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产业空间演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产业空间演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https://img.taocdn.com/s3/m/aeaf1bfe4693daef5ef73d17.png)
2011年 科研热词 高新区演化 阶段特征 都市圈 西部高新区 聚集分形文化创意 影视城 实验区 大众传媒 城市用地 县域经济 信息熵 传播文化 传媒产业 人文驱动 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群 产业基地 丽江市古城区 主成分分析 两重性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长三角 都市圈 空间演化 城市经济 动力机制 面板数据 资源型城镇 职能扩张 结构演化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 空间结构 空间协同 河南省 比较优势演化 开发区 城镇集群 城镇组群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 商业集群 合肥市 可持续发展 发展演化 区域经济 制度保障 兰州市 信息产业专门化街区 企业家注意力配置 介孝汾 人地关系 京津冀 产品空间结构 产业集群 产业布局 产业分工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科研热词 服务业 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 高新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集成 运动鞋 转型期 西部 西北城市 西北地区 聚集程度 网络 空间面板模型 空间经济学 空间演化 空间尺度 科技服务业 福建入境旅游 福建 矿产资源型地区 矿产开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潜在比较优势产业 演化 泛长江三角洲 江苏省 晋江 时空演化 旅游业绩效 新经济地理学 文化消费 文化建设 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集聚区 文化产业 整合 房价 影响因素 异域文化 差异程度 复合城市 增长极 城镇空间结构 城镇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 均衡 地理集中 地区专业化 土地塌陷 周口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75fa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0.png)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国川;刘春涛【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
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 and citi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s under these multiple mechanisms .Taking Shenyang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ent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persp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reappear the process via the anal‐ysis on city status ,region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the evolvement of city structure into three stages called“single center”period、“multiple blocks”period and “circleradiation”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he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summarized as natural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ecision factors .We further forecast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72-57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沈阳【作者】国川;刘春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129.9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战略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拓展方向判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合理性和演变方向决定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综合竞争实力[1].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节点、地图、通道、网络以及环与环等五大构成要素,具有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五种流态[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制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7].今天的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自建制以来,沈阳从一座军事城堡演变成长为国际型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功能的演替交互中形成、发展、演变.1.1 古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单中心”外衍时期(1840年以前)古代沈阳城市建设一直带有军事色彩.由于位于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沈阳在为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战争中确立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周代以前这里隶属营州,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了修建长城,在今沈阳故宫附近建设军事城堡“斥侯所”,在此基础上,西汉时期沈阳发展为具有城市轮廓的军事重镇,称为“侯城”,外围建设土墙,形成普遍认为的沈阳城市结构最早的雏形——方形城郭.唐代改称“侯城”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金元混战之中,元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汉“侯城”到元“沈阳路”,城市内部的空间架构演变为由夯土城墙与城内十字大街两大元素构成的“田”字形结构.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其军事、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却有很大提升.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马市交易和交通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补给地和物资集散地,形成辽东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城墙由土墙改为砖墙,城市骨架仍旧沿用“田”字结构.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称“盛京”,采用《周礼·考工记》所记述的建城规制,使之具有较完整的都城格局,并形成宫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结构呈现“回”字形,内部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清朝迁都北京后,政治地位下降使经济逐步处于主导地位,内方城、外圆郭的形制得以延续(表1,图1).1.2 近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功能板块”拼接时期(1840—1949年) 1840—1898年,城市基于原有的老城发展,基本保持传统的城方郭圆城市格局.至清朝末年,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城区面积达14 km2,外围仅零星散布少量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建筑.1898年以后,随着南满铁路与附属地的建设(1903年由沙俄转让给日本),原有城郭西侧出现另一个城市空间拓展板块,逐步成为空间上与旧城分离的新城区.城市也因此出现向西发展趋势.新城区是在外部势力作用下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作用.1905年以后,附属地与南满铁路间建设商埠地,城市空间呈现哑铃状形态,城市职能也因此增加区域商贸中心的属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首府.沈阳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新板块的激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方向.向北形成惠工工业区和东北大学及其附属工厂等板块;向东形成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等板块;向西形成冯墉大学等板块.但整体上看,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西线性.1931年后,沈阳在日本《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以“铁西工业区”为主体,城市的工业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工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得以变化:清时期的盛京城、沈阳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共同组成板块拼贴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受铁路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沈阳满铁附属地及大东、铁西2个工业区得发展,因此城市增长的带型空间仍在强化.1941年以后,沈阳的城市建设基本停滞(表2).1.3 现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圈层放射”拓展时期(1949—至今)1949年建国以后,沈阳成为我国的重工业中心.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在保留已形成的铁西、大东两个工业区的基础上,在市区北部和东北部新辟陵北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同时南湖和北陵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文教区.在苏联的援助建设下,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四零一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电缆厂、沈阳变压器厂,新的产业空间沿铁路线填充式发展.“文革”期间,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盲目扩张,主要拓展方向为西部.1978—1996年,在短缺经济的背景影响下,国家重新进入轻工业时代,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衰落下去,但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重新修订.