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和卫星城镇

合集下载

卫星城

卫星城

卫星城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卫星城的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这是卫星城卫星城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

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

卫星城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一)工业城:即半独立式郊区城镇,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

(二)生活城:即“卧城”,主要是居民住宅区以及相应的文娱生活服务设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摘要:介绍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田园城市理与花园城市的根本区别、无贫民窟无烟尘城市群以及该城市的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联系,分析了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原则及其与田园城市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城乡一体化1田园城市理论的概念及要点1.1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1]。

从广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面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规划。

不仅包括了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周围城市的关系,同时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有机体方面的规划及安排。

从而解决不断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带来的种种问题,阻止大城市无节制地发展。

该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甚至超越了很多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规划界将其称之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1.1 田园城市的理论模型霍华德的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即落实在图纸上的城市模型)为:田园城市建在6000英亩的土地中,其中心城市面积1 000英亩,农业用地5000英亩。

城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从中心到边缘为1240千码[1](图1.1)。

具体到城市的分区来说,整个田园城市分为6个相等的分区,是由6条美丽壮观的林荫大道来划分的。

每条林荫大道的宽度是120英尺,从中心通向四周,把城市化成6个相等的分区,中心是一块5.50英亩的圆形空间,布置成一个灌溉良好的美丽的花园;花园的四周环绕着用地宽敞的大型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演讲大厅、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和医院。

其余的空间是由一个被称之为水晶宫的大型玻璃连廊包围起来的中央公园,面积为145英亩。

水晶走廊内的中央公园的游憩用地十分宽阔,可供全体居民方便使用。

环绕中央公园的水晶宫即使在天气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吸引居民前来。

人教版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下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

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

村里的数百亩农用地主要种植葡萄,葡萄加工、销售是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可知,该村庄()A.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B.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C.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D.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2. 为建设美丽乡村,当地政府鼓励该村庄发展葡萄庭院旅游产业,以此()A.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提升产量B.提高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C.培育葡萄优良品种,扩大市场D.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中华老字号企业可分为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商贸百货、医药保健、工艺美术、服装纺织、加工制造、茶、酒九大类,各类型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全国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形成了华东和华北两个高密度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中华老字号能够在商业大潮中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是()①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②久负盛名的品牌形象③传统不变的经营模式④快速更新的企业产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 在九类中华老字号企业中,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区的最可能是()A.餐饮服务B.食品加工C.医药保健D.工艺美术5. 华东和华北中华老字号企业高度密集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企业联系B.交通发达,有利于商品交换C.科技水平高,传统工艺进步快D.经济发达,工商业历史悠久昆明市是国内较早践行“窄马路、密路网”规划理念的城市之一。

下图示意昆明呈贡区低碳示范区传统“大街区”和规划后的“小街区”路网对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与传统的“大街区”相比,“小街区”()A.路网通达性更高B.绕行时间更长C.出行距离更长D.行车速度更快7. 该示范区实现低碳交通的规划重点是()A.控制道路宽度 B.增加主干道路数量C.组织单行交通 D.提高公共交通覆盖8. 目前我国城市化特点是()A.速度快,水平较高B.速度快,水平较低C.速度慢,水平较高D.速度慢,水平较低特朗勃墙是一种独特的依靠墙体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的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

人们说:“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话,就很难理解现代建筑”, 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建筑大师似乎并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 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道出了建筑要满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筑、住宅,最 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他又说: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 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 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再有柯布西埃的 《走向新建筑》一书发出了民主乃至于民粹的精神号召,被称为 “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导把他的“新建 筑五原则” 尽量适用于任何建筑地段条件,使其成为通用的建 筑模式。迄今为止对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褒贬不 一。虽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著 作,但此书也引发了许多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将其讽刺为狂热大 言、芜杂混乱。
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 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 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 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 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 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 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 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有机疏散原则
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 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 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 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 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 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 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 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 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 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 塞。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 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 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 尘的城市群”。其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中心 城市的规模略大些 。
田园城市之间的关系
田园城市示意图
2、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试验
• 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 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 ──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 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
卫星城市的发展
卫星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 ,衡量卫星城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卫星城市是一个 动态的概念,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衡量卫星城的标 准也在发生变化。
卫星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中心城市的发 展,衡量卫星城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新型卫星城市-“带城”
“带城”是第四代卫星城市,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 心开敞式结构,它们相互连接而出现小规模城市群,并把中心城 市的功能疏散出去,而且各分城之间也有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 人口更加密集,距离中心城市也更远。 开敞式结构的另一个发展 ,就是线状城市。它把传统的点状中心变为线状,线状中心的两 侧串挂着团组(城市单元)其道路与城市轴(快速交通系统)立 体交叉。线状中心和整个城市可向两边无限延伸,适应发展需要 。
1、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设想
•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 用地所围绕。
•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 。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 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
• 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 圾应用於农业。
四、勒·柯布西耶

