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翻译领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文化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之一,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中介的能力。
在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翻译者需要理解并尊重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在文化转换中,也存在着一些悖论,需要仔细思考和解决。
文化与翻译的互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翻译需要对文化因素有深刻的认识和应用。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影响,文化差异,挑战,文化中介,文化意识,重要性,文化转换,悖论,跨文化交流,辨识,应用,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定义。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规则等。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于,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翻译的选择、表达和理解。
翻译则通过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与翻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得到更详细的探讨。
1.2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者的选择、传达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隐含含义,翻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事件等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歧义。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翻译学界和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则是翻译活动的重要背景和内涵。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翻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文化认知,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目标语言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译者还需要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来进行合理的文化调整和文化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能够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文化知识和文化策略,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表达和传递。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翻译实践的方方面面,为译者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指导。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
翻译是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化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内涵和背景。
文化对翻译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翻译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翻译实践的方方面面。
深入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议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浅议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作者:吴萍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7期【摘要】众所周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的再次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使译文高层次的达到语义、风格的和谐一致,就要对各国文化以及语言的相关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相关的规律,翻译出符合各国文化特色的译本。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传真” 文化“传真”的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一、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
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
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
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叶圣陶在《谈谈翻译》一文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反对“死翻”。
“死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
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例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文化传真
文化传真作者:赵文琪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11年第02期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文化的“异质”因素,译者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些“异质”往往是一种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使各种文化相区别,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世界。
在翻译中保存原文的异质性,这是对多元化的尊重,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异质性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良性交往,实现“文化传真”的目的,从而能促进21世纪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大发展,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
1.保持文化差异的必要性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或语言与文化特色的交际活动。
因此,翻译实际上可以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翻译应遵循两个原则:“尊重他人”,“自我尊重”。
1.1尊重他人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当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文化融合,但是后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分歧,以及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使中国关闭其走向世界的窗口。
因此,中国失去了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机会。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采取开放政策,而不采取预留多少对外国文化的差异。
1.2自我尊重,贡献“中国英语”所谓“中国英语”指的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形成的语言现象。
“中国英语”目前在中华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许多专家也已经证实了“中国英语”的重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一些中国术语和名称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在英语中找到同类的。
例如:在政治和经济方面:“iron rice bowl”(铁饭碗),“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women can hold up half sky”(妇女能顶半边天);体育方面:“wu shu”(武术),“tai chi”(太极拳),“wei qi”(围棋);日常生活方面:“qi pao”(旗袍),“jiao zi”(饺子),“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等这些英语单词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在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在英语中出现。
浅析翻译与文化“传真”
浅析翻译与文化“传真”摘要:语言承载着文化,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对翻译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在译的同时表达语言中涵盖的文化(即“文化传真”)起着决定作用。
本文意在通过对翻译与文化的概念和关系的阐述以及如何在翻译中达到文化的“传真”的分析,浅析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传真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85—02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好的译者不应该仅仅是像人们说的“活词典”、“活百科全书”,更应该是“杂览”文化、掌握”杂学”的“杂家”。
因为翻译不但要考虑语言表达的不同,还应密切注意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
