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与禅诗

合集下载

禅意禅语禅诗感悟人生的文章

禅意禅语禅诗感悟人生的文章

禅意禅语禅诗感悟人生的文章古往今来,禅门涌现了无数高僧大德,无数修行人通过禅宗的修行方法证得佛果。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禅意禅语禅诗感悟人生的文章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幸福是自己心中的禅意幸福是什么?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在想老师说的幸福。

“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会是一份无法明言的痛苦,幸福可以是简单的全家人可以开开心心吃顿饭。

那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并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却要让我们用心去呵护。

这就是幸福。

有的人说,幸福的感觉如履薄冰,太担心得到后会失去;有的人说,幸福的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凡是随缘。

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都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幸福的体会都不会相同。

在慵懒的午后泡上一杯香茗,捧上一本书,半躺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确是在静静的发呆,此时岁月静好,那就是幸福;一位母亲不辞辛劳地做出宵夜,看着晚归的儿子在自己身边狼吞虎咽吃个饱,给自己所爱的人准备好一日三餐,享受着晚餐时刻欢聚天伦的时光,那就是幸福,。

除夕夜的团圆饭一直是我们认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所以无论如何的奔波劳累,也要赶在那晚回家,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一个不少的吃顿饭,那就是幸福。

当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千锤百练之后提升出来的力量,那就是幸福的力量;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那就是幸福!在黄昏的那一刻,在天地交汇中画出美丽的宁静之弧,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那就是幸福!幸福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我们可以静静感受它,就像欣赏宇宙星空一样,在沉默中享受它的博大精深。

幸福要小心呵护,幸福就像世界上最清纯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远保持清澈。

快乐,是一种开心的感觉,比起幸福的深厚,快乐就像鲜花上的露珠,阳光普照的时候,露珠就会消失……而幸福,是那颗在泥土中不断舞蹈的种子,暗藏在一份冷静的喜悦中,最终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禅诗

禅诗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晨钟入梦唤君眠,春至三门自在闲, 弹指伏毫本易事,案山清供眼前颠。
呈芙蓉楷禅师 悬崖撒手任纵横,大地虚空自坦平。 照壑辉岩不借月,庵头别有一帘明。
宋.道济和尚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论是非。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李商隐诗选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寄碧岩道光法师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
江宁夹口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半出岸沙枫欲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禅诗300首

禅诗300首

禅诗300首★景纯(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

元丰初(1080年前后)为“山水甲天下”之桂林诗僧。

绝句(二首)夜色中旬后,虚堂坐几更。

临溪猿不叫,当槛月初生。

※※※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

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

【赏析】惠洪《冷斋夜话》载:“景纯居豫章乾明寺,终日闭门,不置侍者,一室淡然。

闻邻寺斋钟,即造焉,坐同众食堂前,饭罢径去。

诸刹皆敬爱之。

或阴雨,则诸刹为送食,住二十年如一日。

”可见景纯是一位精于禅修、矢志不渝的高僧。

本诗即是诗人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首小诗描写诗僧坐禅时的清静灵境。

时过中旬之后,夜色深沉,在这深幽的夜色中,连溪边的灵猿都将息了,只有一位老僧久久地静坐观心,直至那一轮下弦月冉冉地升起。

一句“当槛月初生”,将象征禅心的明月初升时的生机表现得栩栩如生,也衬托出诗人的禅心如那初生的明月般光洁纯净、大放光华。

第二首诗描写山寺夜半客去,僧人独掩幽斋。

在这清静孤寂的月明之夜,诗人沐浴在清亮如水的月华中,心中没有一丝挂碍,他久久地站着,出神地专注于草际飞起的一点萤光。

那闪闪烁烁的幽光,与诗人心中的灵性之光水乳交融,烘托出一种清静无染的超然自适的美妙禅境。

好一个“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与山谷的“小立近幽香”同为意趣盎然的造情景语。

★元照(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字湛然,号安忍子。

浙江余杭人。

1081年前后住灵芝寺,赐谥大智律师。

白云庵道人倦逢迎,结庵在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

【赏析】这是一首格调清新、意趣高致的白描诗。

全诗着力描写白云,自然而然地将斋庵的虚灵烘托而出。

首句写白云庵结庵的因缘与白云庵的所在。

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个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

