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2变形记节选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合集下载

2020年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下册 《变形记(节选)》精品教案

2020年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下册  《变形记(节选)》精品教案

《变形记(节选)》教案一、情境导入很多现代人常常抱怨自己生活的太累,做人太难,于是梦想着来世变成一只小狗、小猫或小猪,只懂吃喝,什么都不去想。

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临了,你会如何面对呢?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说:“当格里高尔在他的床上努力地挣扎爬行的时候,这种类似于个人尴尬的闹剧在卡夫卡笔下,瞬间提升到足以震惊世人的灾难现场。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抓住小说的情节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3.赏析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4.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对典型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的揣摩,透析人性和人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前后自己及周围人一系列变化,其他人各式各样的反应,思考主人公“化虫”后的遭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荒诞离奇的情节,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的意识流特征。

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批判。

理解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三、预习检测朗读课文,识记下列汉字的读音。

穹顶(qióng) 重听(zhòng) 积攒(zǎn )休憩( qì ) 下颚( è ) 隐匿( nì )颤抖(chàn) 汩汩(gǔ ) 笨拙(zhuō)羞赧(nǎn ) 更事(gēng) 癫狂(diān)四、作者介绍1、卡夫卡,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教案
三处“哭”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这一主题。
六、巩固提升
1.《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笨拙、卑贱、弱小。
格里高尔:人家关系淡漠、自我封闭、不堪生活重负、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交流和沟通、孤独封闭的自卑心理、小人物、微不足道
2.格里高尔为何会变成一只甲壳虫呢?细读文本,尝试从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
(1)亲情的异化。
①看到变形之后的格里高尔。
父亲:握起拳头”,“一脸敌意”、“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一推”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庯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忠厚、善良、有家庭责任感、追求自由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 14.2 变形记(节选) 教案 (1)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 14.2 变形记(节选) 教案 (1)

12.2《变形记》教学设计《变形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外国小说。

《变形记》是20 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1.探究鉴赏小说的主题;2.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一、导入新课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二、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

它起源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入文学界,到了20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冷漠、人的异化等问题。
2.故事情节与结构
-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荒诞而真实的情节。故事开头直接揭示格里高尔的变形,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随后,情节逐渐深入,展现家庭成员对待变形的格里高尔的态度,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冷漠;最后,格里高尔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疑问,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中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聆听讲解,对讲解中的关键点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人物情感。
-提问与讨论: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勇敢提问,参与班级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阅读小说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问题清单等提交至在线平台或直接反馈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电子书籍等,实现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学生的便捷学习。
-时间处理:紧凑、现实感
-场景描绘:压抑、荒诞
八、语言特点
-词汇:丰富、悖谬、荒诞
-句式:复杂、修辞手法丰富
典型例题讲解
1.分析《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所象征的意义。
解答:格里高尔的变形象征着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他失去了人的形象和尊严,变成了一个虫子,这反映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困境和压迫。
2.掌握小说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卡夫卡的创作意图。

14.2《变形记》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2《变形记》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变形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主要情节,感受格里高尔形象的意义。

(重点)2.通过比较分析,体悟小说多元化的主题。

(难点)[课前准备】通读《变形记》全文,思考课本“学习提示”第三段中的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导入课堂上打开百度网页,搜索《变形记》“百度词条”(PPT):《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

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这则词条,主要是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角度撰写的,你同意它的表述吗?能否根据你的理解,撰写一个你的“《变形记》百度词条”呢?二、确定标准,概括主要情节词条第一段是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概括。

这样概括是否合适?以什么标准判断?如果不合适,应该怎样修改?1.概括小说情节是鉴赏小说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概括小说情节要做到“客观”,即要符合小说自身内容,不带有言说者主观情绪。

除了“客观”这一标准,你认为还有什么标准?能否具体阐释其内涵?提示:小组讨论,从客观、全面、明晰、简洁等四个方面商议、制订''概括小说情节”评价表,并简要解释。

参考示例:“概括小说情节”评价表2.依据标准,评价百度词条中第一段的情节概括。

提示:评价时要结合课文,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节选)》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节选)》  教案