翻译中的文化不会随语言而改变,文化必须真实传达到目的语中,这便是文化的“传真”。
一、翻译和文化的概念与关系翻译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
广义的翻译指语言与语言变体、语言变体与语言变体、语言与非语言等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
狭义的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前者只强调“基本信息”,而后者既强调了“语言活动”又强调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以及翻译的“忠实”。
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定义文化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即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英国学者泰勒做出了另外一种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疑文化具有极大的含概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先生就充分认可了“文化传递”的重要性。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移,更包含文化的传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存在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在文学翻译中传达原作中的文化元素,成为当前文学翻译领域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传真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忠实地传达给目标读者的能力。
文化传真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涉及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更涉及到文化价值的传递和文化认同的形成。
因此,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对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文化跨越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问题的本质和意义;2. 探讨译者主体性对文化传真的影响和作用;3. 基于案例分析,探索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4. 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译者对于文化传真的认知和行动,探究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的重要性和挑战;5. 提出相关建议,为提高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问题,为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文献综述在本阶段,将对文学翻译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阅读并综述,以深入理解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问题。
第二阶段:基础理论研究在本阶段,将从译者主体性和文化传真两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第三阶段:案例研究在本阶段,将选择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能力,并探讨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作文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
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更是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纽带。
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挑战。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的重要方式。
通过翻译,读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传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和人类的智慧,通过翻译,这种智慧和情感得以传播和交流。
另外,文学翻译也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当一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后,就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帮助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因此,文学翻译在推动文学交流和推广优秀作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播。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这种文化差异也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不仅仅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还需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才能够做到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化,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一个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让他们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和深度。
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目标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做到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能让目标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增进对他者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人们可以走进不同的文化世界,感受到文学之美,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
然而,文学翻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语言的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变得复杂而困难。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意义的同时,做出恰当的调整和转化。
翻译与文化传播总结
启示三
跨文化交流中要学会尊重和包容 不同文化,避免文化冲突。
借鉴三
不断的案例中吸取教训,避免 重蹈覆辙。
借鉴一
从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应用 于自己的文化传播实践。
06
未来展望
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技术驱动的翻译工具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翻译工具将更加智能化、高 效化,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要点二
价值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世界和平与 发展。
03
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是跨越语言障碍的关键手段 ,通过将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转 化为另一种语言,有助于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交流。
保存和传承文化
翻译不仅传递文化信息,还承担 着保存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使得 不同文化的精髓得以流传。
定义
文化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特定文化信息传递给 受众的过程。
目的
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
方式
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
途径
媒体、教育、艺术、旅游等。
文化传播的影响与价值
要点一
影响
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推动全球化进程,丰富人类文化 多样性。
案例一
案例三
失败的文化传播案例提醒我们,文化传播应当尊重文 化差异,避免文化霸权和过度商业化,注重保持文化
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教训总结
某文化符号被误解或误用,导致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案例分析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一
成功的文化传播需要深入了解目 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需求。
启示二
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与传播
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与传播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与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中,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通过翻译和传播使得不同的文化能够相互了解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与传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挑战。
一、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的重要性1.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
