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62bc7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b.png)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关联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
它认为语言的理解和意义的组织是通过关联来完成的,即一个语言单位(词、短语、句子等)在某种语境下与另一个语言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语义和信息的网络。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其关键的。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首先,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目标语言有关。
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原文与目标语言的语境往往存在巨大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等信息,以确保翻译成果与目标文化和受众群体相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snow white”在汉语中可翻译为“白雪公主”,但在日语中通常翻译为“白雪姫”,因为日本动漫文化中“姫”(hime)表示“公主”的意思。
其次,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原文有关。
原文中的词汇、语法结构、上下文等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结果。
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原文语境作出合理的翻译。
例如,英语中有一句俗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直译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汉语中的类似俗语可以翻译为“一日三接:接触太阳、接触大地、接触自然风。
”最后,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翻译者个人因素有关。
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背景、经验、思维方式和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风格进行翻译。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准确、流畅地表达。
例如,英文中的“excuse me”可以翻译为“打扰一下”、“对不起”、“请问”等多种方式,但不同的方式表达的语气和意思都不同,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图进行选择。
总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也是关键的问题。
浅谈翻译的逻辑问题
![浅谈翻译的逻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ba5d1cb52acfc789ebc99f.png)
浅谈翻译的逻辑问题何家祥语言既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
翻译即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因此,译文应当符合思维规律即逻辑乃是保证译文基本准确的前提,也是检验译文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就要求译文必须是明白通畅的语言,没有语言的晦涩、文理不通、逻辑不清的现象。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中译本在我国发行量之大、流行时间之久、受读者青睐的程度之深是译坛少有的,足见其功力不凡。
译文中确实不乏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
但笔者最近重读李家云先生译的《恐怖谷》(The Valley of Fea r)时偶尔也发现其中的个别字句尚有待进一步推敲,值得商榷。
本文结合《恐怖谷》的译本,拟就英汉翻译中的逻辑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因此,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词义的选择至关重要。
我们往往应从逻辑分析入手,弄清每个词语在该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切忌望文生义。
例如:1.There was high rev el in the Lodge room at the Union House that night,not only over the killing of the manager and engineer of the Crow Hill mill,which woulk bring this organization into line with the other blackmailed and terror-stricken companies of the dis-trict,but also o ver adistant triumph which had been wrought by the hands of the Lodge it-self.(The Valley of F ear,P258,下同)原译文:当天夜晚,工会大楼中分会办公室里大肆狂欢,不仅庆祝刺杀克劳山煤矿经理和技师的胜利,这场胜利使该会党对被勒索和吓昏了的公司可以为所欲为;而且还庆祝分会本身多年来取得的胜利。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f5d0ad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4.png)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关联理论视角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用于解释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关联理论视角强调语言的使用是基于某种特定的语境。
语境包括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在翻译中,理解源文本的语境对于准确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者必须全面了解源文本的语境才能准确地选择目标语言的词汇和短语。
在翻译中,语境问题可能出现在词汇选择上。
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词汇体系和文化内涵。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汇。
英语中的“breeze”可以翻译成中文的“微风”或者“凉风”,具体的选择取决于目标语言的语境。
语法结构也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在一些语言中,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可能与其他语言不同。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语境来调整句子结构。
英语中说“Tom bought a car”,而中文中通常说“汤姆买了一辆车”。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将动词放在正确的位置。
表达方式也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来进行调整。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break a leg”来表示祝福,而在中文中,通常使用“祝你好运”来传达同样的意思。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语境问题是容易被忽视的。
忽视语境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或失真。
翻译者必须全面了解源文本的语境,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目标语言中。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源文本中的信息。