这一时期内城市持续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张士、南湖等开发区开始建设.一环的形成,奠定了沈阳单中心圈层结构的雏形,而城市跨河发展的布局调整则由机场、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启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相关规定转让.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开始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现多称为新城)的建设.1995年建成的三环高速迅速拉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建设进一步呈圈层式蔓延趋势,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启动铁西工业区更新改造、北部大学城建设、东部汽车城建设,启动并建成四环路,并进一步带动城市跨越浑河发展,沈抚新城、蒲河新城、佟沟新城、胡台新城等城市空间开发迅速.目前,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组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放射状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也已成趋势.2.1 自然因素沈阳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地形是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城市特点,即城市空间扩张基本不受山体地形等因素的阻隔,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形成均质蔓延的空间状态,这也使得沈阳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水文因素则表现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比如浑河由于其交通限制、洪水灾害、风水因素等影响[9],在古代、近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城市南部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2.2 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了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进而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改变[10].古代的沈阳作为皇城,经济的发展对其形态的推动作用微弱.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沈阳的经济命脉,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工业初步发展,后期日伪为强化其统治,建立了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于大工业形成一般需要大面积的用地,无法在老城内狭小的空间得以安排,因此迫使其向外围发展,使城市形态呈现出板块状形态,进而向环形转化[11].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统一布局下,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朗,以沈阳的铁西区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迅速发展[12],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沈阳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地域的建设扩展了沈阳市城区面积,新区与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奠定了沈阳市空间形态框架.近现代数据统计显示,GDP的增长情况与建成区增长速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本身是理性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拓展都能够代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如“文革”期间的城市拓展就是盲目和超速的,带来的却是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表3).2.3 决策者因素2.3.1 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调整有时会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大的跨越性发展与变化,有时又会限制和阻碍城市空间的扩张.沈阳城市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影响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伪满时期,沈阳设奉天市,隶属奉天省.但这一时期沈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为日本所利用来打破中国东北原有行政界限,实施殖民统治.殖民者以服务于殖民统治和满足殖民城市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划分管理片区,奠定了城市分区的基本格局[13].建国后,沈阳又经历两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一是建国初期(1952—1954)沈阳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为东北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沈阳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受益匪浅,城市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沈阳的机械制造、军工项目、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都是在此时确立的[14].城市空间也呈现跨越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迅速,新建工人村、工业区,城市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张;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沈阳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在城市辖区上有所放大,以前的市辖县基本上改为市区和县级市,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开发区建设留有一定的余地,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都在这一时期成立[15].2.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空间结构的优化.尽管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能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规划的结构意图还是得到体现的[16].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在1931 年前沈阳在沙俄和日伪统治下城市规划多以火车站为中心,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构建城市格局.1932 年《奉天都邑计划》后,日本对统治下的沈阳城市的规划开始侧重于区域城市功能的组合与协作上,将沈阳建成为工业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新工业区的建立与原附属地内功能区的调整使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原来的附属地与老城区分离的板块状向环形的变化.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恢复,另外,也对伪满时期城市性质与功能上的缺陷进行了纠正,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建与改造城市,此后一直到“九五”时期,沈阳呈现这种圈层扩展的模式.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总规》确定城市发展采取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城镇建设,调整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的方针.1987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向南发展,进一步明确城镇网络化布局结构.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疏散旧城、建设新区”的理念,通过建立中心城区“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引导核心区内的企业和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围疏散以及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表4).2.3.2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刺激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成长;而恶劣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完全可以使城市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7].沈阳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贯通,中东铁路的修建为身处内陆的沈阳建立起了更为便利的对外通道,刺激了这些地区资本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外在推动力.审视沈阳市交通方式与城市拓展的发展历史,建国以后,从总体上讲沈阳市的交通方式革新速度相对较慢,交通方式的革新总是由城市规模扩大驱动所致,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没有起到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间的发展,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三环与对外出口路的建设奠定了沈阳环状放射结构的发展趋势,而四环路、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则有效拉动外围新城建设(表5).从历史的演变看,历次沈阳城市职能的升级,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在空间量变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等客观因素仍不能忽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目标,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基础上,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正如其他区域城市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沈阳也在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做大城市规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如前文所述,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历经“单中心”“板块拼接”“圈层放射”等发展阶段;按照目前城市的生长惯性,未来沈阳极有可能仍将沿用圈层结构向外蔓延.