通过翻译和传播,读者可以了解和感受到其他文化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助于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2. 丰富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也对原作的创作者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得以传播到不同文化的读者,为作品带来新的受众和市场。
这些反哺原作的创作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动力,推动文学的发展。
3. 推动文化多样性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都有独特的文学传统和价值观,通过翻译,这些文学作品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这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相互融合。
二、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与传播的挑战1. 语言差异和文化障碍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面临的挑战是语言差异和文化障碍。
每个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译者需要在保留原作的意义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和文化能够理解的形式。
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2. 文学风格和文化转化不同文化对于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偏好和认知方式。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的读者的特点和偏好来平衡原作和目标文化之间的文学风格差异,使得译文在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目标文化的审美和阅读习惯。
3. 文学作品的价值观和思想的转移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这些价值观和思想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目标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译者需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合理处理和调整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和思想,以适应目标文化的接受和传播。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对比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对比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对比,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对比1.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计原味地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比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
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
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这样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
谙熟中国传统的杨戴伉俪将这句话译为"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该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得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
浅析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浅析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刘晓阳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9)6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
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在民族生存环境,习俗和宗教等条件下,对文化与文化翻译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总页数】2页(P364-365)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传真”;文化“传真”的度
【作者】刘晓阳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文化传真角度看古代文化典籍中骈句的翻译 [J], 张亚玲
2.文化传真——论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J], 赵文琪
3.翻译学的文化取向和翻译实践中的文化传真 [J], 刘慧敏
4.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之考辨——以葛译莫言《红高粱家族》中民俗文化翻译为例[J], 余世洋; 尹富林
5.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失真”与“传真” [J], 孙静;俞珍;王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失真”与“传真”
2020年第2期N o.2.2020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u z h o u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C o l l e g e2020年6月J u n.2020d o i:10.13690/j.c n k i.h z y x b.i s s n.16722388.2020.02.09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 失真 与 传真 *孙静,俞珍,王智华(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上饶334000)摘要: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民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㊂民俗文化翻译是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做好这项工作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㊂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易出现文化空缺和文化失真现象,需引起译者注意㊂文章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以中国民俗文化中饮食文化㊁风俗文化和民俗传说等翻译为例,建议译者借助一些补偿策略,对信息进行增补和解释,以确保译文保持源文化的质和量,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更好地推动中国民俗文化 走出去 ,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㊂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失真;文化传真;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88(2020)02003303 C u l t u r a l F a c s i m i l e a n d D i s t o r t i o n i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F o l k C u l t u r eS U N J i n g,Y U Z h e n,W A N G Z h i-h u a(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S h a n g r a o N o r m a l C o l l e g e,S h a n g r a o33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s a t r e a s u r e o f n a t i o n a l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f o l k c u l t u r e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t e r m s o f i t s r e s e a r c h.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f o l k c u l t u r e i s a m a i n c h a n n e l o f c u l t u r a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s o i t i s o f 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r a i s e C h i n a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a t u s a n d i m p r o v e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s s o f t s t r e n g t h.D u e t o t h e c u l t u r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a a n d t h e W e s t,t r a n s l a t o r s n e e d t o p a y 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 t o c u l t u r a l v a c a n-c i e s a n d c u l t u r a l d i s t o r t i o n w h i c h w i l l o f t e n o c c u r i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f o l k c u l t u r e.F r o