浅谈关于英语翻译的几点体会
![浅谈关于英语翻译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9ead8e7af45b307e971974c.png)
浅谈关于英语翻译的几点体会摘要:作为一名专门研究英语学科的我来说,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功得做好翻译工作。
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求翻译者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较扎实的综合知识、逻辑思维能力。
为此,就如何搞好英语翻译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西文化;英语翻译者1 翻译要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素养和本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都需要很好得掌握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文化差异是翻译的障碍;要想扫除这个障碍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
一个合格的翻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功底,还要了解西方文化。
学了西方文化才能真正了解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了西方文化,才能发现中西方文化的闪光点和不同点,才能更好得欣赏自己的文化。
了解一种文化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我们积极努力的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国外广大读者也非常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但是中国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和传授,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往中的双向交流。
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让西方更多得理解中国。
多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翻译方面一直存在着一种逆差现象,即引进文化、经济、科技项目的翻译多于输出的翻译。
虽然近年来这种逆差现象稍有好转,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广大读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需求,所以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员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个合格的翻译员既能了解和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同时又对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必要的审视,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被淹没的境地!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讲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和习惯;翻译一种语言就是要译出译入语所在国家的文化和习惯。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8c82110bb4cf7ec4bfed0d5.png)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翻译出现在两种及以上语言环境之间,其作用在于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以实现各类语言信息的相互传递,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据翻译,我们能够读到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言论和观点,翻译将地理、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跨地域的关联,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魅力所在。
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成为关联理论最初的雏形,关联理论也逐渐成为翻译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和依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或方法论。
本文重点探讨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内涵,通过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剖析关联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再对英汉翻译的实践进行简要的讨论。
标签:翻译理论;关联翻译;归化性;异化性;翻译实践一、引言翻译是一种介于两种及以上语言之间的重要交际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完成语际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换行为。
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者(以下简称“译者”)准确解读原文以及使用新语言构建译文的一种探索和场景再现,其重点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模因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等在内的诸多翻译学理论都先后被提出并已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之中。
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和探讨翻译学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它对英汉翻译的指导实践。
根据格莱斯的语用学相关原则和斯珀伯等学者提出的关联理论,格特(Gutt)将翻译理论和关联理论充分地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翻译理论体系,这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关联翻译理论学说。
作为一种被全世界都普遍认可的新兴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在自身理论的发展以及它同翻译实践之间的完美结合,尤其在翻译实践的应用方面都尚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据此,本文拟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对翻译实践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又进一步促进了关联理论的深化,加快并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9d5319884868762caaed5b8.png)
c o mmu n i c a t i v e me a n i n g i n En g l i s h i s t he k e y t o s u c c e s s f u l C h i n e s e- En g l i s h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浅谈释 意理论视 角 下
汉 英 口译 申逻 辑 关 系自 勺 显化 翻译
李 强
( 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 3 0 0 2 2 2 )
摘要 : : 汉英 两种语 言具 有不 同的表 达 方式 , 汉语重 意合 而英语 重形 合。汉语 逻辑 关 系的衔 接词 多数 时候是 缺 失 的。 需要依 靠听者根 据上 下文 自己揣 摩 。英语 逻辑 关 系是 靠衔接词 和语 法来表 达 , 是 显化 的。释 意理论认 为 , 1 2 '
