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和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9课 桃花源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9课  桃花源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01 文题解读“桃花源”指开满桃花的溪水源头,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内容。

【知识拓展】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

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著名诗人。

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他对当时的社会憎恨,于是借助文学创作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1.字音:俨.然(yǎn)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tiáo) 阡陌..(qiān mò)豁.然开朗(huò) 间.隔(jiàn)怡.然自乐(yí)2.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3.古今异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21 桃花源记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复前行:5.不复出焉:6.欲穷其林:7.仿佛若有光:8.豁然开朗:9.屋舍俨然:10.……桑竹之属:11.阡陌交通:12.悉如外人:13.黄发垂髫:14并怡然自乐:15.乃大惊:16.乃不知有汉:17.具答之:18.便要还家:19.咸来问讯: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间隔:22.问今是何世:23.为具言所闻:24.皆叹惋:25.延至其家:26.便扶向路27.及郡下,诣太守: 28.说如此:29.欣然规往:30.未果……:31.寻向所志: 32.寻病终33.处处志之:34.遂迷:35.后遂无问津者:36.世外桃源:37.无人问津:38.豁然开朗:二、一词多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屋舍俨然()3、寻向所志()寻病终()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4、寻向所志()处处志之()5、扶向路()向敌人开炮()6、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三、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芳草鲜美: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阡陌交通:4、无论魏晋5、不足为外人道也:6、问所从来:四、词类活用1.欲穷其林:2.渔人甚异之:3.处处志之:五、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六、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是以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具体是2.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的句子:3.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句子:4.桃花源人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原句):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

修改: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B.11月10日,“奋斗者”号到达万米深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科考和探索的能力。

修改:将“科考”和“探索”互换位置。

C.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许多西药制剂小。

修改:删去“由”和“组成的”。

D.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修改:将“每一位”删去。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你在昨天的饭里放什么了?”小茹皱眉问道,“我从昨天到现在肚子一直不舒服。

”B.客人来访时小娟正在打扫房子,客人说:“家母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真是好福气。

”C.小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我应得的。

”D.小琴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饭菜,您尝尝。

”妈妈笑道:“能尝到你做的饭菜,真棒!”二、句子默写6.(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文本回顾知识清单跟踪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

乃:于是,就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居然B.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便要.还家。

要:要求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处处志.之。

志:记号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正确译文是( )A.(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不知道是汉朝还是魏晋了。

B.(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C.(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花源中人)竟然连汉朝也不知道,更不用说魏晋了。

D.(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是汉朝,还是魏晋,他们都不知道。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对陌生人的到来感到惊异,显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特点。

B.文中第2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中人的幸福生活。

C.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再次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将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外界的人交往的态度。

C.本文最后以南阳刘子骥的经历强调了桃花源的不可得。

D.作者所设想的境界只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田园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答案1.A B.要:同“邀”,邀请。

C.志:做记号。

D.寻:不久。

2.C3.C 文中是“初极狭”。

4.A 《桃花源记》中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再次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境界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9 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9 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9 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乃大惊乃不知有汉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便舍船屋舍俨然D.不复出焉不复得路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病终C.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D.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按要求填空。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②《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①渔人甚异之②欲穷其林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⑤此中人语云⑥便扶向路⑦欣然规往9.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今义:。

②咸来问讯古义:;今义:。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今义:。

⑤说如此古义:;今义:。

二、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9课 桃花源记(第01课时)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9课 桃花源记(第01课时)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世称,因宅子旁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大诗人、散文家。

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并且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另有《陶渊明集》传世。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2.背景探寻。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统治集团极度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于是,他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抒写情怀,创设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知识链接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1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古代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著名的记体文章有《五人墓碑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等。

这些文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参考答案1.元亮靖节先生五柳先生田园诗重点1.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文中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同时作者把桃花源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面提出来,有着深刻的批判意义。

最新部编初二下册《桃花源记》复习题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最新部编初二下册《桃花源记》复习题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部编初二下册《桃花源记》复习题知识点梳理(附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 [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 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 古:今:[绝境] 古:今:[如此] 古:今:[不足] 古:今:[无论] 古:今:【通假字】通“”,意思。

三、翻译1 复前行,欲穷其林。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和。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所闻:、(与世隔绝之久)所历:、(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二)内容要点归纳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满分:70分时间:40分钟)一、基础达标(36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1)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_,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3)《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宁静、安详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记》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9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8分)(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初极狭,才.通人(3)后遂无问津..者(4)及.郡下,诣太守(5)便要.还家(6)屋舍.俨然(7)寻.病终(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便舍.船屋舍.俨然B.复.前行不复.出焉C.寻.向所志寻.病终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5.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行数十/步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忘/路之远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字词书写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ìn) 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