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极有可能是区域发展主要矛盾所在,如东京的交通堵塞问题、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在于,可在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管制解决即将面临的城市问题.如果说“内核聚拢、组团发展”是近期沈阳城市形态的最佳选择,那么可以认为,“轴向生长、多环多楔”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是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下的最终形态.其中,“轴向生长”是指由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与外部组团,在枝状有机生长的机制下,形成放射状都市形态.这种形态既能够满足组团发展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又能满足组团与中心城区“流”的需求.“多环多楔”是指利用多层次环路区分城市圈层,促进同圈层内组团间交流;利用发展轴之间的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建立城市绿楔,严格执行空间管制措施,严控城市规模.【相关文献】[1]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9-74.[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20.[3] 吴启焰,任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4] 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5]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29(4):56-60.[6] 殷洁.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1.[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8]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审稿)[R].2011.[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1-2.[10] 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4-39.[11] 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10-114.[12] 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07-509.[13] 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37.[14]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5]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等.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82-2288.[16]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17] 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23-27.。
内生与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研究
![内生与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e8a9cb4028915f804dc2de.png)
20 08年 ,杭 州 首 次 提 出 要 建 设 10个 多 功 能 城 0
一
市综合体计划 ,其 中国际旅游综 合体或 与旅游业 相 关联 的综 合体 达到 3 0多个。截 至 2 1 0 1年底 ,杭 州
市 提 出 重点 打 造 的旅 游 综 合 体 达 4 7处 。笔 者 认 为 : 国际 旅 游综 合 体 是 在 一 个 特 定 旅 游 地 域 空 间 里 , 以 具 有 比较 优 势 的 旅 游 资 源 与 区 位 条 件 为 发 展 基 础 ,
良好 的外部环 境 ,提 高 办事 效率 ,建设 基础 设施 ,
作者 简介 :卞显红 (94一 ) 17 ,男,安徽寿县人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研究生导师,理学博士,研 究方向:城 乡旅游管理与规划、旅游饭店 管理、旅游地理 学;闫雪 ( 98一 ) 18 ,女 ,河南新 乡 人 ,浙 ̄_ 商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研 究方向 :旅游管理与规划。 2r r- -. 基金项 目: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研究规划基金 项 目,项 目编号 :1Y A 90 5 0 J 700 ;杭 州市哲学社会科 学规 划课
・1 1 ・ 8
吸引外 资和跨 国公 司 ,制定各种措 施来影 响 、调控 和促 进产业集群 的有序发展 。 旅 游产业集 群 发 展 过 程 中 ,如 果 旅 游 投 资 主
载体 ,并在 浙 江及 国 内其 他 相 关 区域 的相 关 旅 游
发展规划及旅 游发展建设 中得到一定运用 。 国 内外 在 旅 游 产 业 集 群 研 究 领 域 已 取 得 一 定 研 究 成 果 ,在 旅 游 产 业 集 群 形 成 、发 展 、空 间 演 化 及 成 长 模 式 等 方 面 对 内 生 型 、外 生 型 产 业 集 群 形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a474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0.png)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旅游经济在面对内部和外部冲击时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旅游经济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韧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因此,研究中国旅游经济的韧性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策略,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旅游经济韧性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估旅游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案例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旅游经济的韧性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文章还探讨了影响旅游经济韧性的多种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结构、资源配置、创新能力等,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旅游经济的韧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和挑战,推动旅游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共同推动旅游经济韧性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韧性理论基础旅游经济韧性,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在近年来的旅游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
它指的是旅游经济系统在面临内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其基本结构和核心功能,同时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韧性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韧性理论起源于生态学和工程学领域,后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在经济学中,韧性被用来描述经济系统在遭受冲击后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
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韧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旅游经济韧性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
地理学为旅游经济韧性提供了空间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旅游经济系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规律。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7527e3aeaad1f346933fb6.png)
门, 它 将 人 的技 能 、 才 华 和创 造力 作 为产 业 活 动 的关 键
要素 , 强调文化 艺术 、 商业、 科 技 的 结 合 对 经 济 的 推 动
作 用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兴 起 和 繁 荣 于 大 都 市 , 从 微 观 区
重 要 主 题 。文 化 创 意产 业 集 聚 导致 城 市 内部 经 济 地 理 的重新组织 , 既 是 文化 经 济政 策研 究 的 重 点 考 察 对 象 , 也 是 未 来 政 府 对 文 化 经 济 进行 宏 观调 控 的 重 点 把 握 对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集 聚 区 的 动 态 演 化 具 有 显 著 的 城 市 效
群 体 竞 争 优 势 和 集 聚经 济 效 益 。文 化 创 意产 业 是 通 过
运 用 知识 产 权 实 现 财 富 和 就 业 增 长 的 创 新 型 产 业 部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7
Vo 1 . 4 0, No. 2
Ma r c h, 2 0 1 3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集 聚 的 空 间演 化 研 究
尹 宏
(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 成都 6 1 0 0 1 6 )
摘要 :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倾 向于 中心 城 市 是 全 球 普 遍 存 在 的现 象 , 相 互 邻 近 仍 然 是 主 流模 式 和 发 展 趋 势 , 创 意产业 园区、 艺术村、 文化 产 业 示 范基 地 以其 独特 的城 市 空 间 和 产 业 组 织 形 态 , 迅速 成为政府 、 企 业、 业界 、 媒 体 等 各 领 域 关 注 的 焦 点 。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的地 理 集 聚 是 若 干 行 为 主体 在 区位 选 择 上 的 理 性 预 期 和 策 略 博 弈 的 结 果 。 基 于 空 间 经济 学和 产 业 集群 理 论 , 结 合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的特 殊 性 , 讨 论 文 化创 意产 业 集 聚 区 形成 和发 展 的 演 化 动 力 , 研 究不同 阶 段 的 演 化机 制 , 并 对 其 演 化 的城 市 效 应 进 行 总结 , 试 图探 寻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集 聚 区动 态 演 化 的 客观 规律 。
产业集群演化机制探悉
![产业集群演化机制探悉](https://img.taocdn.com/s3/m/ccdd281659eef8c75fbfb3cd.png)
1 对 企 业 组 织 行 为 的管 理 由 单 元 文 化 转 变 为 跨 文 化 管 .