i n C h i n e s e h a s t o b e i f ur g e d o u t i n c o n t e x t ,w h i l e t h a t k i n d 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 En g l i s h c o u l d b e u n d e st r o o d
“的的不休”与“被被不休”——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
![“的的不休”与“被被不休”——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0cd72d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c.png)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的的不休”与“被被不休”——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斐【摘要】“翻译腔”在英汉互译之时经常出现,并且对译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的的不休”及“被被不休”两大译文中常见的现象,来解释“翻译腔”的普遍性及对译文的消极影响,旨在探讨“翻译腔”的产生原因及完善策略,以期为译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译者 翻译腔 产生原因 完善策略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翻译活动也愈加频繁。
同时,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英汉互译活动为例,在英译汉过程中,由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在选词、句子结构、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使译作水平良莠有别。
在这些选词中,大量使用“的”与“被”,造成译文翻译腔严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思想家倡导白话文运动,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
自此,文学西化现象流行开来,对今人在日常口语表达、书面文字表述乃至翻译中产生极大影响。
在翻译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忽略语法、机械翻译以及不中不洋。
本文拟从“的的不休”、“被被不休”两大翻译现象入手,举例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冗余、误译等现象,探讨“翻译腔”的产生原因、消极影响及完善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一、翻译腔的定义与产生原因1.定义。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尤金•A•奈达与查尔斯•泰伯将翻译腔定义为 “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 (Nida & Taber, 2004: 13),即“忠于形式,最终造成不忠实于原文信息的内容与效果。
”因此译者为了避免原文的翻译腔,首先要意识到中英文差异,夯实汉语语法基础。
2.产生原因。
(1)不假思索——直译。
一般情况下,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常常运用脑海中的第一词汇印象来翻译。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575472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0.png)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把汉语译成英语或把英语译成汉语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既涉及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知识,也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篇1英文翻译本质浅析【摘要】尽管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但是对“翻译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达成共识。
实际上,译学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问题、直译或意译的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同。
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认识到对翻译本质的讨论集中起来涉及两点,一是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前者讨论翻译的定义,后者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关键词】英文翻译定义性质一、翻译的定义许多人曾为翻译下过定义。
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Catford,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
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源语,一种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没有提到翻译过程,很难说它说中了翻译活动的实质。
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
”可以看出上面定义中的等值论观点来自费道罗夫的“忠实”、“全面”。
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实活动的根本区别。
其实,摘译、编译等活动都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威尔斯比以上二位又进了一步:“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
(蔡毅,1995)这里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说“尽可能等值”。
浅谈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
![浅谈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https://img.taocdn.com/s3/m/936cec5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6.png)
浅谈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
翻译是一项非常繁琐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工作,要求专业的翻译者要恰到好处地
衔接和连贯原文,维护原文的表达方式。
衔接和连贯是语言学术语,是指翻译者将原文篇章行业地衔接并连贯地改写,使中译文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及思路,具备一致性。
此外,在翻译中还要求专业翻译者有效地表达出原文文本,这表明衔接和连贯
有助于原文信息传递准确有效地实现。
比如,一些弦论的句子,他们的语序是混乱的,通过衔接连贯的手段来组织文句,将会使原文信息传递得更明确。
这样做不仅要求翻译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推理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可以表达出准确的语义,紧扣原文的含义和表达形式,这要求翻译需要不断分析原文结构,运用良
好的句法及语义学能力,将原文进行衔接和连贯,而这正是一个专业翻译者应具备的优秀能力: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文本,恰到好处地提升中译文的流畅性与准确性。
正是由于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翻译中的运用,使得原文信息可以
准确地传递,使得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维护原文的表达形式,也使得翻译者更好地把握把握原文的含义及表达方式。