颔联与颈联极力描摹白云的静美、空蒙、舒卷与明灭,表现自然的神妙与造化,道出白云的灵性与变幻。

尾联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诗中的“只可自怡悦”句,表现诗人怡悦自得的心境。

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

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

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契此(布袋和尚)(?—916)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

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

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能示凶吉。

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

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诗描写了插秧的情景,禅者在当下中悟道:当我们在生命不断地耕耘,修正自己的贪嗔痴,就是在为自己播种福田,当我们不再自大无知,内心谦下了(满招损,谦受益):低下头来才能看见水中的青天白云,清明因此呈现出来,内心清净无染,就和佛性融为一体了。

佛性便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不随波逐流,退步求己,看似表象的后退,实则是在回归——自己离佛性又近了一步。

《忍辱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诗的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

我们在生活中若能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善待,自已亦乐在其中。

内心没有分别,清净自在,自然就是佛境正果。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殿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云南宾川鸡足山弥勒殿楹联:天王人王平等观,安用五体投地;出世入世随宜过,本可一笑付之。

吕洞宾(796—?)吕洞宾:原名吕喦(喦:读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自幼熟读经史,过目不忘,才华横溢,擅剑术。

十首经典禅诗大全

十首经典禅诗大全

十首禅意诗词,既有禅理,又有美意1、《悟道诗》
宋.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2、《山居》
宋代释志芝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晚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3、《禅悦二首·其二》
清代.张问陶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4、《天童山溪上诗》
北宋.王安石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

5、《拨棹歌·其一》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6、《六十年来狼藉》
宋·道济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7、《示徒》
五代.南台守安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8、《琴诗》
北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9、《寒山月华白》
唐.寒山子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10、《裁缝诗》
元. 石屋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禅诗

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五祖演云诗)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十首禅诗悟禅境汇总

十首禅诗悟禅境汇总

十首禅诗悟禅境了解历代禅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

我们依循禅师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无疑的具有许多益处。

第一首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

历代禅师禅诗100首。

历代禅师禅诗100首。

历代禅师禅诗100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五祖演云诗)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禅诗精选:最经典的禅诗三百首

禅诗精选:最经典的禅诗三百首

禅诗精选:最经典的禅诗三百首禅诗,指的是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写禅诗的圣手非常多,作品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宗教文化中看看最经典的三百首禅诗吧。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插秧诗·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3、赠衡岳僧·怀素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4、题僧院·灵一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5、简寂观·灵彻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6、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皎然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7、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大颠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8、马上作·贯休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9、春送僧·无名氏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10、山中作·处默席帘高卷枕高攲,门掩垂萝蘸碧溪。

闲把史书眠一觉,起来山日过松西。

11、孤猿叫落中岩月偈·延寿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12、千尺丝纶·德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3、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4、赠质上人·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15、溪上遇雨二首·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次独晴。

五首最美禅诗

五首最美禅诗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

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

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

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

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

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

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历代禅诗精选

历代禅诗精选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种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憨山大师劝世文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寄韬光禅师(白居易,772—846)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作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杂诗(庞蕴)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身是菩提树神秀(约606—70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法在世间(慧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四野豁农庭,柴门夜不扃。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蝇子透窗偈(守端)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何处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星云法师:禅师与禅诗

星云法师:禅师与禅诗

星云法师:禅师与禅诗训导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很荣幸被邀请到正觉学社来和各位演讲佛学,这个时候正是大家休息午睡的时间,而我所讲的题目是‘禅师与禅诗’,又和参禅打坐有关系,因此打瞌睡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在我讲话的当中,你们如果要休息,也可以方便。