理 。 统 的 企业 文 化 是 一 元 的 , 在 长 期 文 化 均 质 的过 程 中 传 是 形成 的 同 质 性 的 文 化 。随 着 跨 国 企 业 的 蓬 勃 兴 起 和 企 业 兼
并 重 组 活 动 的 开 展 , 际 化 经 营 方 兴 未 艾 , 业 不 同程 度 地 国 企 面 临着 跨 文化 管 理 的 问 题 。每 一 家企 业 的 文 化 都 可 能 存 在 着多 种形 式 , 业 内各 种 不 同 的 民 族 文 化 和 外 来 文 化 之 间 、 企 亚 文 化 之 间 、 个 不 同 的 个 体 之 间 会 存 在 相 当 程 度 的 不 协 各 调 。整 合 的原 则 是 “ 同存 异 ” 立 足 民族 文 化 , 鉴 外 来 文 求 , 借 化 , 采众长 , 博 融合 提炼 , 自成 一 家 。 来 源 于 民 族 文 化 又 脱 把 颖 而 出 的 适 应 企 业 管 理 要 求 的 、 良的 文 化 再 重 新 灌 输 到 优 企业 中的每个 成员 身 上 , 统 一员 工 的行 为 , 现 企业 目 以 实
对 企 业 员 工 有 着 凝 聚 、 励 和 号 召 等 力 量 , 强 员 工 对 团 激 加 队 、 企 业 和 对 社 会 的 归 属 感 、 誉 感 , 发 奋 发 向 上 的 精 对 荣 激
过 去 企 业 往 往 只 注 重 外 部 形 象 的单 向指 标 。 企 业创新 文化提 倡和保 护个人 的“ 感 ” 独 创性 , 灵 和 使 其 才 能 、 慧 得 以充 分 释 放 , 是 对 传 统 工 业 经 济 中所 提 倡 智 这 的 “ 调 一 致 ”“ 对 服 从 ” 传 统 企 业 文 化 理 念 的 一 种 超 步 、绝 等 越 。 业 创 新 文 化 通 过 强 化 员 工 的 创 新 观 念 和 行 为 , 之 落 企 使 实 到 生 产 经 营 管 理 当 中 的 产 品 创 新 、 术 创 新 和 市 场 创 新 技 等 各 个 环 节 , 而 带 动 整 个 组 织 的 创新 与 飞 跃 。 实不 断 表 从 事
贵阳市产业结构空间演化实证研究
![贵阳市产业结构空间演化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7c82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e.png)
贵阳市产业结构空间演化实证研究张伟【摘要】运用GIS技术和偏离度法对2000、2009年贵阳市十个县(区)产业结构空间演化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贵阳市产业结构空间演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针对当前贵阳市产业结构空间演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网络化产业空间关联体系、强化产业空间协调布局、增加研发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引导劳动力产业间合理配置四条优化建议。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10 counties of Guiyang City in the year of 2000 and 2009 was analyzed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deviational rang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uiyang City exhibited great variations. With regards to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spac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ur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twork for related in- dustrial space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layout, increasing research efforts to encouraging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abor between industries.【期刊名称】《台湾农业探索》【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产业结构;空间演化;GIS;实证研究;贵阳市【作者】张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F127产业结构与地域分工的优化调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87bed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c.png)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交通网络、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不仅受经济、交通等基础条件的驱动,也受到政策导向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区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和城市化区域的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 现状分析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网络体系,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以及周边众多中小城市。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门类齐全,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三、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等。
其次,交通因素也对空间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措施,引导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1c4a009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e.png)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规律以与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论新产业革命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创新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3、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组织生态化发展的模式与对策4、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析5、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6、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进展、争议与展望7、我国兽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8、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如何实现稳粮、增收、可持续9、海南州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10、服装产业组织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1、浅析产业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联系12、港口物联网驱动的区域产业布局13、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14、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探究与对策15、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16、安徽省城乡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17、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8、技术创新对江苏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研究19、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20、XX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对策21、我国体育本体产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析22、我国航空运输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23、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24、沈阳市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25、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效应分析26、吉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7、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应分析28、我国肉鸭产业布局分析29、