因此,专业的翻译者应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推理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文采,将合格的衔接和连贯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一部分运用其中,从而可以获得更丰富更准确的译文成果。
浅谈吸引人的十五种英文翻
![浅谈吸引人的十五种英文翻](https://img.taocdn.com/s3/m/f7e3171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d.png)
浅谈吸引人的十五种英文翻译技巧一、善用直译与意译吸引人的英文翻译,要掌握直译与意译的平衡。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韵味,而意译则能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例如,将“岁月静好”直译为“Time is quiet and good”,虽然保留了原文意境,但若意译为“Time flies quietly”,则更能引起英文读者的共鸣。
二、巧妙运用同义词和近义词在英文翻译中,巧妙运用同义词和近义词,可以使译文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将“美丽”翻译成“gorgeous”、“stunning”或“fabulous”,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美感。
三、注意词性转换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进行词性转换,可以使句子更加地道。
例如,将“他的到来让我们感到很高兴”翻译为“His arrival made us happy”,将名词“到来”转换为动词“made”,使句子更加生动。
四、灵活运用增译和减译在翻译时,适当增减词汇,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例如,将“她很漂亮”翻译为“She is a beauty”,增译了“a”,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五、把握节奏与韵律英文翻译要注意节奏与韵律,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翻译为“The spring breeze greets the southern bank once again”,既保留了原文意境,又具有韵律美。
六、善用修辞手法在翻译过程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
例如,将“他像狮子一样勇敢”翻译为“He is as brave as a lion”,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
七、掌握文化差异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了解和掌握中英文化差异,能够使译文更加贴切。
例如,将“热锅上的蚂蚁”翻译为“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这样的翻译更能让英文读者理解其焦急的意境。
八、运用习语和俚语适当使用英文习语和俚语,可以让翻译更加地道。
浅谈科技翻译中旬子深层逻辑语义关系的对等
![浅谈科技翻译中旬子深层逻辑语义关系的对等](https://img.taocdn.com/s3/m/66afead350e2524de5187ebf.png)
别 进 行 探 讨 ,着 重 对 科 技 文 本 中 大 量 存 在 的 主 从 复 合 句 进
行深入 分析 。
二 、 论 依 据 理
1 L
, — — 、
\深 层结构 / 语对 、 、 、 义等 /
2深 层 结 构 与 ຫໍສະໝຸດ 辑 性 .转换 生成 学 派 代 表 人 乔 姆 斯 基 在 其 代 表 作 《 法 理 论 要 句 略 》 书 中提 出 “ 准理 论 ”S = t d r h o )该 理 论 指 出 一 标 (T Sa adT er , n y 句 子 由表层 结 构 和 深 层 结 构 两 个 层 次 构 成 .并 通 过 这 两 个 层 面 体 现 句 法意 义 。他 认 为 , 法 包 括 基 础 部分 、 换 部 分 和 格 句 转 部 分 . 础 部 分 生 成 深 层 结 构 , 后 通 过 转 换 部 分 生 成 浅 层 结 基 然 构 , 通 过 格 部 分 而 成 为带 有 格 标 志 的 浅 层结 构 。 再 乔姆 斯 基 还 指 出. 构主义只是对语言结构的表层进行切分和描写 , 以 结 所 他 们 无 法 解 释 为什 么具 有相 同结 构 的句 子 会 在 意 义 上 有 很 大 的区 别 , 因此 语 言 研 究 不 仅 应 注 意 表 层 结 构 。 且 应 注 意 其 深 而 层结构 。 三 、 子 的 深 层 逻 辑 语 义 关 系 句
的 逻 辑 链 接 , 清 原 文 的 逻 辑 语 义 关 系 , 要 情 况 下 查 询 相 捋 必
关 专 业 书 籍 , 定 逻 辑 关 系 , 到 译 文 与 原 文 深 层 逻 辑 语 义 确 做
关 系的 对 等 。 关键 词 : 技 翻 译 科
一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393f58b8f67c1cfbd6b887.png)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作者:秦晓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0期[摘要]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人类的认知、大脑机能和语境效果,语境在我们理解话语和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动态語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和环境的关联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某种关联,尤其是最佳关联。
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译者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推理出最合适的语境,将其恰当地翻译成目标语。
[关键词] 翻译;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语境一、引言翻译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翻译”本身的概念;二是翻译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语境变化。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讨论的,因为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是语言与语境的关系,翻译的语用学方法强调的则是文本与语境的关系。
二、翻译与语境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语境意义被另一种语言的对等意义所取代。
语境对翻译非常重要,译者对语境的理解制约着翻译实践。
译者成功地翻译文本,仅仅理解文本的语义是不够的,对文本语境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
三、关联理论与语境1.关联理论。
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著名的语言学著作《关联:交际与认知》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是用认知的框架来解释语言活动。
在交际中,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总产生有不同的理解。
这些不同的理解不是由词语或句子本身的意思引起的,而是由许多其他非语义因素引起的,比如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图。