m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a k i n g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f o l k c u l t u r e a s a n e x a m p l e,t h i s p a p e r s u g g e s t s t h a t t r a n s l a t o r s s h o u l d u s e 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c o m p e n s a t i o n,a m p l i f i c a-t i o n 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o t h a t r e a d e r s c a n a p p r e c i a t e t h e c h a r m o f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a s w e l l a s p r o m o t e t h e g o i n g o u t o f C h i n e s e f o l k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u l t u r a l d i v e r s i t y i n t h e w o r l d.K e y w o r d s:f o l k c u l t u r e;c u l t u r a l f a c s i m i l e;c u l t u r a l d i s t o r t i o n;t r a n s l a t i o n在文化 走出去 和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翻译在中国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㊂做好中国民俗文化翻译工作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异域的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㊂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 民俗 一词由萨克逊语中的f o l k和l o r e合成,意思是 民众的知识 或 民众的智慧 [1]1㊂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深厚㊁形式多样㊁魅力独特等优势㊂翻译和外宣中国民俗文化,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㊂一㊁文化失真和文化空缺中国民俗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做好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和外宣工作,在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有着重大作用㊂由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㊁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某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失,因而文化失真的情况在翻译中很常见[2]41㊂民俗文化呈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㊁饮食㊁交通㊁风俗习惯等,均包含了政治词语㊁宗教词语㊁信仰词语㊁神话和典故词*收稿日期:2020060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 走出去 背景下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与英译研究 (201921)的研究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1.孙静(1995-),女,江西上饶人,助教,翻译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对比研究;2.俞珍(1989-),女,江西万年人,助教,翻译硕士,主要从事英语口译研究;3.王智华(1970-),女,江西上饶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㊂43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语㊁文化负载词语等㊂由于民俗文化中的一些表达背后其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经过翻译后,其在汉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些独特文化内涵,在英语中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丧失甚至不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失真[3]97101㊂文化空缺是造成文化失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文化空缺分为部分空缺和完全空缺㊂部分空缺是指在将源语翻译成目标语过程中,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涵义相似的表达词汇,比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的七夕节及其由来㊂ 牛郎织女 故事是我国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而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㊂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就会在鹊桥上相会㊂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个类似的节日情人节㊂这一节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公历2月14日㊂情人节起源于基督教,在这一天,人们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爱意㊂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七夕节翻译成 C h i n e s e V a l e n t i n e s D a y ㊂完全空缺是指在将源语翻译成目标语过程中,找不到涵义相近的词㊂如 八卦 一词,若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看,就会被直接翻译成 g o s s i p ,这就是文化失真现象㊂ 八卦 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根据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把事物平行组合成八种不同形式,其实是一种文字表述符号,可翻译成 B a g u a 或 E i g h t D i a g r a m s ㊂文化空缺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民俗文化词语的内涵意义,也要采用一些翻译方法和策略㊂二、文化传真下的民俗文化文本翻译在当今,中外文明的交流碰撞日趋频繁,中国文化迸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正在演变成世界文化[4]74㊂中国民俗文化英译也成为了译者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㊂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还会受到文化的制约㊂与文化失真相反,文化传真要求译者准确地再现原文风格和内容,帮助目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审美感受㊂文化传真分为质的传真和量的传真,前者要求译者准确把握和再现原文,后者要求译者在把握质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文信息和内容的完整传达,避免 缺斤少两 ㊂以下,笔者将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卷“翻译为例,分析译者基于文化传真的角度,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补偿㊂(一)饮食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卷“讲述了中国14个传统节日及其来源风俗等故事,饮食文化也是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书中介绍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食物,但在目标语中却几乎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因此就出现了文化 空缺 现象㊂译者通过补偿方式,让目标语读者获得对等感受㊂如:例1:人们在过泼水节时,各家均要制作传统的傣族食物,还要吃烤鱼等民族风味食品,尤以 毫咯素 与 毫火 最为著名[5]35㊂D u r i n g t h e c e l e b r a t i o n o f W a t e r s p r i n k l i n g F e s t i v a l,t r a d i t i o n a l D a i f o o d s w i l l b e m a d e b y e v e r yf a m i l y,s u c h f o o d s w i t h e t h n i c f l a v o r s a s r o a s t f i s h a r e t h e i r c h o i c e s,a n d t h e m o s t f a m o u s a m o ng th e ma r e H a o l o s u a n d H a o h u o .这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卷“对泼水节时人们吃的一种食物所进行的描述㊂文中提到的 毫咯素 和 毫火 是傣族特有的两种食物,‘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卷“对 毫咯素 和 毫火 这两种食物分别进行了解释㊂在此处,译者使用音译法,根据这两个词的汉语拼音对之进行翻译,保留了源语原汁原味的特色和色彩㊂又如:例2:腊八豆腐是一种民间风味特产㊂每到腊月初八的时候,乡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称作 腊八豆腐 [5]125㊂L a b a t o f u i s a p a r t i c u l a r k i n d o f f o o d i n t h e f o l k.W h e n i t c o m e s t o t h e e i g h t h d a y o f t h e t w e l f t h l u n a r m o n t h,a l l f a m i l i e s i n t h e c o u n t r y w i l l l e t t o f u b e e x p o s e d t o t h e s u n,a n d t h e n a t u r a l l y e x p o s e d t o f u i s c a l l e d L a b a T o f u.