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
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
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第二遍唱。
师:总结……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
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师:(教师课件出示《马队喇叭调》旋律)引导学生试唱乐谱。
师:(课件出示乐谱并播放歌曲《黄河》)
师:歌曲分为几段,每段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
师:(补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二、歌曲是创作歌曲还是填词歌曲?
生:回答问题二……
师: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伴奏来自百度文库乐持续,音量稍弱)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暗示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简单总结,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教学框架。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更有教学目标。
体现个体差异,强调音乐感受,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
通过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
指导体会学堂乐歌的创作并为实现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通过教师的创作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并能很好的消除学生的创作的恐惧感。
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曲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师:1923年后,“乐歌“一词逐渐不用,“学堂乐歌”也就此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校园歌曲并没有因此离开我们的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台湾校园歌曲涌进大陆校园,校园歌曲才又开始回归到其纯真质朴的本色。
师:在众多的校园歌曲中有一首我最喜欢,那就是《同桌的你》
(课件出示《同桌的你》乐谱)
生:……
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如今的中学生随着互联网的流传,满大街的声音都在吼叫“你爱上了帅哥,就把我丢一旁”,而在过去校园歌曲里的意境会是:“让我们看大海说声我想你”。只不过这些婉约情调现在已经离我们越来渐远。如何让校园歌曲走出发展的桎梏,使其真正的回归校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课件出示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生:(阅读文字)
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起。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在速度和节奏两方面进行对比)
师:经过重新填词之后的《祖国歌》只是在节奏和速度上做了简单改变就使这段旋律充满了别样的情趣。
师:出示第三段旋律《老六板》并教唱。
3 3︱62︱1︱5 6︱1︱61︱1 3︱2︱3 3︱62︱1︱5 6︱1︱3 2︱16︱5‖
师:三段旋律有什么异同点?
生:……
师: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两段旋律除了节拍、节奏同《老六板》稍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套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旋律填词而成。这也是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填词歌曲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四首学堂乐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表格进行总结。
师:(出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表格:对比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及创作方法
学堂乐歌
表现内容
创作方法
《祖国歌》
爱国主义
填词歌曲
《送别》
亲友离别
填词歌曲
《黄河》
爱国主义
创作歌曲
师:(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学堂乐歌”)
生:总结
师:(可以补充)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上教唱的歌曲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随着歌曲《祖国歌》一起走近学堂乐歌。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祖国歌》乐谱并播放)
师:(引导学生谈歌曲情感)
生:……
师:(总结)这首歌曲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了祖国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首歌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
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100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100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黄河》并体验其音乐情绪。
引导学生对学堂乐歌的知识做总结性的梳理。
提出思考:谁来担负起校园歌曲下一个百年的希望。
课题
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学目标
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
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
师:(与学生交流)经过重新填词之后,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两条旋律片段来寻找答案。(分别出示两段歌曲的部分旋律。引导学生试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一遍。提前沟通)
师:我们看“中国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是如何为这段旋律填词的。(出示《竹马》乐谱,引导学生演唱。可以提前教唱)
师:(引导学生进行学堂乐歌的创作并演唱,提前沟通)
师:(肯定学生的创作)
生:学生介绍作曲家沈心工
师: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1992年11月16日,由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黄河》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歌。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歌。
师:《送别》是由谁填词创作的。
生:……(介绍李叔同)
师:这首歌曲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别》这首学堂乐歌。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播放歌曲《送别》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送别》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仿照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为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来感受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