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分数:2.00)A.动力作用B.激发作用C.解释作用√D.诱导作用解析:解析: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第二,解释作用。

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第三,预见作用。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A、B、D都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不选。

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重在强调(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解析:解析:“人的感情”与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排除C,A、B与题干无关,是干扰项,故选D。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解析:解析: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选项是政治斗争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与题意无关,不选。

C、D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不选。

[讲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讲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马哲部分专题三 认识论

马哲部分专题三 认识论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 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 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 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 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无条件性、 无限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 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方面含义:
①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 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
绝对真理 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夸克
相对真理 部分反映
? ? ?
近似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 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 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方法论:
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导致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导致怀疑论和诡辩论。
话题四、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 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天圆地方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课件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课件
第6页/共51页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来源 2. 动力 3. 唯一标准 4. 目的
第7页/共51页
1.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第31页/共51页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
4)从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与途径。 • 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转化的
基础和前提; •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使实现转化的正确途径。
的,绝对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 人类的认识无限接近于事物,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看,只是某一方面,有待于拓展, • 从深度看,程度上有待深化。
第26页/共51页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a
1)感性认识: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第27页/共51页
• 感觉:是主体的感官对客体的个别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 • 知觉时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是主体把对客体的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形成的多种特性
4.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人们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第12页/共51页
问: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因素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

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

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③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述实践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表述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就是说,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于认识本质的回答有什么不同?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三部分 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部分 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部分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命题频率最高,知识点最为密集的部分。

九月份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摆脱强化思维,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立足教材,用好大纲要点,夯实基础,为后期强化做好准备。

具体的学习方法是:第一,弄清楚结构,找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把握住要点,结合教材,以点带面,吃透概念,学会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学习大纲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带着问题去看教材,或者请教教师,在巩固基础的过程中不能把问题隐藏起来。

一、认识论的基本结构:(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B 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联系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B 认识是否需要不断发展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2010年考题]有这样一张图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A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主义关系的核心B 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 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 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1、认识与实践:1)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历年无命题)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2)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3)价值关系:限定和超越(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已的能力和需要,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都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 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 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
每个人大量的知识是来自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强调书本知 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并不 矛盾,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别人为直接经验,也就是说 在前人那里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基本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4.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① 直接现实性
② 自觉能动性
③ 社会历史性

牛拉犁
拖拉机
5.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指人类改 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社会实践。是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① 物质生产实践
注意: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他人则认为直接经验。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 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 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 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战争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② 认识关系
在实践中,主体必然会反映客体,发生主体的认识活 动。所以在实践的同时也构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 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社会遗传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 物。例如,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 技能的痕迹。
认识、实践 主体客体化
主体
中介
客体主体化
客体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 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 如,面包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它吃了,变成了自己身体内的营 养,这是消费中的客体主体化;望远镜是客体,你是主体,你用它 来观察,变成自己视觉器官的延长;知识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 它掌握了,变成自己大脑中的认识,这是认识中的客体主体化。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是指()A. 一切有生命的人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A. 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 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形象性B.逻辑性、综合性C.间接性、抽象性D.真理性、主观性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硬!
红! 甜!
感觉
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感觉的集合,是把事物感 觉 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各方 面特性的整体感性形象。
苹果(知觉)=红+甜+硬 +……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
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感觉和 知觉在头脑中的回忆,是对客观对象的整体 形象的再现。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活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 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 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反对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点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
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 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指 出主体是在自觉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 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 这个过程实际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是认识主体能 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 认识的发展过程,因而全面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及其过程。

认识论知识点范文

认识论知识点范文

认识论知识点范文一、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人类主体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认知世界和事物的过程。

2.认识是人类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认识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认识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

三、认识的方法:1.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知觉来获取直接认识和感受。

感性认识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知和直接经验。

2.理性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进行间接认识和思维活动。

理性认识重点是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

3.综合感性与理性,即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通过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合成,以及理性思维的深入分析,来进行综合的认识。

四、认识的限度:1.认识具有局限性,人类认识是有目的、有选择、有限度的。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和掌握全部的客观事物。

2.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偏见和误差,受人的主观意识、条件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3.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我们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或者局部。

