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一、明确任务1、教学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戊戌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变法内容及结果。

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民族危亡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

加深戊戌变法的认识,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理解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2、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3、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二、自主学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3、粱启超在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等主持的,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分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3、变法触犯了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被称为“”。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什么?2、公车上书产生了什么影响?3、百日维新发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四、展示交流1、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五、巩固拓展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 )A、同治B、光绪C、康熙D、乾隆3、维新变法运动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4、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 (部编)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 (部编)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材料二: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分析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材料三: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10.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撤,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签订D.清政府腐朽统治
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曾国藩B.康有为C.邓世昌D.左宝贵
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中外纪闻》《湘学报》B.《时务报》《国闻报》C.《洲学报》《知新报》D.《天演论》《变法通议》
第6课戊戌变法
1、【学习目标】班级:姓名:
2、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人物、意义?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途径?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知识点2百日维新
3.百日维新背景、开始的时间、开始的标志、变法的内容、结果、影响?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4.过程:(1)救亡图存——康梁发起(2)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3)宣传变法——扩大影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4)1898年6月光绪颁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政、经、军、文)(5)戊戌政变——新政失败(光绪软禁瀛台,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梁亡命海外,新政措施尽废。)
5.失败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2)守旧势力强大(3)康有为等缺乏行政经验,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6.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7.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8.启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能救中国
4、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案整理与小结
独学
内容、要求、学习方法
对群学
内容、要求、学习方法
展示内容及形式
重难点
自学,完成知识提纲
自学,完成提纲、讨论
全班展示,质疑。

独学
内容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亡国危险日益临近的时候,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屈服,而是展开了自己的救亡自强之路。
1、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它?
【讲授新课】
一.历史发展顺序
一、公车上书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国内群情激奋。
(2)、等发动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3)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
1.背景:(1)列强侵略日趋严重,亡国危机迫在眉睫(2)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06课 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06课 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案班级:小组:姓名:等级:【学习目标】梳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史实,激发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阅读、勾画学习目标,明白这节课的学习方向。

2、根据预习案勾画课本,标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

【自学导航】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

1、如果你是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在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会参与什么政治活动?请说出此次政治活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影响。

2、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变法又做了哪些努力?3、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

后来光绪帝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请你为康有为起草一份奏折,陈述变法的主要内容,以供光绪帝参考。

4、戊戌变法成功了吗?为什么又叫“百日维新”?【体系构建】只有经过自己内化构建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请围绕戊戌变法的史实自主构建,不要拘于形式,既要有创新,更要有内涵,体现自己的思想。

第 1 页【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的疑问或你知道的精彩进行补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史海泛舟】梁启超[1](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第6课《戊戌变法》探究案班级:小组:姓名:等级:【学习目标】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启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5.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张之洞B.李大钊、胡适
C.康有为、梁启超D.曾国藩、奕
6.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技能目标
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预习感知
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禁烟运动
3. 如图为维新派为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创办的刊物《万国公报》,该刊物的创办人应是( )
A.陈独秀B.林则徐、魏源
C.孙中山D.康有为、梁启超
4.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是( )
A.咸丰帝B.慈禧太后C.宣统帝D.光绪帝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四、合作探究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背景
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2、公车上书
(1)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二、课堂检测戊戌变法的内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三、能力提升1.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A.公车上书B.各地学会的创建C.梁启超《变法通议》D.《马关条约》的签订2.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A.地主阶级洋务运动B.资产阶级维新运动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3.公车上书的领导人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郑观应四、知识拓展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3.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意义【学习重点】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戊戌变法【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1.背景:1895年春, 的签订。

2.序幕:和联合各省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历史上称为“”,就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准备:(1)组织学会,团结变法力量(2)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上发表《》,强调维新变法。

等主持天津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4.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 年6月11日-9月21日。

(2)领导人: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内容类别颁布的新法影响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A.《中外纪闻》《湘学报》 B.《时务报》《国闻报》C.《洲学报》《知新报》 D.《天演论》《变法通议》8.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晋升之道,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文C.精简机构 D.裁撤冗官9 .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无答案

戊戌变法【学校目标】(1----2分钟)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2、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3、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自学指导】根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32---36页的内容勾画书中重点内容。

(10分钟)【自学检测】(10分钟)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2、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领导阶级:代表人物:直接原因:公车上书时间:主要内容:重要影响:创办的报刊建立的学会直接背景:时间:开始标志:戊戌变法政治:主要内容经济:文化:军事:结果及影响:【合作学习】1、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目标检测】1.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北京,想了解维新变法的思想,可通过的途径有()①阅读《万国公报》②参加强学会③阅读《新青年》④参加兴中会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2.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事件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天演论》的发表 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3.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禁令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D.1901年5.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你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6.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相似的是()A.改革政府机构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兴办新式学堂7.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军、海军8.下列人物中,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的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9.“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一、明确任务1、教学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戊戌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变法内容及结果。