这段材料提到了腊八节要吃的食物腊八豆腐,并介绍了腊八豆腐的制作方法㊂在翻译这段材料时,译者使用了直译法,译文与原文内容一致,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色㊂腊八豆腐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文化涵义相等的表达,而 豆腐 这一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t o f u 已被西方国家所接受,故译者也使用了音译法㊂在此处所举例子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很多节日的饮食文化,如元宵节吃的汤圆翻译为 s w e e t d u m p l i n g s ;再如吃糕点 e a t i n g r e f r e s h m e n t s ,农历二月二吃的龙须面 d r a g o n w h i s k e r l i k e n o o d l e ,七夕节吃的巧果 e a t i n g Q i a o g u o 等等,翻译中都用了直译法或音译法,形象生动㊂(二)风俗习惯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风俗习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㊂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会出现文化 缺省 现象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意这一情况,翻译时要照顾到目标语读者㊂如:例3:花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㊂花灯最初源于祭祀活动,后又发展为一种娱乐活动㊂花灯最早产生于汉代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不仅赏花灯,而且还要举行猜灯谜活动[5]45㊂A f e s t i v e l a n t e r n i s a t r a d i t i o n a l f o l k a r t i f a c t a n d a l s o a n i m p o r t a n t s ym b o l i n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I t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w o r s h i p i n g e v e n t s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a n d l a t e r b e c a m e a n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p r o -j e c t I n a n c i e n t C h i n a ,p e o p l e d i d n o t o n l y e n j o y t h e l a n t e r n s b u t a l s o h a d a n a c t i v i t y o f g u e s s i n g l a n t e r n r i d d l e s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互动,比如猜灯谜㊁吃汤圆㊁舞龙舞狮等等,而这里提到的仅是赏花灯㊂花灯,其实是灯笼,并不是长得像花一样的灯,它是一种手工艺品㊂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将它悬挂在门口㊁广场等地,供大家观赏㊂译者将 花灯 译为 f e s t i v e l a n t e r n ㊂f e s t i v e 一词表示节日的,喜庆的,欢乐的 ,用在这里能够表达出人们的喜悦快乐之情㊂译者用了 l a n t e r n 而非 l a m p 一词来表示 花灯 的 灯 ㊂文中的 灯 指的是灯笼,而 l a m p 在英文中表示的意思是灯泡㊁灯等意思,与文中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使用 l a n t e r n 准确再现了原文的意思㊂又如: 例4:接姑奶奶:每逢二月初二的时候,出家的女儿要返回娘家,与父母团聚㊂所以,二月初二这天清晨,娘家的人就要早早起来,将屋子打扫干净,准备迎接女儿回家㊂各地接姑奶奶的风俗略有不同,但大体程序相同[5]16㊂I n v i t i n g t h e M a r r i e d D a u g h t e r s H o m e :O n e v e r y l u n a r F e b r u a r y 2n d ,t h e m a r r i e d d a u gh t e r s w o u l d r e t u r n t h e i r p a r e n t s h o m e f o r a r e u n i o n c e l e b r a t i o n .O n t h e m o r n i n g o f t h i s d a y ,t h e r e l a t i v e s o f t h e i r p a r e n t s f a m i l y w o u l d g e t u p e a r l y a n d d o a t h o r o u g h c l e a n i n g o f t h e h o u s e t o g r e e t t h e i r d a u g h t e r s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c e s s h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c u s t o m s ,b u t s i m i l a r g e n e r a l p r o c e d u r e s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二月二的风俗习惯之一接姑奶奶㊂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姑奶奶一词有三层含义:第一指的是父亲的姑母,第二指的是娘家称呼已经出嫁的女儿,第三指的是泼辣㊁厉害的女子(含戏谑之意),也用于这类女子的自称[6]463㊂通过阅读,可以知道文中的 姑奶奶 指的是第二种意思,所以译者将其翻译成 t h e m a r r i e d d a u g h t e r s ㊂此外,原文中的日期二月二指的是农历二月二,译者翻译时加上了 l u n a r 一词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弄清楚这类词所指的意思,充分考虑语境,这样才能准确传达原文,不给目标读者造成一头雾水㊂(三)民俗传说民俗传说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传说中的人物都被进行了神化㊂民俗传统凸显出中国文化的个性,目标读者通过阅读民俗传说故事会更了解中国文化,民俗文化翻译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㊂例5:民间有许多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美丽传说㊂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荒淫残暴的魔王在西双版纳为非作歹㊂一天,魔王抢了十一个美丽的姑娘㊂之后,他又去抢来了第十二个姑娘㊂这个姑娘不仅是最美丽的一位,也是最为聪慧的一位㊂她在决定自救的同时,也为老百姓除掉这个魔王[5]2829㊂T h e r e a r e m a n y b e a u t i f u l l e g e n d s i n f o l k l o r e a b o u t t h e o r i g i n o f t h e W a t e r s p r i n k l i n g Fe s t i v a l .I t i s s a i d t h a t t h e r e w a s a n d i s s o l u t e a n d c r u e l m o n s t e r w h o h a d c o m m i t t e d m a n y t o w e r i n g c r i m e s i n X i s h u a n g b a n n a l o n g l o n g a g o .O n e d a y ,h a v i n g r o b b e d e l e v e n b e a u t if u lg i r l s ,h e w e n t t o r o b t h e t w e l f t h gi r l ,t h e c l e v e r e s t a n d t h e m o s t b e a u t i f u l o n e .S h e d e c i d e d t o s a v e h e r s e l f a n d g o t r i d o f t h i s m o n s t e r f o r a l l t h e p e o p l e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子通常会使用关系词来连接成长句,但汉语喜短句,注重连贯性㊂译者在这段文字的翻译中使用了一个主语从句和定语从句,这在表达上就显得更加平衡㊂泼水节是傣族的一种特有节日,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㊂泼水节的来历与上文中提到的魔王有关㊂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还是之前的方法,忠实原文的风格和格式㊂原文中的 为非作歹 译者用了一个定语从句来表述,同时译者还用了 t o w e r i n g c r i m e s 一词来反映魔王的滔天罪行㊂ 例6: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时有一种叫 年 的怪兽㊂这个怪兽长得十分凶狠,头上的触角很长,常年居住在海底㊂只有每年除夕的时候,才会爬上岸边来,偷吃田里的粮食,以及农民家中的牲畜[5]128㊂L e g e n d h a s i t t h a t l o n g a g o ,a f i e r c e a n d c r u e l m o n s t e r c a l l e d N i a n w i t h l o n gf e e l e r s o n i t s h e a d l i v i ng u n d e r th e s e a a l l t h e y e a r a r o u n d .O n l y o n e v e r y C hi n e s e N e w Y e a r s E v e ,i t c r a w l e d o n t h e s h o r e t o s t e a l t h e g r a i n i n t h e f i e l d s a n d t h e l i v e s t o c k i n f a r m e r s h o u s e s .(下转第51页)53第2期 孙 静,等: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 失真 与 传真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3]44㊂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教师教学评价策略,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㊂本研究以人本理论为指导,对高职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有待在实践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完善㊂参考文献:[1]魏丽青.