因此,人们引入了关联的概念,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以下条件:Extent condition1: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to the extent that its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is context are large.Extent condition 2: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to the extent that effort required to process it in this context is small.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研究,关联依赖于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语境效应和处理努力。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067b37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8.png)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但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语境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结果。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在翻译中存在的语境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理解某一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关联网络”。
这种关联网络在人们的日常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者不能简单地将源语言的词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词语,而是需要考虑语境对于词语理解的影响。
关联理论提醒我们,一个词语的含义不仅仅来源于它自身的定义,还来源于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语和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准确贴切。
二、语境问题在翻译中的表现1. 词语多义性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银行”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银行机构,也可以指河岸。
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词语的合适翻译,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 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对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些词语或表达在某一文化背景下非常普遍,而在另一文化背景中可能并不常见。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寻找最合适的译文。
3. 句子结构和语法不同语言之间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以确保翻译结果的自然流畅。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语境问题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它们都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处理。
1. 注重语境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对语境的分析,包括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只有深入理解源语言的语境,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2. 善用丰富的语言知识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3f6a39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78.png)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李强【摘要】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汉语逻辑关系的衔接词多数时候是缺失的,需要依靠听者根据上下文自己揣摩。
英语逻辑关系是靠衔接词和语法来表达,是显化的。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本质是传递交际意义。
将汉语交际意义中的逻辑关系,用符合英语语言规则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顺利完成口译工作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围绕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表达进行探讨。
%Chinese and English follow different language laws in expressing ideas, with Chinese being more paratactic and English more hypotactic. Being short of transitional words in most cases, the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has to be figured out in context, while t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in English could be understood according to its grammar or conjunctiv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terpretative Theory, the target of interpretation is to communicate meaning covered in language. Thus, the logical explic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meaning in English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ex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期刊名称】《中国轻工教育》【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口译;释意理论;逻辑显化【作者】李强【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在汉英口译工作中,准确分析汉语逻辑关系,用英语清楚将其准确表达出来对保证汉英口译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汉语音译外来词的翻译规律
![汉语音译外来词的翻译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2d96383a45177232e60a2d9.png)
浅谈汉语音译外来词的翻译规律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外来词涌入汉语。
这些新词,有些是可以从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条,但也有一些很难找到对应的字眼。
在译介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考虑源语的内涵,还需考虑能否为读者所承受。
本文尝试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汉语音译外来词的翻译规律。
关键词:音译;外来词;审美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开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往日益加强,人们之间的接触也空前频繁。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词涌入中国,丰富着国人的生活。
这些新词,有些是外来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为了防止曲解就不能采用牵强附会的翻译,而是应该采用音译。
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汉语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
千百年来,无以计数的汉语音译词产生出来,有的昙花一现,有的那么经过时间检验成为汉语词汇中的固定成员。