霍华德思想中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思想中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思想中的田园城市在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 提出的关干城市规划的设想,20 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 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的设想编辑本段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一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放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①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②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④问题: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①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①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②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

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田园城市:由英国人霍德华在1898年《Tomorrow,A Peace Way to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兼有城市和乡村有点的城市,其是为健康、生态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规模提供丰富城市分散主义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①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②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委托管理,其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了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霍德华设计并实现了第一个田园城市—letchworth(莱奇沃斯)2.卫星城镇:由霍德华的追随者思维在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过大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是一个经济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场。

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周围建成8个卫星城,以达到统解伦敦的目的。

至今,发展到第三代?城—半独立式—独立式3.现代城市(城市集中主义/明日城市/只重功能和技术忽略任务历史和传统):由法国人勒柯?面埃提出的,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的内部改造,使之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与霍德华的通过建立新城来解决问题的观点截然不同。

他是现代建筑涌动的重要人物,强调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

1922年,他出版了《明天的城市》阐述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

从现代建筑互动思潮引发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①城市集中②理性功能性,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拥挤等问题,通过一些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路,并在《雅典宪章》中集中得到体现。

4.广庙城市(城市分散主义):由赖特在《宽阔的田野》(broadcres)中正式提出,注?理论将城市分散发展推向最为极端的状态,根据这一理论,城市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

它的中心思想,将人类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相结合的新形势。

第三章规划理念之田园城市与卫星城

第三章规划理念之田园城市与卫星城
“田园城市”
一、田园城市理论—重新认识霍华德
1、“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 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大城市“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 人情的冷漠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 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 都是社会战争,都是每一个家庭处于被 围困的状态。”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3)城市规划---丰富的想象与务实的精神 《明日的田园城市》全书结构: 理论叙述:序言至第一章,占全书15%; 收支计算:第二至第五章,占全书28%; 管理措施:第六至第八章,占全书18%; 论点辩护:第九至第十一章,占全书21%; 展望未来:第十二至第十三章,占全书18%;
(4)其他有关的建树 ---集体与个人的双重积极性 ---控制与竞争的相互作用 ---……
5、正确认识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 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挑战 城市的运行越来越复杂,就有的平衡 不断被打破,只有动态的理解城市并以 城市发展的一定社会目标作为城市规划 的依据,物质环境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
(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 磁铁” 建立一个既有城市繁荣、高效和方便的 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和优美自 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 体”。要建设这样新型城乡结合新城市, 必须控制城市规模。
关键: --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 --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 由
3、田园城市的试验 (1)两座新城的试验: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 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 ---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距伦敦56公里 ---韦林(Welwyn)(1919年)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 (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 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 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 的居住区。

卫星城镇概念

卫星城镇概念

卫星城镇的概念定义: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镇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谘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

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

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

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

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

3.2田园城市卫星城、有机疏散

3.2田园城市卫星城、有机疏散

2.埃比尼泽·霍德华与田园城市理论(主要思想、地位)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委托他人为社会代管。

⑴霍德华田园城市的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基本思想:现代的城市和乡村相互交织着吸引人的长处和相对应的缺点。

城市中充满着获得就业和享用各种服务的机会,但环境差、生活代价高;相反,乡村有着良好的环境但缺少就业与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机会。

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城市---乡村聚居形式,即田园城市。

主要内容:①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具体体现为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

②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的增长,从而形成“社会城市”。

③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的经营者掌管土地,社区享有一定的利益④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

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包围城市利用图示为我们描绘出田园城市的具体形象:①占地1000英亩的田园城市坐落在6000英亩土地的中心附近,可容纳3.2万人。

设有水晶宫的中央公园、六条放射状林荫大道、兼做公园的主要环形林荫大道组成城市的骨架。

②住宅用地呈同心圆放射状布局,靠近城市中心处设有市政厅、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和医院等公共建筑;③学校和教堂设在主要林荫大道中;城市外围是工厂、仓库、牛奶房等。

环形铁路连接城市间铁路来解决城市间的交通。

④当城市人口规模继续扩大时,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面积1.2万英亩、人口为5.8万人的中心城市,形成一个总面积为6.6万英亩、总人口25万人的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⑵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

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2年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分析

田园城市理论分析

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分析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从广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面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规划。

不仅包括了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周围城市的关系,同时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有机体方面的规划及安排。

从而解决不断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带来的种种问题,阻止大城市无节制地发展。

该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甚至超越了很多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规划界将其称之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 hm2人口为3.2 万人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

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六个扇形地区。

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

在城市直径外的1/3 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

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

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一个占地4860 hm2、人口为5.8万人的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