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2]陈利民,燕 珍,杜金涛,等.基于发展性评价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 ].教育探索,2019(9).[3]刘丽娜,杜艳秋,罗玉萍.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发展逻辑㊁体系构成及多元协同[J ].江苏高教,2018(1).[4]雷 虎,任 佳,尹树华,等.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5(4).[5]王松丽.基于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评价体系构建[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4).(上接第35页)例6中一共有三个句子,但译文中译者将第一句和第二句用w i t h 连在一起,符合英语中形合的特点㊂ 年 是怪兽的名字,非常凶猛残暴,译者在翻译中将 当时有一种叫 年 的怪兽㊂这个怪兽长得十分凶狠 连在一起,直接译为 a f i e r c e a n d c r u e l m o n s t e r c a l l e d N i a n ㊂这样,就能够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 年 在此处指代的意义㊂三㊁结 语让中国文化 走出去 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而翻译就是最有效㊁最直接的手段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走出去 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融,同时也能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入新鲜血液㊂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尽量避免中国民俗文化翻译中的缺省和文化失真现象,一旦造成这种现象就会给读者造成障碍㊂作为译者,应该借助一些补偿策略,对信息进行增补㊁解释,让文化保持质的传真和量的传真,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到原文的独特魅力,最终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㊂参考文献:[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2]陈学婷,余 婷.英译‘寻乌调查“中的客家文化失真及误译[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1).[3]丁立福.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失真及补偿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09(5).[4]杨秀娟,王 琦.‘祝福“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杨宪益㊁戴乃迭英译本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5]董 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卷(汉英对照)[M ].沈寅卓,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上接第46页)参考文献:[1]万 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9(15).[2]芈书贞,武桂枝. 教㊁学㊁做 一体化在‘建筑材料与检测“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4(23).[3]鲁菊花.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以 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为个案[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4]林欣欣,吴延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改革探析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建筑材料与检测实训 课程为例[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4).[5]唐文锋,黄 伟,邱小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3).[6]邓邵云,邱清华.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基础课程‘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4(33).15第2期 花 蓉,等:高职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成语汉译英时的文化“传真”
一、引言人类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信息。
翻译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人类文明活动所进行的,不是简单地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符号的转换,更传递着这种语言内在的文化因素。
翻译也成为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其成语中有不少更是身藏典故以及凝聚着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创造中智慧的结晶。
但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侧重于英译汉。
在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多遵循“异化”的翻译原则,把许多外国文化原汁原味地植入了中国人的头脑。
可是在把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译时却又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用“地道的英文”进行翻译。
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我文化殖民,非常不利于文化的双向交流。
尤其是对成语的翻译上,过去许多译者在进行汉译英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其文化蕴含,给西方读者造成了文化误读。
孙致礼先生在其《文化与翻译》(2000)一文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在翻译实践中进行文化传真的观点。
“文化传真”,即“尽量保存外来文化之‘洋味’,以使我国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
虽然这一观点仍是针对英译汉时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这对于我们汉译英时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对成语汉译英时也应该对其中文化进行“传真”,保存我们中国文化对于外国读者之“洋味”,以扩大外国读者的文化视野,引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二、本文探讨的成语的定义及成语文化传真的意义(一)成语的定义一般认为汉语的成语就是指四字词组,这是狭义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词典》(1999)中把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而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1997)就认为成语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
他说:“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
不管它原是熟语、谚语、歇后语,还是政治口号、科学术语,等等,只要进入书面作为成语运用的,一律总称成语。
浅论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浅论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李宏波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8)004
【摘要】本文阐述了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要论述了文化概念及其特征.本文在分析翻译中存在的文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达到了"文化传真"的翻译方法,并且通过诸多实例对这五种译法作了详细论述,旨在对新时期的文化翻译研究与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李宏波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03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语义翻译在文化传真中的应用--以理雅各《尚书》成语翻译为例 [J], 陈静
2.翻译学的文化取向和翻译实践中的文化传真 [J], 刘慧敏
3.浅论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J], 李宏波
4.论健身气功图书“走出去”中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传真——以《五禽戏》英译为中心的考量 [J], 王彬
5.《道德经》四种德文译本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J], 王晓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
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
中文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它的特
点是把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从而帮助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
在中
文翻译的过程中,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必须将其文化特性完整