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与布局30、XX市食品产业现状与产业布局31、我国城乡金融产业布局的形成与特征分析32、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问题33、基于系统论的城乡产业联动研究34、云南省巍山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35、美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36、金坛市花木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37、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解析与启示38、对金寨板栗产业发展的思考39、略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40、新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41、新常态下天峨县油菜产业发展对策探讨42、龙泉市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探讨43、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44、喀什扁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4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46、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与其经验借鉴47、产能过剩的困境摆脱:解析中国钢铁行业48、产业政策制定中的价值问题研究49、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0、我国区域产业政策趋同的动因与化解51、我国钢铁产业限产政策的历史反思与生态转向52、新中国出版产业政策演变的逻辑特点53、中国五星级饭店产业组织优化研究54、生物医药产业组织形态分析55、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56、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57、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58、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59、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问题60、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难题与对策研究61、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62、从电力严重短缺看基础性产业的市场化改革63、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64、基础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超前建设程度的研究65、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路径66、“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67、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68、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69、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与其创新转型70、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智慧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间演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智慧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间演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以杭州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cba7a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a.png)
106业界讲坛Industry Platform智慧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间演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潘玮丽(浙大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一、博物馆的功能(一)城市文化的精神胎记城市是资源高度聚集的复杂系统。
城市文化子系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不仅是市民工作、学习、娱乐和休闲的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空间。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互动共生,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城市文化系统。
在所有文化空间当中,博物馆有显著的代表性。
博物馆是承载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空间,拥有最丰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传承和传播文化具有天然功能。
在城市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内很多城市千城一面,面目模糊。
博物馆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帮助一个城市传递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
同时,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向大众开放,能让公众了解城市历史,塑造文化共同体的精神身份,对于构建城市标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世界上知名的城市都有与之相配套的著名博物馆,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和蓬皮杜中心、美国的古根海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等。
一个伟大的国际城市必然有一个代表和体现这个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博物馆。
一个好的博物馆可以成为让市民为之骄傲的城市精神地标。
同时博物馆的发展也会带来大量游客,激活与之相配套的酒店业、零售业、餐饮业。
可以说,博物馆不但有重要的文化效应,还有极强的经济效应。
(二)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承博物馆集聚了各种实物和非实物的文化遗产,是典型的城市文化空间,极具文化战略象征意义,与城市软实力具有共生关系。
我国正在加快都市化进程,越来越多功能性的竞争开始向精神文化方面转化。
城市发展不但硬实力要领先,同时以软文化等为主的软实力也要领先,这样才能获得世界级城市的地位。
成为具有独特精神文化空间的世界级城市,意味着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城市形象,这也是一个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软实力。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a5f08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e.png)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基于哈肯模型的研发产业演化机制实证研究
![基于哈肯模型的研发产业演化机制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635ff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9.png)
基于哈肯模型的研发产业演化机制实证研究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研发产业的演化机制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哈肯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产业演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发产业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基于哈肯模型的研发产业演化机制,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基于哈肯模型的研发产业演化机制,从而为研发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二、哈肯模型概述2.1 哈肯模型的基本原理哈肯模型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产业演化模型。
该模型认为,产业演化是一个不断变异、选择和传承的过程,通过适应环境和竞争,优胜劣汰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资源和生存空间。