五、认识的发展:1.认识从无知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和逐步深入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会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2.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到综合感性与理性的阶段。

3.认识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的认识活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关于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认识论研究广泛而深入,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和观点值得深入探讨。

通过对认识论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认识的特点以及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我是一个助产婆而已
我的授课方法



1、我承认我是无知的。 在无限世界面前,我是 一个无知者。我能给你 的仅仅是一个看待世界 的窗口。 2、我给你的是你自己已 经有的。你知道什么, 我会在你知道的基础上 拓展性地告诉你什么。 3、我不强求你改变。在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 够真正改变你,除非你 自己愿意。
红 花!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 是对事物表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 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认识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 映 具 有 摹 写 性 与 创 造 性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客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性状和关系 能 摹写性 动 性 体 现 创造性 本质和规律
分析和选择
运用和组合
建构和虚拟
水稻基因图发表与超级杂交水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 介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客体
主体客体化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中介)
客 体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第一,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 第二,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第三,通过反馈调节实践活动。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
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 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 ,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 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 ,就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 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 会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 跃的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 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 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2.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 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 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采用正确的实践 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即人们遵循一定的 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 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 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 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 预期的结果,那么认识就 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 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 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 外的其它原因引起的,那 就是错误的认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类似意识, 是意识的高级阶段)
• 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 如徐霞客: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 终于写出<<徐霞客游记>> • 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两者区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低级阶段
内部的、本质的 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是丰富全面的。
辩证关系(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任何实 践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践,一定具体条 件的制约,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者驳倒现 有的一切。其次,实践对真理检验具有反复性 。
茫茫宇宙
UFO
外星人
• 注意区别: • 真理的相对性与实践标准的相 对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一、真理及其属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
1.真理 是指只有既与事物的表面联系,事物的 现象又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的本质 相一致的认识。 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像符合的认 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命题频率最高,知识点最为密集的部分。

九月份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摆脱强化思维,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立足教材,用好大纲要点,夯实基础,为后期强化做好准备。

具体的学习方法是:第一,弄清楚结构,找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把握住要点,结合教材,以点带面,吃透概念,学会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学习大纲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带着问题去看教材,或者请教教师,在巩固基础的过程中不能把问题隐藏起来。

一、认识论的基本结构: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
B 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联系
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
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
B 认识是否需要不断发展
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
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
[2010年考题]有这样一张图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主义关系的核心
B 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 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 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
1、认识与实践:
1)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历年无命题)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2)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3)价值关系:限定和超越(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已的能力和需要,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都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无论是在观念的认识和被认识与实践的改造和被改造,这两个过程都是双向的,即在观念上,在主体认识客体的同时,客体也丰富了主体的认识体系;在实践上,主体改造客体的同时,客体也以某种方式和途径“改造”了主体。

也就是所谓的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这一双向运动。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例:[2011年考题]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

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

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

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

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这部分可以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在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四个方面。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规律的概括: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以至无穷
两个阶段,也是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形成的过程)
两个问题: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第二,非理性认识的作用
表象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理性和感性
相互渗透
两者关系
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有些起积极作
用,有些起消极作用,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二次飞跃: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认识指导实践并得到检验的过程)两个问题:
第一,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
A 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B 才能得到检验。

第二,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材料分析)
要从实际出发,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程序和手段),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教育宣传),要有正确的方法(工作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般掌握,材料分析)
表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因:
第一,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第二,从客观方面看,物质世界是复杂的,无限的。

如果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反复的次数不够,或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
够完整,人就会犯错误。

例:[2010年分析题]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是难免的?
3,真理与价值
(本部分的学习理解并不困难,难在如何活学活用,因为本部分材料分析题的机率较高,记忆型客观题较少。

所以在学习中先通过结构把握要点,后面在第五部分材料分析题的素材讲解中再进行专项突破)
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要反对唯心主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一个表现是马赫主义的“真理观”,该观点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另一个表现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该观点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等同于真理本身。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例:关于真理诊断,正确的有()
A 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就是真理
C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 有用的就是真理
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真理和谬误都是人类的认识。

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所以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真理和谬误的同一性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例:[2010分析题]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2012年分析题]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第三,真理的二重性:(如图)
(真理的二重性一般掌握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