地表达出来。
翻译不仅需要在语言的表达上表现出原文和译文的语种特色,而且也要尊重文化,使非中文国家的读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增强文化交流。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文翻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
以提高中文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还可以把大量的文化信
息传播给不同国家。
正是由于中文翻译的有效翻译,许多外国读者能够深
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总而言之,中文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它既可以帮助不同语言
之间的文化交流,又可以让外国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加深中国文化
的理解。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越来越紧密。
在这种背景下,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因此,文化翻译和文化传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文化翻译是将某种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当我们需要翻译一份资料、一份文书或一个表格时,需要根据源语言的文化语境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解释,使得译文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并且在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下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如何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精准地传递到目标语言中,可以极大地提升翻译质量。
文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多的是文化的传递。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不同体现在其语言、宗教、习惯、艺术等方面。
因此,在进行文化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进行不同的转化和传达。
与文化翻译相对应的是文化传真。
文化传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递自己所在的文化信息。
这可以通过传统的艺术形式、节日、节庆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例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
现代社会中,文化传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实行跨文化传播,这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文化翻译和文化传真是相辅相成的,在文化传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
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和转化。
这两者共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总之,文化翻译和文化传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和传递,更多的是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这两者的发展,并且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递。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三)
2.2 不要给"洋⼈"穿上"长袍马褂",原汁原味地体现⽂化"传真" 鲁迅先⽣在谈翻译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异国情调,也就是所谓的洋⽓。
此处"洋⽓"是指保存原语所蕴含的异域⽂化特⾊,不要使英语说法带上特有的中国⾊彩。
2.2a 字⾯翻译有时优于意译 例如:as gentle as a lamb(像⽺⼀样温和),as gay as a lark(像云雀⼀样欢跃),as proud as peacock(像孔雀⼀样骄傲),as ugly as a toad,(像癞蛤蟆⼀样丑陋),as hard as flint(像燧⽯⼀样坚硬),as like as two peas(像两颗⾖⼀样相像)。
这样处理既传达了形象,⼜为译⽂增添了异国风情。
当然刻意追求"洋味"和"形象"有时也适得其反。
例如:With determination, with luck, and with the help from lots of good people, I was able to rise from the ashes. 译⽂:凭着我的决⼼,我的运⽓,还有许多善良⼈们的帮助,我终于得以东⼭再起。
(此译⽂中舍去了凤凰焚⾝的形象。
倘若⼀味强调原⽂的"形象"和"洋味",直译为"我终于从灰烬中获得新⽣。
"那就使⼈不知所云了。
) 2.2b 避免把汉语鲜明的民族或地⽅⾊彩强加到译⽂中去 例如:英语成语(a region)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来⾃《圣经》,⽜奶和蜂蜜是西⽅⼈熟悉的⾷品,这⼀成语如译成汉语的"鱼⽶之乡",虽然意思相近,但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了。
故还是译成"物产富饶之地"⽐较合适。
浅谈翻译与文化传播
。
:
。
,
,
,
度 与 文 化传 播 关 系进行论 证 : 关 键 词 领 域 ; 方 法 ; 翻 译 态 度 ; 文化 传 播 : : [ 中图 分 类 号 ] H 3 巧 9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一 2 139 2 0 16 一 0 5一 14 1一 0 1 2 0 0 2 [ 文章 编 号 ] ( )
, , ,
、
。
被誉 为开
, ,
现 代 翻 译 大家 连 淑能在 《 英 汉对 比 研 究 》 中 提 出 翻 译 是 把 一 种 语 言所 表 达 的思 维 内容 用 另 一 种 语 言表 达 出 来 的 思 维活动 它 包 含着 一 个对 原 文理 解 逐 步 深入 对 原 文 含 ” 义 的表 达逐渐 完 善的过 程 这 一 理论所体 现 的思 想 是 将翻
, ,
。
“
启 中 西 文化 大 门 的利 玛窦
在 介 绍 外 文入华 的 同时
,
家经 典
将 《 四 书 》 翻译 成拉 丁 文
, ,
传 入 欧洲 社 会
、
精研儒 极 大地
。
促 进 了 中华 文化 与发 展
,
同 时也 增 进 了 中 西 方 的 了解 又如 现代 翻 译家 杨宪 益先 生 译 有 《 离骚 》 《史记 》 等 多部 中 国 名 著 反映 出 中 国古 代 不 同文体 不 同语 言类 型 的特 点 极
, , , , ,
。
。
文化 传播对 整 个 国家 和 民族 而 言都 是 意 义 非凡 的 而 作 为年 轻 的新 一 代 我 们 必 将 担负起 传播 文化 的重 要 作 用 成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于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每一个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翻译作为语言的转换工具,承载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了解和分享彼此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促进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比如《圣经》的翻译对基督教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于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因素。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传递和表达。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尝试用目标语言最恰当的说法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对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有所了解,在翻译时进行合理的调整。
不同文化之间的习惯、风俗和礼仪也会影响翻译的表达方式,需要翻译者加以考虑。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于翻译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著作和历史记录因为翻译而被后人所了解和传承。
通过对文化的翻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传颂。
古希腊的哲学著作、古罗马的历史记录等都得益于后人的翻译而得以保存和传承。
翻译也会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影响和交融,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于翻译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也催生了翻译行业的蓬勃发展。
翻译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各国的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为文化的融合和共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表达的工具、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推动者。
论文化词的音译与民族文化的“传真”
论文化词的音译与民族文化的“传真”
丁立福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1
【摘要】语音、语意与文字三位一体,相互映照,共同承载着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音译作为对原语语音的模拟,必然拥有一定的语意涵盖量,必然具备“传真”原语文
化的独特视角.借鉴“五不翻”传统音译理论,探讨音译在文化词翻译实践中的具体
运用,可以例证音译“传真”文化的功能.在中华民族复兴之际,中华文化急需对外传播,翻译文化词也就首当其冲,音译则是不得不倚重的“传真机”.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丁立福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南232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与文化的传播 [J], 张静华;刘改琳