课题:《变形记》教学目标:1、了解卡夫卡小说特色,理解小说荒诞背后的合理、现实和深刻、丰富。

2、初步具备鉴赏小说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

教学重点:了解卡夫卡小说特色,理解其荒诞背后的合理性、现实性和深刻性、丰富性。

教学难点:初步具备鉴赏小说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

教学媒体: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作业安排:学案与课后思考研究。

课后反思:疑问: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因为家人和老板吗?并不是,这只是一个作者奇妙的构思?这个情节的设置能够让主旨清晰。

格里高尔主观不可能希望自己成为甲虫,他还想要去工作啊。

变和不变。

格里高尔外形变了,但内心没变。

格里高尔的家人没变,妹妹的变化,更突出了家中唯一的亲情维系也断裂了。

家人从关心到厌恶到欲置之于死地的过程。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

这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

变形既指格里高尔身躯变成甲虫,也指家人精神变形为非人。

格里高尔的精神也变形了,格里高尔没有个人的自由,他或者就是为了家庭。

他虽然是一个人,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精神上早已变成了一只甲虫。

参考教案中的问法比较接地气:给格里高尔设计一天的行程安排。

抓住格里高尔亲人三次“苦”。

作业与反馈:反馈良好,认真完成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很多同学都很喜欢看小说,你们在看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小说的哪一方面呢?师:确实,往往充满想象力的、有着曲折动人情节的小说会比较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二、情节梳理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变形记》(一)内容。

提问:那么我们的课文——《变形记》的节选部分究竟讲了一个故事呢?课前我让大家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内容生:格里高尔在某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秘书主任逃走,父亲把他赶进了房间。

板书:格里高尔——甲虫三、研读文本、理解手法、认识主题(一)荒诞背后的合理性、现实性(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甲虫特点的梳理,找出与现实生活状态的相似性来感受荒诞背后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春季课题《变形记》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教学目标1.对文本中人物变形的特点进行梳理;2.对主人公发生变形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3.能结合作者背景,结合实际对文本的主题做出理解4.掌握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方法,理解“变形”这一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历史变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2.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分析;3.探究文学中的“变形”手法4.了解卡夫卡的作品风格教学难点:1.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2.变形之因:“变得回来吗”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习变形之法,探变形之源——《变形记》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东阳市外国语学校陈斯璟一、导入“变形”这一概念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在各种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变形者”的身影无处不在。

比如:西游记的主角是一块石头变成的猴子,精卫是少女的灵魂幻化而成的鸟儿,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了一对蝴蝶,甚至奇幻动画中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可以完成变身来拯救世界……通过“变形”,主人公获得了新的力量,放大了内心的渴望,对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强化作用。

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就是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

二、任务一习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同学们可以先思考思考,为什么卡夫卡将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它为什么不变成别的东西?比如兔子、老鹰,或者是一条鱼?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格里高尔变形而成的甲虫都有些什么特点。

总结:甲虫具有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看似强大实则弱小,一旦翻身就有徒劳挣扎而死去的特点,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格里高尔与外界的关系相契合。

三、任务二探变形之源:为什么会发生变形虫形人心,是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看来,这次变形让主人公陷入了危难的境地。

课本里的节选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聪明的同学们,你觉得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还能变回去吗?想知道能不能变回去,归根到底,我们要去文中寻找他变形的原因。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变形记【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审美情趣与品味、以及审美体验、评价能力。

”本篇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标在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中要求:“精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结合所阅读的作品......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四个环节:通过研读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主要情节,分析变形的原因,欣赏小说在荒诞中写真实(“荒诞-真实-荒诞”)的表现手法,把握小说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为课文续写结尾,再与原作结尾相比较,结合创作背景,深入理解小说主旨;通过对《促织》《变形记》两篇文章在“变形”的方式与结果上的异同比较,理解“异化”手法对于深刻批判社会现实的作用,把握两部作品超越时代的伟大魅力。

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改写比较《促织》《变形记》不同结局的艺术效果,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两部作品的理解。

四个环节中,前两个环节主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后两个环节主要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变形记》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的第二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促织》。

第六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导语中说:“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变形记》(节选)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变形记》(节选)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教学设计第14课《变形记》(节选) 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14课《变形记》(节选)一、素养目标1.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

2.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

3.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二、教学素养人异化为虫,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但在作家的笔下,却展现了人世间的黑暗和不公。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都通过“变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社会的感知,但是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艺术特征等方面是不一样的。

