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63eba828b4daa58da0114ad5.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4.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https://img.taocdn.com/s3/m/f8810a10a76e58fafab00382.png)
拓展与探究
一、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肯定会使 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 这首歌自1914 年问世以来, 被传唱了将近 一个世纪!它 仅有十句唱词, 八个乐句,利 用美国奥德威 一首通俗歌曲 的旋律填词而 成。就是这样 一首看似寻常 的歌曲,差不 多将近一个世 纪,一直在人 民(特别是青年) 中流行、传唱。 这首歌的主题 写的是“送 别”,写出了 离别者的一种 通感。
三、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 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吗?
为了积极推行新音乐教育的发展,在 短短几十年间,应经涌现出一批主要 从事学堂乐歌的编订、出版者,以及 在当时各类新学堂中具体进行音乐教 学工作的音乐教师。他们之中大多曾 远赴国外专学音乐课程,考察其音乐 教育。除了沈心工和李叔同之外,还 有曾志忞、李剑虹、辛汉、华振、冯 梁、叶中冷等。此外,积极通过文字 写作的方式热情扶持、关心学堂乐歌 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的有: 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陈世谊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过留学, 也积极投入了学堂乐歌的活动,如吴 怀疚、邹华民、胡君复、华航琛等。
国民间乐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曲调来源于 渊源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歌词以 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 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 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 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起来更觉亲 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1928-1942年,在厦门,《三宝歌》就是 在南普陀寺创作完成的。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 下绝笔“悲欣交集”,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于泉州 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沈心工与李叔同
![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364abf33fad6195f312ba6e9.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经过作业设计,通过合唱、伴奏整体协调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学堂乐歌,演唱学堂乐歌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意义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一)、情景导入1、课前教师弹奏李叔同的作品《送别》,让学生们猜这首作品叫什么名字?是谁写的?(简略介绍该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其作者)(二)进入主课题——学习学堂乐歌1、介绍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流行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乐歌课中的歌曲,在当时比较有名的学堂有军师同文馆、南洋公学等一系列的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开设的课有:文学、算术、物理、化学、乐歌。
2、乐歌介绍,其实乐歌这个词,早在1898年,康有为写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就提到了乐歌这个词3、学习沈心工的人生简介,思考为什么沈心工与李叔同要到日本去留学?4、学习其作品《体操——兵操》,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该作品处于那样的时代真的是写《体操——兵操》的吗?该作品的旋律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让你给该作品从新起个名字你会怎么起?5、带领学生学唱歌谱,并试着演唱歌词,试着体会其歌词和曲的内涵6、《体操——兵操》作品分析(1)该作品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男儿第一志气高,为什么小孩子从小就要树立雄心壮志呢?这里应该处于时代的因素,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已经准备瓜分中国了,这些小孩子处于那样的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从小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作为沈心工本人已经意识到:“中国要想救国的从教育抓起”,问:“同学们这做操做了做什么啊?”,在当时的国情来说,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富国强兵、抵御外敌,这里也正好指出了学堂乐歌的主题内涵:“富国强兵、抵御外敌”,所以该作品是“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一首主题作品。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cb8928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a.png)
黄彩文优质课教案班级任课教师:指导老师:时间:教学内容新音乐的启蒙-----学堂乐歌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革命革命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伴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创作的意义。
导入回顾检查上节课现代校园歌曲情景剧《同桌的你》引出本节课新课程学堂乐歌-------《送别》引入组织:要求:集合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
教学过程:一回顾历史1901年开设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1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壬子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1922年(民国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壬戌学制将“乐歌”改称为“音乐”二简述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1840年)受到西方影响之后出现的一个新事物。
1898年(光绪24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畅言废科举,办新学;梁启超极力主张在新兴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反思: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改革教育向西方学习-----缺乏课程(音乐、美术)三主要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的作品赏析1、沈心工生平简介,主要作品2、李叔同生平简介,主要作品3、《送别》赏析4、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四知识拓展选曲填词(《送别》曲,《山居秋暝》词五小结。
沈心工与李叔同
![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6f2daf94cc22bcd126ff0ce7.png)
它的诞生,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 及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而正是伴随着这第一步充满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 神和饱含爱国主义的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 创作的先河。
它就是学堂乐歌。。。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 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 乐歌是由学校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 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 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 提供了经验。
请大家欣赏《城南旧事》 的插曲《送别》
1、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 李叔同 曾志忞 柯政和 辛汉…
2、《送别》是谁的作品?