想要深入了解历代禅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

我们依循禅师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无疑的具有许多益处。

今天我提出数首禅诗,来和大家共同研究,让大家也能感受到少分的禅的气氛。

第一首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

禅心禅意话禅诗:,

禅心禅意话禅诗:,

禅心、禅意、话禅诗:,01、宋、苏轼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大学士苏东坡与照觉禅诗论道。

忽然省悟参禅前、参禅中、参禅后不同的心境。

参禅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中“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后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

自视对佛法的高深见地。

一天他碰见承皓禅师。

就故意卖弄讨教。

“请问禅师何为禅悟”禅师不作回答。

反问“尊官贵姓”苏东坡答道:“姓称。

专门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称。

”禅师大吼一声问:“请问这一吼有多少斤两。

”苏东坡无言以对。

礼拜而退。

02、明、冯梦龙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有一天寺庙里有俩学僧在画龙虎相斗图。

把龙头画的老长,把虎头画的老高,怎么看这幅图都是死画,那么的僵硬。

无德禅师过来一看说:“龙虎的外形画的不错,但是龙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得多少呢?既然是龙虎相斗,你们就该明白,龙要向前冲必须是头先向后仰这样才有力度。

虎要往上扑,虎头必须先向下低,这样才冲的更高更快。

”其实为人处事也一样,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理智处事。

谦卑的人往往会更有成就。

03、宋、柴陵郁禅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柴陵郁山主的弟子白云守端禅师。

因久久不的开悟郁郁寡欢。

杨枝方会禅师想在方便的时候开导他有一天就对白云守端禅师说:“听说你的师父是因为摔了一跤而开悟的。

还做了一首偈诗。

你知道吗?”白云守端禅说知道。

那诗是这样的:“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枝方会禅师听后一言不发,“嘿嘿嘿嘿”的怪笑几声就走了。

这一笑,笑的白云守端禅师。

坐卧不宁。

茶饭不思。

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问杨枝方会禅师。

昨天为什么笑。

杨枝方会禅师反问:“昨天下午你看到寺院门外那耍猴的小丑了吗?”白云守端说看到了。

最经典的十首禅诗

最经典的十首禅诗

最经典的十首禅诗
最经典的十首禅诗如下:
1、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石屋禅师《耳根圆通》
2、一念忘缘寂寂,孤明独照惺惺。

看破空中闪电,非同日下飞萤。

——憨山德清
3、百千世界空华影,一片身心水月光。

伎俩穷时消息断,可中无处著思量。

——明‧憨山《居》
4、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慧能
5、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憨山德清
6、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慧能
7、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

没澈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

——圆瑛常州天宁禅寺
8、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永嘉玄觉
9、人法俱明执,了即二无为。

菩提齐能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

常能作此理,正果定无疑。

——傅大士10、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耶。

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张拙。

佛渡有缘人

佛渡有缘人

佛渡有缘人篇一:惊心听禅语佛渡有缘人——令人开悟的禅诗令人开悟的禅诗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十首著名悟道禅诗