改革开放30 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开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国内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和严密,音译外来词的来势之凶猛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在这种情势下,对汉语音译词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音译不是简单地用一样或相近的汉语语音词组来表示,而是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原词译为符合汉语习惯并能为广阔人民群众所承受的语音相近的词。
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反之,就会被淘汰,因为翻译不但需要考虑源语的内涵,还应考虑能否为目的语读者所承受。
二、外来词音译的心理承受由于汉字既表音又表义,并且一样的字音多对应有不同意义的汉字,这虽给音译带来诸多不便,但同时也使音译丰富多彩。
在音译词中比拟成功的例子有:可口可乐(coca cola)、金利来(goldlion〕、好利来(holyland〕、席梦思〔simmons〕、雪碧(sprite〕、耐克(nike〕、可伶可俐(clean-clear〕、康乃馨(carnation〕,基因(gene)等,这些词的翻译都抓住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在选用作为音译符号的汉字时,尽量运用那些接近原借词所指事物或概念的形象之字眼,从而使读者从音译词字面意义上,很快领悟原借词所指称的概念内容,而且还能产生一种美感,使这些词很快被人们所承受。
浅谈学习逻辑学对翻译的意义2
![浅谈学习逻辑学对翻译的意义2](https://img.taocdn.com/s3/m/f41239d308a1284ac85043df.png)
浅谈学习逻辑学对翻译的意义摘要:逻辑就是关于思维的规律,而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但相互作用的双方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其中思维对语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更是一项思维活动。
因此,翻译与逻辑密不可分。
本文将分别从翻译的学习及实践等方面展开,浅述学习逻辑学对于翻译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逻辑学英汉思维正文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学习逻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如此,将会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促进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与繁荣。
在多位翻译教学的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指导下,结合自身作为学生的感悟,本文将分别从翻译的学习及实践的两方面展开,浅述学习逻辑学对翻译的意义。
首先分析学习逻辑学对翻译学习的意义,逻辑学能够指导翻译的学习。
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和逻辑思维规律、简单的逻辑方法等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其他任何科学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任何科学都是由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构成的知识体系,所以任何科学都必须遵循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如果不遵循逻辑学的原理,就会导致科学的不严密性。
为了实现严密性,我们就必须在翻译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逻辑的作用。
而中英语言相差巨大,下面将分别从词汇,语法方面阐述逻辑学对翻译学习的前提——即对两种语言本身的掌握——的重要意义。
(1)词汇方面,词本身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典故,隐喻,情感及民族心理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投射不同的意义。
而在逻辑学中,“概念”一词在某种程度上相同于词汇中单词的含义,我们只有明确概念,确定概念内涵,不混淆偷换概念,不改变概念语境才能够准确地使用概念。
翻译过程中也一样,我们必须运用逻辑思维对词汇进行推敲,选择准确地含义才能够真正地达到翻译目的。
例如:“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忍不拔”,“不畏严寒”和“四季常青”,而pine tree 在英美文化中则没有这些象征性的蕴含义。
浅谈英汉词语互译的对应关系
![浅谈英汉词语互译的对应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de1d73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8.png)
英汉词语互译时,通常会考虑两种对应关系:词义对应和词性对应。
1 词义对应:指英文单词和汉语词语在词义上的对应关系。
例如,"book" 在英文中是"书"的意思,"apple"在英文中是"苹果"的意思。
2 词性对应:指英文单词和汉语词语在词性上的对应关系。
例如,英文的名词通常可以用汉语的名词来翻译,英文的动词通常可以用汉语的动词来翻译。
在英汉词语互译时,需要同时考虑词义对应和词性对应,才能使翻译准确、流畅。
例如,英文的"book"是名词,可以用汉语的"书"来翻译,而不能用汉语的"买"来翻译。
在英汉词语互译时,还可以考虑其他对应关系,如文化对应、情感对应、文体对应等。
1 文化对应:指英文单词和汉语词语在文化背景上的对应关系。
例如,英文的"Santa Claus"在西方文化中是圣诞老人的意思,而在中国文化中可能没有这个概念,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在翻译时解释这个概念。
2 情感对应:指英文单词和汉语词语在情感上的对应关系。
例如,英文的"love"在汉语中可以用"爱"来翻译,但如果需要表达更强烈的情感,可以用汉语的"深爱"来翻译。
3 文体对应:指英文单词和汉语词语在文体上的对应关系。
例如,英文的"nice"在汉语中可以用"好"来翻译,但如果需要表达更正式的文体,可以用汉语的"优秀"来翻译。
在英汉词语互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对应关系,才能使翻译准确、通俗易懂。
R。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6eab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5.png)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要想进行成功的汉译英,翻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
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者需要通读原文,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重点,找到原文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
只有在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之后,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成英文,保持原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汉译英的策略之一是注重上下文和语境。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原文所处的语境和背景,以及原文与前后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有在充分考虑了上下文和语境之后,才能选择准确的英文词语和句子结构,保证翻译的连贯性和通顺性。
汉译英的方法之一是灵活运用词语和句型。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善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择能够最准确地表达原意的英文词语和句型。
有时候,翻译者甚至需要进行适当的意译,以保证翻译的通顺和地道。