正是这种不一样成就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两部描述社会变形现象的经典之作。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脊.梁骨(jǐ)驳.回(bó)毋.宁(wú)窘.迫(jiǒnɡ) 蹭.揉(cènɡ) 宽宥.(yòu)澄.清(chénɡ) 嗖.嗖(sōu) 黏.性(nián)下颚.(è) 闩.死(shuān) 刹.那(chà)弄.堂(lònɡ) 啾.啾(jiū) 嘈.杂(cáo)叽叽喳.喳(zhā) 浑身解.数(xiè) 战战兢.兢(jīnɡ)(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倦怠·懈怠[辨词] “倦怠”指疲乏困倦,侧重生理上。

“懈怠”指松懈懒散,怠慢不敬,侧重主观上。

[运用] ①今天已走了太多的路,他有点倦怠了。

②数九严寒,谢涛穿着单薄的戏装登台,认真表演,不敢有些许懈怠。

2.宽慰·安慰[辨词] “宽慰”,可做动词,表示宽解安慰;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宽畅欣慰。

“安慰”,指安顿抚慰。

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

“宽慰”的程度比“安慰”更能安适而宽心,它多指使人宽怀,解忧消愁。

14-2《变形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2《变形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请分析《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经历了从亲密到疏远的变化。起初,家人对格里高尔的变形感到震惊和悲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格里高尔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和排斥。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亲情淡漠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变形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字体设计,使板书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板书设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原因。
答案:格里高尔的变形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格里高尔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压力和竞争,他为了养家糊口而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过大。其次,从家庭层面来看,格里高尔的家人对他的期望过高,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从个人层面来看,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到不满和疲惫,这种内心的不满和疲惫也是他变形的原因之一。
3.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学习《变形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欧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文化元素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新版]14-2变形记精品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版]14-2变形记精品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物对人的统治,死的 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 治,产品对生产者的 统治
树立自我意识 体现自我价值 主宰自己的命运
原因一: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理烦躁
化虫原因
课文第5段:
卡夫卡曾说假过如:“不我断不运动考的生虑活父纽带母把我的们态拖向度某个,地我方,早至于就拖辞向哪职里,了我,们自那己是样不我得而就知的会。走到我的老
都采用了荒诞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188板3~1面924前) ,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等我攒够了钱,还清
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 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通过小职员萨姆 沙突然变成一只 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
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 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 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 的长篇小说《城 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 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 民本质 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
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
写小土心地 翼父丈翼母量员欠K兢在兢他象业征的业神债秘权萍—力水或— 相无逢形大枷概锁统还治的得城五堡面六前欲年进吧不能—,欲—退不我得一,只定能坐办以理待毙这的长件篇事小说。《城 堡》;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都采用了荒诞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 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 《变形记》(1912);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 义作家。生活在奥匈帝国行 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 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 的政治事件。作品大多用变 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 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 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 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 惑” 。

高中语文 教材同步 统编版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14课 14-2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学案

高中语文 教材同步 统编版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14课 14-2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学案

高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14-2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变形记》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o掌握卡夫卡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叙事技巧。

2.过程与方法o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能力。

o通过文本细读,提升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现代人存在困境的深刻洞察,树立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o理解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增强对自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反思能力。

二、文本导读1. 作者简介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1924年),奥地利-捷克作家,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荒诞风格和深刻的存在主义思考著称,代表作包括《变形记》、《审判》、《城堡》等。

卡夫卡通过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疏离、压迫与无力感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 主要内容《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沙(Gregor Samsa)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后所经历的心理和生活变化。

变形后的格雷戈尔无法继续工作,家庭的经济支柱地位受到威胁,家人对他的态度逐渐冷漠和排斥,最终导致格雷戈尔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通过这一奇幻的故事,卡夫卡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无援和存在的荒诞性。

3. 文学特色•象征手法:卡夫卡通过格雷戈尔的变形,象征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自我、被家庭和社会所边缘化的状态。

•叙事技巧: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深入描绘格雷戈尔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压迫感。

•心理描写:细腻刻画格雷戈尔在变形后的心理变化,展示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主题思想:探讨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与孤独,反映现代人存在的困境和对自我认同的迷茫。

三、重点难点1. 重点•格雷戈尔形象的塑造:理解格雷戈尔从正常人到甲壳虫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的表达:领会卡夫卡通过《变形记》所传达的个体异化与社会疏离的思想。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 14.2 变形记(节选) 教案 (2)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 14.2 变形记(节选) 教案 (2)