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从中心城市向各田园城市放射的上面有道路的地下铁道和市际运河来相互联系。

通过上述各种规划,将城市和乡村的各自特点吸取过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形成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田园城市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这样的“城市——乡村磁铁”。

田园城市理论不仅仅只停留于城市规划,它更多涉及到了社会改造的问题。

霍华德对城市收入来源、土地的分配、城市财政的支出、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之中,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城乡的和谐统一,城市要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与实践

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与实践

第二,卫星城市可以采取依托中心城市的大企业、借
用中心城市的名牌、挂靠中心城市的上市公司等办法,使 自身的某些产业同中心城市融为一体。
第三,吸引中心城市将自己的一些产业项目放到卫星 城市发展,或在卫星城市建立分厂或基地。
编辑ppt
• 3 科教方面的联结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心城市强大的科技实力
第三代的卫星城就是独立的卫星城镇。它距母城较远,有自 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存在,再 实施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口,达到了真正疏 散大城市的目的。如英国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 凯恩斯,该城在 伦敦西北,占地9000公顷,规划人口25万人,其规划特点是城 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 规划方案具有经济性和灵活性。城市平面为方形,纵横各约8公 里,高速干道横贯中心,方格形路网的道路间距为1公里,邻里 单位内设有与机动车道完全分开的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城市中心 设大型商业中心,邻里单位设小型商业点,位于交通干道的边缘。
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 与实践
编辑ppt
1.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提出的背景,定义和
发目的
2 .卫星城镇的发展经历,功能 3. 中心城市联结卫星城市理论 4.一些城市以卫星城市理论发展的过
程与结果
编辑ppt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提出的背景
• “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1898 年英国人霍 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 》一书中提出 “田园城市”的理论,迅速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注意。他以一个规划 图解方案具体地阐述其“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人口30000 人,占地 404.7 公顷 ,其中城市外围有2023.4 公顷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 牧业生产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 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其中 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它们的外面是 一圈占地58公顷 的公寓,公寓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再外 一圈是住宅,再外面是宽度为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 童游乐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在“田园城市”中 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多个明显的功能组团分布与城市核心四周,但已经 看到了将城市功能向周边扩散化分布的城市构成形态。 直到1915年美国的泰勒才正式提出并使用了“卫星城市” (Satellite Town) 这个概念。他主张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 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 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一、“田园城市”基本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898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间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间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万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

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

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 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

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一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

市政学--论“田园城市”

市政学--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 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 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也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
从字面意思讲,包含了现代、生态、田园3个基本要素。 现代,就是城市的现代产业、现代功能、现代形态;生态, 就是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利用;田园,就是田 园特质、田园风韵、田园生活。从内部关系看,现代包含 了产业、功能甚至是理念的现代化,体现了城市的核心竞 争力;生态突出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现 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取向;田园从本质上讲是用城乡一 体的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社会结构形态,是城市 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图示的是一个大概田园城市的规划图
建设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阻:
1、人们素质有待提高,绿化工程可能遭到人们的践踏、损坏。因 为我们可以从现在城市当中的绿化可以看到草坪当中每每有一条人 走出来的道路,或者一些市政绿化树木会遭到砍伐。 2、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因为现在人们往北上广挤除了寻求更多 的发展机会还有为了自身的虚荣心,而在之前提及的卫星城可能人 们会因“面子问题”而违反市场需求,“宁要中心一张床不要城郊 一栋房”的思想。 3、原有的城市规划阻碍。可能当初城市建设并没有考虑到日后的 长远发展,一些中心商业区路窄人多,即使拆除也要支付天价的拆 除费用。 4、中国国情影响。中国人口基数极其庞大,要建设“田园城市” 必须占有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很有可能导致地少人多的情况。 5、地形影响。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在城市群的建立过 程中受影响比较大,例如“山城”重庆作为直辖市具备建设中心城 市的可能但由于其地形局限而因此辐射范围有限。
建设办法:
1、在大型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分担开中心城市的一些 职能以减低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有利于分担人口压力, 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2、在城市周围分别建设农家乐、花卉养植、观赏性树木 养植、绿化工程等。个别如果经济发达程度足够和城市 人们需求可以在城郊建立奶牛养殖场和牛奶加工,参考 的是美国五大湖的都市圈周边,既可以提供牛奶供应也 有绿化草地。这是要保证在经济收益的情况下也可以提 供绿化,做到一举两得。 3、建立便捷而具有充足运载量的城市间环形快速公交或 城际轻轨,串联起各个卫星城及各个卫星城到中心城市 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在这些公共交通的途中各个企业可 以认领绿化工程带,既可以保证企业的广告宣传效应, 也可减少公共财政对于绿化的支出。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Ⅰ“田园城市”理论一、“田园城市”基本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

