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框架和脚本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二、主要内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

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

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

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2]。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3]。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4]。

哲学基础框架语义学是由菲尔莫尔最早提出的自然语言语义学的一个具体路向[5],并以经典主义哲学及皮亚杰的楗构论为思想基础。

同时,语义又是非自主的,是和经验紧密结合的,那么,语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6]。

所以,框架语义学又属于经验主义语义学的范畴,它源自经验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它与经验之间相互联系,并不代表割裂[7]。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语料库研究法有助于发现语言 使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为认 知语言学提供实证支持。
实验 法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特定的实验任务,并通过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进 行测量和分析,探究语言认知加工的过程和机制。
实验法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机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更加严谨和科学 的支持。
框架理 论
总结词
解释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
详细描述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中进行的,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 的框架。框架理论关注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
联系。
认知语法
总结词
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基础
VS
详细描述
认知语法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 基础,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与人们的认知 方式有关。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象征性和 任意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隐喻、转 喻等认知过程来构建的。
语言与文化研究
文化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 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概念化,揭示
文化在个体认知中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 共性和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承与创新
认知语言学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隐 喻和意象等手段传承和发展文化
认知语义学
总结词
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认知语义学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 过程,认为词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 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构建的。 认知语义学关注词汇的隐喻、转喻等意义扩 展方式,以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一)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三)理论目标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理论框架孙红梅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主要认知模式,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认知维度是当前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现阶段,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定义有许多种,但大多是外国理论,我国的语言认知学定义上没有尚为准确的表述形式。

据此,本文对批判外国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人的语言形式和体验特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进行阐述,希望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前言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是有自身特色的,前期主要对外国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介绍,后期则在相关基础上结合汉语言的个案进行分析。

但是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国内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为了尽可能理解认知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2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考证2.1 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在当前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广泛课题中,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两个共识是认知语言学成立的基础。

同时,这两个论述也被刊登在《认知语言学》的创刊号上,刊中描写到:“人们关于认知语言学的两个共识总结起来就是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概括性共识是人们对于语言描述方面产生的普遍原则的共识,这种共识也是人们顺利开展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认知共识是使对认知语言学的描述同我们大脑的反映相一致的共识,是能准确反映出理论构想的共识。

相关学者认为,概括性共识是对现象学的描述,具体到语言学类,我们需要概括的主要种类为四种:语法句法领域、语义学领域、语用学领域以及形态学领域。

认知共识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对一些例证。

例如,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中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范畴”包括基本层次范畴和原型效应在内的范畴,我们之前关于语言基本层次范畴的概括并不能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适应,所以不具有心理真实性,我们应该放弃这种理解;而范畴原型理论是得到认知科学证实的理论,正是我们应该理解和接受的范畴理论。

所以,只有被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共同认同的理论才能被接受。

《认知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ognitive Linguistic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编码:0130502012142. 学分:2学时:343. 课程类别:指定选修课4. 开课学院:翻译学院5. 课程简介: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

本课程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教学为主,介绍基本理论和语言分析方法,主要议题包括原型理论与范畴化、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语言中的空间关系、框架与脚本、象似性、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认知语法、应用认知语言学。

6. 预备知识:语言学基础知识和科研方法。

7.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观察语言的不同侧面,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课程注重观察与分析,每一章组织一次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讨论。

8. 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方法:平时成绩+ 学期论文组成及占分比例:平时成绩30%;学期论文70%9. 教材与参考书:教材: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参考书目:Croft, 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Evans, V. & M.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2006.Evans, V. A Glossa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Gonzalez-Marquez, M., I. et al. Method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 2007.Hopper, P. J. & E. C.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 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Semino, E. & J. Culpeper. (Eds.). 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 ol. 1: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 England: The MIT Press, 2000.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5/2001.卢卫中. 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6): 840-849.卢卫中.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 606-616.卢卫中. 关于对比认知词义学的构想. 外国语, 2015 (3): 33-40.卢卫中. 英汉语构词理据: 基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对比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 (3): 356-367.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学时:4 )第一节语言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举例、认知语言学的界定第二节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理论和哲学基础第三节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第四节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假设、三个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第二章原型理论与范畴化(学时:4 )第一节范畴化的重要性、原型理论第二节语境依赖性和文化模式第三节范畴化的等级第四节非范畴化第三章概念隐喻(学时:4 )第一节隐喻:从修辞格到概念系统的转变第二节作为思维方式的隐喻:科学隐喻、政治隐喻、经济隐喻第三节文学隐喻与隐喻的类型、功能和特征第四节隐喻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性第五节隐喻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趋势第四章概念转喻(学时:4 )第一节转喻:从修辞格到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的转变第二节概念转喻的定义、分类、研究现状第三节转喻与隐喻的联系与区别第四节语法转喻、转喻的特征与功能第五节研究展望第五章语言中的空间关系(学时:2 )第一节识解理论第二节图形-背景联接第三节射体与界标的介词研究第四节场景识解的视角观第六章框架语义学(学时:2 )第一节框架与视角第二节框架概念第三节框架与脚本第四节基于转喻的脚本推理第七章象似性(学时:4)第一节象似性的定义与分类、研究现状第二节结构拟象象似性、关系拟象象似性第三节象似性理论在诗歌分析中的应用第四节研究展望第八章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学时:4 )第一节心理空间理论第二节概念整合理论第三节两种理论的应用研究第四节研究展望第九章认知语法(学时:4)第一节语法的概念基础第二节构式语法理论第三节语法化第四节研究展望第十章应用认知语言学(学时:2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第二节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第三节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第四节认知词汇学、认知词典学。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 比如说, 表现为存在于人身体之上并在运 动、接收信息、与人接触、生理机能、 社会规约等人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上”和“下”, “前”和“后”, “左” 和“右”的不对称现象。关于人身体概 念的诸多理解充当了人体的物质特点及 语言的间接环节。
• 人体表层的认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人体表层是人的内外世界的分水岭, 而世界是需要靠某些渠道相互联系的。
•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 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 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 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相
符。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
•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对这些领域进 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 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形式 主义承认以上对语言研究领域的区分, 并且认为应着重研究描写领域,而功能 主义却不承认这一区分,并且认为应优 先考察第二领域。
• 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或以语言为窗
口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而认知心理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 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领域,其一为 “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
•认 知 语 法 的 奠 基 人 和 代 表 人 物 为 Ronald Langacker(San Diego),认知语义学的 奠基人为 George Lakoff(Berkeley)。两人均为加 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 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 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
• 另有一种说法, 将1987年视作认知语言学的 正式诞生年, 因为这一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 的两部奠基之作: 一部是莱考夫的《女人、 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 么奥秘》。此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后又多次再版。该书一问世, 马上轰动了美 国的科学界, 许多重要的学术刊物纷纷发表 评论; 另一部是兰盖克的《认知语法基础》 ( 第一卷) 。