《变形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并结合背景和情节去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手法,进而学习把握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枫叶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五分钟演讲:1、导入:有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也有人说母亲是孩子在尘世的最后一道屏障,因为母亲是孩子命中的佛……大多数母亲都可以接受儿子的瘫痪。

可是,如果自己的儿子变成了异类,比如一只甲虫,母亲还愿意常年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吗?如果女儿因为哥哥是一只大甲虫遭到别人的嘲笑和疏远,丈夫也痛恨他,你还会一如既往地爱儿子吗?如果你的一切关心和努力实际上都帮不了他摆脱困境,作为母亲,你会怎么办?2、知识回顾: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3、分析格里高尔形象我们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最惯常的思路即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阅读。

在传统的小说中,最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

一部小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其是否提供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可在《变形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哪些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问: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有哪些?①社会原因: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②家庭原因:独自养家、背负债务③心理原因:工作生活、双重压力总结:变形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了非人。

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把握。

4、变形后众人的态度:①协理:②父亲:③母亲:格里高尔变形前后对比变形前变形后生活沉重活动艰难工作艰辛无人理解拼命还债满身创痛养活全家亲人厌弃人物特征善良忠厚孤独无助有责任感痛苦绝望5、《变形记》中有哪几种变形?①生理变形:格里高尔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臭虫。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4.2 变形记教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4.2 变形记教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2 变形记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年级:姓名:变形记(节选)课文简介:《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本文是节选。

主要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

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通过荒诞、变形表现真实生活的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教学重点:关注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

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

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

2、家庭背景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新教材高一下册第六单元14.2 ?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探讨节选局部的主题:一个小人物在现代社会重重压力下蜕变为非人的“异类〞,引发两个方面的思索。

一是对社会与个人之间张力的深思:究竟是哪些社会因素导致一个自然的个体产生异化?一是对某种人生逆境的深思:当一个个体失去一切自主力量,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时,我们将何去何从?2.体会节选局部卡夫卡冷淡安静的表达方式和覆盖着全文的阴郁沉闷气氛。

3.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哲理的思索、荒唐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

4.熬炼同学的想象力量和编故事的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更深体会主题。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担心的睡梦中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不知国别,不知地域,不知时代,也不知道是否经受了什么难以揣测的过程,一个年轻男子从睡梦中醒来就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我们已经看多了人变动物、动物变人的书籍、动画,比方聊斋、西游记、搜神记等等,我们只是把这种变化当成一种神异现象见怪不怪地想当然,很少去探究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今日我们一起尝试着去发觉作为现代人的格里高尔是由于什么缘由导致了自己的变形。

〔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细读?变形记?节选局部,想象一下,假如你是格里高尔,“一天早晨,你从担心的睡梦中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你会有怎样的遭受与结局?请依据文中供应信息,编写一个与前文连贯、情节合理的故事。

〔三〕合作学习任务一: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非人的“异类〞——甲虫?四人一组进行争论,提问同学并板书大意,可适当提示角度,最终打出老师供应的答案参考,对同学的答复作出确定和补充。

从社会〔或者说公司〕角度分析:a.常年累月处处奔波,再加上还有常常出门的苦恼,担忧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行能有深厚的交情,永久不会变成知己的伴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并结合背景和情节去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手法,进而学习把握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枫叶习惯养成:合作学习、勤于思考、答题规范、随手做笔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五分钟演讲:【我与地坛】
2、知识回顾: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3、分析格里高尔形象
问: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有哪些?
①社会原因:
②家庭原因:
③心理原因:
格里高尔变形后心理变化人物特征
绝望、空洞、平和焦虑、自责
忠诚、善良、富有责任感渴望自由
变心前
总结:
4、变形后众人的态度:
①协理:
②父亲:
③母亲:
5、《变形记》中有哪几种变形?
①生理变形:
②心理变形:
③人际关系变形:
6、概括分析格里高尔形象
7、创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8、现代人的困境:
孤立绝望
【心理壁垒、怯懦逃避】(孤独感)
【工作压力、生活重负】(压抑感)
【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陌生感)
【艰难无助、焦虑痛苦】(放逐感)
9、概括小说主题:
10、课后作业:
“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现代人常常在飞速发展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可惜卡夫卡并没有告诉我们路在何方……
请以“找到自己的方向”为话题,写一篇对现代生活的感悟周记,5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