2.2 哈肯模型的主要假设哈肯模型的主要假设包括:1)企业具有遗传性,能够传承和积累经验和技术;2)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3)环境变化是产业演化的驱动力。
三、基于哈肯模型的研发产业演化机制3.1 研发产业的遗传性研发产业的遗传性体现在技术和经验的传承和积累上。
在哈肯模型中,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活动,不断积累和传承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竞争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2 研发产业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研发产业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合作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3.3 研发产业的环境驱动力研发产业的演化是受到环境变化的驱动的。
环境的变化可以来自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调整等方面,这些变化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促使产业不断演化和适应。
3.4 研发产业的优胜劣汰基于哈肯模型的研发产业演化机制中,优胜劣汰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在竞争和合作的作用下,竞争力强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资源和市场份额,而竞争力弱的企业则可能被淘汰或被收购。
四、实证研究方法4.1 数据收集本研究将通过收集相关研发产业的统计数据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实证研究的数据样本。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演化阶段与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演化阶段与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8cc4223186bceb18e8bb3b.png)
THE EVOLVEMENT STEPS AND MECHANISMS OF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TAKING THE
EXAMPL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DISTRICTS IN
HANGZHOU CITY
作者: 卞显红[1]
作者机构: [1]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327-33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旅游产业集群;自组织理论;演化;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
摘要:旅游产业集群是自组织和被组织的过程。
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属于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其空间演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诞生阶段、自我增强阶段、空间扩散阶段、空间一体化发展阶段。
研究认为:自组织系统是旅游产业集群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旅游产业集群在集聚、离散不断涨落的过程中最终使旅游产业集群衍生与演化;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在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演化过程中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而使旅游产业集群从最初均质无序状态演化为成熟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序自组织系统;正负反馈机制是旅游产业集群规模的自我调节机制。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网红空间演变机制研究——以重庆龙门浩老街为例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网红空间演变机制研究——以重庆龙门浩老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e26293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e.png)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020-05 收稿日期 2022-05-31摘 要 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推动着网红空间的爆发式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网红经济效应。
然而目前出现了不少盲目跟风营造网红噱头的场所,其所打造的网红空间跳过了空间演化所需的过程,对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与对空间的忽视使得不少网红空间成为了一次性的消费产品,最终造成空间与资源的浪费。
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聚焦空间演化问题,借助访谈、实地调研与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重庆龙门浩老街为例,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三个层面对网红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红空间应以空间内容作为打造重点,结合多元共治模式,利用网络进行及时的多方反馈,建立可持续性的空间经济发展。
关键词 网红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演化 网络文本Abstract and use the network for timely multi-party feedback to establish sustainable space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 Internet celebrity space, Space production, Spatial evolution, Network text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I n t e r n e t C e l e b r i t y S p a c e B a s e d o n Space Produc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f Longmenhao Old Street in Chongqing周铁军 | Zhou Tiejun 张 雯 | Zhang Wen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网红”消费模式出现,不少独特的空间、建筑与文化成为了城市之间竞争的核心力量[1],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得网红招牌成为了不少企业所追求的营销手段[2]。
浙江省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浙江省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0b39fdba0d4a7302763aeb.png)
演化 的影响是间接 的, 主要通过调节企业集 群的制约因素 , 防止
集聚外部性 的发生
差及技术含量低等特点
西湖文化旅游区块 , 嵊州 、 台
绍兴文化产业 园、 丽水文化工
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动 “ O F9 “ 8艺术公 L V 4 ”、 A
集 州的戏剧产业区块 ; 龙泉的青 艺 品园区 、 义乌文化产业 园区、 画产业基地 、 阳市影视娱 东 社” 、 西湖创意设计谷、 群 代 瓷宝剑 、 湖州湖笔 、 田石雕 、 青 富 阳体育用品制造 区块 、 桐庐 乐产业 区块 、 江广博集 团、 工艺美术特色 园、 尚 浙 唐 表 东 阳木雕等传统艺术产业 区块 制笔工业区块 杭州数字 电视产业基地 43 3 等
资料来源 : 据 Ma ue 著 , 由作者整理、 根 r sn论 k 并 归纳形成。
支配作用。
2 0 ・1 0 72 经济论坛
2 7
维普资讯
■■■■● 关注政府 ・O E N E T G V R M N
表 2
传统 文化资源型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 如有形的
成特定产业 的地理集 中,
要 共 同产业供应链 ; 制 定
特
点 化程度高 , 生产标准化
程度低 。 “ 如 第三意大利 ”。
பைடு நூலகம்
柔性专业化 ; 创新潜力大 ; 核心企业凭借技术 支持 存在着技能与隐性知识 运用政府 的力量人为 的造 主 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关系灵 和品牌优 势掌握 着整个 成本优势 。
统 混乱。 一些 文化创意 园区 , 名为创 意园
会主义两个 文明建设 的重 要任务 , 一 是
项宏大 的社会 系统工程 。在建设文化 大
旅游企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旅游企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962aa32580216fc700afde9.png)