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

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

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1.3发展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 施,可以独立存在。
二战以后,针对卧城和半独立卫星城对分担中心城市功 能及人口压力方面无明显效果的问题,出现了具有相对完善 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卫星城。
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 村剩余劳动力。卫星城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 解住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 容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产生过程
“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 ■台依拉 《卫星城镇》
卫星城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915年由美国人台依拉在他的《卫星城镇》一 书中首先提出的。
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卫星城镇, 到基本完成独立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变大,又简单到复杂 的过程。
国内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 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 划和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mǐn行﹑吴泾jīng﹑ 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卫星城镇名词解释

卫星城镇名词解释

卫星城镇名词解释
卫星城镇,也称卫星城市,是指位于主城市周边,具有独立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但其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与主城市紧密联系的城镇。

卫星城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与主城市相对独立:卫星城镇在行政区划上独立于主城市,具有自治权和独立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

2.与主城市紧密联系:卫星城镇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与主城市紧密联系,成为主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相对较高的居住品质:卫星城镇一般具有相对较高的居住品质,包括环境质量、配套设施、交通便利等。

4.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卫星城镇一般处于主城市的辐射范围内,享受主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5.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卫星城镇除了作为主城市的居住扩展区外,还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如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旅游度假区等。

- 1 -。

第七章 城市类型

第七章 城市类型

3、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 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 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 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 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七章 重要城市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新城
1、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Garden City)是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E.Howard)1898年提出。主张在大城市的周边建立 以农业地带相互分隔、人口规模不大的一系列独立的 新城镇,使之同时具有积极的城市生活优点和舒适的 乡村自然环境,以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 每个田园城市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以绿带 环绕,布局上采用放射圆环格局,分区明确,人口限 制在三万人左右,并成群地集结在大城市周围。 第一座田园城莱彻沃斯(Letchworth)始建于1902年, 15年后人口仅达18000人,与霍华德的理想相距甚远。
五、国际都市
1、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 在现代经济技术高度发达和广泛联系的基础上, 具有世界或区域中主地位的现代化城市。按其国际化 程度又分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国际性城市两类。 世界城市是指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大区域范围内起到经 济枢纽作用,并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 务功能,集中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与金融公司,城市 人口规模大部分在500万人以上的超级城市,有的已经 成为超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国际性城市是指在人、财、物、信息和整体文化等方 面进行的跨国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其辐射力和吸引力 影响到国外,但其国际化程度还没有达到世界城市水 平的大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示意图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理论解析
背景
城市膨胀引起城市环境恶化,城市无限扩展 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 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 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 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 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出 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 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 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来源
源于19世纪产生的花园城市理论和有机疏散概念。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 业外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 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 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 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 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 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 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 拥挤堵塞。
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示意图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理论解析
具体规划 1、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2、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 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 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3、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4、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 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 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概况
卫星城市(英语:satellite city),又称卫星 都市,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概念,意指大城市边缘 的小型城市,为在大都市工作者的居住地。现代 卫星城市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 城市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 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示意图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实验成果
中国实践 成都市新都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世界现代田 园城市示范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田园城市”的 必备条件。而新都作为古蜀国“三都”(成都、广都、新 都)之一,拥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书 香、佛香、花香“三香”袭人,山脉、水脉、文脉、人脉 “四脉”传承。宝光寺、桂湖、说唱俑、正因商周村落遗 址、东湖等文化符号,无不证明新都历史人文的独具特色; 同时,新都区位独特,是成都对接北向经济能量集聚的重 要载体,在成都经济圈尤其是成德绵经济走廊中具有重要 的优势,具备城市组团与生态田园良性发展的条件,在成 德绵发展板块中具备枢纽型城市条件。
田园城市VS卫星城市
组员:陈珂凡、王韵白 班级:M09园林 时间:2012年9月12日--18日
目录
田园城市
概况 背景 具体规划 实践(现代田园城市)
卫星城市
概况 发展 实例(上海)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概况: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 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 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 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 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 超过这一程度。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示意图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理论解析
具体规划 8、群体组合模式: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 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 尘的城市群”。其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5000人﹐面 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以快速交通和即时迅捷 的通讯相连。各城市经济上独立,政治上联盟, 文化上密切联系。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把 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 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示意图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实验成果
实践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 座田园城市──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 北约36公里的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此后于1899年成立了一个花园城市协会,在 1903年和1920年建立了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 列曲沃斯花园城市和威尔温花园城市。两个城市 虽然没有完全体现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的设计思 想,但是直到今天两个城市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 发展的社区。 两个城市虽然没有完全体现埃比尼 泽·霍华德爵士的设计思想,但是直到今天两个城 市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社区。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示意图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理论解析
具体规划 5、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 =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英亩的公园﹐ 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 区。 6、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 场﹐一面对著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 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7、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 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於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