李叔同
学 堂 乐 歌代表人物
1、沈心工
2、李叔同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 内容包括 富国强兵 、 抵御外侮 、 破除迷信 、 妇女解放 、传授科学文化 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 级的 爱国民主思想 和提倡 科学文化 的思想。 如《何日醒》 、 、 《体操-兵操》、 《黄河》、 《祖国歌》 《自由》、《地球》 等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 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fe53d6c85ec3a87c2c5da.png)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2.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黄河》,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有感情演唱《送别》
3.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和作曲家都不太熟悉,在欣赏上有一定排斥心理,
而《送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歌曲,在欣赏时,把握好这一要点,可以提高学生在欣赏时的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欣赏时,把握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学堂乐歌《送别》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填词创作的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学堂乐歌》
一、导入
课前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cbe842f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2.png)
教学内容
导入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
组织学生就坐。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创作于1913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沧海一束,但对于一首歌曲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无疑他书写了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的歌曲,我们今天的课就从送别开始。
师:介绍作曲家沈心工,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
师: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
师:歌曲分为几段,每段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
师:(补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三首学堂乐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表格进行总结。
师:(出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师:(引导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
师: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填词歌曲(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教师演唱填词歌曲《渔家傲》让学生体会填词歌曲的魅力。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创编一首体现校园生活的填词歌曲。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275dc15901020206409cc2.png)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校:东莞第四高级中学年级:高一执教:刘紫欣一、设计思路: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歌曲,与咱们此刻的校园歌曲息息相关,在那个处处充满着流行音乐的社会,高中生的理念,仿佛除流行歌曲就没有好听的音乐了。
本课从此刻的校园歌曲开始引导学生慢慢接纳并学会欣赏这些“古玩级”的音乐,通过对《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等几首学堂乐歌的学习聆听,让学生感受及了解那时的音乐及其历史意义,并记住学堂乐歌的奠基人:沈心工、李叔同。
本课秉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新理念,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试探——(实践)——总结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踊跃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于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单元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进展,进而熟悉、了解我国近代初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形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
“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903年在学校创建唱歌课,推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的开始。
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揭幕第一人”。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在昔时是无人能打破的记录。
跟他同期的李叔同对后世阻碍也超级深远,其创作的《送别》《祖国歌》等歌曲一直流传至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成绩中国近代历史十三个第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熟悉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聆听三首学堂乐歌,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尝试填词创作,进而加深他们对学堂乐歌特点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熟悉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期思想,进而培育一种民族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一、了解学堂乐歌、沈心工及李叔同的相关知识;二、欣赏学堂乐歌的三首代表曲目《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eb3657f7ec4afe04a1df4e.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2、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可行性、逻辑性和具有思考价值,要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促进作用,用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20d33ca26fff705cc170a4f.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沈心工与李叔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1、对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的涉足。
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
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
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策略的方法。
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进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试验。
三、说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f12f4e4028915f814dc25d.png)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
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从中了解什么叫“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二)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三)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体操——兵操》此曲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演唱歌曲,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后再视唱《送别》、《竹马》,对三首作品在音乐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样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
教师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出现和课本知识点相同的内容。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选择电影《城南旧事》为切入点,搜集中不拘泥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伐》之间的联系。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61e127ddccda38376baf8f.png)
历史意义
• 开中国近代音乐史 “新音乐”创作之先 河;
•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 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 在中国传播;
• 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
讨论交流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学堂乐歌有哪些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值?
沈心工是开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 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 第一人”。从1903年沈心工就在学校创设乐 歌课,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
主要作品
• 《学校唱歌集》3集 • 《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 • 《民国唱歌集》4集 • 《心工唱歌集》 • 《体操—兵操》《黄河》《竹马》
主要作品?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心工唱歌集?体操兵操黄河竹马革命必先革人心卖布等等听唱与探究?听唱体操兵操?歌曲表达的什么思想内容
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聆听与交流
• 聆听:《体操—兵操》 • 交流:此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他
为近代音乐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代 表作品有哪些?
