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天国的失败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太平天国的失败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十九世纪中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持续十四年,遍及十八省,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未能推翻封建制度而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一).阶级局限性(内因)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它不能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因而也不能建立一个新社会。历史告诉我们,农民起义要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取得解放,必须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太平天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有的只是农民阶级,它既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可能克服本身的弱点,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

(1)革命纲领的空想性

就以太平天国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而言,《制度》的进步性在于平分土地的措施上,它强烈地反映了农民渴望土地和摆脱封建剥削的要求,但单凭平分土地的措施,并不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也无法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他们不顾客观不尊重经济规律,片面地求“大”求“公”,最终理想化作泡影,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狭隘性、盲目性。

(2)组织的宗教性

宗教迷信思想不仅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也阻碍了群众的革命创新精神。

(3)战略的失误性

偏师北伐,犯了兵家之大忌,削弱了太平军的革命力量,限制其发展。

(4)阶级的劣根性

农民阶级的劣根性、使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滋生了自由散漫、腐化堕落、狭隘自私的心理行为。思想的蜕变使太平天国政权后期封建化尤为严重。定都天京后,无论是职官制度、等级制度、还是在礼议方面,大抵都沿袭封建专制政权模式,他们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束缚,把革命中夺取来的权力很快演变成自己的封建特权。政治思想的封建化是与生活上的腐化相伴而生的。“天京事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也是太平天国由盛而摔的转折点。

(二) 历史局限性(外因)

因为太平天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他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他的革命对象是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所以最终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受自身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他们过早过急地搞封建专制主义,希冀在利用拜上帝会来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披着宗教外衣的斗争方式,具有狭隘性、盲目性,伴随斗争进程的发展,农民阶级的种种弱点便逐渐显露出来,这就不免使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而注定革命必将以失败告终。此外,“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力量过于强大”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原因。

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一)相同点

1、经济基础相同: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

2、政治体制相同: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的体制下

3、社会背景相同:A19C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迫切打开中日两国的商品市场;C中日两国都国门洞开,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处于内郊外困的局面。

(二)不同点

1、面对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指导思想

洋: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的前提下,通过“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想单凭通过学习外国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维护封建反动统治;

明:全盘西化,“脱亚入欧”,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2不同领导力量下的变革

3不同目的驱使下的变革

4不同性质的变革

5、变革的不同结果

三、结合史事评论下甲午战中的李鸿章

(一)避战求和,消极备战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甲午战争开端于朝鲜。李鸿章却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朝鲜战场的失利,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

(二)、战中:战和不定,战略失误

1、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结果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2、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他们长期致力于海军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日军在花园口和荣城的登陆都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而在安逸平静的状态下得以完成。除了中国陆军作战不力外,关键是放弃制海权所致。

(三)、战后:腐败无能,忍辱求和

1、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2、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直接原因。当时全国的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

李鸿章创建北洋海军,注重武器装备,开设新式学校,甚至把一些将领送到国外深造,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李鸿章对整体训练却放任自流,对军队的思想教育更是漠不关心。战局到了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说明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能一提。

3、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不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释的。还有其更深层次的特定原因,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买办化了。封建性加买办化决定了对待资本主义侵略的妥协性。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个因素是过去历朝历代,包括清朝初期不曾有过的。封建政权买办化源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半殖民地化。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清朝统治者担负起领导反侵略战争的重任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买办性比封建性就反侵略而言更加反动。封建政权从维护统治出发,还可能全力投入反侵略战争,如清朝初期抵御沙俄的战争,收复台湾的战争等,但买办化的封建政权与帝国主义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沦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代理人,他们既有矛盾的一面,更有相容的一面。列强既要侵略和掠夺中国,同时又竭力维护清朝的统治不使其垮台,其原因就在于此。这样一个朝廷,这样一批官僚,这样一支军队,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战胜外敌侵略吗?清朝统治集团在甲午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致使了最终的失败。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