社 会科 学家
SOCI AL SCI ENTI ST
M ay ,01 . 2 2
( 5期 , 第 11期 ) 第 总 8
【 旅游理论与实践 】
( ., n r l . 1 No5 Ge ea 1 ) No 8
旅游企业空 问布局演化研究
— —
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岛市为例
市区集聚、 宏观上 由市区向周边郊 区( 扩散 的趋势 ; 市) 市区及 沿海一带集中 了全 市 8 %以上 的旅游企业。 0 关键词 : 旅游企业; 空间布局 ; I GS空间分析 中国分 类号 :5 27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0 2)5 0 7 - 5 10 — 2 0 2 1 0 — 0 10
能互补的旅游 区域分工格局 ,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 置 , 而推 动 各旅 游 地 共 容式 发 展 , 进 减少 旅 游 业 对 资 源 、 境 和生态 的破坏 , 为 当前 区域旅 游协 调 、 环 成 可持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国旅游 业 快 速 发 展 , 业 规模 我 产 本 I 不断扩大, 产业体系 日 趋完善。旅游业 已成为拉动我 续 发展 面 临 的重要 课题 。鉴 于此 , 文 拟运 用 GS空 以旅 游景 点 ( )星级酒 店 、 区 、 旅行 社 等直 国国民经 济发展 的重 要产业 。2 0 0 9年 , 国务 院就加快 间分析 方 法 , 结合旅游地域类型丰富、 旅 发展 旅 游业 出 台了建设 性 意见 , 出 了把旅 游业 培 育 接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 , 做 成我 国国 民经 济 战略性支 柱产业 的重大决 定 。 国家 游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 的青岛市进行案例分析 , 据 旅游局预测 ,到 2 1 年我 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 研 究 处于 一定 地理 空 间 的旅 游企 业 空 问组织 形 式 , 05 揭 旅游接待国和第 四大出境旅游客源 国, 并形成世界上 示青岛市旅游企业空间布局演化特征 , 为进一步优化 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 不过 , 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青 岛市旅游空间布局 , 探索旅游地域空问的形成演化 我 国旅游 业发 展 也 出现 了很多 问题 , 过热 开发 对 生 规律 , 如 进而构建结构合理 、 功能完善的旅游 目的地 系 态环 境 产生 巨大 压力 、 区 间与部 门 间发展 失调 导致 统奠 定基础 。 地 规模 效益 低下 、 与周边 地 区重 复建设 而形 成 恶性 竞 争 等 , 重影 响 了区域 旅 游业 整 体 效 益 的 发 挥 , 其原 严 究 因, 主要 是 由于 经济利 益 驱动下 忽 视 了 自然 界 与人 类 二、 研究 区概况 社会 的客 观规 律 , 忽视 了旅游 资源 、 旅游 产 业 在 地 域 空间上的组合演化规律。 探索旅游地域形成演化的规 青 岛市 地 处 我 国东 部 沿 海地 区 山东 半 岛 东南 端 律性 问题 日 益成为解决我国当前旅游业无序开发与 ( 北纬 3 。5 至 3 。9 、东 经 19 3 1 10 ,、 5 3 70 。0 至 2 。0 )黄 1 恶性 竞争 的迫 切需求 。 海 之 滨 , 市南 、 北 、 辖 市 四方 、 沧 、 山 、 阳 、 岛等 李 崂 城 黄 在旅 游需 求多 样化 和 区域一 体 化趋 势下 , 游业 旅 胶 胶 平度 、 西 等 5市 ( 级 )位 莱 县 , 作为 现代 区域 经 济发展 的重要 产业 , 区域 化发 展趋 7区和 即 墨 、 州 、 南 、 其 于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地带 ,东与韩 势 日益显 著 , 求 各旅 游地 与周 边 地 区加强 区域 合作 要 日 区位条件优越 、 交通便利。青岛市 联系 , 形成 结 构合 理 、 功能 完善 的旅 游 目的地 系 统 , 实 国、 本 隔海相望 , 在 国家“ 五纵五横 ” 综合运输大通道中分别处于南北 现区域 系统组合优化和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因 高 此, 如何根据旅游资源 、 旅游产业 的空间组合演化规 沿海运输大通道和青岛至拉萨东西运输大通道上 , 律调控 、 优化旅游 目的地系统发展 , 构建各具特色 、 速公路数量 、 功 长度 、 密度在山东省和全国 l 个副省级 5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73db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c.png)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发达的经济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活跃的创新能力而著称。
其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经济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也对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研究主要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解析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与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程(一)初期的分散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分散,各城市以自身发展为主,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弱。
此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较为松散的形态。
(二)集聚发展与扩散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开始出现集聚发展的趋势。
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同时,这些中心城市也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三)一体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空间结构。
同时,随着区域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一)政策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重要因素。
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因素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核心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集聚。
(三)交通网络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一)未来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继续向一体化发展。
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b71a4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9.png)
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魏和清;周庆岸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3()1
【摘要】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魏和清;周庆岸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3
【相关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2.县域尺度下河南省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县域尺度下河南省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机理研究——基于深圳网络文化经营单位的微观行为分析
5.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东南传统祠堂空间功能演化研究——基于黄石市阳新县36个祠堂的整体分析
![鄂东南传统祠堂空间功能演化研究——基于黄石市阳新县36个祠堂的整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01fea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4.png)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112-06 收稿日期 2023-04-19摘 要 基于大量调研与实地考察,依托于鄂东南传统祠堂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以黄石市阳新县为考察对象,对36座传统祠堂的空间功能和结构进行整体研究。
在充分整理和研究素材的同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重新解读,将研究对象在建筑本体的基础上上升为文化现象,探寻祠堂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影响因素,探讨集体记忆与社会共识的建立。