如何借助语义框架解答高考完形填空题

如何借助语义框架解答高考完形填空题

_ J 、语义框架基本概念
Mi n s k y于 1 9 7 5年 率 先 提 出 框 架 理 论 。 F i l l mo r e 于2 0世纪 7 0年代 中期 把框 架 理 论 引入 语 言学研 究。他认 为 ,框架 指与场景 的原 型实例 相联 系 的语言 选 择方 法 ,最 简 单 的情 况是 选词 ,
为前提” 。框架定义的变化反映出人们看待这一
问题 的视角从 语言建 构层面转 向了认 知 阐释层 面 ( U n g e r e r &S c h m i d ,2 0 0 8 ) 。
用抽象 的词典意 义是 无法 完成言 语交 际或语言理 解的 ,受话 人必 须通过构 建适 当的语义框 架才能 理解发话 人的言 语行为 ”( F i l l m o r e ,1 9 8 2 ) 。这就 是说 ,要理 解语 句的意 义 ,就应该将 其置 于相应 的语义框 架 中。语 篇本身就 是一个 完整 的语义框
义 单位 组成 ,所 以语 篇实 际上是 一个大 的语义 框
架 ,包含 了一 系列小 的语 义框架 ,由此 形成框 架
语法形 式和词 汇的选择 判 断问题 ,事实上 ,语法 形式和词 汇 的选 择与 判断受 篇章影 响,而且 “ 仅
为特 定的 、完整 的知识 框架 或经验 的 图式化 。此 后 ,F i l l mo r e& A t k i n s( 1 9 9 2 ) 将 其 重 新 定 义 为 “ 认知结构 ……由词汇编码 的概念 以框 架 中的知识
第1 6 卷第1 期 2 叭 4年 2月
基础 英语 教 育
J o u r n a l o f Ba s i c En g l i s h E d u c a t i o n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第一篇: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

以皮亚杰的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强调语言意义源自于人类涉身体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所以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应以意义为核心。

在认知语言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价值,Langacker(2008)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语言意义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体验性,并从识解的角度探讨词语及语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

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

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

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

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对“意思”的分析

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对“意思”的分析

用框架理论阐释多义词“意思”潘晓燕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学之一,本文将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多义词“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语义的选择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

关键词:框架理论,认知,意思引言在汉语词汇中,“意思”一词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涵义,体现了人类思维和心理的发展过程。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理论的提出为观察词语意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Fillmore 和Atkins(1992)曾经提出过,多义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汇具有多重框架模式的现象,或者说,一个框架就是一种意义。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来看,词汇意义是被界定在某一框架内的,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理解的过程,是根据语言使用的环境,从人类大脑储存的知识体系中选择恰当的框架(邓静,2010)。

因此用框架理论分析多义词“意思”的语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框架理论简述框架(frame),也成为认知框架,是储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沈家煊,1999)。

一个认知框架代表一个概念系统,而“系统中各概念相互关联的方式是: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与它相适的概念结构;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若被引入一个语篇或一次对话,其他所有成分均可自动呈现”(Fillmore,1982)。

Ungerer & Schmid(2001)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型,是具体的、经常出现的情景所特有的知识和信念的表征,每一个框架中都包括一些框架元素,而每一个元素的出现都会激活此框架中的其他框架元素,唤起大致相同的情境。

认知框架由空位(slot)组成。

被激活的框架意味着框架内各个空位被概念或实际情景中的实体所填充。

这些被概念或实体填充的空位有时又被称为默认值(default values),默认值是在没有提供明确的语篇信息的情况下的空位值(slot values)(Lakoff,1987)。

认知语言学-王-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meaningofawordianaccumulationofformerapplicationofaword torefertopecificthing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of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