汉译英的策略之一是注重细节和修辞。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意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一样优美和有力。
翻译者还需要注意原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标点符号的运用、语气的把握、以及专有名词和习惯用语的翻译等。
只有对这些细节进行精准的处理,才能保证译文与原文的质量达到一致。
汉译英的方法之一是运用辅助工具和资源。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可以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和资源,比如词典、翻译软件、语料库和语言学习网站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寻找合适的译文,以及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翻译理论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技巧。
汉译英是一个需要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任务,需要翻译者有良好的中英文能力和细致的思维。
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理解和语境的把握,灵活运用词语和句型,重视细节和修辞,以及运用辅助工具和资源。
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学习中,翻译者才能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完成汉译英的任务。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15a7f52f524ccbff0218433.png)
The Explic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ive Theory
作者: 李强
作者机构: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出版物刊名: 中国轻工教育
页码: 32-3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口译;释意理论;逻辑显化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汉语逻辑关系的衔接词多数时候是缺失的,需要依靠听者根据上下文自己揣摩。
英语逻辑关系是靠衔接词和语法来表达,是显化的。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本质是传递交际意义。
将汉语交际意义中的逻辑关系,用符合英语语言规则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顺利完成口译工作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围绕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表达进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27期Fe b2012[摘要]逻辑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首先阐述了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同时从词汇、句子等探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提出树立逻辑思维观,以提高译文信度。
[关键词]翻译;逻辑思维[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92-02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黄娜(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福建三明366000)翻译强调的是功能对等,而如何清楚明白无误地表达语义,逻辑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逻辑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人们无论是语言交际、写作,还是科学研究,无一不利用逻辑。
可以说,逻辑无所不在。
逻辑是文本潜在的框架,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将逻辑体现出来,译文才能更加完善。
如果不顾逻辑,译文则常不知所云,失去了表达原文的意义。
逻辑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译者通过文本的对照,还能找出因逻辑错误而可能产生的翻译错误。
其实,译者通过文本比对,不仅能找出有可能因逻辑错误而产生的翻译错误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将译文让读者接受、读懂。
有关逻辑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宗炎一语中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
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
写文章不能不讲逻辑,道理是很明白的。
”逻辑在语言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翻译中必然要注意逻辑的关系。
论文在梳理中西语言表述思维模式差异的同时,注重探讨汉英翻译的逻辑关系。
一、中西思维、语言表达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必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由此,对语言的表达,自然也不相同。
西方人习惯于对象性的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外在对象进行研究,思维方式是二元的对立方式。
西方人注重分析学和逻辑学,将逻辑学视为科学研究的工具。
这样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必须重视形式逻辑,重实证,喜欢条分缕析。
而中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个主体,同时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有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是这么认为的:语言就是思维模式,它强有力地决定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过程的想法;人对“真实的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人群集体的语言习惯上的。
随后,沃尔夫也提出这个问题:“时间”和“物质”的概念,实质上不是以经验、同样的形式给予一切人的,而是依赖于语言的性质或人们已建立起来的语言的使用。
“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是所有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是类似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法互相校定的。
”“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没有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
”萨丕尔———沃夫假说虽然至今尚无人能证实思维是由语言所决定,但至少说明民族语言使民族认识方式表现出某些特点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两种语言在表述方式、交流各有所长,但逻辑是根深于人的思维中。
因此,受到语言文化社会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由于译者认识的角度不同,所表达的语言必然不同。