• 它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
•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 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 留学背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 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身于 “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中。为中国音 乐教育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
(
)填词而成。
• 学堂乐歌多数是(依曲填词 )歌曲,少数是( 创作歌曲 )。
小结
学堂乐歌已远离我们而去百余年了。它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广泛 传播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规范了学校 艺术课的开展;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 设和音乐教师的培养;为后来中国近现代 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记 住学堂乐歌!记住新音乐的先驱:沈心工、 李叔同!
第2章新音乐的启蒙——学堂乐歌2沈心工、李叔同
![第2章新音乐的启蒙——学堂乐歌2沈心工、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38cdee0f58fafab068dc0231.png)
(2)话剧方面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 奠基人。1906年冬天在日本与友人一起创 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2月,春柳社为国内徐淮水灾赈灾义 演《茶花女遗事》,李扮茶花女玛格丽特。 这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后来还曾主演 《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 与其妹》。
2、艺术贡献
(1)音乐方面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也是国内 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 人。
他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乐歌题材。1905 年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 《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 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
我国著名的报刊史专家方汉奇称赞李叔同 为“中国广告艺术的开创者”。
(4)书法、篆刻方面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 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35 岁 入 西 泠 印 社 。 39 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 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 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七、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 革的具体产物之一,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 育的历史现象,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 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是我国近代 音乐史的第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的新音乐 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为我国现代音乐崛起的奠基石。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 如星光一闪,却照亮 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 路,开启了中国话剧 的帷幕。特别是在话 剧的布景设计、化妆、 服装、道具、灯光等 许多艺术方面,更是 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 启蒙作用。
(3)绘画方面
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第一个聘 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 织西洋画研究会。
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精选文档
![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fe9d1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7.png)
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精选文档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一)沈心工与李叔同都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乐歌作品沈心工一生编创了一百八十多首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竹马》、《体操――兵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爱国歌曲,如《黄河》等。
李叔同一生编创了歌曲约七十多首,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送别》、《春游》等。
此外,还有不少是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如《忆儿时》、《梦》、《月夜》等。
中小学学堂乐歌是沈心工进行乐歌编创的最主要领域。
他在中国各大中小学任教乐歌课的同时也进行有关中国学堂乐歌的编写。
他的乐歌课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编写的乐歌也受到了普遍欢迎,如《竹马》:小小儿童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
两腿夹着一竹竿,洋洋得意跳也跳。
这首歌活泼轻快的少儿歌曲由沈心工创作于1911年,他采用了民间流行的《马队喇叭调》进行填词。
《竹马》是一首一段式歌曲,旋律平稳,音域较低,适合小朋友演唱。
由《竹马》我们可以看出,沈心工成功的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艰涩难懂,好用典故的习气,大胆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作为歌词,注意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及他们的生活现实、理解能力,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浅而不俗,易语言表,唱起来琅琅上口。
(二)李叔同则创作了大量青少年学生演唱的歌曲如歌曲《春游》:“春风吹面薄于沙,春人妆束淡于画。
”这首歌曲是李叔同于1913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所创作的三部合唱曲。
歌词清丽淡雅,押韵工整,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中国的声调与音韵结合的创作特色,如“沙”“画”“下”进行了押韵处理。
旋律线平稳,无明显起伏变化,适合中学演唱。
表现出了青年学生踏春之时的对于美景的感怀与热爱之情,颇有一番清明快的气息。
可见,李叔同所编创的乐歌,歌词语言和曲调都生动新颖,富有诗意,他编创的歌曲结合了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与青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沈心工侧重于小朋友的少儿歌曲的编写,语言直白简单,李叔同则侧重于青年学生乐歌的编写,语言生动秀丽,富有诗情画意。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_课件1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_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061341a767f5acfa1c7cdc9.png)
七十年代
《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 《橄榄树》《乡愁》《兰花草》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乡间小路》《童年》《外婆的澎湖湾》 《歌声与微笑》 《校园的早晨》 代表人物:罗大佑、谷建芬等
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 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 作曲家的及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 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 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1922年(民国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壬 戌学制”将“乐歌”改称为“音乐”。
那些年, 我们一起唱过的歌
抗日战争时期
代表人物:田汉、聂耳、黄自、萧友梅