(甲)。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

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的《桃花源记》。

他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勾(lè)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ìn)___________泡勾(lè)_________(2)填入语段中(___________)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B.脍炙人口(3)填入语段中“(甲)”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二、选择题2.下列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世外桃源”语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

3.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A.《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朝花夕拾》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C.《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D.《背影》——老舍——《朱自清散文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9.《桃花源记》课时练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三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豁.然开朗(huó)B.垂髫.(tiáo)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问所从来,具答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然①屋舍俨然.②然.而不胜者B. 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6.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处处志之B. 渔人甚异之C.林尽水源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二、语用能力提升7.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话应该如何修改?答:(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答:8.根据理解填空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二、语音晋(jìn)太元中夹(jiā)岸数百落英缤(bīn)纷 (fēn)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 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你黄发垂髫(tiáo) 此中人语(yù)云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南阳刘子骥(jì)三、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处处志之(志:通“誌”,记)四、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古:不要说,要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之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的味道好。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足。

五、词类活用六、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之渔人甚异之(代,渔人见到的景象);忘路之远近(助,的);有良田……之属(代,这);具答之(代,他们,指桃花源人);处处志之(助,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闻之(代,这件事)。

5、为捕鱼为业(动,作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给);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对)6、乃乃大惊(于是,就或竟,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竟然)7、具具答之(全,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详尽)8、通才通人(通过);阡陌交通(通达,相通)七、重点词语1、欲穷其林穷:穷尽。

2、具答之具:详。

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桃花源记【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为:全。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顺着;今义:缘故。

8.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

10.夹岸数百步。

夹:古义:古代量度单位今义:两脚跨过的距离。

11.后遂无人问津。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12.停数日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13.欲穷其林。

穷:古义:走近今义:贫穷。

14.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告诉今义:说话。

15.便得一山。

得:古义:发现今义:得到。

16.仿佛若有光。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17.咸来问讯。

咸:古义:全都今义:咸味。

18.村中闻有此人。

闻义:古:发现今义: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说今义:白天。

20.便扶向路。

向:古义:从前的今义:方向。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外人: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

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竟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和实战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和实战训练(含答案)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字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三、字音字形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黄发垂髫(tiáo)妻子邑(yì)人间(jiàn)隔语(yù)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沿着2、落英缤纷落花3、甚异之诧异4、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5、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老人小孩8、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详尽10、咸来问讯都11、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12、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再14、无论魏晋更不必说15、延至其家邀请16、处处志之作标记17、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18、无问津者渡口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便要还家。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练习(word版有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练习(word版有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积累1.重点词语解释(1)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2)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4)便扶向.路 从前的、原来的(5)诣.太守 晋谒,拜见 (6)欣然规.往 打算(7)无问津.者 渡口2.通假现象识别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3.一词多义辨析(1)舍⎩⎪⎨⎪⎧ 便舍船 读“shě”,离开屋舍俨然 读“shè”,房屋,客舍(2)作⎩⎪⎨⎪⎧ 其中往来种作 劳作设酒杀鸡作食 作为(3)志⎩⎪⎨⎪⎧ 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4)寻⎩⎪⎨⎪⎧ 寻向所志 寻找寻病终 不久(5)遂⎩⎪⎨⎪⎧ 遂迷 终于后遂无问津者 于是,就(6)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介词,给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4.词类活用分析(1)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4)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5)此中人语.云 读“yù”,名词用作动词,告诉(6)未果. 名词用作动词,实现5.古今异义区分(1)缘.溪行 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2)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3)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延伸,延长(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6)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7)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 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6.特殊句式认知(1)判断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中的“……也”表判断。

(2)省略句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即“(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

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本文在写作上曲折回环,层次分明。

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

开始写沿着溪水划船,欣赏风景,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偶遇一大片桃花林;林尽水源,有一座大山,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开始仅容一人通过,走数十步后忽然开阔起来。

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桃花源里的风景,再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服饰、劳动、精神状态。

由远及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四、知识梳理(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shě,舍掉屋舍俨然名词,shè,房屋2.作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动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制作3.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表时间的副词,不久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5.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指示代词,这景象具答之人称代词,他们处处志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7.其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8.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三)词类活用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复前行前:名词用作状语,往前,向前未果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四)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欠缺。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6.寻向所志向:古义:从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7.得其船,便扶向路扶: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搀扶,扶着,扶持。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主语、宾语)②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于”)③(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3.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五、练习题(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田园诗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文章开端先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原句)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可以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对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得”。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5.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理想的世外桃源。

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二)选择题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A相同;B古义,交错相通;C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D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欲穷其.林其.人视端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解析: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解析:“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与“热情好客”没有因果关系。

4.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式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

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A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源,而是因为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很好奇,“欲穷其林”。

而且根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以知道,太守并没有亲自去寻访桃源。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9.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