2.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音译谈中国英语音译词的推广 [J], 陈静
3.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语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 [J], 吴礼权
4.林语堂文化负载词的"音译+"策略研究——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J], 孙红萍
5.玄奘“五不翻”理论与文化负载词的音译 [J], 赵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
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既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传真”;文化“传真”的度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is discussed in the broad context of research on culture. This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and deep structure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act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objective laws pertaining to their interaction. Facsimile of culture refers to the basic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one which requires that the meaning, form and styl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be precisely expressed in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also,satisfy the needs of reader’s. In addi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a facsimile of culture could be achieved in translation.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culture; facsimile of culture摘要 (I)1.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1)2.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 (2)2.1探究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真” (2)2.1.1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 (2)2.1.2 把握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3)2.1.3 找准直译、意译、注释三者的“契合点”,体现原语的文化风貌 (3)2.1.4 留神带有异域感情色彩词语的翻译 (4)2.2要求原汁原味地文化“传真” (5)2.2.1 避免把汉语鲜明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 (5)2.2.2注意“洋味”中“土气”的处理 (5)2.3恰当使用汉语中的习语和规范语,以最佳的方式展视文化“传真” (6)2.3.1 尽量使用规范的汉语,注意译语中的“神韵” (6)2.3.2具有本土味的表达法 (7)3. 总结 (8)参考文献: (9)1.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
……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只要进行一下翻译实践或看一下翻译论著,就会发现这些话是千真万确的。
这就是英语中所说“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kind of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habit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language is spoken,”的道理所在。
有时即便对某成语典故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翻译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也有可能达不到“传真”的效果。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
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
例如:中国人视龙为吉祥物、封建帝王的象征, 又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
然而, 西方人却把“头长角身披鳞”的dragon 看作灾难、凶恶的象征, 所以“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只能是“four tigers”。
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
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
由上可见,“文化翻译”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而文化“传真”是做好文化翻译的关键。
2.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文化“传真”不仅仅指忠实原语,而且是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法。
至于什么是它的“度”还没有固定的定规可循,所以如何准确地把握它的尺度还有待译者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探索。
笔者拟就双语转换的“度”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2.1探究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真”文化翻译既要考虑历史、社会背景,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词语,译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既要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又要了解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2.1.1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西方人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许多词语中也就蕴含着宗教文化, 它对我们中国人理解与翻译这些词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果译为“约翰是可靠的, 他不吃鱼, 还玩游戏。
”, 这就理解错了, 原因是对其渊源不清楚。
原来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 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
新教推翻旧教后, 新教教徒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
所以“eat no fish”就转译为“忠诚”。
当然就要遵守规则,“play the game”就转译为“守规矩”。
有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成语也值得注意。
例如:Lick/Kiss the dust (《弥加书》第七章第17节)不能冒失地译成“五体投地”或“顶礼膜拜”。
该成语深层喻义是“卑躬屈膝,忍受侮辱”,其贬责之意与汉语中的“胯下之辱”略有相同之处。
以上译语例子都是注意了词语表层字面的含义,而忽略了受其文化特性制约的深层意味。
2.1.2 把握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形神兼备的比喻在描绘人或物外观的同时,也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的精神实质。
它寓神似于形似之中,使形似的比喻更具有实感。
例如:He (Prebel) looked at the clock. The big second band was sweeping down like a guillotine. (Pat Frank) 此例中,秒针与铡刀在外在相似点在于其下落迅速,内在相似点在于两物——时间和铡刀——同样无情,正在逝去,而他(Preble) 应下决心的时刻却在一秒一秒地逼近。
又如:Beauty is but flower, which wrinkles will devour。
外观上,“beauty”和“flower”两者都很美,但最终都会被吞噬,本质上两者具有mortality(必死性)这一特点。
2.1.3 找准直译、意译、注释三者的“契合点”,体现原语的文化风貌例如:Every body wouldn'tlikeita: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b: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以上b才是正确的翻译。
又如:It was that population that gave to California a name for getting up astonishing enterprises and rushing them through with a magnificent dash and daring and a recklessness of cost or consequences , which she bears unto this day .这个句子虽长,结构不复杂,如果进行直译,其译文将十分逊色,如果进行综合处理,译文将有声有色地传达原文的神韵。
译文:那里的人们富于大无畏的开创精神,建立庞大的企业,敢冒风险,势如破竹,一干到底,不顾及成本,因此为加利福尼亚赢得了声誉。
直译保持了原有的表达方式,意译体现其内在含义。
还有些英语成语引喻了《圣经》中的人物。
如果采取直译加注的话,就能把原文的喻义如实地展示出来。
例如:as old as Methuselah, as rich as a Jew, as wise as Solomon。
玛士撒拉(Methuselah)是《圣经》中以诺之子,据说享年969年;古代犹太人多因高利贷盘剥蓄财,犹太人(Jew)就成了富人的代名词;所罗门王(Solomon)是《圣经》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