譬如,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科学家杨振宁将其译成英文:That eve ning sun is infinitely grand,Whe re it not that twilight is clos e a t ha nd.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则译为:The setting s un appea rs sublime,But Oh!It's ne ar its dying time.从这两种的译本可看出,杨振宁的翻译更注重逻辑性,客观性叙述,是科学翻译;而许渊冲的翻译更具有文学色彩,倾向主观摹写,符合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仅从此句的翻译,显然杨振宁的译文更符合逻辑。
从语言角度对比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奈达在《Tra ns lating Meaning》中做了这样的总结:“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所谓的形合,就是借助形态与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所谓的意合,就是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
尽管中西语言、思维都存在着差别,但逻辑,无论在哪种语言中都是必然存在的。
因为逻辑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出人的思维能动性。
只有确定人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其逻辑推理的翻译才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
二、逻辑与翻译的关系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理解翻译原文都必须经过语义辨析、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这一过程。
而其中,逻辑具有强大的功能。
1.词语的选择需要逻辑词本无义,人赋予之。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到底取哪一种词义,只有依靠上下文,利用逻辑192 --参考文献:[1]王宗炎.英汉语文研究纵横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3.[2]周文彰.狡黠的心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56.[3]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65-166.[4]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4.[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1.[6]樊怀宇.再谈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J].阴山学刊,2003,(2):57.[7]家玉,程建山编著.现代语言学研究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8.思维,才能确定语义。
例如,spring 有“春天,弹簧,跳跃,泉水,活力”等意,到底是取哪个意义,则得看这词在具体语言中的表达意义。
张培基认为,“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解原文有逻辑关系。
根据逻辑关系来决定哪一种是确切的译法。
”又如,色彩词blue 就有多种意义,有“蓝色的,脸色苍白的,忧郁的”的含义,同一词,取哪个词义,都必须经过逻辑,对语境进行合理的判断,才能决定意义。
譬如,S he was wea ring a blue swe ate r.译为:她穿着一件蓝色的毛衣。
另一句,I feel blue at the ne ws .则译为:我听了那消息觉得很郁闷。
2.句法结构的分析需要逻辑词语意义的确定、原文的理解、句法结构分析、甚至准确的表达及校对都离不开逻辑。
例如,J effers o n re -fused to a cce pt othe r pe ople's opinions without ca reful tho ug ht.这个句子如果作为孤立的句子,按句法结构可以翻译为:杰斐逊没有认真思考,就拒绝了别人的意见。
然而,这个句子出现在以下原文中“Judge from yo urse lf.Je fferson refus ed to a ccept o ther people's opinions witho ut ca re ful thoug ht.”Ne ve r belie ve nor reject anything ,“he wrote to his nephe w,”beca use any other person has re jected it o r belie ve d it.He a ven has given you a mind for judging truth a nd e it.”不难看出:作者是赞赏杰斐逊的观点,凡事自己判断,因此,这句话可译为未经认真思考,杰斐逊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的。
就这小段文字译文如下:凡事自己判断,不要因为别人相信或拒绝什么东西,自己就去相信或拒绝它。
在这一小段文字中,还有一个句法现象,即“否定转移”,也是通过逻辑思考才能解决的。
在“no t …be caus e ”结构中,我们可看出逻辑所起的作用。
not 否定的要么是主句的谓语,要么是beca us e 从句。
如果是否定主句的谓语,用逗号与主句隔开就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没有逗号隔开的话,那只能用逻辑进行判断。
譬如,He did not buy the car becaus e it was too e xpe nsive .此处no t 从逻辑上看显然只能否定主句的谓语buy,而不是否定be cause 从句;而如果是否定beca us e 从句,也可从逻辑上看得出来,not 不可能是否定主句的谓语,而只能是否定beca us e 从句,这样的译文才能翻译得准确、通顺。
譬如,One should not abandon the po s s i-bility of us ing scie ntific idea to do good because one co uld use the sa me ide a to do ba d.可译为:不能因为科学研究成果被误作邪恶之用,而放弃将其用于造福人类的可能性。
3.语言模式转换需要逻辑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样的内容时候,采用的形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在我们的翻译中是常见的,下面我们以英语定语从句和汉语复合句为例,进行逻辑关系的对比分析:英语的定语从句,修饰主句中某个名词,或整个主句。
其位置放在被修饰名词或句子之后,作为后置定语,修饰前面的先行词,这是英语所特有的现象。
而汉语的表达习惯正相反,汉语属分析式语言,善用短句,定语太长不仅读起来不通顺,而且常常读到最后也不知所云,因此,英语中定语丛句在汉译时,首先要正确分析和理解这种定语丛句的结构,然后根据其与主句的逻辑关系译成相应的汉语。
如:S he is the only girl I ha ve found who can s pe ak Eng lis h.翻译为:在我所找到的女孩当中,只有她会说英语。
在例句中含有两个定语丛句,而这两个定语丛句不是并列关系,故两者之间不用任何连词,而是第二个定语丛句修饰“先行词+第一个定语丛句”的关系。
这种定语丛句也叫双重定语丛句。
在汉译时,根据其与主句的逻辑关系译成相应的汉语。
例句中的第一个定语丛句译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第二个定语丛句译成汉语的条件句。
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4.原文的理解、表述需要逻辑原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而对语境的判断则又离不开逻辑,譬如,It is g ood fo r him to do that.是译为“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还是译为“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呢?所有这些都得由上下文来推断。
如果没有上下文,要想理解语言并进行翻译,必须依靠逻辑。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在译文上语言表达出现“洋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不符合汉语逻辑的语言和表达则需要校正。
譬如,It is now thought that the m o re work we g ive o urbrain,the m ore work they can do.原译:现在人们认为,我们让脑子工作得越多,它就能干得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