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所包括的十多个组成部分中,最主要的是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三大组成部分,因为这是针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最迫切需要作出理论说明的三门科学。
联系:这三大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严密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最终都是为了更充分、更完满地论证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从各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的。
起点、中介和终点这三者是紧密相关、互相联结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两大理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点,那如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②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①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变成现实之前,只是理论推理,还不可能十分圆满、完备,切忌把有待实践验证的理论神圣化、教条化。
②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当今重新总结历史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准绳来衡量,既不能全面肯定苏联模式,也不能全面否定苏联模式,应该细加解剖,具体分析。
③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改革实际上是第二次革命,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改良,但是这不像第一次革命那样完全是自下而上推翻旧制度的革命,而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三.1.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2.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3.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5.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四.①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③《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用开展革命斗争的途径推翻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3、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结合,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
4、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5、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必由之路;
6、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必由途径;
7、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最终目的。
8、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
五.“卡夫丁峡谷”是古罗马史的典故。
马克思以“卡夫丁峡谷”来形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或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经历。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其实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制度层面,即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系列的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俄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其二是生产力层面,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一旦完成了生产关系的跨越以后,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力。
这两个层面应该统一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完成了第一个层面,才有可能到达完成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则是对第一个层面的深化和巩固。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发现之后又对人类社会又一伟大贡献,是马克思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跨越理论只是为东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性的说明。
六.1、东欧剧变实质
东欧八国:波兰、匈牙利 东德、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1989年) 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
(1990年)
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七.苏联解体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历史原因: 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的发展道路)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建设“
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 外部原因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
政治原因: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内部原因 东欧
剧变的
原
因
八.(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九.1、坚持“主体社会主义”的朝鲜社会主义
1)对苏东剧变的看法:是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严重错误,而朝鲜必须更加坚定走朝鲜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 “主体社会主义”内容:加强党对群众的教育,抵制西方文化思想和“和平演变”;朝鲜可以首先实现共产主义;朝鲜只能是计划经济体制;朝鲜要向更大更公所有制方向过渡。
2、推进 “革新路线”的越南社会主义
1)对苏东巨变的看法: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
2)革新思维的主要观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以社会主义为既定方向、由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并存;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用资本主义经济。
3、向 “初级阶段”前进的老挝社会主义
1989年1月提出老挝处在“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
第一,对苏联东欧的变化持批评态度。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坚持集中原则基础上发扬民主;增强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真正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
第三,提出“革新开放”
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第四,政治上提出反对自由化。
4、“稳步改革开放”的古巴社会主义
1)“誓死捍卫社会主义”2)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
3)不放弃计划,但是要利用市场。
4)坚持公有制,增加其他经济成份比重。
5)改变过高的社会福利分配;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十.民主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思想上,主张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只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思想来源之一。
政治上,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赞成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性质的前提下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
经济上,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在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实行混合经济。
党的建设上,主张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组成全民党。
奋斗目标上,不承认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而把建立世界和平作为持久的任务,宣称没有最终的奋斗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原则区别,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范畴。
十一.(一)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二重性
两重性:根本制度的腐朽性和现实存在的合理性,被取代的必然性和自我完善的可能性。
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不可能改变,它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由自身加以克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然灭亡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它仍然具有自我调适、自我修复的能力,仍然具有容纳和推进现代生产力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一个比原来的预测要漫长得多的历史过程。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
1、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的表现
一是实行国有经济和股权社会化;
二是实行国民经济计划调节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三是吸收工人共同参与企业管理;
四是实行福利主义,兼顾社会公平。
这四个方面的变化,无疑是面向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方向、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的方向、缩小贫富差别的方向、提高工人阶级经济地位的方向来演变的。
这些,恰恰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方向。
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分析
第一,新旧社会制度必然要有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贯通的历史衔接与交替的过程。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必然会有即将从这里降生的社会主义的萌芽或因素。
第三,社会主义因素的出现,恰好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因素的出现,正好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在向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调整和演变,并非与社会主义背道而弛。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这种代替的现实可能性正在逐步增大。
(三)“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不愧是历史辩证法的大师。
他们同时又谆谆告诫全世界的无产者:“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恰好构成了辩证的统一体。
这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第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危机。
第二.社会福利政策没有改变资本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依然严重。
第三.全球化使南北经济差距鸿沟扩大。
世界经济财富增长与分配不公同时存在。
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全球霸权,国际经济关系中固有的矛盾与斗争依然存在。
2.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第一,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
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是一场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要深刻、复杂的社会变革,已经具有世界影响。
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并不能抹煞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几十年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在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向新世纪胜利迈进。
第二,本国特色是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
从目前来看,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是减少了,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成熟了。
成熟的标志是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已经找到一条在新世纪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正是当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探索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反思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初步成功,前苏东国家的左派力量重新振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表明社会主义事业将在21世纪再现辉煌。
十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余粮征集制;2)义务劳动制度;3)加速工业国有化;4)流通分配领域非市场化。
2、评价:
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垄断,直接建立起生产和分配方面的供给制,带有军事性质。
,功绩在于它使国民经济首先为战争服务,因而保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但这个政策毕竟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十三.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民主集中制代替高度集中的军事管理体制;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试行租让制、租赁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实施新经济政策,使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工农联盟进一步加强,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十四.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针和方法,以及所实行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的总称。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3、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
第一,文化上也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1、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
第一,苏联按照斯大林模式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斯大林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斯大林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2、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出现了高速度、低效益、比例失调。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以党代政破坏了法制,苏维埃徒有虚名;个别对上级负责,脱离群众,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