科技项目之间的协调与联合,发挥学科与技术综合的优势和实力,在综合应用方面下功夫;面向应用,面向部门与地方,切实解决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部门与地方对空间信息的实际应用;探索新型项目实施与管理方式,结合我国国情与现实科技体制,结合各部门机制改革进程,营造一种高效,有活力的科技研究与发展环境;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结合,通过科技促产业,通过产业支持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的长久发展。
总体目标是:以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宏观决策,国家安全,部门和地方重大应用及工业领域产业化发展中对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为主导,全面促进我国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未来我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发展拟应优先考虑如下领域。
①:进一步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建立持续、稳定的空间观测数据源。
继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开拓新数据源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已有数据源,形成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分辩率的空间观测数据的获取能力,持续不断而稳定地提供不同应用领域所需要的空间观测数据。
②:大力发展卫星定位应用技术,促进卫星定位系统产业化与新型工业产品开发.推动我国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满足军、民各方面的应用需要。
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模块化多制式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产品,发展自主车辆导航产品,推动空间定位技术特种车辆监控系统与各工业领域应用系统中的发展。
③:开发新一代GIS软件,大力推进 GIS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全系列GIS软件商品,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开发平台软件,特别是开发网络环境下大型GIS软件和大众化通用网络GIS商品,替代进口,占领国内市场,形成和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GIS软件产业。
④:空间信息共享机制与实施框架.为实现空间数据及其相关数据的共享,需要研究并建立我国空间数据标准;研究并建立GIS基本支持功能体系;研究各种质量认定标准,开发与上述标准有关的软件工具;研究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和实施办法;建立覆盖全国主要空间数据源的国家空间信息网。
⑤:加强空间信息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实现空间信息系统在数据获取与处理,管理和发布,以及数据挖掘应用三个层次上的高度集成和网络化,系统和组件的微型化、实用化,标准化与商品化,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通过产业方式为各行各业的应用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