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民族危亡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

加深戊戌变法的认识,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理解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2、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3、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二、自主学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3、粱启超在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等主持的,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分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3、变法触犯了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被称为“”。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什么?2、公车上书产生了什么影响?3、百日维新发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四、展示交流1、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五、巩固拓展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 )A、同治B、光绪C、康熙D、乾隆3、维新变法运动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4、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D.戊成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 ,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 ,山西省成立了××局 ,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 ,还集股白很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 ,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A】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开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劢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迚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丌屈丌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呾指引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呾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岗子九年制学校导学方案年月
年级科目
初二历史
课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编号
006
主备人
李永春
修订人
班级
姓名
学 习
目 标
三、课堂检测
1、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答复:①“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
答: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②维新派为什么“ 无力回天〞?
答:维新派脱离广阔人民群众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③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习些什么?
答:学习为他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材料一俄国从北方 ,英国从西方 ,法国从南方 ,日本从东方 ,虎视眈眈 ,时刻准备扑向中国 ,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 ,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 ,也想分些残羹剩饭....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 ,日本有保国会 ,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2 6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2 6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姓名:学科:历史第周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课型:新课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了解维新派的主要活动;2、理解“百日维新”的变法内容;知道京师大学堂;3、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学习重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

【“五步导学”流程】:(一)课前先学先行(预习检测):1.维新派背景: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凭技术的变革无法救亡,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主要活动:(1)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成功地扩大了社会影响,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2)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3)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影响:以救亡国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启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气象。

2.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光绪帝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下令筹划变法。

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

实施受阻:实际掌控权力的慈禧太后反对变法,多方阻挠。

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下令搜捕维新派,“戊戌六君子”被杀。

影响:维新运动所开启的制度改革以及思想启蒙并未中断。

3.京师大学堂基本内容: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课程分成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大类;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新式教育的最高学府,还是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影响:对晚清新式学堂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课堂问题反馈(自主学习)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自主探究:(三)、课上互动研讨(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四)、课内训练巩固(课堂演练)1.根据下图判断,晚清时期持有以下主张的是( B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外国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A.洋务派B.维新派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设计: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设计: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无答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1 / 4
1·图文导入:
2·阅读学习目标:
1.了解维新派代表人物和公车上书;
2.了解维新派建学会、办报刊的史实,认识变法的必要性;
3.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二)背景感知
阅读史料,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慈禧太后七十寿庆举国上下都要张贴的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有人通过改变字的排列顺序,改成了:一人庆有,万寿疆无。

思考:这样改动,是因为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件?面对内有外患,当时中国各个阶层都做出了哪些努力的尝试?结果如何?
(三)新课讲授
(一)公车上书
1、自主学习
公车上书
时间:
背景:
人物:
目的:
影响:
2、康有为、梁启超的相关历史故事。

《公车上书》纪录片
(二)思想启蒙活动
1、公车上书最终的结果如何?
2、康有为、梁启超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宣传?
3、主要宣传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百日维新
1、自主学习:
时间:
开始标志:
内容:
2 / 4
3 / 4
4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时间: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5.戊戌变法
项目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治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1.材料一反映了戊戌变法的什么内容?“上”指谁?
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核心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是如何体现的?
探究三:史料研读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说:“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歌诀记历史】(记忆历史的方法有许多,这是一种吆!)
《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
“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1 8 9 8,戊戌变法,
慈禧政变,六君子被杀。
教师教学反思:
(1)概况: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2)表现: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②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3)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知识点2百日维新
3.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6.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武胜县三溪初中导学案
学科:历史年级:课戊戌变法
课时
1
教材分析与构想
导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评价戊戌变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材料二康有为上书道:“(局势)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
1.从材料一俾斯麦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国当时的局势如何?康有为为救亡图存提出了什么办法?
7.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理解历史)
结合图片、资料,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并交流收获,将正确理解
进行标识记录。
探究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初),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人说:“30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梁启超所表达的主张。为实现这些主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探究二:史料研读
材料一人才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暑封章皆数十,上鸣鸣而起,日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1)原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过程: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
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导学重点、难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有关史实。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与学的过程
师生活动
个性设计和评价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了解历史)
浏览课本小标题及正文,写出本课学习的三个主要问题是什么?
问题:(1)(2)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识记历史)
阅读教材,请注重基本的知识点,并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注意在课本上勾画要点。
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探究四:史料研读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根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
四、理解感悟,情感升华(见解历史)(有总结才有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