十首著名悟道禅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地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唐·庞蕴阴《联灯会要》卷六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庞蕴(?—),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土语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法常大师(),唐代僧.湖北襄阳人.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希运(?一),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地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一击忘所知,更禾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各,咸言上上机.香严智闲(?—),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六、唐·洞山良价《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淂知.洞山良价(),唐代曹洞宗之祖.越州会稽(浙江会稽)人.于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曾访沩山灵佑禅师,参“无情说法”公案,不契.受指示往诣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之义,辞归时,涉水睹影,大悟前旨.于江西洞山弘扬佛法,门风颇振.其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等二十余人.尤以本寂地法系,称作曹山,合称之,即为曹洞宗.著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七、唐·洞山良价《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注,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幺会,方得契如如.八、唐·古灵神赞《五灯会元》卷四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奉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古灵神赞,唐代禅僧.初于福州大中寺受业,后遇百丈怀海禅师始开悟得法.九、唐·灵云志勤《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女.今更不疑.灵云,唐代僧.福建长溪人.嗣法于长庆大安.初住大沩山,因睹桃花而悟道,禅林称为“灵云见桃明心”、“灵云桃花悟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十、唐·长沙景岑《景德传灯景》卷十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景岑,唐代禅僧.幼年出家,参南泉普愿,嗣其法.初住长沙鹿苑寺,复住湖南长沙山,大宣教化,时人称为长沙和尚.师机锋峻峭,与仰山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其有如大虫(虎)之暴乱,故诸方称其为“岑大虫”.谥号“招贤大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十首著名悟道禅诗

十首著名悟道禅诗

十首著名悟道禅诗一、唐·寒山《寒山诗》水清澄澄莹。

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

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

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

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阴《联灯会要》卷六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808),唐代著名在家禅者。

字道玄。

世称庞居士、庞翁。

湖南衡阳人。

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

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

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

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

遗有《庞居土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法常大师(752-839),唐代僧。

湖北襄阳人。

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

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

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希运(?一850),唐代僧。

福州闽县人。

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

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

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

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

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

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一击忘所知,更禾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师与禅诗时间﹕公元一九七六年五月地点﹕高雄师范学院听众﹕教授.学生(中兴大学黄文蟾、胡国坚记)训导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很荣幸被邀请到正觉学社来和各位演讲佛学,这个时候正是大家休息午睡的时间,而我所讲的题目是「禅师与禅诗」,又和参禅打坐有关系,因此打瞌睡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在我讲话的当中,你们如果要休息,也可以方便。

想要深入了解历代禅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条快捷方式,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

我们依循禅师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无疑的具有许多益处。

今天我提出数首禅诗,来和大家共同研究,让大家也能感受到少分的禅的气氛。

第一首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

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就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各位同学们现在正是读书求学的时期,这位老和尚的求真精神,正可以作为大家的模范,因此我把这一首诗当作今天的开场白,希望大家都有为求真理不怕路途遥远,不怕麻烦的勇气与决心。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当我们走到寺院的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

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

依照我国传统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

有一天,当他跟农夫在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因此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

「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

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

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

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

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着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

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

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大家将来踏出校门从事事业,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不能一味蛮干下去,把稳正确的方向,才不枉费十年寒窗的苦读。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

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善恶是非,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中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的钻营巧取,与我们都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能够置之度外的精神,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

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追求于世间上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

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

佛教对这两种态度认为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

因为过份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随着欲望而转移;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只有死于非命。

而这种快乐是不实在的,相对性的,纵欲的快乐,跟随而来的就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所以「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

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

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

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

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尚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

进而当我们修行有境界的时候,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譬如维摩诘菩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五欲六尘之所以形成束缚,那是因为众生的愚痴造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是唐朝有一位比丘尼到处访道,后来开悟所作的。

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一样,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这首诗说明了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

这首诗更提示了「心内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

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

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可见我们的心量有多宽敞,有多广大。

最近世界正在为石油缺乏、能源危机而恐慌。

事实上,真正的能源在我们内心,我们内心的宝藏比世界上盛产石油的国家的能源还要丰富,但是我们将这一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油田荒弃不用,并且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把自己这一座灵山中的宝藏提炼出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灵山,徒然去攀登别的山岭。

这首诗,事实上就是刚才所说的「赵州八十犹行脚」一诗的意思。

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点体悟的话,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不管红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着春天的讯息吗?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如果我们能够契入佛法妙谛,层峦迭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

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意思。

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

第五首宋.草堂禅师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

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

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从云岩所说的「枯的好」,我们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

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

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

」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高沙弥,又如何呢?这里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能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

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已,但是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

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

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的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搥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

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