代表曲目:《松花江上》、《毕业歌》、 《卖报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长城谣》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歌唱祖国》 《社会主义好》《接过雷 锋的枪》《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 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
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美术
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
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
一。他的代表作品《西湖》、
李
《春景》、《送别》。他的
叔
乐歌文辞秀美,富有诗意和
同
韵味。
191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壬 子学制),将“学堂”改称为“学校”。
宣传西方近现代文明; 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反映学生生活及思想情感等。
学堂乐歌
旋律来源:
采用欧美各国音乐曲调 采用日本歌调 采用中国歌调 中国音乐家自创曲调
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
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课件
![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be8753b52acfc789ebc9c9.png)
要想马 上
两 腿 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着 一 竿 竹, 跳 又 跳。
洋洋 得意
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
回
国任教。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他
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
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
唱。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
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
心》、《体操—兵操》、《铁匠》、
《竹马》、《雁字》、《卖布》、《赛
船》等。
黄
1=D 4∕4
河
沈心工 词曲
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创作方法
学堂乐歌 表现内容 《祖国歌》 爱国主义
《送别》 亲友离别
《黄河》 爱国主 义
创作方法 填词歌曲 填词歌曲 创作歌曲
20世纪初期,随着新 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 化。通常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 上教唱的歌曲或为学堂唱歌而 编创的歌曲。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课程名称:沈心工与李叔同 学 科:音乐 年 级:高二年级 版 本:中国人民出版社
李 叔 同 填 词
《 送
奥 德 维 曲
别 》
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
乐歌
—学堂
1=F 4∕4
祖国 歌
李叔同填 词
《名 祖词 国 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意义与影响
• 1、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 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 2、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 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 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 萌芽。
知识要点 知识点梳理
《男儿第一志气高》 1、《体操——兵操》又名_________________其作者沈心 《黄河》 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家、戏剧活动家。原名广侯 ,字息霜。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898年入上 海南洋公学,1905年起在日本学习西 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 刊物《音乐小杂志》。1901年回国, 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 音,号弘一。
奥德维 2、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的曲作者是_________。 填词 3、学堂乐歌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多数为_______歌曲,少数 为创作歌曲。 《老六板》 4、《祖国歌》作于1905年,它是根据民间音调_______填 词而成。
沈心工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号 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 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 察。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 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任教。在日本时 即开始编写乐歌。他的乐歌词曲结合比较 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 上口,适合儿童学唱。辛亥革命时期,编 有《革命军》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思想。
李叔同
音乐作品
• 《祖国歌》1 • 《西湖》《春景》 • 《送别》
《送别》
• 《送别》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 德维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 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 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 别》这首学堂乐歌。歌曲表达了 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情与景。 •1
学堂乐歌特点
• • • • 1、形式上: 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2、内容上: A 、 “ 富国强兵 ” 、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代表 性的歌曲有:《何日醒》《黄河》 B 、积极宣传和推行 “ 军国民教育 “ 的代表性的歌曲有: 《体操 - 兵操》等; C 、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 《革命军》(沈心工编); D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 反封建 ” 民主精神。 代表作:《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 E 、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 《运动会》、《电报》、《文明婚》等; F 、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 生活的教育的,如:《勉学》《春游》《送别》。
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同桌的你-刘若英(MV).flv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体操兵操.flv
黄河.flv
对比一下百年前的校园歌曲与现在 的校园歌曲有什么不同?
歌词:更加的浅显易懂
内容:更加的积极向上
旋律:更加简单、上口、易记,词曲结合 较好。
背景:
清末民初(19世纪) 国内环境 新型学校教育
新音乐
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
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 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新音乐---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 作“学堂”。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 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 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 成为社会新风尚。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 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沈心工
主要作品
《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 《竹马》 《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 《学校唱歌集》 《重编学校唱歌集》 《民国唱歌集》 《心工唱歌集》
贡献:
• 最早把西方油画引进我国的中国 人 • 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 “春柳社”
• 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第一人 • 《国学唱歌集》(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