并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相结合,提炼其科学性与积极意义,对其传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的设想。
关键词 传统祠堂 空间功能演化 整体研究Abstrac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and field visits, and relying on the analysis and coll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ancestral temples in southeast Hubei, taking Yangxin County of Huangshi City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we conduct an overall study on the spati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36 traditional ancestral temples. While fully sorting out and studying the materials, we reinterpret them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levate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 cultural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ontology, then we explor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estral hall architecture, and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social consensus.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we refine its scientific and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of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 Spatial function evolution, Holistic research董 黎 | Dong Li张海富 | Zhang Haifu鄂东南传统祠堂空间功能演化研究——基于黄石市阳新县36个祠堂的整体分析Spatial Function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ncestral Temples in Southeast Hubei: Based on the Holistic Analysis of 36 Ancestral Temples in Yangxin County , Huangshi City“祠堂”这一名词概念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章句》①中出现“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等带有祠堂一词的语句。
空间与动力的转向:文化产业与资本逻辑的勾连
![空间与动力的转向:文化产业与资本逻辑的勾连](https://img.taocdn.com/s3/m/213a677b8e9951e79b892753.png)
部 又 涌动 着 更 为基 本 运 动 过 程 单元 :空 间与 动 力 的 内在悖 论 。“ 一 阴一 阳 之谓 道 ” [ 9 ] g ' 2 3 4 ) , 作 为人 类 经 济 系统 发 展 的 阴 阳结 构— — 生 产 空 间【 l o ] o n o ) 与 生 产 动力 . 始终 处 于矛 盾 的对立 统 一之 中。任何 生产 既 要 有 一定 的空 间形式 作 为 前 提 条 件 ,也要 有 一 定
是 指 作 用 双方 互 为渗 透 、 互 为浸 润 到 对 方 内部 ,
“ 通 过 改造 对 方来 表 现 自身 和实 现 自身 ” [ 羽 。于 是, 外 部 相 互作 用 只是 以往 内部 相互 作 用 的产 物 ,
而在 内部 相互 作 用 的深 层 处 ,还 有 着 更 小 的 内在
的互 为转 向 : 文化 空 间的 资本化 与 资本 动 力的 文化化 。 由此 浸润 着文 化产 业一 体 两面 的双 向 生成 。循 此 思 想路 径 , 在 资本 逻辑 境 域 的 宏 大叙 事 中深 度探 幽 与揭 秘 这一 动 态景 观 , 以此 为 我 国文化 产 业 的健 康 发 展
教育部项 目“ 经济虚拟化 时代 的资本逻辑 与精神现 象” ( 0 9 Y J A 7 2 0 0 2 1 ) ; 上海财经 大学研 究生创新基金 项 目“ 论 我国所有制结
构的 生成— — 基 于 生 产 力 结构 决定 论 的 维 度 ” ( c x J J 一 2 0 1 2 — 4 1 8 )
的动力 机制 加 以驱 动 。否则 , 空间充 盈 就会 动力 不 足, 动力 溢 出则 会 空 间受 阻 。只有保 持 二者 一定 的 内在 张 力 , 社 会 经济 结 构 才 能走 向和 谐 。基 于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越发呈现出“简单扎堆”的趋势,产业空间结构也显得杂乱无章。
初创期的粗放式发展或许是这一问题产生的部分原因,但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为追求所谓集聚经济一味强调文化企业“地理临近”而忽视其“关联性”识别与培育的产业发展思路可能是其症结所在。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创意、风格、技能、才干这些呈高度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的个体层面元素,创意人才之间经常通过互动沟通形成极具“根植性”的社会化网络关系,文化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也更倾向于以项目组、项目网络等弹性方式进行。
由此不禁要问,文化产业究竟是如何从一些或许多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一的,即文化产业的空间演化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其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即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机制各是什么。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尽管现有研究表明传统经济地理学当中的集聚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的解释,但作为一个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层面创意创新要素的产业而言,文化产业的空间演化其实更多取决于文化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及其影响,对于文化产业空间演化微观基础的强调正是论文的一大创新。
考虑到中国长久以来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背景,对于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组织制度选择进行评价与判断同样显得十分必要,当然,这一部分研究考虑了信息技术创新这一约束条件。
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范式,以江苏13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为依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第四章)、logistic回归模型(第五章)以及组织制度选择的知识模型(第六章),分别检验或论述了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而跨层次系统地回答了绪论部分(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
此外,论文还对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与归纳(第二章),创新性地提出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以演化经济地理和文化经济学等为基础的关联学科的融合;论文也对江苏文化产业演进与空间集聚进行了现状描述与量化分析(第三章),为后续有关江苏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的研究铺垫了实践背景。
本文的研究结果凸显了文化产业在空间集聚方面的产业异质性与行业多样性特征(第三章、第四章),证实了组织惯例扩散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文化产业的
空间演化问题(第五章),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保证组织有效性,我国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制度安排应该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第六章)。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后续可拓展的地方。
譬如,产业集聚理论在文化产业中的适用问题、组织惯例扩散其他途径的识别及其交互作用,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否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关联产业的空间演化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